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生态安全

城市生态安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态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生态安全

城市生态安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政策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9.2;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62-02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该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工业化建设初期,我国资源型城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动国家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自身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自然资源接近枯竭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资源型城市濒临生态安全危机。突破生态安全瓶颈的制约,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向小康社会全面迈进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

党的十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随之生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2013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45号)对资源型城市给出了权威定义: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规划》将资源型城市地位定位于“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根据地区自然资源种类及主导产业不同,主要分为铁、石油、煤、井盐、铜、镍、稀土等资源型城市。依据资源开发所处不同阶段,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实施分类指导。其中衰退型城市是生态安全问题最严重的资源型城市,其城市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二)生态安全的概念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生态安全问题,对生态安全的概念虽然尚未达成共识,但普遍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整体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没有遭受破坏与威胁,组成生态系统的各部分都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生态系统的安全,即人类的生存环境处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本文主要采取狭义生态安全的概念。

狭义的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内容。自然生态安全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能够保证生命存在和延续的需要。经济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能够满足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会因环境质量低劣或自然资源短缺而对人类经济基础造成威胁。社会生态安全是指不会发生因生态问题而导致人民不满,影响社会安定,引起国家动荡等问题。

(三)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安全

资源型城市以自然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而导致资源短缺。各类矿业开采与加工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与废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单一,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随着资源的减少甚至短缺,经济发展动力缺失,经济水平衰退,以至于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状况不满,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更具有脆弱性,易引发严重的自然、经济及社会问题。

二、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使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一)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一方面,矿产开采与加工工业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责任者。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臭氧层减少甚至产生臭氧空洞,随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使极端气候频发。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迅速增长,1970―2007年之间增长了7倍多,在未来至少20年内碳排放总量还将明显上升,我国正承担着巨大的减排责任与压力。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遭到严重毁坏,引发了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

(二)自然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采矿业和矿产加工业,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等“三废”,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土地污染。煤炭开采和加工使用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粉尘、PM2.5 等颗粒物,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是2013年全国范围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源头。资源型城市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工业废水,这些废水流入江河湖海,还有一部分渗入地表,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资源型城市的矿石开采业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矿渣,这些废物长期地表积存,造成了土壤污染。

(三)资源几近枯竭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部分实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与能源消耗强度高,资源供给不足,使部分城市面临资源枯竭。2007年起国务院确立了三批共69座资源枯竭城市,能源、土地和水三大基础资源对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效应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约2/3的城市缺水,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近50,资源供需矛盾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引发经济安全问题

从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雏形是伴随着矿产开采业的兴起,劳动人口数量增多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采掘业占二次产业比重的20%以上。矿产开采与加工业多采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加之初期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开发掠夺,当资源将近枯竭时,无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使资源型城市陷入经济安全危机。

(五)存在社会安全隐患

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尚有近7 0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需要改造,城市低保人数180多万人。随着资源枯竭造成的经济萎缩,大量矿产工人失业,目前我国失业矿工人数高达60多万。此外,由于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原因,引发了较多的利益分配矛盾。我国资源型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多,存在较大的社会安全隐患。

三、政府调控维护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对策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面临的形势严竣,为维护生态安全要从评价与监控、防范与预警、政策调控三个环节加强管理。

(一)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生态安全问题,首要任务是综合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因素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生态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实施有效的生态监控。国内外学者已尝试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例如:层次分析法(AHP)、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格局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基于生态足迹评价法、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等。但对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存在很大局限性,多侧重自然生态安全研究,对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安全研究不足,没有综合评价生态安全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复杂关系,评价过程中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需要进一步提高统计量化方法的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应成为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建立防范与预警机制

生态安全应防患于未然,建立防范与预警机制。从环境治理根源着手,防范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可能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根据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对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实施动态跟踪、分级预警。制定不同级别的预警防范措施,落实政府管理机构、社会和企业的协同快速预警响应机制,力争将生态安全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安全问题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危害。

(三)有效实施生态安全调控

政策调控是指政府根据生态发展规律制定政策,运用各种方法,采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积极干预与影响,以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可借鉴的具体思路包括:协调城乡生态关系,统筹城乡环境、经济、社会综合一体化规划;合理规划土地使用类型,平衡工业用地与绿化用地比例;将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上升到法律高度,加大环境破坏执法力度;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补偿机制;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绿色消费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生态环境技术开展与推广;加强环境保护的国际间合作。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调控要统筹协调环境、经济、社会关系,有效实施各种生态调控手段。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危及城市经济、社会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而有效实施政府防范与调控措施,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安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城市新区 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策略

