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的本质

职业道德的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道德的本质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道德规范;文本;分析;道德品质;职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9841(2012)05—0056—06

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必然与各种人建立起人际关系,形成各自的利益与冲突,尽管如此,人也总会遵循某种美好意愿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并依据自己所认同的律令行事。为此,道德,这种既蕴涵着人们对善的行为的认识,也能促使人们依照形成的律令行事的滋生物,就成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康德认为,道德就是出自“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因而,道德不仅以意识、情感、理想和信念反映人类社会精神,还以规范、准则、律令等形式调整人的行为,并以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方式提升人的德性品质。教师职业道德,在我国,简称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或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在教师的职业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指导着教师正确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成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美国的全国教育协会制定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都属于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载体。透过这两者,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期待、职业道德内涵、职业道德品质等内容。通过对文本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状况和方向,改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文本表现形态;完善我国的师德建设体制并有效地指导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

一、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特征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版)(以下简称《道德规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1985年由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文本,这是其最初的形态。1991年,全国教育工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修订,更名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又分别于1997年和2008年两次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道德规范》(1997年版)由8条目(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和51条行为准则(略)组成。《道德规范》(2008年版)由6条目(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和59条行为准则(略)组成。《道德规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为:

第一,从形式上看,精简了原有版本的条目,但内涵更加丰富;增加了“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条目,旨在强化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尽管条目从1997年版的8条减为6条,但涵盖了1997年版的所有内容,如1997年版中的条目:“依法执教”、“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严谨治学”分别成为2008年版“爱国守法”、“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中的行为准则。所增加的“教书育人”条目和相应的准则:“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很显然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性和专门性的强化。

第二,从内容上看,较为完整地辐射到了教师职业中的各类人际关系,具体是:教师如何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师群体、对待家长以及自己。《道德规范》对教师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有明确的规定,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等。

第三,从任务上看,力求使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职业道德原则和教学活动行为准则融为一体,所发挥的是思想境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提高和行为准则遵循的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功能。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体现的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四,从表述用语上看,《道德规范》的每一条款用的都是短语,采用的是以正面引导和行为建议为主的表达方式,如“关爱学生”条目下的各款:“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都是对教师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建设性的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般的强制性。

(二)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1975年版)(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的文本特征

美国现行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1975年版)(以下简称《伦理规范》)是在1929年的《全国教育协会的全美伦理规范》(Code of Ethic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States)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形成的。从1929年版到1975年版,历时50余年,美国教育协会先后对其进行过六次修订,版本变化七次:1941年版、1952年版、1963年版、1968年版和1972年版。总体上看,各版本关注的焦点始终在学生的责任和教育专业责任两大方面,时有对教师在处理与家长、与社区的关系和其他关系方面的规定。1975年版沿用至今,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导言:对教师职责性质和该规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的阐释和相应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义务及规范(阐释和8条款);对教育专业的义务及规范(阐释和8条款)。其文本特征表现为:

第一,从形式上看,《伦理规范》三大部分都由阐释和具体行为准则构成,包括:阐明行为理由,明确行动原则,规定应该或不应该的行为准则,如:导言首先以教师职责的性质为理由:“因为相信每个人享有其价值和尊严,所以教师的第一天职即为求索真理,达至卓越,享有民主”,然后明确指出教师的行动原则:“要达成这些目标,核心是确保学与教的自由,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再规定教师应有的行为准则:“为人师者的责任就是以最高的标准恪守这些伦理原则”;在对学生的义务条款中,先阐释应尽的职责:“教师应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其潜力,实现其理想,成为有价值的公民”,然后明确提出工作的原则:“因此,教师工作就是要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提高其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目标”,再规定教师不应有的行为,如:“不应该毫无理由地限制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索;不能毫无理由地阻止学生获得不同的观点”等共8条款。

第二,从内容上看,《伦理规范》是基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以及教师在职场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两大维度的考虑制定出来的,彰显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性和专业性,如,在对教育的义务条款中指出:“公众普遍认为教育职业是值得信任的,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最高的专业服务理想。公众认为,教育职业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尽力提升专业标准,积极营造氛围,鼓励教师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创造条件吸引值得信任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力争将不合格的人阻挡在教育专业门外”;导言中指出:“教师无不认为其责任蕴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所以要追求并维持高标准的道德行为,动机便是出于对同事、家长和社区的尊重和信赖。”因此,在教师对教育的义务中,对涉及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人和事的行为作了明确规定:“不应该在申请教师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藏与其能力和资格相关的事实”;“不应该利用工作之便公开同事信息,除非是出于专业需求或者为法律所允许;不应该故意对同事发表错误的或者恶意的言论。不应该利用工作之便接受任何可能损害或影响专业决定或行动的馈赠、礼品或恩惠”。

