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师专题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审计专业 实训教学体系 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1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深刻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对审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审计专业日趋成为各高校的热门专业。但各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务”,忽略审计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造成毕业生不具备应有的审计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审计专业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依赖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引入实训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目前,审计专业实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立足于审计专业的特点以及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实训教学体系,改进、完善现有的实训教学模式。
1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现状
经过对部分院校审计专业实训教学的调研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体系不完善、校内审计教学内容少、校外实训效果差以及教师实训能力欠缺等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院校审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课程实训教学安排上没有系统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衔接性,致使实训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和缺漏的现象;同时实训课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实训资料简单过时,与现代审计技术极不配套。这些都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 校内实训教学内容较少
审计专业对审计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各高校校内实训都存在实训内容少的问题。目前校内实训主要有手工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两种方式,其中手工模拟实训需要大量的企业真实账证及报表等作为实训资料,而学校能够取得的实训资料通常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至两套会计业务,会计期间也较短,一般仅为一个月。而企业真实会计业务往往复杂得多,舞弊手段也千变万化。而在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中,教师往往只对软件功能进行介绍,重视学生对软件的操作,忽视运用软件进行审计的教学。
学校实训教学内容少,主要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首先,审计实训资料的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审计资料一般需要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全部财务资料,但企业往往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愿为学校提供完整的财务资料。从企业获取的财务资料还要经过老师的筛选、补充,要保证资料连续、相关以及数据的勾稽关系,难度很大。其次,高校实训教学研究及开发能力不足。实训过程中收集审计资料要通过审计软件平台提供给学生操作,需要建立数据模型。而当前的审计教师实践经验普通不足,很难为审计实训教学提出有力的教学研究、开发和实施的技术支持。最后,高校的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普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校对审计专业实训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起步软晚,要改善实训教学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
1.3 校外审计实训效果甚微
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训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审计工作环境,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审计校外实训列入教学计划,并且制定了相关实施制度和考核方案。但从效果上看,审计专业的校外实训与预期普通相差甚远,多数只是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学生对校外实训不重视,不能真正参与实习单位实际操作。加之校外实训基地一般较为分散,指导老师很难系统地指导和参与整实习过程。部分实习单位出于项目保密原因或者项目规模大、时间长,以及学生自身能力能的原因,不愿将学生安排到主要业务岗位,使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审计操作,无法了解审计过程,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部分实习单位规模过小,相关资料不全,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配合相对较好的实习单位,也只是为学生提供岗位和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实习效果不容乐观。
1.4 教师的实训能力欠缺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与理论教学不同,教训教学要求老师即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精通审计实务、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又要有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审计属于新兴专业,目前多数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不熟悉审计工作的实际运作,又缺乏必要的调研,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很难真正指导学生,不能深入分析、挖掘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导致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效果欠佳,达不到预期目标。总体上看,真正具备一套完整的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审计教师还十分缺乏。
2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化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要始终体现审计活动的特点,将实训教学和审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实训体系的仿真性优化。
2.1 构建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学校应根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审计专业实训课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以“即巩固理论知识,又增加实际能力”为基本原则,建立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实训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课程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注重前沿审计技术的吸收和运用,将综合案例分析、各课程的同步实训与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基地实训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从知识结构到实践能力全面合格的审计人员。
实训中增加设计性内容,增加仿真内容比重。
在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方面,除了基本审计业务,还应涉及特殊业务和事项的处理,如资产评估、风险的评价和控制等等;广度方面,不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还应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企业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针对实际状况的设计性实训教学内容,例如,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审计,让学生亲自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完成审计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优化方案;对具体企业,根据实际管理和财务状况确定内部审计重点,执行内部审计等。这些研究性实训内容的加入,使教学内容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实际审计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认为实训只是简单的验证性练习的错误观点,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参与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实训内容的设置必须以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去体会真实审计环境。
适当加大实训学时的比重,但是不可过多的强调实践学时而忽略理论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训课程的考核,提高学生对仿真实训课的重视程度。考核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审计过程的理解和处理过程是否合理、正确。
2.2 改善校内、外仿真实践环境
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审计仿真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当务之急。仿真实训过程可以简单再现的真实场景,这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很多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无论从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还是关于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企业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另外,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是解决实训内容缺乏的渠道之一。
校内实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仿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复杂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仿真实训结束后,深入事务所和企业进行校外实训还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训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仿真实验的效果,同时在校外实训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实际审计过程。同时在实训中可以请企业相关人员向学生介绍实际操作各程序中应注意的问题,亦可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的方式增加感性认识。在校外实训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要与实习单位充分沟通,使实训落到实处。
2.3 提升实训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优化实训教学环节,首要任务是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仿真实训教学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实训教师的培养,并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进修、考察、交流等活动,并制定相应奖励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与审计人员可以互相兼职。高校可根据课程需要聘用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进行指导,给学生答疑解惑,并可以适当开展案例教学;同时高校中的专业教师也可以定期到企业内进行调研或参与审计工作。这样,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所设计的实训教学环节将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实训过程才能更加贴近、再现真实过程。
审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育应贯穿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而实训教学是提高实验效果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在设计出仿真实训课程基础上,教师应着重进一步研究每一项训练中基于市场基础的资料、实验程序、实验考察方式等环节,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优化措施,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这样才能推动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杰.浅谈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东方企业文,2012(5):213-214
[2] 马志娟.审计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80-82.
