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第1篇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去寻求所需要的知识,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增强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只有在整个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我们的教师才能率先示范“学会学习”,学会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现实推广

教育的历程告诉人们,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的内容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同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也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也必然具有时代特点。研究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新技术要求,就要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敢于迈出第一步,锻炼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中去摸索改进,使之最后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教育教学本应该是快乐的,这样的快乐不仅仅属于学生,更应该属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不仅是一项工作、一种谋生手段,还是一门艺术,是人世间一门宏伟的"塑造人的艺术"。随着现代社会各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相同点越来越多,掌握共同能力点成为职业教育和企业人力开发的重心,人力开发的重点转向了对人的全面能力的培养。在这些基本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关键能力"。过去是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但如今已成为历史。社会的进步、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灵活而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的员工。在现实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方法。

2.职业院校职业院校需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受社会认识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虽然近年来顶岗实习从组织上为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绝大多数实习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师资和相应的技术条件,高职学校又难以跟进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实习成为简单的就业,没有人指导学生反思工作经验,逐步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由于这几年经济形势良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高达90%―95%以上,但是,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只能造成就业低水平。如以对口而稳定的就业率来衡量职业教育质量水平,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就暴露了很多有待改进之处。虽然国家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人,包括职业学校的学生补贴,同时加强限制未成年人就业,但职业院校招生仍然存在困难,可见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不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与没有经过任何系统化培训的人员同等就业,职业教育的优势显示不出来。为实现对口而稳定的就业,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和吸引企业〔最好是本地的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职业学校需要"典型行动为导向"来组织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很多学生必须必备的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可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得以锻炼。所以说,职业院校需要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3.实践中提升教师"学与教"的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具体的教学方式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行动导向各种方法模式的教学实施中,根据教学内容通常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活动。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它涉及的学习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这就要求各科专业教师之间的有力合作,大家共同努力来实现由教学的学科化向教学的综合化转变,这种工作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教师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同时项目教学的学习内容来源于典型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工作过程。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不能跟踪生产工艺的变革,这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师推到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面前,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生产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跟踪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这有利于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项目教学为教师综合运用知识,扩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近年来,职教师资的知识陈旧、狭窄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掩盖了这种陈旧、狭窄。项目教学使教师面对的是综合的教学任务,实质上是对教师知识的丰富性、价值性的一次检验,教师在这样的检验中将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不断地学习、充实、更新乃至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各种教学技术对学生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并行之有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共同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手脑共用,同学之间团队合作,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成为伙伴。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心理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师生感情。

4.实践中增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思想重视行动,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可做佐证。一是他极力强调行动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谈到:“中国教育是关门来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教育。”二是高度重视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进一步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20世纪陶行知就看出行动学习的重要,那么今天我们来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与创新,可见是职业教育教学势在必行之事了。我们的职业教师要想按照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标来培养学生,就必须准确地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方案,那么我们就必须来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下三个基本:

教学原则是我们职业教育教学应当思考的:

(1)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期望和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过程。

(2)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职业、社会甚至家庭的实践行动息息相关,不但教给学生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模式,而且教给他们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标准和行为结果的价值进行反思。

(3)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确立自己职业活动的系统。由此便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对工作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教学原则。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职业道德 培养模式

随着教师职业不断受到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学校或社会通常将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只重视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而忽视道德的培养。近期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教师虐待儿童、猥亵儿童、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均说明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专业发展严重失衡。因此,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来推动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家认为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化劳动,突出表现在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以及对教育活动的自主的认识上。在我国现阶段,要防止一种偏向,即把教师劳动的专业化仅仅理解为教师学科教育训练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局限于此,还应着眼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切不可割裂二者的联系,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畸形。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这种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它更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①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多方面的素质,自然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提供很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高,则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整体性发展,反之则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出现的虐童和猥亵儿童等事件,就是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这些教师缺乏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具备的相关道德素质,即便在其他方面,如专业理想、专业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但他们的专业发展道路不会走得很远,因为他们不具备教师专业发展某一方面的素质,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全面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最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自古以来,教师的道德形象就被视为教师最基本的形象。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自然包括教师最基本的形象塑造——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专业发展塑造的是教师完美的形象,这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追求的教师形象是完全吻合的。可见,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整体上才能得到提高。那么,如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

