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管理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馆已快速步入数字化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副社长王鹏在2009长白山会议上讲道:“据调查,近10年,特别是近5年,随着网络出版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图书馆纸本学术期刊的借阅量急剧下滑,而数字期刊的使用量在以平均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期刊无纸化作为数字期刊的先头部队已在高校图书馆攻城略地。期刊的类型已由过去单一的印刷型,发展到印刷型与数字化型并存的格局,使得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传统纸质印刷型文献占主导地位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受到巨大挑战,图书馆馆减资源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各高校图书馆一直在减少购买纸质期刊。正是数字期刊的出现,为当今高校图书馆期刊建设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期刊数字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
期刊数字化概说
期刊数字化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现在数字期刊概念一般定义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电子媒介上并通过电子媒介发行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连续出版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数字期刊从最初的软盘期刊,第二代的CD-ROM期刊、联机期刊,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网络化数字期刊。数字期刊从载体上分,有光盘版和网络版两种类型:从内容上分,有全文型和文摘索引型两种类型:从出版形式上分,可分为纯数字期刊和印刷型期刊的数字版。我国数字期刊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态势良好,如清华同方已有连续14年的数字期刊出版历史,已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数字期刊与纸质期刊的比较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期刊在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数字期刊的使用率已超过纸质期刊。数字期刊使用方便快捷,很多高校数字期刊数据库的年点击量都在几百万次以上,早已超过到图书馆阅读纸质期刊的流量,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数字期刊的利用效益大大超过纸质期刊。数字化期刊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很方便地下载编辑,免去了纸质期刊使用时复印、摘抄、打印等费时费力的程序,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教学与科研。
数字期刊的成本效益比远远超过纸质期刊。数字期刊信息存储密度高,容量大,占用物理空间小,易于存放管理,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使用寿命远远长于纸质期刊。它取代了传统纸质期刊工作中的登录、上架、下架、装订、分类、编目等环节,把许多馆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数字期刊从采购成本、维护成本、运营成本等方面大大低于传统纸质期刊,极大地节省了图书馆人力、财力和馆舍空间。
数字期刊的影响力
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将是不可阻挡的。数字期刊将在未来期刊资源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许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它将占据主导垄断地位。数字期刊改变甚至颠覆着我们对期刊传统的固有的认识。
改变图书馆的馆藏时空局限。高校图书馆未来期刊资源的收藏,不再只是物理定义的分散独立的馆藏体制。它打破了传统的馆藏时空上的局限,通过网络扩展到整个校园所有的用户终端。它连接各地网书馆、全国乃至全球数字化期刊网络数据库,逐步向联合共享的虚拟馆藏扩展。
改变图书馆的馆藏结构。目前,数字期刊已成为图书馆馆藏结构的一部分,并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献的收藏模式,已经形成一种以数字化载体为主,纸质载体为辅的共存互补的期刊文献保障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近几年,我们图书馆人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阅读印刷型期刊的人数越来越少。完全可以预言,数字期刊在馆藏期刊中的比例将会不断得到增长,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替代传统纸质期刊。
改变读者利用期刊的习惯。传统的纸质期刊不外借只供内部阅读,期刊信息流通一般只限于现刊阅览室和过刊库,利用率较低。而数字期刊信息传播服务无须与用户直接见面,用户可以在远程终端上完成查询和阅读任务。数字期刊海量的收录数量、强大的检索功能,与读者翻阅纸质期刊查找资料真是天壤之别。许多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数字期刊的发展,纸质期刊利用率越来越低。数字期刊正在逐步改变读者利用期刊的习惯。
改变图书馆办馆理念。随着读物数字化和图书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数字期刊将在某些学科领域率先逐步取代纸质期刊,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特点与意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办馆理念也将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主动迎接期刊数字化的挑战
目前,我国出版界正在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出版业转企改制陆续启动,期刊业者的经营模式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期刊数字化的速率将大大加快。高校图书馆要研究形势的变化,主动迎接期刊数字化的挑战。
科学分类区别对待、确认数字期刊比例。高校图书馆中的期刊分为学术类期刊和休闲类期刊。学术类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它对科学研究工作意义重大。相比之下,休闲类期刊内容广泛,通俗易懂,消遣性强。例如读者往往被艺术类杂志中精美的图片所吸引,这种乐趣是在线阅读所不能体会的。所以,高校图书馆针对不同类别的期刊应区别对待。例如应该学术类、外文类订数字期刊,休闲类订纸质期刊。确认数字期刊比例后,根据读者到馆阅读率实行动态调整。
加大资金投入比重,数字期刊渐成主角。数字期刊因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易于检索等特点受到用户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读者将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作为自己查找资料的首选。由于我国高校投入图书馆建设的经费相对有限,图书馆应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要根据运营高效、成本低廉和读者需求旺盛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符合网络时代要求,逐步加大对数字期刊的资金投入比重,逐渐向数字期刊占主导地位过渡。
