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1篇

1 活动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立校的品牌,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它能使置身其中的受教育者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熏陶,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动力。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打好校园文化这张牌,开发好自己的校园文化优势,思考如何立足校情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打造自己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学校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内每一根草、每一棵树、每一个字、每一处建筑,都有美的享受、育人的效果、陶冶情操的功能。

2 基本做法

①加强领导,健全机制。②拟订计划,分步实施。③课题引领,理论支撑。④开展活动,营造氛围。

3 初见成效

经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初见成效:校园“五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校容校貌发生可喜的变化,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不是由最好的校园文化来决定,而是由最差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决定。要想提高我国整体小学校园文化的水平,必须关注我国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

3.1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我国一直都高度重视教育问题,校园文化公平是随着经济和民主化的发展并逐步扩大和深入,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经。现今,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公平已被人们普遍地关注,我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的农村,然而农村教育却已被城市教育所边缘化。不能合理地解决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公平问题,整个教育的公平也就无法实现,这必然影响教育公平协调和全面发展。

3.2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公平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与农村教育、农村经济有着重要关系,这就直接决定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现实要求发展与改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使农村教育的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完善,从而使得农村小学师生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全面改善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进而使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为农村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公平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障。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不论年纪、性别和民族都应享有受教育权。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当前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小学校园文化不公平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因此,追求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公平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障。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公平的实现同时又是缩小城乡社会差别、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4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4.1 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的不公平问题。第一,许多农村小学学校的音、体、美、实验室、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过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农村小学在图书投资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有极少部分的农村小学校每年花一定资金添置图书,但是资金投入不大,而且大部分只是购买教师用书,真正用于购买儿童读物的很少。第二,按要求,每所学校应拥有一定数量的电脑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但由于农村小学学校规模小、经费有限,目前学校一般只有一、二台电脑,并且这些计算机利用效率很低。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26-02

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提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在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课程文化的建设中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特色,丰富育人的有效资源,影响师生的思想品格和言行,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培育催人奋进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持续发展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通过校训、校风、学风、培养目标、办学宗旨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校的哲学和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我校(注:此处指广西南宁市燕子岭小学,下文同)高度重视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使学校达到美化、绿化、净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育人资源,精心规划以育人为目的、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学校精神文化。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总结凝练,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即:“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学理念;“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培养目标;“在鼓舞中创造奇迹”的校训;“欢欣鼓舞,共同进步”的校风;“有效教学,幸福工作”的教风;“有效学习,快乐成长”的学风。

二、培育内涵丰富的环境文化,营造优雅育人环境

开设功能室,营造特色教育氛围。我校现有教学楼两栋,分别装备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十二个功能教室,学校根据教学仪器按理科、图音体卫等类别分类存放,各类仪器均达到Ⅱ类配备标准,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营造出特色教育氛围。

开放科普园,扎实推进综合实践。丘吉尔曾说,“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发挥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巨大作用。我校结合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与完善,对学校原占地3亩的生物百项科技园进行了重新策划与整修,增设了供师生休息的小石桌,翻新了种植大棚,调整了各班种植实践区。同学们在科技园里种植绞股蓝,学习茶道艺术,进行各种常见花卉蔬菜的种植、观察、护理,科普园成为学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校本基地,课间小憩片刻的休闲场所,师生交心谈心的好地方。

让墙面说话,环境焕然一新。我校大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各班结合实际,确定班级发展特色和班训班规。除了在教室内进行班级文化布置外,还统一在教室外墙挂上班牌,班牌上有班级课程表、正副班主任简介、全班师生合影及班主任寄语。为了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在教学楼楼梯上张贴本校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十二习惯。学生们每天进出上下途经楼梯时,行为常规都尽收眼中,时间长了,学生从无意识地浏览,到熟读谨记,最后践于行动,文明行为已逐渐深入人心。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一至四楼的走廊分别上墙“弟子规”、“学习习惯”、“成语故事”、“科普知识”的挂图,做到主题明确,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让环境文化起到“春风化雨,如润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培育协作竞进的教师文化,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竞聘上岗,挖掘教师的工作潜力。为进一步优化中层管理队伍结构,激发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每隔三年,我校都会召开中层领导竞聘大会,实现了“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的目标,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既满足了老师们个人的发展需要,又起到了警示懈怠和后进的作用,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

