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管理思维

数字化管理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管理思维

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

一、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方法

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认清当前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转变审计思维,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努力适应新变化。其次,确定“一二三”工作思路,即:制定一个规划,分三步走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审计思维的转变,二是审计手段的转变;打造“三个一”建设,打造一个数字化审计平台、建立一个数字化审计机制、锻造一支数字化审计队伍,积极尝试数字化转型。

(一)制定一个规划

结合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步调,制定“三步走”数字化转型规划。第一步,试点阶段:试点积累获取经验可选择一些比较成熟、具有大数字特点的业务尝试开展大数据审计。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等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有效加工、分析和把控,得出线索、疑点或预测结果,实现“灵活机动”“精确制导”“准确出击”,以提高审计效能,积累审计数字化转型经验。第二步,推广阶段: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按照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变革审计流程、建立新的审计制度办法,可考虑设置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大数据分析监测、项目实施及现场核实取证等部门。“大数据分析监测”部门利用技术手段,采用审计模型及分析工具,负责对大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及预测,找出审计线索,为项目的建立提供支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依据;项目实施及现场核实取证部门负责对已建立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对大数据分析监测移交的审计线索进行现场核实、反馈和取证。各个内设审计部门,按照分工建立相应的职责,制定符合数字化转型的审计流程和操作手册。利用大数据优势,从实质上完成数字化转型,大幅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价值。第三步,全面运用阶段:完成审计数字化蜕变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的审计架构下,开阔审计思路,端正审计态度,创新审计思维,全方位实现审计数字化转型,使所有审计工作“互联网化”“数据化”“职能化”,实现真正意义的审计数字化转型。

(二)积极实现两个转变

第一,思维的转变。面对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金融科技的普及,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审计思维,适应科技发展的大潮。当然,有了好的审计思维没有好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也是惘然,必须借助新技术,实现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变革。第二,审计手段的转变。实现审计手段的转变,可从三个方面开阔视野:一是面对大数据和金融科技,调整传统的大海捞针、人海战术、随机碰闯的审计思维、方式、方法,建立大数据模式下的数据式审计思路、逻辑判断、分析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洞察发现力和数据分辨力。二是引入灵活和适应大数据要求的数据分析工具,如尝试应用聚类、关联分析等技术方法,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创新审计思维。三是坚持审计为经营服务、为业务服务,从优化流程、堵塞系统漏洞、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制度等方面开阔审计思路,发挥审计和内控换位思考的优势,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咨询和智力支持。

(三)打造“三个一”建设

打造一个数字化审计平台:按照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数字化审计信息平台,使其满足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监控、大数据审计的需要。实现数据分析机器化、专家化、智能化;监控预警模块化、自动化、实时化。建立一个数字化审计机制: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无论是从组织架构,还是制度、流程安排,以及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充分体现数字化特性。只有机制上顺应了数字化审计特性,审计的内生动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锻造一支数字化审计队伍:实现审计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必须培养和锻造一支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更懂大数据的审计专业队伍,为审计数字化转型提供人力保障。大力培养数据分析师,组建大数据分析团队。不仅积极鼓励老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提升水平,还要积极引进信息化审计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只有从激励机制和晋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处理防风险、防案件与管理审计的关系

由于大数据审计具有点、线、面全方位、全覆盖的特点,对防控风险、揭示案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从管理审计角度看,大数据分析可为管理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从数据的视角看待问题。但在利用大数据审计时,由于数据的完整程度、时间等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审计向数字化转型期间,尤其是初期,还要结合管理审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部分现场审计,以补充其不足,使风控案防的有效性、实时性、智能化水平与管理审计的针对性明显得以提升。

(二)正确处理数字化审计项目的组织落实、数据分析结果与审计取证的关系

由于数字化审计的新特点,过去的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要求,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利用、现场审计取证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要针对数字化特点,加快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分析流程和方法等方面的适应性变革,制定标准化审计流程、实施符合数字化特点的质量控制,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推进审计机制的变革,推动传统“专家经验判断”向“数据模型分析”模式的转变,提升审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第2篇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闾志俊.技术技能性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5-80.