1 引言

为了贯彻十六大关于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步骤实施,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进行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立翔安区。在新修编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拓展时序安排上,翔安区的发展设计是:翔安区作为厦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辅城,远景发展为城市副中心。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翔安区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区域生态系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处在全方位的改造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是促进翔安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厦门市开拓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 生态安全格局问题辨识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胁翔安区生态安全的问题包括:

首先,林地和农业用地不断减少,使这两种组分所担负的生态功能被削弱。随着城市化过程,自然和农业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仍将延续,生态稳定性维护用地总量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区域生态系统就会变成一个稳定性维护机制非常脆弱的系统。

第二,城镇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线型景观,建成区逐渐连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态空间,导致了区域景观破碎化趋势,影响到了区域生态稳定性。就目前发展趋势看,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改造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观组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降低自然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安全性的维护功能。

第三,养殖业的旧有规模,使得滨海滩涂和浅海水域集中分布区分隔,降低了自然湿地景观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显著增加了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安静的田园气氛被彻底打破。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致使绿色空间不断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损失严重,形成了上述各种生态安全问题,再加上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全区环境的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随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行,未来翔安区的经济和社会也会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改造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幅度。这会使本区在进行土地开发建设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态可行性论证,建设的同时又大都没有考虑必要的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设,如此的强度和速度致使其对局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己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态系统往往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生态安全性极低。

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资源基础分析

安全格局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状况和现状景观组成及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生态景观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现状分布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区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体廊道、小的块状绿地等人为廊道。它们构成了区域性与局部人工环境的保护体系与保护屏障,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

3.1 植被带

全区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五块地区,即东北部的溪园内区、大帽山林场区以及东部的白云飞-锄山林区、鸿渐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围地区土地开发活动的蚕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区逐渐被道路或城镇建设用地所隔断,呈孤岛状分布。林地的覆盖率偏低,树种单调,林相结构单一,缺乏观赏价值。

3.2 土地资源

翔安区仍有大量适建用地可供城市发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区内目前仍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农田,其面积占总面积的44%,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区农业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区已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逐渐缩小。翔安的工业用地分布比较散乱,存在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的现象。翔安区的滩涂资源丰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区南部,沿着海岸分布大量的养殖池塘,近些年来盐田也不断转为他用。

3.3 绿地

城区目前公共绿地严重缺乏,无成规模的社区绿地及街头绿地。

3.4 水库坑塘

区内仅有曾溪水库和古宅水库等小型水库,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内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扰影响及自然因素影响,不稳定而变化明显。东坑湾已经成为区内最大的人工围堰内湾水域,作为区域开发的重点,应对东坑湾进行大规模的水域环境整治工程。

3.5 河流水系

区内较大的河流为九溪,它作为翔安难得的生态开敞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价值。多年来九溪水质污染严重,农业、养殖业等侵占河道现象明显;河流的连续性较差,河流的保护宽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陆交界带的自然生态过程被破坏。

3.6 交通道路

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路网结构不成系统。整个区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设中。

4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策略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建设过程,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应形成生态走廊,使得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良好的结构和功能联结,从而为研究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建立维护城市人居环境、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安全的有效生态网络。网络通常由廊道、节点、廊道效应区组成。

4.1 区域关键地段的辨识和生态建设

所谓关键地段,是指这些维持景观的连续性具有战略意义或者瓶颈作用的景观地段。通过这些关键地段的景观保护和建设,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类为保护生态系统所付出的经济代价降到最低。通过生态健康格局评价,来辨识整个区域的关键区。

4.1.1 生态健康关键区

① 翔安东北溪园内-大帽山林区、白云飞林场、香山风景旅游区:在这些区域植被集中覆盖区,要严格约束其内部的开发活动,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坏和损失。

② 曾溪水库、古宅水库:它们是翔安区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盖度,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

4.1.2 生态亚健康关键区

翔安区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心、五片”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十字形”轴线分布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心”指城市中心区,“五片”指新圩农业保护片区、马巷工贸片区、东坑湾高档居住片区、刘五店-澳头港口物流园区、大嶝-莲河对台特色产业园区)。分布格局正好处于目前生态亚健康状态区域。这些生态亚健康状态的点和局部,包括:

