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安全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可持续发展;黄帝文化园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49-04
1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概念
1.1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从狭义上指自然与一般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同时也指生态系统上的完整性与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广义上则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基本权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来源、必要社会资源、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从而形成一个人工复合型的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所阐述的是国家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水、气候、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上的健康系统状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大小。景观生态安全研究基于对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原来早期的生态风险研究是从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当前的生态安全则是开始注重生态系统及其以上的要求,试图通过以宏观上的生态学理论进来考量,讲述单一或者小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险问题相互联系,进行生态风险的评估,同时也从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功能和健康作评价,注重过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着重以功能过程上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1.2 景观安全
景观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观是不能够存在与健康稳定发展的,从而无法达到景观安全的需求,更无法称之为健康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安全含义不光是表述景观的安全,更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景观,人为的因素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体景观内安全感的获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对景观安全的判断。
景观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景观带给人的安全感,二是人为因素能否保障景观系统的持续安全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和谐发展。
1.3 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尤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的有力控制,并同时能够有效的持续完善区域空间的格局。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性考量。同时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都是对解决区域性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回答。确保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修复措施相互联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宏观生态问题能够保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针对性与特定性,结合生态学理论,加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修复为基准。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与措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区域空间地域上,完善景观生态安全。
(3)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多由于大范围内的人类不合理的使用与干扰,应该重视小区域内的问题,并延伸发展到大区域大尺度的全球性问题上,重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目前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
(4)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为措施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2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的科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共同构成了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格局的体现,是需要通过优化景观环境来得以实现。景观生态的优化,需要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过程,排除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过程,修复对生态过程有利的。这样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优化景观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对景观的再建与恢复,主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环,以迎进新的景观单元组,重新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调整景观格局。
2.2 保护生物学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预也逐渐增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学是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显,景观规划上应提出多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建立国家性综合公园、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核心保护栖息地,同时建立缓冲区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可见,面对区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格局,从大尺度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终才能达到区域生态景观安全。
2.3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益。当前社会某一种观念是追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理念不符合。针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对策。
2.4 恢复生态学
为确保生态系统内服务功能正常有序进行,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整个生态圈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也是自身能够合理的自我调节,应对危险自我恢复的能力。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目的是解决人类对资源使用与自身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问题,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安全健康地发展进行。
恢复生态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的讨论,同时也是多层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非生物要素的恢复技术、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有人类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恢复。
3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3.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
(1)异质性原则。如何保证生态异质性的可持续问题,需要对异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地对生态破坏进行分类,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建设的层次,有序准确地进行设计与规划。
(2)针对性原则。深刻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确定干扰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合理精确的规划和设计思路。
(3)综合性原则。需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考虑,使得能够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法则与技术,达到生态安全标准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 干扰分析原则规划
干扰分析能够对生态问题中的过程与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生态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
(1)对干扰程度进行分类, 分为改变过程的、直接影响目标的、间接影响目标的和环境产生压力的类型,这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监测、评价和排除过程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分析干扰的层次,以及组成景观层次、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等。确定干扰性尺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把社会经济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扰分析中,这样更加有针对性。
(4)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性结合,保持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把不利于景观生态发展的排除,使得景观恢复中人类干扰能与安全格局相互发展。
干_分析的规划是将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体现,因对生态系统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是个极其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而用干扰分析生态学,对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的产生、经过、结果的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所以能对区域安全格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3 格局优化原则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有完整和系统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综合考虑区域当中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格局空间关系、人文与自然过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影响。
(2)整体布局。通过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总体布局模式,用以满足生态规划的要求。
(3)关键地段识别。是在景观生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予以重视,其中包括,生态中的关键点裂点、生物种群的生活环境类型、影响景观发展的重要单元。
(4)空间属性规划。通过生态的角度,对现实存在的景观问题和特点,用整体的布局与目标来对景观进行优化。
(5)空间属性规划。空间属性有如大小、形态、边缘宽度、长度等复杂的边缘属性;廊道的连通性、水文过程的多层网格格、河流通道的缓冲区、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与缓冲带的位置为主的网络属性。景观格局优化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用景观的手段来解决的生态学途径。
3.4 预案研究
预案主要是针对未知的可能性进行某种探索,并且加以实现的方式途径,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决策者顺利解决问题。生态规划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案方法是通过格局优化与干扰分析的规划来实现的,相互影响促进,格局优化作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种不同的预案的可能性;干扰优化则是把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干扰因子作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适合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需要。这两种因子同时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规划的完美体现,从而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发挥出二者之间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是整合了格局优化、干扰分析与预案分析等方法,分为4个步骤进行。
