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旅游越来越被人们喜爱,现在旅游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几年生态旅游与湿地旅游发展势头非常好,哈尔滨的湿地旅游发展也越来越好,促进了哈尔滨的经济发展,但哈尔滨湿地旅游与沿海一线城市有一定差别,但其哈尔滨旅游湿地旅游资源还有一定开发空间,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要进行一定的战略规划研究,把湿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研究框架
国内关于旅游市场研究的文献较多,有从时间角度分析客流特征; 有从空间角度分析客流状况; 有从时空、游客属性特征等方面阐述旅游地市场特征或游客行为特征。笔者尝试从市场供需角度对哈尔滨湿地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战略规划。
二、供需分析
通过哈尔滨市旅游局调查大队拿到的统计问卷数据,然后根据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到的。统计问卷是在2014 年7 ~10 月份,对哈尔滨的3 个代表性湿地景点进行抽样调查完成的。
(一)需求分析
1、性别构成
通过调查研究,哈尔滨2014全年抽样调查研究数据比较男女比例分别为54.21% 、45.79。哈尔滨湿地旅游的游客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2.18%、47.72%。通过性别比较分析,哈尔滨湿地旅游比例比全市旅游总体比例略高,因此在湿地旅游过程中,注重女性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
2、职业构成
职业构成如图1所示:
3、年龄构成
湿地旅游适应各个年龄段,特别适合家庭旅游,通过调查分析25~44岁这个阶段游客最多,这也符合旅游特征,这个年龄段在各类旅游中所占比例都比较大,其次是45~64这个年龄段人群,这个年龄段人群精力、体力都越来越差,比较适合湿地旅游,对于观光旅游都没有吸引力了,最后18~24岁这个年龄段,青少年比较热爱旅游,但这个年龄段人群事业刚刚开始,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湿地旅游是比较适合的,其它年龄段更少,这与湿地旅游发展的特色。
4、游客感兴趣的湿地分布情况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游客感兴趣的湿地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5、游客满意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利用李克特量五维计算法对满意度进行计算如表1所示:
(二)湿地旅游市场供给分析
1、哈尔滨市湿地资源丰富
哈尔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现在主要有太阳岛湿地、滨江湿地、呼兰河口湿地、金河湾湿地、白鱼泡湿地、伏尔加庄园等。这些湿地面积成为哈尔滨旅游特色,尤其哈尔滨夏季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旅游的向往,美丽的景色构造出湿地旅游一道风景线,生态湿地旅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全世界都注重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旅游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
现在哈尔滨湿地旅游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目前哈尔滨湿地旅游有13个景点,都对外进行接待游客。哈尔滨湿地旅游项目开发比较晚,利用程度不高,尤其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不高,对地方经济贡献不明显,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地方就业等问题。哈尔滨湿地旅游资源利用不高,具有很大开发价值。
3、旅游接待能力
哈尔滨旅游景点能满足游客的接待能力,哈尔滨现在星级酒店接近80家,满足游客的住宿、吃饭能力。哈尔滨有旅行社300多家,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完全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哈尔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三、战略规划
(一)加强宣传
宣传是提高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哈尔滨湿地旅游起步比较晚,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打造出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一样的知名度,不仅能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还有吸引大量外国游客,通过湿地旅游,提高哈尔滨在世界的知名度,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出哈尔滨东方小巴黎之称。
(二)产品设计
哈尔滨的湿地旅游产品应以复合型产品为方向,以两日游为目标( 重点) 同时发展休闲度假游。针对游客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职业的市场,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各种职业和人群的需求。产品设计主要从湿地生态教育旅游产品、湿地摄影、绘画、写作等专业旅游产品、湿地垂钓、划船、餐饮、度假等休闲旅游产品、湿地徒步、自行车、攀登等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体育竞技比赛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湿地旅游产品,促进哈尔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拉动哈尔滨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三)配套设施及管理
旅游产业要健康发展,与旅游相关配套设施要发展,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现在个别湿地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旅游景点的管理与开发,设施的管理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的管理,创新的去工作,为湿地旅游发展作出贡献。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的营销管理研究吕琨(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产消费的基本时代背景下,旅游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销管理中低碳思维意识和相关措施机制对于提高旅游经济的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的问题,即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发展战略规划和意图的关注和支持,旅游景点中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还尚未得到有效构建,以及旅游景点内部低碳管理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措施缺乏力度等,最后提出了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加强和提高低碳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旅游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特点,以及旅游人才的产业、政府、学校三位一体的多渠道培养方式。
【关键词】旅游人才 需求 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节假日改革、带薪休假的实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生机活力和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2007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旅游业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旅游人才供不应求,旅游市场迫切需要适应时代、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1 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1.1旅游服务类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酒店的增加,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达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旅游人才的短缺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目前中国旅游业最缺的就是优质人才。
