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任务,高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行为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在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而轻职业道德,甚至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而无视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音乐艺术所要求的技艺性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当理解,无形中又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音乐教师的整体形象势必受到损害,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阻碍。
一、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1.遵守职业道德是音乐教育本质的要求。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是讲求审美性的,虽然从音乐教育哲学层面来说,音乐教育的本质还存在很多争议,但音乐教育对审美性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古代,我国儒学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音乐艺术的“尽善尽美”,孔子作为提倡“仁”“和”的大教育家,他所指的“善”与“美”绝不只是局限在音乐自身的纯粹审美层面,更包含了育人的求善和求美。美育者,应用美学的理论进行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所以美育者,必是智育与德育相辅相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德为智生,智为德用。可见,“美育”是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育人的教育。
目前,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但音乐教育早已成为了育人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音乐教育都应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较高阶段,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利用言语引导,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尽心完成本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课堂外,高师音乐教师更要以身作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那么,音乐教育者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名利或金钱的追逐而玷污了“美”的心灵。那些有失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玷污,更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综上所述,遵守职业道德是音乐教育本质的要求,是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应有的品质。作为高校音乐教师,音乐技能和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音乐人才。
2.良好的师德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音乐价值观的必要条件。高师音乐教育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有考上高校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学生,都必须集中学习最重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从人生的发展规律来讲,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所见的、所经历的,都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那么,这些青年学生极可能受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提出教师的师德理想是:“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教育损失降低到最小。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他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应该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依靠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引自己面对任何情况时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是不当的或偏颇的价值观,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最大的“教育损失”。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所产生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思潮、任何奖惩制度都替代不了的。可见,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来说,学生思想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也将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未来的音乐教育者来说,如果他们用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最终将会在音乐教育界形成一种不良循环。所以说,良好的师德对高师音乐教育来讲是极其重要的。
3.高尚的师德是高校学生获得高水平音乐技能的必要保障。大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时期,学生音乐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日后的择业和教学质量。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的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也不可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门类,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外,还需要较强的操作性、技艺性学习。在声乐、器乐、舞蹈等一系列技巧性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记住一些规定性知识(如气息、指法、舞步等)外,还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肢体示范,循环往复地教授,并需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因材施教。整个教授过程可以说是相当细微而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师德表现就显得尤为关键。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一个真正视教育为天职的老师,必会用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要求他们在能驾驭的技巧范围内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因此,如果没有将良好的师德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二、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要点
前文所述,已经足以说明高师音乐教师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很广泛,我们无法精确地概括出教师职业道德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同时,由于教育劳动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它相比其他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而由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性质和责任的特殊性,因此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师德要求也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师德应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1.以育人为根本准则。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使人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所以,无论是教授乐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都要本着育人的原则。这是师德表现最重要的一方面。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一方面要修身,即完善自我;另一方面要育人,即教育和培养学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并非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育人,即把学生培养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有利于社会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传授技艺的同时,对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等都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教师们首先坚定以育人为根本准则的信念,任何有损于学生身心的事情都不能做,不被有损于音乐教育的不良现象所干扰,时时关心学生的学习,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以高尚的精神指引行为,用积极的行为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转贴于