(一)热爱教师职业,提升职业认同感。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是一名教师,才能切实、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换言之,教师只有认可了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方能产生职业认同感。其一,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地位,要看到自己的职业在整个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资源,从而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发挥积极作用的人。其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身为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从内心感到学生的可爱,感到与学生交流的快乐,在快乐中,感到自己是学生的“领路人”,将引领他们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任何时候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都是不能否定的。”②在学习上,教师能够引领自己的学生学习并且取得进步;在生活上,教师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如此之大,没有教师,学生也就不能称之为学生,更不能获得学业上的进步。所以,教师应该以教师职业为自豪,热爱自己的职业,专心研究自身发展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热爱学生,“催生”教师道德良知。

“一般说来,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应当有较高的情感投入;理解教与学的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③其中,教师的个性品质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一部分,包括热爱学生、关心学生。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发生了一起虐童事件。幼儿教师颜艳红虐待幼童,导致幼童身心受到伤害。这一事件及发生在河南的教师猥亵学生案件,均说明当今一部分教师个人品质极差,不爱护自己的学生,缺乏良知,他们的行为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

那么,以热爱学生为重点,催生教师的道德良知,成为当今社会所呼吁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里传出的一系列虐童事件,是师德败坏的一种表现,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根源。发生虐童、猥亵儿童事件的学校,大多是偏远山区或者农村的学校,因为学校师资缺乏,竞争压力小或者几乎没有竞争,那里的教师几乎不用考虑自身专业发展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动力外,还因为他们缺乏良知、丧失职业道德。这样的教师还怎样谈教师专业发展呢?因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儿女,像父母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学生。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要采取适当和适度的惩罚,以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而不要进行不当的纠错行为或惩罚。“我们认为,合理的惩罚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必要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能够达到说服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④合理的惩罚是爱护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富有良知的一种体现。教师以热爱学生为中心,催生道德良知,方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减少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来的,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工作耗竭”。它是用于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的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被认为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⑤“众所周知,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或硬性灌输,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打模式。”⑥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不顾教师的现实情况,无形中给教师许多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努力配合这样的道德培养模式,以至于身心疲惫,情感、态度等方面进入衰竭状态,产生职业倦怠。

因此,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时,应该注重教师自主地培养自我品质,形成“自动生成式”的模式。“自动生成式”的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模式相对,指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自身注重道德的塑造和养成,将道德逐步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而不是采用统一道德说教的形式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要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应该采用“自动生成式”的培养模式,防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仍然采取传统强制性的“灌输”培养模式进行师德教育已经不合时宜。教师会对自己的职业失去热情和信心,造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境遇。只有教师自主注重道德素质养成,提升职业道德水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基础,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结语

教师只有适应时展的需求,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应让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制约条件。促进教师道德的提升,必须从教师职业认同感、热爱学生、改变教师道德生成模式三个方面加以重视,方能取得成效。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必将一片光明。

注释:

①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60.

②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

③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

④申继亮,赵景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1).

⑤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0.

⑥张贵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科学,2001(2).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专业性 师德 建设

