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第1篇

当年,司马光凭着自己的机智砸缸救人。他们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玩,可有一位小伙伴掉进了水缸,别的朋友都哭着喊着。但司马光却机智勇敢、镇定自若,用石头砸破了缸。水流了出来,那位小朋友得救了。从此,司马光家喻户晓。

过了几年后,司马光长大了。有一天,身强力壮的他经过了一个小村庄。突然,他听见一阵急促的喊救命声。司马光猛地一回头,看见一只手在使劲地摇摆,身体却已经整个浸在缸中。这时,他灵机一动,想起了小时候自己砸缸的故事。他便毫不犹豫地抬起旁边的一块大石头,想向那缸砸去。可是当他走到缸的旁边,觉得那里的气味儿有点不太对劲,于是闻了闻,顿时明白了那个人为什么会掉进缸中。原来,他是想喝假酒。司马光想:看来这人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啊!假酒是害人的,他怎么还要去喝呢?哎!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先把缸砸了,救人要紧!正在这时,一个膀大腰粗的人走了过来,对司马光说:“万万砸不得啊!这是咱地区的纳税大户啊!”司马光坚定地说:“今天我非得把这缸砸了,不能再让你们制造假酒害人了!”那个人说:“我们制造假酒关你什么事儿,哪轮得上你上来插一手?再说,要不是我们制假,你司马光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能在屋子里读书识字吗?”司马光又回答说:“用制造假酒得来的舒适生活,我宁可不过,我宁愿过穷苦的日子,也不能让你们制造假酒害人,我今天一定得砸缸救人!不然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制造假货呢!”话音刚落,一声极响的声音入耳了,司马光不畏地把缸砸破了。让那个制假的人措手不及、面如土色。因此,司马光威名远扬……

如今,社会上的假货多得不计其数:假币、假鞋、假食品等都在危害着人们。如果,社会上能够多一些像司马光一样的人,那假货就会永远地消失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第2篇

2.题目:《司马光砸缸》

3.作者:郭兵

4.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5.好词好句好段:勤奋好学惊慌失措急中生智机智勇敢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非常聪明。

他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

6.主要类容: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花园里面玩,一个小伙伴非常调皮,爬到了房顶,一不小心跌了下来,掉进了水缸里。司马光马上叫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他使劲推水缸可是推不动,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拿起一块大石头朝水缸砸去。只听“扑通”一声,水缸被砸破了一个大洞,那个小朋友从洞里钻了出来。这时,得到消息的大人急急忙忙跑来,看见司马光已经把小朋友救了出来,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聪明的好孩子。

7最喜欢的人物:司马光

因为:他勤奋好学,足智多谋,机智勇敢。

最讨厌的人物:那个掉进水的小朋友

因为:他太调皮了,不听大人的话。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我常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画一些想象画。如给学生一个“O”形,让学生画出与之相似的物体;给学生一幅星星月亮图,让学生画出一些像月亮的物体,像星星的事物。这种绘画练习,不仅刺激着儿童去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还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有了这些想象力的训练,学生的作文题材就丰富多了。在学生“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拓作文思路。从一年级开始就可安排听儿歌表演,听故事补充结尾,中、高年级设计欣赏、分析、评论等练习,为学生创设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二、通过运用求异法,培养想象力

教学中要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会别出心裁。如教《司马光》一课,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我问:“司马光为什么要使那么大的劲砸缸呢?”有人说:“缸又大又结实,不使劲,缸不会破。”这时,我趁势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有人又说:“司马光当时很着急,怕时间长了小朋友会淹死的,所以要使出最大的劲砸缸。”提问激起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从各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会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有人就说:“如果当时我在场,会马上搬来一把梯子,上去救小朋友。”这时,我又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哪种办法好,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这样,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他们的想象。

三、通过填补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填补课文空白,进行创造想象,既训练语言,又发展思维。如《赵州桥》一课,从课文中已看出三种龙的姿态美,学生对赵州桥的美有着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之外,展开大胆想象,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加以描述龙的其他姿态,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美的形象。然后,又从具体到抽象加以概括,让学生调动词语积累,用词语形容龙的美。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使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美”的乐趣,培养了想象力。

四、通过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基础训练安排的命题作文训练外,还应注意发挥课文的作用。有些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教师可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工夫。如《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写到:“狼说着往小羊身上扑去。”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结果。有的说:“有一个猎人正好走来,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知道不是狼的对手,就装出听话的样子来讨好狼,再想办法逃走。”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司马光砸缸》

