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一、引言

在低碳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提倡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主张人们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产生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变化,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低碳经济与以往经济模式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经济模式。在世界上,欧盟最先发展低碳经济,而且构建了的碳交易机制。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从事研发工作,如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应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积极迈向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将那些破坏环境的产业、对于违规建设的产业不予以支持,如信贷方面,拒绝贷款。金融业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研发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促使企业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二、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理念

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使落后产业进行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应调整信贷结构,促进我国推动产业升级。我国的金融业将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支持我国发展可持续战略中的重点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旅游服务业。

其次,全方位拓展金融客户群体。金融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上,不但要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信贷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将信贷政策倾斜到民营的中小企业,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有资金从事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办理,通过增加消费信贷拉动对于绿色消费方式的支持,为社会的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转型发展推动力量。

再次,研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因此,对应于低碳产业的需求,金融机构也应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并且要积极发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如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金融业要积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重构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从国内的企业推动低碳经济,从国外的低碳经济合作中拉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金融业的绿色金融创新,通过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来加速提升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应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遏制与监督,使其在绿色金融的帮助下,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三、绿色金融的实践

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对于的股东、客户、员工的利益的关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金融机构的低碳建设方面, 金融机构建设低碳银行。金融机构对于那些从事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大力的信贷支持, 而对于污染超标的企业,限制和禁止信贷业务,以便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建设我国的节约型社会。一些银行及时制定了信贷投向政策指引以及关于开展能源效率融资项目的营销指导意见等银行信贷制度,积极支持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而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指引其退出,转向绿色、环保类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的研发,不断增加对于低碳产业的金融服务项目,探索一条既能使企业创造利润,又能满足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例如,一些银行提出了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这个金融服务方案中,包括了能效融资方案、能效融资方案、财务顾问方案、绿色控股融资方案、专业支持方案,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我国一大批节能减排企业和在建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机构将以生态绿色产业为平台,与本城市的各单位携手共进,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发挥金融的资源优势,提供资金融通,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

我国的绿色金融机构就是以企业的节能减排、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为目的,为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的政策性“绿色银行”。

(1)积极开展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

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信贷支持,银行应更多地将资金投向那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和企业。将企业对环境的因素放入贷款、风险评估系统,对于那些污染生态环境的、高耗能的企业的贷款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于淘汰产业和严重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如果发展对于已经贷款的企业有环境污染的现象将提前收回贷款;与之对比的是那些信誉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并支持这些企业的贷款用于环境建设。这些措施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走向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机构应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而对于那些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买购买环保型消费品,绿色银行可以提供优惠的消费贷款鼓励消费者的消费。

(2)研发绿色金融新产品

绿色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绿色保险产品。这种绿色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是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在出现环境事故后,由保险公司对社会和个人受害者进行赔偿。由基金管理公司研发的绿色基金产品,能够促进企业积极投身环保产业和事业,并取得利润回报。发展绿色金融衍生产品,比如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

(3)绿色金融机构开展公关活动

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将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入其中,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机构与企业、环保部门的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对授信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进行考核,并提高绿色金融创新的服务效率。政府方面应出台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绿色金融有法可依,以此限制污染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国际生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增进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理解与实施;我国银行业应学习国际著名银行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交流中获得国际组织的金融技术援助,能够快速提升绿色金融各方面的业务水准,并发挥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应有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社会环境的责任和对于员工、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关心,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思考. 环境经济.2010;73:47

[2] 李光华.湘潭金融系统发表共同宣言,用绿色金融撬动低碳经济车轮. 湖南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2 版

[3] 方鹤霖.以金融之手助推经济发展转型,我市举行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 湘潭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1 版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范文第2篇

(河南省财经学校,河南郑州450012)

[摘要]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选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在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制约的内在矛盾时,应积极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本文提出以低碳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寻求低碳经济转型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40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世界的强烈关注。针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制约的内在矛盾,增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探索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课题。我国作为工业生产经济大国,正在不断致力于开发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发展低碳经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选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

1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在当今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是为了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保护,保持自然环境的节能减排、低损耗、低污染,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低碳经济模式在起到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既不会阻碍社会经济前进的脚步,优化了能源结构,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又不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发展理念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计划尽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共同进步,改变原有粗放后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就是要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促进新能源发展、建设绿色GDP,加快能源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制度建设,促进人类生产观念的进步。我国的传统经济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加快了能源的消耗,换来的却是较低的经济效益,同时向大自然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进一步阐释。总体来看,低碳经济具有三个特点:

(1)综合性。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减排的结合,更多的涉及社会、环境、人文的综合问题,目的是通过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来促进经济发展,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放慢经济增长为前提,不单单是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同的国家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发展空间也不一样,制定合理的、公平的节能减排目标是保证社会公平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2)战略性。低碳经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解决当下我们遇到的生态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变化反常这些众多的问题更要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低碳经济是对当前能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调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变革,为了让人类的生存环境适应地球的生态系统而做出的战略性布局。

(3)全球性。整个地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发展目标。

2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难

2.1政府对绿色节能技术缺乏足够的支持

在我国由于绿色节能技术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发展较晚,人们对于绿色节能技术和新能源不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认识不清,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国家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扶持,发展绿色节能技术需要的新材料、新设备购买成本极大的上升,节能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因此也受到了打击。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投入到普通技术产业发展中来,忽略对绿色节能产业的重视,影响着我国绿色节能产业的发展。

2.2对绿色节能技术缺少评估标准

目前来说我国绿色节能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绿色节能技术的评估没有传统的数据作为支持,多通过建设过程的中的实践与探讨,一些绿色节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漏洞百出,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再加上绿色节能技术相应的投资又极其匮乏,而研发成本较高,不能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及时的投入、优化和完善,极大地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

2.3低碳产业的推广阻碍重重

我国必须要从国外的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才能解决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度缓慢的现实,大力推广低碳产业,一方面通过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国外的低碳技术进行实际的利用。我国一直以来对国外先进技术存在重引进、轻创新的情况。很多企业希望能够为这些先进技术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往往背道而驰,不能跟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起来。到最后,既没有培养出自主创新能力,也没有带动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过度依赖的局面。

3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可能途径

3.1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积极地参与低碳减排行动,从根本上转变对于低碳发展方式的认识,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鼓励支持绿色节能技术。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低碳发展模式推广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鼓励支持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的同时,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节能减排进行有效的监督,要充分认识到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坚持和共同努力,树立主人翁意识,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同时对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要正确处理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抱枕转型效果。其次,还要重视人们的配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逐渐转变人们对于低碳转型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将低碳的观念植入人心,使人人都能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列中来,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低碳生活。

3.2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尽快建立起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近、中、长期战略规划。根据中国发展的需要,制定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战略规划,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明确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抓紧时间在全国建立一批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试点区域。我国在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多重要的能源基地,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这些区域主要有低碳产业园、低碳商业区等,利用这些试点区别来发展低碳技术,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社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实践基础,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同时,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布局的划分进行指导,加强对绿色节能技术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建设各阶段的目标责任,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如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对于购买绿色节能产品的消费者提供补贴或者是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研究出绿色节能新技术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增强人们购买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我国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在绿色节能新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合作,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

3.3加快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各地域的发展优势,进行总体战略规划,进行地域划分,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在生态环境比较容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环境的保护,保证当地生态平衡;在一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的地区,用高新技术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依托各地区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结合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结合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安排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创新性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用新兴行业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40-03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2003年3月,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低碳经济带给人类的将是一场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革命。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低碳营销必然会深化21世纪的主流市场营销模式——绿色营销,这将是未来每个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选择。

一、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实现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条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企业实行绿色营销,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承担起了社会责任,从而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新型绿色文明的发展

绿色文明是一种以追求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较之以往的文明体系,绿色文明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效率目标,也代表了一种更深远的公平理想——既保证当代人之间的环境权利公平又保证后代人生存权发展权的公平体系。绿色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置身于现存工业文明体系中,并对漠视自然的、非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给予否定和改造,因此,也被视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通过绿色营销,可以协调“企业——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直接和明确地实践与体会这三者的协同模式,使促进可持续发展变成人类的自觉行为,从而推动绿色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绿色营销要求避免产品的过度包装,并强调容器的重复使用、废弃物的二度利用或出售等。从长远来看,这种循环经济模式将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小消耗,有利于企业长期成本的降低。其次,绿色营销能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在我国,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产品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通过绿色营销,企业无疑找到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绿色营销要求企业要关注地球、善待环境、注重公平、追求和谐,又要具有强烈的人本色彩,有助于企业树立崇高的组织价值观,完美的组织形象,从而有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树立,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与组织的群体凝聚力,提高员工的道德操守与忠诚。

