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认可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48-03

引言

当前,不少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这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低下。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教育背景中的专业认可度。已有不少学者(葛长波,2010)探讨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但鲜有研究以专业认可度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本研究拟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基于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本文探讨专业认可度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及对策。相关结论对于大学生明确专业认知、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及提升高校的教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设计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调查问卷主要考察三大内容:一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认可度,主要通过“当初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专业感兴趣程度”等问题来反映;二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这主要通过“如何看待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职业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等问题来反映;三是将上述两者联系起来,设计了“制定的职业规划与你的专业相关程度”等问题来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网络发放的,辅以当场发放的形式。针对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中江苏省高校学生居多。本次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87份,回收率为97.4%。其中有效问卷479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二、调查发现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规划受专业认可度的影响。职业规划的制定执行与专业认可度正相关。其中,专业认可度可细分为社会认可度和自我认可度,由数据分析得出,相对于社会认可度,专业自我认可度更有影响力。

(一)被调查大学生对自己专业都比较认可

图1反映了被调查者对专业的认可度。5分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认可,该比例为26.69%;4分表示比较认可,该比例为30.73%;3分表示专业认可程度一般,该比例为32.87%;2分表示不太认可自己所学专业,该比例为7.72%;1分表示非常不认可,该比例为1.98%。由这些数据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认可度高。

图1 专业认可度

(二)大学生已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下页图2反映出了被调查者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5分表示非常重视职业规划,占了26.73%;4分表示比较重视职业规划,占了47.52%,是最大比例;3分表示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一般,占了15.84%;2分表示不太重视职业规划,占了5.94%;1分表示完全不重视职业规划,占了3.96%。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职业规划是对个人的鞭策。规划就像给了你一个看得见的靶子,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张天波,2008)。

图2 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

(三)被调查者对实施职业规划缺乏动力

图3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多数人制定过职业规划,但是有所行动的只有少部分人。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有职业规划但没有相关行动的学生,该比例约为34%;其次是想过制定职业规划但没有制定过的学生,该比例为32%;很明确自己职业规划并有相关行动的学生占了23%;比例最少的是从未制定过职业规划的学生,仅为11%。职业规划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不是看规划书写得多漂亮,而是要有实际行动。这个行动包括积极投身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探索,以及按照确立好的职业目标进行的实践。很多学生认同职业规划理念,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对理论也能较好地掌握,职业规划书做得也很完美,但是一到需要自己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就打退堂鼓,不能将理论内容拿到实践中检验,而只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葛长波,2010)。

(四)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正相关

表1中的数据体现了专业认可度对职业规划完善程度的影响。对专业非常认可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均占45.45%,合计占90.9%,“不太完善”的仅占9.09%,而没有“不完善”的;在比较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分别占21.21%和43.45%,合计占64.66%,小于前者的90.9%,而“不太完善”的占30.3%,远远大于前者的9.09%,“不完善”的也由前者的0%提高到了3.03%;在不太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分别占3.32%和38.71%,合计占42.03%,小于前者的64.66%,而“不太完善”的高达51.61%,比前者(30.3%)高出21.31%,“不完善”的占了6.46%;在对其专业不认可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的为0,“比较完善”的占28%,合计占28%,小于前者的42.03%,“不太完善”的占66.67%,是四种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由此可见,专业认可度影响着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专业认可度越高,职业规划完善度就越高。

(五)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正相关

表2中的数据体现了专业认可度对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的影响。由表可见,当学生对专业非常认可时,制定的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比较高,其中“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分别占29.63%和33.33%,合计62.96%,“不太相关”的占25.93%,“完全不相关”的占11.11%;在比较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他们制定的职业规划的相关程度低于前者,“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分别占16.13%和22.58%,合计38.71%;在不太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他们制定的职业规划的相关程度低于“比较认可”的学生,“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合计占36.36%;而当学生不认可其专业时,制定的职业规划和其专业的相关程度就更加低,数据显示,“非常相关”的占0%,“不太相关”的占50%,“完全相关”的占12.5%。由此可发现,学生制定的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大致与专业认可度成正比。

三、对策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和专业相关性与其专业认可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欲改善职业规划的现状,不仅可以从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入手,还可以从提高专业认可度方面入手,双管齐下。

(一)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接触和了解职业规划的内容,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方面。而这不仅需要通过大学生自身努力,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还要需要依靠高校领导和家庭的重视。