2.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高尚的个人品德表现在生活上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表现在思想境界上就是助人为乐,关爱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可见,教师在为学生树好榜样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3.广博的文化知识。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课虽说有自己的特征,但它与诸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割不断的。音乐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方面,而是要博大精深,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力求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扩展其涉及的知识面,并达到知识自我化。以声乐教师为例,除了应具备精湛的歌唱技艺,还应对文学、心理学、语言学、力学等有较充分的理解,面对抽象的声乐理论,力求在传授每一个技术点时,都能够通过形象具体的语言表述出来,把复杂抽象的歌唱艺术形象化、具体化。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学习积累,储备充分的知识和过硬的音乐技艺,集音乐理论与技巧示范于一身,这也是知识传授层面的一种道德。
4.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困难群体;重要性
一、职业指导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这个概念表达了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强调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方面。第二,强调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而不仅仅是以就业为目的。第三,强调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强调职业指导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作用,而不仅仅是提供就业信息。
二、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和类别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就目前我国来说,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因身体状况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如,年龄偏大、患有疾病或者身体残疾的就业困难人员。因各种原因导致身体残疾的人群在我国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因失去土地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如,因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农转非问题是大中城市就业的一大难题。该群体年龄参差不齐、文化偏低、没有技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城市文化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如,地区资源枯竭导致无业的农村劳动力、矿山关闭或保护性限制导致失业的农村劳动力。
3.因家庭因素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如,低保家庭涉及的就业困难人员,以及由其他成员引起的家庭负担过重,致使主要成员就业困难的。
4.劳改、解除劳教人员群体。这部分人一般心理负担较重,大多数人具有求职心理障碍,害怕被别人歧视。
三、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的技能和现有就业岗位出现结构性矛盾有着必然联系。但是劳动者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就业信心不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畅通,特别是缺乏及时正确的职业指导也是影响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
归纳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观念落后,意识陈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
2.就业和创业的信心不足,无就业愿望人员总数明显上升。
3.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年龄偏大(下岗失业人员),很难在同等条件下与年轻人竞争。
4.就业困难群体文化程度偏低。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很难适应高科技产业的用工要求。
5.就业困难群体技能素质较差。在就业困难群体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很少,使他们很难适应新时期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
四、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中的作用主要是以就业服务为载体的。这种作用有时直接体现在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有时则是间接地体现在就业背后的诸如教育、培训等环节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促进劳动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职业指导促进劳动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例如,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和引导,要帮助这些人员了解再就业政策,了解小额贷款政策,了解税费减免政策,了解“40、50”人员优惠政策等,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总之,劳动保障政策正是通过职业指导这一重要途径而深入人心、得以贯彻的。
2.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和健康发展。职业指导所具有的中介作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职业指导就像架在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既维护着三者的利益,又促进着三者的改革和发展,而更重要的是使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如果很多就业困难人员不能就业,就打破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劳动力市场秩序也会被打乱。
职业指导如同一种催化剂,通过它的积极努力,劳动力市场交流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对求职困难群体的帮助、引导,使其能自主择业,实现匹配,使劳动力市场在动态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困难就业群体的个人社会化。职业指导帮助个人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并从这种需要出发帮助个人培养职业角色意识,了解企业文化、价值、经验和规范,从而确定个人职业理想、领悟社会对职业角色的期待,懂得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增强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人生价值在对待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待职业的观点和态度。一个人在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总是受一定职业观的影响,表现出特定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指导正是在这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职业指导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个人了解职业,了解自我。对求职者进行诸如行业、产业、职业、岗位等情况的介绍,对职业的性质、作用、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宣传,对个人进行职业能力、职业人格、职业兴趣的分析,使得求职者在态度上更加实际,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择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对个人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
4.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职业指导正是通过帮助困难群体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使他们不再自卑、不再被歧视和排斥,不再是失业中的一员,从而获得满足和幸福。
总之,我们深知职业指导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可以让就业困难群体重新树立信心,不再自卑,重新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职业角色意识,了解企业文化、价值、经验和规范,从而树立职业理想、领悟社会对职业的角色期待,增强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又重新回到新的工作岗位上。
参考文献:
[1]陈晴晔.论促进困难群体就业与政府职责[J].经济问题,2006,21(11).
