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管理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电子病历;病案管理;数字化
1.电子病历的定义及内容
1.1电子病历的定义电子病历就是医疗机构对保健对象的临床诊疗、指导干预等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工作记录,即被保健个人在医疗机构每次就诊过程中,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就诊信息资源。
1.2电子病例的内容与传统病例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又有差别。一份完整的电子病历包含以下内容:①病案首页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出入院诊断、住院天数、过敏药物登记、各种操作名称、手术名称、各种费用等一系列的信息,除部分项目及再次住院就诊的病号信息可自动生成外。②医嘱包括患者在院期间的用药医嘱、各项检查、各种化验及手术医嘱等信息。③病程记录包括入院记录、查房记录、手术记录、转科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特殊治疗同意书、特殊检查同意书、麻醉记录等各项就诊信息。④检查检验结果报告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心电图、脑电图等相关检验检查信息。传统病历以纸为介质,各种成像造影检查均被保存在病案以外,进入病案的只是简短报告或部分简略的影像资料,这些信息资料被分散保管在各专业部门或被丢弃。⑤各种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
2.电子病历的与传统病例相比存在的优势
2.1电子病历可保证获得的病案资料准确、及时、完整,并可以分类管理,更能满足医教研的需要。
2.2电子病历查阅更方便。可改变因传统病历被借用、丢失等原因造成的病历不能及时到位情况,也可避免病号因病历属多家医院而取用不方便的情况。
2.3电子病历存储更合理。电子病历可永久保存、永不霉烂,而且耐热、抗腐蚀,存储更方便,不需要庞大的存储房间。
2.4电子病历的关联性。电子病历是动态的、关联的,新补充的信息会与已存在的信息建立必要的关联,综合分析患者病情,提出下一步诊疗计划的参考。
2.5提高管理效益。电子病历科提供大量的病历模板,有效的降低义务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方便的通过电脑查询,无需打印,降低了管理成本。
3.实现病历管理数字化。
3.1健全制度,使病历管理数字化更规范化。病历管理充分体现医院的档案管理的水平,是医院档案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完善电子病历的保密、保管、利用、借阅、归档制度,及时补充、更新、收集和完善病历信息。对收集到的病历信息从多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使病历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不丢失、不积压、客观真正地反映事实。做到划分准确、排列有序、条目清楚、查找方便。
3.2加大投入,加强培训,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建好电子病历管理队伍,确保一定数量的专职电子病历管理人员;其次要整体推进,提高专职病历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最后要大力加强病历管理的数字化,发挥各部门兼职病历管理领导的作用。
3.3注重电子病历管理数字化进程中的开发利用工作。病历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打破医院之间的界限,实现病历信息资源共享,使病历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的横向联系,将准确的信息资源综合加工后,以供领导决策和医疗、科研、教学使用。因此,电子病历管理数字化进程中依然要做好电子病历的开发利用工作,以有效利用为前提,实现电子病历的数字化管理。
3.4加强电子病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电子病历需要有一个比较安全的措施来存储、归档、传递,尤其是连入互联网。制定相关电子病历管理的院内规定,既要有保证病人、医护人员的权益,又要有对违反规定的破坏病历者进行严厉处罚的明确的规章制度。电子病历信息管理人员也要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对于每一阶层的管理人员的用户的权限应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及相应的奖罚制度,让病案管理的数字化意识深入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心中。
信息化管理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病案管理工作也应面对改革的新形势,逐步实现病案管理的数字化。病案管理的数字化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相信在医院各级各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做好电子病历的数字化管理,使其更好的开发利用,更好的为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服务,这必将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
如今电子信息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在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档案管理方式,随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普遍发展起来,所以本文就将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简单的阐述,供参考。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一是占用空间小、储藏信息量大。档案数字化管理运用先进的数字存储技术将各种文字、图片和声音影像等档案性资料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展现给用户,占据空间很小的数据库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资源,打破了原来纸质文档一统天下的局面,崭新的存储方式让传统档案馆望尘莫及,同时,全球互联的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用户通过数字化档案馆能查阅到其他档案馆的信息,它不仅是网上档案馆,更是网上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二是实现了管理模式自动化。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程序,各种档案信息就能被分门别类地存入信息系统,无需人工鉴别再分门别类地运输上架。新型数字化档案馆将传统档案馆实现了高智能的技术型管理,而相关的工作人员主要任务也将以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为主,更有利于促进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全面化和服务优质化;三是查询资料更加快捷,使用数字化档案馆,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所需要的档案信息,用户只要拥有数据终端,比如一台电脑,在操作系统中输入档案资料或信息的关键字就能立刻查询到数据库中存储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档案数字化管理通过网络将信息自动呈现在读者面前,免去专门跑传统档案馆的麻烦,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阅信息,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不同地域、单位建设的数字化档案馆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大大增加了档案馆的资源,加大了不同地域、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化管理方式的深入落实很多的企业开始对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行关注,只有充分改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才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资料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积极完成。