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一、循环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及其在会计领域的借鉴

(一)循环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因为工业化进程的差异,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应该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其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日本在1995年制定了《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1998年制定了《家用电器回收法》,2000年制定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建设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这些法律按照“谁扔垃圾谁付钱”的原则,明确生产商和市民对容器包装物具有回收的责任并负担回收处理费用。因此日本在建设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专门开设网站,宣传有关再生物质的知识,成立“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德国在循环经济的立法方面也卓有成效,1991年通过《包装条例》,1992年实施《限制废车条例》,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制定了包装法令,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0年制定了《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等。从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行循环经济的法律建设起到2004年,其GDP增长了两倍,但主要污染物却减少了近75%。20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为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初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到2010年预计为18000亿美元的规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循环经济影响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借鉴在美国,电力产业已经形成竞争性市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电力企业。许多学者就电力行业的相关的资源利用及环保信息披露开展了深入研究(Abe,1999;Biewald,1999)。随着二氧化硫(SO2)排放交易计划的实施,各参加交易的企业的S02排放、治理和交易的信息均完全向公众公开,并随时可以在网上查到。截止到2001年10月美国有20多个州制定了自己的电力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政策,要求电力企业公布其燃料构成、能源效率,甚至是污染排放信息,这是少有的有关企业进行循环经济体系中的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另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9年起,为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污染物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下列3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美国会计学会(AAA)建议采用改变个别会计科目的办法来反映环境责任,美国的证券管理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但是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却从未将这样的要求纳入通用会计原则(GAAP)中(Janet,2000)。

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文件,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源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问题。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起到规范化的作用。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荷兰政府通过《环境管理法案》,强制要求26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向政府报告详细的有关循环经济行为的信息,包括排放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含氮(N)和磷(P)的污染物等的实物信息。

在发达国家,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充分披露是发展趋势(Fred,2001)。而且采用实物信息而非价值信息进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可预见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如果能够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规范,那么不同企业的环境行为就能够进行比较和评价;而结合已有的财务信息如总产出、利润等,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该企业的有关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的资料。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及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新要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1)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其理论和各国实践来看,从宏观层面上建立发展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循环体系、确立战略制高点、塑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未来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2)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未来20~30年内我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因此,要改变现在和将来我国资源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现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通过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和能源量,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和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结构转型,并有利于建立节约型和高效率的绿色经济体系。(3)是克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对国际贸易产品的环保要求趋于严格。欧盟于2004年颁布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要求在今后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器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必须承担支付报废产品的回收费用,欧盟市场上将禁止含有特定有害物质的产品出售及使用。欧盟两个指令无疑对我国电子电器产品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为了保证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发展循环经济中应重视工程科学的基础作用和先进科技的研发,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的绿色支撑技术开发体系,从而达到减少贸易壁垒,刺激产品出口的目的,这也有利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存在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也做了战略性的规划。在中国首届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上,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透露,循环经济是“十一五”规划中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统计局、国土资源部和环保局五部委正在围绕循环经济制订各自的相关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齐建国研究员在其主持的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优先领域与政策体系研究》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其主要特征如下:首先,中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从末端治理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其次,通过规模经济和企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以规模经济的形式进行产业组织构造,不能任由企业自己走原始积累再发展规模经济的道路。这里的规模经济指单个企业应达到经济规模和小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分工与网络化。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也与产业分布过于分散化、小型化,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有重要关系。第三,必须走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节约政策仍然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尽管很多学者都正确地指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第四,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但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的全部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同等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替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这里我们不能把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对立起来。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用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也有环境污染问题,也要消耗短缺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工业化的普遍生产模式。

因此笔者认为,会计核算中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循环经济这个大环境的观念。首先,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自然环境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环境,寻求最佳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才能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从发展循环的观点看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又要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只能是空谈。其次,循环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要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企业立足自身经济利益,也应增大对再生资源的投入,通过循环经济特有的“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把企业经济活动中涉及的所有物质和能量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再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特别是其中的资源、环境信息披露能使资源、环境行为表现好的企业在公众和社区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能迫使环境行为表现差的企业加强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行为(王华,2000;Milne,1999)。有效的信息公开还能够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环境信息公开越充分,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激励作用效果越明显(王华,2000)。因此,循环经济下会计工作必须承担计量绿色产品投入和产出,核算取得的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确认负有的资源利用责任、发生的相关费用及取得的再生资源的收益或损失等任务。并在全面地衡量企业的效益状况的前提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有关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会计信息。