[3] 庞卉.审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与应用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7):103-108.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完善
一、研究意义
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极具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对于独立学院探索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根据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2.有利于促进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会计学专业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训的倾向,也解决实训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问题,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提高培养学生会计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能从整体上构建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专业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体系,聚焦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文件不完善
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文件缺乏对实务问题的探究。在实践教材选择性小,现有教材叙1述案例大多采用文字形式,与实务脱节较严重,造成学生不能灵活把握实际问题,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实践内容设置上,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较多仅围绕实践教材的要求简单安排相应内容,直接导致实践内容不规范,学生知识掌握度低。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师资紧张,学生人数较多,导致配备的实践指导教师无任何会计实际工作经验或从未接触过会计专业实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目前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却没有明确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仅局限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实训和毕业论文,该体系过于简单,而审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配备实践教学。同时,将会计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造成学生在做实训时把之前学过的知识遗忘了,综合实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完善对策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完善
为实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可根据学生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优先顺序,建立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有效衔接,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把握相得益彰。全过程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体现在两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专业课程实践阶段。⑴认知阶段。认知阶段的目标是让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专业有初步认识,为之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该阶段可分四个环节:会计学专业介绍、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会计学专业认识实习、会计学相关学术讲座。⑵专业课程实践阶段。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主要专业实践课程,使得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该阶段主要由课程实训、综合仿真实训等环节组成,且与上阶段的专业认知实习和导论课程有机衔接。会计学专业可开设的独立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共6门课程,实训体系根据难易度和专业判断能力的不同要求,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构建。之后设置扩展式综合实训系统,即依托会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扩展会计学仿真式综合模拟实践的内涵与外延,是学完所有专业课后的综合实践环节,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企业实际账务操作全过程。
(二)规范性文件的编写及选用
针对现有优化完善过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则必须将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讲义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编写。主要包括:①独立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中,设置“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等课程设置相关的实训课程,并建立配套的实训大纲、实训讲义、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等一系列规范文件;②扩展式综合实训系统中,设置“会计学仿真综合模拟实训”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③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系统,设置“企业会计认知实践”的会计实践报告和“实践基地实习、毕业实习”的专业调研报告。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如“访问工程师“项目,鼓励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去某个单位兼职学习会计实务操作。另一方面学校在聘用会计学专业教师时,优先考虑符合“双师型”资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国彦.从能力提升角度探讨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J].科技视界,2013(11)
[2]李红艳.工业工程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03)
[3]蒋希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关键词:转向器; 断裂;有限元;强度
中图分类号:TH13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某车型在试验中出现转向器壳体断裂(图1)的问题。据对故障件分析,发生部位在转向器壳体安装位置附近。为了查明原因,从壳体本身的强度、转向器的工作环境和受力状况、转向器安装姿态等方面进行查找。
2 原因分析
从壳体本身强度、转向器工作环境和受力状况、转向器安装姿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可能的原因,然后通过相关的验证试验进行排除,得出最终的结论。
2.1 可能原因之一:壳体本身强度问题
(1)壳体设计强度不够;
(2)材料不符合设计要求导致壳体强度不满足要求;
2.2 可能原因之二:转向器受到超出设计要求的力
(1)壳体受到路面突出物的直接撞击;
(2)路面对车轮的冲击力过大,传递到壳体。
2.3 可能原因之三:转向器安装姿态问题
(1)转向器安装孔位置偏差,导致转向器安装到车架上产生了内应力;
(2)车架安装孔位置偏差,导致转向器安装到车架时产生了内应力。
3 原因排查
3.1 壳体的设计强度
(1)正常转向工况受力分析
断裂截面受到的最大力:F=P×A=11×π(232-152)=10500N
P:转向器最大工作压力
A:油缸有效工作面积,油缸内径Φ46mm,齿条直径Φ30mm
则断裂截面处的应力为:σ=10500÷π(222-15.92)=14.5MPa
壳体抗拉强度σb240MPa
则安全系数为S= σb/σ=240/14.5 =16.5
许用安全系数为[S]=1.5―1.8
分析结论:S>>[S],故理论上壳体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正常转向工况下,壳体不可能出现断裂的情况.
