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战略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 人力资源管理 变革
一、延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人社部在近日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一方面,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定时人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而“十二五”末将达到75岁,2050年将达85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在持续延长,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增大。若仍实行现行退休政策,工作周期在人的一生中将持续缩短,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投资浪费。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行进、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和少子高龄化现象并存的情况下,如果维持现在的退休年龄,工作的一代人负担退休的一代人的年限会快速增长,结果必定导致代际不公和根本不可持续。
二、延迟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源管理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般是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延迟退休使得老员工居于管理岗位时间延长,加上《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员工的规定,下属年轻员工的升职空间势必缩小,企业“血液循环”过慢。另一方面,随着八零九零逐渐成为劳动大军主力,他们有更高的职业追求,而延迟退休使得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过程变长,长时间的职业瓶颈易产生厌烦情绪,此外还要承受巨大的买房压力和中国“421”家庭模式带来的养老负担等,人到中年的他们在这些消极情绪影响下工作积极性降低。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双轨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占工资收入的28%(其中单位缴纳20%),而机关和事业单位未纳入社保体系,不用个人交一分钱,退休时养老金却是前者的3倍,如果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由60岁推迟到65岁,实际上是国家把60到65岁之间职工的供养义务转嫁给企业,企业实际上分担了部分国家财政的负担和风险,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企业成本增加的压力。
企业负担加重,企业战略计划也会随之改变,作为具有战略高度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做出先导性变革才能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我国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以“事”为中心,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及“工具”,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福利难以有效激励员工。为保持企业持久的活力与竞争力,延迟退休年龄使企业不得不去思考员工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不得不去拓宽员工职业通道,不得不去尝试创新更有效的激励方式,这无疑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变革的机遇。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变革措施
1、建立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不管企业经营战略是否会因延迟退休年龄而转向低成本战略,人力资源规划都需相应地做出调整。若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现有员工退休时间延迟使得企业对新员工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更注重人员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完善的任职资格体系。
2、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为缓解延迟退休年龄造成的企业成本压力,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应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80”、“90”这一代的年轻人主动性强,跳槽率比较高,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应清楚地介绍企业概况,以人岗匹配为原则,为新员工建构合理的职位预期,减少由于跳槽频繁增加招聘成本。制定招聘计划时还要适当注意企业员工年龄的比例问题,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互动,防止人员老化活力缺乏。
3、基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
人力部门与需求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除提高员工现任岗位所需业务能力外,还应立足于员工在组织内的长远发展规划,使员工在培训中能充分地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培训讲师可由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担任,既节省培训成本,又保证培训效果,进一步激励员工在企业的长足发展。
4、建立多通道的激励机制
在中国“业绩优则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员工认为只有当了官才是真正的成功。但从组织架构上讲,任何组织都是“官少兵多”,延长退休年龄后这些少量的“官”居于“官位”的年限延长,若要在员工升职空间变小的前提下仍能有效地进行员工激励,管理中必须建立多通道的激励机制。通过资格认证、竞聘上岗、工作轮换、后备干部培养、年终人才盘点等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晋升路径,实现绩优者“条条大路通罗马”。此外,领导应以身作则,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5、制定弹利计划
年轻员工距离退休年龄尚远,养老金在其个人感觉中的地位小很多,实施延迟退休后,若仍按固有的福利项目设计必然影响员工对企业福利的感受度。因此,应提高现实福利项目所占比例,重视员工的多元化福利需求,对不同劳动者队伍结构设计不同的福利项目,保证企业在付出巨大成本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员工认可。弹利计划由员工自己来选择福利的内容和结构组成,员工参与度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保证内部公平。此外,弹利计划中员工可放弃企业提供的但自身并不认同的福利项目,而把在该项目费用用于其他福利项目的选择上,企业并不会因增加对员工个人的福利开支使得成本上升,反而使企业对福利成本更加可控。
参考文献:
[1]杨婷.延长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安徽文学,2010.9
关键词:居家养老;行政管理;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79—02
一、研究背景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这说明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国家。
与其他国家老龄化国情不同,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集中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基数大。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龄人口数量上升快,到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将近1.4亿。
