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职业道德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文章从职业道德定义出发,就加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形象,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展示。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83-03
收稿日期:2013-03-22
作者简介:许枫(1953-),国家图书馆馆员。 图书馆既是社会的文献信息中心,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时代的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地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除了要搞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外,还应大力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这对于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职业道德与图书馆员职业道德
1.1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职业劳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和规范的总和。通俗地说,是指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应该遵循的特殊道德规范。职业道德使人们产生从业、爱业、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职业信念使人产生职业责任感和形成求生存、谋发展、争创一流的决心和行动,鼓舞从业者刻苦钻研业务,诚实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从职业道德的定义可知,职业道德除了具有道德的一般特征外,还包含与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各种特殊要求。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每个从业人员,不论从事哪种职业,都必须在职业活动中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那么,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什么呢?
1.2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
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馆员在从事图书馆业务、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总和。也就是指馆员在完成图书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图书馆职能的过程中,调整馆员与读者、馆员与图书馆、馆员与社会各界以及图书馆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综合的范畴,由信念、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因素构成,是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分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紧紧围绕本行业特征提出规范要求,是每个图书馆员最直接的行为准则,最直接体现图书馆精神文明状况、图书馆工作者的道德风貌,也是图书馆员自我约束和社会评价的客观标准,因而每个图书馆员都应认真研究和遵行。
2 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馆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对其工作性质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图书馆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仅靠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引导馆员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是一种知识性的服务工作,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他们的职业价值是通过读者、用户获得和利用文献信息来体现的。笔者认为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职业纪律教育
图书馆员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因此,图书馆员必须遵纪守法,严于律已,注重自我形象,用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行为的能力,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并付诸实践。体现在工作中,应自觉做到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传播。自由存取信息与自由表达是读者的基本权利,在过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图书,而不是为读者服务。其对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和保护读者秘密的意识都重视不够。时至今日,图书馆从保存古代文化的“藏书楼”转变为向公众开放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其服务中一定要体现平等原则、守密原则和公德原则,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在为读者服务中,不利用职务之便搞不正之风,不垄断馆藏热门信息资料和有特别参考价值的文献信息,不以自己同读者的亲疏关系作为服务态度好坏的标准,忠实地维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许枫,关于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2.2 加强服务意识培养
所谓服务意识培养,就是培养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紧紧围绕“服务”开展各项工作。图书馆具有服务性,而且服务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馆员要树立“唯读者至上”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蔼、周到、主动、热情,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才可能以最大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去帮助读者解决困难,在尽职尽责地为读者提供第一流优质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必然要与读者经常打交道,其中难免与读者发生摩擦。在这种情况下,馆员要本着读者至上的思想,化解矛盾,并以良好的服务,赢得读者的理解和支持。
2.3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所谓职业技能培养,就是要培养图书馆员在新形势下必须具备知识管理意识、信息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也是做好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前提,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就要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离职深造和学术交流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式有效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脱产学习要和在职学习相结合,单位学习要和自学相结合,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
2.4 加强敬业精神教育
所谓敬业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图书馆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爱岗敬业,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爱岗与敬业是相互联系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工作是一项辛苦、繁琐、枯燥的工作,它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精神的现实体现,图书馆员要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图书馆的工作,无论是图书采选、分类编目,还是流通阅览等,都是图书馆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因此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是工作的需要,都要热爱它、熟悉它,并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千万不能挑肥拣瘦,斤斤计较,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
2.5 加强职业品德培养
所谓职业品德培养,就是要培养图书馆员具有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互帮互助、为人诚实正派、不图名利、甘为人梯的品德。图书馆的采、编、阅、参等各项工作,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它们有序地结合形成一项结构严谨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勤杂人员是图书馆的共同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互相支持,不搞各行其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彼此尊重,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3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等原因,职业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图书馆工作,对本职工作不安心,不严格要求自己。具体表现在对待读者缺乏热情,冷淡、漠不关心,这些现象和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些说明了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亟需加强。要使图书馆员经得起诱惑,耐得住清贫,充分发挥好窗口作用,必须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这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现代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人们掌握科学技术、特别是掌握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图书馆正处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时期,对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是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先导。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觉悟。这里的“觉悟”指的正是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外化为一种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一种甘为事业的奉献精神。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搞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社会形象都是十分必要的。
3.2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对于树立行业新风,克服各种行业的不正之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在全社会各行业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都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政府也是通过诸如图书馆等公益服务窗口体现对纳税人的回报与关心,而这种回报与关心也与图书馆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状况也将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图书馆员文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言行不规范、不能正确处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损害正常的工作秩序,这不仅损害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3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图书馆工作性质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收藏、整理、加工和传递知识信息。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它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对读者进行知识,也可以叫做知识性传播。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借助图书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巩固知识成果,优化知识结构,从而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图书馆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或是在“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方面,都在发挥着它的社会职能作用。图书馆员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上述作用。
