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管理好处

数字化管理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管理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管理好处

数字化管理好处范文第1篇

一、 关键词:档案数据库;档案数字化管理;电子文件

信息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信息化成为各企业竞争的制高点。作为企业各个领域、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历史记录的档案,其信息载体也正在快速地向数字化发展,数字档案将成为未来5-10年内新产生档案的主体。面对这样的形势,如果缺乏完善的档案馆数字化解决方案,企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必然也会受到制约。目前,要实现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我认为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 首先是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档案数据库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档案数据库设计是档案计算机处理系统设计的核心和基础,其效能往往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效益。档案数据库的设计要经历由现实世界经过概念世界向机器世界转换的过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一个档案工作应用领域,设计优化的数据库逻

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使之满足用户的信息管理要求和数据操作要求,有效地支持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为用户和各种应用系统提供一个高效率的运行环境。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应考虑的约束条件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用户的需求及系统对完整性、安全性的要求。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实质是用数据处理的方式管理档案信息。档案计算机管理要适应资源共享的需要建立综合性网络数据库,应遵循多个原则,侧重于档案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科技活动的衔接,实现数据管理、整理编目、利用查询、安全保密等多重功能。其次是现有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实现从档案机读目录的管理到档案原文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三、 档案数字化管理

在对馆藏档案资源进行分级鉴定、有序整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把纸质档案、照片档案以及录音、录像档案等进行数字化加工,使这些信息与现有档案资源数据库并网。在此笔者着重提及的是纸质档案和照片档案的数字化。二者数字化的原理和技术相同。纸质档案检索查找不便,保管和利用都受到一定程度地限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将纸质档案文件以及照片、图片、底片等通过输入设备(数码像机、扫描仪、数字摄像机等)所获得的并以数字格式存储的图像,在电脑上利用各种图象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各种技术处理,如对污损、残缺图像进行修复、OCR 图像文件的管理、检索、打印输出等,以提高保管质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对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和利用效率。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数字图像应用系统包括输入、存储、处理、输出等主要环节。基于输入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光点转换技术、色彩管理技术、色彩校正技术、动态色彩样正技术、三色同步扫描技术;处理技术主要有色彩增强技术、增强图形技术、位增强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存储与检索技术主要涉及图像压缩格式(TIFF 与JPEG 格式)和检索查询技术;输出技术可采用不同方法和设备进行:屏幕显示输出、热转换打印输出、彩色喷墨打印输出、数码扩印技术、胶片记录仪等。一个理想的数字图像系统,不应孤立地考虑某一个环节的处理方法和技术,而是要寻求整体综合效果,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要求,才能保证获得满意的最终效果。数字化的设备的性能,决定了数字图像的质量。

三、是电子文件的收集与归档。

1.电子档案的特点:

(1)、虚拟性:电子档案是在计算机中产生和处理,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在没有与数据处理系统及硬件、软件相结合时,它是无法显示出来的,是非实际的事物,因而具有虚拟性。

(2)、依赖性和不可识别性。电子档案要依赖于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库与网络系统,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档案不可用。其对设备的依赖性体现在:一是数字编码,二是硬件,三是软件,四是技术设备更新,五是加密。

(3)、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无论是磁盘、磁带还是光盘,其存储量大大高于以往各种人工可识读的信息介质,特别是光盘,有“海量存储”之称,这种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可减少档案的存储空间,便于存放。

(4)、载体的多样性。传统的档案,记录信息的载体是纸,变化也是纸张规格的大小,但电子档案载体有磁盘、有磁带、光盘等,呈现多样性。

(5)、信息共享性,传统档案由于受原件的约束,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用户利用一卷档案,且要身到现场;但电子档案可以人在异地,在同一时间,多人不受空间的限制,同时共享同一信息。

(6)、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电子档案的信息不具有固定的物理位置,可以以非实体进行加工和管理,这种可分离性造成了电子档案信息易于更改,不留痕迹,易于复制、传___________输、便于异地调阅或形成文件。电子档案的利用虽然快捷方便,并且可以登上“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异地远程调阅,给人类、经济、商务、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好处,然而它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一)数据的易消失性;(二)信息的不安全性;(三)信息的易改动性;(四)信息的易出错性。由于电子档案这些特性,决定了电子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编目、检索、保护、利用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