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提高数字期刊利用率。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是学生和老师,他们都渴望得到最新的信息内容和大量的学科研究知识。因此,每当购买相应的数字期:刚资源后就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教师学生进行介绍和宣传,使他们对数据库的内容有所了解,吸引他们使用这些资源。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进行宣传工作,如在宣传栏或图书馆网页张贴广告,召开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培训操作演示等方式主动向读者介绍数字期刊的特点和优势,使读者加深了解和认识,提高数字期刊的利用率。
加强期刊管理员培训,强化现代服务
的理念。随着期刊载体形式的变化、发展和新技术、新设备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没有高素质的期刊管理员是不行的。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期刊数量的急剧增加,图书管理员除了要不断充实现代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熟悉期刊管理系统。必须熟悉网络环境下的期刊信息服务方式,具有迅速、正确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掌握网上信息搜索工具,熟悉适用的检索策略和检索方法,具有整合、维护数字化期刊资源的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强化现代服务理念,以便适应期刊工作网络化现代服务手段的需要,更高效率地为读者服务。
加强读者培训辅导,开发扩展新用户群。目前,读者培训成为期刊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用户界面和使用方法,很多读者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也不知道如何快速查到、查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就需要期刊管理人员主动服务,开发和扩展用户群,要定期对读者进行培训,讲授不同版本的数字期刊软件的检索方式和使用方法,使读者懂得并能便利地检索、阅读和利用这些期刊资源。
数字期刊的优势显而易见。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深受广大高校读者的欢迎。随着数字期刊资源的数量剧增、比重加大、形式多样化,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更加复杂,更具有挑战性。高校图书馆数字期刊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研究数字期刊在高校图书馆的地位、趋势,提出可行性对策,迎合时展潮流,大力发展,稳步推进期刊的数字化进程,使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校:赵亮期刊与高校数字化建设
李健勇
期刊是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信息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馆藏资料相比,期刊具有报道及时、内容新颖、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等许多优点,是报道最新情报、反映最新科学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最佳的一种信息载体,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期刊工作在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格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馆已快速步入数字化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副社长王鹏在2009长白山会议上讲道:“据调查,近10年,特别是近5年,随着网络出版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图书馆纸本学术期刊的借阅量急剧下滑,而数字期刊的使用量在以平均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期刊无纸化作为数字期刊的先头部队已在高校图书馆攻城略地。期刊的类型已由过去单一的印刷型,发展到印刷型与数字化型并存的格局,使得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传统纸质印刷型文献占主导地位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受到巨大挑战,图书馆馆减资源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各高校图书馆一直在减少购买纸质期刊。正是数字期刊的出现,为当今高校图书馆期刊建设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期刊数字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
期刊数字化概说
期刊数字化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现在数字期刊概念一般定义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电子媒介上并通过电子媒介发行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连续出版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数字期刊从最初的软盘期刊,第二代的CD-ROM期刊、联机期刊,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网络化数字期刊。数字期刊从载体上分,有光盘版和网络版两种类型:从内容上分,有全文型和文摘索引型两种类型:从出版形式上分,可分为纯数字期刊和印刷型期刊的数字版。我国数字期刊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态势良好,如清华同方已有连续14年的数字期刊出版历史,已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数字期刊与纸质期刊的比较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期刊在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数字期刊的使用率已超过纸质期刊。数字期刊使用方便快捷,很多高校数字期刊数据库的年点击量都在几百万次以上,早已超过到图书馆阅读纸质期刊的流量,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数字期刊的利用效益大大超过纸质期刊。数字化期刊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很方便地下载编辑,免去了纸质期刊使用时复印、摘抄、打印等费时费力的程序,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教学与科研。
数字期刊的成本效益比远远超过纸质期刊。数字期刊信息存储密度高,容量大,占用物理空间小,易于存放管理,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使用寿命远远长于纸质期刊。它取代了传统纸质期刊工作中的登录、上架、下架、装订、分类、编目等环节,把许多馆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数字期刊从采购成本、维护成本、运营成本等方面大大低于传统纸质期刊,极大地节省了图书馆人力、财力和馆舍空间。
数字期刊的影响力
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将是不可阻挡的。数字期刊将在未来期刊资源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许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它将占据主导垄断地位。数字期刊改变甚至颠覆着我们对期刊传统的固有的认识。
改变图书馆的馆藏时空局限。高校图书馆未来期刊资源的收藏,不再只是物理定义的分散独立的馆藏体制。它打破了传统的馆藏时空上的局限,通过网络扩展到整个校园所有的用户终端。它连接各地网书馆、全国乃至全球数字化期刊网络数据库,逐步向联合共享的虚拟馆藏扩展。