1.2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新兴的专业人才紧缺
旅游高素质专门人才走俏人才市场,是由于旅游市场加快了开放步伐,国内的旅行社之间已经开始上演人才争夺战,各旅行社使出浑身招数吸收高素质人才。旅游业较为紧缺的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包括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
1.3国际旅游人才需求增多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我国也提出了由目前的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这对我国的入境与出境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出境旅游将有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涉外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很多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涉外旅游人才更加重视了,具有较好旅游管理基础和外语能力的人,正成为旅游界争相聘任的对象,懂外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了旅游界的宠儿。
1.4旅游人才分布不均
旅游人才的分布不均表现在不同的旅游行业人才分布不均。目前在国内,酒店、旅行社较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景点景区更吸引人才,也导致了酒店和旅行社比景点景区有更多的人才储备,而景点景区所招的人才素质偏低。目前最需要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是一些稍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风景优美,具有良好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旅游管理和技术人才缺口很大。
2旅游人才的培养
2.1搞好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人才战略规划是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根据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力求使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2.2重视大专院校旅游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近30个相关专业的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旅游教育改革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应走向规模化和特色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拓展、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必须在“规模化、特色性”上做文章。各院校要善于洞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地运用超前意识,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度超前性,实现跨越发展。
(2)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综合性与多面性。旅游业是涉及众多传统行业和社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其成功发展依赖于有关专业和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旅游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旅游发展的整体意识。未来旅游发展的潮流是个性化需求,市场机会把握、新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环节将成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未来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战略管理知识,经营决策、业务开拓、等管理能力。
(3)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应注重实践性。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来看,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旅游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3重视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为了保证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所有的旅游企业管理者几乎都坚持“员工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旅游企业的培训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决:
(1)高层领导和部门的经理一定要真正重视培训。现在很多企业、部门的培训都是交给培训部或副经理,有时是中层来抓。虽然口头上喊重视培训,但行动上不做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2)严格挑选培训教员。就如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旅游一样,不是所有的旅游从业者都能搞培训。培训教员必须是一个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要有较强的旅游意识和质量意识,能熟练掌握饭店的经营理念,还必须懂得如何领导群体,并运用各种技巧使学员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3)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分清主次,可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普通员工培训可采取定期从国内外权威的旅游学校或旅游培训机构聘请教授或专家来讲学。同时可挑选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找出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去,向其他的同行学习。
2.4加强导游员的考核与管理
导游员是旅游行业的窗口,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形象。要通过改革导游人员考试制度,大力加强对导游员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导游工作实践的磨练,组织导游员的各类评优和大赛,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素质,加强对导游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严格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严把导游人员资格准入关,加强对导游员的年审培训和淡季教育,不断提高导游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结构较为合理、数量充裕的导游员队伍。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2008,08.
[2]吴建冰,葛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趋势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关键词:海南;县域特色经济;宏观思考
一、引言
海南的海域面积占全国海洋总面积的2/3,土地面积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有“天然药库”之称。海南省是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全省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各省第一位。海南拥有一批高品位的景区景点,其滨海沙滩、蓝色海洋、热带雨林、珍禽异兽和黎苗风情构成了奇特的热带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
尽管海南拥有“特色资源”,但其目前的经济在全国来看还比较落后,这是因为“特色资源”并不等于“特色经济”,也并不必然带来经济优势。随着国际分工和产业梯度的深化,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特色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培育区域优势。海南作为一个后发省份,应当如何快速地发展特色经济?
