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运输市场报告

交通运输市场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运输市场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运输市场报告

交通运输市场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航运咨询;航运信息;产业发展

1 航运咨询产业的内涵

1.1 航运咨询产业的定义

国内外研究对航运咨询的定义和分类涉及甚少,尚未形成权威意见。借鉴各国对于管理咨询的研究成果并考虑航运业本身的特性,笔者认为,航运咨询是指咨询产业在港口、航运和相关物流企业及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作用的过程。围绕船舶、货物、航线、码头、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航运咨询顾问借助丰富的航运专业知识,帮助委托方辨识和调查问题或机会,提出切实促进企业经营或行业管理的解决方案,并在被要求时帮助实施这些方案,从而帮助委托方达成其目标。航运咨询产业是协助决策者更好发展的一个行业。[1] 初始形态的航运咨询成果以咨询顾问提供的咨询报告或设计方案的形式出现,而其最终形态则是委托方实施咨询顾问推荐的方案后达成其发展目标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航运咨询企业的影响力是随着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智库长期服务于行业所积淀的信誉而确立的。[2]

1.2 航运咨询产业的特征

(1)航运咨询产业依赖众多高端航运人力资源的投入,凝结了众多高端人才的创造力,在创新程度、解决问题的精度和成熟度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3]

(2)航运咨询主要解决的是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遭遇的问题,这就注定了航运咨询机构不可能孤立地从事理论研究,需要与实际业务进行紧密结合,具有实务导向性。

(3)航运咨询团队需将实际调研的结果,与原先掌握的信息和知识进行融合、交叉、渗透、升华,从而才能为客户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得出的咨询成果只适用于委托方,无法照搬到其他委托方上,因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4)航运是国际贸易的派生需求,因而航运领域的问题必然与其他行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具有综合交叉性的特点。

(5)航运咨询机构通常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需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航运市场发展、企业经营决策、行业政策制定等作出判断,帮助经营决策者设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协助政府管理者监督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提出具有促进作用的意见和建议;在开展航运咨询业务时,也只有保证航运咨询机构的独立性,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报告观点的客观性、编制指数的公正性等。

除了上述特征,航运咨询机构不需要任何昂贵的设备器材,具有轻资产性;航运咨询机构只提供决策依据但不参与决策,具有建议性;航运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咨询专家与客户互动很强的过程,具有协作性。

1.3 航运咨询产业的分类

在借鉴其他咨询产业分类和对已有航运咨询机构业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咨询业务针对性强弱和受众大小,将航运咨询业务分为航运信息咨询和航运管理咨询两大类,各细分业务类型见表1。

本文研究的航运咨询产业主要包括航运信息咨询和航运政策咨询、航运管理咨询。航运工程和技术咨询具有工程技术的特色,不在本文关注的航运咨询产业研究范围内。

2 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现状和不足之处

2.1 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作为新兴航运大国而崛起,航运市场也开始全面与国际接轨。作为大陆航运业界的执牛耳者,上海港的各项生产要素条件已基本齐备,现代化的港口和集疏运体系、发达的长三角经济腹地及优良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在港口功能方面上海已经满足了航运中心的必备条件;而在航运知识服务功能上,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型航运中心,依然任重而道远。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精神的使得上海航运业在软环境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市政府更是跟进提出一系列实施建议,其中包括积极引进世界知名航运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完善航运科技、航运咨询和航运信息服务产业体系。航运服务产业链上的外资高端知名机构纷纷登陆上海抢滩中国市场,航运咨询市场也由此步入市场培育期。

与境外众多私立航运咨询机构遍地开花的情况相比,上海目前真正独立的、具有规模的、专业从事航运咨询的机构可谓少之又少。表2将上海的航运咨询机构与世界闻名的典型航运咨询机构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航运中心咨询产业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各家咨询公司各有不同侧重点;多以私营性质为主,以航运经纪业务为主营业务,整个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面向国际市场,积淀逾百年,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上海的航运咨询公司集聚效应并不明显,各家机构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打产品;多属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单独抑或联合发起的公营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有限,目前在上海从事航运咨询业务的公司多有航运经纪人背景,知名航运咨询机构少有在我国设立子公司,多以办事处为主要运作形式。

