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业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1]。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掌握知识是前提,应用知识是根本,创新知识是关键[2]。知识创新决定一国经济成败并进而决定其综合国力。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就我国来讲,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选择必将对于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对于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样重要。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西班牙、法国之后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客源国。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发展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中国旅游业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和矛盾,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实践证明,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发展动力必然转向知识创新来驱动。中国旅游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的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旅游高职院校是旅游院校的主体,必须通过建设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国内外对于创新型教师的研究是与对于创新型教育的研究相伴而生的。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电气公司为技术人员开设了创新工程课程,这可认为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此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南加里福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开设了创新工程的必修课,创新教育正式进入了高等学府的殿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创新型教师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对创新型教师的内涵特征、评价体系、培养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构想,如托兰斯关于创新型教师条件的研究,加德纳关于创新型教师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米勒关于创新型教师行为特征的研究等。在国内,自80年代我国全面引入现代创新教育理念以来,创新型教师培养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最早提出“创新型教师”概念的是姜瑛俐、李祖超,他们对“创新型教师”概念解释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此后张秀琴、何伟纲等阐述了许多基本问题[3]。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及特征形成了一些共识,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指:在相关的教育和学术领域内个体思想业务素质好、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整体结构优化、既能进行自身知识创新又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教师队伍[4]。具体到旅游教育领域,目前系统研究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学术成果较少。因此,进一步探究旅游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寻求创新型教师培育与激励的途径,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旅游高职教育中需要创新型教师
旅游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旅游业产业特性和运行规律的深刻影响。这就决定了旅游高职教育创新型教师既具有创新型教师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概括而言,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教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创新性。具有创新意识、理念和思维,站在旅游业发展的最前沿,敏锐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独创性的思维,开拓性的行动来从事教学、科研和实践。
2.示范性。具有高尚的品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影响和带队其他教师、其他团队投身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团队性。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全球化条件下,创新是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服从和服务于团队的需要,在合作中实现个体价值和成长。
4、复合性。既对学科有全面的认识,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熟悉高等教育规律,知识面广,具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够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交叉渗透;不仅具有理论和科研创新的能力,而且要具有教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5.实践性。具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超强能力,包括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旅游业的产业特特及其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实践性在旅游高职教育创新型教师特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6.开放性。旅游业天生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的开放特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思维和国际视野,用成熟、开放、宏大的国际视野主动自觉地了解世界,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5]。
在现实的旅游职业教育中,由于若干因素因素的存在导致已有的师资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要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就要基于这些应具备的特点而展开,具体需要的机制叙述如下。
三、为创新型教师培养构建平台
旅游高职教育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旅游高职院校要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就必须首先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国际化合作平台”两大平台。
(一)产学研合作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是旅游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全新途径。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产业、院校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构筑无障碍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旅游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两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实现这两个结合,就必须在院校、企业和产业之间搭建一个紧密性的合作平台,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企业管理的最新需求,从而产生创新性的思想、观念、方法、成果。因此,产学研合作是旅游高职院校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最佳平台和途径。
(二)国际化合作平台
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平台上培养人才,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高职教育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只有这样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观念、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都是世界性的。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必然会催生知识创新,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因此,旅游高职院校要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就必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国际化合作平台[6][7]。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机制
(一)动态规划机制