改变图书馆的馆藏结构。目前,数字期刊已成为图书馆馆藏结构的一部分,并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献的收藏模式,已经形成一种以数字化载体为主,纸质载体为辅的共存互补的期刊文献保障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近几年,我们图书馆人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阅读印刷型期刊的人数越来越少。完全可以预言,数字期刊在馆藏期刊中的比例将会不断得到增长,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替代传统纸质期刊。
改变读者利用期刊的习惯。传统的纸质期刊不外借只供内部阅读,期刊信息流通一般只限于现刊阅览室和过刊库,利用率较低。而数字期刊信息传播服务无须与用户直接见面,用户可以在远程终端上完成查询和阅读任务。数字期刊海量的收录数量、强大的检索功能,与读者翻阅纸质期刊查找资料真是天壤之别。许多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数字期刊的发展,纸质期刊利用率越来越低。数字期刊正在逐步改变读者利用期刊的习惯。
改变图书馆办馆理念。随着读物数字化和图书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数字期刊将在某些学科领域率先逐步取代纸质期刊,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特点与意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办馆理念也将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主动迎接期刊数字化的挑战
目前,我国出版界正在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出版业转企改制陆续启动,期刊业者的经营模式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期刊数字化的速率将大大加快。高校图书馆要
研究形势的变化,主动迎接期刊数字化的挑战。
科学分类区别对待、确认数字期刊比例。高校图书馆中的期刊分为学术类期刊和休闲类期刊。学术类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它对科学研究工作意义重大。相比之下,休闲类期刊内容广泛,通俗易懂,消遣性强。例如读者往往被艺术类杂志中精美的图片所吸引,这种乐趣是在线阅读所不能体会的。所以,高校图书馆针对不同类别的期刊应区别对待。例如应该学术类、外文类订数字期刊,休闲类订纸质期刊。确认数字期刊比例后,根据读者到馆阅读率实行动态调整。
加大资金投入比重,数字期刊渐成主角。数字期刊因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易于检索等特点受到用户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读者将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作为自己查找资料的首选。由于我国高校投入图书馆建设的经费相对有限,图书馆应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要根据运营高效、成本低廉和读者需求旺盛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符合网络时代要求,逐步加大对数字期刊的资金投入比重,逐渐向数字期刊占主导地位过渡。
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提高数字期刊利用率。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是学生和老师,他们都渴望得到最新的信息内容和大量的学科研究知识。因此,每当购买相应的数字期:刚资源后就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教师学生进行介绍和宣传,使他们对数据库的内容有所了解,吸引他们使用这些资源。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进行宣传工作,如在宣传栏或图书馆网页张贴广告,召开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培训操作演示等方式主动向读者介绍数字期刊的特点和优势,使读者加深了解和认识,提高数字期刊的利用率。
加强期刊管理员培训,强化现代服务的理念。随着期刊载体形式的变化、发展和新技术、新设备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没有高素质的期刊管理员是不行的。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期刊数量的急剧增加,图书管理员除了要不断充实现代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熟悉期刊管理系统。必须熟悉网络环境下的期刊信息服务方式,具有迅速、正确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掌握网上信息搜索工具,熟悉适用的检索策略和检索方法,具有整合、维护数字化期刊资源的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强化现代服务理念,以便适应期刊工作网络化现代服务手段的需要,更高效率地为读者服务。
加强读者培训辅导,开发扩展新用户群。目前,读者培训成为期刊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用户界面和使用方法,很多读者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也不知道如何快速查到、查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就需要期刊管理人员主动服务,开发和扩展用户群,要定期对读者进行培训,讲授不同版本的数字期刊软件的检索方式和使用方法,使读者懂得并能便利地检索、阅读和利用这些期刊资源。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品质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5
1 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是高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核心管理手段是品质管理。高校信息化管理一般都存在个性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相对复杂,通常一个系统的开发涉及众多部门管理和用户,如我校数字迎新系统的建设,涉及到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院系、后勤处、教务处、保卫处、以及全校师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模式,面对多个部门协同开发一个系统,系统用户类型繁多、权限分配复杂,从系统的需求调查至后期的用户培训都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如何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品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2 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2014年面向我校党政机关、教辅单位和学院共56个单位,开展了历时4个月的信息系统调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包括系统建设时间、系统开发建设模式、系统运行状况、系统维护状况、系统主要功能、系统的开发语言,运行环境、数据库容量、系统的数据交互等多项指标,从中抽取了我校各单位的76个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的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信息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全校大部分核心业务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和网络化处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质量,成效明显。但是,从整体而言,我校的信息系统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和信息系统的品质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2.1 从系统开发模式方面分析