(2)失效件的材料化验结果(表1)
3.2 转向器非正常受力状况分析
(1)转向器受到来至路面突出物的直接撞击
从失效件外表面来判断,表面上没有受到直接撞击的痕迹,因此可以排除这个可能的原因。
(2)汽车车轮受到来至路面冲击后,将冲击力传递给壳体
通过对车轮及车架外观检查,车架无变形,车轮也没有留下明显的撞击痕迹。因此即使看不到痕迹,也不能排除受到路面冲击的可能性。由此,我们认为车轮受到路面冲击,再将冲击力传递给壳体,这个原因不能排除。为了验证转向器在受到冲击时损坏情况,进行了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试验结论:失效部位与整车状态下失效部位吻合,根据PSA经验公式计算,壳体冲击能量270J,从模拟冲击试验来看,冲击能量远远大于设计标准。
4 有限元强度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在前处理软件ANSA实体网格划分,通过标准.inp格式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4.2 材料属性
壳体材料为铝合金和steel,铝合金密度2.7×10-6kg/mm3,杨氏模量72000MPa,泊松比0.33,屈服极限200MPa;steel密度7.85×10-6kg/mm3,杨氏模量210000MPa,泊松比0.3,屈服极限320MPa。
4.3 边界条件
约束安装处所有自由度;
约束输入小齿轮旋转自由度;
壳体限位面处施加三倍齿条力。
4.4 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Abaqus软件计算,由后处理Hyperview软件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得出最大应力在安装位置处,与失效件断裂位置一致。最大应力值为215MPa,超过材料屈服强度,不满足强度要求。
5 结构优化
通过分析得出转向器在受到极限加载后,在安装位置处出现应力集中区域,且最大应力值超过材料本身的屈服极限。对结构加强优化,优化结果如图3所示。
6、优化后结果分析
有限元模型前处理、材料属性、边界条件与上面分析一致。优化后应力如图4所示。
壳体最大应力值为171MPa,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优化后壳体满足强度要求。
7 断口分析
用扫描电镜观察断口,裂源部位有明显的撞击痕迹并伴有开裂现象,该部位放大后有擦伤痕和裂纹,其微观形貌为材料组织和划痕,如图5所示。
分析结论:壳体属于外应力作用下引起的过载断裂,断裂后裂源部位有撞击和擦伤现象。
结语
本文通过壳体强度理论计算以及试验验证、断面科学分析方法,对转向器壳体失效排查,并结合仿真分析手段,确定壳体失效原因为结构在极限载荷作用下不满足强度要求。以此对零部件结构做出优化,后对优化后零部件装车验证,满足整车使用要求。
高的仿真性一直是实训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如何体现仿真性是设置该课程考虑的重点问题。一直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都依附于会计专业,在会计准则下设置而成的财务管理实训课程被限制在一定框架下,缺少创新性,以致于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基于仿真性分析实训课程优措施,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真实性。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用现状
教育改革制度实行后对实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并高度重视实践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提出了实训课程改革方向与设置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并没有安全达到教育改革目标,改革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并未以市场为基础,课堂基本安全常规流程运行,例如,虚拟地给学生列举银行贷款程序,学生对一个虚拟的项目很难进行推敲和分析,且这个项目活动也难以扛得起推敲。学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进行锻炼并不是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些机械化管理人员,缺少实践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本身属于一种环境产物,是基于资本市场活动而诞生的,不能关起门培养机械化人才,用以市场为基础,可是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多高校都打不到这一点。主要在于在此目标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并未真正做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需求相衔接。
通过以上分析内容,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应多这些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怎样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使他们真正成为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如何优化仿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基于高仿真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为了提高仿真性,只能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但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做到完全真实,只能说越逼近真实越好。因此,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位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真实性”。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真实性”应该体现财务管理活动的特点,尤其是基于市场下的创造性价值管理的特点,将实训课程设置尽量与市场、企事业实际需求连接在一起,进而优化仿真性。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体现实践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型专业,毋庸置疑地要体现实践性,实践必须基于资本市场进行。前瞻性是指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工具日新月异。当前,理财实践正从内部财务管理向外部财务管理转变,实训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未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推进财务管理中作发展。
增强参与性。实训课程既然以实践为基础,有必须以学生亲身参与为基础,从各个方面提高课程的参与性,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尽量设置个性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实践课程。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既要具有个性化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也需要尽量考虑这两点因素。
基于仿真性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基于提高课堂教学真实性为目的,可以在课堂上简单地进行一些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过程控制最重要。现在,准备运行一个融资流程模拟实验。为了做好这个实验,可以从目前我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着手,主要用国内外银行贷款流程和上市融资流程实验,实验中包含标准化流程,如准备提供国内外银行要求的资料,也要在熟悉标准化流程的同时提供某企业资料要求,学生则需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金融环境和财政政策分析获得贷款。
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模拟训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应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保证财务基础实验、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的顺利实施和充分开展。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投资的持续性,确保满足场地、设备、教学软件等各个方面需要。与此同时,要保证与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第一线需求相一致,建设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实验环境。
教师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案例教学,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训课程的最大魅力在于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有效消除课程教学的枯燥感,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课堂讲解内容不同,案例设计和组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前给出并提出思考问题,内容学习之后再讨论讲评;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后给出讲评;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中给出结合案例讲解内容。比如在学习“筹资管理”这部分内容之前,首先给出“浙江正泰集团的传奇之旅”的筹资案例,给学生提出几个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疑问的渴望,学习过程中会主动查找有关筹资的更多信息,并会带着问题学习筹资决策的内容,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主动思考;当该部分内容学习完以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析总结,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经营杠杆收益与风险”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了基本理论之后又运用秦池酒厂“天价”广告费导致秦池酒厂由盛到衰的案例来说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既生动又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提出如何更好地运用杠杆控制风险的措施。