开展育人活动,增强教师责任感。加强师德教育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必须有良好的师德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才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楷模作用。因此,强化师德教育,一直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以案严纪,勤政廉政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观看特级教师钱自亮讲座录像片《解读教育的对象――人》、学习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及贯彻“十”精神等。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

四、培育丰富而有特色的学生文化,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

日常生活,养成习惯。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以生活为基础,注重生活细节,以“小学生十二大养成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有意的反复强化中达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同的目的。培育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和行为,进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主题活动,快乐成长。近几年,学校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实施“五自”教育,从培养儿童的“自理、自立、自律、自护、自强”能力入手,把“生活技能训练比赛”和“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人人参与竞争,个个参与考评”的“争章”局面。由此,德育教育由静态、单调和知性的走向生动、具体的生活道德,并将其内化为稳定的个性特征,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培育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全面实施“有效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创造性得到了发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把师生的生活经历、家乡的历史文化都融进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在培育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整合尤其充分体现出鲜明的特色。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比较偏离城市中心,一部分学生来自普通市民家庭、一部分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学生中存在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有的缺乏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鉴于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整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以“爱心”和“责任”作为思品课的首要教学资源,“以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以责任关注每一个学生。”其次,我们把家长的“心里话”作为思品课的重要资源,把家长请进思品课堂,说他们的工作,说他们的遗憾,说他们对孩子的期盼。再次,重视利用学生熟悉的本土历史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典型进行励志教育,如把南宁历史人物邓颖超、雷沛鸿青少年时代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事迹引进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校园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文化氛围;设计策略

Abstract:Universities are being constructed with the high speed in China. In this period, they faces the difficulties, like the campus culture connotation flaw,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cannot form in the short time.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tang campus, we inquire about the method of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with humanities. We propos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such as:arrangement inheritance, the story memory, the humanities accumulate, natural ecology, personalized facility and so on.

Keywords: university new campus;environment landscape;culture atmosphere;desig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6-05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发展迅速。从征地到拆迁,从规划到单体建筑,从土石方到道路,从市政管网到设施设备,从场地平整到广场绿化,无不体现出建设的速度和能力。两到三年,几十万平方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的校园陆续投入使用运行。作为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建设的参与者,在参观考察国内多所大学新校园以及本校新校区建成之后,反思建设的过程和结果,新校园建设中最大的难题是文化。人文环境的建设是新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1新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的硬质环境和人文的软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室内室外的物质空间,它是校园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人文环境是建立在物质环境上的校园历史、校园文化的精神空间,它是校园物质环境的精神依托。两者相互相成,共同构建大学校园环境的个性特色。大学校园环境不仅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好的大学校园环境能够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师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但是,高速发展的大学新校园建设带来了大学自身历史性、地域性以及自然环境特色的缺失,流程化的规划方式和批量生产式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使大学的校园环境个性差异减小,校园特色丧失,大学的人文精神无以寄托。在多数大学新校园建设中,文化氛围缺失,文化驱动不足,文化指向迷失。其结果,校园空间冷漠、校园活力下降,学生老师对校园环境失去认同,没有场所的归属感。物质空间环境的优越与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散失带来了大学发展建设的困境。

一个大学是需要很多年才能成长起来的,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是由时间来决定的,是成长的。大学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人文环境的营造是要苦心经营的。大学新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校园人文环境重要的做成部分,也是一个成长和细化的过程。在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方面,应该做好文化景观规划和环境设计的文化策略研究。

2新校园文化景观规划

新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应当遵从本体文化的深层驱动,以文化内涵指导环境建设。尊重校园环境的生活内涵,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构建具有文化特质的是校园环境是大学发展建设的核心原则与价值基础。