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引进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者的工作的繁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只有充分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保存才能够将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促进信息的畅通无阻;二是计算机的办公设备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很多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就可以传递,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同时,应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快速查阅各种管理资料有助于资料的管理和保存;三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档案资料的保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计算机备份系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结构文档的形式储备起来,促进工作的完成,关于信息的保存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不断改善技术改善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总之,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技术对于信息和资料的高效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进行普遍推广。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大投资,奠好档案数字化的工作的根基。面对新事物,觉悟是基础,落实才是关键,所以各部门领导要高瞻远瞩,对档案的数字化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有计划、稳妥的进行设备的更新,如在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软件更新、安全设备上更新等,至于软件的开发,则应由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出面,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软件,进而加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
2、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在数字摄影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OCR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存储等项技术领域要进行重点培训,进而让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影音、图片编辑和保存,掌握档案管理数据库工作原理和应用。熟练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为档案管理创新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培养与培训。一方面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加强档案工作者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强化档案工作者训练,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要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还要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4、确保数字化档案管理数据安全。数据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一大难题,天灾、人祸、病毒、黑客入侵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损毁,所以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防范,确保万无一失。
5、实现档案馆资源共享。为避免重复化建设,节约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成本,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应按区域、按类别采用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合编目、联合建库、联机检索等手段,实现不同地区间数字化档案馆的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大众。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campus,has made the management of campus network, brought about various kinds of education tools,and also greatly promoted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imultaneity,because of its opening and sharing, the data construction and safe management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This paper firstly brings a data integration strategy,and then puts forward a set of data management solutions,and finally makes some researchs on the management of data security under the Digital campus environment, considering there exists security risks.
关键词: 高校;数字化校园;数据;整合;管理;安全
Key words: universities;digital campus;data;integration;management;safety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02-02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由来已久,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最先提出“数字化地球”的概念,由此引出了“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校园”等概念。而针对高校这个特殊群体,考虑其建设目标,数字化校园定义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采集、传输、存储、整合、利用和共享,以构成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统一的信息门户,从而优化传统工作流程,把学校建设成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大学,最终达到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
总体来讲,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发展呈现名校牵头,竞相发展的局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名校引领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浪潮,清华大学自2000年提出“数字清华”建设目标,采用自主研发模式,使其数字化校园建设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复旦大学利用集成建设模式,充分整合已有资源,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学校“三大战略”之一,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山大学于2001年7月一次性投资数千万元,用于“十五”专项建设,通过全新的平台搭建、数据采集、流程优化,建设成一个崭新高效的数字化校园。
