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的综合计划

供应链的综合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的综合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的综合计划

供应链的综合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血液净化;多器官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

0引言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多种疾病的危重并发症,伴有急性肾衰竭患者的预后更差. 虽然有间断性血液透析(IHD)、腹膜透析(PD)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等多种治疗技术和方式,但大多数病例是在出现急性肾衰(ARF)后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故重症的MODS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同时伴有ARF的患者. 我们回顾性总结了本院24例MODS和ARF患者行CRRT治疗的临床应用体会,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患者24(男10,女14)例,年龄8~70岁. 原发病为因有产后大出血合并急性肾衰6例,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衰2例,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2例,心脏术后合并急性肾衰1例,慢性肾衰伴心衰8例,慢性肾衰伴重度水肿5例. MODS及ARF诊断标准参考“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其中ARF诊断标准:无血容量不足,尿量<20 mL/h持续6 h以上,利尿剂冲击后尿量不增加;或血肌酐>176.8 μmol/L.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为少尿或无尿,经扩容、利尿、强心、扩血管、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正规应用均未使病情改善.

1.2方法①治疗方法: 除6例慢性肾衰患者采用原有的动静脉内瘘作血管通路外,其余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 使用德国Diapact CRRT机型,AV600s型血滤器,Treeful置换液,后稀释法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 置换量1~2 L/h,血流量150~220 mL/min,24 h不间断治疗,直至患者尿量恢复或死亡. 结合中心静脉压随时调整超滤速度,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法抗凝或依病情及滤器情况而定. ②观察指标: 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前查血尿素氮(BUN), 肌酐(SCr), 尿酸(UA)及电解质,以及对治疗中存活者CVVH治疗时间、CVVH开始后尿量恢复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 治疗后BUN,SCr及UA的下降率(%)=(1-治疗后/治疗前)×100%. ③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转贴于

2结果

在24例患者中,存活14例(57%),死亡10例(44%). 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存活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平稳,无治疗相关并发症. 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BUN,SCr,UA显著下降,下降率在41%~56%之间,在治疗过程中内环境较稳定,血清电解质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波动(P>0.05,表1).

表1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及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略)

3讨论

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引起急性肾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轻中度的ARF经临床治疗就可恢复,但重症ARF尤其合并MODS的患者,通常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内毒素血症、水钠潴留、低心排血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大量静脉营养、药物支持、机械通气及循环支持治疗[1]. 这就需要一种能持续缓慢及能同时纠正复杂内环境紊乱的治疗措施来治疗或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CVVH治疗的特有机制在该类患者的应用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发现CVVH可广泛用于MODS及ARF合并心功能不全、脑水肿、高分解代谢状态、严重的水肿等. 它有如下特点:①治疗中患者的血浆氮质代谢产物浓度更为平稳,避免了IHD中氮质代谢产物出现明显的高峰和低谷的变化[2];②能有效地清除循环中的炎症介质;③能改善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氧的弥散功能;④持续稳定地清除体内毒性物质和过多的水负荷,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及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因此,对出现ARF的低血容量患者经正规治疗后若仍无尿量恢复,应尽早或在合并其他器官衰竭初期进行CVVH治疗,以缩短少尿或无尿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治疗时机选择得越晚、发生功能障碍的脏器越多,患者病情恢复得越慢,预后也越差.

参考文献

供应链的综合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资计划;协同;标准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6-0079-02

国网公司在“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引领下,发展进入了以“三集五大”为特征的新时期。物资集约化管理作为贯穿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 “五大”体系的重要支撑业务,在促进公司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发展、全面提升公司资源和运营效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全面的物资需求计划是实施集中规模采购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源头和关键,是物资采购供应链顺畅运转的有力保障。如何将物资计划管理作为推进集约化管理的抓手,提升物资管理能力呢?