2.电子档案的收集。

电子文件从文书转化为档案过程中,无需分类,组卷,因为在计算机上可以多角度进行分类、组合、检索,可以尽情地表现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因此无需专门分类、组卷。所以就不存在“案卷”这一基本单位了。电子档案在接收方式上可以采用向档案部门移交软盘、磁带或光盘,或进入档案部门网络规定的地址,从网络归档、移交、在接收的过程中,需要必要的设备条件、技术条件和业务准备。档案部门需要配置专门的电子文件格式转换设备,对接收档案进行统一转换以解决不同格式电子文件的识读问题。

3.电子档案的整理。

由于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所以电子文件的整理在归档前就由各机关单位将磁性载体的、杂乱的电子文件通过分类、标引、组合,使电子文件处于一种有序状态,并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分类和编号,组织建立了数据库。对于脱机保存的归档电子文件,即电子档案其整理工作主要就是组盘,按一定规律,将相关文件通过拷贝组合到同一磁盘、光盘或磁带等载体上,也就是整理接收来的软盘、磁带和光盘。

4.电子档案的鉴定。

电子档案的鉴定分为内容鉴定和技术鉴定两个方面,电子档案内容鉴定主要是对文件的内容及某些形式特征进行充分的技术分析,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可读性、可行性在鉴定工作中必须得到全面的体现。技术鉴定包括可读性鉴定,无病毒鉴定和介质鉴定等。电子档案的鉴定程序为归档以前确定归档文件,并划分保管期限;档案室在接收电子文件时,进行内容鉴定和技术鉴定,对未进入档案室的电子文件在保管一定时期后再鉴定,以确定其是否需要继续保存。

5.电子档案的保护。

电子档案的保护是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电子档案多为磁性材料,其存放环境和防护设备与纸质档案相比有明显差别,电子档案存储载体信息容量大,档案的软盘、磁带、光盘的排架长度与占用空间都很小,便于档案库房的管理,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高,需对库房温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并配备除尘、防火、防紫外线、防磁场和电场的设施,电子档案还要严格防范计算机病毒,因而保管条件更复杂,保管难度更大。具体要求为:(1)控制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推荐温度为18℃,相对湿度为40%,光盘保存推荐温度为14℃-24℃,相对温度为45%-60%。(2)防止灰尘。灰尘可以造成电子文件载体表面的污染和划伤、载体的腐蚀、降解、滋生霉菌等。灰尘是电子档案载体的最大天敌,在电子档案的保管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3)防止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的影响。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上,能使磁性涂层发生消磁或磁化,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4)防止光线和有害气体的影响。有害气体具有酸性和氧化反应,使盘基老化、脆性增大、强度下降,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6.电子档案的利用。

电子档案的全文数字化使得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信息处理和分析,不仅可以提供原件阅览,而且能够根据需要对其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打印、复制等,满足利用者的各种需求。档案人员还可以按照一定的专题对电子档案进行编辑,形成档案汇编或其他形式的编研成果提供利用。

数字化管理好处范文第2篇

微课程概念溯源

微课程的定义跟它的发展历史有关。微课程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大,他们把课程上的录像形成碎片,叫碎片式电视教材;后来美国人搞了60秒课程,1分钟课程,5分钟课程,他们觉得小课程可以让学生注意力聚焦;2010年,李玉平老师开始研究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他用PPT数字化的方法把它做出来,称作微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老师的广泛欢迎。到了2011年,佛山有一个教育学硕士胡铁生老师,他把过去的教育资源库改了一个方式,把它弄成碎片,叫微课;后来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会议上,胡铁生老师向刘利明副部长做了汇报,刘部长对此表示大力支持。现在微课程在全国非常火爆。

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一次会议上,一个美国的老总向全体国内的老师,讲翻转课堂。可以说翻转课堂也从此随着可汗学院风靡全球,在这个时候微课程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研究。