(1)高等学校领导要切实从学校全局出发,认真考虑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把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去,成为学校工作一个重要部分。从经费、专业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其次,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整个校园都洋溢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再次,可以开设系统化、长期化的职业规划课程,使职业规划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从而高度重视职业规划(沈国金,2006)。(2)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家庭成员需要不断引导,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帮助孩子一起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职业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持续进行动态评价。

(二)提高专业认可度

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形成正确的学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自我认知、人生价值观认知的良好开端,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未来职业的挑战和责任,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谭睿,2012)。

(1)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专业认可度的培养与教育。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把专业认知作为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培养较深的感情。其次,要典型引路。要尽可能地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新生进行现身说法,提高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2)专业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培养专业认可度的引导与指导。首先,要强化身教影响,专业老师要对所授专业进行深度研究和了解,并热爱自己的专业。其次,要创新课程设置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专业学习的快乐和破解专业学习难题时获得的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张建芹,2011)。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专业认可度、职业规划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由调查所得数据发现,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完善性和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正相关。因此,欲改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不仅可以从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度入手,还可以从提高专业认可度入手。大学生自身、高校领导、专业教师、家庭成员等都对改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长波,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9):87-88.

[2] 张天波.浅析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必要性与重要性[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8,(7):44-46.

[3] 沈国金.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效果的宏观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139-141.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球科学 职业规划 问卷调查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者的重视,但多数研究是基于面上的、笼统的,对于某个专业或行业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时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调查研究,对于相对艰苦、冷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研究型大学,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个人期望值均较高,专业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对于艰苦专业的不认可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凸显;与此同时,作为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也很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的现状和期待,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途径,对于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储备、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性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自编“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共48个衡量指标开展问卷调查,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二至四年级、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以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

调查方式采用群体研究和抽样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南京大学学生采用群体研究方法,针对本科三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48份;北京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中国地质大学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办法,共抽取本科生、研究生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有效问卷640份,涉及地球科学领域14个专业,被调查学生的本科院校涉及48个地学领域院校。对640份有效问卷调查材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一般指标进行校际比较分析,重要指标进行个体因素相关性分析。

ξ示硭母霾糠值牧勘矸直鸾行了信度分析,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职业价值观三个重要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84、0.843、0.791。一般而言,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越高,只要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6,调查数据就有分析的价值。所以,本调查中的职业规划测量项目内在信度很高,具有分析的价值。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1.专业认可度。对于专业的选择初衷,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服从专业调剂”和“无奈选择”的比例分别高达65.5%和71.1%,而中国地质大学则有 46.7%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的认识相对更欠缺,且主动选择地学专业的比例较低,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通过“高考时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前三项因素为:学校所在地区29.8%、兴趣爱好45.3%、方便就业10.3%,启示高校要在学生进校后需要从兴趣激发和就业指导角度开展相关的专业认识教育。

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专业认可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受教育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性别等是显著相关因素(表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更倾向于“感兴趣,主动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情况越低,学生则倾向于“服从专业调剂”。性别是“入学前对专业认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接近60%的女生在入学前对地球科学专业完全不了解,对专业“有所了解”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49.0%、37.3%的女生。

表1 专业认可度影响因素相关系数

注: **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5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将就业前景的四个表述方面进行离散化后进行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分析(图1),可以看出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生源对地科就业前景比较看好,高于总体情况,农村、乡镇生源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更为不乐观,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需要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岗位信息。当父亲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时,对于地学专业的就业情景持最积极的态度,当父亲职业为农民时,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为不看好,这也说明地学专业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由不了解造成相应的不看好。

图1 就业前景的离散化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1.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显示 ,81.4%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49.4%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对于个人探索、职业世界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9.7%的学生认为兴趣测试非常重要,但仅有36.7%的学生接触过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尚有大量普及性工作亟待完成。“自我探索”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于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但是对于自身所适合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技能”探索甚少,65.2%和73.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提示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深入层度比较欠缺。

关于就业实习,93.7%的同学都认为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参加过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较低,仅为19.4%。其中中国地质大学(29.2%)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大学(17.0%)和南京大学(14.4%)。学生职业规划开始时间的调查显示,大二、大三是开始职业规划较为集中的时间,但仍有39.7%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大四(27.3%)、研三(30.4%)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2.相关因素分析。对自我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呈现正相关;性别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存在相关性,女生中34.1%表示不了解,男生不了解自身技能的人数占24.5%,其他方面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自我探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有效提升。“大学前学习相对轻松,参与社会实践较多”、“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职业规划明显早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非学生干部的高年级学生中有40.6%的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表明社团和学生活动组织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