一、加强全面物资计划管理,建立全程管控的运行机制

物资计划管理是物资管理工作的“龙头”,是物资采购供应链顺畅运转的有力保障,其贯穿规划、财务、基建、生产、营销等整个企业运营环节。要想做好物资计划工作,必须延伸物资管理,物资计划全员参与,以投资为主线,以项目为纽带,明确规划、财务、基建、生产、营销等物资需求项目主管部门的物资计划管理职责,做到计划一致、进度一致,项目与需求同步,资金流和物资流匹配,建立采购与需求双向互动的计划管理模式。打破物资条线与其他业务条线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实现物资需求计划横向共管;将工程项目管理与物资供应链系统进行整合,将项目储备库由项目明细提高到物资明细,物资计划管理达到“全面覆盖、全程管控、全员参与”。

二、物资计划关口前移

改变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阶段才开始编制物资需求的做法,实现在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年度财务预算时项目单位同步开展物资需求编报工作。将物资需求编制和审查纳入公司可研审批流程,在可研阶段完成物资清册编制和审查。将物资清册审查意见作为项目入库条件之一,在项目储备阶段保证物资清册按程序完成。将年度需求计划编报与公司综合计划和投资计划编报联动,在公司上报综合计划和投资建议计划阶段,同步生成物资年度需求计划。

三、物资计划全口径

物资计划涵盖各专业、贯穿各层级、覆盖各电压等级,既有电网建设、技术改造、小型基建、营销投入、信息化建设等资本性项目物资,也包括大修、科研、管理咨询、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成本类项目物资。故物资计划应做到全口径、全覆盖,全面涵盖纳入年度综合计划和财务预算的所需物资,实现物资需求计划与公司基建、技改、大修项目全面对接。实现物资需求计划与各专业实施计划无缝衔接、采购范围界定清晰,做到不重、不漏、全覆盖,实现年度物资需求计划“一本帐”。

四、匹配物资计划与项目进度

物资计划应从项目下达、前期设计、工程计划、实施等环节工作入手,走出去主动服务,请进来延伸管理,及时发现项目前期物资需求工作的薄弱环节,适时与计划和项目管理部门沟通,杜绝非标物资的使用,促进各类项目物资招标集中、有序、规范开展。在项目计划阶段,物资部门应主动查询项目审查、下达和核准信息;在项目实施阶段,与项目部门紧密协作,根据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结合基建里程碑进度安排,实现项目招标需求的有序编报;在需求申报阶段,强化物资计划编制、审核、上报、平衡、执行、考核、反馈各环节管控,建立层层审核、层层把关的计划申报审核机制,保证计划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五、物资采购标准化

物资采购标准化是集中规模采购的基础,是物资信息化应用的必备条件。强化物资标准和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等标准体系的对接,应用国家电网公司“三通一标”成果,将物资主数据和物资采购标准的各项要求融入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环节,是实现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统一物资需求计划上报的规范和格式,从可研初设阶段严格贯彻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采购标准,建立 “非标勿审,非标勿报”制度,避免由于规划、设计、招标采购阶段标准执行不一致而重新设计复查修改,确保采购标准执行的效力。

六、强化物资计划闭环管理

一是强化合同按期履约管理。物资部门要高度重视物资到货管理,克服施工受阻、工程延期、现场不具备收货等因素影响,加大工程现场协调力度,及时组织供应商排产、到货,保证工程项目按里程碑进度进行。二是强化闭环管理。为加强物资合同的集中管控,定期对合同签订履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处理合同签约履约事项,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将合同执行情况与计划、采购结果进行比对,形成物资从计划到采购、从签约到履约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七、深化物资信息化应用

供应链的综合计划范文第3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物流成本是以货币形式直接反映在各项物流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劳动占用和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物流成本管理就是把物流成本从生产经营成本中分离出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物流活动专项费用的统计核算,把各项物流活动变为成本加以掌握,以此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并对物流合理化程度做出客观评价,促使物流系统不断完善,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优的物流服务。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此,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势必造成企业经营者对物流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不重视,从而使物流成为提高流通绩效的“短板”。

第二,因物流没有完全从流通系统中分离出来,企业也没有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的。导致供应链企业间物流活动协调和管理上受损,也难以有效地控制供应链整体成本。

第三,因缺乏正确的成本信息,大多数企业现在使用的核算结构都是对共同成本和间接成本的硬性分摊,因而常常歪曲了来自产品和客户的实际收益。这与物流服务管理的目的即“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是相悖的,同样也会造成物流管理绩效降低的后果。

基于上述分析,企业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首要的是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此外,在努力削减物流成本的同时还不能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因此,动态、全面地监控和管理物流成本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而建立和运用一套完整、合理的物流费用和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

