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范文第1篇

一、会计诚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职业分工的结果是在人们之间形成了不同的职业群体。不同的职业群体需要不同的职业能力,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服务于不同的职业对象,在不同的环境下活动,承担着不同的职业任务,遵循着不同的职业准则。会计职业是从事会计活动的管理职业,它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用数字反映经济活动始终,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生产情况、经济活动规律以及经济活动趋势等给予及时的反映和科学的预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会计师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也要满足政府、股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要。

在会计行业,会计职业道德是最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因为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体现。

会计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金钱打交道,稍微有点私念、贪念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待会计工作。现代会计活动赋予了会计人员更高的使命:一是在经济活动中要利用会计信息,使相关方面进行科学正确的决策;二是利用会计信息有效配置经济资源,服务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三是利用会计信息及时防范和预警经营风险,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进行。要实现上述会计工作目标,关键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每一名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会计准则。“依法经营,合法纳税”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因此,作为与《会计法》配套的最重要的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的基本职业要求,更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底线。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会计事务,处理会计关系,行使会计职权;必须如实地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杜绝“假账”等虚假现象发生;对会计主体来说,各种资料的来源、计算方法和结论必须得到准确的反映,避免造成误导;必须全面、完整地收集和提供各种会计资料;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上述几方面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这是会计职业的基本准则。总之,政府和社会公众需要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

二、“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

(一)会计职业道德属于伦理标准的基本范畴

目前,对会计的伦理特性尚未形成共识。我们可以把会计的伦理特性界定为会计活动所具有的基本道义原则和会计活动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前提。从本质上看,会计的伦理性是从伦理角度对会计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和把握,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前提:第一,人类社会的任何领域都有伦理道德,会计领域也是如此。第二,会计有多种多样的属性和前提。因此,会计的伦理属性和道德前提是至关重要的。在上述两个基本前提下,会计产生了独特伦理性和道德规范要求。会计的伦理范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伦理要求的普遍统一性与具体化个性之间的矛盾。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每个领域都存在共同适用的伦理道德标准。例如,古希腊城邦社会里,至善理念便自然地占据了古希腊道德哲学中心位置,古希腊人的道德哲学观崇尚自由而律己的理性自我训练。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做他该做的事情,成为一名值得信任的社会成员。同时,在每个社会领域,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伦理性规范,也就是说,在社会共同的伦理准则下,每个社会领域都存在高于个人的具体伦理要求,这也是由经济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所决定的。特定领域的具体伦理要求,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一定经济社会中,不同社会领域既遵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共同伦理标准,又体现各自行业所特有的职业伦理规范。因此,作为特殊社会活动的会计活动也必然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前提。

第二个问题是会计的伦理特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之间的矛盾关系。伦理道德具有发展性和社会历史性。休谟和康德认为,道德秩序以某种方式产生于人类本质自身,产生于我们共同生活于这个社会的要求。人们善于约束自身,以至从本质上具有充分的动机引导我们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对同一会计现象,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和国家的人,其是非观念是不尽相同的。虽然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国家的人所具有的会计伦理标准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但这些差异并不排斥共性价值观念的客观存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会计逐渐达成共识,认为会计要立信守法、要勤俭节约、要忠诚事业等。在某种意义上,会计在伦理基础上具有永恒性和共同性。

会计伦理基础的共同性和永恒性,源于会计的基本规范性。它与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相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会计伦理在内容和形式上尽管有所不同,但总是用自己特有形式体现会计的基本伦理规范,总是面对这些基本问题提出伦理性要求,逐渐达成共识发展成为一个共同伦理规范。会计的伦理性规范正是基于会计本质问题发展形成的伦理道德标准。

(二)“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核心

会计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个分支,是会计领域中因会计活动引起的道德现象以及由此归纳出来的道德理论的总称。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都有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内容,医务行业的“救死扶伤”,司法行业的“秉公执法”,教育行业的“为人师表”,而会计行业就是“诚实守信”,它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诸多内容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内容。我国自古就有“行非信,无以立”,孔子有过“民无信不立”的精辟论述。“诚实守信”既是会计界的职业信念和道德追求,又是检查和评价会计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的基本准则。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犹为重要。