(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社会公众对企业形象好坏的评价,除了价格、质量、服务以外,还有环境保护等。绿色营销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与品牌形象,从而帮助企业赢得顾客和市场,并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的良好关系,为企业的各项运作打开方便之门,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与长远发展的有利保障。

(六)绿色营销能成为企业新竞争优势的来源

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早走一步抢占有利先机,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定位有别于竞争对手,从而占据相对的竞争优势。绿色营销是21世纪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武器。

二、我国绿色营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国家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

随着绿色营销和低碳经济的兴起,我国加强了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引导和管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绿色法规的制定为例,截止2010年底,我国制定了三十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加上已有的行政法规和环境标准,已经初步形成了环保法律体系。但已有的法律法规涉及的内容尚未完善,加上在执法过程中的不足,影响了绿色法规的真正实施,导致诸如绿色产品标准和市场秩序混乱、市场进入及流通困难等问题。

(二)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绿色消费需求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消费者对什么是绿色产品普遍缺乏深入了解,往往未将绿色产品纳入消费预算中,消费随意性较大,消费需求不足,还没有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特别是一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关心仅仅是出于对安全和卫生的考虑,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保与人们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

(三)企业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

生产绿色产品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推行清洁生产是解决产品生产环节污染的根本方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就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推广。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企业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四)企业绿色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

首先,许多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现有绿色产品的绿色含量也有待提高,产品的包装至今仍然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其次,企业缺少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没有科学地计人成本而制定出绿色产品价格;再次,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仍是沿用传统的方式,还没有从产品的绿色特征出发来考虑怎样简化分销环节,如何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或多次污染;最后,促销方式陈旧,特别是一些先行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还没有负担起绿色信息的传播者、宣传者的社会责任,缺乏引导绿色消费,开辟绿色市场的时代创意。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为绿色营销创造良好环境

1 完善绿色法规,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一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绿色法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加强立法工作,填补法律空白,使绿色营销的各个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为绿色营销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2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安全卫生标准、无公害标准等绿色标准及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

3 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大力建设以互联网络为主的信息体系建设,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绿色产品信息,以信息引导生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培育绿色文化,提高全社会的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文化的培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培育绿色社会文化,增强整个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二是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倡导企业爱护环境,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绿色产品;三是培育绿色消费文化,教育消费者树立新型文明的绿色消费观念,从而扩大绿色消费队伍,掀起绿色消费的浪潮,推动绿色营销的发展。

(三)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加快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开发,推广资源节约型、绿色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立体复合型和物质循环型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企业要加强绿色营销管理

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监督和管理企业绿色营销的实施和发展。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有:绿色信息管理、绿色资源、产品开发的管理和控制、绿色产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和企业治理三废及其他环保指标的制定和监督管理等。另外,还应该建立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

(五)企业要从低碳经济的要求出发,树立正确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1 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产品的实现关键是技术创新。低碳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低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竞争。只有以低碳技术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才是绿色营销实施的基本物质保证。绿色产品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绿色产品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上,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都要满足消费者低碳排放、低能耗、绿色能源等的绿色低碳需求,实现绿色包装、绿色运送、绿色维修等。第二,绿色产品消费链。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料获取-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消费-绿色产品追踪服务-绿色产品回收、循环重用-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料获取,要构成一个整体循环。第三,要推行清洁生产方案。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都要有必要的清洁方案,对产品生产要进行有效的低碳化控制。第四,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绿色标志同价格、质量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市场竞争因素,被喻为产品通向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伴随着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开展绿色产品认证,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已成为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2 绿色价格策略。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企业首先要摆脱以前投资环保是花冤枉钱的思想,树立“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新观念,把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产品成本,成为绿色产品价格构成的一部分。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就业;低碳经济;能源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11-03

一、绿色就业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一项报告中定义,“绿色就业”是“在农业、制造业、研发部门、行政部门中从事有助于保持和维护环境质量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能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避免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化的目的。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

绿色就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新增绿色岗位,二是存量就业“变绿”。所谓新增绿色岗位,是指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使用和各种环保项目的展开,很多从未有过的绿色工作岗位将被创造。据罗兰贝格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世界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达到1 370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市场将会增加到2 740亿美元,增长潜力巨大。所谓存量就业“变绿”,指的是一些现有工作将会被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低碳经济要求。传统职业一旦致力于环境保护,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那么就蜕变成了新的绿色职业。

二、绿色就业的现状和前景

(一)可再生能源

绿色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氢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其储量有限。更重要的是,化石燃料的使用伴生大量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因此,可再生能源不仅可持续利用,并且意味着清洁环保的发展趋向。