二、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分析

物流管理着重于过程导向,其目标是整合从前端的供应商到最终的客户这一整条供应链上的资源。物流系统诸环节的活动必须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否则一些物流活动将无法计量与控制,因此,必须对物流成本控制进行动态分析,将物流成本各种有效的控制方式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其中,按机能别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作业成本分析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第一,基于活动的作业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法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的。在作业成本制度下,其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可以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此外,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对于物流过程而言,作业成本分析的关键之处在于,在整个物流传递过程中找出因为消耗资源而产生成本的动因。传统成本分析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事实上,成本行为是由成本驱动因素所决定的。要把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上去,首先需了解成本行为,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驱动因素。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可以将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第二,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形成机制。物流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围绕顾客需求而进行的对产品、服务等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环节的流动过程以及有效、低成本地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一般来说,供应链物流成本强调的是企业间的系统成本。因此,物流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物流成本仅指由于物品移动而产生的运输、包装、装卸等费用;广义物流费用是指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化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它具体包括了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及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发生的所有成本。

企业运行机制对物流成本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一般地,销售部门或生产部门决定着物流总成本的一大半,因此,它们是物流成本的决定者。由于物流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销售和生产部门的制约,而物流结构状态又是决定物流成本的最大因素,物流结构一经决定,一大半物流成本也即意味着被决定。销售过程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仓储保管成本、订货处理成本、退货成本、计算机信息处理费用、人工费等,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形成于许多环节,如设计环节、生产环节等。

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是跨组织边界的成本管理。它是由各节点企业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交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共同组成的,为此,其成本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也应从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扩展到与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关系的层面上,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实现最优的物流成本管理。

第三,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是将物流费用按机能活动(如包装、保管、装卸、信息、物流管理等)进行分类,并按各机能活动分摊物流费用。该方法是一种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没有固定的框架和统一的模式,必须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开展。目前,这种机能别的物流成本控制在全球物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也常常被称为“作业成本分析”(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也称ABC)。

一是作业成本分析的两层资源分解。作业成本分析(即ABC)是将组织的各种直接或间接资源分配到作业活动上的一种成本分析工具。使用ABC法将涉及两层作业分解:第一阶段是将各种资源或形态别费用分摊到业务流程中的活动,从而核算各活动环节所耗费的资源或费用;第二阶段再将活动成本分摊到各产品、服务、顾客或部门,进而计算这些类别是如何消费活动资源或费用,以便达到优化业务和市场,合理管理作业流程的企业目标。

二是构建作业成本分析的物流费用核算体系。由于ABC的费用核算方法是在计算出不同形态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再按照作业机能算出物流成本,所以如何划分作业活动是运用作业成本分析法准确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关键。从现行ABC的应用来看,尽管不同的业态、不同的企业作业机能不尽一致,但就总体而言,均可以按照企业的活动别来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

三是机能别物流成本核算的程序。机能别物流成本核算是按照作业机能或作业计算物流成本,从中寻找改善的作业活动和领域,其成本核算的程序具体如下:第一步,具体为: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即根据账单或传票把和物流相关的费用进行分类、汇总,原则上按照计算基础乘以数量得到金额数据,填写到金额栏;将各费用的金额加总,得到项目别合计;将各项目合计数据加总,得到整体物流成本;算出各项目合计占总物流成本的比重,进而得出项目的成本结构;算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出货金额、总利益的比率,得出物流成本消耗情况。第二步,在物流活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损益计算表算出物流成本数据。第三步,根据第二步计算得出的结果再详细测算订货、验货等作业项目别的物流成本。第四步,对第三步算出的物流成本再按商品别或商品群别等重新汇总计算物流成本,并掌握不同运用目的的出货金额或出货数量等数据。

在以上的计算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测算各作业成本时,要区分清楚对本企业内部发生的费用和对外支付的费用。后者的发生较为明确,测算也较容易;但前者发生的费用有时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所以较难测定,这需要企业根据作业活动的特点以及行业的特点和业务流程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二是在计算方法上要避免随意性。有些数据可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填写,而有些数据则需企业依据一定的标准来推断测算;三是因企业内的物流业务具有涵盖作业活动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因此,与物流成本相关的数据收集需要不同的部门积极配合,既包括与会计部门相关的数据,如借贷对照表、损益计算表等,也包括与业务部门相关的数据,如订发货数据、作业日报等,以及与物流设施、设备、车辆相关的数据等,只有上述业务活动涉及的部门协同合作,才能保证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物流与作业成本分析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物流的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提供服务的意义在于管理作业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成本分析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成本分析方法。物流或供应链的管理者则肩负着理解、分析和应用作业成本分析法的特殊使命,需要理解企业的流程以及与流程相伴随的作业。这项工作是跨职能的,价值链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决定成本驱动因素的步骤通常被认为比作业成本分析系统本身更有价值。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能使企业更好地检查成本结构,解决非常规问题,防止作业严重浪费。此外,还有助于锁定更好的投资决策。