创新型教师培养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旅游高职院校必须把创新型教师培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认真研究其规律和特征,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依据市场需求和学校长远发展建立动态规划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目标及其依据,建设内容及其重点,实现的步骤及其途径等。这一机制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前瞻性。符合旅游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二是科学性。符合旅游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内在规律,对创新型教师现状和建设环境精确把握;三是动态性。能够适应旅游高职教育所处大环境的变化、学校条件的改善、深化改革的需要和高校总体规划的调整而进行相应的修正;四是可操作性,符合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切实可行[8]。
(二)培养培训机制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教师团队,建立健全培养培训机制是关键。旅游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建立学习培训体系,实施有计划、大规模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创新型教师培养水平。
1.实施岗位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上岗培训、学习交流、短期培训、学术休假、国内外进修,从经费、时间、待遇等方面给以保证,加强对教师创新意识、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教师加快知识的更新,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增强知识厚度,扩大知识视野,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雄厚的知识基础。
2.实施学历提升计划。按照学科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现有教师进修深造,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3.实施海外进修计划。建设高水平创新型教师团队,必须加快人才国际化的进程,每年选派和推荐部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出国进修深造,不断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4.实施顶岗实践计划。遵循旅游行业特点,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调查研究,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大赛,对教师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予以奖励。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做项目,并将成果及其转化效益纳入教师职务评聘、收入分配和考核评价体系。
5.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抓好作为后备军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研究机构研修学习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一帮一”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把青年教师骨干安排在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鼓励他们从事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和研究。
(三)师资引进机制
师资引进是加快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旅游高职院校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新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重点引进三类人才:首先,实施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通过引进创新能力和影响力强、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带动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实施行业精英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具有旅游业高层管理任职经历的师资,将行业最前沿的管理实践引入课堂。第三,实施海外优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国际化战略,将人才引进的视野扩大到海外,面向全球延揽精英,吸纳优秀留学人员来校任教,吸引具有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海外人员来校任教。
(四)竞争激励机制
激励竞争机制是高校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有效保障,是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的催化剂。为此,学校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舆论引导,加大表彰奖励,营造爱护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使全体教师以学习为荣,以创新为荣。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全员竞聘、竞争上岗、职务聘任、项目竞标等制度,使教师的创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与教师的创新能力、业绩水平、贡献大小挂钩的薪酬体系,使人才的贡献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
(五)协作共享机制
就培养模式来讲,人才引进、自主培养和协作共享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三大模式。由于创新型人才具有稀缺性和培养过程长周期的特点,决定了协作共享模式必然成为高校提高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旅游院校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观念,确立学校与教师的新型劳动关系。通过无固定期限合同、中长期合同和短期合同等形式,通过长期聘用、短期合作、聘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方式,使其它科研院所或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共享。
(六)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是创新型教师队伍运行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创新型教师培养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旅游高职院校要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建立科学公正、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主要由岗位职责考核指标体系和创新项目考核指标体系两部分组成。要根据岗位设置目标以及特点,建立分类考核体系和方法,既要考虑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也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既要保证考核评价工作的常规性、规范性,又要充分尊重教学科研工作规律,适当延长考核周期,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深入探索,努力出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9]。
五、结语
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旅游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旅游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其基本特征,构建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合作两大平台,建立动态规划、培养培训、师资引进、竞争激励、协同共享、考核评估六大机制,不断提高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世界经济合作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R].
[2]徐琴,江西社会科学[J],2006,(6):15-19
[3]王婕.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综述[M].新财经.2010(11):304-305
[4]施宙,左守志,梁燕平.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内涵与特征[M].科技创业月刊.2010,(3):23-24
[5]沈传缘,陈艺瑛,韩维仙等.高等院校创新型师资内涵和特征研究[M].华东经济管理.2001,15(6):161-162
[6]卢铁城.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17-18.
[7]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国内游客;时间特征;空间特征
一、来滇国内游客的基本特征
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出发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旅游并返回旅游客源地的整个过程中构成了特定流向和流量的旅游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这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统称为旅游流。在旅游人流的过程中伴随着旅游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也就是说,旅游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是旅游人流的附带产物,随旅游人流的产生而产生,也随旅游人流的消失而消失。旅游人流是旅游流体系的主体,它在一定的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本文主要分析省外游客来云南旅游所形成的人流结构特点。