4.1 景观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运用GIS、RS技术,对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扰源、频率、强度等特点与风险状况,区分区域生态景观问题与格局状况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与生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功能问题的分析,生态系统中健康状况。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需要仔细研究。
4.2 安全层次设计与总体规划目标
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得出相应结果,对生态安全的现实问题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把先前的预案作对比,得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区域生态安全规划的种类也各有不同,如以人类活动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区域,农业活动发展区域等,都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指数。
4.3 预案设计
需要把干扰控制对策,社会经济文化对策,对生态功能修复对策相互结合,对将来不同情况下的干扰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保证在有利的干扰和不利干扰的变化中能够进行设计预案。研究中应采用预测模型,空间模拟等方法,对不同状况下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对比参照,同时也应当对生态文化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等处在不同生态安全方面的预案结果。
4.4 适应性管理
主要是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采取不断完善的理念,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第一步,应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展开分析调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包含有对动植物的评价、景观生态的评价、社会文化经济的评价、生态系统的评价,也需要对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前的目标之间的不同做出评价,从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反应到设计之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新问题,区域内的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生态规划中的设计规划的新发展等,都将经过监测和评估,在新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中体现。所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在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是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重要基础。
5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步骤
5.1 “源”的选取
考虑搭配生态安全格局中“源”的确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进行保护的对象或者区域看作“源”。在对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单一的物种作为目标,也可以是某个需要被保护发展的区域,都是可以被认为是“源”。
5.2 阻力面的建立
人类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掌控与覆盖的过程,然而要进行控制需要对克服当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应人类对空间作用所产生影响的趋势。最小阻力面为模型,公式为:
其中f为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距离和景观基面正相关关系[2]。Dij的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3]。尽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的衡量[5]。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目前已应用到景观生态战略点的判别。
5.3 由阻力面来判别景观空间
根据阻力面的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中发生的景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生物物种活动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过程中对哪些是景观生态安全有利的与哪些不利的,包含缓冲区、源间连接、射道和战略点等,划定各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等级。
6 结语
区域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的研究,不仅是对该区域自身生态系统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虑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理论上,进行对不同级别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对生态系统安全的多重保证。同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会有所变化与进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这也是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理论,现阶段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升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对于生态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改变。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肖 科.GIS技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3(7).
关键词:生态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安全知识;安全技能
幼儿的安全问题关乎着幼儿的生命,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属于集体生活,幼儿的安全教育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能够使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实现自我保护。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进行探索和分析,期望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
一、强化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安全教育重视的是整体的联系性,是把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应当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看待幼儿的安全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在知识、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进行正确把握,强化各方面联系,共同促进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接触最为直接的小的生态系统,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丰富家长的安全知识,促进家长安全意识的提高,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来,确保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全面开展。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将尖锐的物品带在身上,教师应当及时告诉家长,要对幼儿的口袋进行随时检查。还有一些幼儿的鞋子或衣服上的挂饰会带来一些隐性的安全隐患,教师应当告诉家长进行及时的更换或者处理。此外,幼儿园应当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不断完善,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生态平衡
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生态平衡中,需要教师、幼儿以及环境等各个因素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社会各方面的合作还不能够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不能够建立起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生态系统。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安全教育,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以促进教师、幼儿、环境以及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生态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幼儿园安全教育生态系统。例如,教师在进行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细心观察生活细节,并引导幼儿共同发现身边的危险,告诉幼儿在面临危险时应当如何去做,教育幼儿学会时刻保护自己。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对安全常识进行搜集,告知幼儿绝对不能够去触碰的东西有电、火、开水、消毒剂、灭虫药物、利器等。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反思,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在遇到幼儿流鼻血的情况时,教师要在幼儿面前冷静地进行处理,让幼儿静卧,使用毛巾或者纸巾进行止血,再使用冷毛巾敷头等。
三、建设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促进安全教育的发展
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应当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要符合本土的特色和季节的特点;教学活动的方式应当灵活多变,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资源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在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中,可以利用和生态学有关的群体动力关系、教育节律、花盆效应等进行分析,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进行探索,使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能够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和需求,构建符合生态学的安全教育。例如,使用教育节律原理对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进行探索和安排,促进教育节律和幼儿的生物节律相互融合,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结合花盆效应的原理,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生活的相互结合,营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幼儿园环境,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让幼儿熟记常用的求救电话:110匪警、119火警、120急救等,还要让幼儿牢记家里的电话和父母的手机号。另外,要向幼儿讲解一些安全的标志,比如红色标志是禁止、黄色标志是警告、蓝色标志是指令等。同时,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教师也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防范能力和安全意识,促进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幼儿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家庭和老师的保护当中,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特点,让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防范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丽.幼儿安全教育浅议[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02).