供应链的综合计划范文第4篇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广东省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编号:060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研究》(06-YC1-3)。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越来越难以孤立于其价值链之外,而是逐渐演变成为各自供应链上的节点,供应链的管理也必须实行集成整合,以对物流、决策流、资金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实践表明,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网络集成;电子商务平台

一、引言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农产品物流、冷链系统、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橡胶、非散装谷物等)及农产品跨国供应链等领域,并呈日益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例如: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Transparency)和可追溯性(Tracing)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整合过程包括最底层的基础建设,到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和外部供应链集成,直至最高层次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Daugherty et al.,1998),集成化程度是评价供应链实践水平的重要指标。电子采购一般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或改善交货,改善采购交易管理,改进交货准确性、服务与保障性等。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对农业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Gimnez and Ventura,2003)。必须设计一般的、柔性的、广泛的ICT服务结构的政策和技术,进而在农业供应链中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化供应链是供应链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供应链系统的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明显,供应链的电子化也会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普及。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农产品供应链间的信息是阻断的,这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流通市场的监管与安全控制成本过高,流通不畅;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成本过高,致使农产品成本过高。因此,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以批发商为核心,向上整合供应商,向下整合零售商,从构建新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开始,到最终形成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时,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在企业内各部门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进行外部整合,以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整合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以形成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探讨农产品供应链的电子化、网络化集成的模式,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化集成方向。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由内部整合转向外部集成

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具体实践中,多种类型的涉农供应链管理都已经出现,比如农产品原料供应链、粮食供应链、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新型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等。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整体阶段是:单一的供应链内部功能整合基本完成,正处于向外部供应链整合转移的阶段,此时整个行业的外部供应链系统也必须得到有效整合,以使得信息结构不断适应正处于高级化阶段的组织结构。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总体情况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是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1)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流通环节有不同的控制标准,标准的设立不科学或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也影响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成效;(2)农产品供应链的监管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对流动的农产品的控制和监管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使下游机构或最终消费者难以对农产品生产情况等上游监管信息进行回溯性查询,上游机构也无法对产品流向进行跟踪。

可见,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缺乏整合机制,这种整合运作机制在农产品收成前开始安排促销计划,包括产量预估、消费市场的预测、价格机制的拟定、销售渠道的安排、销售网点的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广告的准备、后勤补给及物流转运体系的联系预约、收成作业的协调、品质处理程序的准备等等,这些任务当然包含跨企业或个人间信息的收集、分析、共有与共享,这些日常的程序与作业方式互动,转换为作业流程,确定合作伙伴间的权利、义务与互动程序,进一步运用电子商务技术虚拟结合,形成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当负责销售的伙伴触发某一产品需求程序,提出对某些产品或服务需求时,整合网络与该程序相关的供应端及销售端系统,都必须动起来,经由整合中心的运算,寻求可行方案并提供给需求者详细信息,以供决策参考。一旦做出决策,业务往来的合作、互动、交易即同时进行,相关的物流作业也随之展开(马林、沈祖志,2004)。

实践表明,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渠道整合机制最有效的途径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处理流程。信息系统是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供应链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地流动,可以使企业能动地对市场作出积极的反应,并指导企业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必须以信息流为切入点,通过供应链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科研、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看成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对上游的供应活动,中间加工、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分销活动同等重视,使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相互作用,形成高效动力,从而提高流通速度。

