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综合规划

环境综合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综合规划

环境综合规划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具有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对决策者存在着较大的干扰;但是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广泛开展公众参与以及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对策措施来降低。

1前言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在这部法律中明确了对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过去只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对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力求从决策的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HJ/TI30_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水利部的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提出了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在规划阶段识别出流域综合规划存在的不足,预测和评价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缓和补救措施与建议,这是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早期预防措施。然而,流域综合规划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导致流域综合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评价过程还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就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的不确定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2.1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首先是指流域综合规划中各专项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方案只是初步确定了流域内各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每个单项规划中可能会有数种规划方案,这需要在具体的各专项规划中根据流域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的需要,选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规划方案。因此在流域综合规划这一阶段无法确定各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案,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还包括工程等级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方案中的工程等级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的。但是如果在规划期内,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规划中确定的工程等级就有可能变得过高或者过低,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的等级。

2.2环境信息的不确定

2.2.1环境信息的动态变化

在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环境背景资料,大多数都是对目前或过去环境状况的介绍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也是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预测、评估流域综合方案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作为预测依据的环境背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的,势必会增加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2.2.2潜在的环境敏感区的不确定性

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是指在将来的各专业规划中有可能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地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评价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实施对现存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对潜在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涉及到环境、城建、国土、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的规划,不确定性更大,不仅其准确位置、面积大小、功能分区情况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够被确定为环境敏感区还有待商榷。

2.2.3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空问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间分析软件AreGIS来完成的。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录入。使用空间数据描述空问实体,要对复杂的空问实体进行取舍、抽象和离散;在定位、采集、录入、储存、处理、分析和管理表达空间实体的空间数据时,常常不易明确地将空间实体分类,不得不从中抽取重要的特性来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现实实体,用确定的模型或规则描述空间实体,但是纯几何意义上的点、线和面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数据采样只是一种近似描述,所获信息不可能穷尽现实世界的全部,其准确性也同时会受到传感器和数学模型等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而且获取的信息在被引入计算机系统并用于空间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又被部分舍弃或删除。同时,获取大量空间数据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间数据的严格或绝对意义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所以,空间信息系统中实体的位置和属性信息与现实实体存在差异,即空间数据常常具有不确定性。

2.3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导致综合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不确定。首先是规划多种方案选择引起的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如图1所示,在综合规划方案中确定了对某河段进行水电开发,该河段的水功能区划分分别为保护区、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中的工业用水区,其水质保护目标划分为I、Ⅱ、Ⅲ类,同时水电开发三种开发方案正好在不同水功能区范围内,因此河段开发可能存在图中的三种情景,情景1、2、3分别会对河流的三种水功能区水体产生影响。

其次,工程等级的调整、开发方式(如引水式、坝后式等发电)的变更也会改变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等级的工程和不同的开发方式因其占地面积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大相径庭。

3不确定的特点及对决策者的影响

由上可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任何一个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上述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普遍性;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具有传递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减缓措施、结论的不确定,因此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降低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故其还具有可降低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尤其是评价结论的不确定,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不确定信息主要来源于低精度信息,低精度信息会给出模糊的结论。低精度环境背景、预测影响能够导致模糊的结论。而模糊的结论则会降低结论的明确性,如方案一和二均被预测为具有轻度不利影响,但是“方案一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方案二的2倍”的说法对于决策者更明确,更易于选择。

4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降低不确定性的对策

4.1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

情景分析法是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一系列情景,进而对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相应的环境状况,来评价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分析区域内不同时段、不同组合的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贡献。情景分析法可用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然而该方法只是建立了一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还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评价方法,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如环境数学模型法、矩阵法或GIS等。

4.2广泛开展公众参与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开展公众参与流域综合规划。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可以使流域综合规划涉及地区的相关部门了解流域综合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促进他们关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减缓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建议和补充。在对象上,公众参与不仅要包括专家、学者和民间环保团体,还要特别重视流域内环境保护、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时问上,公众参与要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在方式上,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还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形式相关信息。这样才能随时发现问题,保证提出的环境保护减缓措施及建议更加合理。

4.3以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还要包括规划、环境、社会、经济、林业、国土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仅依靠评价单位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将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得十分完美。需要评价单位能够积极挖掘社会力量,特别是项目所在地区有关环保、生态、农业、林业、文物、旅游、国土资源等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以多方协作的方式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开展评价工作,才能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避免由单方完成评价工作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环境综合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规划;战略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高端科学含量的先进技术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使人们生活越来越便利。然而,在人们享受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同时,诸多副作用也显示出来。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衡量指标,在这种显性的高质量生活中,也隐藏着各种弊端,并使得人们在无意识中付出了代价。交通规划方案的出台,已经将交通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从而也将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交通对于环境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

