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结构的定义

经济结构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结构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结构的定义

经济结构的定义范文第1篇

内蒙古的产业结构现状

2014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7769.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9.1%,第三产业增长6.7%;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9.1:51.9:39。具体看来,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余各行业,主要有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余各行业。各行业中,工业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5%;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和8%;其余行业各自所占比重均相对较小。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速的影响

由于我区幅员辽阔,东西狭长,各地区资源禀赋迥异,产业结构差别较大,这就会形成在测算经济增速时,各地的GDP增速存在一定差距。以2014年全年GDP增速较高的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以及增速较低的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为例:

在计算GDP增长速度时,为了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对GDP增速的影响,采用不变价格计算GDP增速,因而,总的GDP增速,实际上是各行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比重计算的加权增速,不同行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对GDP增速的拉动作用也不同。

在下表中,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工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9%和47.3%,而乌海市和阿拉善盟高达57%和75.7%,经测算,工业增速同样增加1个百分点,对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GDP增速拉动不足0.5个百分点,而对乌海市和阿拉善盟GDP增速则会拉动近0.6和0.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业也是影响较大因素之一。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农业比重高达15.6%和19.4%,而阿拉善盟农业仅占2.6%,乌海市农业比重则不到1%。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当土地等生产资料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农业的产出不会有太快的增速。2014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速为3.1%,各盟市增速也基本在3%左右。换言之,对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来说,GDP中分别有14%和17.5%的部分增速仅在3%左右,而对阿拉善盟来说,这一低增速行业所占比重仅有2%,乌海市则不足1%。产业结构对GDP增速的影响显而易见。

第三产业中各行业也是同样道理。各产业中比重较高的优势产业,往往在增速上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会循环推动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

结构调整时期的发展定位

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自治区政府于2013年提出,要以“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前我区多数盟市工业比重高于服务业,工业增速也高于服务业增速,这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但是,在目前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这一结构调整进度缓慢而艰难,使得保持经济实现较高增速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短时期内成为一种矛盾对立面。因此,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使结构调整达到较好效果,势必要容忍经济适度保持中等增长速度,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只有当服务业发展形成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服务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之路,使服务业步入比重持续提高、服务业增速较快增长,才能实现结构合理,达到产业转型的目的,而这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促进结构调整,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战略

着力落实我区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目标。针对各盟市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产业项目。在工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的盟市,结合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优先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建成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企业。而在农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继续引导和重视农牧业的发展,使农牧业生产向科技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并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一批农畜产品加工类龙头企业,建成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具有丰富观光旅游资源的地区,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建成旅游度假基地等。

(二)灵活对待,制定适合当地的发展评价标准

各地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其地区GDP增速也存在一定差异,使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各地的经济发展快慢,显然有失公平,且并不能全面反应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为能更好地推进“五大基础”建设成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差别化的发展目标和考核评价标准。如果以同一水平线对待不同地区,反而可能会产生某些不良现象。例如增速较高的地区,可能为了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而忽视了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为了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进行一些功能园区、高速公路、机场等的超前投资。而增速较慢的地区,为了加快GDP发展速度而盲目上马一些大型工业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更可能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对当地经济健康长远发展带来隐患。

经济结构的定义范文第2篇

税收弹性系数:被定义为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即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税收弹性系数是指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反映经济税收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按照经济学理论,税收增长比例应该和经济增长比例大致相同,即当税收弹性系数为1的时候,是比较完美和协调的增长形势,但税收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经济结构对税收增长的影响,包括由于产业结构、 所有制结构、 国民收入结构和分配结构的调整及变化,导致税源结构和税收收入质量的改变,税制改革及统计口径等原因,都会造成经济与税收增长不同步。

(来源:文章屋网 )

经济结构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经济 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了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最为关键的话题。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等特征。高等教育经济协调发展是指二者在各自内部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发展过程中,二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状态,最终形成保障这种状态稳定运行的机制。一旦高等教育经济这一复合系统的发展不协调,就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符等问题,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一)定义

系统是一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特征

整体性。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同行为主体的参与,每个主体各自的目标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和利益大体保持一致。可以说,不同系统的目标具有客观上的一致性,这为宏观管理提供了可行的前提条件。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整体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务必要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有序性。构成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不是杂乱无章的关系,它们按照一定的链接方式,有组织、有秩序的形成排列组合,正是这些有秩序的组合,使得各个要素的性质和意义得以体现,以促进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中,其子系统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功能体现着其整体的有序性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越大,系统整体结构就越来越倾向于有序化。

二、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与控制

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实际就是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促使二者共同发展。发展的协调性要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要想实现这一系统的协调,必须控制好二者的关系,主要包括系统结构的协调、组织管理协调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协调等多种机制。协调,即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作用的和谐一致,这种和谐一致的程度被称为协调度,协调度决定着系统的结构与有序性,促使整个系统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过渡。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则是指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关系如图所示。