2.2 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本地的航运咨询业由于刚刚起步,现阶段发展较不成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政策上扶持力度不足,缺乏相应的倾斜优惠。航运咨询属于航运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产业,但目前针对该产业并无立体而配套的政策,大方向有所规划与倚重,而具体的实施细则欠缺,对有重要作用的前瞻性研究的支持力度更是不足。

(2)法律环境不相匹配,相关法律体系尚未健全。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是航运咨询企业加工出指导性报告的关键所在,而国内目前并无限制信息收集、传播、加工处理的针对性法规,一旦有关政府统计部门未能及时公布便于查询的数据,其他机构很难深入航运企业内部获得第一手信息。

(3)航运要素集聚程度不高,高端航运服务业进入不足。航运咨询产业属于国际流动型的航运服务业务,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兴盛。而整个航运市场要素集聚效应不足,不但难以吸引境外知名咨询机构的入驻,也难以吸引本地新生力量的进入。

(4)市场化程度不够,营业范围狭隘。根据现有上海本地航运咨询机构的情况来看,仅有的几家规模化发展的咨询机构业务范围较为狭隘。这些公营机构的实力尚不能独当一面,各类单位主要依托交通运输部、上海市政府、学校等分配课题,而非主动面向市场吸引课题。本地私营的航运咨询机构更是寥寥无几。

(5)本土航运咨询机构发展不足,软实力较境外机构存在明显差距。首先,本地机构的核心创新能力有限,相关产品(尤其是定期市场报告)的种类、数量以及加工深度都有所限制;再者,本土航运咨询机构的衍生指数权威性不足,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路漫漫其修远兮”。此外还有语言的限制,在英文当道的航运市场,只中文版本将会使产品失去国际市场需求。

(6)基础数据未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产品的市场价值有限。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建成一个大而全的航运市场数据库来整合各类基础数据资源,相关数据的种类、来源、排序方式、统计口径等未标准化,给数据处理人员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信息咨询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有所欠缺,针对全球航运一线市场数据信息的敏感性较低,视角多放在国内市场,以收集本地市场数据为主,针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只能大量引用知名数据库的二手数据。[4]

(7)人才集聚程度不高,从业人员供小于求。上海国际航运专业性人才的群体优势显然尚未被转化为推动上海本地航运咨询产业发展与前进的动力。中高层次的航运咨询专家成为稀缺资源,航运类院校的毕业生流向航运咨询领域的数量也十分少。这与当前整个航运咨询产业未成大气候有着紧密关系,现有的政策、法规也无倾斜政策,自然难以吸引高端航运人才集聚该行业。

3 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上海航运咨询产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从培育扶持到逐步壮大再到有足够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分阶段发展的过程。随着航运咨询产业的日趋成熟,应坚持本土与国外航运咨询机构“两翼齐飞”、相辅相成的原则,发挥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力量,为航运咨询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打下基石,重“质”与重“量”兼具,由点及面、逐步开放、分阶段推进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首先,夯实基础、积极打造本土机构品牌,同时搭建平台、大力吸引国外高端机构入沪,助力上海建设成为服务型航运中心。该阶段主要致力于改善航运咨询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给予已有的条件成熟的航运咨询机构以优惠的政策条件,留出充足的空间支持新的咨询机构成立,鼓励航运咨询机构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特别鼓励其尝试开展高端航运咨询业务,保证在基础航运的各个领域都有足够的咨询智力支撑,并力争在航运信息咨询等特定领域有质的突破。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本土航运咨询机构与国外航运咨询机构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为高端航运咨询领域注入智力的同时,给予本土航运咨询机构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培育的目的。该阶段将重点放在发展数据平台和信息产品,提升指数的权威性上;通过积极创造软环境条件,承接知识型航运中心咨询产业的转移,服务于区域航运产业发展。