第三,从任务上看,《伦理规范》强调指出它只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底线行为的规定,是教师不良行为受到处罚的依据。如导言中阐释:《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既是全体教师的抱负,也为其行为提供了评判依据。全美教育协会提出的具体条款及因为违反条款而应受到惩罚的补充规定具有全部法律效力。未经协会许可,不得擅自变更。”也即,尽管《伦理规范》有对各条款的制定理由的阐释,但其意图是在推出具体的行为准则,其作用是为了避免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不良行为并使对各种教师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时有据可依。

第四,从表述用语上看,《伦理规范》的用语清楚、明了、针对性和专业性强。每一条款以“不应该”引起一个完整句子,每一条款只针对一类行为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不应该故意羞辱或贬低学生;不应利用专业关系之便,谋取私利;不应该帮助不合格教师从事未经授权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故意对同事发表错误的或者恶意的言论等”。每一款规定都蕴涵着法律般的强制力,而且专业性强,表述的方式是完全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一般公民道德规范和其他职业的道德规范区别开来了的。

二、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的意蕴解读

我们选取了四个维度对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行文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可以看出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两者差异的根源在哪里?哪种文本表现形态更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对其深藏的意蕴进行揭示和解读。

(一)侧重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的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的《道德规范》更多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要求,而不像美国《伦理规范》的重心是在行为“规范”上,这一核心的文本特征差异显而易见。这与我国社会历来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以及现代学者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学理上的探讨有关。在我国的传统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教师职业有很高的期待,教师不仅是一项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更被认为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表述就是这一认识的集中体现。社会对教师也有着“榜样”和“模范”的期待,因此,要求从业者具有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远超于其他职业。我国《道德规范》侧重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的文本意蕴也是社会对这一职业道德的诉求。

在理论上,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探讨,如顾明远的界定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有关的行为规范等。”朱小蔓的界定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同事交往中和师生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表现。”张行涛、郭东歧将教师职业道德界定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概括与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集体、他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唐凯麟、刘铁芳的界定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显然,我国学者都强调师德由外在的职业规范和内在的教师德性组成。师德的目标应既包含更好地服务于教师职业的规范和准则,也应包含有助于完善教师个人品质,提升教师个体修为等任务;师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待学生、教育事业、自身以及教师集体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无论在形式、内容、任务上还是在表现形态上都是这些理论认识的体现。但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道德规范》强调的重心是在道德而不是规范上,由于道德成就的是“好”、“善”的理想,它对主体的道德实践只具有建设性和自愿性的性质因此,因此,它不像美国的《伦理规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

(二)专业性与约束力均强的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属性

美国《伦理规范》中有两个核心词的蕴意是其文本特征形态的重要形成因素,即:伦理规范和专业伦理。在美国,伦理规范与伦理准则通用,关于这一概念,美国学者皮滕杰认为:“一项伦理准则,或者说行为规范,是一套由一群人建立起来同时也规范着这一人群的准则。”迪布(Dibb,1991)等人则认为,伦理规范“与对决策和行为的道德评价有关,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的基础上的是非判断”。可以认为,在他们看来,伦理规范就是基于群体道德评价之后而形成的群体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关于“专业伦理”概念,美国学者费尼(Feeney)称其为某一专业的道德规则,“是指在工作领域中判断行为对或错的标准,同时也能帮助个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显然,他们所理解的无论是伦理规范还是专业伦理都最终指向行为,并强调对行为的约束,在他们看来人的思想是无法掌控的,也无法判定其好与坏,善与恶,唯有表现出的行为是可以有好恶之分的,也是可以调控和约束的,这不难理解为什么其专业伦理规范以各种明确的行为准则来表现。另外,在西方国家的人士看来,专业是职业发展到专业化的阶段,本质上还是职业,在他们看来与某种职业相联系而形成的伦理规范就具有强制性,因为职业与义务相连,而不与人的喜好相关。马克斯·韦伯认为:“每一项职业者有它自己‘内在的准则’,并且应当据此准则来完成。在履行其工作职责时,一个人应当专心致志,要排除任何不是严格适合其职业的内容——特别是他自己的爱和恨。有影响的人格并不会通过试图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对每一件事情都提出‘个人感受’的方式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一旦主体承诺了某种义务,他就有责任或“应当”履行这种义务。义务既可以取得道德的形态(应当),也往往以法律形式(强制)表现出来。法律强制下的义务,每每以“必须”为其形式,其重心就是对行为的约束。在强调义务上,我国的规范强调“应当”而美国则强调“必须”。