3.4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图书馆作为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单位,较其它行业而言,属于“清水衙门”,收入不高,加之忙于业务,致使图书馆员平时学习时间少并且易于对自身道德修养产生松懈。这可能致使道德信念产生危机,道德行为出现偏差,敬业精神逐渐薄弱。因此,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图书馆员的敬业精神,对搞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迫切、十分必要的。
3.5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努力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办馆宗旨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对象,一个是文献信息资料,一个是广大的读者。而对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保藏、供给都是为了读者,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个根本宗旨的。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其运作已经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通过图书馆员的各项工作,把有史以来积聚的文献信息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巨大精神财富。例如:为科研人员提供大量的经过整理开发的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情报信息,使科研工作有效地进行;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对口专业需要的各科情报资料,使教师更好地备课,写出质量优良的讲义等等。所以,图书馆员工作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正是反映在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劳动效率上,反映在社会大众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力素质和发明创造成果的增长上,从而反映在整个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上。而图书馆所产生的这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很大范围内都是要通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图书馆员为科研人员、教师等一切需要图书馆情报信息的读者们勤勤恳恳的服务才能取得。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激励馆员以主人翁的精神从事图书馆服务,工作积极性高涨,忠于职守,奋力开拓.努力实现图书馆的“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根本宗旨,并且以强烈的责任感在为读者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 图书馆要争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就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 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图书馆主体的馆员,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馆员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提升道德观念,所以必须大力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唯其如此,才能在实现图书馆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同时, 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亚男.图书馆文明服务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 吴恒梅.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2.
[3] 金立萍.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J].图书馆,2012(4).
【关键词】会计工作;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保障作用。然而在当前某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会计的职业道德会无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在会计工作中突出地表现为会计信息严重的失真以及假账的盛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起作用是其他会计法律制度所不能代替的。加强会计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会计人员不断追求崇高的会计道德观念,达到更高的会计道德境界,塑造出高尚的会计道德品质,从而在从事会计工作的时候,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直接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
2 当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问题
2.1 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丧失职业道德。在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主要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使部分会计人员经常面临被辞退、下岗、事业的威胁和压力,会计人员如果不听领导安排或不按领导的意图办事,就可能失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常较为敬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授意、指使、强令其伪造与编造会计资料时,出于无奈被迫放弃职业道德或失去原则违心操作。
2.2 受经济利益驱动,会计人员缺乏自律。会计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自律能力差的会计人员会陷入道德界限模糊的境地,甚至主动对会计信息造假以谋求私利。会计人员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妥协,违反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大肆造假。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2.3 会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每个单位都应该有对本单位的会计账务部门进行监督的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往往只有会计监督制度,但是从来就没有真正落实执行过。虽然有些政府部门每年都要进行检查,因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不够,也不能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弄虚作假之风,让会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2.4 会计教育存在着弊端。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体制中,学校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及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不够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造成的严重后果教育不足,学生走上社会后职业道德缺陷愈来愈明显。
2.5 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有些会计人员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按财务制度对经营活动进行核算、监督,私自设立账外账.截留或隐瞒收人,乱挤乱摊成本、费用,使用虚假发票,编造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少数会计人员因法律意识比较单薄,为了个人利益,从而做出了一些触犯法律的事情,比如挪用公款等等。
3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与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首先应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设职业道德课,使得学生能够有序的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并正确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对在职的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把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培训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让得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工作岗位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3.2 坚持德为先,德能并重的用人原则。使用会计人员首先要把“德”放在首位,特别要选拔那些政治清醒、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大局观念,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的人;要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秉公办事、公而忘私的人;能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坚持原则的人;不心浮气燥、见利忘义、虚报浮夸、趋炎附势的人;能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弘扬正气、诚信为本的人。
3.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因此,治理会计失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上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这样就能减少作弊的可能信。
3.4 加大奖惩力度,严格财经纪律。从法律规范上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明确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所应承担的责任,针对以往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监管不力、处罚不严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细化、深化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对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使用奖惩手段,并与岗位资格、升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上述人员外,对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5 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关键词: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一些不良的价值观涌现于社会之中,出现了一些单位、经济组织或者其他机构利用会计领域的薄弱环节为其自身营造私利,从而导致了国内外众多财务欺诈案件的发生。而会计市场之所以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操作漏洞,是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分不开的。