异地新建大学校园,可以按照理想的思路设计建造,充分体现先进的当代教育与设计理念,但是,在原有校园空间的历史脉络容易被割断,学校的人文传统也容易散失。新校园的文化氛围,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形成。当然,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新校园的记忆和故事就是校园的文化,这种文化需要时间。一届两届,十届二十届,十年二十年之后,这种文化就慢慢地积淀下来,当然,在现有的校园环境中,我们要创造学生留下记忆的场所,产生交流和互动的空间,营造发生故事的“老地方”。在新校园文化积淀的过程,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规划。

长沙理工大学于2004年元月在距老校区12km的长沙县暮云镇云塘村征地建设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校区占地138hm2,2005年开工建设,2006年一期投入使用,2008年8月全部搬迁,学生规模达2万人。新校区整体建设本着传承文脉,积淀历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指导方针。在营造新校园的文化氛围过程,我们制定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景观规划(图1)。这是文化积淀的基础,也是个性化人文校园环境构建的前提。文化景观规划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校园的空间格局和原有校园的人文内涵而进行。在校园中轴空间上,从南到北依次设置富有记忆场所的学校大门景点、学校地标、中心专业柱林交流广场、生态自然的人文聚集地――云影湖、以奠基石为中心的学校发展脉络――年轮广场、以学生生活为历史记忆的场所――T台广场和云霞山上的精神高地――九云方鼎等七个核心文化景点。依托原有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校园空间环境中设置引起学生和教职员工回忆和历史记忆的环境场所,通过多个富有场所精神的环境景点,形成校园文化景观轴,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带动整个新校园环境的文化特质提升。

3文化设计策略

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是新校园的视觉景观和人文精神景观。在设计方面,为增加环境景观的文化特质,为校园文化积淀做好准备,我们采用了文脉传承、人文积淀、自然生态、交流交往、名家书法和个性化设施等文化景观设计策略。通过文化景点、校园文化景观轴,以点成线、以线成轴、以轴延伸等方式构建新校园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氛围。

3.1文脉传承策略

大学新校园,文化需要积淀。环境景观设计,应该从学校原有校区的历史文脉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将原有学校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校园环境中充分体现。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环境景观设计,依托原有校区的历史文脉,设计了富有场所记忆的学校新大门、学校历史发展和理工精神的九云方鼎、学校历史记载的年轮广场和由学校校徽演变而成的特色路灯。通过这些环境景点和个性化设施来强化校园环境的历史文脉。

记忆大门学校大门是学校与城市连接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两个空间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大门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和良好的标识作用,是构建场所的重要记忆空间。云塘校区南大门、东大门皆是依据原有校园的大门的形态和历史人文内涵进行设计(图2老校门)。大门形态简洁,场所记忆性强,增加了新校园的历史人文感(图3新校门)。

九云方鼎位于校区北端,云霞山顶,是整个校区中轴线的末端。作为山顶标志,起着高屋建瓴和在城市空间中界定场所的作用。云塘校区地形曲折通幽,九个山脚平缓伸向中心腹地,呈“九龙戏珠”状。山川形胜,巧夺天工。为尊重校园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特在云霞山顶筑“九云台”,台上立鼎,其名曰“九云方鼎”。鼎高19.56m,喻意学校之肇始和的未来之腾飞。鼎的造型既有“一言九鼎”理工学子诚信为人之意,也有“桥墩”坚固且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同时,方鼎也暗喻着四校合并共同打造理工大学美好未来。九云方鼎建成投入使用至今,深受学生喜爱,这里既是校园最好的观景平台,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休闲的重要场所。(图4,5,6,7)

年轮广场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不应局限在基本形式的表述上,而应该带有文化或地域的印迹。

长沙理工大学年轮广场环境景观设计构思,以2005年11月28日云塘校区建设工程奠基石为中心,结合自然坡地环境,用900x600x350mm本地丁字湾麻石,沿中心展开,每块石头记载学校一年中的一件或两件大事,寓意学校发展的历史,一年一个烙印。200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备受学生喜欢。早晨学生在这里晨读、学习英语,课间是休息交流的场所,晚上学生三五成群在这里活动,也是学生社团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图8,9)。