显然,西方国家人士对规范的理解通常指适切与不适行为的规则(rules),它告诉实践者什么可以做、应当做、必须做,以及什么不可以做、不应该做或不能做。在西方人看来,尽管现代社会中教师越来越有着其特有的专业性,但教师工作本质上还是一项职业而非我们理解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因此,他们理解的职业道德更倾向于强调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规定中更主要以“必须”的形式表现,重视的是“规范”而不是“伦理”(道德),而教师的伦理品质或道德水平通常强调通过一般公民道德或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来提升,因此,他们在《伦理规范》中只强调最低层次的职业行为准则也是符合他们的理论认识和社会现实需要的。

(三)神、形相离与神、形相聚的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的现行《道德规范》属于神、形相离的状态。该文本把道德与道德规范完全混同。严格地说,规范就是行为准则,就应该是不能违背的行为底线,但我国的《道德规范》却被赋予了更崇高的任务,力图把传统的道、德、行都用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破坏了道德的意蕴,又失了应有的“范”。中国传统认识中的“道德”概念是“道”与“德”的分别含义。“道”是指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的、最高的准则;“德”则指人对“道”的领会与理解。具有路向和规律的涵义;“德”与“得”相通。所谓德,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个体的“得”,就是“得道”。道是德的根据,因此,道德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实践中,我国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远远超越规范的范畴,因而,《道德规范》无法承载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取了规范之形作为“道”与“德”的外形,必然出现神、形难守的局面。道、德、行需要与其内涵相匹配的外在形态。而《道德规范》既要服务于“师道”,又要对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行——“师德”负责,还要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有所指导,实在很牵强。

在美国,专业伦理也被认为是一种专业不可或缺的行为指标。公众和学者们所期待和认识的《伦理规范》就是用于指引学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担负起专业上的义务,使教育专业人员的权利和责任相配合,规范其专业行为并获得社会对此专业的依赖和认可。事实上,其文本形态和其能发挥的功能是与其内在的规定性完全吻合的,因此,我们认为美国的《伦理规范》所获取的外在形态是与其内在的规定性一致的,也即《伦理规范》取得了神形相聚的形态。

道、德、行与责、权、利,这些伦理学范畴在中美两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都分别有所侧重,我们在此无意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我们认为两国的文本表现形式、关注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各国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和期待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分析建议

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表现形态应该是神形相聚的,这就需要首先明确规范的目标和任务,然后结合传统的认识和现实需求形成良好的构想,再以有效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科学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为此,特建议如下: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的外在形式,应具有普遍的律令特性

尽管任何职业道德规范都应是其道德观念、思想、信念和原则的反映,但既然它取得的是职业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就应以具有强制性的律令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的面目出现,如此才与规范的作用相匹配。另外,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对责任和义务的强化,这就要求道德主体理所当然地“必须”尽职尽责地完成相应的任务。既然规范的作用在于强制和约束,因此,它的责任范围就是对职业道德底线准则的规定和失范行为的避免。我国现行的《道德规范》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第一,一般社会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混同。如在“为人师表”条目下:“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这一规定也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实际上属于一般社会道德。第二,崇高的“师道”境界与为师的“师德”底线并存,如“爱岗敬业”条目中:“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的“师道”,与“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的任职基本要求并列在一个条目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特性体现不明显,其行为约束的功能也很难有效发挥。第三,一般公民的修养与教师群体的修养兼顾,如“终身学习”条目和其行为准则:“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属于每个现代社会公民和每种职业人都应具有的修养和品质,出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很难体现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就此来说,我们不应泛化对《道德规范》功能的要求,而让它负担起规范应负的责任即可,在这点上,美国的《伦理规范》的制定原则、方法和表现形态值得借鉴。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能替代职业道德品质及养成任务

如果说“规范”是基于义务和社会对职业的现实需要而取得的职业道德的外在形式,那么“品质”就是道德主体基于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而对职业道德的内在确认,是职业道德的内在形式。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建立既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约束而达到形的具备,更需要通过教师主体内在的确认而聚敛相应的品质,达成神的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是内外皆修,神形兼具的。就此来说,我国的《道德规范》无力也不应完成内在的职业道德品质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任务。教师法、教师任职资格和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各种类型的文本形态应携手完成师德的“形”的塑造任务,而师资的培养、师德建设和教师个人修养等教师内力提升的途径和方式应完成教师“神”的具备任务。当前,我国《道德规范》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根源在于它被赋予了较多无力承担的重任,它更不能替代职业道德品质及养成应具有的独有渠道和途径。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14-01