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首先要深入理解“特色”的内涵
特色经济中“特色” 的主要内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人无我有”一般是指一地固有的、无法流动或流动性弱的“资源性优势”,如三亚的旅游资源以及海口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等。
“人有我优”是指将资源优势经过开发和经营转变成经济优势。某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最初只是“潜在优势”或条件优势,须要进行开发运营,并通过市场手段获取经济效益,从而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应当指出,在目前发达的通信和交通条件下,经济资源不再是特色经济形成的必然制约因素。河北的清河县并不大批量产羊,却通过引入资源和技术,形成了占国内市场一半、国际市场四分之一的羊绒专业市场。又如浙江的海宁县没有毛皮,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苍南县不产人参鹿茸,却一度成为南方最大的参茸集散中心。这种经济学界人士所谓的“零资源现象”引人深思。
“人优我转”是从市场“动态”变化角度而言,优势是相对的,随着市场竞争对手、市场需求半径、消费群体等因素的变化,优势也随之转变。
三、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深入贯彻海南省有关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文件的精神,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本质要求,海南是个多民族省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全面发展,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要求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妥善处理各层面的矛盾、协调好各利益主体间关系,形成系统合力。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和环境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南的部分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业、热带农业等,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别具现实意义。
在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调动社会各方的智力因素,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发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要“敢为天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这样才会占得先机。
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县域内的自有资源和引入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可进入的市场也是有限的,所以发展特色经济应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避免“多、小、散、乱”的通病,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新观念。集中力量将特色产业培育成上规模、上档次的支柱产业,并追求专业化和品牌化。另外,发展特色经济,不能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别处的做法,应立足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借鉴别处经验。
海口市抓住“航权开放”、荣获“人居环境奖”和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推出了火车游、自驾车游、小岛游、探险游、高尔夫球休闲游、避冬游等专项特色旅游线路,招徕客源。同时,还到葡萄牙国际旅游展及法国搞联合促销活动,推动海口至葡萄牙旅游包机的通航,进一步开拓欧洲客源市场。这一系列措施推进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五、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进行战略分析,做好战略规划
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应有开放性的、全局性的思维,在全省(市、自治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综合分析本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位和人文传统资源等等因素,做好战略定位,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特色产业。
从目前来看,海南面临的主要战略机遇有:世界性能源危机不断深化,而海南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国际贸易日趋频繁,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是联系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诸国的交通要道;“国际旅游岛”建设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然带来海外游客剧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博鳌亚洲论坛会址效应等等。
近年来,海南政府方面和学者提出的“健康岛、阳光岛、生态岛、长寿岛”战略、“一省(生态省)三地(南中国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国际性旅游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战略,以及“南中国海开发战略基地和环保特区”战略等等,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但具体发展策略值得深入推敲。
海南省所面临的机遇各县域也同样面临,海南省的战略规划可以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开拓思路,或者说海南省的战略规划必须要结合各县域实际来具体实施。
六、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选准特色产业
做好战略规划只是把握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方向,事实上,特色经济发展更为关键的工作是选准特色产业。选择特色产业,可从以下基准入手:一是要保证有持续的、长期的生产要素投入。在目前开放的环境中,应善于利用和引进县域内外两种资源;二是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强的创新空间,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发展水平;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包括县域内部和外部的两个市场的需求导向,产业的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市场占有率,没有市场需求的产业没有生存空间;四是产业关联性强,能形成较长的产业链,辐射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单一产业优势为产业集群优势,获得产业良性互动的综合效应。
海南省屯昌县原是“两不靠”(不靠海、不靠高速路)的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但同时,屯昌县农、林、水及矿产等资源丰富,仅森林面积就达120万亩。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之下,屯昌县从建立森林、橡胶、南药、淡水养殖和槟榔等热带生态型农业基地入手,之后,重点围绕丰富的橡胶、槟榔、蔗糖、木薯等农产品资源,创办资源型工业,形成“以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工业,以工业促农业发展”的工农业发展互动格局。