对“专业选择缘由”与“职业规划情况”两个量表选项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得出的p值为0.029,说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情况与其专业选择的原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始时间更早,而“无奈选择”或者“服从调剂”的学生到高年级阶段仍然有36.1%和34.5%的学生尚未进行自己的规划。

3.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期待。大学生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父母等处可以获得较多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尚未发挥明显作用,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期待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生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实习的机会,此外,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兴趣和技能方面的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三)职业期待

1.就业领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三所大学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本专业对口领域工作(43.1%),南京大学选择在对口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1.7%,北京大学仅为15.5%;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都很高,综合性大学更明显,显示出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生既希望利用专业知识优势,同时期待不局限本专业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关于“就业决策自主性”,90.7%的学生表示择业决策由自己决定,体现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2.就业去向。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33.3%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其中南京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另两所高校;希望到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相当,显示出南京大学的学生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为未来求职的三个主要去向;除了国有企业,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希望去外资企业,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到事业单位。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挑战性,地学特色院校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3.岗位类别及城市。对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岗位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学校”和“性别”是相关性因素。以学校分类进行稻莘治觯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类(33.4%)、科研学术类(30%)和管理类(12.1%),11.2%的学生对于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没有考虑。比较分析表明,期望从事科研学术类岗位的学生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最高(37.1%);专业技术类岗位最受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青睐(43.1%)。南京大学的学生的岗位期待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专业技术、管理和规划设计类,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与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南京大学工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岗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表2 期望从事的岗位性质

A. 科研学术类 B. 专业技术类 C.管理类 D. 营销类 E. 规划设计类 F. 艺术创新类 G. 自由职业类 H. 服务业类 I. 自主创业 J. 尚未确定

关于未来职业所在城市的期望,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是与“学校”的相关性显著。北京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南京大学的学生有29.7%的学生希望在南京就业,2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江苏附近、江浙沪等地就业;19.8%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希望能在武汉就业,不少学生希望到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杭州、成都等地的选择比例较其他城市略高。

4.月薪期待。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北京大学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月薪值分别为5000(28.0%)、8000(17.1%)、10000(20.7%),南京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较为集中在4000(10.6%)、5000(33.6%)、6000(10.3%),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相对集中在3000(17.6%)、4000(23%)、5000(21.9%),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和不同学校学生的薪酬期待。

5.就业难点。对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53.3%的学生认为会是“专业局限性”,“社会关系”成为就业担忧的第二大因素,其次是实践能力欠缺及性别歧视,均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从学生性别角度的比较分析显示,除了专业局限性这一共同的难点外,男生更担心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女生更担心性别歧视。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1.就业形势预判。三所大学的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现出乐观与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很严峻,不容乐观(61.7%),另一方面也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88.9%)。相比较而言,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表现得最为乐观(92.6%);南京大学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88.2%)并随遇而安(49.9%)的态度,“不担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中最高(43.9%);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在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上与前两所学校相比,自信心稍低,但是“不想考虑就业形势问题”比例最低(14.1%),表现出较为客观现实的一面。

性别比较角度的分析表明,男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更为乐观,而女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专业与就业形势预判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地质学类、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类的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表现得更为积极的一面,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得更为主动。

2.就业时机。关于最佳的就业时机,支持研究生再就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本科生,三所学校的差异明显。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更倾向于研究生再就业,但北京大学的学生认为自身尚不够成熟的动因更大,更多的是从内在考虑,南京大学的学生从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自身修炼三个方面都有所考虑,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时机;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57.7%的学生希望本科就业,趁着年轻多到社会上历练。从性别对比角度看,男生更愿意在本科毕业后就业,女生对于本科就业更没有自信。

3.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分析。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 ,仅有17.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最认同,北京大学的学生最不认同。认为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学生中,南京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7.5%),中国地质大学中74.5%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是三所学校中比例最高的。对于“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一说法,73.5%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一说法,表现出学生更愿意在室内从事科研工作,对野外地质工作之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认识。其中,南京大学对室内从事科研表现得更为赞同,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室内的科研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看法最为积极,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更不看重野外地质工作。地质工程和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学生同意“能不出野外就不出野外”的比例最高,地理学、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最高。