1 战略环境评价

所谓“战略环境评价”,就是指各种因素对于环境的影响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对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系统性地研究。这种评价是基于宏观规划项目而言的。也就是说,人类对于自然改造的各种项目,都需要进行科学性地评价,以不破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否则,任何的给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即便为人类带来的各种利益,也是暂时性的。其危害是潜在的、持续的,影响到了人类的未来发展和自然的可持续。

“战略环境评价”的英文缩写为“SEA”(Swategic Environ mental Assessment)。战略环境评价是针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方案,并对此拟出调整性的建议,在交通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要实现相互沟通,对于各种相关的信息做到相互反馈,以利于方案的调整。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如果对其进一步追溯,其概念的形成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加拿大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各国的专家针对环境质量进行了细致地探讨,并提出了这个概念。

进入70年代,环境影响评价得到了推广,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全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当中,都实施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得到了有效地应用。

美国率先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到法律体系当中。随之,一些发达国家也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到国家管理日程上来,并通过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性,将各种评价技术方法纳入规范的运行轨道当中。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战略环境评价已经呈现出全方位展开的态势。

2 发达国家交通专项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

对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一些。因为在这些国家存在的更多可以实践的地区。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战略环境评价一般都会应用在国家级的交通设施规划当中,对于区域通规划设计的较少。而美国则不同,主要还是以州和地方层面为主,并且将环境保护列入到法律的范畴。

比如美国的加州环境质量不达标。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城市改造,已经在空气质量上有所改善了,可是就目前来看,这个州还是美国环境较差的一个州。

城市中环境污染源主要来源于交通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那么,对于环境的分析,就需要交通管理部门与大气质量管理规划在采取的措施上保持一致。建立战略环境评价,将环境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列入到城市规划框架当中。

除了机动车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工具,如航空飞行器等,也会释放出尾气,同时还会带来噪音污染。那么,针对城市战略环境评价,要制定出科学性、可行性的指标,其主要的依据就是要在交通规划中融入战略环境思想。

3 中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

进入到二十世纪末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改善交通对于环境的影响。交通政策和交通规划从此被纳入到了考虑范围内,并开始了研究和实践。

中国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起步较晚一些,目前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即便是探索当中,也对于战略环境评价格外关注,并同样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

目前来看,交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范围还具有局限性,主要是集中研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技术方法。任何一种实践性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所涉及到的研究理论包括很多,已经逐渐地深入到了各个研究领域当中。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生态学以及交通环境等等,无论是从实践研究的角度,还是理论探讨,对于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都具有参考价值。

(1)在一个国家中,任何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宰着一切的社会活动,并为之建立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战略环境评价要被建立起来,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的。

(2)当提到环境保护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生态学理论。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将生态学纳入其中,着重研究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控制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进行交通战略的制定和评价,首先要考虑到地区性。从区域发展入手,建立更高层次的、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对于实现发展目标非常有利。

(3)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流程

交通规划中,要制定并实现战略环境评价,从理论有效地过度到实际应用当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要根据战略环境评价的系统分析数据,初步建立起战略环境评价模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作出评价总结。当工作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并没有结束,而是要将战略环境评价所获得的理论基础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并进行检测跟踪,以获得更为具有科学性的数据。

如此循环进行,就可以将影响战略环境的一些潜在的行为挖掘出来,并作为评价工作顺利执行的基础。

4 优化交通规划

4.1 改进技术

要实现控制环境并主动预防,就需要在技术方法上有所改进,将综合交通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架起动态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完善、相互融合,可以将战略环境评价更好地体现出来。

在现代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其中,一般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的问题,基于对污染物扩散现象的计算,来评价大气环境的现状。

(2)城市污染问题与交通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交通需求与机动车发展进行评价。

(3)既然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就会联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当交通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态的时候,那么,城市交通承载的各项指标就要进行分析,对于交通环境的容量问题进行评价。

(4)除了对于现实问题进行评价之外,还要对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建立起交通规划战略方案的构架。那么,交通环境测试以及其反馈信息,就有必要分析并作出评价。

4.2 管理程序优化

(1)战略环境评价提前介入

在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之前,首先就需要对交通管理状况有一个系统化的分析。一旦需要在交通规划中进行环境评价,就需要将战略环境评价体系提前介入其中。在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各有轻重,但是在一些城市当中,战略环境评价因其潜在性,所以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将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同等对待,并实现同步的自我评价,对于综合交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2)优化审批程序并实现公众参与