一、概念界定
职业道德建设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则是指在会计市场及领域中,会计从业人员应该通过相关途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格遵守会计职业界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素质
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养成从业人员良好的从业素质,加快会计从业者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提升会计人员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全民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我国全民整体的素质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我国素质建设达到理想的效果,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推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经济风气的重要因素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使会计从业人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身为职业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使从业人员能够正确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标准的具体要求。在物质世界中,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相当于一枚时刻敲响的警钟,鞭策着相关人员要抵制金钱的诱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经济风气。
(三)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入职前或者入职后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都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入职前的职业道德培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入职以后会计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因此,在让会计从业者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的同时,还必须着重强调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打好基础,从而为培养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做好准备。
(四)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
只有会计人员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秩序要求以及其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行使权力,才可以使市场竞争保持公平、公正,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才能够让市民放心,才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安定,从而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入职前与入职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入职前承担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高校。然而,据相关统计,我国高校中会计专业开设相关课程的比率很小,与其他课程明显失衡。这足以证明,高校虽然重视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对于相当重要的职业道德类课程却鲜少给予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加剧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的发展。
(二)会计从业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尤其是入职后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于工作的热度明显减退,极容易造成工作失误。并且这种状态在面对一些现实压力时极容易妥协,导致无法挽回的错误。而对于刚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对与工作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很可能屈从于一些领导的压力而违反会计的职业道德。
(三)会计从业人员只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
面对如今市场的竞争压力,会计从业人员往往为了保住饭碗加大力度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而这种忽视,往往就会造成会计从业人员无法挽回的错误。
四、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和完善会计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入职之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在高校进行,这就要求高校着重抓好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相关专业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开展相关讲座、加强会计专业老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教学中对于职业道德问题的灌输等等都是合适的途径。而入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则主要在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机构中进行,相关单位可以利用会计犯罪的警示效应、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建立相关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等方法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完善当前会计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规定对会计的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查与处罚,但是对于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却没有具体的说明与规定。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会计工作基础规范》、《会计法》等需要更加完善,同时不能忽视应该加大执法力度,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完善会计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是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手段。通过宣讲宣传以及公益广告等宣传工作可以加大公众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印象,使社会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利用会计犯罪的警示效应加强宣传效果。
(四)构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独立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构可以更好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地监督,以此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积极性。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档案、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体系都是有效的防止会计工作者职业失范的措施。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里需要加强重视的环节。我国会计职业领域中虽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还要做好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宣传工作,从而保证营造领好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就业指导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指导人员,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骨干成员。建设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当中,但成效仍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大多数高校可以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却很少开展深层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相脱节
很多高校配备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数量达不到要求,具有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更少。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少,相关人员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已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层次的指导。各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对就业指导理论有所研究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往往只上理论课,没有或很少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实践活动;而在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教师因为忙于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或基本没有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就业指导形式简单,缺乏个性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形式以就业指导课、报告会、就业讲座为主,个别咨询、网上指导等形式进行得很少。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环境不一样,个人喜好不相同,学习能力也有差异,仅仅通过群体性的指导方式,无法兼顾学生专业、个性发展等具体要求,创业指导、贫困生指导、女生指导、心理指导、升学指导等分类指导难以开展。
(三)以阶段性指导为主,缺乏长远性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毕业生为主要对象,不太重视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一般只开设主要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理论课堂,而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面试技巧等方面。就业指导阶段性较强,没有形成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系统指导,就业指导所讲的内容不管什么专业都是泛泛而谈,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就业指导工作以安置就业为工作目标,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解决毕业阶段的双向选择为最终目的,而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事业心等方面的指导有所忽略。
二、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辅导员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与其经常接触,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及综合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具有专任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辅导员的角色便于与学生沟通
