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级会计学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理论 操作 实践
初级会计学是在会计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讲述会计业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职业院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基本以簿记技术为主,通过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职校生学习专业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有关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二是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有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内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三是会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特点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体现鲜明的职教特点。
1.目标明确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专业理论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级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树立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教学目标,即立足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习的需要,体现职业院校培养会计人才的特点,注重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2.内容新颖
一方面由于职校生在校学到三年就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短、平、快”。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会计制度改革,从理论到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务操作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使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会计选择的空间更大。这些都决定了在教授初级会计学时不仅要讲授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也要紧紧围绕我国会计改革现状,讲授财政部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后,第一时间进入角色、投入工作,从而有效地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
3.结构合理
职业院校的初级会计学必须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出发。以会计要素核算为例,该章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可以与第一章会计对象理论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这样既能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也易于职校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学练结合,这样能够更客观地检验学习效果。
二、初级会计学的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以笔者学院为例,虽然学院是以冶金为骨干专业的职业院校,但院领导一直十分重视会计专业建设,不断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完善本院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生的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构建了以初级会计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培养了一支专业教师团队,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1.理论与实践脱节
初级会计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书本上的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遇到会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时,却不知如何下手处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
2.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输,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在这种方法下,课程结束时,学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的总体认识。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也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课堂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师资队伍建设不给力
笔者学院讲授初级会计学的教师都是有着丰富理论知识的中青年教师,他们都是大学一毕业就分配进学校的。他们的工作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也造成了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加速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继续教育,但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仍然抱残守缺、墨守成规。
三、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任何教学都需要教师来组织。教学目标和课程等设置得再好,也要靠教师来完成;新的教学方法再好,也要教师来运用。教学的改革不包括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实际的。要搞好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一方面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继续再教育,不断“充电”,学习会计新理论、新制度;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深入会计工作的一线,真正做到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会计工作实践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应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从而达到锻炼实际会计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针对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现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自己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析影响账务处理程序选择的因素,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预定的项目;讲授会计错账更正方法时,可采用任务驱动法,由教师先进行操作示范,并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之后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最后总结要点;讲授通用记账凭证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制单员、出纳员、审核员、记账员和会计主管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作用、责任,从而全面认识记账凭证。
3.加强实践教学
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现在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为此教师在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时,可以安排4~5周的时间进行实训学习。教学教师也完全可以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指导部分章节的完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使学生通过实物沙盘的直观模拟,基本了解企业账务处理的各个环节。此外,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模式,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去企业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需求的“无缝对接”。
总之,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必须始终以企业、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全面培养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 社会需求;本科;会计人才;冲击
根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2010年会计学专业毕业半年就业率已经由2008年位居第3的位置跌至第38位。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本科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因而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和失业双重风险,本文对截至2011年3月1日两个月内前程无忧网站上的信息进行了检索,根据用人单位提交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找到会计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并以此来改善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使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一、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一)民营企业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第一大户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同性质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无论是初级会计人才,还是中高级会计人才需求,民营企业都居于首位,且占到总需求的一半以上。民营企业对出纳、会计等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分别占总需求的57.01%、56.52%;对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等中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分别占总需求的57.76%、56.03%;对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7.66%、57.32%。相比之下,外资与合资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合在一起约为总需求的20%,而国有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则非常的小,约占总需求的5%以下。