第二,未富先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产力仍然处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阶段。中国目前的生产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这种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政策法律为保证,同时积极调动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模式[1]。鲁东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赵立新指出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就是“家庭供养+居住在家+社区服务”的局部社会化养老方式[2]。所以,从居家养老的特点上看,居家养老兼有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社会的养老资源。
二、问题提出
在中国实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依然面临这一系列的障碍和挑战。这种挑战有来自主观方面,也就是由于中国历史而形成的社会意识。还有客观方面,主要来自中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民一直保留着“养儿防老”的社会意识,因此家庭养老一直占据中国养老模式的主流。
在客观层面,目前中国社会还缺乏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导致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推行过程中,缺乏人才和专业支持。缺乏人才和专业支持,就缺乏了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指导,不能及时、准确和在根本上解决居家养老模式推行的障碍。
政府推行居家养老力量不足,缺乏必要的行政干预与支持,是居家养老模式长期不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计划。目前,中国政府还未出台全国性的居家养老推行文件,只是在极个别的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文件。这样导致居家养老模式片段化,没有统一的原则和执行规章,而且难以在全国推行居家养老模式。
第二,组织。目前,中国政府还未建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只是在个别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地区,政府将居家养老服务承包给社区机构,有社区机构进行管理。政府并没有安排相关的人员配备,也没有额外的资金支持。
第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的关键事件和重要领域上,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而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因此,在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上,中国政府必须起到领导作用,为居家养老模式推行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保障。
第四,政府有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职能。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强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章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查处,保证居家养老模式顺利推广。
三、描述分析
表1 是否愿意参加居家养老服务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愿意参加居家养老的为262人,不愿意参加居家养老的有146人,愿意参加的占总样本的64.22%,超过一半。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愿意参加居家养老服务。
四、回归分析
上表是老年人是否愿意参与居家养老的回归分析表。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政治面貌是党员的老年人更会倾向于参加居家养老服务。
从是否与子女同居的角度看,不与子女同居的老人更倾向于愿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这可能是因为,独居老人独立性较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与其他群体相比较弱。因此,独居老人他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较强。
从收入上看,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参加居家养老的意愿越高。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思想较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思想较为保守。另一方面,家庭经济越好,说明老年人抗社会风险的能力越强,这样的老年人群体容易去尝试新鲜事物。图1 老年人意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ROC曲线图
ROC图指的是敏感性与(1—特异性)的散点图,ROC图可以检测logit回归的模型拟合效果,从上图可以看出ROC曲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0.68以上,所以,模型的识别程度比较高。logit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上述回归结果和分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五、整改方案与建议
由上述的回归分析,我们基本上找到了政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推行的着力点,这些着力点包括老年人的思想观念、老年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老年人的抗风险能力等。政府应该紧紧围绕影响老年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找到问题,发挥优势,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行。
第一,在计划方面,政府应该将长远的战略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首先,政府应该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战略规划,制定战略总目标和实施的阶段性目标。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目标统一、力量统一、资源统一,也是为了保证组织在运作过程中的连续性。其次,在短期规划上,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短期规划必须与政策实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并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组织是社会行政管理的基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行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政策,因此,政府应该在中央设立居家养老专门办事处,并且在各地区设立地方性办事处,专门处理居家养老问题。在各个职能部门的设置上要保证责权利明确,保证机构按规章办事。另外还要设置参谋机构,聘请资深居家养老研究专家对政府的政策实施评估。
第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一种养老方式,对其管理肯定存在社会分工,但是,如果只有分工,那么就没法保证组织的协调与统一,因此,就需要领导。领导是为了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梳理,领导有利于加强组织配合,有利于信息沟通和资源配置。
第四,控制。监督和评估是组织进行控制的两种重要手段。在居家养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对组织行为、经济运作等进行监督。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要对居家养老政策本身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石梅华,刘宝成.社会分层视角介入城市居家养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J].学理论,2010,(14).
[2]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人口学刊,2009,(6):42.
[3]Kalvinde urity Protocols in a Home Health Care System[J].2009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and System Security, Australia,2009.
[4]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8).