一、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最基本的条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整个群体普遍性要求,是对教师群体的一种约束。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数毕竟占多数,是教师队伍的主流,并且不断涌现出优秀教师,连续两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就有中小学老师,他们师德高尚,堪称典范。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有失规范要求。本课题所做的一个西安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生存状态问卷调查显示:希望变换职业的教师人数占25.99%;投入职业精力90%―70%的教师占44.05%,投入职业精力70%―50%的教师占6.17%,投入更少职业精力的教师占1.32%;以教师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教师人数占5.73%;偏爱优生、忽略差生教师占9.25%;不喜欢这个职业的教师占4.41%;对于体罚学生行为认为很有必要教师占7.93%,认为没必要的教师占43.61%,视情况而定的教师占48.46%;在压力下不能坚持职业操守的教师占4.85%,在压力下不一定能坚持职业操守的教师占12.78%; 6.61%的教师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对待工作;认为讽刺挖苦学生是一种必要教育手段的教师占3.52%,生气时难免出现讽刺挖苦学生的情况、这是情有可原的教师占3.52%。

广西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显示,45%的教师认为“每一门课、每堂课都贯穿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具有教育的因素,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些中小学教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存有不正确的认识,一些教师的行为有违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师德建设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影响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理想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道德教化在先的国家,很重视培育公民道德伦理素养,教师又是培养中国精英人才的职业,自然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很高。其结果造成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由理想化走向神圣化。公众心目中的教师总是:呕心沥血,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并为此忘却了自我、家庭和个人健康。教师职业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教师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这种思维定势,作为对教师职业神圣性的褒奖,作为教师个人道德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以此作为对每一位师的道德要求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果教师们都只求付出,不求索取,教师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何而谈。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恰恰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感的追求。

所以,现有的教师职业规范中的有些内容已经成为教师沉重的精神压力,给教师带来了焦虑感,和对职业道德追求的无望感。其结果使许多人对这个职业望而生畏,影响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精力,进而影响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重新进理性思考。

2.较高社会期望与较低社会地位的落差,影响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表现。

教师群体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职业历练了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力,不断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自我的价值体现。但是,社会收入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怪现象依然存在。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许多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偏低,在住房、子女就业、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一定局限性。

这种情形之下,不少教师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不愿意承担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的角色,不甘心成为“蜡烛”、“铺路石”这样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要求以及为取得这一职业资格所付出的代价极不相称,希望社会能更多的重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教师的价值体系和职业理想追求各不相同,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素养也就千差万别,良莠不齐。

3.现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局限性。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笼统、模糊、抽象,难于在实践中操作。例如,师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可是具体怎么做是达到了这个要求呢,没有具体说明。而美国全国教育学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教师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美国的这个规定就更具体和切合实际。我国的师德中教师关爱学生的要求是尊重学生人格,怎么做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说明,美国教师职业道德中就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不应无理限制学生的独立行动,不应该无理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应故意隐瞒或歪曲有关学生进步的主题内容。

由于师德内容的空洞虚无,这些条款不够清晰,缺乏条理化,没有建立起不同行为冲突时的优先顺序,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使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评价难以进行,也影响到教师行为表现。

(二)教师职业压力过大造成了教师行为失范

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大、近4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另有资料显示:有30.2%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有25.3%的教师认为科研任务繁重。

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教师的责任,孩子不爱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也是教师的责任。现在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推给了学校一方。社会的苛求对教师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些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讽刺挖苦、恶语相向,有些老师歧视差生,有些老师体罚和殴打差生,出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进步,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教师岗位竞争加剧,导致教师人人自危,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教师都忙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忽略了对自己职业道德的培育与提高。有些教师在重重重压之下,出现职业倦怠,出现职业道德行为失范。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现有的中小学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以学生的成绩好坏决定教师个人的晋升与奖励。许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将学校统考成绩排名向社会公布,有的学校将教师和班级成绩排名在校内公示,作为激励教师进取的手段。这种外在的强大的功利性评价与管理,导致教师内驱力扭曲,只看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职责――教书育人,忽视了自己职业道德要求。

三、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以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建立多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要有层次性。

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既要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学生利益等角度出发制度,也要考虑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人员的需求、感受与利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应该是既维护这个行业的社会效益,又有利于从业人员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师德建设中,过度关注师德的最高要求,忽视了对师德底线的规定。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既要考虑崇高理想,又要考虑教师的现实处境,教师的个人利益。例如,公正、公平、民主的对待学生,应是师德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献身于教育事业,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境界。在师德规范中明确基本要求和崇高境界,使教师清楚最低要求和发展追求目标,以利于教师实践操作。