三、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趋势:从电子化到网络化

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 农业大学及农业链竞争中心等的研究表明,集成式供应链是解决现阶段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供大于求,顾客需求变化快、服务要求高,对质量、安全和环保监督日益严格条件下的经营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供应链如何集成,有人提出通过实验和模拟筛选出供应链绩效最好的方案,并构建了由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核心企业水平位置为坐标的结构模型(Salin,1998)。总体来说,从其它行业供应链的发展来看,供应链的前后向一体化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一体化最终导致“价值集成商”的出现:(1)分销商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2)为中小零售商提供采购和物流服务的分销商可能出现并逐步发展;(3)分销商将继续扮演主要物流提供者的角色;(4)越来越多的大型零售商将建立中央采购物流体系,实现后向一体化;(5)自有品牌的出现和发展将加强供应链前后向一体化的趋势(Gimnez and Ventura,2003)。

最终的格局是,“价值集成商”越来越成为供应链的核心领导者和组织者。“价值集成商”主要通过“集成战略”和“协作战略” 来实现其供应链上的领导者地位:集成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者进行纵向价值集成,把供应链上更多的环节纳入其业务范围,从而实现价值的转移和提高;协作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者引发供应链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打破企业固有的边界,通过协作来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未来供应链领导者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网” 的模式,建立无边界的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价值(物流、营销、设计)进行集成,实现纵向价值集成获得成功,其中生产商通过协作的方式获得零售商终端价值,而零售商与分销商则可以在自有品牌基础上通过纵向价值集成获得成功。

供应链管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供应链的电子化分为三个阶段(陈志祥,2005):第一阶段供应链电子化表现为企业局部的应用,如库存管理系统、物料需求计划MRP等,采用的是独立的单机应用模式;第二阶段供应链电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间的应用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企业内部管理采用的是制造资源计划技术MRPⅡ,电子化的模式主要是C/S模式;第三阶段电子化供应链技术主要包括外部网(Extranet)和企业资源计划ERP,出现了电子化新模式,即B/S模式。现阶段,供应链电子化的新应用模式不断出现,比如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联合计划、预测与补给系统CPFR。这些有关供应商与客户资源的管理系统的出现,增强了供应链的同步性,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显著增强。从整体层面来看,电子商务整合和优化供应链,提高服务的品质,降低营运成本,引导企业重新整合资源和商务流程以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形成高效产业链,网上交易平台使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的频率大大提高。

在农业领域,最有可能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价值集成商”的是物流中心和大型加工企业,以前者为例: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由于物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联结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物流中心可以由现有的批发市场和连锁企业(如大型超市的配送中心)改造而来。两种类型的物流中心是分别从供应链上游(批发市场)向下整合和从供应链下游(连锁超市)向上整合形成的,前者位于供应链上游,往往应用于农产品大宗商品跨地区调配,实现农产品作为供应链生产原料的配置,后者的目的是面向连锁超市,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快速调配,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

农产品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因此畅通的信息流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是构成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等。

网络集成式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的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等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直接进行监管,同时从信息平台上农产品最新的国际、国内标准来指导生产。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网络终端对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查询,并可追溯产地,切实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保护。农产品供应商根据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在储存、运输、包装过程中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供应链的快速形成,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产品供应链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网上拍卖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如果连接海关和银行,还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等。

四、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

集成化的供应链(图1)管理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的采购、生产、财务、市场营销、分销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集成化供应链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林勇、马士华,1998)。

供应链集成包括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和外部供应链集成,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外部集成,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链网,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

既然网络的功效取决于信息的聚集和用户的聚集,网络间的协同是流通业的大势所趋,农产品供应链就必须按照“纵向优化,横向集成”的思路,加强各种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和工作流协调,以发挥现有网络的整体协同效用。具体做法是:建立一种集成农产品信息、农产品流通增值业务,以及农产品物流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提供农产品销售、采购、招商、、科研成果、资源合作等的完整业务需求,并具备、查询、通知、业务配对等功能。

电子商务平台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来产生价值增值:聚集和匹配。聚集功能把大量交易者汇集到一个虚拟平台上,通过提供一站式购齐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匹配机制把买卖双方集合在一起,实行动态、实时的价格谈判,在短时间内形成价格。聚集和匹配机制在如下环境中能发挥最好的作用:(1)处理一张订单的成本比按件购买要高;(2)交易者高度分散;(3)购买者不熟知自动定价机制;(4)购买按照事先的谈判合约进行;(5)能产生一个容纳大量供应商的产品目录;(6)交易量比交易成本大得多;(7)物流可以通过第三方实现;(8)需求和价格是不断波动的(Kaplan and Sawhney,2000)。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市场的现实正好与以上几种条件相符合,因此,在订单农业高速发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电子商务平台无疑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图2所示,供应链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包括三部分:交换平台、产品目录和用户管理控制台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微软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整理。。