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绥靖油田;数字化;运维项目;效果分析

长庆油田自2008年起历时五年对全油田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改造,目前,绥靖油田已经改造完成进入运行管理维护阶段,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员工应用系统处理业务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全体员工用好、管好数字化,这些矛盾和问题同时出现在数字化油田运维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工作的难度和繁杂程度。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实施效果,采油厂需要采取新型运维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运维管理工作,形成了数字化运维 “三级”维护体系,形成了项目管理 “四个一”工作法,形成了员工培训“三级”体系 。

1 油田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现状

1.1 数字化建设概况

前端建设:一是对于不具备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的老油田,按照“关、停、并、转、减”的建设思路,进行流程简化优化,减少管理站点的数量,实现井上无人值守和作业区劳动组织架构扁平化管理。二是对于己具有一定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但未形成系统管理的老油田,按照“保、增、配、升”的技术思路,已低成本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三是对于新建油田,按照地面装备小型化、集成化、橇装化的技术思路,推广应用数字化新设备新工艺和油井生产控制系列装备,优化简化工艺流程。

中端建设:利用前段生产管理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以及与生产相关的管理数据,构建油气集输、安全环保、重点作业现场指挥、应急抢险一体化为核心的生产指挥和安全应急预警系统。

1.2 数字化管理情况

一是为确保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由机关科室相关岗位管理与技术人员,制定岗位职责,完善相关制度。二是选取两个采油作业区为先导试点单位,作业区数字化管理岗和数字化维护岗人员均按公司要求配备到位,明确各岗位职责。

2 油田数字化运维管理模式

2.1 建立数字化运维管理理念

数字化运维体系建管原则:业务驱动、以用促建,谁建、谁用、谁管,建管用一体化。

建立三级维护体系:一级维护主要任务是针对数字化设备工作现场的运行特点,按操作规程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二级维护: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类数字化仪器仪表的管理、维护和定期校验工作。三级维护:主要任务是制定数字化管理维护制度;数字化管理软硬件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组织协调软硬件系统升级、更新、维护工作。该工作由厂级数字化管理人员负责。

2.2 规范数字化运维管理管理模式

生产指挥中心、作业区调控中心对系统中所有模块数据进行监控,对数据录入、上线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整改,形成了“一听、二看、三检查、四督导、五通报”的日常运行管理模式。

2.3 紧密结合运维管理实际,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

以建促用:作业区是数字化管理的主体,要全方位参与数字化建设管理,统筹兼顾“建、管、用、维” ,紧贴实际,发挥数字化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主动应用:数字化管理要紧密结合日常生产,达到减轻员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真正让数字化建设成果惠及到每名员工,促进员工积极主动应用数字化。

以用促管:通过实际应用,不断总结探索,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3 新型运维管理模式的实施对策分析

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数字化运维管理 “四个一”工作法,即,一套制度――制定了《XX采油厂数字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细则》等7项管理考核制度,一支队伍――组建了数字化应用维护管理小组,一个例会――坚持每月召开数字化运维管理例会,一项举措――每月对作业区、施工单位数字化应用与维护管理进行考核并进行通报。

3.1 数字化运维管理具体实施方案

围绕数字化建设,运维管理需求,积极推进新型劳动组织改革。

(1)一是对两个试点单位进行沟通和现场调研,及时了解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实施情况,针对试运行期间在生产运行、内部考核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解决。二是结合厂部岗位工作实际,人事部门结合产量和生产规模及两个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岗位工作实际,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公司下发的文件进行研讨和测算,重点从科室、采油作业区、联合站、采油站点及岗位性质等方面做出意见反馈。

(2)制定和完善数字化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细化岗位操作、数据录入、运行管理、运维保障等职责,严格执行落实。

制定《XX采油厂数字化管理制度》、《XX采油厂数字化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7项,规范各级岗位员工职责、数字化维护验收标准、井场施工作业、仪器仪表周检等工作流程,规范管理。

(3)“三级”员工培训体系形成数字化培训长效机制。

按照“统一协调、系统负责、分层实施、全员参与”的原则,明确培训职责,确定培训重点,确立培训目标,制订培训计划,建立了数字化 “三级”员工培训体系,确保了数字化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人员达标上岗。

3.2 数字化运维管理具体对策

(1)通过召开厂数字化运行维护管理交流会,提升基层运维管理水平。(2)加强日常监督考核,规范系统高效运行。(3)日常维护程序,明显缩短管理链条。(4)推行作业区自主管理模式。数字化维护由作业区自主管理,数字化日常维护纳入作业区日常工作,维护队伍由作业区统一进行调派管理,减少了管理关节,提高了运行效率。(5)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应用维护培训。结合《油气田数字化管理》教材,以现场为基础,多层面开展数字化培训,切实把加强员工数字化管理的实践应用作为提升管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实。

4 结论

连续四年的数字化建设是长庆油田落实集团公司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建立一套全新管理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对劳动组织架构、生产运行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进行全面转变,以达到控制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绥靖油田采油厂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管理架构体系,数字化油田管理已具备一定规模,也给各大采油厂后期数字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后期运行维护管理已成为支撑数字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将数字化运行好、维护好、管理好,才能保障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为确保第四采油厂平稳可持续发展实现数字化采油厂,为长庆油田早日实现5000万吨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朱天寿.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0.