2.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多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追求的目标是建立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教育行业中各方利益。我们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与实施方面都过于笼统化与,不利于教师实践。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所涉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言,是调节各方利益的具体的行为规则。例如,关爱学生方面,可以细化到如下内容: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批评学生时不应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不应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取私人利益;在爱岗敬业方面,可以细化到如下内容:上课不接听电话,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在爱国守法方面,不出具不符合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等。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激励机制

1.加强职业道德宣传。

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纪律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又带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社会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通过定期学习师德文件、办师德板报、张贴标语、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媒体报道等形式,让师德教育深入人心,让社会公众有条件监督教师的品行,让教师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职业职责。

2.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

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相结合。对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坚决取消教师资格,清理出教师队伍,纯洁教师队伍,并由此引起教师内心深处对师德规范的敬畏感,促进师德建设。

(三)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职前师德教育和职后师德教育相结合。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它需要教育实践,需要道德体验,需要在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才能把外在要求内化为个人素质,体现于行动中。师德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动态渐变的过程。所以,师德建设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于一生的工作。现实中,师范生在校期间为了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而进行为时有限的师德课程,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几乎没有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经常性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深入与强化。

在职业道德上适度提高进入教师行业的门槛。要挑选人品好,热爱教育事业、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不断追求上进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主要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而起作用,要依靠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行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只有真正在内心乐于接受师德规范,自觉以此来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由行为后果引起情感反应,才能使师德规范由外在强制性要求转化为内化自律机制,真正提高教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使教师人格走向成熟,绽放出诱人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道德也才真正具有其生命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的。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经常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晓娜,丁莉.从为人师表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1.

[2]陈学风.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及建议[J].德育纵横,2009.12.

[4]毛艳.教师道德反思.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 2008,8(4).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72-02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永恒而新鲜的话题,常谈常新。中国古代的孔子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是指引教师道德言行的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教师职业道德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先辈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的元素进行整合与创新。基于此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并且针对建设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现状分析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守的基本社会规范之一。不同的社会规范反应着人们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也规定着个体之间不同类型的交往行为,因此其各自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不可相互取代与混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规范本身制定的科学性与使用的适宜性,间接影响着教师对规范的认同与内化,以及师德教育的内容。目前,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各省市的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发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与教师教育活动领域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这些非道德规范区分开来,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不甚清晰。首先,表现在教师的经济利益与学生的教育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优先考虑学生的教育利益;其次,政治和道德的范畴和作用方式以及体现的社会关系各不相同,因此不应当从政治的视角要求道德使道德政治化;再次,法律其实界定了人类行为的最低道德底线:在这个行为底线以上的属于人们一般认为的道德问题,在这个底线以下的,就触及到了法律(属于法律范畴,但其实是更严重的道德问题)。所以说不应当将“依法从教”等法律规范写入教师职业道德当中,这样不但磨灭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底线道德上的区别,而且不利于法律规范本身的落实,也会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带来混乱;最后,技术和语言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们不直接具有道德涵义,只是技术和语言的使用关乎道德价值。所以,技术和语言的道德涵义来自于其与社会价值的吻合程度,来自于其与学习类型和内容的适切性,来自于教学情境需要的满足和教师自身特点的表现。综上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可以直接包含教师活动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规范,但可以在道德与教师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活动的联系中考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这些活动的限定。