三、现行会计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线性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现行会计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现行会计模式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侧重于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将最新遇到的循环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表现为对循环经济环境下所涉及到的业务活动事

项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会计循环过程的不完整,缺乏对企业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资产、相关责任和费用的计量和核算,缺乏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的确认和再生资源产生的相关收益的计量和核算。(2)现行会计核算没有把企业视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的。认为经济循环仅是从企业在环境中取得资源开始,到企业实现其产品,取得经济收益结束的线性过程。忽视了资源、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忽视了企业所处的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造成的企业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责任。具体而言,没有将自然资源准确地确认为资产,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责任、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资源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专门反映确认资源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产生收入和费用以及利润。(3)现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仍一时无法彻底解决。如企业资源、环境信息披露的范围、技术规范、方式的确定等问题(平衡公开性与商业秘密间的关系);企业各种资源信息的披露成本与风险核算的问题;如何对信息披露行为进行检查以及审计标准问题;环境信息披露失真导致损失的索赔与惩罚机制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会计理论认为没有凝结人类一般劳动的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不必对之进行确认和计量。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也是资产,也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应当并可能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朱学义,1999)。

四、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循环经济体系中会计应具备的特点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应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而循环经济下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税务检查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投入和取得的再生资源收益,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税收优惠的依据。此外,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也需要根据企业提供的循环经济信息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状况,转化环境污染物为再生资源而获得的直接收益和税收优惠等情况,并由此判断企业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2)信息披露的形式不同。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财务报表为主,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而循环经济会计计量确认的非量化信息较多,采用实物信息而非价值信息进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较多,需要采取较多的附注和文字说明。应对现行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应增加反映循环经济事项信息的报表和报告,如“再生资源收益明细表”等专门化报表和如“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类的专门化报告。(3)计量方法不同。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方法,循环经济会计则不能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两种方法结合的原因在于,资源资产是由自然界长期积累形成的,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确定其价值,应采用间接计量的方式确认其价值,而且自然资源的再生同期有很大的差别,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4)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不同。循环经济会计理论和实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循环经济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过程。可以说,循环经济理论是环境会计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循环经济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失去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难以延续,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二)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循环经济将由“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流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是涉及企业经营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化:既有定性的信息,也有定量的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以实物、技术等指标表示的非货币信息。因此,对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制度强制性要求的最低量的相关信息披露;第二,建立企业自觉披露环境信息的机制;第三,资源会计信息、实物信息与一般财务信息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因资源、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来提供企业的资源及再生资源利用绩效状况。

一是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下的财务报告。具体包括:

1、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将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也是可行的。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与循环经济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于单独的项目,以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资产、承担的补偿负债等;在利润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相关于资源、环境的保护支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所获得的收益等。

2、报表附注。环境会计报表的附注分为括号注释和底注两种形式。括号注释不宜过长,以便于阅读。企业用括号注释揭示以下信息:(1)循环经济会计的特定程序和方法,如直接环境效益采用影子价格法还是数学分解法;(2)说明再生资源项目的特征,如某种环境负债有无优先要求权;(3)按替代性计价方法得出的金额,如在按历史成本入账的环境资产后面列示其现行市价;(4)需要参见其他报表或本报表其他部分的说明。报表底注是在报表正文下面用一定的文字和数字表示的补充说明。循环经济会计的报表底注可揭示:(1)重要会计政策,如资源性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再生资源产品利润的确认政策;(2)循环经济体系中会计变更事项,包括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3、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应该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列明有关循环经济体系下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但是主要内容应该在所附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中进行详细的披露。

二是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编制单独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资源利用、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有全面的认识。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循环经济法规执行情况,包括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

2、资源耗费与再生利用情况,包括:(1)各类资源的名类及

获得途径、主要资源的获得价格,本会计期间耗用自然资源数量,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消耗用量;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可能带来的损失,本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其他企业再生资源的数量、价格。(2)本企业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金额、废弃物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包括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品种和总量。(3)本企业的再生资源(污染物)的下游使用企业的名称及使用情况,回收利用的产品产量、产值、收入、利润等指标,所产生的各种间接的社会效益的情况。(4)对资源和环境的补偿、贡献情况,如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对非本企业直接责任的环境保护项目的投入或捐赠情况,(5)对开发新资源或替代资源的科研投入的方向及数量,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6)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生产人员的数量及劳动保护情况。(7)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企业对有害的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所获得的政府对此的补贴和运用情况。(8)企业从事资源的再生利用的长远目标等。