交换平台是各供应商集成网络的消息交换中心,企业应用系统可以向消息存储中心消息,也可以在消息中心订阅需要的消息。平台上包含一个业务流程引擎,业务流程可以通过专用的流程设计工具建立,编译以后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外部应用系统或流程通过消息端口进行消息交换,同时流程可以贸易伙伴交互信息,实现面向信息、面向流程、面向服务的不同场景的应用整合的任务。在供应商集成网络中,交换平台是灵活的、基于流程的、安全的,是整个供应链集成电子商务的关键服务组件。

产品目录管理系统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建立供应商门户,为供应商提供服务并与交换平台集成,可以与内部的财务、ERP等应用交换数据。目录系统为商务人员提供了在线的目录更新和功能,商务人员可以自己建立买方和卖方的产品目录,管理庞大的产品目录和销售服务系统。

用户管理控制台通过一个集中式的直观控制台管理客户和合作伙伴档案、个性化规则、产品目录和订价、营销和广告促销活动以及业务分析,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响应不断变动的客户和业务需求。

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集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工作流协调、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信息集成是供应链集成的基础,信息共享是解决供应链中需求信息畸变(即长鞭效应)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供应链伙伴用局部信息进行需求预测并把结果传递给上游的伙伴。供应链伙伴根据局部经济因素、局部约束或性能测量进行定单决策,以及供应链伙伴感觉到供应的不确定性而夸大定单的行为,通常都会造成需求信息的畸变。这些畸变在供应链中被逐级放大,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无效率的最大原因之一。处理这种长鞭效应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供应链不同实体之间有效的电子连接,从而增加需求信息的透明度。

计划同步是指产品导入、预测和补货计划的联合设计和执行。本质上,计划同步定义了用共享的信息来做什么,它是供应链成员之间就共享信息采取明确行动的双边协议。计划同步瞄准供应链伙伴的知识交换,以便他们能协作产生同步的补货计划。建立利用共享信息进行协作的基本规则和就供应链上下游的重要活动达成一致,能进一步减缓长鞭效应问题,从而向获取最大供应链价值迈进了一大步。

工作流协调是指供应链伙伴间高效的自动化的工作流活动。Internet允许企业通过协调、集成和自动化关键商业流程使协作更进一步。工作流协调包括采购、定单执行、工程变化、设计优化和资金交换等活动。其结果使供应链运作更具成本效益、快速、可靠和不易出错。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集成与协调的程度在这几个方面依次递增,最终产生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基于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王宁、黄立平,2005):供应链信息充分共享,全程供应链的可视性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则使整个农产品流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完全根据消费者客户需求进行协同管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先进的商务智能技术,开发客户知识,强化营销效果,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结论

农产品供应链网络化集成的结果是,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将出现:与其他流通领域相仿,农产品流通也会形成网上、网下两个并存的市场,联结这两个市场的枢纽就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化集成化的供应链作为价值链集合体,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陈志祥. 2005. 电子化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动态与述评[J]. 计算机应用研究(3).

林勇,马士华. 1998.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 (5).

马林,沈祖志. 2004.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王宁,黄立平. 2005. 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3).

供应链的综合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 园林绿化 成本控制

一、 引言

园林绿化泛指园林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区中涵盖园林建筑工程在内的环境建设工程,包括园林建筑工程、土方工程、园林筑山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园林铺地工程`绿化工程等,它是应用工程技术来表现园林艺术,使地面上的工程构筑物和园林景观融为一体。眼下,社会各界都在普遍的关注着城市的绿化工作。近几年来,我国各城市的建设工程日益增多,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的生态化,各大城市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预算也逐渐增加。每一年度,国家都会对各个城市的原因绿化工作做一个评比,每每都会有些城市受到好评。这些获奖城市的园林绿化,不但在设计上构思新颖而且工艺高超,造型美观独特,在植物的种类配比方面也是别具匠心,一年四季都能形态得体、赏心悦目。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不但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而且还代表了该城市的发展水平。