随着绿色投资规模扩大,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就业岗位逐年上升,而且近几年有加速之势。而且,相比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投资的就业创造比例更高。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估计,有30万个工人从事风能发电工作,有17万人从事于太阳能领域。到目前为止,这些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工作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在生物能源方面,全球大约有120万人在从事着农村常见的早期能源,属于生物燃料领域,巴西、美国、德国和中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据UNEP统计,全世界有近233万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

由上可见,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是生物燃料,包括农村里常见的沼气,还包括利用甘蔗、棕榈油发酵之后,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从而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产生能量。根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估计,如果现在的增长速度可以持续,到2030年,将有210万人在风能领域工作,630万人在太阳能领域工作,1 200万人在生物能源相关的农业和工业领域工作。

(二)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带来的是双赢的绿色就业结果,一方面,施工过程中需要新的工作人员加入;另一方面,对高效率产品的需求也能够增加生产厂家的就业人数。

美国太阳能协会认为,在2006年,在建筑行业有350万人直接从事与能源效率息息相关的工作,还有450万间接与能源打交道,加起来超过了800万人从事这一行业。在德国,开展了一项针对建筑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项目,34.2万个公寓对照明、供暖、电气等一系列家庭能源使用设备进行了改造,使之效率更高,更加环保。就这一个项目,在2001―2004年就带来了2.5万个就业岗位,并且挽救了11.6万个濒临下岗的工人。在2006年估计有14.5万人全职工作在这一项目上。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估计,如果欧洲和美国能够达到2030年减少75%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那么在绿色建筑领域将会增加至少200万个工作岗位。英国在2008年提出了一项投资达10亿英镑的针对家庭的节能计划,该计划旨在减少家庭的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2009年中国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从而解决建筑物,如城市广场等建筑物的照明。通过对广电建筑示范工程予以资金补助,并鼓励相关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从而有效带动高新技术及节能领域的资金投入,并且促进建材、化工、冶金和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调整升级。在这一项目中,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劳动需求。

(三)绿色交通

从目前的趋势看,小排量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无疑将会督促汽车制造厂家提高技术,使得汽车耗油更少,尾气排放更低。如果把能源效率最高(行驶每千米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可作为标准)的汽车看做是“绿色汽车”,那么全世界在“绿色汽车”行业的就业人数大概有25万。根据普华永道的一项调查,估计到2015年,全球预计生产汽油混合动力汽车270万辆,柴油混合动力汽车25万辆,电动汽车14.5万辆,在全球汽车中的比例从0.7%上升到3.7%。美国能源部计划投资250亿美元在电力汽车和电池技术上,帮助美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可再生能源竞争。欧盟提出了一项总额为50亿欧元名为“绿色汽车开端(green cars initiative)”项目。这些投资将会极大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从而拉动相关领域的就业。

相比汽车来说,铁路运输、公交系统、地铁系统和轻轨系统是更加环境友好的行业。铁路是劳动更加密集的行业,由公路转向铁路不仅能够减少能耗,而且能够增加就业。与此同时,公交车、列车的生产、使用、维护和维修将会产生大批的就业机会。对于现有的公交和列车可以进行能源使用的改造,将之改造成混合动力或者天然气。这样又会产生大量就业。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都在公交系统天然气动力改造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到2006年,中国已经有32 000辆天然气公交车,印度和韩国分别是12 000辆和11 400辆。中国的自行车产量在2004年占世界自行车总产量的58%,成为世界上从事自行车生产人数最多的国家。

三、绿色就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绿色就业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产物。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一致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个大背景下,绿色就业正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孕育而生的。

同时,实现绿色就业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绿色就业通过将企业污染的社会和环境成本内部化后来实现,这将会使企业有动力改进工艺,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从而杜绝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促进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代替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四、促进中国发展绿色就业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绿色就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发展绿色就业任重而道远。为此,应作如下努力:

从国家、政府和社会来说,应创造发展绿色就业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以法律保护为基础。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与促进法》得以通过,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将在法制化框架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政府承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提供资金支持和财政补贴。该法规定,在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采用先进的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附加物进行综合利用。从而该法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中国绿色就业的岗位。中国政府应更多采用立法手段来取代原有的行政规划和建议的形式,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规定。随着更多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国应当着手推动建设比较完善的绿色就业法律体系,使低碳经济和绿色就业更加有法可依。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开发一批绿色就业岗位。环保设备、洁净产品、有机食品等企业创造的绿色就业岗位等自身就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无须政策扶持就已经蓬勃发展。但总体来说,绿色就业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很多绿色就业还需政策扶持,才能较快的发展起来,资金投入不一定很大,但会有巨大的就业潜力。再次,加强对绿色就业领域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绿色就业有助于环境保护,但有些绿色就业劳动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工作环境不好、工资报酬低、缺乏社会保障、随意解雇员工等。因此,在绿色就业发展中,要促进提高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安全卫生条件,健全工会组织,促进绿色就业劳动者获得符合体面劳动原则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提高就业安全性和保障性。

从企业来说,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将绿色就业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技术提升活动,努力提高职工绿色就业能力。如开展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咨询等工作,编写相关读物,举办相关讲座,帮助职工掌握绿色生产的新技能、新方法。大力开展有关的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活动,激发职工提高自身技能的积极性。企业还可以通过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低碳发展的群众监督。如建立职工监督员队伍,让职工了解企业环保情况,检查企业节能环保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制定规划、落实责任,是环保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强权重监督。

从个人来说,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加大对绿色岗位的人力资本投入。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而实现这一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绿色就业的比率。绿色就业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环境效率,实质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起人们对绿色行业的重视,从而提高人们想要从事绿色岗位的意识。与此同时,绿色岗位往往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学历背景、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等。这就需要人们适时地增加自身的绿色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从而提升人们的绿色技能水平,为低碳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11-344.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港口;低碳;绿色;环境保护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建设下,包括大连港、青岛港在内的许多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l展规划》也进一步提出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1 国内外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1.1 国内港口

从整体上看:

(1)国内对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认识有明显的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业内人士就港口的环境保护建设和资源节约问题提出相关绿色发展理念,到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以青岛、蛇口、天津等港口作为试点进行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人们对港口发展理念的认识从认知层面提升到操作层面。

(2)政府部门成立并健全绿色港口的相关职能机构,逐步完善绿色港口相关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带头建立了综合规划司、环境保护处、政策法规司、节能减排处等环保部门,并陆续出台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港口规划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能够更好地管理各地方港口的绿色发展事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港口在绿色低碳方面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在码头也得到了实际应用。无论是在码头的设计规划期,还是在码头建成后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都有完善、合理的制度给予规划和指导。“油改电”、岸电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港口的节能减排水平。

从各港口来看:

(1)青岛港围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两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港口环保建设。2007D2012年,青岛港共投资15亿元购置和建造环保设备。2013年,青岛港更是斥资22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节能技术应用、码头装卸工艺系统改造、港口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5个领域实施27项重点工程项目,采取利用清洁能源、加强技术改革、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积极促进港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在“以港兴市”的战略倡导下,青岛港将更加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绿色港口,全面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带。

(2)大连港开启了港口的“生态模式”建设,以多种方式促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比如在港区建立挡风抑尘墙,有效抑制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采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染废弃物,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高效节能减排;港区实施“油改电”、海水源热泵、太阳能照明等节能改造,通过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来降低能耗;港区内52万m2的绿化面积约占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随着环保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大连港的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3)上海港为转变港口发展方式、缓解环境保护与港口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15年7月正式提出了《上海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2015D2017年)》,到2017年底,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10年下降7%,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碳排放较2010年下降9%,主要港区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0%。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港从船舶治理、港区治理、港口能力建设等3个方面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比如:为减少PM2.5的排放,上海港一半的码头将于2020年使用岸电系统;上海港计划建立国家海事与地方海事、环保、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检查船用油品质量,监督船舶油污排放,并对检查结果定期公布;在水源地保护区,上海港将实行船舶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零排放”措施,以保护市民饮水安全。众多举措将确保上海港绿色港口的顺利建成。