[2]时勘.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转专业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但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直接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只有3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从事与专业对口领域的工作,这种“专业一职业”的高错位率,无疑是对高校教学资源和社会的一种浪费。据厦门大学调查,只有30.9%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而高达69.1%的学生是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其中被调剂专业录取的占42.2%。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愿望。2003年1月,复旦大学开创中国高校转专业之先河,244名学生放弃自己最初的报考专业,重新选择到其他专业。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放宽学生转专业的限制,向学生扩大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
二、盲目转专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转专业是高校对所谓“一考定终生”这种僵化体制的一种补救措施。然而,一哄而上式的转专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深思。
首先。转专业使得一些高考时的低分考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转到一些原本无法录取的高分专业,影响了高考的公平竞争秩序;其次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在对自己初选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前景及能力需求等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地选择转专业,转专业后如果学习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观,反而使自己更加迷茫。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另外学生转专业后,需要重新适应新的集体,无形中又增加了人际交往和学习的压力;再次,目前的社会需求及媒体舆论导向会使很大一部分学生从所谓的冷门专业转入热门专业。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专业结构发展的极端化,从而导致高校专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最后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运行,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面对转专业带来的诸多问题,如果众多的高三学子在中学阶段就能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找到人生目标,那么他们就不会等坐进大学教室才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
三、关于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引起极大的重视。但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很少有专家或学者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职业系统非常规范和发达的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从小就对自己和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并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各方面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在我国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很多人到了大学阶段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甚至到大学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做什么。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学习、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做最充分的准备。
四、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教育部有关专家认为。如果初、高中课程中有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我们各部门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的压力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目前,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发展很快,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将重心放到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社会,了解职业,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锻炼学生获取资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主动进取的精神。
五、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
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认识自我就是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认识职业是指中学生通过探索职业和体验职业的过程,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等等。通过探索体验职业,感受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样的职业,并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是指认识如何将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学校或机构接受进一步的教育;进行职业决策是指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科学的决策。
六、关于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措施
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避免职业生涯规划的简单化和功利化。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甚至到了高三还没有树立起人生目标,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需要和人生理想。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学生更关注专业是否热门,考虑学校、专业对未来福利待遇的影响,没有把自我认识和职业认知相匹配,没有将远期的发展目标和近期的学业目标相统一。职业规划教育和其他教育目标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升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并协助他们制订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1.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2007年高中新课改可以看出,国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了一定的决心。一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108学时研究性学习、不少于5个工作日社区服务、参加1周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输入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2.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选修课程。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我们可以在目前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3.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请专家到学校讲座,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得到系统的专业指导。
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很快,但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十分模糊。无数事实证明,中学生如果能在中学期间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有所了解,他们在选择填报高考专业时就不会盲目。进入大学后,他们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兴趣及专业潜能,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与拓展,而且也会使他们在将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有优势。对于高校来讲既省去了转专业的繁琐,又使得高等教育更充实,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职业指导 就业 作用 重要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学生的受教育情况、择业标准等是其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低,表现为没有掌握或没有充分掌握在校所学知识,缺乏专业技能,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强,逃避责任等等;二、就业目标不明确。大多数毕业生都存在就业目标不明确,期望值过高,不符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三、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不少毕业生弄虚作假,杜撰个人经历,或者与多家公司签订合同,导致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进行逆向选择,最终将会导致就业市场的萎缩,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标准也在不断升高,然而大多数毕业生的自身积累没有同步发展,人才缺口进一步拉大的同时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同时相关创业政策并不完善,毕业生自身也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缺乏毅力,从而无法形成较为浓厚、成熟的创业环境。[1]