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文化做的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1、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高职业道德

日本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2、在校企合作中培养职业道德

在校企合作中,日本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基本的实习和培训,他们在实习中将由专门工作人员对于他们进行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宣讲。

3、以行业道德准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在日本进入各个工作各位之前,会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通过职业的考试才可以进入各个行业进行工作。

4、以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推动学生职业道德

日本的国民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日本教育,并且结合了武士道精神,坚持把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人都有着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随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二、日本企业内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保障

1、注重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

日本的企业内的专业技能培养是根据每个企业的基本现实情况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入职培训大概分为三种培训: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日本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制度塑造出的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得到了雇主的欣赏,同时也为日本企业形成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精神培养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强调人品教育和情操培养,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日本企业都非常重视建立一种潜在的企业内教育力量,即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对员工的内化控制。

2、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化

日本企业正是把这种伦理化的概念运用到了企业精神和企业认同感的培养上。他用了感化教育和耐力训练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得每个员工都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因此这样充分的减少了企业内组织内耗的情况,降低了跳槽的可能性,使每一个员工都以企业为自己人生实现的最终理想,把自我的发展也都寄情与本企业中。

3、终身的雇佣制

长期的雇佣关系可以让员工有着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是自己唯一所已依靠的,否认自我的个人主义,更加注重企业整个的集体利益,尊重整个企业的集团价值。当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员工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员工就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和约束自己的欲望,服从整个企业集团的意志行为,这样才可以更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和昌盛。

4、灵活性的工种结构

所谓的“灵活性工种结构”其具体的内容就是,雇员进入企业之后,其工种并不细分固定,而是通过职场训练来学习掌握相关工种的技能技术,从而使雇员的经验不断地积累,最后成为能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相关工作的“多面手”。

三、日本职业教育道德培养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显示出了与西方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也为日本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而这些正是中国现如今最缺乏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精髓借鉴。

1、加强学校教育和企业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学校职业教育和后期职业教育构成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这两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进入企业所接受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企业内的道德教育,不但要对学校内的职业道德教做一个基本的补充而且还要根据自己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色,让员工树立对于本企业的基本认同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成立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

需要建立每个员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带有民族危机感面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不断使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如:建立完善的企业培养体系,加强各流水线的基本激流与合作;职工可以在企业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学习,提高员工的自主性,鼓励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全面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单一传统的学徒制的授课方式,从而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建立与我国文化相关的企业文化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宣扬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需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有着自己企业的基本特色。在确立好自己的企业文化后,就应该把企业文化渗入到每一个企业领域,不仅仅是在入职前培训,而更应该深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让员工深刻体会到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企业文化育应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只有重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员工才能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方向,忠诚于企业的事业并乐于奉献。

4、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企业应该对于员工设立长期的雇佣关系,这些长期的雇佣体制需要有详细而系统的规章制度这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对于保持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和促进员工长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市场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029―04

中介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它是沟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发展与规范程度,是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功能,就是维护和促进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以维护社会信用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道德与经济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也离不开道德支撑,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机制健康运行和发展。它减少了不规范行为对市场环境、市场主体、经济运行机制、支撑体系等的干扰和破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目前,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有的违背中立和诚信原则,一些中介机构也出现诸如虚假报告、压价竞争、业务回扣等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某种程度的混乱,没有体现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要求,影响了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的充分发挥,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使得市场交易成本偏高。因此,中介组织职业道德面临危机,但危机也是转机。

一、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造成市场交易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已经加入WTO,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快速发展,但中介组织的发展不完全适应这些变化,以致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交易成本仍然非常高。

(一)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道德理念尚未牢固树立

市场经济关系错综复杂,追求自身利益的冲动使市场主体的不规范行为或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而需要一个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立场上的组织发挥约束、监督以至惩处的职能。中介组织依法建立且对其所辖范围内的具体事务负责,而不受政府的干涉,这是中介组织存在的特点。由于我国的中介组织发育还不成熟,存在行政机关“中介化”、中介组织“行政化”的错位现象,政府行政部门与中介机构不分,甚至不少政府部门中设立了中介机构。中介组织的许多业务活动不是依靠市场需要开展,而是凭借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不是依靠平等竞争,而是实行行业垄断和业务垄断。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违背的,不仅扰乱了中介组织正常经营的社会秩序,更成为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由于中介组织并没有真正地独立、公正,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从业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道德理念的建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道德理念的缺失对市场交易成本产生了几方面的影响。