我校的系统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外包开发模式、部门自主开发模式、老师或学生个人开发模式[1]。各开发模式所在比例如下图分析:
图1
2.1.1 外包开发模式
外包模式也被称为供应商提供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校方需要完成系统的需求功能规划,并通过校内信息化专家论证,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一家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提供商。校方提出系统建设需求和实施要求,由该提供商负责系统深入调查分析,提供实施方案和实施队伍,负责完成系统的开发测试和实施部署,系统建设完成后由学校进行工程验收,并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由系统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外包开发模式,通常企业具备完善的项目管理规范,各阶段的设计文档书写比较规范完整,后期的系统运维有保障,通常我校的信息化项目要求3年的免费维护期,大多选择本地具有服务机构的供应商合作,这样避免了后期系统维护的风险,解决问题也比较迅速。
2.1.2 部门自主开发模式
通常由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或业务需求部门的老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施。先由系统负责的老师进行深入的需求调查和分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系统设计,经系统需求部门确认,形成系统建设方案。系统负责的老师组织项目组成员,通常是老师组织一些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工作。这种建设模式要求老师有足够的系统建设规划经验,开发团队有娴熟的系统开发技术支持,花费的成本比较少,但是由于学生毕业后,整个项目团队成员解散,通常也没有良好的项目管理规范,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升级比较困难。
2.1.3 老师或学生个人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项目成本极低或基本没有项目成本投入的前提下,由老师或个人出于对系统开发的热情,为业务部门开发实施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系统开发不规范,通常边做需求边进行开发,没有任何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代码编写比较随意不规范,整个系统的后期维护完全依赖于开发的个人。一旦老师出差或离职、学生毕业,系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由于前期没有数据结构设计文档,多年的系统累积下来的数据也很难进行数据迁移。
2.2 从系统维护方面分析
经过信息系统建设调查显示如下图所示:
图2
全校信息系统中,21%的系统有专人负责,79% 系统由兼职人负责维护,系统维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不高,有近9成单位没有明确的维护制度。由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多采用老师或者学生个人开发,系统建设后期老师忙于科研和教学往往难以脱身,不能及时地维护系统;而学生毕业后忙于其他工作,基本不会再继续维护系统,就导致很多系统的维护工作无法进行,系统面临诸多使用的问题,系统地建设质量也远远不能达到业务部门的使用要求。我校的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是当前的一个弱项。
统计显示,学校大部分信息系统处在没有专人监管和兼职维护的状态下,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缺乏信息系统的建设规范、缺乏完备的项目文档和系统维护,提高系统的品质管理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3 影响项目品质的重要因素
当前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多变性,加之我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采用校企合作的开发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校方和合作企业关注的焦点也出现了矛盾。校方关注的是如何提高项目的开发效率,又要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实施,这样势必提高企业的项目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要追求项目的利润,就要降低投入成本,这样就大大影响了项目的品质。因此,在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的开发模式,关注系统开发的效率的同时,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品质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品质管理工作开展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因此信息化建设的每个环节(过程)的工作的好坏都会影响到最终的项目品质。这就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品质保证的重要性所在。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对最终用户部门提出的建设需求做好整体把握,充分地、正确地理解用户需求是项目启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今后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对系统建设需求充分、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定义出合理、精确的开发过程,以满足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实际上项目启动前的这些工作(项目理解准备阶段、计划阶段的工作)往往决定了项目的80%的成功。
结合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项目实施过程的影响项目品质的多种因素,从以下几个过程阐述影响品质的因素。
3.1 开发体制的确定
项目管理过程的定义、执行,项目的管理都是由人来做的,因此人是项目开发当中的主体,也是影响项目品质的关键因素。在对项目开发过程做出合理定义的前提下,对每一个过程要明确它的技术要求和业务要求,并对它的规模要进行估算,结合项目指标值确定该过程所需的人员情况。基于项目品质保证考虑,体制的确定要考虑以下因素:
| 项目负责人的技能和经验是否与所分配作业相配
| 项目管理体制中是否设立了品质保证组
| 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否明确
3.2 管理过程的规范化[2]
对于各个开发过程是否制定与之对应的标准、规约。是否具有明确的项目指标值,比如实施过程、品质指标值。开发过程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流程。以上这些都反映出开发过程的规范性。这些都是品质保证的前提条件,它们不仅要在项目计划中有详细、明确的描述,而且要团队全员周知,严格执行。
3.3 项目的进度控制