[5]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
[6]杨菊华.社会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STATA软件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西方国家;税收遵从;税收征管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95-02
纳税人行为是纳税人做出的与纳税事项相关的行为,是纳税主体在内外部各因素影响下做出的行为。现代税收管理理论将纳税人的行为方式分为税收遵从与税收不遵从两种。我国政府在《2002―2006年中国税收征收管理战略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纳税遵从指的是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这种义务除了确认某种抽象和具体的税收负债外,还附带着给付义务(即税收缴纳义务)、作为义务(即履行申报、交付文件、记账等义务)、不作为义务、忍受义务(即不可抵抗公权,如检查权、查封财产权)等,而设法逃避这些义务的行为就是纳税不遵从。
一、修正税收征管工作的重心,提升税收遵从层次
税收遵从理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1982年、1985年和1988年美国国内收入署分别推行了纳税人遵从测试项目(TCMP)。它通过研究一定时期纳税人应该按照税法的规定缴纳的税款与实际缴纳税款之间的差额(即税收缺口),来对纳税人在纳税活动中的决策或行为进行研究,从而把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区分为税收遵从和税收不遵从两种情况,并据此对税务机构进行税收征管提供决策的依据。税收遵从能够解解释纳税人的行为决策,能够科学地评价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的效果,能够指导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能够帮助税务机关调整税收征管的目标和重点、改革税收征管的方式手段,能够协助税收机关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和行为,能够降低税务机关税款征收的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从而提高税款征收的效率。因此,税收遵从理论很快便得了理论界的认可和税务管理机构的应用。它不仅已经成为现代税务管理的核心理论,而且“很多国家将税收遵从的概念引入其税收管理部门战略管理体系的使命宣言中,将提高税收遵从确定为税收管理的根本目标。”爱尔兰国家税务机构早在2005年1月第5个战略规划时就明确了主要战略目标:改善遵从,使税收款征收最大化。“国税局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保证每个人遵从纳税义务在正确的时间缴纳税款,以及履行税法规定的所有义务”。荷兰工作规划中明确宣布:“我们的工作围绕着‘遵从’开展:税务和海关管理局必须保证纳税人和辅助福利申请人的想法和意愿(在原则上)能够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澳大利亚规划中明确规定,2007―2008年度的首要任务目标是“实现公众对澳大利亚税收和养老金法律的更高的主动遵从度”。挪威战略规划中也明确宣布:“2005―2008年度,遵从将会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关于税收遵从的内容,各个国家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相当。例如,美国国内收入署提出了“服务+执法=遵从”的理念。爱尔兰战略规划中则认为,纳税遵从主要内容是“在正确的时间缴纳税款,以及履行税法规定的所有义务。”该规划还认为,未来三年内改善税收遵从的关健是继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基于风险的遵从干预。其中,在服务领域中提供更多的定制服务,并简化遵从流程,减少企业和个体纳税人的负担。在风险领域,一方面,使用更多的数据和技术来处理不遵从,并将对遵从纳税人的影响最小化。另一方面,增加对严重逃税行政的。荷兰工作规划中则认为,“税务和海关管理局必须保证纳税人和辅助福利申请人的想法和意愿(在原则上)能够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个人和企业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交了有关的事实依据,并且支付了正确的数额的税金,那么我们就认为他遵守了相关的义务。除了本着以客为本并且充分尊重客户权利的原则进行工作外,税务和海关管理局还会采取有关的处罚纠正措施来促使相关法律的执行,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会追究其相关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在新的税收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现代西方国家税收管理的重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税务机关的主导转向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在此情况下,税务机关的主要任务就转向了对遵从的纳税人的服务和对不遵从纳税人的严重执法,以确保纳税人能够履行税法所规定的纳税义务。
二、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加强对遵从纳税人的帮助
美国国内收入局局长马克・W・艾弗逊在美国战略规划的局长致辞中明确提出:“绝大多数的纳税人,包括个人和公司,是诚实守法的。他们理应获得高效、专业的服务有及公平的税收执法。当他们遵守税法的时候,应获得其所期望的权利保障,同样,其合作伙伴和商业竞争对手也应该如此。”因此,为了帮助诚实的纳税人理解并履行他的纳税义务,美国国内收入署制定了优化纳税服务的战略目标,并将其细化为三个不同的子目标:一是为纳税人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具体方法和策略包括:扩展电子化服务范围的途径、为不能使用电子化服务的纳税人提供教育培训和替代服务和确保对税法咨询的及时、准确稍答复。二是提高公众在税收体系中的参与度。此子目标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不主动的纳税人参与到税收体系中来,使之主动寻求帮助、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具体方法与策略包括:(1)为纳税人提供多种技术手段,帮助他们参与税收体系。(2)为新纳税人提供教育、帮助他们加入“自愿遵从的税收体系”。在纳税申报期,志愿者通过“所得税志愿辅导组织(VITA)”的网站向纳税人提供申报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完善服务项目;联合其他机构为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启动多语种服务等等。三是简化办税流程。具体方法与策略包括:(1)对所有类别的纳税人简化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的流程。(2)通过减少记录保管期限减轻纳税人负担,并尽可能减少纳税申报表填报和复核过程。(3)确保各类税收指引能恰当地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以清晰、准确、易懂的语言描述,并及时。
爱尔兰战略规划也是将为客户提供优质创新服务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为此,他们制定了两个战略:一是帮助客户正确缴纳税款并享受应得的权利。二是让与税务局的业务往来使用尽可能地方便。