从今年开始,在江苏苏州电教馆有很多学院开始实验,他们发现老外的翻转课堂、可汗学院不适合中国国情。我有一次在广东培训,有老师对我说,他去过美国,看到那里的学生,下午三点钟就放学了,回家尽情玩耍。但中国学校,学生作业要做到晚上11点,12点。他问我,七八门课,每一门都让学生回家去翻转课堂看微课程,黎教授你是要整得我们的学生晚上3点5点都不睡觉,是不是想把中国的学生全部整死。

所以老外的东西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后来他们就提出,怎么把老外的好理念和中国的应试教育结合在一起,他们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微课程教学法。

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归纳出来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李玉平的微课程,第二类是佛山的微课程,第三类是可汗的微课程。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是课程教学的“三小”研究(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他做成了一种PPT数字故事用于教学活动,他所有的教学情景就是教学的反思、总结,他的理念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发展确实很受老师欢迎。

佛山微课程最近举行了一个比赛,获一等奖的作品,它里边最开始是大量的课程实录,然后课程实录截取3、5分钟形成一个片段。现在随着可汗学院观念的普及,佛山微课程也开始借鉴可汗学院,但是它的主体还是以课程实录为主的。

下面我们讲一个我们在培训班的定义,跟老师的定义不一样。我们关注的是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时间,10分钟一个;第二个是它有教学目标,第三个它是讲一个问题的。这三个关键词就决定它的特点是短小精。

什么不是微课程?

辅助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

有很多老师把自己的微课程做成了一个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个叫CAI课件,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助手,帮助老师把讲课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微课程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看的,课件是帮助老师讲课的,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一个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

过去搞了太多的视频录像,所以大家养成思维定式,一说做一个课堂录像,就剪一段,但其实并不是。再一个就是教育部搞的国家精品课程,我们把它称为优秀课程现场的数字化搬家,搬到网上,它不是微课程,微课程不等于课堂过程中的一小段切片,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设计微课程和编教材有什么区别?

首先对比下纸质教材和微课程的区别。

纸质教材是通过国家统一课标,使用学术性语言来描述课间知识的,它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缩比,它客观介绍学科知识,没有故事感。而微课程可以用更加灵活的教学策略,更加丰富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另外,纸质教材是全体学生用同一个版本,同样的教学,而微课程他可以针对你班上的学生,采用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施教方法。

纸质教材是单一的纸张载体,而微课程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用移动技术,可以有声音动画,视频,可以互动,这一点是纸张教材永远做不到的。再看作者群,现在的纸质教材往往是作者或出版社的编辑,是少数群体的智慧。但是微课程不一样,全中国一千万老师,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魅力,自己的风趣、幽默,甚至像郭德刚这样讲故事。

怎么设计微课程?

微课程和纸质教材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各有各的用处。他们结合在一起,我认为才是一个全方位的,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材。

明白了微课程该干啥了以后,我们说一下微课程的设计方法。

一个是选题,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如果你刚开始做微课程,我建议你从易错点开始。因为它立竿见影来得快,易错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一用就行。

第二是设计,设计就是报告的内容结构。但是我特别要强调创意,如果照本宣科念,学生不喜欢。

第三,制作。制作主要是在技术上让学生能看清楚。目前在我们组织的教学里面,首先是用手机和平板的摄像,老师在备稿纸上写,然后录下来就可以了。第二个方法是PPT,因为大家都会用PPT,而且PPT比你手写有好处,他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视频、音频插在其中。

如何管理微课程?

1.微信管理

因为学生人人都有手机,可以用手机来下载老师的微课,老师就可以用微信的公众号在后台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是老师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然后你在后台就可以编辑你的微课程,编辑你的学习单,编辑你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你可以看到学生什么时候下载,参与学习的情况,它是一个简单的课程管理系统。

2.慕课管理

现在慕课的发展趋势有这么几个阶段。观念主义的,行为主义的,行为任务和行为个人的。行为主义目前用得最多。

3.使用云端知识

现在我们很多研究生和老师们发现了一款比较好用的是百度云管家。你把它安放在电脑里,它在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图标。老师做好微课程以后,把微课程文件选中,然后用鼠标把它拉到坐标上就产生云端了,非常简单。

什么是微课程教学法?