1.职业指导的作用
1.1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正常就业,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职能正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地自我定位,同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和用人要求,以形成准确、客观、可行的职业定位。我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搭建了校企信息交流平台,同时构建起以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中心和网络职业测评与信息交流三大模块为支持的职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职业定位,更加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应的技能,突出个人优势,大大提高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程度,并掌握求职过程中必备的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邮件收发等技巧,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2]
1.2端正毕业生价值观、就业观
职业指导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国家发展需要那些人才,什么样的职业才能体现自我价值,如何在职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职业选择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以眼前、短期的利益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曾经接触过的一名学生,当谈及为何不在本区找份工作时,他诉苦道:“市郊没有知名大企业,薪资比市区低出一大截,体现不出自身价值,一旦在郊区扎根以后到市区就难了”。这种浮躁不安、患得患失的心态以及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而盲目攀比的心理想必是大多数毕业生都有的。我向他指出,并不是只有在市区工作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薪水高低也并不是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大批知名大、中型企业进驻市郊,许多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许多高新技术岗位正在由城市中心地带向郊外分流,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郊区的用人单位整体水准必将大幅度提高,给求职者提供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最终在我的建议下,他选择了位于市郊的一家小企业,并且面试获得了成功。同时由于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工作非常努力,目前已当上了该公司的主管。由此可见,大学毕业后有机会进入知名企业或直接坐上高薪岗位固然可喜,而到一些民营小企业的基层岗位未尝不是一种发展途径,避开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做“鸡首”也许比做“凤尾”更易脱颖而出,毕业生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对其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
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进而推动高校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对接,增强学校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在职业指导下,学生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自我匹配,有针对性地提升相应的技能,积累相应的知识,从而会从学校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与用人需求对应的课程,在需求导向的作用下,学校应当做出相应地课程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实现教育改革,进一步为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创造有益环境。因此,职业指导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就业
高校毕业生在全国就业人口中占据不小比例,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劳动人口选择进一步接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长,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群体。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状况对我国实现稳定就业有着重要影响。在职业指导基础上实现的就业,是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做了客观的职业定位的基础上实现的就业,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相对而言是较高的,这样就减少和避免了由于盲目选择职业带来的频繁跳槽,始终无法找到职业方向等问题,也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运营风险,避免频繁跳槽带来的巨大用人成本,保持企业的相对稳定性,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就业指导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就业。[3]
3.有利于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不仅在于毕业生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在于用人单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缩小人才缺口。这体现了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外部经济。企业可以获得匹配程度更好,综合素质能力更强的优秀毕业生,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也能在自主选择的职业方向中体会到职业的乐趣,更加积极地工作,努力提升自我,企业也能从中获得更高的价值,实现双赢。
三、结论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客观的职业定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结合社会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毕业生择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艳.发挥职业指导作用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烟台职业学院职业指导工作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摘要: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论述职业指导的概念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原因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关键词 :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 作用 重要性
随着当前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也逐年增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创造了历史新高,舆论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事实上从2003年起,由于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增多的效应,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就一直不太乐观,就近年来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式有关部门早有预料。当前国内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和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职业指导的概述
“职业指导”这个词组从史料记载始于民国,迄今已发展百年,但事实上古代就已经存在与之相关的事实,比如孔圣人对学生从业的看法和指示等。当今,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
职业指导应当多层次,合理的职业指导概念界定应包含了就业指导,或者说就业指导实质上是职业指导的一部分。此外,随着高校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就业指导就肩负起推进就业率的历史重任。