1.容易产生不公平竞争,增加市场交易成本。由于中介组织多具有“官办”色彩,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往往不是质量与信誉的竞争,而是演化成了挂靠单位之间权力的较量。政府部门下属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可以利用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获取民营中介组织所不能获得的一些市场信息和资源,从而造成不公平竞争。竞争的不公平是可预见的,而独立、公正理念的缺失是隐性的,这种道德理念缺失带来交易成本的加大是显而易见的。

2.由于官办中介组织大量存在,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政府部门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往往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把本地区的业务划给下属中介组织,造成中介市场的条块分割;中介组织为承揽业务,就通过“勾兑”有关人员,想方设法进入指定名单,并且每笔业务要支付不小的介绍费或手续费,滋生腐败,而腐败的成本当然转化为市场交易的成本。

3.独立、客观、公正道德理念的缺失。一方面使得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只惟上,只惟利”,没有为大众服务的激励;另一方面使得中介组织之间恶性竞争。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为了拉拢“客户”,不讲职业操守,严重背离竞争机制和公平原则。如竞相降价,为节约成本减少工作量,出具伪证。老百姓不能从社会中介组织获得高品质的服务,久而久之便对其失去信心。这种信任的缺失对市场交易成本的影响是最大的。

(二)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及整个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是对一切市场主体都具有约束力的“帝王条款”,也是市场经济社会所有行业的职业道德的核心。没有诚信,不讲信用,最终只能导致整个市场秩序的崩溃。因此,讲求诚实信用,遵守职业道德,是一切市场主体自利而利他的基本操守。而律师、会计、公证等市场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又是关系到市场经济社会中职业道德整体水平的关键。

第一,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诚信建设是市场信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建立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市场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而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如果作为市场经济交易主体双方之间的纽带和剂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不率先树立诚信经营的观念,那么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也不可能建立起来。

第二,诚信是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立命之本,也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纯粹追逐经济利益的现象愈演愈烈,反映到中介市场上,就是部分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为了牟利,不惜违法违规,与服务对象勾结,帮助其欺诈交易对手,以获取非正当利益,并且这些害群之马的行为已影响到了合法经营的机构甚至整个中介行业的声誉。如果再不进行惩治,就会使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得利,长此以往会使守信者丧失信念,更加助长失信者的肆意枉为,那么整个中介行业都将失去公信力。

如果离开了诚信,一方面公众将对其产生不信任,中介组织也就逐渐丧失了公信力,没有公信力的中介组织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诚信的缺失会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增加交易成本、加大经济运行的摩擦,严重的还会影响到社会伦理道德,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恶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应以法制为前提,从事“公开、公正、公平”的诚信服务,建立社会诚信的公共平台,才能在市场

经济环境中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市场经济走向规范、有序和成熟。

(三)监管、惩处不力导致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

监管是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点。监管要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都发挥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诚信经营的监督检查作用。在现阶段中介组织的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培育中介组织市场上主体的良性竞争。而我国的政府部门中明显缺乏这样的一个强力的独立机构,外部体制约束又很弱化,从某种程度上放纵了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欺诈和不诚实的行为。在完善的国民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政府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监督就越发重要。如果政府的监管惩处不力,守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失范的行为得不到惩处,不利于健康的行业风气的树立。

(四)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是稚弱的。中介组织主要是降低信息成本的,是一个高智力行业。我国相当一部分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质量和素质偏低,缺乏竞争力。一些中介组织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其从业人员不仅在主要业务上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服务内容单一,系统服务能力不足,而且专业化水平低,知识背景比较单一,在市场中开展服务的经验不足,只能开展一般性的信息咨询和服务业务,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无法满足客户的综合服务要求,也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其服务能力不强,中介组织降低信息成本的主要功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从而增大了市场交易成本。

(五)中介组织行业自律严重不足

中介组织本身的特点是最适合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但是我国目前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无法发挥它应有的引导、协调、管理的作用。有的中介组织为了抢占市场、增加收入,不顾执业标准和要求,或降低收费标准,或收取高额回扣、勒索顾客,还有的用虚假广告和资料欺骗顾客。更有甚者,还帮助顾客作伪证,欺骗政府和社会。个别人甚至不讲职业道德,不顾行业信誉,导致社会上存在着“轻视中介、怀疑中介、嫌弃中介”的倾向。这种行业自律不足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严重的。