交通规划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不但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会形成各种的矛盾。所以,当需要跨部门审批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将审批程序简洁化,并且做到公开、透明。

对于一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交通项目,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其进行战略环境评价。在交通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尤其是环境评价的时候,最好要组织群众参与,并征求其规划意见。

5 总结

交通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资源耗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阻挠作用。在传统的城市交通建设当中,由于没有将这些因素纳入到管理的范畴当中,导致城市面临着环境日趋恶化的后果。将战略环境评价融入到交通规划当中,可以充分认识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对于改善交通发展模式,丰富和完善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伟,彭克江.对综合交通规划中融人战略环境评价的思考[J].城市交通,2012(01).

[2]冯平刚.浅议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J].魅力中国,2010(107).

[3]白洪涛,徐鹤.中国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2).

[4]白宇,吴靖,朱坦.欧美城市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交通环保,2004(01).

环境综合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用;GIS;DSS

中图分类号:TV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28-2

1 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述

众所周知,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山川河流分布众多,但相对愈发庞大的人口来说,其水资源基础条件并不优越,以致于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20m3,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再加上很长时间以来过度注重经济活动而忽略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更导致了许多区域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严重水污染以及水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就成了新时期水资源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并以此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各级水资源行政管理单位的日常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来讲,它主要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等内容,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2]。其总体目标是要以一种高效的、对环境友好的以及在经济上合理的方式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满足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全社会沿着经济、环境和资源各方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前进[3]。

2 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

2.1 更新水资源评价和规划的观念

在传统的水资源评价体系中,水资源通常被“地表水”和“地下水”这样的概念严格地区分开来。陆地的年均降水量大约在4000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的1/3会以径流的方式流向大海,此部分即是被人类最为看中的淡水资源,而粮食生产用水被认为仅仅是灌溉用水,实际些说,有60-70%的粮食生产均得益于雨养农业[4]。但目前的现状就是水资源管理把关注的焦点多放于径流地表水,而忽视了雨水和土壤水的重要作用。从水循环的过程来看,水资源的性质可能会因各个阶段的不同而发生转变,前阶段的地下水或土壤水可能就是后阶段的降水或地表水。因此,加大对地下水和土壤水的管理力度,可显著提升节水潜能、对水的使用效率以及对水循环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效果,其水量之大绝不该被人们轻易地忽视。眼下已有学者对水量平衡方程提出了增加土壤水的建议,并且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按照这个新的观念在开展水资源的评价和规划研究工作,我们也应跟随潮流做适时更新和调整。

2.2 以综合决策观和协调机制指导水资源规划

传统的水资源规划更多是关注单一部门的管理方法,关注工程技术和生态等方面,采取局部规划的模式[5]。在面对“如何开发水资源”问题弱化、“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能满足各方要求”问题强化的趋势下,比较传统的规划模式,笔者认为,在社会和经济各部门进行水资源相关决策的时候,更应该强调水资源规划的综合因素,如国家能源、粮食和地区发展政策可能对水资源规划产生的各种影响。另外,协调机制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工具和要素,这当中也可能经常涉及到各目标的冲突。因此,可顺势建立起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调机制,如部门间的协议或是流域内各地方团体联席会议,同时改进相应管理机构,积极进行系统间的合并和人员的调整,以此促进早日实现数据和设备的共享、各基础设施投资的整合以及跨机构界限间的对话,用科学综合决策提升机构间的合作效率。

2.3 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管理

多数时候,要实现对大江大河流域更为详细的综合规划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就在于行政区域的划分与流域的规划很难实现高度的协调一致,同时,包括城市供水、地下水资源、水污染控制、洪水的控制以及暴雨排汇等都是属于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范畴,它们均不能划分出明确的流域边界。另外,由于各种水资源的受体之间难免不会有相互补充或冲突的现象,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维持水温系统持续性的复杂程度。水资源的综合规划需充分考虑到防洪、排涝以及防治水污染等多方面的目标问题,例如环境目标,多数人应该都有所共识,维持和提高包括各种经济鱼类在内的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态质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在现实中却常常被忽略,又如在城市中,各种点源或非点源的水污染综合规划治理也愈发显得重要。最后,在流域的综合规划方面,需从评价规则的制定阶段开始,就必须将水温循环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考虑进来,结合环境价值、经济准则以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来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将各种负性效应的产生几率降到最低。

