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课程内容:掌握工程概念,形成大工程观;认识工程的本质与特点;认识科技与工程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工程技术性特征和服务社会的特征。

教学目的:认识工程运用技术服务社会的本质是工程师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和可能性,社会性是对工程进行伦理审视的客观基础。

 

第二讲 工程伦理概念与研究

课程内容:掌握几个基本概念:伦理、道德、工程伦理、工程伦理与科技伦理。了解工程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地位,工程伦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況、热点问题。

教学重点:工程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了解工程伦理研究的内容和趋努,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关注工程伦理问题。

 

第三讲 光荣与责任—工程技术的社会贡献

教学内容:人类文明史上尤其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技术、工程成就;科技、工程对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意义,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以交通为例、以粮食为例;科技发展与工程伦理。

教学重点:展示科技、工程造福人类的力量,了解科技、工程对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力。

教学目的:培养科技热情,培养工程师职业道德的内在驱动力;建立用技术服务社会的职业志向和职业自豪感;认识工程师的职业使命和职业责任。

 

第四讲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内容:科技运用的负面效应,原子弹、核泄露、DDT、水利工程、反应停、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一“、药德”教育的重要性

药学事业是与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事业,药学事业的特殊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而且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观念,对工作对事业要极端负责,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和患者的关系,保证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我校开设药学专业二十多年,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区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药品生产、检验、营销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及珠三角地区的制药企业、连锁药店和医疗机构。在二十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药德”和“药技”的有机结合,德技并重,德技兼修,相辅相成,既注重学生药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更重视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养成。

二“、药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药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检验、流通、应用、监管各个环节,结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药学学生的“药德”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药品生产环节的“药德”

生产出质量符合既定标准的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质量所需要的药品是对药品生产人员基本的道德要求。为确保药品质量,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认真、自觉、严格地用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款来约束和规范生产过程和自身的行为,这既是法规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也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道德要求[5,6]。

(二)药品营销环节的“药德”

在药品销售环节中,药学工作者应严格遵守药品经营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现行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来约束和要求自己。为了确保药品采购、分装、销售中的质量,首先要从药品购进的源头把关,在药品的招标采购中,坚持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以保证采购药品的质量。在药品零售环节,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将维护患者生命和公众健康作为最高道德行为准则。在药品价格方面,要讲究信誉,严格执行药品价格的有关规定。

(三)药品检验环节的“药德”

药品属于高技术产品,成分复杂,检验难度较大,药品检验人员在质量检验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质量规定的标准检验。同时,必须保证药品质量达到和符合最优标准。必要时,要深入到生产、经营、使用第一线了解真实情况,摸清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和问题,保证药品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修订药品标准工作中,应深入了解药品的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对药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应严格控制,对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大、不宜生产使用的品种,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停止生产、停止销售和使用的建议。

(四)药学服务环节的“药德”

药学服务是药品周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在医疗机构从事药学服务的人员,还是在药品零售企业从事药学服务的人员,都必须从维护患者生命健康、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高度,重视药学服务工作,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药物,主动、耐心、认真、细致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和长期用药。切忌麻痹大意、敷衍塞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药物的疗效,保证药物的安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药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药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药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达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关键时机,积极开展“药德”渗透

一是入学教育,通过参观企业、医院,让学生了解药学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特点,了解药学专业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在整个专业教育中渗透“药德”;二是军事训练,在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期间,学生接受军事化训练和管理,强化纪律和规范意识,为“药德”学习和教育奠定基础;三是社会实践,通过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医院、敬老院和药店等单位参加实践活动,增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四是志愿服务,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药学工作者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专业教育,初步引入“药德”教育

在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注意引入“药德”的基本理念,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做报告,通过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教育,通过编写“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献身专业。一是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产生职业自豪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的同时,引入“药德”教育,强调立德树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药德”才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三)校内教学,全面融入“药德”教育

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融入专业理论教学方面,首先要研究教学内容,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和有利时机,适时进行渗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启发和熏陶。例如,在讲药品概念时强调药品的特殊性,结合近几年发生的严重用药事故,讲解药品质量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具有药品质量意识和药品安全意识;在学习药品质量标准时,首先让学生树立法定药品标准的观念,意识到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国家必须制订统一的、强制的药品质量标准。使学生建立明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学法、知法、护法、守法。在学习药品生产技术时,引用药品安全事故案例,强调GMP和严格履行药品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的重要性,明确遵守规范规程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道德要求。在融入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要注意从实践教学环境熏陶、制度规范、工作体验、监督考核等环节入手,提高“药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要建设真实性、生产性的实践场所和环境,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注重和突出药学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充分发挥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二是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用制度规范思想和工作,提高践行“药德”的自觉性。三是注重实际工作的学习和锻炼,通过实际工作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和警示学生。四是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适时监督考核,做出客观评价,及时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反馈纠正。特别是对涉及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要及时纠正,通过不断的正负激励和纠正,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是非观念。