理工路灯 作为校园的市政设施,在晚上照亮校园,在白天也是重要的文化设施。景观设计中在保障电气照明的功能基础上,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路灯与学校校徽结合,学校环境特色突出,收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图10,11)。

3.2自然生态策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建立在清新自然的山水环境之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就是对人类本身的尊重。人是自然的部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是最好最高层次的人文环境。云塘校区规划建设,是尊重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校园东北角、北端和南端,皆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和植被,通过对原有植被的梳理和整治,在依循校园整体文化规划的基础上,赋予自然山体以诗意的名称:云霞山、梅岭,将自然环境特色与人文环境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师生乐于停留的场所。

云影湖是云塘校区的空间中心,也是校园的人文核心。云影湖在保留原有自然水塘的基础上,经过自然生态的设计,形成东西走向的宽阔水面。依据原有地形高差设置三级水面,湖水清澈、充满活力。湖体驳岸设计遵循自然生态法则,驳岸与沿湖道路留有5至10m的绿化生态带,给植物、水体和生物留有足够的栖息空间,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生态链。通过调研,师生最满意的新校园场所,云影湖排在第一位。这里安全舒适,宁静清新;这里天光云影,晴岚荡漾;这里尺度宜人、有清和感和身份感;这里是师生最有环境归属感的地方。云影湖将成为长沙理工大学自然和文化的中心福地,也将变成学校的代名词(图12,13)。

3.3交流交往策略

世界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这样描述学校:“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学校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欲求的一部分。” 这段话表达了大学的几个要素:一、大学是为了留住“高人”而产生的;二、交流是大学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的事情,大学的空间是为了各种不同规模的交流而存在的。大学的空间为交流而存在。大学新校园建筑室内,我们应该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空间,同样,在校园的室外环境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科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场所和平台。

专业柱林广场位于云塘校区南向中心广场,南北长280m,东西宽140m,除去两厢道路宽度,广场空间有280m×90m,在这样一个空间尺度中做环境设计,重点是把握整体的空间关系,运用现方景观设计手法组织好空间的划分,流线的组织,功能的定位,同时,整个广场必须设置一个主题。设计构思中我们将学校52个专业以12个7.5m高的文化柱围合成一个中心。赋予广场以文化意义,体现学校独特的文化个性。作为专业学习,学科之间交流和影响是构建学校学风校风的重要手段,专业柱林广场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中心绿化广场的主题内涵,在环境文化属性方面,构建了同学之间、学科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校园生动的文化氛围(图14,15)。

3.4故事记忆策略

东南大学建筑系王建国教授对校园环境这样认为:许多年后,毕业了的学生回来寻找什么?就是寻找充满了记忆的场所,大学校园在规划中要留出可以创造的空间,成长的空间。学生在大学期间发生的故事的地方是重要的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云塘校区学生T台广场就是这种思路的尝试。

学生T台广场位于综合教学楼和综合实验楼之间,间距为70m。原设计为联通两栋楼的天桥,在实施过程我们提出设置学生为主体的景观性广场,提供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场所,让学生在校园留下回忆,留下故事。投入使用之后,效果非常好,甚至,有些功能在设计时根本没有想象出来,这样的场所很受学生欢迎,它在积淀校园的文化(图16,17,18,19)。

理工外语角采用天然的鹅卵散落在“云影湖”东向自然坡地,每块卵石上刻有英、法、德、日等国日常单词,让学生在游玩时学习外语,感受学习的乐趣。外语角中心设置“眼睛”抽象雕塑,隐喻名言“放眼看世界”,体现景观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手法上体现自然的精神和现代的功能属性(图20)。遗憾的是该景观没有实施。

3.5名家书法与文化名称策略

在校园建筑名称方面,校方聘请文学教授取了很好的励志和文雅的名称,如行健轩、弘毅轩、至诚轩、汀香园、甘怡园等。在环境景观设计上,我们建议邀请名家书写名称,再将名家书法刻在景观石上,这样,文化名称、名家书法和自然景观石,再配上特色的植物,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校园环境增加了许多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学校的人文艺术特色,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图21,22)。

在大学发展建设过程,人文环境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和科研同等重要。新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和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策略仅仅是人文环境建设的前凑,大学新校园的文化内涵是随着时间而成长的。自然生态人文的校园环境才是学生和教职员工所需要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注:文中图片来源为本人现场拍摄和设计草图及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发展中的文化困境. 新建筑, 2009.05.