总之,职业指导能够对学生和求职者提供三方面的帮助。首先,应帮助其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和形式,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其次,帮助其根据个人的特点和能力,做好自身的职业评价。最后,为学生和求职者提供就业的指导,实现其与职业、与社会逐步接轨。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1.毕业人数众多。首先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人数众多。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就造成了人才市场上企业和机构可选择的人才基数很大,这就必然导致这些机构在选拔人才的机制上更加严格,对于就职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苛刻,较易引发人才市场中往届毕业生“积压”的情况。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热别是一些二三类院校是主要扩招单位,这些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上就很容易碰到企业设置的一些门槛,从而导致毕业生“滞销”现象明显。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我国东西部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对毕业生就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由西部到东部学习的孩子就不愿意回到西部就业,东部本身人口数量已经很庞大,而且东部的学生在本地就读相较西部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优势。同时,城乡之别更加明显。农村虽然市场和幅员广阔,但是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和单位很少。并且农村学生往往是通过十分刻苦的努力后才通过考试进入城市,对于回到农村有心理上不平衡,大体上农村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就业。
3.就业机制不完善。教育结构与市场脱节,体现在很多方面。职业教育的整体基础不牢,致使年轻人大量涌入高校;而高校没有及时摆脱传统的定位,对市场定位不准确,相应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才在供需上出现结构性的矛盾。另外,高校整个在教学与实践上只注重教学过程,对于实践方面比较放松,这就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技能。同时,一些就业机构思维还比较传统,对于选择高校毕业生的手段也比较单一,对于先进的人才选择手段和方法不很了解,从而单纯从压缩企业成本角度来选拔求职者,这些都最终导致这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达不到效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就业机制还不够健全,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业指导是由教育部门引导,而人才市场属于人事和劳动部门管理,再者属于公安管理的户籍同样也与之相关。不同部门在分工上差异必然导致在沟通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阻碍,除此之外资源的分散也会引发资源浪费和手续繁琐。更与此同时,许多部门还存在严重地方保护倾向,这就对异地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也就很大影响了整个就业机制的公平与健康。
三、职业指导的作用
1.调整高校毕业生职业心理和技能,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通过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使他们就职心理得到一定的提高,使就业的心理能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合理的状态,心理的期望值不过高,也不宜低看自身。能够提升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更好引导他们把自身爱好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能够健康向上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其次,职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做出评价,提高自我认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帮助了解自身真实的兴趣、爱好、性格和工作能力,摆脱对自身能力和状态模模糊糊的状态,能够对职业世界有更深刻的认知。通过一些积极的案例鼓励他们树立合理的目标,对于实现目标制定相应职业生涯的理念和计划,以努力逐步完成。再次,职业指导中求职技能的提高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作用比较直接,对于就业成功率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通过职业指导过程中求职基本礼仪、求职面试技巧和求职简历制作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毕业生自身的特点,增强就业信心,扬长避短,以达到自身就业的目标。
2.更好地帮扶有一定生活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充分支持。生活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在心理上会有一些自卑感,在求职过程中也有可能碰到一系列经济上的困难。职业指导在对他们的帮扶上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来积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提升自信心,同时适当时候还可以以指导者能力给予某种程度的经济帮扶,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甚至,在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优秀但又有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时,老师和辅导员可以发挥出自身的社会资源,实现优质资源与需求的良性对接,高效发挥出各方面的作用。
3.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连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群体。通过指导帮助求职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一个了解,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同时充分分析形势,使大学生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各区域的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方便大学生调整自身定位顺利就业。职业指导人员通过自身职业特点,能够大量收集和了解到各方面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又能够对不同毕业生的能力有一定了解,这就使其能够帮助毕业生劳动力与企业、机构的匹配,起到人才与用人单位间桥梁作用。可以利用职业特点帮助收集不同地市的公职考试信息,并容易鼓励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帮扶农村、帮扶西部,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选聘生”、“选调生”、“西部自愿者”、“三支一扶”等不同帮扶落后地区的政策计划。
四、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克服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提振就业信心。大学生在就业时年纪还比较轻,整个心理还比较不成熟,容易碰到的就是心理上的问题,不同人在面对毕业就业的心理问题也大相径庭。有的可能是过分自信、有的又过分自卑,甚至有部分人面对工作会产生恐惧心理,因而惧怕工作,内心上抵制参加工作。不做好心理工作很可能影响毕业生的日常生活,甚至产生极端的后果。职业指导在这方面的重要性就体现在稳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各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状态,提振过度自卑者就业的信心,同时要求过度自信者戒骄戒躁。
2.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也是岗位的创造者。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有所不同,对于有条件、有能力和有兴趣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帮助其深入认识各方面的创业优惠政策,协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困难,努力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来实现大学生创业和提高创业成功率。
3.促进大学就业难群体就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形成就业难群体的原因众多,职业指导者面对就业难的重要性就是能够系统性改善、提升他们自身素质。从心理素质到个人能力、从求职技巧到求职装扮等,各项事情并无大小巨细之分,任何一项能力都有其作用。求职者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实现就业。大学生就业群体人数增长,未就业的人口数量自然下降,某种程度上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了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综上,高校应该注重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自身在大学生就业中对其作用的认知,积极做好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努力提升职业指导水平,在职业指导上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职业指导的工作虽小但却是影响深远,一个学校的就业率高低不仅影响的是学生个体,从大的方面看更是影响一个学校的声誉和生源的质量,不仅牵涉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就业率的高低,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丙奇.也谈史上最难就业年中的“泡沫”[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3(7):36-37
[ 2 ] 廖轶涵. 职业与职业指导概念探究[ J ]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26-28
[3] 曾丽君.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A),2013(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