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概述
行为习惯是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模式,有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一个孩子一直都碌碌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我觉得,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1.要从小处着手,抓细节。学校德育教育体现在我们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抓住这些细节,开展教育。
2.我认为学校德育教育应该生活化。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只有将德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3.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教育。
4.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镜子。
5.所谓习惯是需要通过多次不断地重复才能养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用赞赏、鼓励的方式面对学生。
三、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儿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为此我校相继开展了“弯弯腰”“文明礼仪”教育、“五个十”道德体验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语言习惯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因此,各科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要有目标、有标准、要求一致,切忌朝令夕改,各科教师各行其是。这样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防御的作用。
3.注重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避免单一的说教,批评的教育方法。在上学期,我们学校四年级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说‘不’”的行为展演活动,三至六年级开展了“争做文明礼仪好少年”的演讲比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小学生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诚信感恩、尊重他人的良好形象。
4.狠抓学生纪律,形成良好习惯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而班级纪律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学伊始,班主任老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哪些不能做,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就得及时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违反。
5.用爱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思想单纯,自制力不强,难免会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出现。教师必须对他们更加呵护,用情感去影响、感化他们。
6.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严于律己,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言行举止文明大方。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每次只要我发现操场上或楼梯上有纸片的话,我都会主动弯下腰去捡纸片,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同学在和我做着同样的事情,有时候我特别困惑:为什么我们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老是停留在口头上呢?有些事情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7.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进行规范教育
国旗下的演讲,内容丰富多彩,我校每位担任“国旗下演讲”任务的班级都能紧跟目前形势或有关节日、纪念日,进行相关内容的演讲。一是通过英雄人物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二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习惯伴随学生健康成长;三是通过纪律法制教育,把纪律要求和法律知识变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四是通过五爱教育,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小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策略
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不良风气,新旧观念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标准的更新,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且已成为社会选人用才的重要标准。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对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会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可见,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现状来看,这已成为一项新的课题。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为人和处事,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幸福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做一项教育立人的奠基工程,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有些学校还将此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发现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我们应重视这些问题。
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在家长的眼中,始终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经调查,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将来就会有出息,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导致某些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将所有精力集中在知识的教育上,彻底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例如在某市的一所实验小学,由于学生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每天早晨7:30至8:00和下午4:00至5:00公交车上很拥挤,即使在拥挤的环境中,学生还经常在公交车上嬉戏打闹、大声喧哗,他们丝毫没有顾及周围乘客的感受,而且这部分学生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此类现象,除了家庭教育原因以外,与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直将学生的成绩视为教育的生命,导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成为空谈。
第二,教育方法的陈旧,习惯养成教育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往,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面,方法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表现在具体的方法上,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
同样我们还以某市的实验小学为例,进入学校的教学楼时,我们发现教学楼走廊两侧挂着许多宣传文明礼仪的宣传画,这是一种环境布置,目的是为了时刻提醒学生们要注意讲文明,懂礼貌。然而我们走访时发现,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随机抽取了四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交流,有135名学生表示不怎么关注这些宣传画,65名学生则干脆表示平时课程太多,没有精力去关注礼貌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不是主课,只要学好数学、语文和外语就行。
在走访学校的老师时,数学、语文和外语老师几乎一致认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公式、理解语文古诗词、打好英语基础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单靠课堂上粗略的讲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讲得多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带来负面效果,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手段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学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在道理的接受方面远远不如高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好动,因此,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通过游戏节目,表演课本剧,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和合作精神,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比如,在植树节开展有关保护地球的活动,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做好事”的活动等,让教育活动生活化和实践化。此外,我们还可以跟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感动自己,感动他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明确教育的重点,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教育的重点,并围绕重点展开教育活动。由于学生成长各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设计教育方案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分解教育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分层要求,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层次性。如低年级学生,侧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学生,侧重点放在不当行为的调整上,这样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占据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养成教育定位成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应该将其提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使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永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1(10).
[2]李宏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05).
[3]郭明阳.浅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01).