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学生利用个人的信息终端,将数字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课堂上的面对面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下面一个关键词叫数字化微内容,这个微内容就把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微课程进一步抽象了。它既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PPT,也可以是FLASH。它必须是数字化的,因为数字化的好处是可以更加个性化,更加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我们说它是替代教师的,请注意这个词,替代。学生离不开教师的理性知识,情感态度,他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等等。现在我们用一个手机把它录下来,那么学生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在学生终端上重现。

那么,如何搞好微课程教育法呢?搞好微课程教育法关键两点:第一点是丰富你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结构。第二点提高你的微课程设计质量。那么微课程怎么样提高质量呢?

第一点,选题有创意,真正找到学生关心的,困难的问题。

第二点,教学策略要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浅显易懂,让学生容易明白。

第三点,就是表达艺术,当然我不是说每个老师都变成郭德刚,但是你至少说话要生动、幽默、有趣,别人喜欢听。

另一个是用新的工具软件,刚才讲到了FLASH,现在网上APP有太多太多的工具软件,你用一个新的工具软件就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觉刺激,会给学生一个思维工具。

最后,就是既要提高微课程质量,又要向课堂教学看齐。很多学校开始把微课程教学法搬到课堂,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里面。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体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习惯。比方说,学生易错题的自学辅导模式研究,作为教学三个特征模式研究,科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学校开展的是,班级文化建设,艺术类教学的微课程教学法,在提速中利用微课程和体育日记,提高国民健身习惯等等。这些是思路,你可以把微课程学习跟你的教育科研、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

微课程的未来发展

1.内容为王,辅以好的形式

微课程下一步怎么发展?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微课程内容的发展和形式的发展,要注意,内容是核心,内容是主体。千万不要去追求那种漂亮的或是有创意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但是,好的形式可以提高内容的表达效果,再下一个是创意和简易。微课程最好是简明的,越简单越好,学生一看就明白。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有新的创意就更好,创意和简明是一对,内容和形式是一对。把这几对矛盾处理好,这是第一个前提。

2.系列化发展

如果你是出版社,或者是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学校,或者是一个教研组,那么你会这样考虑,微课程将会向着系列化、与教材配套方面发展。很多老师刚开始学习微课程的时候,只是一个零散的、单独的操作,常常只是为参加一些评比而做的。要深入到教学中间的话,就应该是系列化的,比较配套的。

3.跨平台的云端和移动媒介相结合

4.增强浮动性

比如,在微课程中加入学生自成参数,让学生可以按照设计,去调控微课程的发展,在下面增加一些必要的交互式练习。

5.增加微课程的知识管理系统

比如学生可以在上面旁批,做笔记,共享。还有一个是增加学习分析系统,老师可以通过学习分析系统,了解学生状况。

数字化管理好处范文第3篇

【摘要题】数字信息化

【英文摘要】Thearticlethinksthatininformationera,double-setsarchivesmanagementhasnecessityandrationalitytoexist.However,itisconditional.Onlyimportantarchivesneeddouble-setssystemmanagement.Double-setssystemmanagementforallarchivesisnotonlyunnecessarybutalsoharmful.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双套制

digitization/archive/double-setssystem

【正文】

中图分类号:G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64(2003)06-0006-02

一、档案双套制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关于档案双套制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什么新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档案学界就开始对此进行了讨论。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档案双套制问题,与早期所说的档案双套制问题是不完全相同的。那时,计算机的应用尚不普及,电子文档很少,人们所说的档案双套制,还主要是指对同一纸质档案的双套归档保存。而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OA)的兴起、发展、普及,缩微技术的应用,以及当前在建设数字档案馆过程中对现有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便产生了大量电子档案、胶质缩微品档案,这就出现了同一内容而两种不同载体的档案文件是否都要同时保存的问题,这就是近年来档案学界又在讨论的档案双套制管理问题。可见,当前,研究档案的双套制问题与过去研究档案的双套制问题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大不相同。