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诚实守信”4个字。所谓“诚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会计信息真实,即从定量角度准确、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二是会计工作务实,这个要求可以引导出许多具体的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如工作作风的认真务实、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技术方法的勇于开拓等。所谓“守信”,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敢于说真话,要求会计职业人员应具备不畏权势、不为利诱的品质,胸怀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客观真实地记录相关经济事项,准确反映经营成果;二是勇于探究真理,会计的职责不仅仅是客观地反映会计事项,披露会计信息,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及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完整、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从业人员要坚持真理,敢于披露和纠正弄虚作假行为。换个角度看,“诚实”是指会计确认和计量过程中的道德要求,而“守信”则是会计报告过程中的道德要求。从字面上看,“信”字还蕴含着会计信息社会化的意思。经济社会越发展,会计信息越重要。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法学教育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孟卿(1979- ),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党校社会学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研究;于禄娟(1976- ),女,河北顺平人,保定学院政法系,讲师,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69-0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法学院系在法学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教育成效甚微。高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实行有效的方法来提升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一、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含义,笔者赞同应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它包括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职业者个体的道德品性两个层面。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其有序进行需要职业者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和规范,即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它从内部维护着法律职业的良好地位与尊严,具有客观性与社会性。法律职业者个体的道德品性是法律职业者个体在法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观念情操和品质境界。它体现了职业者个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品性,具有个体性与选择性。总体而言,法律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要求法律职业者要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包括:探求真理,维护崇高的、正义的理想;崇尚和坚守法律至上的信念;恪守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个人品性。

二、加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法律职业道德是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必要素质。我国著名法学家孙晓楼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其《法律教育》中这样写道: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才可以认识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才有资格来执行法律。”①“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②孙晓楼先生用精简的语言表达了如下观点: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是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必要素质,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志。法律职业者所承载的特殊的职业功能,使法律职业道德成为与知识、技能和法律思维方式同等重要的法律职业维护条件。因此,法律职业道德养成是成为一名合格法律职业者的重要“必修课程”。这就要求高校法学教育在培养法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品德修养放在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予以高度重视。

2.高校教育是培养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较为漫长的过程。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专门而系统的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道德养成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和条件。同时,大学阶段,青年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可塑性极大,这就为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高校教育是培养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在西方,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国家,都十分注重高校对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成为法学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学界普遍认同:大学是法律人的养成阶段(其中包括法律职业道德水准的提升),法律职业道德必须从大学法学教育开始。在我国,高校是我国培养法律人才的主渠道。高校教育仍然有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且社会道德的塑造与维护已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因此,高校必须肩负起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为国家培养技能和素养双合格的法律人才。

3.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欠缺及其弊端不容忽视。当今中国法学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法学教学中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法律价值、目的等问题的探讨缺乏适度引导;法学教学中不注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如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高校才开设该课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师资不配套,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现有师资缺乏法律职业者道德培养意识,只专注于法律专业知识的简单灌输;教育中缺乏专门的可参照的法律职业道德标准;教学中仅停留在“填鸭式”的旧有教学方式上,很少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法律判断等。这些问题带来了诸多弊端:如当接受此教育模式的法学专业学生成为一名执法者时,致使执法者本身法律意识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实中大量司法不独立现象;执法者缺乏应有的法律职业道德;执法者缺乏独立司法的意识和能力等。这些弊端,正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

4.法律职业道德对社会法治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职业共同体是引领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主导力量,其法治实践及其展现的职业道德则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形成,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与进程。由于法治历史传统的缺失和现实中的执法与司法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在我国公民中远未树立。一个没有法律信仰的国家,可以想象其法治化的进程是何等艰难。因此,高校法学院系作为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要重视并切实加强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为国家输送合格的法律职业者,进而为培养社会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化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高校法学专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索

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当前,高校要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加强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极其重要,同时,在法学教育中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1.重新定位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在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中较为注重法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或是缺失,或是流于形式。以往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首要的是要对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法律人才应当具备三大基本素养:一是法律学问,二是社会常识,三是法律道德。高校法学院系的教育任务应与之相适应,即传授专业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融汇社会常识教育和法律职业道德培养。高校法学院系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紧紧围绕着这样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有效地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法治完善的西方社会,其高等法学教育的实践表明:诸如司法伦理、律师伦理等有关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均被列为法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而在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远远滞后于法学教育的发展,更加遗憾的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并没有包含在国家确立的14门法学核心课程之内。因此,对国家来说,要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该课程确立为法学核心课程,并规范课程内容,组织编写高质量的全国统编教材;对高校来说,要端正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尽快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法学教育的核心课程,提升学生的法律道德认知水平,这是实现有效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措施。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教育成效的基本保障是教学方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且有着自身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内容。这种独特性要求其必须通过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第一阶段是法律职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阶段,这个阶段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第二阶段是职业道德人格的养成阶段,这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教学方法最特殊的阶段,仅有的知识传授很难达到法律职业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学教育中,多数法学院系都开设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教育成效甚微,基本上流于形式。究其症结,教学方法的单一是重要根源。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成效,成为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与难点。