信息化项目的进度往往对品质的影响比较大,对于一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来说,在所分配的项目某一过程作业中,以什么样的进度计划来进行实施,是项目责任者所必需考虑的,并且要由校企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确定出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并严格进行项目进度控制。因为过度地大幅度提高实施进度,往往是以降低项目品质作为代价,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品质降低、用户抱怨、返工、成本大幅度上涨,使项目陷入恶性循环中。因此在制定项目进度之前,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定合理的项目进度。
3.4 项目的配置管理
信息化品质的好坏不仅受到项目开发实施层面的影响,同样也受到项目管理层面的影响,从项目的理解准备、开发计划的制定、品质保证计划的制定、严密详细的计划的制定执行、开发过程的跟踪控制等这些管理面的工作都会直接影响到过程的品质和产品的品质。比如在项目开发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因为提交的里程碑成果(设计方案、程序代码等)的版本错误,导致给最终系统使用单位的检收工作带来很大麻烦,甚至导致很多验收结果的失效,而产生这样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在于项目的管理层面上没有建立一个严密的配置管理系统,对所有的成果(系统的开发库、运行库、产品库)的有效合理的管理。
4 信息化项目品质管理的手段
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了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接口”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另外,信息中心人员还是维护企业利益和保证项目实施质量的重要角色。[3]
但信息中心人员要避免越位。在需求调查阶段,信息中心人员要避免大包大揽,全面充当企业需求的“百科全书”,否则会使学校其他部门人员产生惰性,需求调查停留在信息中心人员这个层面。需求调查一定要从最终使用者那里获得,信息中心人员应该做需求的“审查者”,而不是“提供者”。
要得到高品质的产品需要经历怎样的管理过程,通过以下的图解说明。
图4-1
5 总结与展望
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投入大、建设工作量和工作技术难度都非常大的系统工程。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建议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品质管理,尽可能的考虑到可能项目实施遇到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做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一定能将建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焦中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种模式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2]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等.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3]孙名松,李胜利,裴树军,等.关于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2(0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高校档案 信息服务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27-02
在高校中,档案信息资源是高校最具保留价值的信息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不断增多并且规模不断扩大,留下的档案资料只增不减,如何使这些资料有条理地、长久且完整地保存下去是目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档案是内容准确、利用价值高且全面的资料,以往都是存放在固定且保密的位置,但普遍存在丢失资料和占据空间等问题,有些高校为了节约储存空间,在学校办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教学改革、科研、W科建设、师资力量、学生管理、党群以及相关部门的资料没有及时有效地归档。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实现了相应数据的有效归档以及高效利用。
一、大数据含义的相关理解和特征
1.大数据的含义
有关于大数据的定义有很多,有几个定位较为全面的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大数据是一种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Gartner是一个较为权威的信息技术研究公司,它对大数据的理解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解,都对大数据的运用价值表示肯定。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高校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服务建设,能够促进其结构完善,加快信息数据储存和收集。
2.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具有四个个性鲜明的特征,一是数据容量很大,之前的“小数据”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很多组织或团体的需求,大数据系统将TB的容量上升到PB的容量;二是数据类型多,现如今数据类型有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这些信息都能以数据符号储存;三是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很高,例如如果储存视频,尤其是监控数据,一段视频储存数据中只有几个数据符号有价值;四是处理速度快,以秒来计算其处理速度,快速实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是与传统储存数据系统反差最大的一个特征。
二、大数据与档案的关系
《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单从档案的定义来看,除电子档案外,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与大数据没有任何关系,只有档案记录的信息可以称之为数据。从档案的特征来分析,档案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及原始记录性。而大数据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大数据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其内容也具有确定性,且其记录的内容只反映事物已经完成的状态,同样具有原始记录性。因此,档案与大数据的关系仅是具有相似的特征,大数据是具有鲜明档案特性的数据集合。但是,从数据的保存价值来说,有些数据集合对国家和社会没有永久的保存价值,不需要永久保存。真正与大数据有直接联系的,只有电子档案一种形式,电子档案与大数据之间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
三、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的必要性
1.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大数据环境下,产生的信息数据量大、种类多、并且这些数据信息的密度低,处理起来速度快。为顺应时代变化,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系统需要快速改变发展模式,在此环境下寻找新方向,避免与时代脱节,避免有价值的资料丢失,最大化运用高校档案服务资源,发挥其具有的价值。
2.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数据信息服务的时代需求