(一)客源地结构特征
决定旅游业发展的要素中,资源的丰满度固然占有很大地位,但是对其发展的决定因素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而客源市场的可靠度又取决于客流的可靠度,因此我们要对游客的客源地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为客流的可靠度提供依据。
云南省国内客源地主要以近距离的周边省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为主,但由于云南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及历史原因等,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分布。一是国内发达地区市场(如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城市)所占比重偏低,这是云南旅游客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中部地区客源市场中湖南、江西等客源市场强度较大的省份,目前在云南旅游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却是比较低的,云南的自然奇观、民族风情、高原度假等旅游资源对华中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应该重视起市场开拓潜力;三是四川、广西、贵州3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居民出游率也不高,但由于在地理上与云南接壤,每年到云南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多,但是整体来看,其所占比重也不高,云南应该加强大西南的区域旅游合作,在周边省市区建立更多的旅游合作关系,来促进周边旅游市场的发展。
(二)旅游目的特征
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一般来说,较高层次的旅游是在较低层次的旅游活动之后出现。在被调查的国内旅游者中,观光游览和商务旅游者居多,特别是团队游客,观光游览者占80.4%,商务旅游者和宗教朝拜旅游者分别占8.8%和3.6%。散客中以商务旅游者为主,占被调查人数的49.3%,观光度假的只占33.4%。团队游客与散客相比较,散客中的商务旅游者和会议旅游者多于团队客人,而团队游客中的观光游览和宗教朝拜者居多。无论团队客货散客,均以观光游览和商务旅游者占主导地位,旅游的目的结构单一,说明云南的旅游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的调整。
从国内游客来滇旅游主要目的结构表来看,来滇国内游客主要是观光/度假(后者可能只占整个市场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团队游客80%是观光/度假,而散客主要是商务目的。这反映出云南省旅游产品目前的性质是”观光型”而非”目的地型”。要实现云南旅游市场的升级转型,应增加休闲度假景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与”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构成多元化格局,拓展产品及市场空间。
(三)消费结构特征
游客的消费结构不仅能反映一定时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及构成情况,同时也能体现其对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及各种服务的完善程度和水平。
2006年,国内旅游者在滇人均停留时间2.85天,人均消费413.22元,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81.6%,说明云南的国内旅游市场为低产出市场。消费构成中居前5位的是:购物、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和娱乐,表明云南的民族商品、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对国内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但餐饮、娱乐支出较低,与交通费用的比例倒置,反映出云南旅游娱乐服务设施水平低,需要进一步延伸餐饮、娱乐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创收能力。可以看出,旅游者在云南的花费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对提高云南旅游的综合效益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来滇旅游流时间分布特征
(一)年际变动指数的提出
年际变动指数可以用来测算某个区域旅游流流量的稳定程度。具体说来,年际变动指数是用来说明旅游流年度间差异的量,它是以多年流量的平均值为基准数,然后用此基准数去除各年度流量值所得的商。其数学表达式为:
表达式①中,Yv表示年际变动指数;Ni表示各分析年度旅游流流量值;n表示年度数。将基准数规定为100%,分析年度的Yv值越趋近于100%,说明该类客流的年际变动强度越小,客流越稳定;反之,Yv值过大或过小于100%,则表明客流年际变动强度越大,客流越不稳定。
(二)旅游客流时间特征
分析发现,年际变化指数对于分析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变化也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当变化指数一直大于100%时,表明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很好,还具有一定潜力;长期等于100%时,表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达到了最佳状态,几乎没有了潜力;当指数长期小于100%时,表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在退步。
2000-2009年云南省接待国内游客逐年上升,10年间国内游客量增加了约8182万人次,涨了两倍多,从国内游客曲线图可以看出,除了2003年由于非典不可抗因素导致涨幅稍降以外,每年都是平稳快速地增长。2000-2005年云南省年际变动指数都在100%以下,2006年以后一直保持在100%以上,而且呈逐年上升之势。从10年间的曲线来看,云南省接待国内游客量还呈平稳上升趋势,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国内旅游量仍将继续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大有可为。
三、国内来滇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
(一)空间流向
本文为研究之方便,在现有旅游区的划分上做了部分调整,现划分如下:一是滇中旅游区,包括昆明、玉溪和楚雄三个州市;二是滇西北旅游区,包括大理、丽江、迪庆和怒江四个州市;三是滇东南旅游区,包括曲靖、红河、文山三个州市;四是滇西南旅游区,包括西双版纳、普洱(思茅)、临沧三个州市;五是滇西旅游区,包括保山、德宏两个州市;六是滇东北旅游区,主要是昭通市。六大旅游区中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滇西北旅游区、滇东南旅游区在资源、区位、品牌等方面优势明显。
(二)空间强度
云南国内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强度呈现出高度的“集中垄断式”特征。在全省16个市、州中,2009年接待的国内游客超过3000万人的仅有昆明市,超过800万人的仅有大理市、红河州、玉溪市和楚雄州,五个市州的接待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58.28%,其中仅昆明的接待人数就占25.26%,“集中垄断”特征非常显著。从景点(区)的国内游客接待量分析,国内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趋“高”性特征,即流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品位和知名度都很高的景点(区),如昆明-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罗平。旅游流的这一空间分布状况,造成云南省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结论
第一,四川、北京、广东和湖南省是云南的传统客源地,一直占有较大份额,云南省应实施“分级市场优化战略”,构筑平衡的省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体系。
第二,云南省旅游产品目前的性质是“观光型”而非“目的地型”,来川入境游客的主要目的是观光,在滇停留时间短。因此,增加休闲度假景点,拓展旅游产品及市场空间,延伸旅游产业链,是今后云南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第三,云南的国内旅游市场为低产出市场,民族商品、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成为创值的重要力量,但餐饮、娱乐等创值能力较低,需要进一步延伸餐饮、娱乐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收入。
第四,云南的年际变化指数一直大于100%,表明云南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很好,还具有一定潜力。从10年间的曲线来看,云南省接待国内游客量还呈平稳上升趋势,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国内旅游量仍将继续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大有可为。
第五,国内游客入滇后,在云南的空间流向呈现出以昆明为集散地进行辐射发散和收敛集聚,其空间分布强度表现为高度的“集中垄断式”特征和趋“高”性特征,旅游客流集中流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品位和知名度高的景点和景区。
参考文献:
1、顾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3).
2、吴必虎等.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的几个问题[M].地质出版社,1998.
3、云南省旅游局.云南旅游统计分析[R].2007.
4、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队.2006年云南国内旅游调查报告[R].2006.
