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道治理生态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论述;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用

1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2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河道的生态状况,其次要考虑其上下游、左右岸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确保河道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生态因素。

2.2改善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河道现状。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既是出发点,也是综合治理的归宿。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3个方面,首先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其次是改善河道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再就是河岸生态景观面貌的改善。

2.3融合性原则

河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河道综合治理就是要让河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河道成为人们优美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河道水面,建立岸边绿化带,协调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4美化性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河流从下到上、从水底到河岸的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疏通河流、护坡防洪、巩固堤坝等河道内工程施工,都要围绕着美化原则来开展。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汛期排洪泄洪依然是摆在河道治理中的首要目的,确保河道排洪泄洪安全,这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3.2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紧密的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梯形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3.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道;水文化;思路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iv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w period water culture, Shanting District, West Town in the key state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cross Henan branch (Dragon) foundation treatment project on further expansion of ideas, do the river water,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Dragon Hehe further deepen governance, do a good job with the the river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formed a set of new ideas of riv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words: River; water cultur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V1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基本情况

西集镇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南部,是山亭区门户乡镇,位于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滕州市、山亭区四区(市)的中间位置,枣木高速公路、枣济省道和店徐一级公路“三条黄金通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西集镇文化底蕴深厚,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遗址和历代墓葬均有发掘,龟山寨、普照寺、扳倒井、汉代古墓群、梁王城等文化景点众多,伏里土陶、西集羊肉汤、酱驴肉等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前景广阔。

龙河作为西集镇的母亲河,培育了五千年的西集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河道防洪能力逐年下降,工程角度的治理工作实已经势在必行。在对龙河实施工程治理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结合工程建设综合考虑河道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构建体系,改善了城镇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2 具体做法

在做好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借鉴台儿庄运河古城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采用《清明上河图》之形,科学论证,高标准规划,逐渐恢复西集镇“暨国故都,龙河古镇”的繁华景象,在龙河河畔打造独具西集民俗风情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让沉睡千年的龙河文化重放异彩。

2.1坚持河道治理与历史文化相融合

随着河道整治工程的逐步实施,逐渐恢复龙河上游的扳倒井、梁王城、神山汉墓遗址等历史遗迹,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建设开发龙河中游的太阳岛湿地公园、龙河生态庄园,打造群众休闲游玩的新景点;整合龙河下游的古集、庙会、普照寺、龟山寨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特色旅游。上中下游串珠成线,形成以龙河河道为轴心,伏羲文化、西集羊汤、伏里土陶、民俗风情、驳岸景致、佛教古刹等多种历史、人文元素相融合的“一河、一岛、一寺、三区、三古、三桥、四街”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带。

2.2坚持河道治理与旅游休闲相融合

将8公里长的龙河分三段布局,按照“首段存古、中段创古、末段复古”原则,打造“扳倒井、梁王城、普照寺、龟山寨、奶奶庙、龙河街市、土陶作坊、太阳岛湿地公园”等景区,分别对应“三山夹一景、戏台高七层、翼德勒马看古槐、一碑压两山、奶奶庙台十三层、血柏有九颗、没有十字街、大桥十八孔”等古西集八景;同时,建设伏里土陶博物馆、普照禅院、王东槐书院、贾三近碑刻长廊等20个景点,恢复每年春、冬两季古庙会,举办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节、古玩字画交易节、乡村生态旅游采摘节、踏春登山节、龙河泼水节等节会活动,激活旅游市场,提升聚集人气,创造出南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北有“暨国故都,龙河古镇”的旅游品牌。

2.3 坚持河道治理与商贸物流相融合

对河道两岸原有街道进行重新规划改造,总体承袭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做到“复古有章,仿古有样,博采众长”,规划建设“四条街”,即以徽派建筑为主的朝阳商业一条街,主要布局五金电器、布匹绸缎、宾馆酒楼、理发沐浴、医药门诊、五谷杂粮等传统商业店铺;以欧式建筑为主的顺河美食一条街,主要布局西集羊汤馆、酒吧、茶社、咖啡、西点等中西式餐饮店铺;以水乡建筑为主的文化步行一条街,主要布局土陶玉器、古玩字画、奇石根雕、花鸟宠物,重点发展陶瓷、古玩字画交易与展销;以山区民居为主的民俗风情一条街,主要布局塑编、草编、泥塑、面人、布鞋等民间工艺品店铺,重现古暨国物阜民康、商贾云集的繁荣盛景。