(四)校外实践,不断强化“药德”教育

经过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践教学,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在实习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实习单位的严格要求,学生的职业道德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内化,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例如学生在药品生产车间实习,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规范操作和安全问题,学生必须严格按照GMP要求和岗位操作规范,完成生产过程。否则,很可能造成返工或者废料,甚至召回等问题。学生在药店实习,每天进行药品的入库、保存、盘点、陈列,指导不同特点的顾客合理用药,学生要严格按照现行GSP的要求,进行规范的进、存、销等工作。

(五)导师负责,实施个性化“药德”培养

我们采用“专业导师管理制度”,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理解专业,规划学业,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专业导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校外实习期间均有专门的导师负责指导,解决他们思想和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针对在学习、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与伦理、道德、“药德”有关的问题,导师能及时开展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了“药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马彦 徐刚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易,邱吉.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建梅向敏.西方发达国家药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药学教育,2009,(25):12.

[3]邓昌大,肖学文.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5),58.

[4]于美亚.国外药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93.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一、礼仪课程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以文明和礼貌为基础的行业规范。礼仪课程通过对礼仪基本概念的阐释,使学生认识到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正常的生活秩序所需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礼节,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职业人士礼仪修养水平的高低,是受其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制约的。在职场上,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虚伪苛求、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真诚尊重、公平对等、和谐适度、宽容自律、遵时守约不仅是人们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也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学习礼仪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情操的陶冶和实际的锻炼,而礼仪修养的学习、磨练和养成的过程也是职业道德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礼仪课程能完善学生的职业形象

职业形象是一个人在职场中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礼仪课程通过服饰、举止、仪容、语言礼仪等个人基本礼仪的教学,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职业形象的理解;通过称呼、介绍、握手、递物、接物、致意、问候等日常交际礼仪的教学,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职场中,遵守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体现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更好、更规范地设计、维护个人职业形象,从而在职场上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得体的穿着、整洁的仪表、文雅的举止、风趣的谈吐、高贵的气质所构成的良好职业形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是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礼仪课程能改善学生的职场交际状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剂”。交际礼仪知识和规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职场交往技巧,积累社交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其营造良好的职场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人们在职场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而要解决人际关系出现的障碍, 就需要在协调中运用礼仪,利用人际关系的互动性,用尊重、礼貌、友好、诚信、信任、宽容去获得对方的理解,缓解矛盾, 消除误会,进而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缩短人际关系的距离,造就和谐、完美的职场人际关系。只有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注重礼仪,才能在职场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才能在尊敬他人的同时赢得他人的尊敬,使人际关系更趋融洽、职业环境更为宽松、职场交际气氛更加愉快。

四、礼仪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礼仪课程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体系为内容,介绍和训练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类礼仪知识,如公务活动礼仪、商务活动礼仪、涉外活动礼仪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课堂展示、师生互动、感知训练、情景训练、课外训练、综合实践、礼仪大赛、社会活动等礼仪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和自主能力,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觉、自然的行为习惯,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礼仪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在校园引入企业文化,创设校园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们逐步从学生角色转变为职业角色,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实战演练。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的礼仪技巧,提高其职业礼仪技能的运用,缩短岗位适应期。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化,在职业活动有序进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概念辅导员肩负的是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的重任,因此,更加凸显出职业道德素质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是指: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辅导员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与其他教师、学生合作的前提下,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三者相结合,从而实现其教育培养目标。职业道德素质约束着辅导员自身的行为,更加促使辅导员建立起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与精神,正确的引导、教育、激励学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表现