加拿大战略规划中也提出了服务纳税人的两大举措:一是纳税人和业务支持。税务局为纳税人提供所需的工具、协助和信息,以使其参与加拿大的自评税务系统。具体包括:加强网上纳税服务;实现服务渠道的集中,以方便纳税人在不同渠道之间的转换;增强服务延伸项目,加强对纳税人和企业的咨询服务;保证持续、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在服务中增加合作与创新;等等。二是申报评估与支付处理。税务局提供高效的大容量处理。
总之,为纳税人提供高效、科学、完整的纳税服务,不仅可以使纳税人的做到税收遵从的最大化,而且,它确实能够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使纳税人的纳税事务变得更为容易和方便。同时,对于税务局来讲,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可以提高纳税人对税收管理体系公平性和公正性的信心,从而可以减轻税务局税收征收管理的难度,提高税款征收的成功率。
三、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对不遵从纳税人的查处
在实际的税收征管中,税收不遵从是很难完全消除的。在其中,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有相当一部分的税收不遵从是由于纳税人故意所为的。因此,现代西方国家在对税收遵从的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纳税服务的同时,通过改革税收监管,加强对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的严格执法,就成为现代西方国家税收征管改革的另一种重点内容。
美国战略规划中针对不遵从的纳税人明确提出了强化税收执法的战略。根据该战略,美国国内收入局在分析了不同主体在税收流失中所占的比例的基础上,尤其针对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滥用违法交易避税的意图进行严格执法。为此,他们设计了四个不同的子目标,并针对不同的子目标制定了具体的方法与策略。一是重点打击与遏制公司和高收入个人的税收不遵从行为。二是确保律师、会计师和其他税收从业人员恪守专业标准和法律要求。三是查处国内及离岸的税收和金融犯罪。四是查处免税组织和政府组织中滥用税收权利的行为,以及第三方利用该类组织进行避税或非故意行为。
爱尔兰战略规划中针对不遵从的纳税人,他们采用了基于风险的目标审计和其他干预措施,以及适当的制裁手段来对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进行干预。为此,他们专门制定了保证个人遵从纳税责任的战略目标,并将其具体化为三个不同的子目标:一是保证高效的征收和及时的遵从。二是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改进遵从。三是通过适当的制裁改进遵从。
荷兰税务和海关管理局在通过计算机实现大规模的程序化处理纳税事务的基础上,就可以用更多的力量对不遵从的纳税人进行监督工作。他们在战略规划中明确规定,税收监管那些以风险为导向的、可见的、发结果为基础的、具有典型性的恶意逃税现象。这就意味着监管的重点将不是数量的多少,而更加侧重于监督的具体内容和监管的实际效果。其中,风险控制仍然是具有决定性的监督办法。同时,加大对从企业的横向监管。通过与他们的加强伙伴关系,让双方都能够了解实际的风险,并且明确各自的立场。另外,由于考虑到税收欺诈不是一个孤立的违法行为,因此,税收管理机关加大了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合作,并与许多市(郡)管理当局签订了合作协议,以打击税收违法行为。
加拿大税务局针对不遵从的纳税人在战略规划中制定了两个项目,分别是项目3的应收款和申报遵从度和项目4的报告遵从度。其中,项目3主要是针对欠税,通过实施增加核心业务的手段,以达到抑制不遵从和最大限度追缴欠税的目的。项目4主要是通过有目的的审计和强制措施,处理和阻止重点地区的非遵从行为。包括对过激税收筹划行为的关注;继续打击地下经济和GST/HST欺诈;改善对“主动举报方案”的管理;等等。
总之,通过对不遵从的纳税人的主动干预和对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格执法,一方面,维护了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障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和财政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提高了税务局税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减轻了税务机关的工作压力。同时,它也使纳税人真正认识到了税收违法犯罪的后果,从而对促使纳税人主动进行税收遵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经验借鉴
研究当代西方国家税收征管改革的发展情况,不仅可以了解当前世界税收征管改革的发展潮流和趋向,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税收征管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笔者认为,借鉴西方国家税收遵从的经验,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水平,我们在修订《税收征管法》时应该主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重新界定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问题。科学的税收征纳关系必须建立在对纳税人的充分信赖和纳税人主动遵从的基础之上。因此,征管法的修订必须重新界定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问题。只有摒弃传统的税务行政中心论,从法律制度的设计上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一种平等的关系,税收法律制度才能够获得纳税人的信赖与遵从。
其次,新的税收征管的制度设计必须以纳税人为核心,税收征收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和督促纳税人主动履行纳税义务。因此,税收征管的流程设计、征管方法和征管手段的规定都必须有利于纳税人方便地履行纳税义务。
再次,完善的纳税服务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的最好手段。通过持久、广泛、深入、细致的税法宣传使纳税人能够知法懂法;采用方便高效的征纳方式和征纳手段能够大大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给予纳税人应有的礼遇和必要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纳税人的纳税自觉性和主动性。
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收执法是维护税收征管秩序、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虽然逃避履行纳税义务在任何社会中都是在所难免的,但逃避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所有的纳税人中间,也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所有的税种和所有的税收征管环节之中,而是集中在一部分纳税人身上、集中在某些税种上、集中在某些征管环节上。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收执法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能够更好地树立税法的权威性和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玮.纳税人权利与我国税收遵从度的提升[J].税务研究,2008,(4).