为了了解近年来对档案双套制管理问题研究的新情况、新进展,笔者检索了清华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笔者按篇名输入检索词“双套制”,查到从1994年至2003年10月,有关档案双套制问题方面的文章仅为5篇(详见参考文献),因此,可以认为,从1994年至今,档案学界对档案双套制问题的研究不够活跃,成果很少。但这并不等于说档案双套制问题不重要,不值得研究,恰恰相反,在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时候,档案双套制问题的研究更有其必要性和特殊的意义。

在早期的研究中,主张纸质档案双套保存,主要是基于档案的安全和利用的方便这两个基本目的,但这种内容和载体完全相同的档案双套保存,是一种重复保存。少量特别重要档案可以这样做,但如果大部分档案的归档保存也实行双套制,势必增加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弊大于利,不值得提倡。因此,在档案只有单一载体的时代,对于档案是否双套保存问题,比较容易决断。但在当今档案载体出现了多元化的时代,同一内容但不同载体的两种档案由于其作用、特点不尽相同,实行双套制,已不属于重复保存,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讨论档案的双套制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档案双套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讨论有无必要实行档案双套制之前,除了要明确双套制的涵义外,还要进一步界定所讨论的双套制的数量限度问题。因为在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实行档案双套制,其实在机关办公室、档案室和同级档案馆中,都必然会客观存在或多或少的档案既有纸质载体又有其它非纸质载体的情况,就这部分档案而言,虽然也是双套保存,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档案双套制。我们所说的双套制是指在普遍意义上和大规模层面上需不需要搞档案双套制,如果离开了“度”和数量的限制,讨论双套制问题便会失去意义。

双套制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关键要看两种档案是否完全相同,能否相互取代。如果两套档案从内容到载体形式都完全相同,双套制则是完全重复保存制,显然是无此必要的,但如果两套档案只要在某方面存在差异,那双套制就不算重复保存制,该不该实行双套制就要做具体分析了。无论是电子档案纸质化还是纸质档案电子化后形成的两套档案,虽然两者在内容方面完全相同,但其载体形式和功能、效力却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磁盘或光盘等作为介质的电子档案,虽有体积小、信息量大、检索迅捷的优势,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不能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泄露;电子档案中的文字无个人字迹特征、无书写墨迹的新旧之别、无文件形成过程中的稿本特征,一旦被篡改,无法识别;电子档案没有“原稿”概念,没有确定的法律地位;所支撑硬件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各不相同,对软硬件依赖大;寿命短,其影像记录的稳定期限不长。纸质档案虽有真实性、可靠性、法律地位确定的优势,但有信息容量小、占据空间大、管理检索不便的弱点。缩微品档案也有局限性,它的设备成本高,缩微胶片保管条件非常严格,一般档案部门难以达到其所要求的温湿度标准,从实际应用情况看,大多数缩微设备利用率普遍不高,操作技术较复杂,人员配备相对多,其存贮密度、信息容量、检索速度等远远比不上光盘。

而双套制正好融合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优势,既可发挥高效存取检索功能,又可保障档案的凭证价值作用实现。可见,双套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此不能简单否定,在电子档案的局限未得到根本克服之前,在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未得到完全确认之前,应该实行双套制,至少对重要档案、珍贵档案应该实行双套制。双套制的存在,意味着今后档案馆馆藏中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将,这将成为未来档案馆馆藏结构的一大特点。

三、档案双套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鉴于上述原因,当前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实行档案双套制的问题,从所查到的全部文章来看,都一致主张实行双套制,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一样。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实行档案双套制的问题,这恰恰是目前研究得很少的问题。

两套档案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当前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和普及所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和与之相伴的纸质文件,按归档要求,需一并进入档案室并移交给档案馆;二是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现有档案馆藏纸质档案也将逐渐实行数字化,也会随之产生大量电子档案。此外,对某一机关而言,也不是机关的全部档案都存在两套的情况,而只有发文部分才会既有纸质文件又有电子文件,收文却只有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存放在对方发文机关。不过,当全国所有机关间的办公都实现了网络化后,文件的传输和阅读都在计算机上进行时,就没有这种区别了。但是,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阅读纸质文件的习惯,想必人们还会将机上文件下载转化为纸质文件阅读,这样也将出现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并存的局面。