(一)建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辅导员要想在学生中较好的开展工作,就必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认识世界的角度、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生的知心朋友的位置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才会主动地与辅导员交流,便于辅导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也便于辅导员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还会让学生们更愿意、更积极主动的接受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安排,使辅导员的工作事半功倍。相反,如果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言行过于生硬、过于主观,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想法,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抵触、厌恶,甚至不信任,这样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生,是大学生成长的参照。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果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懈怠、马马虎虎,学生们很可能会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凡事都无所谓的习惯,学习上不认真、得过且过,生活上懒散、无组织无纪律;如果辅导员的言行不一,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就会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大学生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学生们在遇到某种利益冲突时,很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比如:说谎欺骗老师和同学、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在考试中作弊,甚至为了攀比而偷窃。所以,辅导员要给学生做出榜样,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实。辅导员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处事严谨、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诚实守信、作风正派、真诚待人、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发挥辅导员的榜样作用,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三)爱岗敬业、诚心诚意为学生的发展成才服务爱岗敬业、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是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辅导员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厚的职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潜心研究学生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教育事业服务。作为一名服务者,辅导员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热情主动地关心每一名学生,耐心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要帮助其总结学习困难的原因,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如果是思想情绪上的问题,就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其向积极的方面去看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如果是生活或是日常管理中的难题,就应该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达成共识,采取实事求是、张弛有度的处理态度和处理方式。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遇到压力时如何减压、如何时刻保持积极上进的乐观思想,都需要辅导员的耐心指导,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所以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成才服务。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在选拔辅导员的过程中,要注重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与工作职责相匹配。辅导员的专业化,就是辅导员应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专业化,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因此必须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选拔专业化水平的人才。接受过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辅导员,比如,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是与辅导员工作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比起其他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往往更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工作,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利益与发展,工作的责任更重大,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更严格。因此,辅导员的专业出身、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推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二)保障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人无论在社会上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想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必须先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辅导员也是如此,要建设好辅导员职业道德,必须解决辅导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能向高层次需要发展。”物质需求是人的基础性需求,首先,要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有保障的,能解决辅导员基本生活需要。其次,要保障辅导员工作资金。辅导员承担着繁重的学生事务,从学生的学习到日常生活琐事,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辅导员的身影。同时,辅导员还要开展各项党务工作,团务工作,招生就业工作等,工作资金到位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最后,增加辅导员工资补贴、奖励先进。要进一步增加辅导员的各种工资补贴,并严格的按照“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给予辅导员应得的报酬。如果辅导员工作认真、对各项工作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就应该及时奖励,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三)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地位要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地位,肯定辅导员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扩招的压力下,大学生的人数较以往大大增加,加上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个别的,甚至是极端的学生,或者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难以应付的问题,这些都无形中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地位和职责要求,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建立职业信心,不要让辅导员成为万能工具,哪里需要哪里搬,没日没夜疲于奔命。只有重任,没有重视。身份地位的认同是职业道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辅导员可以更明确地制定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基础上使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隐性能力

一、隐性能力的基本概念

隐性能力是指: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潜能力。因为其不可见,所以也称“隐性能力”。

学生的显性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综合素质问题。情商是隐性能力的伴侣,情商的内容包括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能力、对自己的感召力、自我激励能力。高层领导的情商还能够感染和激励员工,从而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习惯是隐性能力的表露,隐性能力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其内涵的外露还是有迹可寻的,习惯就是其独特方法的表露。心理素质是隐性能力的控制阀,心理素质决定了人的状态,良好的状态才有创新的欲望。因此,越来越多的技师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隐性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潜性能力

(一)以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培养学生隐性能力的切入点。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总和。加强技师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抓好以下几点:

1.发挥职业道德课的作用。技师院校的职业道德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3.建设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校园文化,一方面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它又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食粮,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职业院校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还要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

(二)以职业态度指导作为培养学生隐性能力的关键点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而言之,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这是职业道德的关键因素,因而成为培养学生隐性素质的关键点。技师院校的学生选择职业之前的时间大多是在学校度过的,许多行为、价值观都是在学校养成的,因此,职业态度的养成亦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学校应开展职业辅导的工作,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一是对自己的了解。即了解个人的智力、兴趣、态度以及缺陷。

二是对各种职业成功的认识。提供有关工作上所需的态度、教育、训练、进度和报酬等数据。

三是阐明个人与职业的关系。合理地了解各种事实的关系,自己的工作潜能和环境。

“态度决定一切”,以上三项原则,无不与职业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端正的职业态度须从改善职业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等观念入手。技师院校应依照职业辅导三原则,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平时就对学生进行职业准备教育,临毕业前再进行职业选择、职业安置,继之以延续辅导,使学生都能认识、了解各种不同的工作实际,并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及目前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三)以职业意识作为培养学生隐性能力的着力点。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岗位的认同、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它可以细化为学习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企业文化意识等。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职业意识是职业态度的发端,更是职业道德的根本。因而,培养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必须以培养职业意识为着力点。针对技师院校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途径主要有:

1.培养学习意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培养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其次是指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要成为人的内在需要。以“规则意识的三个层次”为指导,学校要让学生参与学校校规和班规的制订,再让学生行为跟进,要使学生养成在校就要遵守各项规则的意识。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采取相关的措施,以使规则深入人心,让学生服从这种管理模式,并形成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

3.培养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具有明确的规定性,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同时具有法律及纪律的强制性。它是职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构成特定职业的基础,往往通过行政的,甚至法律方式加以确定和维护。对学校来说,应加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教育和培训,引导学生自觉明确和认定自己的职业责任,树立职业责任。建立健全学生责任意识评价体系,完善各项实习实训岗位规章制度,以质量观念促进责任意识的培养。

4.培养团队意识。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引导学生寻找集体归属感,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开展各项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时间体验团队精神,比如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的各个部门、车间参观学习,了解其工作规程、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