[2]项有建.冲出数字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戴勇. 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第4篇

一、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信息资源数字化

1、明确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首要环节

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当前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的基础、关键,而档案数字化数据来源以馆藏档案、电子文件为主。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将纸质、声像、缩微胶片等传统介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具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工作。如果无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库,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档案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后期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递就无从谈起,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至于档案的智能化服务则形同虚设,纸上谈兵。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一是解决传统档案的存储问题,二是档案馆创建自身网络平台,使有效意义的动态链接成为可能,三是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提供更大范围内的利用。所以说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实质是信息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的变换,为其后网上资源共享打下坚实有效的物质基础。扬子石化公司档案馆在档案信息数字化方面,目前所做到的仅是导向数据,即以档案题名、检索目录形式为主的模式,而非全面意义上的数字化,在记录方式、载体形式上没有实质上的改进。

2、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必须具有“三性”

第一、科学性。我们所说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决不是单纯的档案信息导向数据,即以档案题名、检索目录形式为主的模式,而是目录检索数字化与档案全文数字化之和。这就提出在规模庞大的档案资源中,对数字化是全部数字化还是有选择、区分的数字化。如选前者,对于继承和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肯定是最完美的,但也有美中不足。由于档案鉴定工作长期滞后,使馆藏中存在大量未经鉴定或鉴定后并未销毁的档案。再者,各档案馆往往具有共性意义的档案资源,如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普发性文件等。如果将它们全部数字化,不仅会加重馆藏负荷,也会增加管理和维护的负担,更是资金的浪费。因此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应具科学性。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档案的分析、筛选,确定数字化范围。对档案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优先对具有本馆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的档案,用户急需或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对此,扬子石化公司档案馆的管理类文件就做到了档案与资料的区分;石化系统文件与非石化系统文件的区分;本企业文件与普发性文件的区分等等。

第二、系统性。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时,只有系统地、连续地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用。无论是对档案的来源,还是档案内容的内在逻辑,又或不同档案的关联性等等,都应保持档案信息外在的连贯、完整与内在的有机联系。另外,还包括保持数字化软硬件的系统性。即软硬件的配置、数据库标准等在数字化阶段保持一致性,保证数字化技术、软硬件的可继承性,从而确保数字化系统内在的可持续发展性。

第三、特色性。当每个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完成,进入网络后,它只是网络中的一个数据库,一个节点。为了避免信息的重复,各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必须各具特色。特色也是档案馆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选择本馆独有的、具有资源优势的课题或项目加以攻关,进行开发、研究,最终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库。如同一个有差别的市场,有利于竞争,同样有利于产生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为实现网上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开辟道路。

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要高科技化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在工作条件上必须有高新技术的支持。数字化档案不是在传统档案系统内部产生的。它的显著特点是对技术的依赖性。如果没有相关技术设备的支持,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将成为海市蜃楼。由此可见它是完全依赖现代通讯网络基础进行管理与工作,从而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数据存储海量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快捷智能化。

1、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支持

主要依靠模数转化技术,即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各种档案信息数字化,这有赖于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语音输入等技术将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载体形式与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并再次显示。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之所以能够解决档案存储的问题,那是有赖于海量存储系统,因而海量存储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主要是光盘与缩微手段。数据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它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数字档案信息保存和利用的重要技术。它能进行资源的有效组织使之有序化便于人们的利用。

2、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还必须依赖一系列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一环节要靠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有效支持,以宽带网为传输通道,在高速网络化的基础上,使档案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为用户服务。因此,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不仅是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必须条件,也是档案信息实现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扬子石化公司的内部局域网平台为我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创造了可行性的前提。鉴于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所建设的数字化档案馆在高速发达的网络上只不过是一个节点,单独的数据库,未必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所以要借助网络的升级,使来自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3、数字档案的安全

为了保障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保密性及网络的安全,同样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密技术确保档案的非公开性或分等级公开;身份验证技术确保用户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技术是证实该文确实出自作者,且内容未被他人改动;防写技术确保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做任何改动;防火墙技术使本机构网络与外界之间设置障碍,是保护层,阻止外界对本机构的非法访问,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法律纠纷。

三、数字化档案馆管理的知识化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科技支持下的数字化档案馆,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来取代。知识管理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将给数字档案馆建设以重要的启迪作用。