近十年来,各高校对校园数字化方面的建设都比较重视,各大中专院校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家都以建设一个以校园网为基础的集教学、管理、消费和身份认证等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建设过程中,各单位也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如重硬件基础,轻软件环境的思想;重建设、轻维护和更新,深度加工不够;重设备建设,轻人才培养,管理维护人员数量、质量和技能不够;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缺乏整体规划性和服务意识;重系统资源建设,共享利用不够;重眼前效益,技术架构的长远投资无法实现等等。总之,国内各高校在不断探索中,积极谋划,开拓创新,努力解决各种新旧问题,国内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3数字化校园数据整合方案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学校业务发展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各个应用系统的业务和数据之间具备很强的互补性,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各个系统的数据彼此不能实现共享,管理部门也就无法获得全局性的数据视图。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有效整合校内分散在各部门、各不同应用系统中的异构数据,获得统一的数据视图,构建权威、全面的数据库。
数据中心建设,作为整个数字化校园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高度的重视,可以说数据收集是否权威,数据更新是否及时,数据维护是否高效,数据标准是否统一,是关系到数字化校园能否取得深入应用的关键环节。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伊始,各种矛盾都会凸显,例如组织描述不统一,传输格式不一致,数据格式不稳定等。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整合全校教学、科研、办公等各方面数据,通过规范化数据的公共语义和数据源,允许数据验证保证采集数据具有较高的质量,这个阶段通常称为数据准备阶段。然后,通过提供公共数据的公共语言和格式,提供共享数据的一系列公共服务,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
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后,采用何种方法把有用信息从这种大量数据库中提取出来,即数据的管理和利用,也是建设过程的重点,而普遍采用的即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传统意义定义为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好几层含义:数据源必须是真实的、大量的、含噪声的;发现的是用户感兴趣的知识;发现的知识要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并不要求发现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仅支持特定的发现问题。
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收集不同,这就要求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数据平台功能强大,覆盖全面,管理统一,提取方便,存放各类共享信息数据至共享数据库中,使得数据的存放更为精简有效,避免存取不需要的数据,并且减少了数据存取时的开销,同时能够保证数据及时更新,保证了全校信息的一致性。
4数据管理策略的提升带来的优势
数字化校园通过数据共享,内容管理实现了突破创新,建设的内容管理系统解决了过去的单机构模型,而普遍形成了ASP管理模式,更适合了学校各院系或部门管理职能分散的模式。
数字化校园的公共数据库因采用了基于数据仓库的ODS存储,不同于以往 的单纯依靠数据库的技术,既能把握实时的学校运作情况,从而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又能把握历史纵向概况,进行远期战略规划;从技术发展看,旧的数据库应用到新的数据仓库还学要繁杂的数据交换迁移。而信息资产集中后的主题应用,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迁。旧时数据库集成只支持报表或基本查询,而最新的服务集成模式支持动态报表、高级查询、OLAP展现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的数据缺乏表现力和自动化分析展现能力的缺点,使储存的数据更生动,更具有交互性。
从投资上来看,虽然说数字化校园采用的新式服务集成,首次投资较高,但由于以前的数据库建设投资技术上比较陈旧,采用免费中间件,缺少对SOA技术投资,需要更多的学习成本和迁移维护成本,所以维护起来耗资巨大;新技术的应用会减少旧模式在报表制作、数据交换、信息查询及辅助决策方面的开发与维护成本,从长远来看效益明显。
5数据安全管理的实现
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同时其共享与公开需求也对数字化校园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其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病毒、黑客、恶意软件和其他不轨行为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校园网数据丢失、系统被篡改、网络瘫痪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何才能使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必须建立完善的全面的校园网络安全策略,才能确保数字化校园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转。
威胁数据中心数据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用户因素,安全教育等因素。从物理环境角度来看,校园网络的安全是脆弱的,地震、水灾、火灾、雷击等环境事故,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电磁干扰,线路截获等,都会对校园网络的安全构成威胁,影响正常教学业务工作的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其赖以生存的TCP/IP协议,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因此它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带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而且很多学校对校园网的安全保护不够重视,舍不得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没有制订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应对数据安全的威胁,就应该“对症下药”。针对物理层,可以采用如下安全技术:多源供电、多环路由、核心层、汇聚层的双链接以及UPS、空调、监控、安保等,实现链路或设备故障时快速恢复,从而实现了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针对网络层,一是采用防火墙(FW)技术,构筑内外网之间的安全屏障,可以有效地将内部网与外部网隔离开来,保护校园网络不受未经授权的第三方侵入;二是进行入侵检测(IDS), 防火墙根据静态的策略进行访问检查,但对于隐藏于正常访问后的网络攻击却无能为力,因为防火墙不能正确识别这种攻击,IDS与防火墙进行联动就是为了实现动(IDS)、静(FW)结合,构建一个动态的防御体系,将一切已知的可能的攻击行为进行阻断,以保护内网。针对系统层,通过采用操作系统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技术和数据传输安全措施,解决了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针对应用层,一方面,通过配备系统专门服务器,购买专业版防杀病毒网络版软件,定期地、自动地到指定网站上下载最新的病毒定义码、扫描引擎及相关程序等升级文件,使整个校园网具有最强、最新的防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密码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不被非法篡改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建立事件救援及灾难恢复措施,建立备份数据库系统,确保用户使用安全。
除了技术手段,为确保数字化校园数据的安全,还应该采取多种管理措施,比如:①建立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②加强用户安全意识教育;③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管队伍;④规范日常网络管理。