随着交通和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野外工作环境和条件已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提升,关于“目前交通住宿条件便利,野外工作艰苦程度不高”的说法,约70%的学生表示认同,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最为认同,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却最不认同,可以看出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参与的野外地质工作程度有所不同。

综观分析,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认可当前野外工作各方面条件的良性改善,但是在野外地质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多数学生认为在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科研工作,且越是综合性强的高校的学生,越是理所当然,专业性的高校学生更能接受野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分量。

4.职业价值观分析。问卷设计了14个指标测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73.2%)、薪酬待遇(63.4%)和兴趣爱好(73.3%),对于专业对口的需求不是很强烈(39.5%),认为“国家需要”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比例是最少的(32.2%),在择业时考虑“国家与社会需求”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地质大学(23.1%),

三所学校学生的择业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兴趣” 、“工作的体面性”,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与“与所学专业对口”。除此之外,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自由”和“较好的人际氛围”,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多样化的工作体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体验与挑战,地学特色院校更注重工作内容和稳定性。

其次,男生更关注工作的体面性、挑战性,女生更关注工作的舒适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非常关注(72%),近半数学生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47.7%)。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表现得较为明显,71.2%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成长成熟”,45.4%的学生视工作为“生存的手段,更为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

家庭所在地与择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择业时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表现出在择业时,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能够相应国家的号召和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对于工作人际氛围的关注度高于来自其他地^的学生,体现出农村和乡镇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焦虑。随着生源所在城市的级别提升,学生本人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现和需求、工作挑战性和多样化体验都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个人的择业价值观更趋于务实和后现代化。

四、结论与思考

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选择比较被动,专业兴趣不足,对于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领域不够了解,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内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教育;(2)多数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方法缺乏了解,职业规划开展的进度和深入程度均存在不足;(3)地学领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务实,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待遇和兴趣爱好的满足,价值观引导与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4)“高校”、“性别”、“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性别”、“生源地”等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与专业认识、职业规划的诸多要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高校地学专业进行自主性质招生及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基于此,高校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相结合,从专业兴趣引领、专业美誉度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探索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努力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专业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建国初期的推崇,市场经济发展后的逐步消退,到新世纪以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较低,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亟待有效的专业形象提升措施。大学生对于地学专业的认可度与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充分说明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大学生提升规划意识、建立自我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开端。

高校可以通过地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营造,通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科研、公益、社团、休闲等活动中,展示地学魅力,对话现实问题,解决公众困惑,提供志愿服务,普及地学知识等,让学生在图文展示、文体表演、户外拓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中,梳理架构并灵活运用地学知识,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提高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地学科普创作是更为广泛的提升专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现代地球科学专业的美誉度提升有赖于多层次、多角度和专业化的科普活动,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参与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起由行业科技专业人员、科普人员、新闻媒体组成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开展地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培养地学科普创作、编导和出版人才,为地学科普创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地学科普创作人才队伍。

(二)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专业兴趣

兴趣对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掘潜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认识和了解。

新生导学活动是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新生导学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地球科学领域各个专业方向,包括专业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前沿、难点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去向等,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古生物、岩石、矿床等地学基础学科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揭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专业兴趣。导学课程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内涵和社会地位,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找到契合点,建立与地球科学专业之间的个人内在关联。

名师参与导学活动是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术精湛的大师、名师更能够将深奥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学者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接近这门科学的核心和精髓,对于学科体系的了解也越是透彻和系统;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生产实践也有相关的接触和了解,可以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创造性地开展基础课教学;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因此其授课更具有启发性,更能够深入浅出地带领新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初涉地球科学的学子至关重要。

(三)全方位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更快地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规划学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由学校、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校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部门负责专业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教务部门负责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学院学工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规划咨询指导具体工作,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的多方面资源,共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从课程内容角度,专业课程需要增加专业所对应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内容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探索,并进行相应的知R储备,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积累。从教学方式角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开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动与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其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针对多数同学对于职业规划体系尚不够了解情况,高校需要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职业规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生涯人物访谈、校友交流、单位参观、就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对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职业世界的探索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非常关键。职业世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这决定了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用人单位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及杰出、知名校友的普遍参与。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邀请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校园,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世界和职业要求;邀请各个领域的校友返校,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指导。有关行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课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或校友进校园担任授课教师,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地球科学学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其科研和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但目前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尚显不足,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极为不利。地球科学学科招生政策、专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机制的形成,有待于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方法及应用(2009)[M].电子工业出版社:367.