其次,“两翼齐飞”、充分竞争,共促行业繁荣,助力上海建设成为知识型航运中心。航运咨询产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建立之后,将重点从“做大”转移到“做强”。该阶段主要致力于环境的开放和人才的培育,特别注意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市场环境完全放开,取消对外来航运咨询机构的业务限制,进入本土与外来航运咨询机构充分自由竞争的阶段。通过市场竞争与合作,形成一个航运咨询要素充分集聚、各项航运咨询业务发展成熟、能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提供绝对智力支撑、在国际上具有充分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智库中心,服务于全球航运产业发展。

4 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管理体制

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需要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建议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小组办公室下,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牵头,单独成立“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的目的在于协调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加快推进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协调机制保障。领导小组的任务在于积极协调和统筹指挥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保障行业良性差异化发展,形成横向配合、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

同时,由航运咨询业务开展较为成熟的几家龙头机构牵头,成立“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调控作用,利用市场推进市场。行业协会的任务在于深化与国外航运咨询机构的合作,促进国外与本土航运咨询机构的融合与竞争,建立向国外先进航运咨询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借鉴成熟的航运咨询市场的发展经验。

4.2 配套措施

(1)给予航运咨询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考虑航运咨询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的特点,研究出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减轻航运咨询机构的税费负担,为在沪航运咨询机构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环境。

(2)健全统计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海关、海事局等各航运统计口的基础数据统计制度,同时加大对数据库建立项目的资助力度,为航运信息咨询发展铺平道路。因航运咨询产业的产品即是智力,故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才能为其深入开展研究解决后顾之忧。

(3)引导国内外优秀航运人才向上海集聚。针对航运咨询产业的人才引进,提供政策支持。结合产业布局,在航运集聚区建造航运人才公寓,降低生活成本;构建具有航运特点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氛围,形成航运人才社区,吸引航运人才集聚。

(4)积极为同行业间对话创造条件。依赖“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和“上海航运咨询产业协会”,定期举办多层次、多角度的论坛和研讨会,特别注重本土与国外著名航运咨询机构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市场研究氛围,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拔高。

(5)提升航运研究咨询与设计类的奖项等级。根据不同的航运细分行业的需要,设立针对某一航运专业领域的奖项,对在实践中作出巨大贡献的研究设计成果给予奖励。同时,提升已有的航运奖项的等级,鼓励航运研究和创新,使上海成为知识航运的中心。

(6)加大产品宣传力度。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充分确定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宣传上海的航运研究成果,使之逐渐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力,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贺海毅,吴祖光.中国管理咨询业发展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80-182.

[2] 赵康.国际视野中的管理咨询:概念与内涵界定[J].科学学研究,2001(4):59-65

交通运输市场报告范文第2篇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一份关于汽车行业的市场报告中预测,2015年至2016年,在全国公车改革的大形势下,预计全国将有600万辆公车取消并进入市场。于是相对于公车改革来说,这些所取消的公车如何高效公平合理地处理好,避免“甩卖”“贱卖”,同时杜绝暗箱操作,成为今天中国公车改革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取信于民、彻底反腐的体现。

传统拍卖之“美中不足”

2015年3月21日,中央级公车拍卖第二批第二场落槌。当日首现中央级公车流拍现象,共有7辆奇瑞汽车无人叫价。相比之前历场中央级公车拍卖,这一场公车拍卖似乎显得有些不愠不火。而且对比前几场拍卖会的最终平均溢价率来看,从第一场的71.17%涨到第二场的78%,一路飙升到第三场令人惊讶的140.65%,最终在3月18日第二轮首场更是高达150.6%,平均溢价率可谓一路高涨。本次拍卖除去7辆流拍车辆的起拍价后,起拍价合计为339.5万元,总成交价为594.1万元,溢价率为74.99%,比上一场150.6%的溢价率要低出一半,这也是一路飙高的溢价率首次出现拐点,开始下降。根据事后分析原因,有人认为,此次参与竞拍的车辆并不像之前那样出现了外事车、越野车等车型,另外加之此次拍卖车辆因为存在尾气排放标准较低的现象,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拍者的竞拍热情。不过,明眼人看来,随着公车拍卖陆续展开,竞拍者在竞价时更为理性也成为导致此次拍卖不愠不火现象的重要原因。