[2]欧阳国辉著.建筑钢笔速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06.

[3]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华.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 建筑师,2004.02.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4篇

1.1现代护理对人文素质的要求

当今医学模式已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的目标就是要满足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多层次的需要。对护理活动的主体———护士而言,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丰厚的人文素质。只有加强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才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其人文环境的好坏对护生人文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传统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

我国的护理教育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传统的护理教育把重心放在了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术训练方面,忽视了对护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致人文环境建设遭到冷遇。培养出来的护生,由于人文知识的欠缺,在面对病人时,有时会表现得态度生硬,言辞简单,行为粗鲁,缺乏同情心,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病人的关爱,不能灵活地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周菊琼[2]研究显示:中专护生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度高,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高,对目前学校护理教育中人文知识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只有加强对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病人满意,让社会满意。

2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的理论依据

人文环境主要指对人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相关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环境养一群人,这就是说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作用[3]。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好的教科书和良师。校内护理实训基地作为护生完成专业学习的主要场所,其人文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护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校内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必须遵循护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护理专业特色,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物质、精神、制度为载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事业接班人。

3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确定以“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为实训室人文环境建设的主题。

3.1物质人文环境建设

实验室物质人文环境属于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包括实验室建筑风格、装修、装饰、仪器设备的布置等。利用我校新校园建设契机,对护理实训室布局最大限度地按照工作环境要求设计,即按照医院布局设计,如有病室、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等;空间的装饰,也尽量模仿医院的真实场景,如输液天轨、床头带等;床位的布局完全按照医院要求,所有设备也尽量模仿病房陈列,给护生以真实的感觉。让护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性学习时,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角色意识。

3.2精神人文环境建设

精神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使护生一进入实训基地就能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

3.2.1环境布局营造护理人文氛围充分运用美学、心理学和装饰艺术精心设计我校实训室的精神人文环境。如基地大门上悬挂“护理是精细艺术中的最精细者”牌匾,室内走道悬挂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肖像、南丁格尔肖像、南丁格尔誓言、医学生誓言等文字、图片,使护生进入实训室就能感受到精神和力量,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习与医院人文相融合,在墙上悬挂名人名言、图片,体现“笃志博学、医技精良”的校园学习文化,同时注重“扶伤济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医院文化[4]。如“三查七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体现关爱的图片以及各级护理比赛成绩宣传栏等,培养护生对实训课的浓厚兴趣,加强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2.2运用教师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在学术、人格上是护生的榜样。我们在护理实训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法构建真实工作情境,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尽可能按照医院工作流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位体贴入微的护士,呵护、关爱病人,体现爱伤观念,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护生由敬佩产生模仿心理,在模仿中提升素养,逐渐形成符合护理职业道德的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3.2.3活动引领,提升精神我们通过开展护理技能竞赛、护理礼仪比赛及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让护生有展示其护理文化的舞台,感受护理文化的气息。同时请医院护理专家来我校讲学,展望护理职业发展前景,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讲座等,让护生感受专业的价值,激发护生拼搏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理想目标。

3.3制度人文环境建设制度人文环境是实训室的内在机制,是实训室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

3.3.1完善的制度建设为保障实训室安全、正常、可靠运行,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实训室管理制度并悬挂上墙,如“护理实训室管理制度”、“护理实训室实训规则”、“护理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完善实训室内各种实训操作规程。随着各种制度的落实和推行,护生的行为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护理制度文化的自觉性,有利于适应以后的护理工作。