[2]白强,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LU Rui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One side is difficult employment, employment in winter, while they are blindly employment, frequent job-hopping, both of these two social phenomena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planning, college education, but also reflects the current plight of th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is dilemma from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the school two levels, but also put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e two level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1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困境

1.1 学生层面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由于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怎么关心过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导致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参与职业规划的主动性不强。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2)自我认知不够,测评工具有待完善。准确、全面地认清自身的条件,可以避免在对自己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做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选择。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网站,各种测试题目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水平参差不齐。对大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缺乏可信度。(3)对职业环境了解不足,职业目标模糊。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却不知道理想的工作具体每天做些什么,更不懂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等职业环境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职业环境信息未加以重视,另外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了解机会。造成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对未来职业表现出的一种向往,而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规划职业生涯,更没有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去做准备。(4)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随着自身学识积累、阅历丰富,以及社会发展,大学生必须及时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动态调整。定期审查自己的职业目标、生涯路线和长短期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实践中由于这是个长期和自觉的过程,缺乏督促和反馈,往往导致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

1.2 学校层面

(1)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意识。在我国,多数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目前还不够健全,基本停留在针对新生的职业规划公选课和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类讲座,而没有全程化意识,缺乏全程化规划、引导和督促。(2)缺乏专业化的高水平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专职的职业规划教师,一般是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学工部、招生就业处的教师兼职来完成。而这些人员普遍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不足,难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系统、高效地开展。(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少个性化辅导。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仍多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性教学,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指导作用不强。目前的教育方式,虽然在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的普及作用,但对个性不同、专业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具体问题上依然茫然无措。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学生层面

(1)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好思想准备,明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比赛、讲座和公选课,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2)科学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要清晰地认知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还要利用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对行业和职业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相互结合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目标决策。制定职业目标时还应充分考虑生涯探索中的各种因素,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做出科(下转第225页)(上接第218页)学决策,确定生涯目标。(3)制定行动方案,提高行动力,动态调整促成职业目标实现。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为了提高行动力,建议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易于实现的阶段性小目标。然后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一步一步实现最终目标。同时,由于生涯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种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行动方案必须留有弹性,以便实时的根据评估进行调整,促成生涯目标的达成。

2.2 学校层面的

2.2.1 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

“低龄化、高学历化、学科背景复杂、工作时间短,非全职化”,这是目前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点,距离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设:首先,高校挑选一批基本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具有职业规划指导经验的优秀教师,为他们提供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机会,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育专职队伍。另外,加大对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学院书记等人员的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力度,使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向学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2.2.2 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服务体系

(1)设立专门的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还应加强制度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大力建设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身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2)开展全程化、个性化的服务。高校应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具体来说,大一是准备与适应阶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职业测评。大二和大三是发展调整阶段,主要是开设与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根据专业展开不同的技能培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动态调整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路线。大四是职业准备阶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通过帮助开设讲座、提供一对一咨询、组织招聘会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和路线有更清醒的认识,做出个性化自我职业决策,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测评体系。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等,使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相关内容,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规划方法和技巧,提高基本职业素养。

2.2.3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校企联办创业中心、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为大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环境了解的机会。这样在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经营管理以及从事该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等,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明确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还可以同时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进一步修正职业定位,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2] 张莉萍,陈先庚.对高校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5(6).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职业规划类课程是高校指导开展职业规划和促进就业的相关专业性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业、择业和创业的关系,提前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时间情况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为此做充足的准备。课程还提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职业规划类课程填补了学生关于职业规划相关知识的空白,强调让学生了解职场,尊重职场规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类课程着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引导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内做出职业选择,并以此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