[2] 安体富,王海勇.激励理论与税收不遵从行为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
[3] 梁俊娇.纳税遵从意识的影响因素[J].税务研究,2006,(1).
[4] 薛钢.浅论纳税服务理念在税收征管中的体现.[J]税务研究,2009,(4).
[5] 李兰.从制度成本角度看污染税的开征.[J]税务研究,2007,(7).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配称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是打造首都经济圈及实现三地优势互补的需要,是重大的国家战略。2012年底,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被列入国家发改委2012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2013年,河北省接连与天津、北京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合作向纵深迈进。2014年,就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进一步要求,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必将大力地促进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促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这也是河北省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秦皇岛作为环渤海地区及首都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在对接京津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在这一协同发展模式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这种独特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从全局发展战略着眼,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秦皇岛的发展战略囊括了整个运营活动系统,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集合。笔者认为,其竞争优势来自各项活动之间的配称(fit)和相互加强。因此,秦皇岛首先要明确在这一发展模式中的战略定位和功能,而后将其各发展要素及运营活动进行最优化配称,使其相互加强,最终实现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自各项活动形成的整体系统。
1.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的战略配称层级。战略就是在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有目的地创造一整套独特、有利定位,涉及各种不同运营活动的价值组合。构建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的战略配称层级,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层级,秦皇岛各职能部门运营活动与总体战略的一致性配称;第二层级,秦皇岛各项运营活动之间的相互加强性配称;第三层级,秦皇岛发展信息与渠道协调的投入最优化配称。
1.1秦皇岛在对接京津上的积累。在对接京津方面,秦皇岛已经积累了坚实的基础。秦皇岛组织实施了对接京津“八个盯紧”,与北京市海淀区开启战略合作,在服务外包、教育人才、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中关村海淀园和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在秦皇岛投资,10位院士受聘担任秦皇岛市政府特邀咨询。秦皇岛规划建设了425平方公里的北戴河新区,以此作为承接北京医疗资源转移的重要基地。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津秦客专通车和北戴河机场即将投入使用,秦皇岛将进一步拉近与京津的距离,为实现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2秦皇岛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优势。秦皇岛是京津冀重要的出海口,有环渤海地区最好的海滨,其产业功能区承担着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秦皇岛港是中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作为对外贸易的综合性国际港口,海运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及地区。秦皇岛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科技园等3个国家级园区和12个省级产业园区,有数据产业、创意产业、装备制造、粮油食品、金属压延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产业和企业。近三年来,秦皇岛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旅游综合改革、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改革试点城市。秦皇岛有“夏都”之称,2013年接待京津游客787.4万人次,拥有“中国休闲旅游魅力之都”等十多项桂冠,在最新评选的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中,秦皇岛名列地级城市第一位。
1.3秦皇岛在协同发展中的错位互补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秦皇岛要坚持与京津地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秦皇岛应重点承接北京行政功能、公共服务资源、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转移,把秦皇岛建成首都行政功能承载区、北京教育医疗功能承载区、京秦高新技术合作发展示范区、京津冀滨海高端商务区。北戴河区现有近200家疗院所,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秦皇岛应设法盘活北戴河疗院,规划建设好北戴河新区。旅游产业是秦皇岛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秦皇岛应积极争取打造国家级旅游综合示范区,把秦皇岛纳入国家对外重点推介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通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客运网,加快建设京秦高速公路。秦皇岛应鼓励引导北京医疗卫生单位和美容、保健、养老产业向本地有序转移,建设秦皇岛中国医疗健康养老基地,促进健康产业与养生养老、休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战略配称可以建立一个联接最紧密的链,进而将模仿者阻挡在外。秦皇岛的各项运营活动应以能创造真正经济价值的方式进行相互补充。战略配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竞争优势。我市应建立从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计划和预算计划执行计划监控绩效评估的营销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通过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有效反馈,保障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项营销活动。