① 崎头-下潭尾-琼头地段、下后滨,澳头,莲河等滨海岸段:这些岸段目前以水产养殖功能为主,今后应对养殖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规范养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复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等植被来改善和恢复岸线的自然属性。

② 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组团。

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约束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和空间分布,对城市建设区形成良好的分割。尽量利用现有的生态基础建立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园地和农田等生态空间构架这样一些组团隔离带。在适合地段引入适量的绿地类型景观。注重居住区和工业园区的绿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景观形象。通过建成区内部的土地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开放空间和绿地覆盖。要合理选择持久、稳定存在的林种、树种,一般以乡土植被为宜。

4.2 生态节点建设

生态节点又称踏脚石(stepping stone),是整个区域生态体系或者景观格局中,一些面积较小但至关重要的区域。这些节点一方面形成区域安全网络的关键保护点,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控制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① 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节点。农业面对快速扩展城区空间的压力,农业土地资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农田,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则可与城市绿化隔离带相结合,成为城市绿色的开敞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② 东坑湾水域、澳头滩涂节点,这些区域作为重要的湿地鸟类物种栖息地加以保护。

③ 鳄鱼屿、刘五店海域,作为重要海洋珍稀物种中华白海豚和文昌鱼的栖息地保护区。

④ 下谭尾、九溪入海口的红树林恢复区,作为重要生态系统恢复区加以保护,防止填海造地等开发活动对其破坏。

⑤ 区域内面积大于1km2的坑塘水体。

⑥ 生态廊道网络的节点,主要指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交叉点处形成的生态节点,特别是大型立交桥周边地区形成的绿化空间节点,也包括与绿色通道相连的公园、湿地等;

⑦ 建成区内独立的开敞空间,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区内集中分布区的大型城市公园或绿化广场。这些节点也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

区域生态节点的保护和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区域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有效地约束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减少局部地段的景观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 生态廊道的建设

自然生境之间的生态连通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而生态廊道则是实现和维持生态连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结构是影响廊道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河流廊道还是道路廊道,都应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植物的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最好是将周围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结构之中,在树种搭配上乔、灌木结合,使廊道结构趋向于自然状态或者半自然状态。

4.3.1 河流廊道的建设

针对九溪展开生态与景观综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 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护自然形成的浅滩、沼地;

② 满足物种栖息地的多样性植被群落;

③ 水质治理,严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 建设生态驳岸,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间的交换与调节,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⑤ 划定河岸两侧100m范围为河流的缓冲区,限制人类活动;河岸两侧30m内的范围作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宽度,其范围内必须保证良好的植被覆盖度,保持和恢复生态群落的完整性。

4.3.2 交通廊道的建设

交通廊道对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者特定区域来说,是一种干扰型的廊道,在廊道设置方面,要有意识地减少这些干扰,尽可能避开生态系统完整且脆弱的区域;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的生态廊道,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在道路两旁建设一定宽度的绿色植被廊道。

4.4 区域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及其建设

4.4.1 生态网络构架

整体生态空间格局的连续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网络的增加被认为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生态价值较适宜的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趋势分析基础上,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生态纽带,使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结,从而形成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就翔安区而言,就是利用组团分隔带、山地林地和滨海自然保护区,形成相互联系的生态空间构架,以增强防灾(台风、虫灾)、消除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功能。

因此,合理组合全区现有的以生物生产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类型,并结合上述关键点与关键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造,建设具有区域意义的大型生态轴线,实现对全区现有以及未来城市建成区的有效生态分隔。生态轴线的具体构成如下:

① 溪园内-大帽山林场-白云飞轴线;

② 澳头-刘五店-鳄鱼屿滨海滩涂轴线;

③ 小嶝-大嶝-澳头浅海滩涂轴线;

④ 香山-东坑湾轴线;

⑤ 九溪及其生态缓冲区轴线。

4.4.2 区域生态轴建设

山地林区轴线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对于维护全区生态稳定性具有其他景观类型无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组分结构和功能,建立未来景观舒适性。增加各生境斑块的完整性和连接度,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过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将自然引入城区。

对于滨海滩涂浅海轴线,应科学确定岸线和海域功能分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总体效益最优化。尽可能保留和恢复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岸线,如珍稀海洋物种栖息地和红树林、滩涂湿地等特殊生境。控制海域污染,适合地段恢复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以九溪两侧绿带为竖轴,以香山-东坑湾绿化渗透空间为横轴,构成翔安城区十字形的绿化主轴。

5 结语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比较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规范无序的超强度的城市建设行为,使其对区域的生态安全不致造成无法逆转的破坏。以经济和高效的景观要素的配置状态,使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各得其所,相互协调,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实现区域经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从翔安区目前的景观组分比例和空间分布形势来看,基于现存的生态景观,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安全格局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海湾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趋势,最终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鹏. 基于遥感和GIS的景观尺度的区域生态健康评价――以海湾城市新区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10): 1744-1752.