高校举例

“今年两轮都没‘抢’到雷五明老师的课,太遗憾了。”开学伊始,一场选修课“抢课大战”在武汉理工大学上演。该校教师雷五明开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选修课,1800人抢210个名额,选修课系统差点瘫痪。雷五明的《大学生职业规划》选修课,能容纳210人上课。在年初的第一轮选课中,有1800多人选这个课。学校教务处于是动员雷五明再开一个班,没想到,在第二轮选课中,还是有1600多人“抢”。许多同学无奈接受被“刷”掉的命运。而在2013年7月的选课中,也是近2000人“抢”他的选修课,甚至还引发了教务系统瘫痪。上过课的学生评价他:“课堂控制好,气氛热烈”“讲课毫无架子,深受学生喜爱”。正因为如此,每到选课时,就有学长学姐提醒新生们,去选雷五明老师的课。

于2008年开设的《KAB(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成为南开大学最热门课程之一。KAB,英文全称Know About Business,意思是“了解企业”,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该课程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人物访谈、商业模拟游戏、心理素质测试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并成为考核目标之一。学生将在课上学习如何找到一家好企业、如何组建公司、创业前的准备工作、怎样制订商业计划书、如何经营一家企业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怎样产生商业想法的课上,前45分钟,学生讲他们的商业想法;后45分钟,专家、教师进行点评。还请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创业者来分享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带学生去创业企业参观、考察。南开大学KAB的另一个特色是,其中考试每个人讲自己的商业想法写成论文,或者自己联系一个创业人物的访谈;期末考试上,学生将分为3个创业小组,起名字、编口号、写商业计划书,以团队形式来完成。

萨如拉副教授是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导师,她上课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会随机挑选4名学生模拟面试场景,分别让他们用3句话介绍自己,然后请在场的教师当面试官做出选择。接着她就此对4名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并引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她从“如何有效地度过每一天”这一现实问题展开,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阐释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萨如拉认为,在大学生里,有两个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第一个是选修课,第二个就是利用好寒暑假,真正去一个喜欢的工作单位实习兼职,就是免费给人家打杂都没关系,来确定一下能不能干这个职业。大学生要做好职业定位,需要做的是职业探索,初步定一个大的行业位置,通过实习兼职获得一些感悟,再回到课堂学习。这需要学生调整能力特别强,还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包括理论的学习。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一新生进校后就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课本还是提出了比中学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当然这也是高校该课程有了更多内容和更深的深度所决定的。课程提出了这四个方法:注重学习学科理论。注重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这四个要求反映了学习高校思修课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法。结合该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本文将其与职业规划的要求和发展规律进行基本的思考和探讨。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与思政教育及本课程的关系已经在另文中进行了阐述,本文将不再论述。

注重学习学科理论。教材指出:科学理念,就是的基本原理,就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构建思修课的理论基础和贯穿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课程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道德问题,运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在学习中,既要求学生注意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理论,更要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应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课本中的相关理论和观点也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思考和探索的必学和必备理论和相关知识体系。所以,注重学习学科理论,对于职业规划和课程有机结合同样具有重要指引意义。注重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课程包含丰富的人生哲学等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注意汲取和把握这些思想成果加强修养、培养素质、提高精神境界。还要求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所以,与职业规划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注重联系实际。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会生动而具体。课程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英雄模范人物(身边榜样等)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职业规划就是联系实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要求必须从实际实践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地完善调整深入,从而走出从容又精彩的人生,使人生实践和职业规划得以统一。注重学以致用。课程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与遵守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课程要求和职业规划的实践都强调学以致用,都注重学以致用。也必须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的目的,真正实现职业规划的作用。

当然,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法和实践也有其自身的特殊的方面。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按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的不同分成探索期、定向期、准备期、冲刺期阶段,并按照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探索期,目标: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可从三方面努力:转变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多向毕业生咨询就业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认真学习,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学习,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尽可能全面地锻炼自己。定向期,目标:初步确定就业方向以及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四方面努力: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职业规划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在课余时间长时期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总结职业经验。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准备期,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为择业做好准备。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学习撰写简历、求职信,学习面试知识、求职礼仪,掌握求职技能。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等。冲刺期,目标:成功就业。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毕业方向已经确定,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宜着手做好以下事情: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期望是否恰当,所作的准备是否充分。主动参加就业、创业讲座,积极参加模拟招聘,提高择业技巧。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精心设计制作求职材料,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主动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招聘信息,积极参加招聘活动,落实就业单位。大学生及早谋划,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仅有利于大学学业的圆满完成,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创造成功的人生。总之,在方法上,课程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方法上是相通的,也并不存在万能的和绝对不变的方法。

作者简介:张锐(1970- ),男,重庆工商大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