二 、珠海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建造设计过程中,部分绿化企业或许是因为绿化专业知识的缺陷等问题对园林绿化有一些误解,使得城市的绿化工程成本控制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成本控制就是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业务过程,以节省成本和避免成本为原则,以实现财务成本的目标,提升资本的效益为目的,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科学,综合会计计量、组织措施、工程方法等多样化的手段,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时产生的资本流动及其出现的结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控制。这就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方面的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各种信息化技术及自动化技术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生产制造过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在提高整个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潜力已经越来越小。

目前,珠海市园林绿化工程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权责利不对等,缺乏一个健全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体制;没有从供应链整体角度管理成本;忽视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信息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全过程的项目成本控制等。基于供应链的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是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按照事先确定的目标严格监督形成工程成本的各方面因素,发现存在的偏差并且要及时地采取纠正措施使它们按原计划进行,从而保证了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工程消耗的各项资源以及费用控制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所以,基于供应链的工程成本控制体系不仅要在方法、策略上有效控制供应链的功能成本,而且还应对供应链的成本开展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通过科学控制管理体制的建立来管理整个供应链系统。本文构建的基于供应链的珠海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体系包括制定供应链的目标成本、核算供应链成本、分析供应链成本以及对供应链成本的绩效进行评价四个部分。

三、 珠海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控制对策

在现代社会,企业间主要在4个方面进行竞争,即质量、价格、服务、时间。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管理的模式也实现的从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的转变。全球制造及由此出现的供应链管理就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代表。由于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使如今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地缩短,企业面临的压力,如交货期的缩短、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以及改进服务等越来越大。价格战的开展使得企业必须降低产品的成本,而产品成本的降低也是有限的,若不改变,单个企业已经无法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于是,处于供应链中的分散企业便认识到只有和其他的企业建立战略上的合作,利用优势互补来弥补劣势,充分发挥出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才能适应新环境,获得竞争优势。人们在进一步地追求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产品的成本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开始把注意力从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管理转到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供销环节和整个供应链上。因此,成本控制也逐渐发展成为在供应链上进行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实行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提高生产率、提高收益的目的。

珠海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控制应该把“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作为核心原则,主动地区控制成本,遵循市场驱动、动态核算、自发控制的理念,依据科学的成本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的全员参与的涵盖企业全过程的成本管控体系,然后凝聚全员的智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让各部门的员工都参与到自主地降低成本这一目标中,是企业各部门的员工拥有一致性的降低成本愿望,力求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工程的施工运作。

珠海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控制应该把“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作为核心原则,主动地区控制成本,遵循市场驱动、动态核算、自发控制的理念,依据科学的成本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的全员参与的涵盖企业全过程的成本管控体系,然后凝聚全员的智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让各部门的员工都参与到自主地降低成本这一目标中,是企业各部门的员工拥有一致性的降低成本愿望,力求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工程的施工运作。为了使园林了绿化企业拥有强大的竞争力,那么成本管理工作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应该延伸成本管理的视野,成本管理向前扩展到市场的需求分析、与施工相关的技术发展的态势分析、产品的设计阶段;向后扩展到工程完工后的使用和维修环节。应该严格地按照科学手段来管理所有的成本内容,以增强绿化企业的竞争力。按照供应链管理的一些理论以及成本控制的思想,从以下几个模块来构建珠海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控体系:建立内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构建先进的信息系统;整合内外部供应链;优化节点企业间的业务流程;明确供应链怎人节点企业的责任成本内容与成本控制机制。

四、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是系统性和整体性都很强的一项工作,贯穿园林绿化工程的各个阶段,包括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招标、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等阶段,需要对其记性全方位、全过程的管控。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需要根据实际工程的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综合使用各种管理手段,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求能够提高工程管理和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以完成工程建设的目标。由于绿化工程的规模、施工单位、特点和管理体制等各不相同,所以只有抓好成本的控制工作,对工程的成本加强管理,达到企业自身管理的良性循环,园林绿化企业才能获取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与成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合理地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合格,工程的进度符合计划要求又要满足成本合理,施工文明安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建造出人民满意的绿化,创造优良的居住环境,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M.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 [Z]. 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 2003.

[2]李梦苏.价值链分析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对外经贸,2013(1):112-113.

[3]龙松亮.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25):326.

[4]杨广宇.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研究[D].苏州:江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