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刚入校工作的教师担任,年龄和大学生基本接近,在生活、学习、学历等方面与所带的学生相似,由于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师生的关系逐渐变为朋友关系,容易与学生沟通并获得学生信任。同时,辅导员还可以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求职经历和亲身感悟,凭借角色优势,就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引导他们客观地分析问题,走出误区。
(二)辅导员了解实际情况,便于进行个性化指导
按照高校辅导员配比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为1∶200左右,不少辅导员对所带的班级学生非常熟悉,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与学生打成一片,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喜好、特长、学习状况等方面都比较清楚,便于根据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如能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及时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结合自身发展增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提升就业竞争力。由于熟悉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辅导员还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创业指导,进行相关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帮助,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对于女生占多数的专业从职业需求分析开展就业指导;对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开展升学指导。
(三)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利于将诚信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中
目前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诚信”,不少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其中的“德”就包含了“诚信”。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时,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诚信教育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利于将诚信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中。如把诚信教育作为核心,通过指导学生如实填写毕业生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等等,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观念。
(四)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本身就是思想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周期一般是三到四年,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伴随学生成长,其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三、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注,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就业领导工作小组,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将之作为必修课,就业指导队伍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和公共课的专业教师组成,但由于不少高校就业的行政指导和教学指导各自独立,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难以进行。高校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一)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学生的根本利益,辅导员应对就业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建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就业指导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大学生将来更好地实现就业,而且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持续性发展。辅导员要了解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更要了解同一群体中不同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共性的就业指导,还要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服务应予以侧重点不同的、具有连续性的就业咨询与辅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根据学业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辅导;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则应侧重对就业政策、就业流程、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二)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求辅导员有指导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需要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鼓励辅导员多参加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咨询师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培训,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里,对专业的要求一般不是很严格,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复杂,很多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辅导员工作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理论要求不相符,这些不利因素对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使其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并且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就业创业课程的比赛等,以此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为了调动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办法。不少高校在一线辅导员队伍中专门设立就业干事岗位,这对于就业指导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开展是有利的,但对于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服务工作并不合适,同时由于到了学生毕业年度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这种工作阶段化布局使得部分辅导员觉得就业工作似乎与自己不相关,尤其在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没有意识到将就业指导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所以,采取建立考评制度的形式,将就业指导工作要求标明在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如辅导员是否承担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或讲座,是否指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业大赛等活动,是否参与创业园区的建设指导,等等,通过相应的考评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督促辅导员树立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观念
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为就业指导全程化带来了便利。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认为就业工作是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就业指导只是针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对此,各高校应督促辅导员树立全程化的观念,保持就业指导的连续性,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个性化指导。高校可安排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程化教学,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辅导员作出相应的引导。具体如下: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分三个模块完成。第一个模块是在大一阶段完成。在这个阶段,辅导员可引导学生首先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对所学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包括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这对于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对学生入学教育的一种辅助。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初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包括对学习生涯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二模块是在大二阶段进行。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专业思想已经比较稳定,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辅导员对所带的学生也较为熟悉,这时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个性化辅导方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职场对人才的要求,树立职业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证书,自觉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就业环境的适应性。第三模(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1页)块是在毕业阶段进行。临近毕业的时期,是学生心态较为复杂,受外界影响较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辅导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科学合理地定位自己,辅以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就业信息并辨明真假,避免急功近利而上当受骗,并通过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等指导,提高就业成功率。同时,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心理准备,尤其对就业困难学生要加以关注和关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双选会,并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和去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尤显重要,而就业指导队伍中,辅导员应当作为一支骨干力量进行培养,这对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佳.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J].科技信息,2010(3)
[2]宋慧.就业寒流中的暖流: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0(3)
[3]汪莹.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4)
[4]倪伟,张欣欣.基于社会资本视角谈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3(1)
[5]曾艳.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就业,2012(6)