2.4 坚持河道治理与城镇建设相融合

在完成现有龙河治理工程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开敞式绿地、小品、驳岸、停车场、橡胶坝,配套实施沿河绿化、亮化、美化、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工程。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龙河管护的意见》,规范龙河沿岸建筑秩序。积极组织沿岸9个村群众开展社会捐绿活动,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不断聚集人气、激发灵气、提升城镇滨水自然品味。实现巨龙河与店韩路“一河一路”的城镇交织互融,使西集成为“魅力之镇”、“幸福之镇”、“清明之镇”。

3 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通过对龙河流域的工程措施整治逐步做好河岸两岸生态整治,通过治理,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防止了两岸崩塌,输沙能力增强,减少了水土流失及泥沙淤积;改善了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河流水质,满足当地灌溉供水的工程要求,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了河流生态效益。

3.2 社会效益

通过河道综合整治,不仅调整了河岸两侧生态环境,还调整了社会两岸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调动了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为两岸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其经济状况得到明显好转。

3.3 经济效益

工程完工后,可有效防止洪水灾患的发生,减少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使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还可向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龙河风景区而言,还可向中外游客提供更多的游览观光景点,促进了地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有关企业和厂商的投资信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建设;堤防工程;设计;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河流治理已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在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河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做好河流治理工作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在河流治理工作中,采用生态堤防设计方法不但能够使得人们更好的利用河流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促使河流回归自然化,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一、生态堤防概述

在过去的堤防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不科学、不全面,多采用加固岸堤、疏通河道的方式进行治理,使得河流在满足人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自然影响和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如洪涝、决堤等事故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堤防设计工作中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堤防工程建设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日益加深,对于各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在河道治理工作中也逐步趋于综合化治理要求,即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河流利用、生态效益、环境保护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必然结果。

二、生态堤防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目前的生态堤防设计中,我们主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

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设计工作中要以河流治理为基础,兼顾生态堤防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在雨天的时候不出现洪涝、决堤等现象。特别是人类开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这类问题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堤防事故较为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建设力度和水平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自然原则

在堤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发挥传统堤防工程防洪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河流生态效益要求,甚至是降低河流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优势。这种原则的存在与利用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尊重自

然、保护自然,不得在工作中随意的破坏和更改自然规律,更不得胡乱的对自然进行优化和处治。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边界及其天然蜿蜒曲折的特点,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

3、生态原则

生态堤防与传统堤防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堤岸考虑到了堤防的边缘效应,由水生生态系统到陆地生态系统过度的连续性。传统堤防的设计破坏了这种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混凝土河道切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单调的水流状况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繁衍。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景观结构,注意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为水生生物和两栖生物创造生存、繁衍的环境。

4、亲水原则

结合当地居民文化习俗和活动需求,设置人性化的活动和休憩场所,提供更多方位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让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地感受水文化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美的感受。

5、整体性原则

河岸景观设计以整体美为基本原则,突出特色美,体现意境美,延伸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空间。

三、生态堤防设计实例

生态堤防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及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结合“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生态堤防设计实例,对城市生态堤防进行探讨分析。