后来的2015年5月9日,当日进行的公车拍卖已是中央公车拍卖的第13场。而此场拍卖会上共是有22辆公车流拍,流拍数量之多更是创下了中央公车拍卖历史记录。同时,这场拍卖会的溢价率也仅为50%左右,竞买者不到100人。对于这样的情况,使得大家也不得不承认人们的竞价趋于理性的事实。

长期以来,传统的公车拍卖因频繁出现流拍、溢价偏低而屡遭诟病。有人犹记,2012年河南中牟拍卖43辆超编公车,平均每辆车成交价不足1万元,被网友戏称为“公车拍出废铁价”“公车拍出白菜价”。为此,2014年公车改革车改方案中也明确规定:“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要制定处置办法,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取消车辆处置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刚开始中央级公车拍卖的热情大大超乎了大家的想象,怕卖出“白菜价”的公车甚至卖出了“翡翠白菜价”,使得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担心告一段落。可是渐渐地,随着从年初一票难求的火爆拍卖场面,而如今却发展到参拍人数下降、溢价率下滑、车辆流拍的境地,国有资产流失的隐忧再次浮出水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车拍卖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现在如果一场拍卖会上没有出现几辆豪车,人们的兴趣就不大了。”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这样认为。公车拍卖陷入目前的局面,抛开民众热情降低的原因外,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拍卖方式太传统了。传统拍卖方式会导致参拍人数有限,竞价不充分等弊端,而拍卖需要有很多参与者才能拍出更真实的成交价。

网络竞拍优势显现

除了中央公车拍卖,随着地方车改的大幕次第拉开,“成交率”和“溢价率”如何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也是困扰地方政府的难题。有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曾表示,车改后对车辆的处理令一些地方很是“头疼”。究其原因,地方政府希望公车拍卖更加规范。但是在拍卖中,可能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由于程序没有规范到位而产生的“串标”现象,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于是面对公车拍卖降温的趋势现状,在现今的电商时代,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有专家表示,紧抓“互联网 ”风潮,以网络拍卖模式处置公务车,或是优选模式。2015年4月24日,陕西省级机关第一批109辆公车通过网络拍卖,被誉为“中国公务车网络第一拍”。这是在中国启动公车改革后,省级公务车首次登上网络平台,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公车拍卖由传统拍卖方式垄断的局面。

效果如何,也许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在随后的2015年4月25日,陕西晒出了首次网络公车拍卖的成绩单:109辆公务车上淘宝拍卖、590万人次围观、100%的成交率、110%的溢价率。对此,陕西省车改办表示对竞拍结果很满意,并且希望在陕西全省推广网络公车拍卖的经验。陕西省公车改革办副主任王宏生表示,通过网络拍卖公车的想法就是要“公开透明,国有资产不要贱卖”。以前在拍卖中,难免会碰到有人想走后门的情况,网络拍卖则使规则透明,有效避免了暗箱操作。车辆信息在网上充分披露,竞买人报名、交纳保证金和报价的整个过程全部通过网上公开,没有人为干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某教授也表示,“互联网+拍卖”的方式符合阳光化和高效的需求,竞买人报名、交纳保证金和报价整个过程信息公开透明、围观效果好,堵住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而且,面对传统拍卖竞价人不足的问题,网拍的特性使得参拍人数众多,毋庸置疑,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充分竞价,使得参拍品免于流拍,从而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与传统的拍卖方式处置耗时费事、成本高相比较而言,网络拍卖成本更低,过程更简单,拍卖会的组织工作完全不受参拍人数和交易规模的限制。引用相关媒体报道所表达的一句话,一言一蔽之,那就是:与以往几次车改不同,“互联网+”将有效消弭信息不对称、地理距离引发的改革不彻底,以及社会化服务购买不透明等问题。

为了争抢公车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服务好车改工作,车商也正积极借助“互联网 ”的热潮,开拓二手车O2O网络平台,大力铺设二手车网络拍卖平台,以“互联网+”为车改服务。比如,广物汽贸投资打造的汽车电商平台――车唯网,积极为“车改”提供本地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捷服务,为“车改”注入了“互联网+”服务元素。