[关键词]上海会展旅游;旅游者感知;IPA;特征项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3―0046―09
一、引言
当前,中国会展旅游业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并开始逐步直向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积极投身于会展旅游市场建设,对于吸引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的各类节事活动的客人具有极大的潜力。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其发展成果和发展道路对国内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的举办、2001年APEC会议的召开、2002年国际网球顶级赛事大师杯的开幕、2006年世界特殊奥运会的主办、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使上海跃入了世界知名的旅游会展城市之列。上海市政府已经将会展旅游业列为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确立了将上海建成国际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会展旅游业依托大都市的资源优势,依靠政府的扶持,将逐渐成为上海新兴的支柱产业。但是,按照世界旅游组织(UNWTO)、国际会议协会(ICCA)和国际展览联盟(UFI)的排名,上海与旅游会展强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当今世界各国在会展旅游业方面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除居世界头几位的美、法等.国外,仅在东南亚地区,新家坡、香港等地无论从发展年限,还是技术经验方面都远胜于上海。上海会展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软环境方面,如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高级会展人才缺乏等等。
本研究在综述有关会展旅游业的中外文献基础上,以中国成熟的会展目的地上海为研究个案,致力于探讨会展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绩效的感知与评价。就理论意义而言,本研究在会展旅游的研究方法上做出有益的尝试,扩展了国内会展旅游研究的深度;从应用价值而言,本研究为会展旅游业行政管理部门依靠会展旅游业吸引旅游者和促进会展旅游业质量提高的公共政策提出了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会展旅游研究
1、国外会展旅游研究
国外关于会展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1)介绍性研究。此种类型的专著和文章所占比例较大,主要对会展旅游的概念、类型、地位、重要性、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2)会展目的地的选择和规划决策过程研究。(3)会展策划者和组织者的感知等研究。(4)会展目的地效应的研究,其中又以会展旅游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数量最多。(5)会展参与者及其行为问题研究。(6)会展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对CVBS(会议观光局)的研究和会展管理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等。其中,对CVBs研究内容主要是对CVBs的综合介绍以及它的角色、作用和战略。(7)会展目的地居民反应和感知问题研究。国外的大型节事旅游的居民感知研究多针对的是诸如奥运会和世界杯等体育事件,对其他类节事涉及较少。通过节事举办前、中和后的不同时间段上的纵贯研究(longitude approach)发现,不同时间段内居民的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梭塔(soutar)等研究了美洲杯比赛前、比赛期间和结束后居民对经济影响和环境拥挤(physical congestion)感知的差异。研究发现,比赛举办前1年,居民对环境拥挤的感知较低,而结束后1年,居民则表达了较高的经济影响和环境拥挤的感知。
2、国内会展旅游研究
近年来,随着会展旅游业在我国的飞快发展,涌现了一批有关会展旅游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运作管理和市场营销实务。宋艳玲对大型会展活动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进行了综述;张本涌借鉴德国大型博览中心的经验,对其交通配套设施进行研究并得出对中国会展旅游业有益的运作启示;王永刚从探讨会展不动产的基本特征人手,分析了会展不动产开发的重要性;郭毓洁探讨了会展企业的战略思考角度,试图构建一个初步的战略框架,以期对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二是中国会展城市发展的评价和建议。赵秀芳对城市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王薇分析了会展的带动效应,提出中国城市发展会展旅游业需要“量体裁衣”的建议;陈爱宣分析了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杭州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深入探讨了杭州会展旅游发展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姜雅莉等通过对博鳌论坛所在地海南省琼海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劣势分析,明确琼海发展会展旅游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琼海发展会展旅游的相应对策;余敏通过分析福建会展旅游业的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福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张徽燕从经济因素、城市因素和行业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成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对成都会展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三是会展产业经济及效应。陈志平等进行了会展经济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会展需求、会展供给、会展效益等基本内容;李玉新提出了计算节事旅游的经济影响的基本测算公式,并提出了提升节事旅游经济正面效应以及规避负面效应的措施。四是两个大型热点会展的相关研究。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的临近,许多研究者围绕这两个大型热点会展,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如经济效应方面,探讨了奥运会的经济效应及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张世贤等还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做了比较预测。
(二)旅游研究中的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应用
1、国外旅游研究中的IPA应用
重要性一绩效分析(IP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管理工具,且常被应用在辨识商标、产品、服务、观光、零售业等的优势与劣势。它建立在服务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对比基础上,在1977年由马提拉(Martilla)和詹姆斯(James)提出。马提拉等应用IPA方法检视一个汽车商的服务部门。他们申称IPA是一个低成本、易理解的工具,可探索销售组合中不同方面,并使管理者们能够根据确定的4个区域重新分配资源。伊万斯(Evans)等使用IPA方法建立和评估在美国两个目的地的旅游政策,并发现IPA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研究工具。奥波曼(Oppermann)运用IPA方法,探讨会展目的地的优势和缺 陷;屈海林等对两大国际会展都市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此外,艾曼扎(Almanza)等采用IPA来评估消费者对餐饮业服务的满意度。
