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建筑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
绿色生态化设计理念自从出现至今,凭借其自身的健康,环保与可持续性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建筑领域,并且迅速发展,本文对其所肩负的使命与具体的应用进行探讨。
1 未来建筑的必然趋势
1.1 生态文明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历史的变革,从蒙昧无知到现在的现代文明,经历了野蛮、愚昧、茫然的多个阶段,但每一次的变革人类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发展的模式来看,工业文明只是暂时的形式,生态文明必将取而代之,成为未来文明的主要形式。相对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注重复合型的社会发展新模式,这必将影响建筑的设计理念,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1.2 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新要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与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新要求,包括住房、工作、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这就要求现代的建筑设计要做到实用与美观兼备,满足人们的要求,要创造符合现代审美理念、具有个性的现代建筑,形象简洁、造型朴实的同时更要兼备经济实用的功能,而且要符合现代设计节能环保的理念,生态建筑理念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的首选,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2 新形势下建筑设计的发展新方向
2.1 可持续发展是不变的主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形式走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人们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正在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地探索发展的新方向,从近年来国际上建筑设计的理念上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2.1.1 重视特色的文化
对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给予尊重,并且在建筑设计中给予弘扬。
2.1.2 选用最合适的技术
按照公众的意识,建筑的设计功能需求,从众多的建筑技术中选取最为简单合适的技术。
2.1.3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可能的选取可循环性的材料,避免浪费。
2.1.4 增加建筑设计的灵活性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增加使用空间的灵活性,降低建筑所需材料,降低浪费。
2.1.5 降低环境破坏
我们要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避免任何的资源浪费,提高材料的可利用率。
2.2 增加建筑的使用年限
近年来,由于建筑质量引发的建筑问题屡见不鲜,这就在呼唤长命百岁的建筑,呼唤耐久性的建筑。目前,建筑的使用寿命普遍停留在30-50年,房价的不断攀升,房屋的质量却不见改观,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是在浪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资源,因此,高耐久性住宅的出现势在必行,人们已经着手在行动,从建筑材料的设计到住宅的设计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2.3 未来的建筑以人为本
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师为人类服务的,因此要根据人的意识为主。现代建筑的设计要讲究整体的协调性,讲究美观,更要讲究舒适,也就是说未来的建筑要达到功能性、美观性共存,在空间的安排上更加合理有效,更多的灵活空间,最佳的建筑是将大自然建造到人们居住的环境中,提高人居住的质量,未来的建筑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建筑。
3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特征
3.1 因地制宜的建筑
绿色生态建筑必定是保留最大的原生态,避免土地的破坏,环境的威胁,降低对建筑区域内植被的影响,尊重原生态的理念,因地制宜。
3.2 整体协调性
绿色生态建筑要对整体的建筑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做到整体的协调与美观。
3.3 人与环境和谐共建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二者之间不可分割。
4 绿色生态建筑理念在设计中如何体现
4.1 规划的前瞻性
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思想中就要存在着绿色生态的理念,要根据当地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选择适宜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建筑布局,在达到建筑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原有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貌,这是建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现代的建筑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4.2 水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
水是最宝贵的生命资源,在建筑的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破坏植被的现象,而这是不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理念的,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尽量的减少对植被的影响,尽量的利用现代的科技提高对水的利用率。在建筑物内部也要做到节约用水,可以通过节水器具的选择来实现。
4.3 灵活设计的方向
通过标准规划和适于加热、通风、空调系统、动力及通信系统的灵活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未来需求的灵活可变的设计融入发展之中。建筑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其扩展慈宁宫,这也是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的一种有效措施。这就要求在设计的时候材料的选择要谨小慎微,要避免使用一些改造困难的材料,促进建筑的维修性与更换性,提高建筑的维护功能。
4.4 大自然是建筑最好的伙伴
绿色生态建筑自然离不开自然,因此,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利用自然地优势,使建筑尽量的亲近自然,让自然改进室内的环境质量,利用自然地景观来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改善空气的质量,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来改善建筑物内的热环境和空气质量,尽量降低一些现代化电气的使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4.5 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仍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可再生资源是最佳的选择,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绿色能源的机会。
4.6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废物利用率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着污染指数的上升,环境的污染,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的现状,而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能耗不断地提高,污染物的排放也在不断的增多。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之初,就会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废弃物的利用与管理手段,在建筑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