根据调查发现,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各式各样,并且需求的信息也是多样化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信息获取观念发生了改变。伴随着信息供给方要不断地拓展信息处理和发出方式,以数据、示例描述一个观点,增加说服力,提高服务质量,现在高校档案信息服务还没有做到这一点,高校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必须做到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相匹配,建立新型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
3.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在各组织或团体内部产生和获取的信息不但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尤其是高等院校,人口基数大,信息资料量也相应大一些。传统的服务方式在现在环境中使用显得比较拖沓,服务范围小,受益者少,并且服务过程比较死板,手续多,用户对此系统反映不好。必须转变高校档案管理和服务模式,才能保证其长效发展。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提升策略
1.基于大数据理念合理定位,深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价值
在大数据环境下,无论是资源的提供者还是资源需求者都很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实用性。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其内部信息资源被分门别类,学生和老师可以输入关键字来获取信息,但是学校作为提供规范的教育平台,其内部资料具有方向感,也就是信息供给者根据环境有针对性地一些信息,需求者只能获取教育相关的信息。为了更加细化信息,提高高校发展速度,需要明确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方向,再确定发展模式和发现方法,找出合适的大数据产品,简化信息挖掘方法,提供档案共享平台。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科学地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地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打破以往档案资源不能外泄的思想,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2.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内外整合,构建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环境下,处理复杂的信息一定要有信息资源整合意识。做到信息整合首先要仔细分析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根据学校发展方向,有目的地收集信息,扩大资源途径,将传统的、纸质的资料与现在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将档案信息的侧重点突出,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服务系统。此外,学校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与第三方高校档案资源、网络档案资源的合作关系,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充实现有的信息数据系统。从上面分析大数据特征可以看出,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处理速度快,施行一秒钟处理信息计划,因此,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服务平台智能化水平,根据高校发展方向,不断地完善和革新服务平台,满足用户需要。
3.充分运用云计算的架构优势,推动高校档案数字化升级
现在信息大部分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为提高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推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升级是必需的,在目前的l件下,信息数字化升级过程比较复杂,在升级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含量高,信息的准确度好,保证不会出现信息遗漏或更改的现象。此外,现在为了提高高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升级效率,引进云技术,在构建信息网络构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地使用该技术,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的灵敏度和广度,扩大用户使用权限。
4.加强档案信息服务思想认识,探索档案服务多元化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无论是用户还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都需要具有资源共享的思想,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尤其是高校档案管理者,更需要具有资源共享的思想。不过在进行资源共享之前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重点在于权限分类,在确保信息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权限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分享,也吸收其他院校的优秀资源,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此外,将无形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形的经济价值还需要信息服务部门探索多元服务模式,从服务高校行政部门,向服务全校师生、服务社会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档案资源的价值。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化,根据资源类型与用户群体特征,构建多元化、个性化、业务化档案信息服务新模式。
5.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体系和共享模式
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获取很多的便利,实现了校内众多资源的有效共享,让档案信息的采集工作、管理工作等都形成了有效的协同互动。另外,大数据技术加强了各个档案之间的共享效率。大数据中的DWA技术能够对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大数据技术管理下多种类型的共享模式,统一在大数据技术中心平台的管理控制之下,利用P2P技术,构建起对等的网络。在这一环境当中,每一个登录档案资源库的客户端都变成了收集端和利用端,各节点之间在大数据技术的处理下实现着平等的资源信息互换。
五、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有很多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会发展自己是当前面临的困难。现在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作为服务于高校的档案工作人员,也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在实践中探索其发展方向,面对大量数据,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树立大数据理念,利用新技术、新措施、新手段大胆尝试创新,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数据的精准性、价值的真实性,不断推进高校档案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婷.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4):174.