二、加强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一)建立中介组织独立运行机制

我国的中介组织具有较强的官办色彩,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一些中介组织仍依赖于政府,名不符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中介组织一些不规范行为反而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成本。在组织不独立的情况下,要求其从业人员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道德理念是不现实的。要加强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道德理念,切实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首先要建立中介组织的独立运行机制。理顺中介组织与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排除干扰,使其真正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严守中立的道德立场。今后,还要继续推进由政府机构创办的商业性中介组织的改革,避免权力介入中介服务,确保中介服务的自主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道德理念真正树立起来了,市场交易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降低。

(二)建立健全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

法律规范是基础。我国中介组织之所以面临发展困境,中介组织职业道德失范之所以比较严重,根本原因还在于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较完备实用的法律法规。加入WT0后,遵循国际惯例对中介组织实行法制化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建立中介组织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要有可以依据的、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和司法解释。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交易中的主体行为,这样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才会有法律保障。

(三)培育中介人才,提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中介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的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中介服务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介机构执业水平和资信的保证。因此,中介机构要把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人才严重匮乏,整体素质偏低,为此,在加强社会中介组织人才培养和筛选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关键是要加强社会中介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其服务质量,增强其社会美誉,以取得政府和人民的信任。社会的认可也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必须意识到中介组织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要真正把它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给予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应有的社会地位。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从业其中,加强中介队伍建设。政府除了组织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外,还应积极组织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和交易实践活动,以提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并由此提高全行业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力。

(四)建立完善中介组织监管体系

政府监管是保障。目前政府监管不到位。由于各个部门的监管标准不一,甚至监管标准相互矛盾,给中介组织执业带来严重困扰;而多头监管也造成了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不清,各家相互推卸责任,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达不到应有的监管效果。健全监督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中介机构执业准则和标准体系,严格准入条件,把好从业人员人口关;其次要明确监管职责,要赋予行业自律机构和政府专门监督机构以业内处罚和行政处罚的权力,行业自律机构和政府监管机构要对中介组织执业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再次要完善处罚机制,中介组织具有独立的责任能力,其从业人员行为超越了法律设定的界线时,必须对其行为负责,这一后果不仅包括行政处罚、行业处理,还应包括民事赔偿甚至刑事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介组织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规范行业行为。尽快建立中介组织资信动态纪录、社会评价、诚信公示和失信惩戒等信用管理的各项制度,探索建立长效信用监管机制。

(五)建立健全中介组织的自律机制

行业自律是核心。行业协会如何以高度自觉的自律精神抓好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各行各业的一切从业者都恪守职责,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生活的高度和谐有序,并由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种由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自我约束,属于内部管理的范畴,最适宜由行业协会组织各单位进行自我管理。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与各种习惯势力斗争的训练。只有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坚持不懈地自省自律,才可能使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一种深刻的内在信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不再直接干预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把那些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大量的属于行业管理、行业服务和社会监督职能,交由行业协会来完成。行业协会一是利用中介组织本身的制度、章程和运行规则进行管理。二是在中介组织中成立协会,把分散的市场中介组织联合起来,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增强其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美]罗伯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童建军,赖健芳.危机与重建――论市场中介组织的职业道德[J].兰州学刊,2002,(4).

[3]王丽华.社会中介组织:公共管理的新模式[J].公共行政,2005,(3).

[4]王洛忠.社会中介组织:作用、问题与对策[J].求实,2000,(11).

[5]李春艳.企业、市场及其演进关系――基于动态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3).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4篇

立足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心得体会范文1

一个人只要不甘于平庸,就可能在勇于进取的奋斗中奏响人生壮丽的乐章,在自己的岗位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立足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是一种承诺,是一种义务,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只有珍惜岗位,才能爱岗敬业。工作岗位是我们展示自我价值的天地,是人生旅途拼搏进取的支点,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舞台。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我们就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无论什么岗位只是分工的不同,都是为公司做贡献,做好本职工作是对每位职工最起码的要求。要做到爱岗敬业,就要熟练掌握本职岗位业务技能,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我作为电子商务部的一员,就要不断熟悉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能较好的掌握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发展趋势,动态。努力掌握最新软件操作技巧。如Dreamweaver CS6,Adobe Photoshop CS6,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等相关软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锻炼成胜任这个岗位的复合人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干出更多的工作业绩,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岗位就意味着责任,只有对岗位工作敬业,才会全力以赴,才会自发自动、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其次要精业。只有精业,工作才有底气,事业才有生气,工作才会出成绩。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我们必须勤于学习,边干边学,工作才能精益求精,才能创先争优。

我以为不论是一个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职员,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本职、端正工作态度,在工作岗位上寻找乐趣,从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任何一个人,一旦步入社会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成了我们工作生涯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是何等职位;无论你的收入高低都是如此。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才能创亮点、出业绩,这是干事创业的先决条件。而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对工作的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工作中应该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具有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乐于创新的工作意识。