3、环境治理情况,主要包括:(1)本企业无法再生利用的废弃物的排放情况,包括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影响;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由于环境污染而支付的罚款。(2)环境治理质量指标的达标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4)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质、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损失金额。(5)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6)本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7)其他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8)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治理后,政府对此的补贴和运用情况。(9)企业有效控制污染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10)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长远目标等。

编制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可以同时使用表格、文字、图形等多种方法。在编制初期,为简便和易于操作,可先以文字、图形和数量、技术指标等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应该形成以列示一系列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项目投入、技术研发和使用,再生资源利用的直接收益和间接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指标表格。也就是说,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应该逐步成为一种正规、严谨的信息报告工具。另外,资源环境责任报告需要适应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资源环境责任报告需要进行审查验证,以保证环境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个体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日益重要,也对作为知识管理基础与保障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传统管理的拓展和深化。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使图书馆快速适应即将面临的全球化竞争环境,而实现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又一次超越。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科学衍生的一种新型理念,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解释多种多样。

美国经济学博士Yogesh 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应该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采取的策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内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法拉普罗(Carl 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我国学者郑丽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有关企业的人才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在上述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一般认为Yogesh Malhotra博士的观点较为科学而准确,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其实,知识管理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2.1管理理念方面

知识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一点与以往任何以物为本的其他管理形式都有显著不同。

2.2管理目标和策略方面

知识管理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创新性是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2.3管理范围及重点方面

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注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这与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区别。

2.4组织结构方面

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速度和效率。这一点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2.5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方面

知识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为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途径。因此,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性是其自身特点。具体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三: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妻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和扩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这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图书分类法的使用状况及其更新研究以及编目工作的研究等一系列图书馆工作技术的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业务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设立知识主管来负责知识管理活动,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各种知识活动。二是要成立知识流专门领导小组来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

3.2知识组织管理

知识组织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通过反复的整序和加工,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进而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化,图书馆传统的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已无法满足用户特定的(即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即由原来的信息组织转向知识组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建立其“专业”地位和市场。在工作实践中,图书馆应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根据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析取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并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连续地提供知识产品,为用户解决其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

3.3知识传播管理

知识的有效传播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使用者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新知识。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让新技术、新知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提供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应用型产品,建立数字图书馆。

3.5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聘用、岗位培训、奖惩激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目标,重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且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积极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3.6知识服务管理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到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服务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图书馆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为用户、社会提供的服务之上。图书馆知识组织与开发成果的最终体现也必然是为社会提供的知识服务。通过这项管理,图书馆应以增值的知识资源、创新的知识成果,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帮助用户将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隐性知识,参与用户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现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们是知识发掘、存储、传播、共享等方面的基础。例如,在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及网络技术等,以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方式、处理对象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逐步数字化和社会资源的馆藏化,使传统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正在形成。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以往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成为现实。总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及其支持设施的投人,以形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架。

此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馆员的培训,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要积极发展并大胆改革知识管理教育,培养大批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近几年,我国经济经济体系逐步成熟,人们对建筑施工前期的测绘工程也更加关注,测绘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测绘工程的质量更是十分重要,因此要对测绘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掌控。该文将从我国测绘工程质量控制的现状出发,针对质控问题的特点提出强化措施。

关键词:

测绘工程;质量控制;强化措施

我国的商品经济体系逐渐完善成型,土地与空间的价值大幅度上升,尤其是我国的一线城市。同时,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加重视,相关工程有了更高的要求,测绘工程的质控工作是否到位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

1测绘工程的特点

测绘工程是建设施工的前期阶段,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后期施工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城市地图和旅游地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绘产品。目前,我国的测绘工程逐渐从人工进步为智能化、自动化和机械化测绘,在信息收集、处理、数据化这几个环节融入了大量的新技术,全面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交互化,让客户获取的测绘质量有更高的保障。这种高性能和高质量的测绘工程进一步保障测绘产品的质量,让测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测绘工程的质控措施与系统管理方案

2.1测绘工程的质控体系

测绘程序准确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目标值系统稳定是测绘工程质量保障的前提条件,主要是通过对测绘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测定,并将相应的指令信息传输到所需的终端,从而实现体系内部结构完善化发展,让质控体系的状态能够被更好地展现出来。