3 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用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行业都在应用更具科技含量的综合性信息工具完善自身系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工作也应该在此方面拓展应用机制,通过建立包括水文、生物、物理、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特征等在内的水资源信息库并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不断夯实运用信息资源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决策能力以及对包括流量变化、污水排放、污染物的扩散、农业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蓄水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响应和预测能力。实践证明,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支撑系统(DSS)等都可成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用的杰出代表。

3.1 GIS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应用

上世纪80年代,GIS技术开始运用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当中。虽然最初的应用仅局限于诸如数据查询、图像显示和打印等最基本的功能,但伴随后续高级功能的开发,GIS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了水资源规划、水环境、水土保持以及水利工程规划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许多地方水资源规划管理部门在得以GIS的帮助下,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相关规划成本,而且更是提高了水资源综合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通过水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显著提高了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的效率。GIS水资源信息系统可以将流域内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社会要素自动生成底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而绘制出流域内的水资源供需图、灌溉规划图、水污染分布图以及洪水信息图等,通过对以上空间图库数据的分析,可对水资源的综合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思想。

3.2 DSS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应用

决策支持系统(DSS)对水资源的规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DSS技术不断完善,以致于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当前最新的DSS系统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水资源模拟优化技术,而且还包括了最优模型、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以及多目标支持工具和友好的界面图形显示功能,而且该领域的许多技术近年在国际上都有较大的研究进展,在计算机网络和空间分布数据高速发展的情况下,DSS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更加优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和更友好的界面图形操作系统的技术革新,促使DSS系统对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应用更具吸引力,势必会在水资源的综合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得以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浩,秦大庸,王建华.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系统观与方法论[J].水利学报,2002,8,(05):1-6.

[2] 鲁帆,蒋云钟,王浩等.水资源综合调配概念与关键技术问题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0,41,(1):11-14.

[3] 张明飞.水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9:261.

[4] 李香云,杨力行,等.我国水资源评价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06,4,(11):7-131.

环境综合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政管线;管线综合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1文献标识码: A

国外及国内某些城市利用综合管沟来解决这一难题。这种做法对交通特别繁忙、不允许随时开挖及地下空间特别狭小路段尤其有利, 但是综合管沟也有弊端: 一次性投资大, 各管线的主管单位不同而很难协调, 管沟内部的通风、防火、排水等问题很难妥善处理且其断面尺寸也很难预测。鉴于以上问题及结合南方城市的特点, 作者认为在一般城市道路下可不设管沟, 而是通过合理安排管位、合理控制管线标高、性质类同管线做成小管沟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城市工程管线的定义与作用

城市工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担负着城市的资源输送、信息传递等功能,被称为城市的“血管”和“神经” ,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用性等特点。但是,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存在着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检修盲视、扩容局限等诸多弊端,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建设、科学监管各类工程管线显得尤为迫切。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网、预留市政管网发展空间,对于未来城市空间的扩大、资源的节省、环境质量的提高等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解决地上空间过密、 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集聚、 创造和谐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二、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

1、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任务与作用

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任务是合理利用用地,综合确定管线工程在地上、地下空间位置,避免工程管线之间及其相关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干扰,为各工程管线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但是一直以来为了能给城市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缺少必要的管线综合总体规划;为满足建设单位的苛求,管线设施设置也往往委曲求全,给以后的检修和维护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强化管线综合在城市规划、重大项目开发和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对管线综合进行规划设计,需要站在高角度进行全方位的通盘考虑,要按照“统筹协调,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管沟建设与附属设施建设并重,减少二次开挖”的原则,根据城市实际情况,明确各类新建工程管线的管材、接口、基础等施工方法,并就管道的非开挖施工技术和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进行研究,特别是针对城市的特殊工程地质如冻土现状、高地下水位、流沙现象以及地震地区等管线布置与地基处理进行了研究并做出相应的规定。

管线综合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是不可轻视的。供电及通讯系统犹如城市动脉,供水及供气系统犹如城市静脉,雨、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犹如城市的消化及排泄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有正确的技术决策,要有长远规划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更要有合理的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技术。

2、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

(1)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来规划各种管线的位置;

(2)充分利用城市中现有的管线,少废弃拆除,多拆迁改造;

(3)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考虑预留发展管线用地;

(4)各专业管线的敷设区域须在规划红线以内,特殊情况要与相关部门讨研决定;

(5)城市敷设管线应平行于与城市的道路中心线;

(6)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中关于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

(7)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中关于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8)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中关于工程管线垂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