[2] 陈志鸿, 陈鹏. 厦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述[J]. 厦门科技, 2005, (4): 4-7.

城市生态安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烟叶;生态安全;工作措施;效果;建议;湖南郴州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068-02

近年来,烟草病虫害已成为影响郴州市烟区烟叶产量和质量、影响种烟效益和稳定烟叶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烟草生态安全成为当前烟叶生产的一大重要任务。郴州市烟草生态安全着眼优化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多项有效措施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为害程度,达到经济、生态、安全、高效的目的[1-2]。

1 主要工作措施

1.1 培育无病壮苗

推行漂浮育苗,育苗率达90%。全面实行了集约化育苗,培育高茎无病壮苗,为培育烟株发达根系打下好的基础。

1.2 倡导科学轮作,控制病害初侵染源

合理轮作是防治烟草病虫害的基本措施之一[3],因实行合理轮作后,病原物因缺乏寄主而迅速死亡,土壤里的病原物会逐渐减少,特别是老烟区、重病田段更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轮作”的生产原则。郴州市烟区倡导烟稻轮作,推广面积达90%以上。

1.3 着力抓好土壤改良,改善烟株根系生长环境

郴州市烟区大力推广稻草还田、增施有机质肥料、施用火土灰等措施培肥地力,提高烟株营养抗性。坚持搞好烟田“三清光”,消除越冬病虫源。坚持抓好冬翻冻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土壤结构,优化烤烟生长环境,提高根系活力,增强烟株抗逆性。

1.4 注重品种轮换种植,培育2~3个主栽品种

充分利用品种的抗性,达到减少主要病害发病率的目的。合理调整品种种植结构,积极做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尽快找到能避开烟区主要病害的优良替代品种,通过种性自身避病的功能作用,最终达到减轻病害的目标。

1.5 坚持抓好平衡施肥,确保烟株营养平衡

在保证对种烟田块进行量化施肥的原则上,既要考虑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施用,也要考虑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结合施用,更要严格控制好纯氮的供给量,通过营养元素的协调供给,确保烟株稳健生长,从而提高烟株自身抗病力。

1.6 落实好大田生产技术,实行抗性栽培

严格田间卫生操作,控制人为传播病毒[4]。深挖围沟,适当提前进行大培土,培育强大的烟株根系。加强水分管理。全面实行下部叶适熟早采,改善中部叶通风透光条件,坚持搞好田间卫生,利用好消毒池的功能作用,对田间杂草、残叶、病株、烟花、烟杈等物进行集中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侵染机会。

1.7 完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

建立固定的病虫害系统观测体系,同时定期《烟草病虫害情报》,及时下发,以《烟草病虫害情报》指导烟叶病虫害的防治。

1.8 合理利用资源,建立生物防治体系

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的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5],推广应用了菌根技术防治烟草青枯病、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斜纹夜蛾等生物防治技术。

1.9 积极开展烟叶生态安全科研项目

近3年,郴州市落实生态安全科研项目37个,其中国家局项目3个、省局项目24个、省科技厅项目2个、上海烟草集团项目2个,自选项目6个。涉及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烟草生防菌药剂试验,烟田除草剂药害,植烟土壤中重金属危害,生态安全烟叶生产示范,病虫害预测预报,烟草病圃建设,“降本减害”农药防治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烟草病虫害等工作。