[2]张金来.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创新探讨[J].智富时代,2016(10):156.
[3]毕大鹏.高校档案管理信息服务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196.
[4]刘加威.关于数据时代高校档案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6(4):58.
[5]高伟娜.“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交际,2016 (15):48-149.
[6]张金来.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创新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7):124-128.
[7]张惠.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初探[J].科技信息,2011(19).
[8]刘加威.智慧校园建设对数字档案管理的促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2).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着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着,这些专着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着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着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一、IT环境下传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缺陷
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会计,正由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向电算化会计系统、网络会计系统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企业管理手段的巨大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带来了新的和挑战,具体表现在:
(一)授权方式的改变,潜伏着巨大的控制风险授权、批准,乃是一种常见的内部控制手段。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项经济业务由发生到形成相应的会计信息,其经历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由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有关人员签章;方可办理。这种传统管理方式的效率虽不高,但可有效地防止作弊。然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权限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口令授权。口令存放于机系统内而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隐患,此种案例已发生多起。如c会计人员被客户收买,窃取口令,非法核销客户的应收款及相关资料;销货人员窃得顾客订单密码,开出假订单,骗走公司产品等等。
(二)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有可能使同一种差错反复发生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会计信息系统中运行的应用程序的质量。一旦这些应用程序中存在严重的BUG或恶意的“后门”,便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毕竟,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所知有限,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这样在专业人员找到或墙上这些程序漏洞之前,系统便会多次重复同一错误。扩大损失,这也是手工会计系统不会遇到的问题。
(三)原始凭证数字化,使得会计信息易于被篡改或伪造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原始凭证是以纸张为载体,很难不露痕迹地加以修改或伪造。但随着商务的发展,一些单位的原始凭证也如同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或报表一样,已实现数字化、电子化,即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性介质上,这种无纸凭证极易被篡改或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它弱化了纸质原始凭证所具有的较强的控制功能,给内部会计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另外,磁(光)性介质容易损坏,一旦受损,又很难修复,这更使数字化的会计信息丢失或毁坏的风险加大。
(四)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网络技术无疑是IT发展的方向,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将是革命性的。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更大,等等。总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剧了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大了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二、IT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
IT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运用加大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潜在的风险,但同时,IT技术与业务流程的结合,也给企业带来了控制风险的机会与工具。
(-)网上公证的形成可有效地预防数字化的原始凭证被修改或伪造
所谓网上公证,就是利用网络的实时传输功能和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实现原始交易凭证的第三方监控。比如,每一家企业都在互联网认证机构申领数字签名和私有密钥,当交易发生时,交易双方将单据或有关证明均传到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核对确认,进行数字签名并予以加密,然后将已加密凭证和未加密凭证同时转发给双方,这样就完成了一笔交易双方认可并经互联网认证机构公证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交易一方因无法获得另一方的数字签名和私有密钥,很难伪造或篡改交易凭证。主管人员或审计人员一旦对某笔业务产生怀疑,只需将加密凭证提交客户和认证机构解密,将其结果与未加密凭证相对照,问题便迎刃而解。
(二)在线测试的实现可及时地解决应用软件自身存在的问题
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应用软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是难免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无非这样两个:一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加强交流,充分测试;二是在软件运用过程中注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但在单机系统下,用户与软件供应商之间因空间的阻隔往往很难充分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费时费力。到了网络,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互联网提供的实时高质的通讯传输手段,可使用户和软件商之间在几秒钟内建立连接,这就给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方便。比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户可通过网络随时向开发商提出要求或建议,开发商也可以把已开发完成的软件及时传送给用户进行测试;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开发商可通过网络对用户的系统进行定期的在线测试,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通知用户并进行在线升级,把BUG的存在时间控制在最短,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三)监控与操作的职责分离可进一步强化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