敬业是基础,乐业是前提,勤业是根本,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尽到自己的工作责任, 才能称得上是一名称职和合格的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就要从现实做起,从自己做起;勇于主动承担工作责任,不知难而退,尽心尽责,

立足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心得体会范文2

乐于奉献;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中细致认真,尽心尽责,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并为工作献计献策,勇于实现工作中的创新;结合自己岗位的特点,树立自己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当义不容辞、满腔热情地对待它,专心专意做好它。

思想决定行动,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个人发展、求得长足进步的取胜之匙。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树立工作为个人的思想, 工作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能力,决断力,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展示。人生离不开工作,工作不仅能赚到薪水,同时,艰难的事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他人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

要善沟通、重协作。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团结才会出战斗力,工作中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使工作健康良性发展。在同事间要以沟通促进友谊,以谅解促进团结,珍惜缘分,增进了解,相互补台,奋发进取。电子商务部是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专业和熟悉的领域,遇到问题,只有做到团队协作,相互扶持,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迎难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要学会管理压力并科学释放压力。一个人无论多么喜欢自己的工作,工作多多少少都会给他带来些压力。面对压力,应该学会管理压力并科学释放压力,减轻对工作的恐惧感,心情轻松才容易重燃激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人都应弄清楚自己是谁、在哪里、该干什么.工作中平时难免要受点气、受些委屈,这需要我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说到底是要有度量。在你的岗位上,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事业。

企业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应当多学习多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把本职工作作为干好事业的平台,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青春才智。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青春是我们的资本,奉献是我们崇高的追求。让我们充满激情和希望,把青春年华奉献给我们的公司,在最平凡的岗位,闪出最耀眼的光!

立足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心得体会范文3

大家好,我是马丹,现在公司负责产品设计与创意以及公司质检部工作,鉴于本月工作要求针对立足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这一论题展开讨论。

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今天我重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发现它被赋予的深刻的内涵,那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在平凡岗位上争创佳绩的最好诠释。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本着对工作和岗位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极强烈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做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无需太多豪言壮语,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现实社会中,爱岗敬业的精神及先进个人无处不在,他们都是行业典范,用辛勤的劳动和敬业的精神赢得了领导、同事及同行业的赞誉及尊重。正是有他们做前例,更加坚定了我用实际行动坚持本职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做贡献的决心和动力。

首先,结合岗位实际,加强学习。学习是我们的自身之本,是我们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勤奋的自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才能使我们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出现自满情绪,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学会谦虚,这样才能使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更好的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坚持爱岗敬业,努力有所作为。爱岗敬业我想是指一种责任,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中要求我们用这种态度对待,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爱岗敬业我想也是要精业,要成为本专业精通各项职能的行手,要带着问题用心的学习,边学边干,才能越来越好的胜任自己的岗位;爱岗敬业我想还是要讲奉献,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个人利益与公司企业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双赢,生命价值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所以讲奉献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追求。

第三、立足本职工作,关注细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有时一个错别字一个简单的小数点就会造成无比严重的影响。人生紧要关头的一步就可能使你的人生发生改变,所以只有用心思考,精雕细琢,聚精会神把自己分内和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细、做实,才能创造出卓越的工作业绩。

让我们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把无私的精神刻在人生奋斗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为公司发展和个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足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心得体会范文4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本职,如何做到爱岗敬业》。大家都知道,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把自己的梦想同民族的梦想紧密的联系起来。作为法学会的一名干部,我认为热爱本职工作,就是要做到尊重自己的职业,立足本职、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下面,我就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

一、干好本职工作,就要热爱本职岗位。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自己的工作,就要真心的热爱自己的岗位,把本职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成绩。法学会之所以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法学系统先进单位,前提就是学会领导对工作的重视和热爱。如果大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工作起来就没有精神、没有动力,就会得过且过,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能专心致志的做好本职工作,更别说创造成绩了。