如果对实行档案双套制没有什么异议的话,那么实行档案双套制面临的最大难题,则是在多大程度上实行档案双套制,或者说哪些档案该实行双套制。虽然笔者主张实行档案双套制,但却反对将所有档案不加选择地统统实行双套制,这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有害的。

目前要明确而具体地划定实行双套制的档案范围是极其困难的,本文无力完成这一重任,这需要我国档案学界对此做深入的调研,特别是国家档案局要尽快出台有关方面的法规和规章。目前我们可以首先制定实行双套制的原则。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这几方面:我国档案部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具有承受力,有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方便利用,所选档案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以上原则,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笔者认为,双套制档案范围基本上可以以我国目前各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及其保管期限表为依据。因为我国现行的档案归档范围及其保管期限表是经过长期的调研和实践而制定出来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操作行,特别是保管期限表已考虑了档案的重要程度和保存价值,这正是确定双套制档案范围的重要依据,完全可以参照执行,不必另搞一套。

机关档案是档案馆档案的主要来源,机关档案双套归档保存的范围,就决定了档案馆双套档案的范围,因此应严格把关。机关档案部门作为双套保存的档案范围,应当限定在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部分,保管期限为长期的档案不必搞双套制。此外,在机关档案部门,两套不同载体档案如何统一保管且便于检索也很值得研究,要把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做有机的对应,建立相互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档案馆如何实行档案双套制呢?笔者认为,档案馆除了接收机关档案部门移交的符合要求的双套档案外,另一方面就是原有馆藏档案如何实行双套制问题。目前我国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基本上都是纸质档案,鉴于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今后现有馆藏纸质档案将会逐步实施数字化,但由于我国现有馆藏纸质档案数量巨大,有的大型综合档案馆馆藏量多达几十万甚至百万卷册以上,加之不少档案又是历史上形成的,若全部数字化,工作量实在太大,成本实在太高,实在无此必要。对档案馆现存的纸质档案应维持现状,不必做过多的折腾,只需对其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和部分年代久远需抢救的珍贵档案实施数字化,并实行双套制保存。总之,现有档案馆既成的纸质档案不是双套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坚.关于档案“双套制”管理问题的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2,(1).

[2]方莹芬.试论电子文件归档的双套制[J].浙江档案,2000,(11).

[3]潘蓉.对档案“双套制”管理的思考[J].档案天地,2003,(4).

数字化管理好处范文第4篇

近年来每年上亿元的IT建设资金投入,让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BGP)的高性能计算(HPC)部署规模迅速扩大。据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处理中心总工程师赖能和介绍,BGP的计算机规模已达到28014个核,运算能力为230T,存储也有3600 TB,整装、规模化软硬件资源,为保证处理周期、及时提交成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这三年来,各油田的HPC都发展得很快,基本上达到了一定规模。”赖能和说。

这个被称为“给地球做CT”的石油物探行业在商用HPC应用中相对成熟,对前沿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很高。然而,也正是因为成熟,石油行业对于HPC的未来思考也就更为深入。未来石油业的HPC发展要抓住哪些大的技术趋势,以适应地震资料成像应用的快速发展?上规模后的软硬件资源又该如何进行科学化管理?