“互联网+”影响下的后公车时代

公车改革的目的,是破除公务人员的,减少浪费,而不是节制正常的办公用车需求。公车取消后,出行需求并未得到很好解决,“后公车时代”下,政务人群出行领域存在巨大空白。

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服务目前为解决人们在采购、娱乐、餐饮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交通方面,基于位置的互联网服务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习惯,“互联网+交通”慢慢从抽象概念逐渐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交通=智慧交通,这个“等式”是交通运输行业新业态发展的源头。它的模式将盘活现有的公共资源,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塑造新的生态体系,并且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大大方便群众的出行。

其实诸如滴滴打车等大家熟悉的打车软件本身就是传统交通+互联网的产物。所以不得不承认互联网运用的出现,已经正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而移动互联网的“加盟”则更是方便了生活。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程絮森拿出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1.5亿,其中使用移动O2O用户规模7.5亿,使用移动端进行网络约租车方式达到2.4亿人次。在国家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的当下,互联网约租车将为公车改革带来新的着力点,诸如滴滴、易到等也是看准了这一市场,正在以自己的模式“跑马圈地”。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政府部门在采购等领域也已全面与互联网接轨,据悉,以深圳市政府为例,其在采购方面便与京东联合推行采购电商化,由后者为其打造专门的电子采购平台,实现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化、规范化,同时大大缩短传统招标采购流程,提升采购效率。政府主动选择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表现出政府快速落地“互联网+”并在重点领域发展的决心。

滴滴快的推“滴滴政府版”

今年6月底,滴滴快的宣布,将在“滴滴企业版”的基础上,根据政府机关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滴滴政府版”,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政府机关提供出行用车解决方案,让不同部门、级别的公务员,有不同的车型、时间等用车权限,为公车改革后出行方式的改革提供新思路。滴滴快的想抢占“公车改革”之后的公务用车市场的用意不言而明。

关于“滴滴企业版”,它于今年年初面向企业客户开始正式推出,据悉目前已经被数千家客户使用。所以对于有些企业客户,对其已经并不陌生。这完全是一个在“互联网+交通”理念下诞生的产物,它的方便之处在于,企业只需在滴滴开通一个企业账号并充值,企业员工就可用这个账号在网站、“滴滴企业出行”微信号、普通版的“滴滴打车”APP上为自己因公出行及需要接送的客户呼叫不同车型。行程结束后,乘车人无需付费,车费直接从企业账号余额中结算。而且,滴滴系统会自动记录行程信息,设立后台对账系统,让企业管理员明确了解到乘车人的每一次用车时间、起始地点、历史行驶路线和费用。

其实,有传言称,早在滴滴快的公司在推出“滴滴企业版”时,就在考虑这样的服务模式是否可以延伸至政府机关用车领域。滴滴公司联合创始人吴睿就这样说道,政府机关公务员的日常出行行为与企业有很高的相似性,例如都有不同车型、优质服务、包车、接送机等需求。所以有了“滴滴企业版”的前期积累,如今,滴滴终于按捺不住,“涉水”公车改革之后的公务用车市场,推出更适合政府机关公务用车的“滴滴政府版”。在后公车时代下,根据不同地方政府机关的用车特性,进行个性化订制和功能更改。考虑到公务人员出行便利,“比如在收费模式上‘滴滴政府版’可以采用单位统筹与个人支付相结合的模式,统筹部分与单位统一结算,个人费用由个人实时结算。”滴滴内部相关人士表示,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公务出行需求。2015年6月29日,滴滴快的在国内一批大中城市同步推出“政府版”。滴滴快的公司表示,目前从他们与各地政府接洽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对“滴滴政府版”表示出了兴趣,并提出了合作意愿。从市场使用率的角度来看,“滴滴政府版”的前景也普遍被业界看好,有可能成为公车改革后,众多出行方式中的“黑马”,弥补公车改革后社会化服务的缺口。

然而,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滴滴政府版”要被认同和接受,想必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政府机关向滴滴购买出行用车服务,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尝试,也意味着政府对“互联网+”时代的重视。