(二)从业经验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核标准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初级会计人才,还是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均对从业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且层次越高对从业经验的要求越严。根据前程无忧网站截至2011年3月1日的两个月中的需求信息统计结果,要求出纳具备1到2年从业经验的用人单位占到58%左右;要求会计人员具备2到3年的从业经验的用人单位占52%左右;要求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等中级人才具备3到5年从业经验的用人单位占到53%、73%左右;要求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高层次会计人才具备5到8年从业经验的用人单位分别占49%、54%左右,还有一些单位需要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由此可见,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
(三)本科是中高级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从表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还是比较务实的。出纳和会计等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大专学历,分别占到总需求的57%和52%;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等中级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分别占到总需求的37%和57%;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需求绝大多数要求本科学历,分别占总需求的66%和71%。综上所述,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学历需求并不是一味随层次的升高而升高,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要求硕士、博士学位的较少,本科才是高级会计人才需要的主力军。
(四)用人单位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多样化
本文选取了前程无忧网站2011年3月1日前100位的对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的需求信息,并对其任职要求进行了分类汇总,相关信息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级会计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工作所需的职业素质,还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职称,中级会计人才至少得具备中级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职称,其中财务经理职位需要中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的用人单位占到68%;另一个是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及会计准则等。其次用人单位对熟练使用办公、财务、ERP等软件、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较强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用人单位也愈加重视职业道德、学习能力、承受工作压力、风险管控等方面。
二、社会需求变化对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冲击
(一)社会需求变化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冲击
1998年,财政部会同原国家教委确定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有些直接遵循了财政部制定的培养目标,有些则在财政部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正。可见我国本科会计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经济高速发展急需人才的当时,该目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随着经济及会计专业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社会需求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本科学历,另一个是丰富的从业经验。大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具备了学历要求,但无法取得社会所要求的从业经验。因而,大学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求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二)社会需求变化对本科课程设置的冲击
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服从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行政及事业单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主要以大中型生产企业为背景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增设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商业流通企业会计、跨国公司理财等课程作为大型生产企业的补充,进而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的需要。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民营企业已经是会计人才需求的第一大户。我国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约占70%,股份公司约14.6% ,90%以上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由最大股东担任,且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一的占绝对地位,少有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治理是形式上的分权,实质上仍然处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的古典集权状态,没有达到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合理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但目前本科会计课程设置基本没考虑民营企业的特点与需求,没有兼顾到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需求。
(三)社会需求变化对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法的冲击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会计人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从业经验,而且还要求其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因而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应该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传统会计教学主要采用“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教会学生在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等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在考试方式上,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进行考核。因而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参与度不足,缺乏自主分析和研究的机会。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普遍下降。尽管2009届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略有提高,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但同时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达到的水平普遍升高,2009届较2008届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离校时能力的提高幅度低于工作要求达到的升高幅度,因此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普遍下降。该报告调查发现,2009届本科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积极学习、科学分析、时间管理(“211”院校)、指导他人(“非211”本科院校)、疑难排解和电脑编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毕业生的最重要的能力满足程度反而低于其他许多能力,能力的培养没有满足社会需求的优先顺序。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本科会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法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而,今后会计本科教学中要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革新。第一,转变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使之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也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第二,建立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主动性、个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和科研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挖掘其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环境和完成开创性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新浪教育. 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EB/OL]. 省略,2010-06-01.
[2] 新浪教育.就业蓝皮书15个专业失业率最高[EB/OL]. 省略,2010-06-02.
[3] 新浪教育. 2009届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满足度普遍下降[EB/OL].省略,2010-06-02.
一、高级会计师申报条件