(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地建设停留在理论道德的说教层面而没有重视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去培养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实际上,只有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才能够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更深层次地领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具有积极地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然后通过教师地主动建构进而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而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教师职业道德才是理性的、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长久的以及具有发展性的。正如品德的形成过程一样,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主地、主动地建构才能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品德,而不是仅仅通过施教者的道德说教去形成。同时,由于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教师职业道德需求与水平,例如在教师入职前、入职以后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因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不能采取一刀切、大一统的方式。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人格、品行等优秀品质会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人格、品行等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借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地建构;也需要学校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外部环境,使教师体验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多元、激励、认同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将更有助于提高教师重建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求“和”为贵、以邻为善、仁义礼智信等等,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在教育领域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突出的表现在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身上。孔子作为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表现在师德方面,主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切关怀、体贴备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等。这些师德标准不仅体现了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同时也反应出了一名教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当今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与孔子所处的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师典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学校要创设协调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使教师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同时教师也要自觉的将自己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都经历过一个从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到例行一般性的德行要求再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19世纪末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还仅仅是一种自发、零星的渗透,还没有被提升到一个自觉专门的领域,也没有成为教师职业自觉发展的需要。到19世纪末期,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开始出现,直到192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制定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这一规范的实行,将教师职业道德同从往笼统的教师教育剥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尽管这一规范仍然存有种种不足,并且与专业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但在当时却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紧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教师专业化的浪潮。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职业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而1972年英国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更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职业专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教师教育开始从职业向专业迈进。美国的国家教育协会于1975年正式颁布《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其中对有关师德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专业化思潮的影响已经有所渗透,使得美国教师职业伦理在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将教师专业自主、专业伦理等教师专业特质纳入其中。与职业道德相比教师专业伦理更凸显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从行为规范层面的职业化道德要求,上升为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专业人员的一种伦理考虑。

二、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和实践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还是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当中基本上停留在教师职业道德这一层面。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末开始已经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准则等形式将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到了教师专业伦理这一层次。教师专业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指从事教师职业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所应达到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要求,但是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两个概念背后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职业道德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约束层面的职业道德规范,而教师专业伦理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关注教师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专业精神等内在的伦理品质。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时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俗话说:“站的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应当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做法,注重从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进行设计。

(二)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专业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前瞻性。我国各地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制定的规范缺乏层次感和实用性。例如有的规范将教师不准进娱乐场所,教师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讲普通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一些内容写进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渗透一定的教育理念,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教师行为约束这一层面,应当上升到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教师也是人,教师也具有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需求和欲望,所以应当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只有教师生活愉快、心情舒畅了,教师才会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质量在无形当中才能够得到质的提升。所以在规范制定的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科学性。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使用普通话,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我觉得这些规范内容的科学性有待考量。难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吗?有些地方学生、教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刻意的要求说普通话不是强人所难吗?何况有些时候说家乡话、方言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透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感。课堂上也没必要都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只有在相应的教学情境当中采用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规范制定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把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事项来做。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才会随之提升,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全社会才能形成一股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具有尊严感和自尊感,才能激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才能使得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自觉地践行和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

(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追求。自觉的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到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和有用之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1]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2]包金玲.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冯婉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J].教师教育研究,2009,(1).

[4]王清风.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郅庭瑾,曹丽.美国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发展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5).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 道德 培养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目前对其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学习模式的探讨中,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及教师道德培养的建设。

本文章基于移动学习模式架构下,突出时代特色,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就道德培养进行综合研究。本部分以理论探索、实践分析、模式建构为内在逻辑线索,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研究。

1 大学生的道德培养研究

对于任何一项研究,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厘清概念。要想获得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研究的正确认识,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认真剖析道德、学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道德学习的阐释。

1.1 道德学习概念辨析

1.1.1 道德的内涵

今天我们讲的道德,指的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特别要提出的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必须是道德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表现的统一,否则不能称之为道德。因此,将道德定义如下:道德是特定社会形态下的行为规范,它反映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一致要求,依靠一定的社会附属物和道德主体的实践共同实现。

1.1.2 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很难将其归入某一种理论或模式。因此,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学习可分为三类:第一,知识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接受性学习,第二。技能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操作性学习。第三,道德学习,它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原则、社会规范和道德榜样。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1.1.3 道德学习