平衡的思维

BGP曾经为大港油田的3200平方米的地区做过模拟,投入近1万颗CPU计算,7天就完成了任务,而在几年前,这样的效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对于物探部门来说,硬件提供的是基础能力支撑,软件应用则是直接决定产出的关键。

客观地说,同样是“做CT”,但最后片子的成像质量会有不同,差别在于算法。算法的发展是从二维向三维、从声波向弹性波发展。“我们的偏移方法从常规叠后、积分化的时间偏移到了现在的单层波振动偏移,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我们正在实验双层波,再下一步才是弹性波。”赖能和说。相应地,地震资料处理模型演进,对计算平台资源的需求呈急剧增长趋势。

英特尔软件与服务集团高性能计算及工作站应用总监Paresh Pattani指出:“石油行业用户不但要考虑软件在多核上面的性能,还要看到将来在众核、在异构多核上的发展。”同时,在系统需求方面,用户也应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考虑单位面积投资的性能、每瓦性能,要考虑到系统能不能适应未来的系统架构……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平衡系统。“地震资料处理的算法逐步发展,对计算能力提出高要求的不仅仅是CPU性能,还包括内存、带宽、I/O、互联,这一切都是需要共同平衡发展的性能。”Paresh Pattani说。

为了确保设计的均衡性,英特尔在高性能计算上其实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不仅在处理器和服务器平台上,在软件工具、互联,甚至数据中心设计方面,也都有相应的资源投入。其中,软件方面的支持,对于发挥平台潜能起着关键作用。Paresh Pattani表示:“在我们的多核到众核,再到将来异构核发展的蓝图里,我们希望软件的发展能始终向后兼容,不需要用户再次投资,将原有积累打破。” 这样做的好处,在Larrabee问世后就可以感受得到。

作为平台厂商,英特尔的软硬件先天就具有相互优化的优势,比如在后续路线图中,SSE扩展的下一代产品AVX现在已经获得支持,它可以更好地支持通用的向量计算。Paresh Pattani估计,在HPC领域,尤其是在用到大量向量运算的结构力学、航天航空、地震资料处理方面,收益将达到10%以上。为了充分释放多核潜能,英特尔提供了相应工具,以实现更高程度的并行化。在中国,由何万青博士领导的英特尔支持团队,就为HPC用户做了大量优化工作,帮助用户改进MPI应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应用效率。

可预期的平台演进

从硬件平台来说,高性能计算对硬件平台的需求主要聚焦于浮点性能、内存带宽和I/O。基于Nehalem架构的英特尔至强5500处理器正因在这三方面的出色表现,走进越来越多的石油用户的机房。“从技术架构和实际表现来看,至强5500平台不仅面向今天的需求,还面向未来地震资料处理模型对计算资源、I/O资源、内存带宽的需求。”英特尔服务器平台产品经理顾凡表示。

从技术角度来看,至强5500通过架构改进,无疑在浮点计算方面取得了更大突破,AVX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同时,在与内存带宽及I/O带宽的平衡搭配方面,也因为其技术的先进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顾凡介绍说,在内存带宽方面,引入QPI之前,英特尔从单条前端总线到两条独立总线,再到把每条总线的主频提升到1600MHz,直到Nehalem架构去除前端总线,代之以点对点串行总线,充分释放CPU性能。“QPI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未来的QPI会向下一代继续演进,提高QPI带宽,增加QPI可支持的串行连接数量。”在I/O方面,PCI-E的演进仍在继续,预计在2011年左右,第三代PCI-E也将面世,保证I/O的通道畅通。而SSD的推广使用,无论是替代内存、硬盘或是作为启动硬盘,也都会在I/O方面带来巨大提升。

油藏模拟、地震资料处理等应用对内存带宽的依赖都非常大。对于内存带宽敏感型的应用来说,至强5500相比前代的性能提升接近2倍,甚至2.5倍。“为什么说至强5500也能满足未来需求呢?我们目前采用的地震资料处理模型也许提升幅度不一定达到两倍,约为在30%~40%。但当模型向前演进后,内存带宽一定是重中之重。至强5500会持续带来性能提升。”顾凡说。

科学地管理好资源

快速扩大规模之后,软硬件资源管理成为摆在石油行业用户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方面,BGP以数字化手段进行集中管理,成为行业标杆。“过去我们管理一二百个CPU很容易,现在是几万颗CPU,按照过去的方式管理就会出问题。计算机机房达到一定规模后,我们的生产和设备的安全问题也无法得到保障,究竟怎么管理?”赖能和道出了这样做的初衷。