4.7 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使用
传统的技术与材料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新材料的不断开发,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近几年,建筑节能材料的发明,采光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建筑产品的应用,改善环境质量的技术的提高,都提高了建筑的质量,改善了建筑的环境,例如利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来改善墙体的热工性能,运用新型的玻璃产品,来改善室内的光环境和热环境,降低噪音的渗入量,利用薄膜结构和壳体结构来丰富建筑物的整体形式等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是绿色的未来,是生态文明的社会,建筑也是绿色生态的建筑,人类的家园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领域要坚持绿色生态的理念,要提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刘铭芳. 我国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1) .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及环境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促使我们的建筑设计者必须将生态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建筑设计中,生态理念的缺失,严重地阻碍了建筑行业朝着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向前迈进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相关人员应在明确生态理念作用于建筑设计的原则下,找出优化控制的方法策略,以加快各地区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
1研究建筑设计运用生态理念的重要性
自进入现代的工业社会以来,各类自然资源呈现出枯竭化和污染化的发展趋势,在此状态下,建设绿色家园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持续性发展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提出的,生态理念则是其重要的衍生产物之一。众所周知,建筑设计阶段是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阶段,因此,设计人员应将生态理念作用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举例来说,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尽量控制工程的建设占地面积,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程环境效益最大化的作用。由此可见,生态理念作用于建筑设计是优化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课题,相关人员应将其重视起来。
2建筑设计中生态理念运用原则
建筑设计运用生态理念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重构共生以及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即是从心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环境安全等几个方面入手,将这种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建筑的设计规划相结合。具体来说,建筑工程这种产品是以形态、功能、体量以及格局,来将生态理念服务于人的。因此,设计人员要加大生态理念作用的细化实施工作,从而使生态理念在建筑工程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发挥出更高的作用价值。重构共生原则指的是,在建筑修建及使用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对四周环境的重新构建过程,建筑与所处的社会和自然资源融为一体。建筑设计人员要具有重构共生意识,努力改善建筑所处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从而为建筑与四周环境提供一个和谐共生的环保氛围。例如,在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时,在一些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避免规划设计有人工作和生活的建筑物,而是利用绿化、再生等措施将此区域改建为休闲绿地,从而实现环境的重构和谐共生。生态理念的运用,就是在借助环境的同时又不影响环境,以最低环境成本的运作方式作用于建筑工程建设。因此,设计人员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合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就地取材等措施将此区域的气候地质环境特点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生态价值。例如,设计人员要在开展设计工作前,充分掌握工程建设地所处的地形地貌、日照时间、水文、植被及土壤条件等,分析建筑物哪方面的设计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在根源上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这样一来,环境与建筑工程就能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和谐共生。因此,因时制宜是控制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重要生态理念原则。研究表明,生态理念运用于建筑设计并不是一项抽象的工作内容,而是通过各种生态优化的具体措施及方法,将其落实于实际工程建设的科学理念。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将生态理念作用于各种建筑工程设计中去。
3优化建筑设计中生态理念运用策略
3.1建筑材料的生态运用
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体现了健康、环保的基本特征,节省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体现。众所周知建筑材料是建筑的核心基础构成要素,所以建筑生态理念的运用第一步就是生态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跟踪生态建筑材料的发展近况,尽量挖掘材料的多功能性,将生态建筑材料发挥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热工效果以及空间效果,大量将其运用于建筑中,达到建筑的生态设计目标。
3.2建筑构造设计的生态运用
建筑构造的设计,是具有地域性差异特点的。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筑工程的外墙体构造大多采用空心砖砌体,来达到建筑的夏日隔热效果;而在北方地区,外墙体则大多采用实心砖砌体,来达到建筑的冬日保温效果。因此,建筑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处的自然条件,将生态理念作用其中,合理地对建筑进行构造设计。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还要对建筑的外墙构造进行合理设置,例如在处理建筑西晒问题时,可通过在建筑的西立面墙体架设隔热表皮层,构建复合式保温立面,达到最佳的隔热效果;在处理北方地区建筑冬日靠北面遮挡冷空气的问题时,可以将建筑物的承重墙构造设置在此方向,尽量少的设置门窗,达到最好的保温效果。
3.3空间格局设计的生态运用