二、干好本职工作,就要勇于承担责任。责任是对人生义务的勇敢担当,也是对生活的积极接受,更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也没有不需要完成任务的岗位。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遵守好法学会的各项制度。工作中严格按规程办事,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积极的面对,不能一味的逃避,要担当起责任,负责任的去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干好本职工作,就要加强业务学习。干一行还要专一行。尤其是作为法学会的干部,面对政法战线上的同事及法学专家学者,不仅要对法学及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更要学会去组织好各种法学交流及学术活动。比如说外事工作,首先要讲政治、其次要严谨细致、业务熟练。这就需要对外事工作的流程和规定认真领会、刻苦钻研,要做到业务精通,心知肚明。工作中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经验去解决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的形势。因此,干好本职工作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工作之余要不断学习各专业、各岗位的相关知识及各级文件精神,不断适应岗位的需要,这样才能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四、干好本职工作,就要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惟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法学会自20xx年至现在,连续上台阶,多次创佳绩,*的就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领导班子面对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应该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放开手脚,大胆实践,以创造性的精神来开展工作。才有了法学会如此的成就。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工作,一味的因循守旧是不可能办到的,惟有在工作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勇于采用新方法、新形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完善,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五、干好本职工作,还有善于总结经验。学习是提高认识的手段,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而总结则是提升学习与实践精华,积累工作经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验的积累,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反复磨练的过程。认真分析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是非得失成败;梳理工作中的亲身感受、体会、感悟、启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掌握和运用工作规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才能促进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导师;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1-7544-02

当前,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创业就成为了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1]。在此背景下,高校积极地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导师来培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能力。

1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着重教给学生自主创业和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和技能。

在高校中,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我国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比较晚,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浪潮,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平台,如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2]等。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是成功率却在2%—%7之间[3]。大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而创业的成功率极低,这表明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素质有待提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培养优秀的创业导师队伍。

2 创业导师机制

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创业导师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指导他们的创业实践,并为他们提供创业服务,从而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因此,如何建立创业导师机制,建立什么样的创业导师机制就成为了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校不但有从事各领域理论研究、项目产品研发与设计的科研人员,而且有研究企业管理、金融财会等专业知识的资深专家,同时还有高校聘任的知名企业家做客座、兼职教授,这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秀的师资保障。因此,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搭建不同的创业导师团队,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创业导师机制。并根据具体师资情况,设置创业启蒙导师、创业项目导师、创业市场导师和创业管理导师,组合成导师团队。

1) 创业启蒙导师

创业是一种理想的职业目标选择,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创业教育中可以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并通过设置创业启蒙导师,传播创业价值观,并启发大学生创业。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大学课堂里的第一任老师,一般由年轻老师担任,他们在年龄上和大学生相差不多,更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而且辅导员主要工作是关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以及就业,由辅导员担任创业启蒙导师,更能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创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为突出了创业教育的主题、传播创业价值观,创业启蒙导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传授大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

2) 创业项目导师

不论在哪个领域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前提和首要条件。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启动、创业热情的激发等,没有项目将无法持续下去。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不少行业饱和度高,创业者只有定位市场,选择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才能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地要设置创业项目导师,指导大学生成功选择创业项目。

高校拥有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每年都承担大量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这为大学生选取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可以挑选高校科研人员作为创业项目导师,指导大学生根据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确定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导师可以借助创新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其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传授项目开发技术,使项目更接近于市场的需求。同时,大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导师的科研项目,更能了解行业中项目的发展趋势,并通过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作为创业项目,能够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创业市场导师

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成功创业的人才,而且创业是一项实践活动,必然要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创业教育除了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要设置创业市场导师,为大学生实践创业活动储备相应的市场知识。然而,高校教师一般较少参与企业在市场上的运营活动,缺乏开拓市场的经历,因此,创业市场导师只能由市场经理等企业管理人员来担任。

创业市场导师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企业的成长历程作为教材,生动形象地讲授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经验,使他们掌握市场开拓的技能,并指导他们参与自己企业的市场活动,最终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4) 创业管理导师

创业是一个企业生存的过程,创业实践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和决策工作,比如资金运作,项目策划等,因此,在创业教育中,设置创业管理导师,教授大学生管理企业的方法和策略,能够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高校具备会计、管理学专业的师资,他们长期从事涉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结合学生的创业实践需要,选取一些优秀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创业管理导师,并将他们派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弥补他们对企业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管理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创业管理导师可以组织模拟创业活动,指导大学生如何有效地分配使用资金,并结合企业管理案例,传授他们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

3 创业导师协作机制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创业教育中,依据创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可以建立各类创业导师协作机制,形成创业导师团队。在创业导师团队中,每类创业导师在传授相关创业知识时,相互协作,并涉猎其它导师的领域知识,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作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其中,创业启蒙导师工作目标是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地将成功创业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目标,为其余创业导师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业项目导师在指导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时,将创造力强的学生推荐给创业市场导师,让其参与产品市场推广活动,并利用反馈信息完善项目;同时,创业市场导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企业学习的实践机会;创业管理导师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企业构想,并学习企业的运作与管理。

总之,创业导师团队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重任。

4 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建立健全的创业导师机制,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从而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马玉梅,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2] 郭必裕.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