申报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水平,这里不再敷述。另外还需要达到学历的基本要求,各地方的要求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一般定为本科以上学历。如为专科,或相当于专科学历,甚至更低学历,申报评审会比较困难,除非在从业资历和工作实绩方面特别突出,才有机会获取高级会计师资格证书。
申报高级会计师应附资料:(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4份(不得用复印件、打印件);(2)《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一式30份,由推荐单位填报,要求统一使用“A3”复印纸并打印;(3)破格晋升人员要填写《破格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一式两份;(4)获得中级职称之后的个人业务工作总结一份;(5)学历、专业工龄证明、资格证书及文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书、获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及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证书的复印件各一份;(6)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复印件一式2份。如职称外语考试不及格,应填写《外语成绩审定表》一式2份,并附准考证原件;如属计算机免试者,应填写《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审核表》一式2份,并附有效身份证明文件。(7)获中级职称以来的专业论著、译作、论文和反映工作业绩的总结、调研报告、经济可行性研究或复核报告、起草的规章制度等原件或复印件各l份。(8)近三年的专业技术职务历年任期考核材料各1份。(9)二寸彩色近照一张,照片背后用铅笔注明姓名。(10)所有送审材料的清单1份。所有材料必须真实、可信,各种复印件证明材料应经单位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和主管部门的人事部门审核确认;有关的证明复印件经与原件核对后要签署“与原件相符”的意见,由原件核对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二、高级会计师考试内容
(一)外语(也包括日语等小语种) 主要考核语种是英语――职称综合英语B级。其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相当于四级,但不考听力,也不考写作,只有选择题。考题大多为阅读题,只有少量的语法题。如果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经过较好的准备,通过该测试一般不太困难。试卷上有一定比例的考题是辅导教材曾出现过的内容(约40%左右),考试的时候还可以查字典。考试及格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合格率将近70%。
(二)计算机(A级) 计算机能力测试共可选考三个内容(模块),大部分考生选择《Word》,《网络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其中《会计电算化》是必选模块。该项考试只要充分准备就可以通过,可以说比较简单,通过率较高。
(三)高级会计实务考试 该考试是新设考试科目,主要是针对高级会计师评审中,主观评判的份量过重,而考试考核的内容占比较轻,受到大量的质疑而采取一项举措。2003年在浙江和湖北两省试点,2004年扩大至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海南省、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6个地区进行试点,现已全面实施。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公司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从考试的内容看,难度适中。对于平时重视学习,尤其是参加过CPA考试的人员相对而言比较容易通过。
三、其他形式考试
各地也可以组织申报高级会计师评审的人员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如上海进行人机对话测试,该测试没有规定范围,所以也无法专门准备。评高级会计师除了各个科目考试外,更重要的是论文和资质。可以说,考试、论文和资质是评判高级会计师的三大要素。
(一)论文要求 高级会计师评审有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学术水平。学术水平主要参考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于平时不做研究,很少动笔写文章的人而言,这的确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即便是写出文章,也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发表。全国财会类核心刊物有限,其不仅要满足财经院校研究生毕业的需要,还需刊登其他财务执业人员的文章。对一般的财会人员而言,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刊登是不容易的。
如果要写出高质量的高级会计师论文,平时应做“有心人”,至少提前五年开始准备。多看所在工作单位订阅的财会杂志,了解其他人发表的文章所探讨的内容。积极参加会计学会这一类的协会,与会计学术界的人士多沟通交流。经常选择一些当前财务会计方面的热点研究思考,学习撰文分析热点问题并向财经杂志投稿。尽量不要涉及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以日常的工作实践作为论题比较好。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写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东西比较容易,也比较熟悉。而对于一些普遍性和理论性的热点,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关注较多,学术性较强,难以超越。应从考完会计师后就开始做论文的准备工作,即使论文被杂志录用,等待刊的时间也接近一年。同时,各地对论文的要求不太一样,但最低要求至少刊发两篇。确定了论文题目后,要利用网络和各方面的资源,尽量将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齐全,研究透彻,并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所写论文不被录用,对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证融合;资格考试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财务人员社会需求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无论是从政府还是社会层面都表明,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能力的体现。因此,大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都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必考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初级会计考试,以利于更好就业。但是,由于近年来会计类资格考试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初次通过率比较低,初级考试通过率更低,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长期实践,本文认为“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升会计从业考试、初级考试通过率方面效果较好。
一、目前会计职业证书考试的现状
会计类考试主要有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中级、高级)、注册会计资格考试等,鉴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需要,学生考试主要集中在从业资格考试,部分学生会参加初级考试。近几年来,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考试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部采用无纸化考试,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珠算)三科联考,每科60分钟;初级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间为2小时,《经济法基础》科目考试时间为1.5小时,全部科目合格才能获取证书。很多考生对于无纸化考试不习惯,对考试大纲内容不熟悉等导致通过率比较低。据统计,无纸化考试形式刚实施时,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足20%(包含社会人员在内),初级考试通过率不足10%。近年来,随着“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围绕“考证”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学生获证率有所提高,笔者认为“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大有帮助。
二、课证融合中的“课”与“证”的关系
一般认为,课证融合中的“课”是指课程,课程是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证”即指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职业标准,是要从事相关职业的最基本要求。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求从业者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教育的“高等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课”要高于“证”,课证融合只能是融“证”入“课”,以“课”为主,将职业技能理论考核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将职业技能操作考核内容与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相结合,其专业教学计划涵盖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学历教育要求,根据能力、知识、素质要求,进行课程整合,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课证融合”的融合方式
(一)课程融合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单独的课程训练的可能是某项技能或某些知识点,系统化的课程则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的需要,因此,课程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序化,形成课程体系。会计专业必须按照职业发展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系统整合,将职业考证需求融入其中,一般而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包含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基础课或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专业中重要课程,也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中级会计考试科目相符,基本能满足考证需要。在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上,尽量安排在职业考试之前。在课时安排上应加大考证课程的课时数。
2.课程内容整合