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这一问题上,学者们介绍或提出了许多鲜见的看法,值得我们在法学教育中借鉴。一是讲授法。主要用于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传授,达到提高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认知的作用。二是法律诊所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始于美国,是西方国家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较为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经验。法律诊所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其核心机制是给学生提供实战机会来训练法律技能的同时,进行道德感情的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并内化和提升为职业信念和道德品质。如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法律职场中,一方面使学生亲身体验法律活动中各种角色的活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尝试解决法律实务中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从中领悟实践中道德规则的细微体现。再如,当一名学生为那些需要法律服务的人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及法律服务时,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形式还可以促使学生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共同体意识和不同职业者之间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教学方式抓住了法律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教学成效显著。其教学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是辅助以其他教学方法,诸如案例分析法、渗透法、交流法等。总之,法律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在互动教学中,在实践体验中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把一般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职业道德养成的基础。法律不是冷酷无情的条条框框的简单规制,而是处处蕴含着非常温情的具体伦理问题。例如,民法中的很多知识体现着诚实信用、公平、平等等理念;而刑法中规定的任何一个犯罪行为,都是应当受到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谴责的行为。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把一般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法学专业教育全过程中,这是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

4.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师资是一个重要保障因素。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既要有法学专业知识,还要有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其本身有着高尚的人格与道德素养。可以说,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教育者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实践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是非常薄弱的。相当多的法学院系没有专业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更多的是由诸如法学业、政治学、伦理学等教师兼任。因此,师资建设成为加强法学专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一环。

高校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法律职业道德高尚的执法者,能具备独立司法的意识和能力,能始终在司法活动中保持公平公正,最终推动法治建设的进步。法学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新路径,提升法律后备人才队伍的质量,为学生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工作者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范文第3篇

一、会计职业道德标准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行为规范的综合,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制约会计行为,会计道德贯穿于社会经济各个行业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以社会评价和个人操守为主要的制约手段,是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非强制性规范。作为一种形态意识范畴,现代会计职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会计职业为责任义务的核心体现,重在社会对个人的防范,以会计职业为良心的核心,是由会计工作职责转变为会计人员行为规则的自律,会计职业道德的他律性和自律性具有高度统一,是形成良好会计原则的风尚,有效的保证了其他会计规范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特性

1.会计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原则性

会计职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紧密相连,社会主义下的会计既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又有明确的经济目的,这种政策性决定了会计工作必须在一定的职业道德制约下发展,作为财会工作者,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坚持遵守财政政策,反应国家、集体和广大生产、消费者的实际根本利益是这些政策、法规得以有效贯穿实施,增强社会财会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管理权,有效抵制各种不良作风影响,抗拒金钱诱惑,坚持按照原则办事,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公共合法利益。

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计是一们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有一套自己的方案体系来进行确认、衡量、记录以及最终报告,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确定性,任何社会和个人都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去适应、掌握和运用客观的经济规律,不能擅自改造和违背,会计的设计标准与定制必须遵守其内在的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在长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在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下不断适应其变迁,保持自身特有的相对稳定性。

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信息的使用队伍不断壮大,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层等,会计目标承担了社会责任,决策者的每个决策都有可能关系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公众服务,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会计职业道德将受到社会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4.会计职业道德具有服务性和利益相关的特性

会计从业人员都应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会计职业道德所具有的服务性与利益高度相关,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新型关系,相互服务、利益的关系,即每个人是服务的主体同时又是客体,在为别人提供利益的同时业为自己获得利益,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财会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会人员面临各种形式的利益分析,因此把握好自己,服务于社会,树立具有服务意识的思想是很重要的。

三、会计道德的功能

1.指导功能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职业具有指导会计人员行为的职能作用,会计职业道德提供了会计人员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会计道德的指导功能,会计道德指导者社会大众和会计人员和谐的选择有利各自消除矛盾的方式,调整相互之间的道德行为,缓解已产生的矛盾,改善会计领域内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会计人员及时、保质的完成工作,会计职业道德将通过社会舆论传播并影响科学的发展方向。