数字化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工程,必须综合考虑运用防火墙、加密技术、防毒软件等多项措施,互相配合,加强管理,从中寻找确保网络安全与网络效率的平衡点,确保数字化校园健康发展。
6结语
数字化校园为高校实现统一管理提供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达到减员增效、节省资源的目标,日益成为高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化校园最基础的元素是其中的数据,数据中心将校园中分散的数据资源集中存放,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通过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应用,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系统性工程,既与学校的全面建设密不可分,又具有其阶段特殊性,需要全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密切配合,才得以促进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安新,吴晓霞,穆荣.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5):3-5.
[2]郭静.对高校“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3):19-20.
[3]张明,杨路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J].长沙大学学报,2008,2(5):76-78.
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油田管理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管理在油田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推动了油田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的同时,实现了油田前端与中端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进行电子巡井、智能判识以及远程控制等等。油田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必然要面对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油田数字化管理概述
第一,油田数字化管理定义。
数字化管理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等多技术的应用,来对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进行量化,进而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油田数字化管理是通过数字化管理在油田管理实践的应用,在改善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促进生产效率与安防水平的提高。
第二,油田数字化管理的作用。
油田数字化管理能优化原有的油田管理方式,确保油田生产现场安全平稳运行,促进油田开发和资源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油田数字化管理能够降低油田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益。
二、油田数字化管理的现状
从现有的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来看,不同的油田企业由于受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在油田数字化的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呈多元化的特点。但从现有的数字化管理情况来看,油田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管理体制与管理思路之间无法协调。
油田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强调的是把油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管理。油田企业以业务为基础将企业分为勘探、开发、工程以及财务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又做进一步的划分。这就决定了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要关注油田企业的这些情况,在应用中必然会触及到这些部门的现有利益,导致管理体制与油田数字化管理思路之间无法协调,进而影响到油田数字化管理效用的发挥。
第二,数据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油田企业在管理中,一直关注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使得油田企业自身拥有大量的生产原始数据与开发经营结果数据。但是在油田数字化的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的共享程度无法达到油田企业的实际需求,加之人工录入错误等情况的存在,导致数据资源存在着内容不全,数据本身存在错误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油田的数据资源开发工作明显不足。
第三,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油田数字化管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面对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尤其是基层员工与老员工的素质问题。基层员工与老员工如果不熟悉操作平台就会导致技术分析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其运作的全过程都需要员工的参与才能实现,因而油田必须解决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除此以外,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中,还需要面对数字化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解决策略。
三、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策略
油田数字化管理以数字化管理的相关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信息产业技术、电气仪表以及智能自动化系统等的整合应用,把油田管理的重点从后端的决策支持发展到对生产前端过程的控制,进而优化了油田管理。因而在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更新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油田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油田数字化管理应用前与应用过程中,坚持对管理理念的贯彻,确立油田数字化管理的管理理念。并以该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克服管理体制与管理思路之间无法协调对数字化管理的负面影响。油田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优化各类规章制度,进而建立协调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第二,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油田企业应对自身的发展战略需求进行分析,明确自身的信息化现状与能力,并确定具体的业务需求,以业务需求为基础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并进而建立健全数据与应用系统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尤其是要加快数据中心建设速度,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报站体系的建设,以数字化施工队伍为主体,来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油田数字化管理的应用,涉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流程优化、企业劳动组织架构变革、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等一系列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应不断的提高自身员工的整体素质。在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中,企业应结合自身员工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再教育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员工培训体系。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网安全 管理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也日益走向数字化、虚拟化和网化。图书馆网的数字资源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长,网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数字图书馆概述