2.2测绘工程的常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想要实现全面的质量控制工作,则需从各个工作环节出发,不仅要对测绘工程中的人、设备、资料和材料进行控制,还需要对已收集到或未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掌控,实时监测测绘工程各环节的测绘作业。除此之外,测绘人员还必须对测绘工程中的设备进行校正检验,从而保证测绘设备能够在测绘工作中正常使用。

2.3记录与标识

在进行测绘工作时,测绘人员除了要做好相应的测绘工作时,还应该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同时记录所使用的文件、标识、存储和处理等各项工作也要做好。对于记录的表格要进行统一的编号处理,而且还应该做好数据资料保存工作,防止因工作失误而导致测绘数据异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当数据在利用媒介单位进行存储时,更应该做好相应的数据备份和管控工作,对于一些重要性的文件则应该采取多平台存储并给予多级加密处理。

3影响测绘工程质控工作的各项因素

3.1人员因素

人是测绘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执行单位,在测绘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如实地勘测、测绘操作和数据计算等,可以说测绘工作中的任何工作环节都不能离开专业的测绘人员,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将是保障测绘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换一种观点来说,测绘工程的最终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测绘人员有关。从实际测绘工程来看,笔者发现我国的测绘工程人员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各种测绘问题均与测绘人员相关。

3.2测绘方案

测绘方案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测绘工程的实际需求,将严重影响到测绘工程的质量。想要从实际出发提高测绘产品的质量,就需要不断提高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方案的制定,并且不断吸收先进的测绘工艺和理念。通常情况下,测绘工程一般由控制测量、地理勘察、界点测量、回放检查、权属调查、面积计算和数据统计等若干道工序组成。而最终的测绘质量必定会受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质量的影响。根据每一个测绘项目的技术特点,需要为其量身定制一套专业的操作方案和测绘技术手段,从而让最终的测绘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客户单位的商业需求。为了进一步完善测绘产品的质量,测绘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落实相应的体系调控方案,充分优化测绘工作的操作流程。

3.3测绘设备质量

从实际测绘工程来看,测绘设备的精确度将严重影响到测绘工程的质量,比如仪器设备的类型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测绘现状,仪器精度能否满足测绘人员当前的技术要求,整体性能是否稳定高效,这些多方的因素直接与最终测绘质量相连。因此,测绘设备的质量应该受到测绘单位的重视,仪器的保养工作和管理工作必须落实到位,避免因测绘仪器问题而让测绘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3.4环境因素

测绘工程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才能够进行,因此环境因素将会影响到测绘工程的质量,这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一点,技术环境、测绘环境和管理环境都属于测绘工程的环境因素。

4提高测绘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4.1做好人员管控工作

人员是测绘工程质量的第一要素,人员的使用和管理都必须具有一套专业的管控体系。测绘人员管控必须遵守“扬长避短”和“量才而用”的原则,每一个测绘人员都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因此根据测绘工程的需求来选择符合当前测绘工作的测绘人员。

4.2制定有效的测绘方案

测绘方案是测绘工程各环节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从测绘实施的可行性、技术优势、操作难度和经济承受力这几个方面出发,制定有效的测绘方案,从而让测绘工作不仅高效保质,还能够让测绘单位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

4.3做好测绘仪器的管理工作

测绘仪器无疑是测绘人员的“大宝剑”。测绘工程中所选用的测绘仪器必须能够满足当前的测绘工程需求,测绘仪器的各项参数必须准确有效,务必在测绘开始之前对其进行参数调整。同时,测绘单位还应该做好测绘仪器管理工作,当测绘仪器在存储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保养工作,落实定期检查和管理维护工作,对于仪器的取放则要做好记录工作,必须做到“仪器取放登记”,避免测绘仪器出现乱拿取现象。

4.4控制好测绘环境因素

测绘环境因素可以说是最不稳定的一点,想要控制好多方的环境因素可以说是非常难的。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做好了测绘工程中各环节的质控工作,环境因素问题必定会被降低,其影响力度将会得到控制,但是想要完全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点是完全不可能的,

5结语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和项目规模的加大,工程测绘工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测绘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严格遵守测绘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测绘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测绘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控制好测绘工程的质量是提高测绘单位商业信誉的重要工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测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测绘工程质量必须得到全面的完善,从多个技术角度和层面来做好质控工作,进一步扩大测绘单位的市场占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重大工程建设的蓬勃开展,为工程测量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其发展特点可概括为精确、可靠、快速、简便、连续、动态、遥测、实时。