易到推出政务用车平台

不仅滴滴,今年7月1日,易到携手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数字正式上线政务用车平台。早在2013年,易到方面就表示会积极参与公车改革,为了争取公务用车市场,其曾尝试与企业所在的科技园合作,提供约租车服务;后来相继通过支持“两会”人员用车等活动,一步步跨入公务用车市场。

交通运输市场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国际化 策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截至2006年10月底,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3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68.3%和50.2%。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0%以上,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八成,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鉴于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日益活跃,如何加快、迈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必然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中国战略的新取向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

世界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特别是以抢占中国市场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在我国市场上既有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企业已经完全被卷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即使不出国门也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国包括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竞争。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经营环境,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只有放手一搏,勇敢地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进军国际市场是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成长和扩张的必然路径

即使企业当前的市场没有受到威胁,也应该积极收集海外市场信息,寻找进军具有潜力的国际市场的机会,争取和扩充新市场,尽早建立竞争的优势。因为如果行动迟缓,原有的市场也可能会被抢先行动的企业侵占。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外资企业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劣势,因此为了获取企业深层发展的先进技术和资源,企业也要走出国门,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

3、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以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从国内企业间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展开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这是严峻的挑战。当然,加入WTO后,我国也可以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合作空间。

4、我国的国内市场状况及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要求中小企业走出国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由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出现积压。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国内市场,开发新的产品,创造和引导需求,另一方面,则有必要把目光转向国外,寻找国外市场。同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在这方面,除自身努力外,必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选择2003年至2005年在国家海关总署登记注册、出口额在1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之间、年均增长率25%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样本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出口型中小企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05年我国出口总额为7619.9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73.83%,中小企业出口额达到了5181.59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68%。

从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构成来看,出口方面,纺织服装产品、鞋产品、玩具箱包等轻工产品、日用塑料制品和金属五金制品等几乎全部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有调查显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中,企业数名列第1和第2位的是纺织服装和轻工类产品,分别为25.54%和15.58%。这几年来,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价值较大的行业。在这三个行业中,中小企业数分别占总企业数的15.35%,14.53%和12.05%,而且有快速增加的趋势。

2、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小企业不但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力量,还是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体。在我国的“三资”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大。从对外投资方面来看,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企业纷纷涉足海外经营,抢占国际市场,使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累计在海外投资非贸易性企业6960家,协议投资总额累计137.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累计93.4亿美元。这些企业涉及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工程承包、交通运输、旅游餐饮、贸易和咨询服务等行业,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项目的投资主体都是中小企业。它们不但为拓宽我国产品的出口渠道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也为我国企业大规模开展国际化经营起了铺路石的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1、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在财政政策上我国主要通过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关键点上的资金缺口。但仅仅依靠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金缺口;专项资金以“给予”方式运行,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思考的。在税收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优惠政策目标起点不高、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措施多而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手段单一、力度小。另外,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带来信用差、风险大以及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通畅,不能及时地获得充足的贷款,中小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严重阻碍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一些从事承包劳务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又无法获得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受国际市场带资承包要求的限制,这些企业难以开展和扩大国际业务。

2、缺乏人力资源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我国2434家民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91.4万人,大专以下占八成以上,大专以上仅占17.9%,技术人员占13.40%,高层管理人员占2.70%。民营企业总经理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占三分之一,大专及以下文化的占三分之二。由于企业缺乏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造成企业核心资产――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3、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且缺乏事后监管

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必须要接受多个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和批准。企业用境外投资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也要再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这一些环节多、时间长的审批,不仅使企业丧失了良好的市场机会,也影响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境外投资的事后监管却极为薄弱,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极易造成海外资产的流失。

4、对外投资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尚无规范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在发展跨国经营时经常陷于“无法可依、无法可循、尤法可助”的境地;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国际法律、会计、评估、咨询等领域的涉外中介机构还很不健全;境外投资的保障机制有待建立。

5、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出口额也有较大的增长,产品种类增多,出口市场扩大,但总体上来看,这些产品低档低价,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出现了出口数量增加,但出口价格连年下跌的现象。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的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这无疑阻挡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6、信息不灵,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中小企业对信息的渴求十分迫切,其信息来源是客户、报刊、广播、电视,但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还非常薄弱,仍然依靠原始的方法获取信息,市场触角有限。它们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无法承担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费用。由于国际商情不灵,企业很难掌握出口主动权。而这种制约在短期内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克服的。企业不仅需要政策规定的“硬件”支持,更需要“软件”支持,如信息、咨询、协调、配合等方面的支持,类似于新加坡半官方的“贸发局”、美国商务部的“全球信息和贸易系统”。