1.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出现的新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通过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到图书馆系统中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图书馆中的载体信息均以数字的形式获得。图书馆使用者通过网来组织并访问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以及图书馆数据库系统,例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料等等。用计算机系统来管理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使用者会很方便地查询到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料。通过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合来实现数字馆藏.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并将数字图书馆建设融人到传统图书馆服务中去。
1.2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顺应时展的趋势。数字图书馆要以信息技术的形式构建在传统的图书馆基础上。从某种意义来说,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对图书馆服务功能在网上的延伸。图书馆要面向网着力于解决传统图书馆与网技术结合的问题,实现服务质量的提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利用网得以更加充分开发.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质的飞跃。
1.3 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的交互性特征
数字图书馆不是简单地通过网来购买电子图书,也不是简单的馆藏书籍数字化,更不是信息的数字化和电子信息的堆积。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的流动性和交互性,也就是说,数字图书馆化要实现检索功能,实现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数字图书馆最终的服务目的是要使图书馆信息的资产增值,因此要强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的质量,是图书馆中的信息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信息资源。
2、数字图书馆网安全中存在的隐患
2.1 数字图书馆中的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网中常见的安全隐患。病毒具有破坏性、传播性和潜伏性的特点,病毒的扩散面极广。对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网来说,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格式化计算机磁盘、改写计算机中的文件或者删除计算机中的文件等手段,破坏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计算机病毒会导致电脑的内存减少,也会使一些软件无法正常运行。有些病毒甚至可以通过改写编程中的内容,使计算机主板烧毁,严重的可以导致图书馆的网系统瘫痪。
2.2 网安全中的计算机黑客
随着网技术的普遍使用,网黑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很多黑客软件在网上广泛的传播。图书馆的信息网如果存在黑客的入侵,那么就会导致图书馆中的数据被盗走。现阶段,有偿数字服务在广大图书馆建立,这些特色数字馆藏和都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而这样的数据库资源都是网黑客窃取的目标。网黑客还可以通过传递木马等手段攻击图书馆的数据库,造成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中断。此外,黑客还有可能侵入图书馆的文件服务器,删除或者篡改数据,导致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瘫痪和崩溃,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受到严重的影响。
2.3 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隐患
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网运行的环境。图书馆网信息系统的硬件是组成图书馆网信息系统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网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计算机的硬件如果配置不良,在运行中就会出现逻辑的错误,计算机的系统安全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一般来说,数字图书馆使用的系统软件包括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rver和Linux等,这些系统自身都有漏洞,不可避免会遭到病毒或人为因素的破坏。由于各图书馆使用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不同,开发商对于软件安全性方面的管理不尽相同。如果系统的开发水平比较低,在安全性能上考虑的较少,那么系统的安全性自然就小。
3、构筑图书馆网安全防护体系的策略
3.1升级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要想强化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首先就要提高安全管理的意识,升级图书馆数字化系统,从计算机本身进行防护。要善于利用防火墙的作用,使经过防火墙的网数据进行扫描,禁止非授权用户访问数据,维护合法用户的权利。同时要按时安装系统补丁,使黑客无法对图书馆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此外还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例如关闭掉不用的数字端口,删除不需要的协议和服务等方法。网安全的事件很多是人为的因素所引发的,所以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网安全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宣传教育。
3.2 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制度,完善网安全措施
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系统是一项复杂的计算机网工程,要有严格和科学的管理和紧急的应急措施。制定严格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是保证数字化图书馆网安全稳定的必要前提。要培训网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其安全地配置和管理图书馆网。否则会影响数字化图书馆网的安全体系和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发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防止图书馆信息的泄漏,是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有效手段。要派专人定期维护网和系统,做好定期升级工作,还应该建立了安全检查登记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