作者:马永军 单位: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小燕.测绘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探讨[J].江西建材,2015(1):239-240.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健身娱乐业 体育经济 发展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各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机会,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就是其中之一。而体育健身娱乐业又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因此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体育经济的发展,满足内需,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加速向前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给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以有益帮助,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行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尤为重要。

一、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地位

1.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健身娱乐业是社会体育的主要内容,和竞赛表演业共同构成体育产业的主体。包括健身娱乐行业内的经营性健身娱乐中心(含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健身俱乐部、网球中心、游泳馆等),其次还有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外举办的培训班等。在健身娱乐产业中,对消费者的健身娱乐业活动进行技术指导、组织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竞赛活动等是最主要的产业盈利手段。

2.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成为体育经济中的主导市场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健身娱乐市场开始起步,随着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颁布实行,更加推动着健身娱乐市场迅速壮大。健身娱乐市场的经营项目繁多,从较高档的保龄球、网球,到大众化的各种舞蹈、游泳、跆拳道、健身健美等,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总体态势。当前已经初步形成多种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体育服务产品共同竞争的市场格局,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体育经济效益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对于体育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和发展环境很好,现在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中,各类健身娱乐产业不断开业,并且形式多样。根据相关资料的数据显示:深圳有4000家以上的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都在2000家以上。单单浙江省在2000年有各类体育经营单位5000家,年实现营业额接近10亿元。从目前的健身娱乐业发展趋势看,我国的健身娱乐人口数字日趋庞大,体育项目逐渐增多,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空间无限。

当前,体育健身娱乐业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形成了国家办、社会办、集体办、个人办、中外合资办、外商独资办的多元经营的格局。但是还不成熟并且存在还多问题。如:(1)多投审批,管理混乱。(2)经营管理者人性化的理念欠缺。(3)复合型产业还没有形成等问题。因此,加强健身娱乐业的管理与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快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进程,满足体育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策略

1.迎合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和规范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管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政府的角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健身娱乐业的管理,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政策、法规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市场经济的作用要求行业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才能使得健身娱乐业朝着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前进。

2.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使“终身体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增加体育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体育的主动意识还不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健身中的热情还不高,还不能充分享受体育带给工作、生活的巨大乐趣。因此,把“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促进体育健身的消费市场发展,从而推动体育经济效益的总体上升。

3.使经济管理人才加入到健身娱乐业中去,提高行业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健身娱乐业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但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健身娱乐业的服务内容和形式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体育健身娱乐业中真正懂得营销、经济类的专门人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体育经济市场的综合化需求,也是制约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绊脚石。培养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经济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是社会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和搞好他们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

4.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我国健身娱乐业在产业经济中的竞争力

从国外的发展看,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特别是我国有13亿以上的人口,加上其他经济发展迅猛的带动,所以体育健身娱乐业更是体育经济中可以挖掘的巨大财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必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由于我国健身娱乐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的体育健身娱乐业能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取决于本行业的综合实力。只有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跟上市场经济要求,与时俱进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爱本:体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甘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16):29-30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团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团体在经济、政治、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团体快速发展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由于受到旧观念、旧体制束缚,管理效率低下,监督机制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团体存在财务会计工作不规范的问题。本文在论述了我国社会团体财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团体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探讨了社会团体财务会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社会团体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功能不断健全,我国各类民间非营利组织获得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高效率、负责任、透明的非营利组织运行体系对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不断完善其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更好地完成社会公益使命,已成为我国当前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一)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是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但这并不代表其不可以从事营利性的活动,营利活动在组织中是被允许的,这与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企业完全不同。

(二)公益性

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是指组织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活动的性质是为公众奉献、提供服务,活动的内容范围涉及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三)组织性

即民间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和制度,组织有自己的负责人、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按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身份。

(四)民间性

民间性是指非营利组织在制度上与政府相分离,即组织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但组织却接受政府的援助与支持。

(五)志愿性

志愿性主要是指组织的成员是自愿组织到一起的,是不受法律、法规约束的。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的内涵分析及其特殊性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的内涵分析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其经费一部分靠国家财政拨款,一部分来自自身的其他业务活动,其资金运动主要表现为经费的筹集、领拨、使用、报销等事项。因此,非营利组织财务实质上是非营利组织在执行国家事业发展计划、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接受国家财政拨款仍是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来源于其他业务活动的资金仍占小部分。个别非营利组织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殊性