困难还不止于此,软件相对跟不上造成应用效率比较低,这又连带造成了大规模投资。后来BGP意识到,持续通过硬件扩充来增加产值并非高明的策略。这会造成折旧非常惊人。“BGP 在2008年折旧费达到1.2亿元,全年电费又是1100多万元,我们的运作压力非常大。” 赖能和牵头开发了一整套数字化管理系统,来解决这样的难题。

数字化管理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后勤信息化 建设 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60-02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多校区的建设,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建立后勤各项事务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满足当前高等教育对后勤保障提出的高水平要求。建设后勤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建设科技后勤奠定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社会信息化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由此持续、全面地创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与管理的和谐统一,实现后勤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校后勤管理技术的状况

1.传统管理模式

各项管理工作还停留在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传统的工作方式――账本化的工作模式,通过人工查对、抄制、复写、归档等计算量大、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不仅会使管理工作效率低,而且准确性、可靠性低,这种模式获取信息慢、查阅困难、准确性差,很难适应高水平管理的需求。因此,旧的手工记录已不能满足我校庞大的学生信息量和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2.无法实现部门之间资源共享

后勤各部门虽然配备了计算机且实现了校园网的连通,但各项工作还停留在“word”文档上,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辅助管理。高校后勤涉及的行业多样化,整个后勤内部又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沿用以前的管理方式,要管理好后勤的人、财、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校园规模扩大,多校区办公。

招生规模的扩大给后勤各项服务体系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多校区办公给管理者开展各项工作带来了难度。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单据”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及中间环节,从而促进管理流程速度和效率的提高。

4.部门内部管理水平无法提高、规范

各部门管理者大多采用手工台帐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进行管理,无法达到让经营中的诸多事务置于动态监管,变成可分析、可追溯的状态。如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后勤保障的重要体系之一,它所涉及的对象较复杂,从住宿管理到财务管理、资产设备管理、水电管理、安全管理等,要求管理者必须改变陈旧的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教书育人功能。

5.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无法协同

电算化软件仅限于财务部门使用,与其它部门信息系统无法衔接。人事、生产、采购等部门的经济业务通过人工传递,计算机作用被大大限制,财务信息成为各部门信息的来源,无法达到全面的信息资源。业务部门的经济事项无法通过网络相互制约,有效监督、控制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构建后勤信息平台可达到的目的及必要性

1.完整性

通过建立内部网络进行各个部门的管理。将整个后勤部门人、财、物、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集中于信息化平台中,通过各种数据来对企业各部门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为各部门协调工作、信息资源共享、分析业绩提供服务,使各部门相互联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内部管理、统一规划。

2.实时性

将内部业务信息实时转化,由静态到动态,生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财会人员得以脱身于繁琐的核算工作,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工作中,加之计算机技术的优点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大大提高,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在时间上做到信息是最新的,增加了其可信度。

3.空间性

多校区在空间上距离较远,要求统一管理有些困难。如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等,其他如电子单据、在线处理、移动办公等。可以为后勤整体服务,做到实时把握和控制。将原有的财务系统引进网络技术来实现远程数据处理分析等,从而通过网络财务实现“大企业变小”,加强后勤整体的内部控制。

4.可控性

把企业内控管理目标及流程,更全面系统地融入到信息化平台中,通过各业务实现自控预警,给后勤带来真正的价值及效益。

三、取得成绩

1.开辟了先列

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了公寓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合理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数据的精确化;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管理效率的最大化;管理质量的标准化,为后勤管理实现整体信息化创造了条件。

2.具有实用性

后勤公寓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探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管理者所提出的需求定制开发的。更贴近管理实际,更人性化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更新了管理手段,提高了管理效率,使学生住宿安排到收费管理一站式服务,方便了学生办理流程,使中心整体管理、服务提水平、上台阶。

四、如何实现信息平台

1.充分研究论证

根据实际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核算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的软、硬件成本,并提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

2.提高信息化网络认识

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要求、程度与管理者有直接的关系。从管理者到经营者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做好培训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上下一条心,提前规化预期要达到的目标。

3.不断拓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