职责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通过把不相容的工作分派给不同的人员担当以达到相互牵制。但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由于计算机的自动高效的特点,许多不相容的工作(如制单与审核)都已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这就形成内控隐患。为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电算化系统内分设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对每一笔业务同时进行多方备份。当会计人员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账务处理时,其操作和数据也被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机器上,并由监控人员进行及时备份、定期审查。一旦主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某些数据产生怀疑时,可利用监控人员备份的原始记录进行调查、辨明真伪,这样就强化了电算化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有效地预防作弊。
(四)采用加密码的签名,可增强电子化原始数据的防伪功能
在无纸化的信息系统环境中,如果软件正确无误,系统传输安全可靠,则会计信息系统中派生数据(包括电子化的记账凭证、账簿数据和会计报表)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完全取决于电子原始数据。反之,如果不精确、不完整、不合法的原始数据被记录和维护,将会以后所有的会计处理,导致一系列派生数据的失真。因此,电子化的原始数据的审核和确认显得尤为重要、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原始凭证的审核是通过对纸质原始凭证上有关责任人签名的辨别和相关凭证的相互核对来完成的。电子化原始数据的审核可采取类似的:一要注意相关业务不同数据记录之间的相互核对;二要关注经办人、批准人等相关人员的电子签名。电子签名不同于手工签章,会计如何确认这种电子签名的有效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的多数会计核算软件中,电子签名广泛采用普通汉字或字母代码填写,很容易被摹仿或伪造,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增强电子原始数据的防伪功能,宜采用加密码进行电子签名,使其不容易被篡改或伪造。
(五)充分利用IT技术,增强会计系统的安全控制
网络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促进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但网络安全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必将限制网络会计系统的与应用。网络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途径主要包括:
1.系统软件安全控制
要按操作权限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接操作规程定期对系统软件进行安全性检查。当系统被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等功能。
2.数据资源安全控制
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网络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核心,数据库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二是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造成数据库的物理损毁。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定义、应用数据子模式。即根据不同类别的用户或应用项目分别定义不同的数据于集,针对特定类型的用户开放,以限制合法用户或非法访问者轻易获取全部会计数据资源;(2)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数据备份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数据备份的先进形式。
3.系统入侵防范控制
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入侵,可采取以下措施:(1)设置外部访问区域。访问区域是系统接待外界(关联方、公众)网上访问。与外界进行会计数据交换的逻辑区域。在建立内联网时,要对网络的服务功能和结构布局进行详细,通过专用软件、硬件和管理措施,实现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之间的严密的数据隔离。(2)建立防火墙。防火墙是建立在被保护网络周边的、分隔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一种技术系统。为了有效地防范非法用户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入侵,可设置内外两层防火墙,外层防火墙主要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内层防火墙主要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之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过访问区域对内联网,尤其是对会计数据库系统的非法访问。
三、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问题
高速发展的IT技术,在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增强内部控制提供手段的同时,也给其安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网络会计系统的开放性,使之很难避免非法侵扰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置于该环境中的各种服务器上的信息在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连接、脱离网络环境。因此,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很难完全避免非法访问者的侵扰。尤其是当系统程序存在严重的BUG、系统安全控制能力较差而系统管理人员尚不自知时,很难保证系统的信息资源不会被窃取或篡改。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会给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企业需根据IT技术的最新发展,定期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内部控制能力,努力把新技术给老系统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网络会计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稽核与审计的难度加大
网络是一个由机硬件、软件、操作人员和各种规程构成的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将许多不相容职责相对集中,加大了舞弊的风险;系统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易被修改、删除、隐匿或伪造且不留痕迹;系统对错误的处理具有重复性和连续性;系统设计主要强调会计核算的要求,很少考虑审计工作的需要,这些往往导致系统留下的审计线索很少,稽核与审计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且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代价。会计师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复杂电脑资料的处理能力,方能胜任此项工作,这无疑将加大稽核与审计的难度和成本。
(三)电子商务的普及,将给内部会计控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