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结构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构造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时,不仅要重视系统内部自身的协调,也要注意整个系统的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在对复合系统进行建模时,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注重系统功能的协调。整个复合系统功能的实现借助于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实现,但系统功能又不是简单的将子系统的功能叠加。就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而言,保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利益、教育发展速度的快慢与教育效益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优化,才能实现系统功能。第二,注重结构的协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不单单是指其内部多层次结构系统的协调,还包括是否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复合系统的机制应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其结构不仅能适应紫自身系统的发展演变,还应该能够很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到内部与外部协调。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于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若不能将二者有机协调,可能会出现教育不足或是教育过度的现象,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三,注重时空动态的协调。不管时间和空间发生怎样的动态演变,复合系统自身都应避免失调,保持稳定、协调、持续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教育系统应为之提供相应的智力及人力的支持。在对教育进行资金投入时,应着眼于长远利益,考虑到教育效益具有滞后性,教育投入务必要超前。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实施教学改革,并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在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内部及外部形成更好的信息流、物质流的循环,使得高等教育系统的有序度得以提升,以适应经济系统的有序化发展,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与控制。

参考文献:

经济结构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 金融结构 优化

一、我国金融结构的定义和特征

金融结构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对其定义和基本特征进行明确是研究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的逻辑起点。

(一)金融结构的定义。

“结构”一词本来的含义是指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排列、搭配和组合的状态,不同领域的事物因构成要素和搭配状态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在经济学的意义上,结构是指资源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的配置状态。因此,简单来说,金融结构就是金融体系各组成要素分布、排列、相对规模和搭配组合的状态。

上述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结构的定义有各自独到的见解,为之后的研究人员分析金融结构问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本文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内各构成要素组合与运作的结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对其应从多角度进行立体化研究。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揭示金融结构演变规律和背后决定因素的基础上,剖析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提出优化建议。鉴于金融机构、市场、工具和价格这几大核心要素基本上可以客观、立体地反映一国金融结构的整体状况,并可从中进行理论抽象与阐释,本文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金融系统内部核心构成要素的存在、相对规模与相互作用的状态和结果,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工具结构和金融价格结构等组成部分;宏观结构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相互关系和变动趋势,微观结构指各组成部分内部的构成、比例、相互关系和变动趋势。

(二)金融结构的基本特征。

金融结构内涵丰富,表现形态多样,决定了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层次性的基本特征。

金融结构的综合性特征是指金融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使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功能作用。它包含三层意思:首先,金融系统各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无法相互独立与分割,金融系统功能的发挥需由各金融要素共同完成。其次,金融结构的综合性特征表明,金融系统的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加总,这一有机整体具有不同于任一局部的性质,整体的功能要大于各组成要素的功能之和。比如在金融机构这一要素出现前,货币作为金融工具只是一种交换媒介,发挥的作用有限;当银行出现之后,伴随着货币和银行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信用活动这一崭新的范畴,而信用功能是货币和银行单独都不具备的。第三,金融结构的综合性特征还表明,各组成要素的相对规模、搭配组合与相互作用的状态不同,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功能和运作效率也不相同。

金融结构的复杂性特征是指金融系统的组成要素多元,内部层次结构多样,并且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其组成要素与内部关系的复杂程度会进一步增加。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金融结构由多种构成要素组成,是一个复杂的集合。除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这些核心构成要素之外,金融政策、金融制度、金融技术和金融监管等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外,在每个要素内部,还可以再进行细分。因此,建立在多种组成要素基础上的金融结构内部必然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和立体的,是一个多层次金融要素结构的集合。其次,随着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创新趋深化,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涌现,金融系统的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并且持续处于变化之中。

金融结构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都表现出层次性特征。静态结构的层次性是指金融系统是由内部各组成要素构成的多层次组织,反映了特定时点上的金融结构状态;动态结构的层次性是指金融体系结构在不同金融发展程度上具有不同的层次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金融发展水平。戈德史密斯对此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1)在静态结构研究方面,戈德史密斯从三个层次展开研究:第一个层次是金融上层结构与国民财富的关系,用金融相关比率衡量,反映特定时点的金融结构状况和经济的金融化程度;第二个层次是金融工具的构成,在划分为股票和债券两大类的基础上各自再进行细分,反映金融工具自身的种类、结构和金融工具在不同产业的分布;第三个层次是金融机构的构成,通过金融工具数量在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之间的分布情况,反映整个金融体系的机构化程度和各种类金融机构对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占有状况。(2)在动态结构研究方面,戈德史密斯依据其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把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划分为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一是金融发展初级阶段的金融结构;二是金融发展中级阶段的金融结构,但金融机构和股份制公司有了较大发展;三是金融发展高级阶段的金融结构,金融发展程度较高。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

截至2012年底,我国金融机构整体情况如下: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143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城市信用社,43家农村商业银行,196家农村合作银行,3056家农村信用社,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37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91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58家信托公司,12家金融租赁公司,3家货币经纪公司,10家汽车金融公司,148家村镇银行,8家贷款公司,1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6家证券公司,129家保险公司。