[2]詹文华.浅谈幼儿安全教育培养的误区及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12(03).
关键词: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动态园林景观不同于静止的园林景观,静止的园林景观是以公园景观为代表的静态物体。但动态园林景观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具有相对性,道路两旁的景观静止不动,但道路上行使的车辆和人员却运动着,参考系的不同给与了运动者对于静态园林景观不一样的享受美感。
2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动态美学
通过陀螺在静置和旋转不同状态下观看效果的对比试验,很好地诠释了有关动态美学的原理。影响动态美学呈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者的运动速率,既包括速度也包括方向2方面,这是由于速率直接关系到对于静态景观的视觉变化速度。因此,在进行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本路段的平均车速和实际行驶方向等问题。
2.2安全导向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不妨碍正常行驶的重要原则,要时刻考虑正确的安全导向,以人为本。道路两旁的园林景观可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3因地制宜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多利用本地的树种进行栽植。
3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
3.1植物选择多样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动态园林景观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更为主要。因此,正确的植物树种选择很关键,要遵循多样化和时效化特点。众所周知,乔木的日常维护和种植都很简单,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对于中小型乔木来说,要少修剪、少移植、扬长避短地发挥其生理优势。植物选择多样化可发扬其茂盛的生长效果,又可降低远期的养护成本打造节约型社会。
3.2设计与环境相适应,最大程度促进生态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但要以美的显示为目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适应与融合当地自然环境。生态景观的设置,要选择多种植被来进行构建,要以此形成混合的植物空间结构。不同形状、不同花色、不同造型的树种都是进行全面美化的参与者,通过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等方式来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4需要注意的设计误区
4.1重视生态效益忽略经济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但不意味着要不惜消耗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生态效益的发展要依靠植被等自然资源的完善,要充分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不要为了生态而毁坏生态。
4.2美感不等同于生态
在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着美感胜于一切的观念,在于平面、产品的设计环节正确,但在实际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上却存在缺陷。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为了给城市增添美感,但要建立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5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5.1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是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对长距离的景观进行分界,按照实际的地理环境对景观进行段落式的划分。各个路段上的景观配置要遵循整体的设计主基调,虽然每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整体上要具有一定的景观连续性。
5.2景观定位
5.2.1城市景观大道:城市景观大道的车速大致为<60km/h,是城市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重点。一般来说,城市景观大道在设计过程中,要选择观赏性较高、大小相对适宜的植物,园林乔灌草立体结合及垂直绿化的有机配置设,体现一个城市的园林风貌与景观特色。
5.2.2城市快速道:城市快速道的车速大致为80km/h。在设计环节与上文提到的城市景观大道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快速道的设计前提应该是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观赏性,植物配置强调大尺度的变化,使其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5.2.3一般道路:道路在城市中处于次干道的地位,设计时速不高,除非特殊要求,观景要求一般不高,因此园林设计应满足安全与生态的要求。
6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简要叙述了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当前盛行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以及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发展。
作者:闫雪峰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关键词】“道法自然”;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51-01
“山水城市”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设计理念,旨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融入传统的“山水”文化。
一、“道法自然”与驳岸景观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水域驳岸景观的设计对象是滨水空间中的整个驳岸空间。在进行驳岸景观的设计时,运用道法自然的思想,充分尊重原有的城市肌理及地形地貌,把握驳岸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角色,对景观的生态给予充分的重视。以保护生态为基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合理的改造,同时改造人类本身。因地制宜的同时结合当地的气候提案建议及文化背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与驳岸建设融合起来,从而建设处与人、环境和谐融洽的驳岸景观空间。
二、滨水驳岸景观的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驳岸景观设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通常滨水驳岸景观应该具备三个功能:(1)亲水性。即驳岸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与水体的互动,以便游客能充分地体验亲水空间。(2)观赏性。作为滨水景观中的重要部分,驳岸景观的显著特点即是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放松心情的场所。(3)抗洪性。由于驳岸处在水陆边缘,因此在设计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驳岸受压、迎水面坍塌以及平面积水等问题。此外,要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季节变化,做好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