2、国内旅游研究中的IPA应用国内旅游研究中有关IPA的研究文献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张邱汉琴等采用IPA分析模型考察了大陆旅游者对香港导游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对管理者营销资源的再分配以促进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军运用IPA对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昆明市导游服务质量的合理化建议。张钦等对上海徐家汇作为商务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作了实证调研,并在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重要性一表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徐家汇作为商务旅游目的地的优势与劣势。宋子斌等以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分析为例,介绍和运用了当今国外广泛运用的IPA分析法。张文敏等认为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预期和感知实绩的研究是改进旅行社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中外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与会展旅游业相关的40项特征。通过对上海政府旅游机构、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的专家、世博会主办部门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后,初步确立了34项相关特征。之后,本研究在会展领域的学者和行业员工中进行了对特征项的评估和问卷意见征询,最终确立了26项会展旅游特征。考虑到调研对象中会有外国被访者,部分数量的问卷在翻译上特别强调内容和表达合乎外国文化和习惯。开展主体调研前,本研究于2007年3月在长宁区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世界旅游博览会(WTF)展览上对20名外国展商和前来参观的上海居民进行了初测(pilot study)调研,基于初测结果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动。
2、样本确定
本研究所涉及的调查人群年龄在高于14岁、低于75岁之间,正在或在过去两年内参加过上海各种会展旅游的外来旅游者和上海居民。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3份,其中10份问卷存在较多未填写的关键项目,最后的样本由533个有效问卷组成。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0.5%和90%,较好地符合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条件。
3、研究分析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如频数、平均数和标准偏差测度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各项特征的感知程度,并对其重要性和绩效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以探索其相互关系。最后将26项被考察特征的两组平均得分结果以坐标形式映射到IPA图表中,利用重要性一绩效模型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展示和讨论。
4、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
四、研究结果
(一)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
为了反映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满意感,本研究测量了各项特征的平均数和标准偏差,按照平均得分的排名先后在表1中显示了测量结果。
由表1可知,26个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平均得分在2.93到4.39之间,被访的会展旅游者对这些特征的重要性感知度较高,介乎“一般”和“极重要”之间。26个感知特征的标准偏差皆小于1.5,表示被访的会展旅游者意见和态度上的偏差较小。平均得分最高的4个因子为“让世界更多了解当地”(平均得分=4.39),“提升社会形象(平均得分=4.24)”,“增加更多商业机会”(平均得分=4.24)以及“促进当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得分=4.21)。会展旅游是一个双赢的机遇,除了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目的地,增强目的地的文化自豪感,还可以促使目的地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上海应该利用好会展这个多文化交流的平台,积极展示城市风采和社会形象,树立世界知名度。此外,实现参会相关机构贸易往来和商业机会的增加是会展旅游参与者尤其看重的收获。会展作为各国产品和服务荟萃一堂的平台,为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商业优势的合作共赢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以上因素的推动下,基础设施的匹配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会展参与者对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同样寄予了较高的期待。总之,经济效益和公众形象是会展旅游为目的地带来的最重要影响。
相比较而言,“不增加交通拥挤度”(平均得分=2.93)、“不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平均得分=3.05)、“不增加当地物价水平”(平均得分=3.06)和“不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平均得分=3.08)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特征。会展旅游为目的地带来的社会成本的增加,更多是和目的地原住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未能被在目的地只作短暂停留的会展旅游者所深刻感知。会展的举办对目的地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若对会展旅游加以良好管理并与目的地的其他因素有机配合,可以避免或者说改进消极作用,增加积极作用。由此反映出会展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考虑的缺位,应引起上海会展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采取相应措施,在增加会展旅游积极效应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给上海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绩效感知
本研究也测量了被访旅游者对26个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同样,按照平均得分的排名先后在表2中显示了测量结果。
由表2可知,26个绩效感知项的平均得分在2.81至4.03之间,相比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而言,绩效感知的得分较低,说明大多数被访旅游者不太同意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实际绩效和表现。较之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结果而言,被访的会展参与者对26个绩效感知项的意见和态度上偏差较大。
被访的会展旅游者认为实际绩效最为突出的几个特征项为“会展让世界更多了解了上海”(平均得分=4.03)、“会展使更多的旅游者参观上海”(平均得分=3.83)、“会展为上海的市政工程带来经济效益”(平均得分=3.83)、“会展促进上海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得分=3.83)和“会展提升了上海的社会形象”(平均得分=3.82)。其中,“会展让世界更多了解了上海”不仅是平均得分最高的特征项,也是标准偏差最低的特征项,这说明旅游者对该指标评价的认同度非常高。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的知名度、吸引力、公共经济和社会促动力方面的绩效评价较高。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应该着力于继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和改善会展旅游工作。
与之相对的排名较低的5个特征项是“办会展不增加犯罪率”(平均得分=3.08)、“办会展不增加当地物价水平”(平均得分=3.04)、“办会展不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平均得分=2.97)、“办会展不增加交通拥挤度”(平均得分=2.88)、“办会展不 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平均得分=2.81)。结合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结果来看,最不为旅游者所重视的特征成为了他们对上海会展旅游的不满意态度的主要来源。会展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加深了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影响到了旅游者眼中的目的地形象。由此,目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匹配应该被上海会展旅游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特别重视,如事故预防机制的建立、道路交通的扩展、饭店宾馆等食宿设施的完善等等。此外,会展场馆选址对周边居住环境的影响,以及目的地公共安全的加强等,也应得到强调,以尽量避免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的软硬件瓶颈。