2.评价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依据会计行业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心理表现方式,对会计职业人员行为进行善恶评价,评价功能是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衡量,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感,认定其行为是否达到符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对其不当的行为有道德上的谴责,有助于调整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明确会计人员在道德方面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改善行业作风。

3.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是指职业道德内化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以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造成社会舆论、道德风尚、树立会计职业道德榜样来影响、教化更多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培养道德习惯,促进会计人员人格升华,提高行业风气道德水准。会计职业道德教化功能引导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通过会计人员的社交圈活动间接地影响社会道德层面,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同步发展。

四、我国职业道德现状

1.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日益形成,各种经济的涌现发展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和收益,同时给会计人员带来工作上的挑战,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当前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其中会计人员主动出谋划策的有20.2%,只配合单位造假账的有36.8%,被迫要求行为的有25.9%,因业务水平低下出错的有17.1%,造价手段越来越多,由业务性造假变成会计性造假,会计造假已经从单纯的凭证造假发展到实物和现金互相配合造假,比如1997年2月发生的琼民源公司4.41亿元业务利润和6.57亿元资本公积金的问题解释,还有东方锅炉、四通高科等事件,说明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严重危害到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使国家经济蒙受重大损失,此类事件为触动法律底线,应该受到社会谴责。

2.会计人员会计法制观念淡薄

根据会计的职业特性,大部分会计工作者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职业规范,甚至协同作弊,直接参与其违法活动,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以及会计报表等等。会计人员经常会被单位上级领导授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这时,大部分会计工作者往往面临着职业的冲突或金钱的诱惑,不顾职业道德规范,按照领导示意行事,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做出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在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制中,学会计专业的教育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专业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甚少,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以及违背职业道德所应承担的严重后果,造成很多学生从此走上岗位职业道德缺陷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些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身试法,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会计人员监守自盗严重

目前,我国仅有注册会计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侧》,没有真正实用的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操作规范,因此,在当下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部分会计人员经受不住金钱、物质的诱惑,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需求,一些人不够法律、道德约束,伪造、损毁、隐瞒财会信息资料,利用手中便利职务,挪用公款,化公为私,出卖集体和国家的商业机密,给社会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比如:贵阳市财政局许杰在担任会计兼出纳的10年中,利用手中职务,采取各种手段牟利7272万元,此种情况,会计人员已经完全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最终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同时也毁了自己的人生。

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会计道德法制建设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WTO以来,我国在会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我国国情,会计法规缺乏有关造假等导致重大损失的处罚条例,给会计职业的工作人员有可钻漏洞,所以,应该尽快完善与会计有关的相关工作细节的操作规范,任何因造假造成的经济损失都要上升至法律界面,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其法律刑事责任,通过法律约束会计造假者,并依法承办造假者,通过立法建立市场推出机制,对那种提供虚假审计与造假的中介团伙予以重罚并予以取缔,对参与造假的会计师吊销其资格证等有力措施。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范文第4篇

【摘 要】工学结合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逐步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文章即以工学结合模式下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研究目标。分析了此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当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五年制高职;职业道德教育

工学结合是新时期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教育对象为学生,参与主体为学生、企业、学校,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术、技能人才。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职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这种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维系企业人际关系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准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现代企业成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社会职业,履行职业职能的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包括人们的职业道德认知、职业行为规范、职业认同、职业责任感、职业成就感等方面。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职业道德对于维系人们职业人际关系、提供符合社会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实践中,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要求学校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路径,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为初中毕业入学,年龄相对来说较小,且多数为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客观的存在着学习基础较差,欠缺良好的习惯,初中教育阶段过分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这些因素使高职学生社会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克服社会适应冲突,应对复杂的生活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职业道德对于企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已经越来越受重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重视考察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学校也开始正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一)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缺位

学生职业道德是学生的隐性素质,考察隐性素质相对来讲较为模糊。相对于职业道德的隐性素质,学生的显性职业素质考察较为便易。比如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用学生的技能证书来考察。企业在招聘时虽然重视职业道德,但由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具有偶然性和长期性而难以考察。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具有明显性,考察起来方便、可靠。在职业道德难以考察的基础上,企业招聘时一般以职业技能为主要考察手段。职业技能的高低成为学生就业难易的标准之一。当前情况下,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应试教育,只不过这种应试教育是应学生就业而试。在此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工作的重心偏向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有心无力,认识不够深刻,资源分配不均。