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设计人员须将生态理念运用其中。例如在建筑夏季降温措施的方法运用上,设计人员尽可能通过自然风降温来实现。比如参考当地主要风向条件,通过优化门窗、中庭、过道以及天井位置的设置,使室内外空气产生压力差,将室内热气带出室外。再例如设计人员想将建筑的某个空间与四周环境进行有机结合,设计人员可以在此公共空间内摆放与室外相近的各类绿色植物景观等,使人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进入到建筑空间内,从而实现外界环境与室内空间的和谐共生,自然的融合贯通的目地。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的生态理念及策略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建筑用户感受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还能提高建筑构造、空间格局以及建筑材料使用的科学合理性。为此,设计人员应将以人为本、重构共生以及因地制宜作为生态理念的运用原则,将生态理念作用于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从而健全建筑设计的生态理念的用体系,实现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虎.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
关键词:生态理念;建筑设计;重要性;体现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住房和工作环境、公共场合等各种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适用,功能多样,材料自然,节能环保,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
一、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上的重要性
生态建筑包括绿色建筑、自然节能建筑、科技节能建筑。生态设计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建筑空间设计的进一步认识,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巧妙地运用了生态设计理念可以巧妙的利用资源,以减轻对自然资源的损害。
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赖特的设计就是热忠于对天然材料的使用,并将它们在建筑整体中充分地展露,使其成为人工物与自然之间的有力联系。他很善于利用材料和装饰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内在联系。赖特坚信有机建筑是理想建筑的观念,其中:“活”的观念和整体性是有机建筑的两条基本原则;与环境协调体现材料的本性是有机建筑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流水别墅充分体现了赖特热爱大自然的设计风格,在设计中他尽量采用当地的原材料,注重从自然中发现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生态设计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运用的最终目的是减少使用建筑材料,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自然不利影响,从而不损害他人以及后代人的生存需要。生态建筑空间是一种真正把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没的完美结合,既能满足人们赏心悦目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这就体现出了生态建筑空间设计优越于那些只是盲目追求比高度第一、比形式第一的单纯的形式设计理念。
二、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1、讲求节约能源
绿色生态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利用各种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的平衡,构建一个和谐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环境。
2、讲究生态和谐
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态和谐。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边的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可以通过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化学污染的降低来体现,这样就营造建筑旁边的环境质量。
3、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4、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盲从
绿色生态建筑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我国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设计者喜欢照搬西方的现成设计,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殊不知,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其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也应该讲究地域性特点。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5、强调整体性设计
建筑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三、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1、 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2、 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 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宅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 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宅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改善住宅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 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 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实现
建筑外部结构设计主要体现在环境绿化上边。一方面,绿化可以有创造性思路,可以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例如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应该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这样,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建筑外部环境设计要求就得以实现。
4、 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生态建筑最终是要回归自然, 人们着眼的不只是一个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而是大范围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 生态平衡的意识应该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这种生态建筑的意识是最重要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对待建筑上的生态与绿色, 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的成熟与进步, 体现了民族整体的素质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剑峰. 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9)
[2] 柳发明. 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1)
【关键词】生态建筑;人本需求;终极目的;创作导向