(二)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功能和作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金融结构的必须顺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好金融产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形成于转轨时期实行的金融约发展战略,曾经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这一金融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其对与经济结构不匹配、创新支持能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功能发挥不充分和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等缺陷,已成为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短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转型时期金融结构优化的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金融功能完善的目标应该是:在使各经济主体得到充分金融服务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消除经济发展运行中的隐患。因此,本章试着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原则、目标和对策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原则。

第一,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原则。首先,金融结构优化必须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的需要,结束事实上的金融约束,加快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其次,金融结构优化要坚持市场化导向,通过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有效提升金融体系的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二,与发展起点和国情相适应的原则。首先,金融结构优化要与发展起点相适应,我国高度集中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改变,要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尽量实现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结构的相对均衡发展;其次,金融结构优化要与本国的发展阶段相适应,防止不顾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而盲目追求“金融深化”,深刻吸取美国金融市场结构的演变过程中,衍生产品市场的无限制发展,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教训。

(二)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目标。

第一,与经济结构相匹配,满足多元化主体的融资需求。要通过结构优化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大对薄弱领域和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各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都能得到相应的、充分的金融服务。

第二,提高金融市场的比重,强金融系统的创新支持能力。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完整的股权投资链条,培育壮大股权投资机构规模,大幅度提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获得股权融资的机会和可能性。

第三,提升金融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要提高金融结构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金融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充分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

第四,构建相对均衡的金融结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结构存在一系列风险和隐患,根源在于我国转轨时期金融约束型的金融结构安排。要通过金融结构的均衡化调整和优化,化解金融风险隐患。

(三)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政策。

本文就我国转型时期的金融结构优化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整体金融结构。建立相对均衡化、分散化的金融结构,改变直接、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局面。大力扶持金融市场的发展,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在局部上,要鼓励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将国有大型银行的份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区间。通过金融结构的均衡化发展,一方面提升金融系统的创新支持能力,一方面有效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二,优化金融机构结构。优化银行金融机构结构,实现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均衡发展;优化商业银行机构结构,推动所有制和规模的多元化发展,解决金融体系与企业体系不匹配的问题;大力发展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构建均衡的金融机构结构体系,提升金融中介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优化金融市场结构。优化股票市场结构,提升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比重;优化债券市场结构,提升公司债和企业债等的比重;在吸取美国衍生产品市场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教训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地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建设,优化原生和衍生市场结构,特别要加快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资源定价权保障;优化市场功能结构,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完善股权投资链条。通过上述调植和优化,提升我国金融体系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和弹性,提高经济体系的创造性与活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储备长期竞争力。

第四,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要在金融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更好地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五,加强财政政策对金融结构优化的支持与配合。要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机制,优化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的结构比例;加大专项领域投入,提升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占比;实施结构性减税,推动金融结构的均衡化调整;构建维护金融稳定的财政机制。

参考文献:

[1]丁学东.推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财政部网站,2009.

[2]苏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

[3]巴蜀松.服务“小微”促金融转型[J].财经,2012,(3).

经济结构的定义范文第5篇

我们知道,广州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功。那么,广州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能不能也得益于文化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呢?这里我联想起著名长篇纪实文学《最长的一天》中的描述:正当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登陆战――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说了一句名言:赢得战争要靠钢铁,也要靠舆论,但更根本的是舆论。为什么他会把印刷品看得比坦克还重要?这是因为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种外在的相加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的相乘关系。经济结构的调整重要,文化结构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广州文化产业的振兴正逢其时,广州的“四地”资源优势正在呼唤着广州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

虽然广州在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结构性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规模小、重复多、资源散等方面。这里有个例子不知是否合适,谢晋导演拍历史巨片《》,其中“广州街”的外景地却不在有7000多平方公里的广州,而是在浙江中部一个交通不便、蛰伏山区的小镇――横店,这里竟然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一座占地22万平方米、包括十三夷馆、珠江水景区在内的“19世纪南粤广州城”。这个现象是耐人寻味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结构上找原因。

什么是文化?有人统计过有32种以上的定义,有位加拿大学者曾幽默地说:“文化”就像一个通用软件,不但内存极大、运行很快,而且有多个界面,每个界面的主页都不一样。最大的界面是“语言”,有个界面是“意识形态”,还有个界面就是“文化产业”。调整和优化文化结构,我理解主要是指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

文化产业到底有哪些结构和边界呢?这里可以引入一个产业群的概念,其结构不像一个固定分类的抽屉,而更像是一个飞速转动的陀螺,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核心,从而带动不断变化的边缘产业。从文化产业的价值含量和组织结构看,这又像是一组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即第一个核心圈是文化内容的创造;第二个内圈是文化产品的制造;第三个内圈是文化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第四个内圈是亚文化产品。仿佛一块石头扔进水池,把波纹一圈一圈从里向外,层层扩大,从而创造出巨大的文化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