(二)职业道德教育方式落后

当前学校职业教育的手段停留在课堂教育中。即使是课堂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很少将职业道德作为独立的一门科目来讲授。职业道德教育没有独立的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更没有专业的教师。一般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章节或者一个部分,教师讲授时轻描淡写,甚至有些五年制高职学院不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在实习前由班主任在讲述实习注意事项的时候谈一谈。职业道德的考评更是流于形式,甚至完全缺失。当前对职业道德的考评主要体现在学期末德育期末考试上,高职德育期末考试多采用开卷考试,以卷面分为评分标准。学生遇有职业道德考评的试题,抄抄而已。由于社会的宣传,学生明确的知道何种行为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规范,何种行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不是提高职业道德认知而是深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意识,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

(三)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缺乏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当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相信绝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面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但是教师本人的教育职业道德并不代表着教师拥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素养。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贴近行业,贴近工种的劳动者,职业道德在具有共性的前提下,也具有该专业、该职业的特殊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目前主要由德育教师承担,但是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缺乏系统精深的认识。

三、优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优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在于提高职业院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还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应该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摈弃传统的职业教育“应试”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二)优化职业课程设置、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手段

职业道德应脱离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讲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职业道德的共性,也突出行业规范的个性。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在职业道德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突出职业道德的共性,也突出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性。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加强学生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规范。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信守诺言的优良品质。其次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和团队意识。职业礼仪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团队意识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要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再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学生行业规范的培养。结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行业规范的认同,提高行业职业道德。

(三)加强校企联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紧密联合,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就融入了企业的实际工作,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添加了企业的文化因素。学生有机会进入到企业进去实践学习。学生“学校人”和“企业人”双重身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结合实际企业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企业中技能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师傅给学生讲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学校和企业应经常就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等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企业还应做好实习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以便把学生实习情况全面细致的反映给校方,使校方能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教育,两种育人环境的熏陶,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有利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应建立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做到知行结合,侧重考查学生职业道德的实际效果和长远效应。对学职业道德的评价,既有理论知识的考查,更注重行为表现的考核;既有期末的总体考核,更着重学生平时表现的具体评价,让职业道德的考核评价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持之以恒,杜绝单纯地看考试成绩或仅凭教育者的主观印象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玉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2] 王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 于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9).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职业道德 学生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它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思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在范围上,它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间,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它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适用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因此良好职业道德养成就显的尤为重要。具备与其职业相符的职业道德有时比熟练的技能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建立完善的阶段,可塑性强、模仿力强。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口头说教往往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这个阶段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往往需要一个榜样般的参照和示范。而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自然会被大部分学生作为自己行为参照的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师的职业道德能为学生提供职业道德规范的物化模式,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教师那种高昂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无疑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其职业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道德主导因素,使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休可感的职业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行为。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学生行为的具体参照物,这个参照物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从而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

二、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

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其专业性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相对于初高中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绝大多数同学在选择职业教育的时候,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过。在这种情况下又何谈职业道德的培养。

所以,首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他即将从事职业的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择业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社会需要来进行选择。而一个人的职业经选定后,再试图变换就不很容易了,毕竟人生有限,穷其一生学通、学精一项技能服务于社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此,一个人选定了职业后,他的职业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之相适应的,他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具有了稳定性。

三、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入手,把他们形成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做一个好的劳动者。

1.示范教育的方法

理论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实习教师可以通过规范性的操作、着装等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育。另外,可以树立平时在理论课及实习课表现优秀的学生为典型对其他学生进行示范教育。

2.及时修正不良行为的方法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如果有学生,在上实习课时,不按要求穿戴工作服,对自己的实习工具、实验设备不爱惜,随处乱丢、损坏,这都是欠缺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的表现。这个时候我们的实习老师都会暂时停止该生实习教其改正不良的职业习惯。如此反复,充分利用课堂从点滴细微处入手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职业习惯及时加以纠正。除此之外我校每次实习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前预防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现。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从爱护的目的出发,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注意分析他们的缺点,使其明辨是非,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工作,克服缺点,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绝不能简单地采取讽刺打击方法,否则,就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工作态度

教育学生,让其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没有高、底、贵、贱之分,每个工作,每个岗位,都是可敬的,都是人民需要的,各项工作都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同学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工作,终于职守,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精诚协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事实上,对现今的许多企业而言,尤其看重敬业精神的培养,因为许多岗位并不需要具有多高超的职业技能,而仅仅是一个熟练程度,因此,爱岗敬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自律意识

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个职业道德问题。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树立自律的意识,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六、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