7、行业层面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

2004至2005年间,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温州中小企业的遭遇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虽然我们采取了能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便利的方法,但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难以应对类似突况。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能在国际事务上代表企业进行谈判的行业代表。

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提升策略探析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财政政策支持

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各种举措,有这样三大特点:一是各国在推行各种政策的同时,都十分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财政、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施加影响;二是各种政策如指导政策、扶持政策、调节经济政策等,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对于法律条文都加以详细、具体的规定;三是大部分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涉及到所有中小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各类各种法律相互配套,协调一致,保证政策的完整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但就总体而言还很不完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融资渠道不畅是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和国际化的首要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第一,要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措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据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学者统计,截至1999年8月底,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共同特征有两个:一是政府出资、资助和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二是担保体系和机构绝大部分由政府负责中小企业的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政府运用少量的财政资源为政策杠杆,通过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优惠贷款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务之急就是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政策措施,要通过人大立法,安排每年财政预算的一定比例,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基金,划拨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第二,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制度。中央和省(市、区)财政预算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按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重点用于中小企业的新技术产业化资助、入股和贴息。要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资金投入和退出机制,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中小企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开展培训服务、信用服务、创业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的补助,中小企业助资金的使用应当科学、公正、透明,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第三,要借助深圳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板”的有利条件,建立优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育成制度;尽可能更多地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促使更多优强中小企业实现社会直接融资。

2、围绕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我国中小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其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相形见绌。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生产手段陈旧、管理落后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通病。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中小企业摆脱落后和免遭淘汰的关键之举。重视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一是全面淘汰陈旧设备。市场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把技术进步放在突出地位。用一流技术和设备,生产一流产品。企业除自身增加这方面的投资外,要积极争取银行、金融部门增加用于更新改造的贷款。二是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我国中小企业大都从事传统加工业,网络经济不仅包括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和推动网络发展的工厂产业,还包括网络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传统产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更有效的设计、管理和物质供应,并可以更好地收集用户信息来调整和改进产品,从而使传统产业得到新的活力。建立技术创新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选择若干个城市对中小企业工业园进行试点,总结区域性、行业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推广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成功法,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协作、挂靠、配套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一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的中小企业加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行列,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现有中型企业应瞄准本行业技术尖端,以多种方式,包括提供试验场所、设备,配备辅助人员,提供研制经费等,与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联合体,获得优先享用技术专利及产品的生产经营权。

3、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虽然有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等对中小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这些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建议尽快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机构的职能要符合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具体而言,其职能应包括: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提供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等。

4、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在现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欧美国家势必有大量的人才技术流失,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彻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在这里,政府提供一个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以各种交流会、论坛等形式进行。

5、搭建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国际化信息、知识的平台

可以参考欧盟的欧洲信息中心(EICS),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通过这个信息中心,中小企业可获得包括国际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欧盟还通过“征求合作伙伴网”和实施“合作伙伴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分包合同,创办国际性合资企业。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搭建。我国有40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经验丰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节,使中小企业容易与当地海外华人合资、合作创办境外企业,顺利地融入到当地市场。

6、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中小企业本身无能为力,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帮助。加入WTO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行业协会逐渐走上前台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例如代表行业企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调查;参与地方或者国家有关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世界各国(地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设立了很多非政府组织,帮助中小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因此,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和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同欣: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J].市场报,2001-01-12.

[2] 蔡宁、杨旭:论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

[3] 赵优珍: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探讨与经营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2005.

[4] 尤宏兵、杜玉兰:中小企业拓展跨国经营探析[J].北方经贸,2002(1).

[5] 方英、刘梅英:中小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经营[J].经济问题探索,2002.

[6] 卢馨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J].理论月刊,2002(11).

[7] 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8] 郭君、苏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J].品牌营销,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