七、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在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上,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法,破除“一切行政命令,行政命令一切”的旧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注重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学会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调节经济,从而增强县域特色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到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信息引导、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规范审批行为,缩小审批范围,简化办事程序,政企分开,凡是国家法令规定属于企业行使的职权,各级政府都不要干预。下放给企业的权利,地方政府都不得截留,逐步建立“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规范”的运行机制。同时要保持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性,避免领导班子一变,政策跟着变的现象。
加强各级政府对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引导,一是成立从省到市(区)、县的各级领导机构,明确责任人和工作内容,建立省、市(区)、县直通的政府对口工作联系制度,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建立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明确责任制度。对各地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评,既考评经济指标,又考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长期指标,将考评结果与当地的财政拨付及责任人的奖惩相结合。
近几年,在海南省开展的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各级政府转换职能,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土地和水产资源,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名特优产品,取得了显著效果。白沙县坚持“靠山、养山、治山、富山”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型山区特色经济,把文明生态村的农家小院、边角地、山林、水塘作为开发的重点项目,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琼海市则启动了农业科技服务电话“110”活动和智能化农业网络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了农作物、水产、畜牧等行业,服务内容有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农药供应和病虫害防治等。海南全省目前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000多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0%以上。这些文明生态村,为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仅是对海南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粗略思考,在具体的发展措施方面,诸如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期待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大出版社,2000.
2、吴刚.海南屯昌:工农产业互动城乡和谐发展[N].华南新闻,2005-06-14.
3、王辉.开设特色游线路椰城旅游美景多[N].海南经济报,2005-01-05.
4、迟福林.油气开发应为海南发展新方向[N].证券导报,2005-04-11.
5、卜云彤.海南文明生态村何以“星火燎原”?[DB/OL].新华网,2005-08-16.
6、郭琦,童杰.对海南省乡镇企业集群模式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
在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小镇的问题时,张平表示:“特色小镇的建设大有可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抓手,是缓解城市拥堵、拥挤、雾霾等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实现小康战略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建设特色小镇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符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群发展的需要,符合城乡统筹发展中小城镇自身功能完善的需要,符合解决“三农”问题和农业资本运营的需要,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在介绍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时,张平表示,浙江有自己的特殊性,浙江能做到的,其他地区未必能做的到。尽管政策上的“天时”都一样,但是浙江地区有其自身独特的“地利”条件,浙江人历来的商业头脑、天然的区位和旅游资源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不适合其他地区照搬照抄。他建议,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创新,切勿生搬硬套。从特色小镇选址到功能定位,从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数量、规模,从建筑风格、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都要做出科学细致的规划。
特色小镇的核心元素是特色,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对此,张平认为:“特色小镇战略规划的核心就是特色的定位。目前,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存在一种偏旅游化的倾向,仅仅重视绿植、环境和人造景观的特色,缺乏商业模式方面的顶层设计,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不能收回建设成本,导致资金的浪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的投资头脑,切勿攀比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投入,而是要比特色小镇能够带来的实际效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特色小镇要融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为一体,虽然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但如果没有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无疑等同于传统的经济园区。”张平告诉《经济》记者,“客观现实中很难有既有特色产业,又兼备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现成条件的小镇。因此,培育特色小镇必须制订科学细致的规划,以特色产业为龙头,延伸产业上下游,挖掘、培育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要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只靠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花拳绣腿’是不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的,要围绕一些特色产品来做产业。”他以枇杷种植为例,解释道,枇杷的叶子可以吸附空气中的雾霾;枇杷果可以入药,做成枇杷止咳露等;枇杷花茶有止咳润肺功能,枇杷同时还兼具绿植功能和景观作用。因此,他认为在特色小镇的景观建造上,应该优先选择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的经济作物。无特色不能成为特色小镇,找准特色是创建特色小镇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做好战略规划,是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创建特色的关键所在。
同时,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应优先考虑交通条件,我国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小镇,景色美,空气清新,但是交通不便,这就很难发展成为特色小镇。目前,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偏重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发展特色小镇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