[4]王坤.浅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群文天地,2011(16).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92-01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大家都知道,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一直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品德课上的重点来抓。具体做法如下:
1.在学校的领导下常抓养成教育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学校领导重视,常抓养成教育。
2.在课堂上展开养成教育。
2.1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举行"争做合格小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知道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每学期演讲都会改变许多的学生。然后,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勤下班,用心观察,从学生的一点细微动作,如衣着打扮、语言、对待人的言行等生活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2.2立标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可以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体化、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心理研究也证明: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好办法之一就是向他们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榜样和实例,再通过启发讨论、观摩学习,使他们明是非、辨善恶,从中得到借鉴和教育。因此,养成教育也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i树立和培养学生中间的一些优秀分子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效仿学习,使学生赶有目标,学有榜样。由于榜样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就使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变得近、小、实、亲,贴近学生实际,更易为学生接受、理解和学习,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育和他育得到有机结合,又避免了养成教育内容高、大、全、空的不可把握的抽象性弊端。
3.注重实践,,规范养成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要从行为出着眼。如果发现了学生什么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从内心帮助学生,丢弃不良行为,再塑好习惯。五年级学生面临升级考试,有时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家校配合,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参加家长会,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形成合力的局面。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相信,在我们红旗小学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都是正品,都是合格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与研究》2001年第9期,P5
[2]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359
【关键词】课堂用语 数学游戏 课前铺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35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都是处于被动状态的,对学习未形成完全的认知。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有趣,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的重要因素。有趣的课堂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出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为日后更高阶段和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生正是处于认知形成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用语,能否通过游戏将数学知识有趣直观的呈现出来,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就从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详细探讨。
一、教师尽量运用简洁有趣的语言进行知识的讲解
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生活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而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自己的同学,就是教师。小学阶段的教师担任的是学生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姿态、日常用语和行为方式等都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用语和与学生之间交流用语。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载体而进行的交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大量的互动。所以,当学生对教师没有直观的了解时,教师的日常用语和课堂上讲解知识时的语言都是学生对教师形成认知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专业的数学用语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有趣味性的语言拓展,通过这种与知识相关,但又有一定题外性质却不失趣味性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W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长一般不超过三十分钟,而小学阶段一节课堂的时间只有几十分钟,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很难做到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进行认真听课,但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连贯性,学生需将教师讲解的重点知识连接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由此,根据数学学科教学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日常话语,一是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教师,更加信任教师,从而更好的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可以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到课堂上。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统计这一章节时,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培养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观念,而且可以通过这种语言拓展,让学生表达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或是教师讲解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从而使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了解,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小学生都是情感大于能力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敏度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游戏一向是活跃数学课堂气氛的有效教学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都是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教学很容易固化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发展提出的目标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来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串起来,通过游戏,来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具体来说,小学生本身就处于好动的年纪,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思维活跃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在组织游戏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观念和团队意识。
小学数学知识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计算,学生的算数能力在小学阶段是重点学习内容,以乘法学习为例,很多学生背乘法口诀都是倒背如流,但是有的学生就是将乘法口诀表给硬生生的记住了,在应用时却不能顺利的使用。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教师必须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训练,数青蛙这个游戏是最符合乘法学习的一个游戏,教室可以通过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一般以四人一组为最佳,为了体现小雨之间的默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人说一句,比如第一个同学说“一只青蛙”,第二个同学则接“一张嘴”,第三位同学则需迅速说出“两只眼睛”,小组最后一位成员则说“四条腿”。这个游戏也可以以个人形式来进行,采取小组形式主要是为了调动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这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
除了这种训练学生反应能力的游戏,教师还可以采取智力性游戏,考查学生的创新性。比如说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有创意的图形;或是在学习对称性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剪出对称的图形等。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从而使学生能够创新灵活的学习数学知识。
三、通过课前预热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完整的课堂是需要课前预热环节的,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略预热这一环节,直接进入讲解环节。其实课前预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小学生在课下都是处于兴奋状态,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前预热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热环节,设计一系列有趣的话题或是借助某一知识点,结合有趣的事例进行导入,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提起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在课堂听讲中可以高度保持自身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