3.3.2严格的着装、礼仪要求护生进入实训室的着装、礼仪都有严格规定。实训室设有穿衣镜,保证学生着装规范进入实训室,大厅、走廊悬挂我校学生穿着各式护士装的照片,加深了护生对白衣天使的好感,认识到护士是有知识、有文化、讲文明、懂礼貌、能歌善舞和掌握护理技能的白衣天使。这些严格的要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有利于养成职业习惯,使护生及早进入护士角色。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2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高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两部分,可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只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却不容乐观,已满足不了企业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才的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人文素养的定义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一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在于“能力”和“水平”,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性,即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展现,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谋生技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日益加剧,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除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外,还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可当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有的学生道德观念不强,是非界限不清,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缺失,缺乏应有的人文意识。学生很少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热衷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热衷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文学艺术培养,语言文字表达及文字书写质量方面却相当的欠缺。在他们看来,拥有了一系列的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就意味着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人文知识与能力的体现毫无关系。事实上,实用技术教育只是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如果忽略了人文教育,就会把高职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机器人”和“工具人”。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自制力不强,抗挫折能力低,表现出较差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以及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困惑又没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解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不利于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学生缺乏对现实人生、社会历史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一味地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社会适应性差。有的学生人生价值扭曲、价值观念金钱化、集体观念淡薄,导致了较差的道德素质。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高职教育一直强调专业技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一些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如人文、美学、政史等在课程设置中相对弱化,甚至根本不开设。高职教育这种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观念,导致人文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处于边缘化,而未来企业的竞争不是市场、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人文素养。人力资本主导经济和引领潮流的时代已经到来,谁能抢先打造好人才这一决胜市场的战略高地,谁就将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实力和应战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构建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重技能轻人文办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高素质应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两部分。可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都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过分地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理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这样极不利于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这种教育模式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职院校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已势在必行。

(二)发挥课堂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充分利用各门课程作为人文素养渗透的领地。高职院校重专业课,专业课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做好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至关重要。专业课教学分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自觉地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企及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将学会如何“做人”,这在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再次,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三年的高职教育,学生面临着繁重的技能实训,高职院校也没有时间开设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但应开设文学、伦理学、哲学、历史、艺术、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最后,发挥第二课堂的多渠道多功能作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而有效手段之一。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可以使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开设专家讲坛、举办人文教育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发挥校园人文环境的作用

人文环境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显性的环境和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称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建筑、教学设备、自然环境、校徽、校服等。精神环境是指德育、校风建设、规章制度、校园活动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一种课程资源,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得到无形的熏陶,产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首先我们应建设和谐的良好校风。也就是加强校纪校规建设和各种行为规范教育,大力渗透人性化的思想教育;加强班风建设,创设有益于人文素养的班级文化氛围;重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辩论赛、主题演讲、学术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标志之一;再次,利用充裕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校园营建人文景观,寄人文知识于校园景点、环境布局、建筑风格之上,充分发挥校园凝重、浓重的文化承载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另外,校园人文环境的创设还需重视人文社科知识讲座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

(四)发挥图书馆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除了在各门课程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创设校园人文环境之外,还要大力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据调查,高职学生课外知识的80%源于图书馆,图书馆无疑发挥了隐形教育的巨大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片面强调专业化,文献比较单一,往往偏向重点学科和专业方面的书籍,人文社科图书购置不多,因而各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图书馆人文科学文献比例,这是图书馆进行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场所,培养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在图书馆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充满活力的氛围,把图书馆营建成一个精神营养之地,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时代,新专业、新知识不断出现,学生需要获取完备的知识修养,陶冶性情,就不能再是泛泛的为着单纯的娱乐或知识学习而进行阅读,而应该进行一种全新的研究型阅读。这时,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文精神培训,使他们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有效的引导。图书馆是人类智慧与知识传承的载体,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将通过发掘自身潜力,完善服务方向,提升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人文氛围的学习环境。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反映了人才的质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也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扩展到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中国高职教育改变畸型的技术教育的局面,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

[2]钟启泉,崔允海.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吴云霞,王清皿,王娜.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2012(21)

[4]葛景陶.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作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