2.秦皇岛战略配称的可持续性分析
在秦皇岛众多运营活动中建立战略配称,不仅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保持这一优势的关键。战略定位设定了取舍原则,这些原则界定了各个单项活动如何进行配置并整合在一起。这意味着秦皇岛的战略定位应该有长久视野,而不仅是着眼于一个战略规划周期。战略定位的延续性可以不断推动单项活动的改善和各项活动之间的配称。
关键词:人才管理;现存问题;解决途径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同志深刻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升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知识经济大潮迅速崛起,世界范围的科技与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地区、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更加倚重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加依赖于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人才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宏观管理理念与宏观规划
现在我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人才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了人才是各种资源中最珍贵、最难得的资源。并且在宏观指导,统筹规划方面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工作的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不够系统配套,人才市场建设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对人才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人才选拔、使用制度不健全;人才流动渠道不畅;人才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顺的方面。
(二)人才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低下
我国的人才市场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人才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不通畅,服务功能不健全导致人才供需脱节;其次,我国人才市场难以融入国际人才市场,我国人才市场的独特性及与世界人才市场的差异性,使得我国人才市场在与国际人才市场融合互动的过程中,运行及管理机制的落后,人才服务手段的单一,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矛盾,人才安全,人才信誉与道德,人才培养的机制与途径,人才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了人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人才流通渠道不通畅,供求主体地位不明确,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对人才的预测能力严重不足,人才浪费现象严重
一方面,出现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对自己需要的人才定位不准,导致人力资源配置错位,对人才未能充分利用,甚至导致一些适用人才闲置。人才浪费的情况反衬出我国政府的预测能力不足,并且的信息有相对的滞后性,对于市场上需求的动向把握不清。目前,人才市场普遍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象,某些专业如计算机,财会,文秘等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然而,也有例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型行业组织形式开始涌现,相应的就要求与之相配套的专业人才,而往往这些专业面临着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的局面。
(四)缺乏人才预警机制,盲目自由发展
我国人力资源在地区、城乡、产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流动存在盲目和短视的现象,目前政府针对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人才流动较为盲目现象缺乏预警机制,未能有效地采集信息,调控流动失衡。我国主要存在三种严重的人才流动失衡:地区之间的流动失衡;城乡之间的流动失衡;产业之间的流动失衡。
(五)人才使用上缺乏应急机制和危机管理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人才安全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政府不仅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人才安全的重要性,在人才开发的各个层面采取一系列的人才激励措施以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但是,同国外人才安全机制在通过法律程序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制定政策法规,提高重要人才待遇,保障重要人才权益,规范重要人才流动;建立国家重要人才的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等方面相比,我国人才安全机制还处在初步建构的过程中。
(六)人才国际化程度不足,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国际化滞后于经济国际化
1、国际化人才队伍总量偏小。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才总量很大,但是人才中存在两个“5%”现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
2、现有国际化人才的层次不高以江苏省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昆山市为例,经济国际化程度已达到85%以上,人才国际化仅为4%。
除了以上所指出的主要问题以外,我国在人才管理方面还有以下的问题并存:人才国际化理念落后,人才国际化战略发动的力度不够;全社会联动局面尚未形成;国际化人才资源开发的程度不高;公共服务存在薄弱环节;人才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二、解决我国人才管理问题的途径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我国应以社会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为核心思想,建立人才的战略规划、培养与开发、市场配置、使用与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以此来促进我国人才的发展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一)建立起政府人才战略规划