北宋时期,司马光出生在今山西省的夏县。不到7岁,司马光就被父母送入“尊贤馆”(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读书。司马光天资聪颖,并且非常用功,对所学的《论语》、《左传》能倒背如流,让先生和同学们甚是惊叹,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在学馆求学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次课间休息,他跟小伙伴们在院里玩,院中有一口盛满清水的大缸,是学馆用来防火、浇花储水用的。一个小孩见这缸大,便想躲藏其中,于是纵身翻上了缸沿,一不小心,跌入缸中,顿时水花四溅(图1)。由于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唯有司马光没有离开,他急中生智,从院子里搬来一块大石头,使出全身之力,将石头向水缸砸去。只听“喀喳”一声,大缸被砸破了一个洞,缸里的水哗哗地往外流(图2)。掉进缸里的小孩得救了,小孩除了受到惊吓和喝了几口水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这时,先生也赶到了现场,安顿好落水的孩子后,拉着司马光,拍拍他的肩膀,赞扬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将来必为有用之才。邮票画面中慈祥美丽的母亲与3个孩童组成的构图(图3),表示故事有惊无险的完美结局,意味深长。

二、《孔融让梨》

汉代神童孔融,是孔子第20代孙,孔融兄弟共7人,爸爸是做官的,那是一个读书人家。有一次,兄弟7人站在假山石后,围在大红圆桌旁“分果”,爸爸妈妈站在他们的两边,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当时,4岁的小孔融手拿一个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却把小的梨藏到身后,爸爸妈妈高兴地看着孩子们互相谦让、礼貌的美好举动;身穿红袍官服的爸爸欣慰地捻着胡须,妈妈投去赞赏的目光。孔融的6个哥哥也都把眼神投向小孔融,有的是疑惑,有的是羡慕,有的是不解,有的是赞许,有的是思索。这两枚邮票充分表现“孔融让梨”所蕴含的人类和睦礼让、美满仁爱的内在精神。

三、《曹冲称象》

三国时,东吴送给汉魏曹操一只身躯庞大的象。曹操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他手下的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官员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一时难倒众人。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说:“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大家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王戎不取道旁李――假设思维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不然的话,早就被过路人摘完了。”

在故事里,王戎运用假设思维来推理分析,得出李是苦的结论,在数学中,运用假设思维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往往能很快解决问题。

例题:小明上山每小时行2千米,下山每小时行4千米,求平均速度。

学生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2+4)÷2=3(千米)。其实,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但题中没有告诉我们路程是多少,我们可以假设路程为12千米,先算出上山所需的时间:12÷2=6(小时),下山所需的时间:12÷4=3(小时),再算出平均速度:12×2÷(6+3)≈2.67(千米/小时)

二、司马光砸缸――逆向思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同伴突然落水,小伙伴都想尽快把同伴从水缸中解救出来。他们想了许多办法,但无济于事。因为这些办法看似不同,实则从思维的角度看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求同思维。而司马光急中生智,果断地举起一块大石头朝缸砸去。水瞬间涌流出来,缸中的同伴脱离了危险。司马光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适时地调整了思维方式,转换了思维方向,冲破了人们普遍的思维定势,运用了求异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使水“主动”离开人,而非人“主动”离开水。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正面入手按习惯思维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时,不妨变换思考角度,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将三个周长都是17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如果从小正方形的周长出发,求边长,17÷4不是整数,凭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本行不通。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去思考: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就是8条正方形的边长,这正好是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即17×2=34(厘米),换个角度思考,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曹冲称象――等量代换

曹操得到孙权送给他的一头大象,十分高兴,曹操想知道大象究竟有多重,但无法直接去称它,怎么办呢?正当官员们束手无策的时候,聪明的曹冲就想出一个办法,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体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某些数学问题若直接思考有困难,但可以把原有的条件或问题用等价的量去代换,从而找到解题的线索。

例:体育室有5筐皮球,如果从每筐中取出15个,那么5个筐里剩下皮球的个数正好等于原来2筐皮球的个数。原来每筐装了多少个皮球?

分析:根据“5个筐里剩下皮球的个数正好等于原来2筐皮球的个数”,说明5个筐里取出的皮球个数的总和等于原来3个筐里皮球个数的总和,用取出的皮球总数除以3,就可求出原来每个筐里皮球的个数。15×5÷3=25(个)

四、盲人摸象――整体思想

从前,有几位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就像一根大柱子, 摸到大象鼻子的说就像一根管子,摸到大象肚皮的说就像是一堵墙,摸到大象耳朵的说就像一把扇子。几位盲人从局部认识大象,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一个启示: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在数学学习中,有些数学问题从每个部分或条件去思考不易解决时,可以把问题的各个部分或条件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虑,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小明带着一只小狗和小红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5米,小红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狗遇到小红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红那边跑。当小明和小红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问题求“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小狗跑了多少时间,但我们整体考虑发现,“小狗在不停地来回跑。”说明小狗跑的时间与小明和小红相遇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先算相遇时间:1200÷(55+65)=10(分),再算小狗跑的路程:10×240=2400(米)。

相关期刊更多

司马迁与史记论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歌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