1.10 规范农药使用

全市实行烟草病虫害统防统治,规范烟草农药用药行为,农药实行统一订购,统一防治时间,规范用药方法,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把好农药使用技术关。近3年,郴州市烟草公司所有购进的农药品种都严格按照国家局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进行统一采购,在采购过程中严格进行公开招标、比质比价,建立了一整套报价、比价、询价模式。在采购中严格坚持质量相同价格优先;价格相同质量优先;质量、价格相同,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优先;质量、价格、服务相同,品牌信誉优先的原则,切实保证了农药质量。2011年从14个厂家共采购了22个不同品种的农药,包括抗病毒剂(2种)、杀虫剂(6种)、杀菌剂(8种)和抑芽剂(6种)等。2012年从20个厂家共采购了34个不同品种的农药,包括抗病毒剂(5种)、杀虫剂(9种)、杀菌剂(15种)和抑芽剂(5种)等。2013年从25个厂家共采购了41个不同品种的农药,包括抗病毒剂(9种)、杀虫剂(10种)、杀菌剂(13种)和抑芽剂(9种)等。

对烟农自购及使用农药每年进行调查。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市场上有出售烟农可以自行购买得到的农药有29个品种,其中除草剂有4类11个品种,杀虫剂有6类10个品种,杀菌剂有2种,抗病毒剂有2种。其中有2种是对环境友好的生物类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超敏蛋白),根据桂阳烟农反馈的信息,苏云金芽孢杆菌在鳞翅目害虫的防治中具有特别好的效果。没有发现使用违禁农药。

2 郴州市烟叶生态安全工作效果

郴州市不断加强对烟叶重金属残留及农残的检测和控制,引入了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对该市初烤烟叶进行了重金属残留及农残检测,并选送烟样至相关卷烟工业企业,公平公正地反映了烟叶重金属残留及农残真实情况的目的。

2.1 SGS对郴州市烟叶重金属残留及农残的检测结果

2012年郴州市将抽样获得的烟叶送交SGS公司进行重金属残留及农残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送检的初烤烟叶样品中,铅、铜、铬、汞、砷的残留量分别为3.700、23.700、11.405、0.048、0.811 mg/kg。而对禁用农药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该市送检的初烤烟叶样品中,并未发现任何禁用农药残留的痕迹。

2.2 工业公司评价情况

2012年,上海烟草集团对郴州市烟叶的评价为:烟叶外观成熟度好,色度浓,烟叶开片较好,上部烟叶组织结构较疏松、柔软;总糖、还原糖含量偏高,总氮含量偏低,蛋白质含量偏低,淀粉含量高,上部烟叶总体主要化学成分较协调;感官质量总体表现为较典型的浓香型风格,烟香浓郁、透发,香气扩张性好,层次感强,香气特征明显;烟叶安全性好。

2012年,湖南中烟对郴州市烟叶质量的评价为:烟叶总体外观质量中等。中下部烟结构疏松,上部烟尚疏松,身份正常,色度与发育水平正常,未见光滑、微青、杂色现象。除中部烟水溶性糖含量与个别上部烟总碱含量稍高外,其他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平均含量基本适宜,总体比例尚协调。香气风格为浓香型,香气质中等,量有至稍足,透发性中等至较好,中部烟烟气浓度适中至略大,稍细腻,稍湿润成团,上部烟浓度稍大至中等,略欠湿润,有杂气,主要表现为木质与枯焦杂气,中部烟劲头适中,部分上部烟样品劲头稍大至中等,余味尚舒适、尚干净。少数样品农残稍有残留,但未超标。整体工业可用性中上。

3 建议

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烟叶的生产,也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和健康,郴州市烟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保证生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严格按照国家局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进行统一采购,规范采购流程,提高对供应商产品和售后服务的要求;二是加大对烟草公司技术员和烟农的技术培训力度,让烟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提高烟农规范农事操作、自觉保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完善病虫害监测系统的建设;四是下大力气宣传和推广对环境友好的生物类农药,逐步提高生物类农药在市局统一采购中的比例。

4 参考文献

[1] 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J].环境保护,2002(5):3-5.

[2] 王健华,吉训聪.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系统学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5):34-36.

[3] 靳志丽,梁文旭,李湘冀,等.烟草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2002(12):38-45.