(三)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与绩效感知的IPA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感知进行了均值差异的t检验。就整体差异而言,重要性的均值在所有特征项上均超过了绩效,显示出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实际表现和会展旅游者的期望值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就差异的显著性而言,绝大多数特征项的重要性和绩效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示会展旅游者对特征项的预期重要性和实际绩效有较为清晰的区别认识。对于少数可能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特征项,如“不会增加犯罪率”、“不会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不会增加当地物价水平”、“不会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和“不会增加交通拥挤度”,被访的会展旅游者认为其重要性和绩效基本达成一致,表明上海会展旅游业在这些方面的控制和约束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认可。
IPA整合了“重要性”和“绩效”两种评价要素,是一种低成本、容易理解的分析管理技术。该技术在旅游产业内有很大的适用性,可以较好地洞察旅游者的评价。本研究采用IPA模型比较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感知,并基于此探讨了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26个特征项重要性和绩效感知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偏差结果被映射到IPA表格中(图2)。以重要性为纵轴,以绩效为横轴,以26项感知特征项的重要性和绩效均值为象限划分点绘制了IPA方格图。
象限I为高重要性、低绩效区域,包括P、M、O和Q 4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两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但是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旅游者认为“会展的办理理念很新颖”,“会展的主题很有特色”,“会展的媒体宣传力度很大”和“会展的餐饮条件很好”4个特征项在上海会展旅游中比较重要,但是实际的绩效却不尽如人意。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应对这几个方面特征引起特别的重视,加强改善工作。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上海会展旅游者的品位逐步提高,对会展主题和理念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同质化会展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发掘新颖的题材和产品设计,实质上决定了会展旅游产品的受众接纳程度;而就运作方面而言,会展旅游行业应将资源利用到加强改善餐饮状况和媒体宣传力度上。如在会展接待上应该加强菜色质量的提高,种类的增加。特别针对国际参会者和民族信仰的参会者而言,在饮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下,应尽量安排好中西结合、考虑特殊饮食习惯的餐饮接待,满足来自世界各地参会者的普遍需求;在媒体宣传中,将主要的营销和推广力度集中在信息获取便利、覆盖面广、传播快、内容丰富和关注率高的那些信息渠道上。例如可以增加对会展筹备过程的专题报道、连载通讯、电视宣传片和公益广告。同时,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旅游网页,是实现会展旅游效益最大化、长久化的重要战略…。
象限Ⅱ为高重要性、高绩效区域,包括A、B、C、D、E、F、G、H、I、J、K、L、N等13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13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均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和平均绩效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26个感知特征项中,大部分归属于这个象限,包括“扩大对机构自身的宣传,促进贸易”、“让世界更多了解当地”、“提升社会形象”、“增加更多商业机会”、“促进当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自豪感”、“会展的地理地位很优越”、“有助于保护当地文化”、“为市政工程带来经济效益”、“使更多的旅游者参观当地”、“提供更多的娱乐机会”、“增加就业机会”和“会展的内容很丰富”。整体而言,上海会展旅游在以上方面的绩效较为出色,旅游者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除“扩大对机构自身的宣传,促进贸易”一项外,该象限中其余感知特征项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均低于重要性感知平均得分,上海会展行业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应该将资源和工作力度放在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这些特征上。例如,大部分旅游者对“提供更多的娱乐机会”一项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为3.55,表明被访者对上海会议旅游的娱乐活动安排基本同意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因此,上海会展旅游业应注意会议安排的张弛有度,与会期间贯穿一定的才艺表演、体育活动等项目放松紧张的开会日程,并注意在会后旅游的设计和实施上增加娱乐性和参与性。
象限Ⅲ为低重要性、低绩效区域,包括T、u、V、w、x、Y、z等7个感知特征项,分别为“提高当地生活标准”、“不会增加当地环境的恶化”、“不会增加犯罪率”、“不会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不会增加当地物价水平”、“不会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和“不会增加交通拥挤度”。如图2显示,7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但是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上海会展旅游业不宜将过多的资源利用到本象限中的特征上,虽然该象限中各因子的绩效并不令旅游者满意,但是改善工作的重点并不应该优先和过多地集中在这个区域的各项特征上,因为相比较其他象限的特征项而言,该象限中的这些特征项并没有得到旅游者较多的重视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上海会展旅游行业就应该对这些特征的改善置之不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要求从事商业活动时企业应该考虑到对各相关利益者造成的影响。举办会展的同时,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举办会展而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对企业而言是有益于商业运作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整体而言,一方面,这些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都在3.0左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一方面,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加重视和改善,很可能会引起这些特征绩效的反向下滑。
象限Ⅳ为高绩效、低重要性区域,包括R、s两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两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但是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旅游者普遍肯定了上海会展旅游“有助于增进居民和旅游者的关系”和“对当地具有教育作用”两个特征项的实际绩效,但通过举办会展来达到居民和旅游者关系的紧密和对目的地的教化并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对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而言,继续保持有针对性的完善工作是必要的,但需避免资源在这些方面的过剩使用。