【Abstract】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e and ecological building linkages and cros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analysis focused on eco-building,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from starting probing "ecological building" humane sense, from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aspects, to the maximum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to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should also be a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such a new perspective, and to explore "human ecology building the demand" as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and strive to be able to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Eco-building;Person of the demand;Ultimate purpose;Creation guide
1. 前言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生态建筑的定义为,以尊重生态为原则的、运用生态技术方法设计的建筑。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无设备污染,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由此可见,生态建筑的研究范畴对应的是生态研究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对象,确切地说,是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
(2)随着人类需求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规模、形态、空间要求都有质的飞跃,同时,人类对于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关注也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客观现实是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日益尖锐,城市建设和建筑环境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建筑技术在建筑界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发展,建筑师科学家和环境学家都在努力,试图创造真正的生态建筑,真正符合生态的要求。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的探讨生态建筑的概念和设计导向。
2. 对生态建筑提出多层次要求
毫无疑问,建筑本来就是人造物,作为由人的劳动创造的事物具有了很多认为的属性,并且这些属性是贯穿于建筑的创造、使用和评判,乃至毁灭的始终。首先,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是人从一般动物当中独立出来之后,所有劳动成果的共同属性,生态建筑也是如此,人类努力探索更好的生态建筑模式,归根结底都是功利性驱使。也就是说,人类在这一课题上的努力和探索乃至实验付出的代价都是为了使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有关于生态建筑的尝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那么,生态建筑的终极目的就变的非常明显直白――让人过的更好。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并且暂时排除技术的因素,再建筑设计理念上就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首先,人是消费空间的动物,这里指的空间是人造空间,不是自然空间。二者的区别在于,人造空间虽然包含在自然空间中,但必须是经过了改造和重新划分的。人类自从动物中脱胎出来就具备了改造和划分自然空间的能力,即使在建筑还未诞生的历史阶段,人们穴居的时候,能够在洞穴里引入篝火,那么就在洞穴这样的自然空间里引进了照明设备和取暖设备,也就对这个自然空间进行了人为的改造。建筑被创造出来就是提供空间让人类消费,人类对于建筑空间的消费是多种多样的,从卧室扩张到厨房,再扩张到客厅,乃至公共空间,正是这种欲望的不断扩张,从而推动了人类建筑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消费的角度来讨论建筑的发展,生态建筑概念就具有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消费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想要维持高水平的投资,必须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要能使得消费得到满足,必须要有循环的足够的消费对象的产生,生态建筑就是探寻在有限资源的状况下能够有循环的、足够的消费对象产生。
(2)把建筑作为一种消费品,不可避免地要对消费品的质量进行研究和改善,并且还要对消费品的生产进行考虑。在经济学中,贯穿其中的是消费心理学;在建筑活动中,贯穿其中的应该是建筑环境心理学。随着人对于自身的关注日益细致以至于上升到了科学的高度,人们对于和自身发生密切联系的事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这种对于周围事物的关注是必要的,所有和人相联系的事物中,尺度范围最大的是环境,并且人和环境之间的特殊性还在于二者从来没有分开过,建筑空间作为环境的部分对于人类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人们对建筑环境的依赖和改造都显得理所当然,因为建筑对于人而言,意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3. 人的综合需求使“生态建筑”理念更加丰满
(1)人具有自身一系列的特性和需求,当人们从这些需求出发创造出供自身消费使用的建筑物时,在排除了技术条件的因素下,首先会对建筑物产生一种幻想,这种单向意愿趋于完美和理想化,所以,从生态的意义上说,建筑被创造出来开始投入使用的那一刻开始,人和建筑这一系统就形成了,并且在系统内部开始了相互的联系和信息循环。要使这个系统内部达到和谐,必须使各个个体之间相互适应,相辅相成地发展。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建筑物属于创造客体,它与自己的创造主体(人) 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必须要求客体( 建筑) 本身要很大程度上满足主体(人)的需求,尽管这些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涵盖了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多个复杂的层面。
(2)例如: 高层建筑的建设上,生态的概念是不完全的,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完全的。首先,生态建筑必须符合相应的生态、低碳概念。诸如: 运用生态技术方法设计; 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最大限度地无设备污染; 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将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等。目前的高层建筑设计即使实现了其中的一点或者几点,但是在人性化意义上却很容易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3)例如: 人们进入高层建筑物的方式――从地面到达相当的高度本身是一件并不“生态”的事情( 耗能、存在安全隐患) ,人类并没有上升到那样的高度的本质必要,所以说,高层建筑除了节约用地之外,在人性化意义上,并没有显示出生态的意义。
(4)人类对建筑的情感最明显地表现在人居环境心理上,安全感、归宿感、归属感、私秘性、崇尚自然、邻里效应、接近疏远心理、色彩印象等都对建筑提出了情感要求,因此,倘若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建筑在人性化意义上讲是并不生态的,因为它没有能够使人和建筑之间达到和谐,也许在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生物个体对环境的逐渐适应而进化这样一个环节,但是建筑不同于自然环境,它本身就是人的目的劳动使然。也就是说,生态概念对于人创造建筑的要求更加严格,技术上如此,人性化意义上也是如此。
4. 四维概念引入生态建筑的“生命”过程
4.1 建筑应该是一个“四维”的概念,除了三维空间以外,还应该纳入时间这一维度,也就是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的生命来自于建筑师理性与情感的亲合。其中,建筑师的理性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这些特定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不同于建筑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但是它们对建立在理性主义