财务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资本市场活动,实训教育应贯穿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了给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基于仿真性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以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进而实现优化仿真。
[1]张月玲,李继良,李 芳,贾振超,张慧鑫.“职能渗透式”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2
[2]刘锦凤.多层次、多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构建[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05
面对完善体制、构建和谐、转型升级、国际竞争的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转型的环境,积极构建企业软实力,提升综合实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企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有企业的时代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实践,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破解了发展难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较长时期存在的企业结构散、市场秩序乱、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益差的状况。但是,认真分析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从历史层面来看,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在稳增长、促就业方面的特殊要求,政府长期给予大力扶持,甚至赋予相当的垄断地位。因此应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不完全是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垄断、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从现实层面来看,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在国际竞争中,除为数不多的企业靠整个行业的庞大资产积攒国际影响力、或靠国家背景走出去以外,真正靠技术和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在自身发展中,科技运用率不高、劳动力投入大、生产力低下,因管理和技术水平落后,靠资金的大量投入和资源的过渡开发换取效益,导致产能过剩,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趋突出。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经济调控主要任务。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如可提高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模式。必须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主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努力提质增效,创建创新型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率,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才能促进企业基业长青。
二、企业软实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
企业软实力主要指运用和整合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主体通过对企业特定资源的占有、转化和传播,以吸引企业利益相关者等客体,获取他们的价值认同,使他们产生企业所预期的行为,最终达到企业目的的一种能力”,其构成要素或外部表现为诚信、知识、创新、品牌、形象、服务、文化、价值观等。
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规模扩张,而且包括结构调整、运行质量、收入分配、管理模式、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经济的数量规模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理念升华,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在后现代社会,商标、知识、文化等不断地充实为企业战略性资源,企业能力也从获取资金、规模等有形资源向开发文化、价值观等无形资源转化。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引下,企业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企业软实力通过新的战略性无形资源的开发,并强调企业行为方式的转变,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建立起品牌、声誉等新的竞争壁垒,使企业竞争优势逐渐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产品的市场饱和、甚至产能过剩,单纯依靠注入资金和扩大规模等硬实力提升,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着力变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软实力,对内提高凝聚力、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硬件优势,对外拓展企业声誉、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同度,使软实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作用于企业硬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已经具备了充足的硬实力条件,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已经不可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要在现有基础上保持长足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建设,使增强软实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硬兼施”,促进企业能力体系和结构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引擎
在理论上,企业软实力和企业文化都是一种无形力量,那么企业软实力和企业文化怎么理解?企业软实力就是企业文化吗?软实力概念源于对文化影响力的研究,但软实力的内涵比文化要丰富得多,企业文化只是企业软实力资源中的一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并不都具备较强的软实力。同样,企业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和较强硬实力,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却不一样,根本原因还是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文化没有上升为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能不能提升企业绩效,要看资源利用的效果,也就是要看企业文化能否上升为软实力,整合企业资源的过程和能力如何。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软实力,只有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凝聚力、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才上升为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才能将全体员工的心与企业改革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才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的荣誉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
国有企业在提升企业软实力过程中,需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良发好企业形象,加强企业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工作质量,增强创新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发挥精神超越物质的力量,构筑科学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积淀、提炼和升华,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四、文化引领企业软实力提升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