五、研究结论
关键词:低碳舒适型旅游;评价指标;丹霞山景区;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低碳旅游的提出最早是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英国的DTI在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说法,而后,“低碳旅游”也逐渐出现,并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持有多种观点,但似乎并无定论,现实生活的发展中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
1 低碳舒适型景区的理论、概念及特征探讨
“低碳”和“舒适”似乎不可兼容,因为要想舒适旅游,那么,肯定做不到低碳,而要想实现低碳,游客舒适度则会降低。虽然低碳和舒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这也正是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原由所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1-8],笔者认为低碳舒适型景区指的是转变原有的景区发展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不断往低碳、舒适型景区方向发展,在低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内涵具有低碳性、舒适性、协调性三大基本特征。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构想为旅游景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方式,使景区成为低碳旅游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低碳、舒适、经济的协同发展。
2 低碳舒适型旅游景区发展状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低碳旅游也成为认为广为讨论的话题,但在考虑游客舒适度的情况下,似乎并不乐观,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低碳舒适旅游发展极为缓慢,涉及低碳景区的研究也较少,而关于“低碳舒适”型景区方面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得出低碳舒m型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3 实证分析――以世界遗产丹霞山为例
3.1 低碳舒适型景区评价体系研究
考虑到大众游客的主观感受,低碳不一定舒适,同样,舒适也不一定低碳。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本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在咨询旅游专家学者、景区管理人员、旅游企业负责人及旅游爱好者等的基础上,设计相关评价指标。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第二部分为游客对丹霞山景区在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方面进行评价,如丹霞山景区的旅游服务态度、价格等等。
3.2 调查研究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通过游客对丹霞山旅游景区作了简要的调查。根据调查来看,去丹霞山景区的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或者火车,而大部分的人是自己出游;有接近一半的游客认为丹霞山景区观赏游憩价值较好,而服务态度一般,食宿价格又很高;对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空气清新度、水源纯净度等)不同的游客持不同的观点,大部分认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能源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基础设施、食宿设备)情况、低碳化管理(一次性道具使用、道路及停车场绿化、环保厕所、垃圾处理及分类、安全措施)程度也一般;但是谈及在丹霞山旅游的过程中,是否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是否愿意自带旅游基本生活物品,是否愿意在景区不乱扔垃圾以及是否愿意不购买或少购买非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等方面时,绝大部分的游客还是愿意的;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低碳舒适旅游的方式是支持的,只是对低碳旅游的了解还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当前对于低碳舒适型旅游的倡导与景区宣传工作不足密切相关。所以,综合来看,丹霞山旅游景区,在知名度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规划发展方式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整体的发展势头较好,但景区低碳舒适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各利益相关者应各司其职,做好规划和宣传。
4 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发展措施
根据“十三五”期间对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旅游+”的背景下推进“景区+”的发展模式,促进大众旅游稳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景区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更好地适应低碳舒适型旅游发展模式,而要想该发展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利益相关者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
4.1 政府部门
当地政府要做好丹霞山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要基于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游客的需求,转变原有落后的旅游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优化旅游景区建设环境,出台有助于旅游景区向低碳舒适型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监管,给游客营造健康的旅游环境,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游客低碳消费心理,推进丹霞山旅游景区朝着既低碳又舒适的方向迈进。
4.2 景区管理部门
实现旅游景区的低碳舒适型建设,离不开景区的管理。丹霞山旅游景区应该制定比较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尽可能达到低碳标准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创新景区旅游主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也应注重景区生态保护,结合游客心理和“低碳舒适”理念,在景区规划中多就地取材,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3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旅游酒店,旅行社等,虽然这些企业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大势,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保证卫生质量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尽可能提供低碳可循环的用品,在“旅游+”的发展趋势中创新“景区+”的新天地。
4.4 旅游者
游客作为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应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树立低碳观念,积极配合景区低碳建设,转变原有奢侈的旅游观念,从内心真正接受低碳旅游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外出旅游的情况下,用适度的舒适兼容低碳。
5 结语
一、旅游税概念的界定