三、城市水域驳岸景观基于“道法自然”的设计途径
驳岸景观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设计工程,涉及到水利、景观、城市规划、人文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驳岸设计过程中要解决诸如人与人、人与自然、结构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为人们建设舒适的环境。基于驳岸景观的不同类型,给出了以下不同的设计方法:
自然生态驳岸的人工处理痕迹很少,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被完好地保存,因此有丰富的植被群落。虽然自然生态驳岸的生态性很好,但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而且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所以适宜设计在园林水景中。主要的自然驳岸景观类型有山石形式驳岸、木桩式驳岸、植被式驳岸,共同点是将自然生态与驳岸景观进行了合理融合,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人工驳岸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工程被用于稳固驳岸,它的主要类型有人工仿自然式驳岸、钢筋混凝土式驳岸。人工驳岸虽然人工处理的痕迹很多,但是保持了自然驳岸的开放性和水陆之间的关系。
单式驳岸被应用在多数环城水系中,有垂直式驳岸和斜坡式驳岸两种。台阶式驳岸的亲水性很强,人们能够与水进行互动,也可以坐在台阶上观赏风景。但是其安全隐患也很大,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危险。
四、遵循自然过程中城市驳岸景观设计
(一)驳岸的设计要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作为水陆交界的驳岸,不仅发挥着防洪排涝的作用,而且对于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的预防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驳岸也是人们的聚集地,因此驳岸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在设计驳岸景观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人文等进行设计,保障驳岸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二)驳岸的人性化和美观性。因为驳岸的亲水性、观赏性,所以在进行驳岸设计时要以人为本,方便人们游玩、散步等活动。除此之外,驳岸景观不仅要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还要保证形式上的美观,设计风格上既要与当地文化保持统一,又要彰显自身的个性特点,从而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三)驳岸的整体性与生态性。驳岸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设计要符合整个城市的设计风格,做到完整统一、完美融合。另外,极其重要的一点是生态性的设计,驳岸景观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要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驳岸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关乎整个城市的形象与发展,亲水设施、防洪设施以及景观小品的使用保障了驳岸景观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运用“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来设计驳岸景观,能够使得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植被受到保护,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汪毅成,陈晓刚.“道法自然”的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14-8716+8721.
[2]杨剑.遵从自然过程――城市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探析[J].工程与建设,2012,(04):461-463+472.
摘要: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
>> 一种基于未确知测度方法的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基于未确知测度评价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研究 虚拟研发团队成员间信任度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设计 未确知测度模型在黑河中游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熵权―AHP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在财政大额专项支出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熵权未确知模型在矿井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粗糙集与未确知模型的能源结构合理性测度 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组织发展架构分析 基于PSR模型的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创业企业知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采空区危险性评价刍议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上海水域溢油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探究民航机务维修安全管理水平及相关未确知测度的分析 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测度及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理论和实际应用 多Agent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构建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未确知数学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企业信用评价的未确知―AHP方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区域生态环境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及应用 区域生态环境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及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未确知测度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上是可行的,结果是可信的。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巢湖流域中图分类号:X821,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4)02―0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