[6]李微.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3(3)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在“大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中提到,“要加快建设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就业工作队伍,切实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导师。各地要加强对就业困难高校的分类指导和重点督促,帮助这些高校全面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业率不仅是关系着学生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声誉和地位。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措施。为了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更好地在求职过程中展示自己,顺利找到属于自己岗位,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就需要对就业指导课程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对学生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职业能力。高职毕业生所面对的择业环境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所区别,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有其一定的特点。
(一)指导性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转变其就业观念,提高其就业能力,使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在社会中能得到良好地发展。应届毕业生由于没有工作经历,很容易人云亦云,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实际,当他们心存疑惑时,学校的就业指导就应该发挥其指导性作用,为学生答疑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毕业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要懂得相关的求职就业法律法规,依法就业。因此,自学生入校时,就要具有明确的方向,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二)实践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直接走向社会各类工作岗位,从高职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在就业指导阶段,学校除了要教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心理准备,学习求职技巧等这些实际的就业知识,更要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服务对象、技能要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狠下功夫学习锻炼,才能达到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不仅要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就业知识,还要学生通过实习等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其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以及职业适应性。
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在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真正的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点上不够重视,其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是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将就业指导课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只针对应届毕业生或是即将外出实习的学生,因此就业指导课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进行,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
(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多以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为主,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空泛的特点,很多教材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空谈的内容太多,实用性不强。就业指导课的实施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缺乏实践环节,也缺乏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学生普遍不喜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的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甚至不带书不带笔,当然这样的课程教学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只是形式,虽然能让自己学到一些求职技巧,但这与实际需要仍有差距。
(三)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多由招生就业工作人员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教师或领导担任。他们长期从事与学生管理、学生就业等与此相关的工作,有着一定的学生就业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对课程的建设和研究不够,无法使就业指导与专业结合起来进行。如有的老师照本宣科,不调查不研究,宣教多,实训少;有的老师对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消除、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指导等方面不够重视,指导不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就业指导课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单只是就业指导,更多的是朝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方面发展,但专业化师资队伍的缺乏仍然是比较大的问题。
(四)就业指导中重技能轻杂
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仍然是“重技能轻杂”,只追求对学生专业技能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在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中,应届毕业生或是实习学生离开学校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上工作或实习,校企双方往往都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视,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技能水平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 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注重德育,技能培养与品德教育并重
有的高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的高职生也认为只要将学好专业提高技能即可,甚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反感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学校为社会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克服重技轻德的思想,将品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发挥兼课教师如辅导员的德育作用等方式,将德育、技能教育与就业指导融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二)根据本校特色,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是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建设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注入本校特色,将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相结合,加强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专业的就业指导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内容,应该不仅有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求职择业技巧等通用的内容,还应该有体现专业特点的内容,有理论有实践,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侧重对具体操作层面指导的同时,还应增加一些关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地方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等宏观的经济指导。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所以,课程建设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地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三)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实践性、参与性的课程,因此,就业指导课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应该适当加入实践教学的比重。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一些实践案例或场景模拟进行讲解,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条件的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不断创新教学实践环节。在授课计划中增加适当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扩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如可到招聘会现场进行实践教学,而不局限于模拟招聘会。这也需要学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发挥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以及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作用
就业指导课教师是就业指导的主体,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 。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要求也就不高。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价值,对就业指导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是必要的。以“一专多能”为培训目标,针对性、系统性地对就业指导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使其具备就业指导知识技能和相关专业能力。教师自身也可通过自身努力及其他培训,考取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相关证书,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同时,学校应多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为学校打造出一支专业素质强的师资队伍。
同时,学校还需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兼职老师的作用,比如辅导员,他们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进行应聘心理辅导、择业和就业指导等,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利用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把教学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就业过程统一起来。这样不仅能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实现有效的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潘新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