4.2 基础上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建筑师的理性在生态建筑的研究和探索上也存在以下特点: (1) 注重科学性,讲究功能的便利与效率; (2)注重技术性,讲究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性能特点; (3) 注重经济性、逻辑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可见,人与建筑之间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都离不开建筑师的理性。
4.3 而对于建筑活动中情感的作用和把握是对于建筑理性思维的必要补充,因为人的精神本身就是理性和非理性共同存在的,所以人所创造出来的建筑也必然是矛盾和复杂的综合体,作为人的精神中非理性成分之一的情感,“由高度灵敏的非理性意识从现实情景、事件中抽象出来”并运用在建筑创作中,情感可以转化为想象力,并且与建筑创作时的心境、激情紧密相连,情感的作用从广义上贯穿建筑创作的始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建筑作品也具有了情感,当建筑的情感与人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建筑在人性化意义上的生态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人类的建筑赋予了建筑的生命,反过来,的生命又由人类去体验和经历。
4.4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人性化生态建筑绝对不是排除了生态科学和生态技术的空谈理论或者提倡玄虚甚至享乐主义的感性思维,而是从建筑的根本目的出发,探寻真正的生态建筑正确而丰满的意义涵盖,由此倡导在进行生态建筑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正确地把握生态的深层次内涵和追求目标。
5. 结语
不管从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思维的进步上来说,必须要承认,对人的需求能够方便的满足,是生态建筑发展的最终回归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的主要特征和努力方向,必然地,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社会的进步,生态建筑的技术和指标体系都会发生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但是生态建筑的人本需求却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将会以持续的生命力一直引领生态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 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 美) 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等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
建筑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所居住的场所,无论是洞穴、帐篷、茅草屋直至现代的高楼大厦,都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等因素,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生态文化因素的探索,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与表现,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生态化的发展过程。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即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从原始文化、人本文化演化而来的,原始文化的核心是“自然中心主义”,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1],而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纽带,具有人类文化的结构,通常情况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物质文明生态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社会、生态伦理,制度生态文化包括政治、政策、法制、法规,这些因素都与建筑艺术不可分割,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生态文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时代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文化强调大自然是一个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生态文化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不但要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存在,人类社会也应当为自然界万物生物生长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2]。
二、传统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一)传统建筑艺术富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营构过程中,有很多都富含着“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等传统文化思想的设计理念,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等级化较为严重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传统建筑的营造和布局。在儒家思想观念中,“礼乐观”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礼乐的基础是“孝悌”,以及我们以前经常听到的“和为贵”“父慈”“子孝”“长幼尊卑”等等,以这些较为严重的等级关系为基础,决定了传统建筑应当注重“群体序列的组合”[3]。例如,在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中,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伦等级”观念。即在院子内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并且是举办家庭重要活动、接待贵宾的地方。中间两边的厢房即为小辈居住的地方(儿子或孙子),后院即为仆人的住处或厨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人伦等级”观念,即“父权至上”“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等等,所以,传统建筑艺术的建构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二)传统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其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古老的中华文明聚集地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在黄河流域一带,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夏季非常干燥炎热,并且雨季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暴雨较多。所以,这些气候因素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要求,即防寒、防暑、防雨等。此时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大多设计出“大屋顶、高墙和厚墙”的房子,即突出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房子的朝向为“坐北朝南”,以此获取更多的阳光。此外,在黄河流域一带,森林植被非常茂盛,并且其土质主要以“黄土”为主,此种土质决定其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就有很多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内容,即“天人合一”“天命论”“天人关系”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荀子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天人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主要体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世界观,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4]。