1、“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概述

“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是指神山桥至坑美段两岸生态堤防工程,该工程需建设堤防总长约5.2公里,其中现状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伴随着东莞经济的迅猛发展,运河水质遭受到严重污染,黑臭污水穿越东莞市区及多个镇区,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形象;②河道宽窄不一、变化较大,局部河道断面狭小,影响行洪。运河河底坡降较缓,而沿岸填河建房与河争地现象屡禁不止,使河道断面缩小,形成水流“瓶颈”;③ 现有堤围堤顶高程相对较高,一般达6.5~8m,但堤身单薄,未能达标,部分河段无堤防保护。堤防建设受当时社会经济环境限制,堤坡陡,堤身普遍存在稳定、渗漏等影响堤防安全的问题,堤围虽经多年整治培固,但标准低,堤基渗漏仍严重,堤脚冲刷也非常严重,局部堤段甚至坍塌,险工险段多。故整治该段堤防十分必要。

该项目的实施,以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刚性结构,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浆砌石、人工建筑改造成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护岸。河水通过生态挡墙系统与两岸互通循环,河水可向两岸补给,而两岸的土体也可向河流补给,形成一个双向循环。生态挡墙充分利用植物可以吸收磷、氮以及重金属等物质,并且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来清除水体和土体的有害化合物,改善水质。各种鱼类,也是修复海河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鱼类可以消耗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水质的富营养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在河道中构筑起鱼巢,形成一个植物、鱼和各种生物共存的空间,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进而防止河湖大面积爆发水花,调整生态循环系统,重新建立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以鱼养水”。同时,还可建立海河水生生物多样性,重建水域生态平衡。长期的水力作用带起的泥沙等物遇到墙体减速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沉积在两个内孔内,这些冲积物沉积下来后将是水生植物生长的乐土,这里面含有丰富的Fe、Na、K等矿物元素,很适合栽植的水生植物生长,解决了植物营养来源问题。由于生态挡墙不要水泥砂浆,整个墙体具有透水性,发挥了生态护岸的作用;挡土块间隙构成了一个天然的过滤器,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项目建成后生态护岸发挥了明显生态修复的作用,增强了河流水域自然净化能力。

2、“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生态堤防设计理念

(1)治理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河道治理以满足防洪安全为目的,尊重自然,立足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在工程措施的总体思路上,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为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护岸。

(2)岸线布置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岸线布置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少动土方,保留河道的蜿蜒平面形态、断面的多样性、两岸的天然植被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就多样性流场,形成深潭浅滩地貌特征,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3)护岸结构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护岸结构设计体现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的结合,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降低;充分考虑人们活动的亲水需求;尽量避免刚性硬质化,合理选择当地植物措施;尽可能采用天然建材护岸,营造生物缝隙,为其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

(4)河道断面型式设计原则。堤型的设计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断面型式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砼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

3、生态堤防功能体现

通过对该项目实施,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将河堤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城区作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植物措施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固土护坡和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增加河道绿量,形成稳定的河道动植物群落,改善河道景观和生态功能。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城市交通功能、城市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 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 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石河设计理念效益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石河是秦皇岛市最大的河流,全长67.5km,流域面积625km2,自石河水库坝址至入海口河道长度13.3km,河道左岸为历史名城山海关,右岸有山海关飞机场等重要设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石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洪水标准,不仅威胁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按照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规划要求,山海关古城有43万m2的居民住宅和企业迁入新区,居民新区选址位于石河东岸,距离石河不足百米,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本工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工程包括左右岸及中心岛堤防建设11.6km,河道清淤4.5km,石河东岸堤顶路5.4km,景观80万m2。河道治理后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营造人水和谐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周边地区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升区域竞争力。

1河道治理总体设计理念

以往传统的治河理念,由于城市用地紧缺,为了增加建设用地,河道滨水地带被侵占,河道宽度越来越小,为了满足防洪安全,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河道的生态功能逐渐衰退,天然的河道被渠道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胁迫,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自然河流的渠化使生态环境单调化

直线型的人工河道取代了原有蜿蜒性的自然河道,河道断面为简单的矩形和梯形断面,渠化的河道生态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种类减少。

水流的侧向连通受到阻隔

传统的河道堤防把水流完全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切断了河流与侧向水的连通,使得河流附近湿地的营养物质过滤和吸收过程受到阻碍。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河道的曲折多弯为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基础。河道的多样性特征不仅自然美观,符合河道自然走势规律,而且可以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提供保障,从而满足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此外蜿蜒的河道增加了河道长度,减慢了水流流速,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有利于净化水质。