建立起政府人才战略规划主要工作是人才的战略规划,宏观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人才的结构调整等。政府人才规划与预测是指政府依据其管理目标,对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有关人才的需求、配置、使用、培训以及经费预算等内容所做出的职能性的预测和规划。简而言之,人才规划就是对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才工作所做的事先设计。在人才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中,人才规划是一项极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它的引入和引用意味着人才管理理念的更新。政府的人才规划应当既具有内部一致性,又具有外部一致性。所谓内部一致性就是指属于微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之内的所有职能活动(如人力资源的招聘、甄选、配置、培训、薪酬等),在规划时就必须在制度安排上相互契合,彼此协调;所谓外部一致性,则是指人才的规划应当是国家整个范围内的总体规划,总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能有效地为实现后者所确定的目标服务。
(二)加大对社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力度
社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主要针对潜在人才提高其素质和质量及其相关行为活动而实施的政府服务与管理职能。潜在人才主要是指处于学龄阶段的社会成员,他们接受社会(主要是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务,为未来参加社会生产进行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准备,这部分人才是市场需求的重要补给源。而非工作状态下的人才是指非学龄阶段的社会成员,他们因为工作需要而接受政府或社会其他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这是社会人才培养与开发的重要部分。加大对社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不仅对社会生产过程起到预备和维护的作用,同时对提升在职人才的人力资本含量发挥着积极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措施:社会教育与再教育(大中小学以及学前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会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服务与管理,社会创新系统的建设(科研院所等创新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与专利管理等),社会文化系统(宣传媒体等)的服务与管理。
(三)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服务与管理
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服务与管理包括:人才市场的管理,人才市场信息与就业服务,人才的流动管理与服务和社会人才的预测预警等。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市场经济为主,人才市场是人才合理配置最重要的渠道。但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在人才市场同样存在。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盲目性和滞后性必然会影响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和交易效率。而要降低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率,更多信息的公开共享是重要措施,这就有赖于政府人才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管理、服务与维护以及运行机制的合理化设计。社会人才的预测预警是人才市场服务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日常工作。人口与人才的流动性对个体的决策条件不利,因此此项职能的将在社会人力资源的微观层次改进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状态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为宏观人力资源的规划以及政府其他相关职能的运行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规范社会人才的使用与保护
规范社会人才的使用与保护主要涉及:人才的职业系统建设,人才的劳动权利保护,人才的薪酬管理和人才的社会保障管理等。人才的使用是指社会个体和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团体对人才的运用,是人才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阶段,也是社会成员发挥社会生产作用关键时期。人才的保护则是指伴随人才的使用过程而产生的法律、经济与身心的保障。人才的使用与保护不仅是政府进行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还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和健全社会人才的职业认证管理,职业生涯服务,岗位培训与晋升,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投诉与仲裁服务,职业安全与健康,劳动卫生,薪酬与福利管理和社会保障的义务与权利保障等。
(五)健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物质生活保障服务与管理,生理与心理保障服务与管理,社会安全的保障与治理。其主要载体是政府政策,政府的人才政策应该具有强制性、公平性、全民性、最低保障性、非盈利性。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福利指国家和集体对公民中无基本生活依靠某些特殊对象提供的物质救助和社会服务;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的物质帮助。
参考文献:
1、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褚松燕.简析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与职能[J].行政与法,2003(10).
3、费维德.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4、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学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李京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J].中外管理导报,1996(5).
6、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