所谓道德学习就是个体对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进行自主建构,使道德品质内化、道德行为外化的价值性学习。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道德教育,就自然地产生了道德学习,道德学习的现象贯穿了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但在我国对道德学习的确认与专题研究才刚刚起步。道德学习不是“道德”与“学习”地简单相加,也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学习道德”。正如不能将“道德教育”置换为“教育道德”,“道德学习”也不同于“学习道德”。“学习道德”是以“学习”为中心语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本身的指认,并没有触及“道德学习”的价值内涵。

道德学习是学习主体表现自我精神追求,体味情感魅力,发现、完善,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道德学习是学习主体进行的一种探询,通过探询,不仅学会理解道德规范的应然和所以然,辨识道德品格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使学习主体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1.2 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从国内各样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道德总体上是好的,而反映出来的问题是相当突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甚至成为普遍现象并可以影响全局。

1.2.1 道德价值认同、取向多样化

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认同、取向多样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大学生敢想敢做,用于追求新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存在基本道德价值混乱的问题,包括是非观念模糊、理想信念不明确、基本规范不清楚等。

1.2.2 道德认知与实践脱节

如果说大学生基本道德价值观(即道德认知)没有问题,那么其道德实践也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通常叫做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这些年来,关于大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1.2.3 对社会及他人的道德要求与自己的道德要求不一致

大学生道德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社会及他人的道德要求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人严、对已松,对社会及他人道德不良反感,对自己不道德行为放纵。

1.3 高校学生道德学习行为培养的策略

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的问题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整体道德学习水平有待提高。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教育作为有计划的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学习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水平,应该有计划地进行道德学习培养。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的问题,大学生道德学习培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3.1 正确认识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学习现状,提高对加强道德学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阶段是道德学习成熟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道德学习在学生成长和学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对当前高师学生道德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学习教育的重要性,确立道德学习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观念。

2 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学习培养的过程,是将社会道德学习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人内在品德的过程。因此,在道德学习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道德学习培养中的主置,激发道德学习培养的内在动力,增强接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实现学习道德培养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道德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意义重大。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高校应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切的了解到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道德学习氛围是学生道德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学生道德学习起导向作用。要在各类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学习教育,要建立健全道德学习督导,对不符合道德学习规范的行为及时纠正,对违背道德学习规范的学生进行处罚,并帮助其查找思想根源。通过这些措施的结合,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感染和引导。

5 教师的道德培养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在教育职业活动的范围内调节教师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是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然而,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职业理想、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对施教对象的关爱、不注意为人师表、不能做到教书育人等。

5.1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1 缺乏职业理想

各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上,仅有少部分的教师表示乐意从事教师职业;二分之一的教师仅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超过五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有适当的机会就转行。

5.1.2 缺乏敬业精神

有些教师经受不住物欲和金钱的诱惑,往往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忙于从事教学任务以外的“副业”,个别教师甚至一心经营商业。出于这些原因,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备课不认真,消极应教,一个教案一种教法数十年,甚至上课迟到早退,教学效果极差。

5.1.3 缺乏对施教对象的关爱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爱不纯、情不真。他们教学方法粗暴简单,有的缺乏责任心,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还有的逃避问题、推卸责任。

5.1.4 不注意为人师表、不能做到教书育人

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吸烟或精神萎靡、使用不文明用语;现在,更有甚者,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片面地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

5.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做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工作。

5.2.1 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给予重视

教师的素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未来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看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5.2.2 加强当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教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教师整个工作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教师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的强大动力。

5.2.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职业道德的修炼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决定教师本人是否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就应教育每个教师努力做到明确修养方向,强化教师意识,坚定信心。同时,还应正视困难,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获得进步,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上升到新的更高的境界。

5.2.4 立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各类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标准,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制定出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每学年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进行一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装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升的依据,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方式更好地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等各种关系,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教育的使命也越来越重要,国家与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可见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离不开教师的贡献,尤其是大学教师更是承担着高教改革与发展的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英才的重大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的改进与完善是目前对高校的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