1.2 国外港口

与国内港口相比,国外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起步较早,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长滩港作为美国第二大港口以及重要的集装箱港口,是“绿色港口”的提倡者之一。长滩港要求船舶在港区航行时降低航速,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2005年1月,长滩港正式推出名为“绿色港口政策”的环保方案,针对保护海洋水质和空气质量、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以及缓解海洋交通压力等多个方面制定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010年,长滩港通过拨款900万美元作为奖金,对参与其绿色港口相关计划的船舶所有人和码头运营商进行奖励。长滩港通过解决生产工艺问题,提升港口整体管理水平,使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悉尼港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港口,也是最早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港口之一。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悉尼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从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生物多样性、垃圾管理、危险货物管理、环保教育及培训等7个方面制定了“绿色港口指南”,规范港口的生产管理行为。[2]与此同时,悉尼港意识到绿色低碳港口的建设需要包括政府和社区在内的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与各方协调,开展了包括法规制定和实施、政策宣传教育在内的多项工作,并在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英国利物浦港则通过建立污染检测中心,对港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保护。针对煤炭码头货种的特性,港口与技术公司合作,通过安装先进的洒水系统等设施来减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日本东京港则是将绿色发展的眼光放在了土地利用和港区布局方面,通过建立港区景观公园等,平衡生态与生产之间存在的发展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港口缺少绿色发展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港口建设初期,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整个大环境,环保意识都比较弱,因此我国普遍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港口在其发展规划过程中并未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预可研”及“工可研”中。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港口自身,都十分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但其所采取的措施都很难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在新港口的规划过程中,有必要针对绿色低碳方面专门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帮助港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2 缺少地方性的关于港口绿色低碳建设的 法律法规和评价体系

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予以支持,但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来说,各个码头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所应采取的发展措施也不尽相同,仅仅依靠国家出台的规章制度并不足以使港口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根据各港口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才是适合不同港口发展的正确途径。

2.3 港口间缺乏交流合作

虽然各个港口都有意识地针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绿色低碳建设,但是港口之间的交流十分缺乏。许多港口在功能上大致相似,在地理位置上也较为相近,但彼此并未进行合作,也没有整合资源优势形成港口集群。事实上,功能结构相近的港口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好的发展措施,并加以改进利用,以期在自身的发展上取得成功。港口间只有协调合作,避免盲目竞争,实现资源共享,才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2.4 港口与社会之间缺乏协作

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港口所在城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协作。从目前来看,尽管港口与政府之间合作较多,但港口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并不密切,大对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状况了解甚少,在港口建设上也不能给予有效支持。

2.5 对低碳绿色发展的概念认知依然存在局限

我国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内涵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发展上所作的努力更多集中于如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如何增加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而对于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怎样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规划、环境对港口的发展有何积极反馈等方面的考虑仍不够全面,未从根本上入手解决港口的绿色发展问题。此外,对节能减排这一理念的诠释,也仅仅是从生产运输操作流程的某个环节或港口企业的某个操作部门着手,缺乏完善的节能减排操作系统。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使得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绿色低碳发展除了包含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之外,效率的提升、程序的简化也是其重要的方面。

3 发展对策

3.1 研究制定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规划

作为指导港口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规划能够针对不同港口的不同特点进行绿色低碳规划的研究。在基础的“预可研”和“工可研”中,对必要的设施设备作出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港口周边环境调查、港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港口建设发展环境影响分析以及国外绿色港口建设模式和经验分析等研究基础上,从港口所处的地理环境、建设期和运营期长短以及贸易强度等多方面出发,合理制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目标,规划其生态功能,并选择合适的港口进行试点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套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3.2 建立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港口评价体系

针对港口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港口城市的实际发展状态,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政策,以促进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法规制度有利于政府及监管部门对各港口的绿色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管,使港口发展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根据港口的绿色发展状态,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及评价体系,对港口的发展水平作出有效衡量,也便于港口根据发展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调整。

3.3 强化港口间的规模化协作

地理位置较近且经营业务相似的港口应积极进行外部联合,实现高效合作和信息共享,针对业务的互补点形成错位发展,减少资源消耗,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无序、低效的竞争,提高港口整体的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此对规模化港口群体的周边生态环境发展形成有利影响,实现各港口在生产经营与绿色低碳发展上的互惠共赢。

3.4 加强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宣传力度

针对港口与社会协作较少的问题,可从加强宣传这一角度出发,强化港口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开展如深入社区的港口环保教育、邀请高校师生深入码头实地了解其绿色发展情况及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媒介向群众进行宣传等一系列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社会更多地认识到港口进行绿色低碳建设的重要性,更有利于港口进行环保建设,也能够更好地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集思广益,帮助港口高效发展。

3.5 拓展并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事实上,绿色低碳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而且更需要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采用何种清洁能源时环境的改善程度最大、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环境内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被影响及破坏程度最小等。同时,绿色低碳发展不是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去除,而是针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将生产操作程序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率。

4 结 语

绿色低碳港口作为当前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非一日之功可以建设完成。通过对国内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情况进行探究,了解建设的弱点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各个港口管理者应抓住发展时机,帮助港口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