1.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同于营利组织

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会员单位每年的会费交纳,根据不同级别的会员单位交纳的会费数额也不尽相同。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政府的拨款。很小一部分是非盈利组织与企业有关项目的合作,为企业和会员单位提供服务,赚取的提供劳务收入等。非盈利组织自己也进行一些资本运作,例如把闲散资金存入银行,做大额定期一些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理财等,赚取银行利息等。故其资金的主要来源由多方构成: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银行利息)等。而营利组织,例如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生产、销售商品,参与市场竞争取得销售收入,达到资金的回笼。再用一部分资金购买原材料生产商品,周而复始。

2.组织没有一个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不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在财务管理中没有专门的利润等绩效指标来衡量其的业绩水平。而企业就不同了,企业的经济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了这一目标,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将围绕其展开,为了衡量目标实现的水平,企业必须引入利润等业绩评价指标来进行分析与可行性论证,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3.组织所有权形式的特殊性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出资人并不是组织的所有人,没有所有权和收益权,只有一定的监督权和决策权。而企业则不然,企业的投资人就是其所有人,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按其出资的比例享有一定的收益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企业的出资人也享有决策权和经营权。企业大的经营方针和资本运作都要经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集体表决通过。各位出资人都要行使其手中的权力进行决策。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财务控制的总体目标是保证组织内部的财务活动规范、高效,并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

作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与投资的管理。然而,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是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为会员单位服务,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收入与支出的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收取的会员单位的会费。而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其次,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项目,为企业提供服务收取的提供劳务收入也占其收入的一定比重。但是非营利组织接受政府拨款仍占其收入的主要部分。还有一小部分是非营利组织自己的资本运作。当前,要想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主要是不要过分依赖政府的拨款和社会的捐赠,要扩大与加强与企业和会员单位的项目合作,为企业与会员单位服务,增加提供劳务收入,这应当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同时,非营利组织还要在其经过投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开阔投资渠道,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以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成本。非营利组织费用与成本的核算相对于企业来说较之简单,只设立了业务活动成本和管理费用两个会计科目。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管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性质分类,尽量做到按性质分类,相应的业务分到相应的科目。同时还应当节约开支,控制好成本与费用。

四、社会团体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

与企业相比,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少、经济业务简单,会计业务量不大。因此,单位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对单位的财务工作都不够重视,认为财务只要记记数字,能算算账就可以了。

(二)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社团组织很少有建立自己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建立了,也不够完善或没有真正的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只是流于形式。由于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社团存在财务管理职责不清、开支随意性、报销手续不完整、资产处置不规范等现象。

(三)财务信息不够透明

在我国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社会团体行政色彩比较重,财务信息只有自己清楚,从不对外公开。又由于社会监管力度不够,使得财务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社团的会员那里,使得会员单位不明晰社团整体的财务状况。有些业务、项目不能很好的开展。

(四)管理上尚未编制年度预算制度

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对民间非盈利组织只是进行了一般的会计核算,例如收入的核算、费用的核算、成本的核算、并没有把其统筹起来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年度预算。

(五)财务核算上没有相对应的利润指标

在企业财务中,利润指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标准,为企业的财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便于企业内部自己和企业外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时间与空间的比较。然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利润指标并没有纳入非营利组织的日常财务工作中,这就使得管理人员难以掌握组织发展的现状及现阶段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目标的完成情况。也不利于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进行绩效的对比。

五、完善社会团体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团财务进行管理。

(一)端正思想,领会财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认识,对社团组织负责人进行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强调财务管理工作在整个社团工作中的重要性,改变其认为财务管理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观念,提高社团组织负责人的财务意识,支持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二)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也应充分体现这一基本要求。各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社团组织应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社团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符合社团业务活动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明确责任,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穿于社团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三)民间非营利组织应不断提高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接受社会监督

民间非营利组织要通过媒体、网站、向捐赠人邮寄等方式公布财务报告、业务开展情况等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捐赠人、赞助者、会员充分了解他们所捐助的资金、交纳的会费都能按他们的意愿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知度,良好的社会声誉,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四)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编制预算、决算报告

非营利组织要根据日常的财务工作为编制预算、决算工作打好基础,把预算工作纳入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其端正态度,加强管理。严格按预算办事,真正落实到财务工作中。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和评价。

(五)把财务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量化工作内容

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尽量引入一些财务比率公式及财务管理方法测算社会团体的利润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和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用于改进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国胜.中国社会团体的贡献及国际比较.中国行政管理.2006(3):59-62.

[2]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罗立政,扬成才.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性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