按照“课高于证”的原则,课程内容主要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照顾考证需要,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整合,以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对原本不在课程标准但属于考试大纲的内容应纳入课程标准,对属于考纲的内容应该提升其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强化。3.课程考核方式职业教育中课程考核已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会计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形式已经无纸化,题型固定,因此,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考试环境和考试方式,在与考证相关的课程考核中应尽量采用无纸化考试,题型和考点等尽量与考证贴近。目前多数院校都已配备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会类实训教学软件,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另外,由于专业课程的衔接原因,有些课程开设时间与考证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学生在课程考试之前已经获取执业资格证书的可以免考相关课程或获取相应学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融合
课堂改革主要是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课内教学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全面把握本课程的内容,还应该认真分析梳理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纲、考题,总结考试规律,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应该多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技能点的训练,要加大实训的力度。此外,会计专业的教学基本上已经实现信息化,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课外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为此,学校应该统筹协调教学、管理、后勤保障部门等多方面力量,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积极性。教师应该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促使学生走出寝室,走进教室、图书馆、实训室;后勤保障部门要加大学生职业资格考证软件、硬件的投入力度,购置考证训练平台,开辟考证的课外专用练习场地。另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考证进展状况,对于考证通过确有困难的学生,可考虑组织免费培训学习班,进行重点突破。
(三)课本融合
课本改革主要是教材的开发和选用,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科目的要求,课本选用上尽量选用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课证融合”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己或联合其他院校开发“课证融合”教材,教材开发内容要涵盖考纲的全部内容;编排体例上要与考纲贴近;在章节内容设计上要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和考试的重难点,在涉及到的考点内容上要列举考题例题;配备适度的课后练习。另外,教材不是孤立的,应该是立体的,所开发的教材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网站或慕课平台,将教材的配套资源上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作者:宋建军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文涛,王学明.“课证融合”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
一、明确评价目的
今天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如果把学生的就业去向定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或行政事业单位,已不切合实际,我们的市场定位只能瞄准各种所有制的中、小、微企业,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只能是技术型、实用型的初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评价应当达到以下目的:第一,鼓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充满信心,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第二,启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培养学生提高职业能力,逐步掌握初级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增强发展潜力。第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包括诚实守信、依法办事、勤劳敬业、忠于职守等。第五,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规范评价标准
中职学校应围绕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培养规格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好比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缺少科学规范的产品质量标准,便检验不出产品的质量等级。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评价标准应对技能型初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及其对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每一门课程、每一学期都应制定出与人才规格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要有计划按步骤地向学生灌输,使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在他们心中清晰明朗,引导他们以此为目标努力完成学业。
三、多元互动评价
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对教育主体的正确描述,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由不同主体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中职生进行多元评价,就是对他们的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描述,反映其在学习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真实状态,实现教育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和发展作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应当包括学生自身、同学、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社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实习企业、家长、政府有关部门等。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从评价客体转换为评价主体,有利于营造积极而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中职学校应当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引进企业会计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等途径,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各方面有机会得到会计实际工作者的评价和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生取得了资格证书,无疑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学生从业能力的认可,学生有了进入会计职场的资格,也有了成就感,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兴趣。
四、职业引领评价
会计从属于经济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缺一不可,即便是中、小、微企业,他们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未经系统专业的学习,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所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应当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集“知识评价、技能评价、素养评价”三位一体,打破单一的知识型评价标准,既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运用,还要加强职业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对“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全面学习和掌握,逐步实现中职生向会计从业人员转变。
五、过程结果兼顾
对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职生来说,光靠一张试卷就把他们评出个三六九等,显然很不科学。科学的课程评价要以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和谐发展为根本。所以,中职生的课程评价不仅要看重学生的课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动态的评价。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了解、关心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模块、每一个学习项目、每一个教学周期、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表现,激励学生改进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六、完善学分制度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1]3号),2004年又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要求中职学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实践证明,推行学分制在中职学校很有必要,因为把它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活动的结合点,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把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考核成绩、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以及获得的荣誉、奖项、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等,都应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折算成相应学分,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载体,必将有助于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一言以蔽之,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今天,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再不是任课教师一张试卷能说明问题的了,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到了重新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