(9)城市管线的主干线应靠近支管线较多的一侧,并应通过其所承担负荷集中的地区。

三、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管理技术

1、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管理技术概述

近些年,我国有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来构建城市地下工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这些研究对于城市建成区的地下管线的管理与维护而言,无疑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反观针对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管理方面,却缺少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鉴于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其管理工作对设计周期,设计成果质量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想要得到更切合实际的技术经济意义的设计成果,亟须更加合理的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管理技术来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管理技术对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在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中,由于缺少统筹管理,造成信息单向传递,没有反馈环节,也就会造成管线综合设计资料与各单体管线设计、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的疏离。

当设计、施工情况有变化时,管线综合人员往往需要付出相当工作量做出调整,造成设计效率下降,设计周期变长。从协同设计的角度讲,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设计信息的传递路线是管线综合设计人员控制管线路由――各专业管线设计――反馈进行管线综合――反馈修正各专业管线设计――形成综合设计文件以及各专业设计文件。在各单体管线的设计中,各专业都是本着相对最优的原则,不可能对市政道路中的所有管线都有周到的考虑。排布管线时不可避免有先入为主的现象,提出的修改也可能只是出于本专业的利益考虑。管线综合管理技术就是要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动态性地掌控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即时情况,通过协调来处理各方面产生的矛盾,争取各个环节的最优的工作。

2、管线综合规划的编制进度

管线综合规划的编制进度是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管理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值得研究人员高度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管线综合规划是市政工程规划的最后一环,若不能及时编制完成将造成整个项目不能按期从规划阶段转入后续设计、施工等阶段,进而产生不良的政治、经济、社会影响;另一方面,管线综合规划需要统筹 8―10 种专项工程规划的既有成果方能开展工作,而这些规划往往是由不同机构主体在不同时段上分别完成的,这使得建立完备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资料总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传统的管线综合规划编制流程以“建立完备资料集―进行平面及交叉口规划”的思路按部就班进行,在实践中不能很好解决任务重工期紧与收集资料耗时长之间的矛盾。为此,本节尝试应用工程项目管理上先进的计划评审技术(P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来调控和优化管线综合规划的进度,以期避免工期延误,提高规划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

结语: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 设计仅仅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更重要的是规范管理。笔者认为, 每座城市都应设立地下管线管理部门, 该部门有规划地下管线的权力, 各管线施工前均应由该部门进行管线综合并得到该部门的批准, 施工后必须由该部门来验收, 由该部门掌握地下管线的资料等, 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布置好城市道路下错综复杂的各种管网, 并力争使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线施工同道路建设一次完成,已建道路须增设地下管线时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尽量避免频繁破路的现象, 为管线正常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环境综合规划范文第5篇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长期从事城市工程管线规划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1 充分认识城市地下工程管线的重要性

城市地下工程管线是指埋设于城区内地下的各种电力管线、电信管线、有线电视管线、燃气管线、供热管线、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等等。它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人体的经脉,构成了城市的神经和循环系统,日夜担负着各种能源的输送,各种信息的传输,以及各种废污的排放。任何一个城市均离不开地下管线这一重要的、隐蔽的基础设施,它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的生命线。

2 清楚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同时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把各种管线在平面位置上,竖向交叉上的矛盾处理在施工图设计之前,使各种管线排列有序,相互协调,方便施工,缩短工期,节约投资。因此,管线综合规划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3全面掌握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依据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依据包括:甲方委托任务及合同,所在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图,地形图及部分实测资料,所在地区的道路竖向规划设计图,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综合协调会议有关技术指导等等。

4 遵循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原则

4.1 满足各种管线相互间在平面位置上、竖向交叉上的最小间距。一是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规划位置宜相对固定,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线,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二是工程管线在庭院内向外方向平行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信,污水排水,燃气,给水,热力。三是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给水排水管线。

4.2 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压力管线让重力自留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让大管径管线。

5 认真做好城市地下工程管线普查

在进行管线综合规划工作之前,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收集所在地区的现状管线资料。只有摸清现状管线的来龙去脉,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决定哪些管线可以利用,哪些管线需要废弃,如何连接等具体内容。了解现状管线在城市建设中也同样重要。在我国除少数大中城市进行了地下管线普查,多数城市地下管线资料不全不准,没有完整的竣工图,有的只是少量的示意图,因此,造成管线设计后,在工程建设中,没有按图施工,造成人员、财力的浪费,严重的事故频发,损失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不重视竣工工程管线档案的归档管理,对地下及其竣工档案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建设单位的竣工资料不规范,甚至没有管线图。

5.2 地下管线资料陈旧,利用价值很低。

5.3 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类地下管线由各产权部门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