旅游税收是指一国政府对旅游者和旅游商品及服务的提供方规定的税收制度(当然,也包括某些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旅游税收是一个集合体概念,里面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税种。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旅游税收制度,所以,各个旅游税种的名称也不一样。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旅游税收都包括旅游商品税、旅游所得税、旅游财产税以及特定旅游税这样几大类。相对于一些旅游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而言,我国对旅游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起步较晚,且旅游税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因为在我国现行税法中,旅游业涉及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基本上包含了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大部分税种。因而说到“旅游税”,在我国范围内“,旅游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我国对旅游业的税收是渗透在如上所述各个税种中的。而纵览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税收的含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
二、四川省旅游业的现状
从全国来看,四川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雄秀奇幽,风光旖旎。九寨沟一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四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筑风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汶川地震中,四川的一些旅游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并且来川的旅游人数在此之后急剧下滑。比如在地震中基本未受到损害的峨眉山景区,在震前日均的接待人数超过万人,震后曾一度出现一天28人游山的窘境。值得庆幸的是,四川世界遗产旅游核心资源和产品在此次地震中基本未受到损害,震后不久均已重新对游客开放,且现在已基本恢复到震前的接待水平。地震虽然给四川旅游造成了很大影响,但同时地震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旅游资源。
三、当前四川旅游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出台了一些税收政策与法规来促进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发展旅游的时间毕竟较短,因此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征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税收优惠方式过于单一如前面所述,当前旅游税包括的内容丰富,但现在四川旅游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方面,而对于一些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税种如营业税优惠措施运用却很少,适用面也很窄,只对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化领域—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其他类型旅游企业营业税均没有任何优惠。而在营业税中,一般的营业税的税率都较低,但娱乐业很高,娱乐业中除了保龄球与台球为5%外,其它经营的娱乐项目如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都是20%的税率。这样,势必会加大旅游企业的负担,而做为旅游企业又会将此费用转嫁到旅游消费者的身上,依照税收的替代效应,会减少旅游者的消费,其最终结果便是旅游税收的减少,即产生了税收的负效应。税收的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不足,甚至是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的来源、方式单一,从而使四川许多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难以提升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行业竞争力。
2.以费挤税问题较突出当前四川旅游业的收费较多,已使旅游企业不堪重负了。一方面收费的项目较多,另一方面是收费的部分较多,具体而言这些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旅游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和基金;二是其他部门向旅游企业摊派的各项收费,这些部门主要有质检、卫生、广电、劳保、公安、环保等等。这些费用一收取之后,就挤占了税收。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旅游产品中涵盖很多的公共产品,如景区和景区周边的公路、市政设施等等。对于这些旅游公共产品的建设与维护,可以通过旅游景区对游人收取一定的门票进行补偿,但这毕竟是低效率的,因此就需要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才能够保证公共产品有效配置。如果旅游收费过多,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财政资金的减少,财政资金减少就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那么旅游环境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改善,这势必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业税收征管难度大当前四川旅游企业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发票填写项目不规范、开票使用收据而不用正式发票、少记收入或不计收入、多列支成本费用。而旅游业务是用全部的收费减去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餐费、住宿费用、交通费、门票和其他代付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旅游企业采用以上几种方式,最为直接的便是会少交营业税和所得税。比如旅行社不能正确的填写发票,不能准确的计算收入与代垫费用的数额,使得旅行社在费用方面大做文章,进而影响了旅行社的费用清算,还有些旅行社在与外地其他单位进行费用结算时也并不是一次一结,而是存在一次多结的怪现象,这样的收入与费用就无法进行配比,更为确定收入设置了障碍,这就为旅游税收征管增加了障碍。
4.地方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选择权过小旅游税收具有税收的正效应,如公共物品公平有效配置依赖于旅游税收;旅游业税收为政府税收收入做出巨大贡献;合理的旅游税收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地方税是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但是因为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不能所有地方都采用一致的旅游税收政策。如果授予地方政府较大的旅游税收政策选择权,则地方政府可以依照各地方的特色,来合理的利用税收政策,使其所选择的政策能充分地为该地区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作用。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税收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税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地方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选择权过小。省级政府只有对个别税种起征点和税率幅度的调整决定权,从而不利于发挥税收因地制宜的调节功能和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无法实施对区域经济的支持鼓励或限制政策,对旅游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难以实施有效调节。
四、促进四川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税收政策的相关建议
1.通过对旅游税收政策的研究,实施旅游行业费改税措施,切实减轻四川旅游业负担进一步完善税制,用相应的税收取代政府职能部门对旅游业收取的具有税收性质的费用项目,加快解决以费挤税现象的发生。使费用变为税收,形成财政资金,让政府能够充分投入财政资金来保证对旅游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如对旅游公共景区和景区周边的公路、市政设施进行改善,进而改变地区的综合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交通补贴、停车基础设施补贴以及给予旅游企业投资税收优惠,来减轻四川旅游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