1、从管理的发展趋势看,知识管理是档案信息管理的新发展

人们对档案的管理从档案的实体管理到档案的信息管理,即侧重档案内容的开发利用,解决档案信息的传播,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侧重对档案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前两种管理方法早已不能满足管理要求,就目前现状,我们要完成的就是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收集整理、检索分类、存贮、传播和使用,但它忽略了人力资源及其主观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理不仅涵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内容,更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深化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对档案信息的处理转变为对知识的识别、挖掘和重组。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挖掘和知识重组,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是知识的创造、存贮、分配、应用。知识组织、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最终体现知识价值和服务价值。数字化档案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档案信息利用的共享化。因而此时用户不再担忧信息传递的方便、快捷程度,而是如何从繁杂的档案信息资源中迅速提取自身所需的知识。知识管理要求的知识组织与应用,正是在档案信息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进一步挖掘、精简、提取并发现隐含在档案信息中的潜在知识,最终对它们分析、归纳、整合并形象的予以表达,完成知识挖掘。这正好解决用户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数字档案馆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组织与开发,同样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提供更完善的知识服务。

扬子档案馆从创建开始历经几代管理层的交替变更,在管理模式上也有不断地探讨和实践,从最早的实体管理到信息管理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管理方式不断简化,档案的服务利用功能也达到进一步的完善。

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图书资料;现实意义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信息交流的与时俱进,信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社会文化知识的发展是与图书信息息息相关的,而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模式存在着各种局限性,其服务方式和效率也显得异常被动,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相比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具有诸如共享性、信息更新快、检索功能强大等多种优越性。现代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的缺陷。

一、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发展、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信息资源等技术的发展,逐渐的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渴求,而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开放,也促进了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同时,信息资源的网络组织和相应的技术发展也为满足用户开放化信息需求提供了客观条件;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具有完善的更新体系。信息网络化通过互联网实收集资料,及时的将当前所产生的新知识永久的存储于互联网中,这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社会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更使读者及时的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此外,图书资料的网络服务具有各种强大的功能、方便灵活的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检索网上各类信息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改变了传统、单一、落后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的滞后性相比而言,现代图书资料的网络数字化将人类文化知识传播效率提高了一个层次,方便、快捷地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知识获取的需求。

二、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改变了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模式,用最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把各个图书资料馆沉淀的、片断的、零碎的各种不同学科的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充分的把知识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有系统的现代信息。还可以把随时出现的新知识与原有的图书资料信息相结合,扩充知识的容量,增强其鲜活的生命力。更方便读者开阔视野,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的知识形态。

社会的发展是与网络脱离不开的,网络数字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互网遍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若我们脱离了网络数字化,这对人们的生活会造成很大的阻碍。而图书资料网络数字化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看出网络数字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的普及,图书馆图书自助式的查询,不仅方便了图书管理员的管理,也极大的为人们借阅图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打破了传统图书阅读的局限性,有效的解决了人们的难题,如时间、地理、人文上的限制问题。

数字化技术在保留了图像扫描和人工录入方式的优点时,还完整保留原版图书的全部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同时支持全文检索等多样化的检索方式。

三、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的知识活动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在创造发明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等都层出不穷。纵观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知识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知识结构的划分也是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人们可以运用网络数字化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划分。

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的发展和应用不但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向网络式、开放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服务理念。随着图书馆业务方式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的日趋全球化,网络技术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不开。因此要不断的研发引进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在信息时代,要不断扩充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和知识含量。通过建立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多种检索入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方便而快捷,为读者展现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形态。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就是创新,就是帮助读者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仅源于读者对大量丰富知识的掌握、理解、消化,更源于他们对这一过程的体验、孕育、萌发、结晶和升华。大量成功者的创造思维都是被某个领域占据最高点位的新思维燃烧起来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向读者展示占据点位最高的知识,因而它可以引领读者站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点位以进行新的创造。我国已经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图书资料信息网络数字化促进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断向高效节能的方面转化发展。图书资料信息的网络数字化摒弃以纸质文献进行资料信息的储存方式,转向于互联网的趋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节能减耗,促进了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随着互联网业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以后的世界就是一个网络与信息自由传播和发展的世界。所以必须要加快网络化信息环境的建设和数字化信息的开发,加强图书馆在信息网络化中的建设,尽快实现服务职能的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读者的需求特点,以知识创新为动力,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和管理。使图书馆摆脱传统的只能在图书馆借书浏览,让图书可以在网络中自由的浏览和传播。网络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信息建设和发展以后也成为了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彭春林.高校文献检索课改革与信息素质教育[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2).15-16

[2杨艳飞.多媒体与科技图书馆资料信息检索技术.科技资讯[J]2015.0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