2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平面走向尽量保持原有河道的流势,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与区域的用地要求、道路设计及景观设计进行了紧密结合。在龙源大道石河大桥以下至入海口段,采用东、西两支分流方案,东支宽350~400m、西支宽318m,龙源大道石河大桥以上马头庄孤岛处采用东、西分流方案,东支宽223~298m,西支宽228~278m,两支汇合口(侯庄附近)以上至4+953处采用单支河道,河道规划宽度400~604m。4+953~6+751采用东、西分流方案,东支宽327~356m,西支宽102~141m。龙源大道至侯庄附近河道东岸整理土地300亩左右,实现了工程养工程、既防洪又兴利的合理结合,达到了综合治理的目的。

3河道纵断面设计

河道纵断面设计根据实测河道地形图、河床土质状况及原河道纵坡情况,在满足河道流速不冲、不淤河床的条件下,以挖深较浅,工程量较少为原则,来确定河底设计纵坡。河底纵坡在1‰~3‰,陡缓交替结合,更具生态功能。纵坡的变化可产生急流和缓流多种水流条件,有利于形成丰富的生态群落,

4河道横断面设计

本工程河道断面型式的选择首先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满足河道的生态景观,亲水性创造条件。河道横断面分河段采用不同的断面形式:梯形断面、复式断面以及锅底形断面,河槽深度6m左右,设计堤顶高程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顶高程和规划地面高程综合确定。

4.1梯形断面

河道底宽250~630m,河道两岸迎水面坡度1:3,护坡宽度19.5m,东岸堤防结合河堤路建设,河堤路宽41m,西岸堤防为土堤填筑,土堤宽度6.0m,设3.0m防汛道路,背水面坡度1:2与现状地面连接。

4.2复式断面

复式断面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而且由于降低了护岸高度,对护岸结构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河道底宽220~630m,深槽深度4.0m,深槽两岸为1:3干砌石护砌,为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实现人水和谐,在设计洪水位以上0.5m高程河道深槽与岸坡之间设置2500m长、4.0m宽观光路,观光路与堤顶间干砌石护坡连接。观光路的设计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引入湿地,融入景观之中,与湿地景观形成互动。在深槽两侧种植适合生长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等,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河流主要是减缓河流的流速,促进颗粒物的沉降,吸附水中的氮、磷,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抑制藻类的生长。

4.3锅底形断面

河道底宽400~600m,治导线处河底高于设计河底1.0m,自河道两岸治导线始向河道内以1:100的缓坡与设计河底连接,该断面设计旨在营造湿地,湿地内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芦苇、菖蒲、荻花等,追求一种休闲、优雅、自然的生活氛围,创造一个简洁自然、品味个性化、面向未来、国际化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环境。

3.4河道岸坡

传统的河道护岸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忽视了对河道生态系统及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即所谓的河道被硬化,阻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横向联系,破坏了水生和湿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也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本工程迎水面采用干砌石护砌,河底设浆砌石护脚基础,埋深2.0m,弯道处设格宾石笼水平防护,为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干砌石护坡上部铺设种植土。干砌石护坡能够保证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岸坡坡面种植土为景观绿化提供基础条件,有利于水生动物、两栖动物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维持河道的自净能力,通过植被的过滤和吸收,有利于降低面源污染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5石河的生态效应

工程治理后,利用石河入海口处的橡胶坝调控水位,最高蓄水水位可达3.36米,蓄水能力达到195万立方米,湿地面积70万平方米,使石河真正成为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城市绿肺”。同时,完善石河两岸排污体系,杜绝污染,创造出空气清新、水流清洁、候鸟栖息的生态效应。

6结语

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工程治理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做到了水利、道路、生态景观的有机结合,各学科知识互相补充,把石河变成了生态的河道,会呼吸的河道,不仅为山海关区的防洪保安提供了保障,而且调节了周边的小气候,对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调节,还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以后其他河道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