城市生态安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湖 生态 理念 护岸 净化 目标

一、当前城市河湖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大城市城区河湖长期没有得到系统治理,导致河道过窄、淤积严重、防洪标准低、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少河湖都已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城市景观。也成为广大市民的一块“心病”。

二、河湖整治的必要性

为遵循“健康、安全、活力、发展”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即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衡量标准;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不受生态破坏影响的保障程度,其中潜在的生态安全格局十分关键;健康、安全的生态城市是充满活力的,提高活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即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河湖整治有其必要性:1)防洪排涝要求:年年暴雨洪水的危害,现状河道护岸护砌不完整,河道淤积,部分河道被侵占现象严重,影响了汛期排涝通畅,遇暴雨时,极易积涝成灾。2)水质环境日趋恶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区不断扩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河道,使河湖水质日趋恶化。3)居民生活的要求:河道穿过居民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脏、乱、差的河道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让居民生活在碧水绿茵的环境下已是目前各地政府逐渐重视的问题。

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河湖应充分体现山水城市和江南水乡的文化特点,与文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为现代化城市生活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健身的好场所。

我们迫切需要实施“水利进城”的“亲水战略”,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构建市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激发城市生态系统活力,培育城市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河湖护岸形式的选用

根据华南、华东各城市及西方国家河道护岸成功案例,这里对一些河湖护岸形式有如下详叙。

从护岸护坡形式来讲,有直立式、斜坡式及复式等河道护岸形式。前者又叫挡墙护岸,后两者也称开敞式护岸。

首先讲讲直立式护岸。挡墙形式有历史悠久的干砌石和浆砌石重力式挡墙、混凝土成形的扶壁式及悬臂式挡墙、有日本用竹木制成的笼式挡墙、西方国家现在盛行的蜂巢挡墙等。各种形式的挡墙主要优缺点如下:

结 构

生态效应

透水性

柔韧性

抗冲刷

稳定性

抗 拉

施 工

造 价

浆砌石墙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较低

干砌石墙

一般

最差

方便

最低

混凝土墙

最差

最差

一般

较好

复杂

蜂巢挡墙

一般

城市生态安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转型 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城市生态化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类聚居环境理想的追求,将其归纳为“真,善,美”3 个层面的追求。求“真”追求的是城市物质环境的“返璞归真”.求“善”追求的是“善待环境”,讲求城市活动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求“美”追求的是建筑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文化环境意义上的统一.在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进程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和规划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和挑战。

一,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生态化.

生态型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因不同国家的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城市尚处与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之中。目前生态型城市已经跨越单体城市的环境空间,生态型城市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新的生态理念。生态与城市环境构成受到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城市生态化不再是单纯的结合自然与节能问题,生态化作为现实目标更需要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上全面思考,只有与城市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整体看待,生态化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生态化城市发展带来的规划问题

1当代城市生态转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城市生态化发展尽管是一个不断完善进化的过程,但在实践上都存在不尽相同的矛盾和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性,同样也导致了当今城市生态化的困惑,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技术手段的欠缺以及文化意识上的差异。 首先,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矛盾。 其次,从城市生态化的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的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大型的建筑功能和技术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传统技术的能力范围,需要以新的节能技术和手段达到生态化的目标。规划后,随之而来的是设计手段的欠缺,以及施工质量和精度低下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建筑生态化的发展。

2可持续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缺乏协调性.结构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没有一种完整性的组织构成,不具备合理的比例关系和高度的秩序性,这使得城市生态化成为个体行为,影响到整体系统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协调; 功能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环境没有环境运行状态的显著标志,城市的功能没有并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环境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作用没有在空间环境中进行,系统是封闭的,与周边空间环境没能实现协同发展.

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遵循生态的自然规律,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过程性等,注入了许多新的设计思想.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从现实出发,环境问题从更宽广的视角得到重新审视,当代生态化设计的理念也因而从单一的节能节地的,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走向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平衡,使现实策略与理想目标结合,成为自然—社会—经济构成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下的重要整合元素。

1、实现城市设计的生态转型. 城市生态化是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处理环境与资源问题,对生态城市目标和成果的评价有公认的统一标准。城市生态转型是对城市建筑和价值标准的重新确立。从生态系统观点来看,各个层级环境都是整体系统的子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影响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化目的是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城市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城市环境不仅要对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规划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我们认识到,要把生态化设计思维发展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在新的生态设计模式下,建筑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以适应正在形成的整体的设计体系,从设计的技术策略到评价过程,都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发挥生态化建设应有的作用。

2维护和强化生态化的连续性

(1)生态安全: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可利用自然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及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即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维护生态自然景观的完整化,加强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3)生态产业代谢:即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产业代谢的重点。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不断逐渐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

3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的加工改造, 通过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实现自然资源的整合.在防止毁掉特色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 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生态系统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保护区的保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保护、恢复城化的绿化方式,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