(三)传统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经济实惠”尊重民俗生态观
传统建筑艺术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且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社会习俗等,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内,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并且融合在一起,在传统建筑布局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传统建筑中,内部庭院的布局非常严格,以此为基础,反应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传统建筑也会体现出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传统建筑的一些细小特征,例如,门楼、窗户、大门等,这些细小特征也具有很深的艺术内涵与功能。门楼能够充分体现出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门第之分”也就随之产生了。窗户的大小、样式、花纹、工艺能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居民的业余爱好以及审美情趣。
三、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启发
(一)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布局中,每座建筑的单位为“间”,每一座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庭院,然后以庭院为主要单位,组成形式不一样的组群。以单体建筑为例,最为普遍的是长方形平面图。在庭院布局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种为在纵轴线上配置主要结构,将次要结构布置在主要结构两侧或对面,从而形成一个组合式、封闭式的空间,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另外一种布局则是“廊院制”,在纵轴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然后,通过回廊把很多单座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廊院布局形式[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均衡对称是大部分建筑的布局模式,这也是生态文化中生态美学的重要体现,现代建筑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模式,通过借助建筑群体的完美组合和衬托,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宏伟壮观。例如,北京故宫、明代的长陵和曲阜孔庙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布局的生态美学。
(二)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建筑的主要功能即为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不但内部组成要求协调,外部也要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以此达到“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周围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即山川形式、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被林木等,设计师要深入调查这些自然因素,以使建筑布局、格式、色调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进而为人们构建出一个较大的居住空间。所以,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提前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对建筑物周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气候,要仔细认真的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使建筑格局、色调、样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为人们创建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
(三)要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会受到现代人们的仰慕,主要与建筑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例如,北京故宫,是群体性组合的主要代表,使传统建筑体现出以下特性,即序列性、和谐性以及空间组合的内向性等等。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继承这种文化思想,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并且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现代建筑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意在说明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相互联系[6]。例如,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设计师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园林建筑在文化识别方面与整体园林规划及格局形成耦合关系,从而为我们营造出完整的自然山水的视觉、直觉氛围,在如此的景观感知与认知中建构的文化内涵,使建筑与景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态文化的内涵、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启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密切关系,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能够将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生态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更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要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将建筑理念赋予文化内涵,使建筑景观具有生态文化的生命力,由于生态文化具有的可识别性,使得建筑景观与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表征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宗之,李泽厚,毛满军.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8):134-136.
[2]王振复,王陆敏,李晓波.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4):118-119.
[3]靳翠英,陆小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内在联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07):170-172.
[4]郎东梅,李丽丽,曾军红.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学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318-319.
[5]齐莲花,江滨.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12,(04):158-159.
[6]彭丽丽,李晓雨,郑楠楠.浅析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J].吉林科技信息出版社,2015,(0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