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低碳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其未经雕琢的原生之美、田间树下的葱茏之美、当地居民的纯朴之美,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自然资源;在乡村旅游景点中,蕴含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长久以来的风土民俗等,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人文资源。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乡村旅游得到了众多城市居民的青睐。农家乐、野外游等,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旅游选择。加之政府、旅行社等加大了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这也成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低碳经济视阈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将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相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就目前来看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使乡村低碳旅游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与农业经济交相辉映,是乡村旅游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随着低碳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人们周围的低碳似乎随处可见,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工业、低碳农业等,被冠以低碳的词汇不胜枚举。尤其在当前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业中,为了使乡村绿色、天然、纯朴、归真的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乡村低碳旅游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多旅行社以低碳为卖点吸引游客,多数媒体也在极力宣传低碳理念,很多乡村旅游地也推出了低碳的旅游产品。当前,乡村低碳旅游的理念已经根植在人们心中,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心理层面的基础。
(二)创新低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各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所以在开发乡村低碳旅游时,不能千人一面,全部采取一种模式开发,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低碳旅游,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助推剂,在借鉴国内外乡村低碳旅游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总结、创新,走出一条有别于他人的成功之路。比如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开发乡村低碳旅游的模式便大相径庭,在具体模式选择时,不能将其他地区成功的模式硬套在本地区,而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周边受众的需求、当地政策的导向等,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
(三)构建低碳乡村旅游产业链
农业是乡村生存之根本,乡村低碳旅游应以低碳农业为突破口,打造可循环发展的农业基地。而后再以循环农业为立足点,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低碳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使乡村低碳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省绵阳市双泉村以沼气为循环资源开发了低碳旅游产业链。将鱼塘、果园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垂钓、采摘,以绿色有机食品为旅游特色产品,乡村旅游发展的势头十分良好。双泉村还利用清洁能源解决出行问题,如电瓶车、自行车等,居民和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最后成为生成沼气的原料,将低碳贯彻到旅游中的每个环节。双泉村这种将种植、养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做法,使该地的乡村旅游实现了低碳化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切实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开发低碳乡村社区
开发低碳乡村社区是促进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另一有效方法,不但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脚步,还能拓宽乡村低碳旅游的景区类型。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对乡村社区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力求保持乡村住宅的原貌,这一举措能够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开发低碳乡村社区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加强对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的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和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政府应鼓励乡村实行低碳生活,并向社区居民示范生活中如何践行低碳。力求将低碳乡村社区打造为一个集休闲与低碳为一体的生活体验区。
(五)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保障
乡村低碳旅游离开政府的支持便会孤掌难鸣,所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明确、清晰的政策指引,政策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指明灯,能够照亮前行之路,使乡村低碳旅游沿着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二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要在合理的规划下科学有序、有的放矢的向前推进。三是政府应给予乡村低碳旅游以资金支持,资金是项目运行的前提和保障,资金无忧乡村低碳旅游才会发展无忧。四是应加强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要将低碳理念根植到每位经营者、游客、工作人员的心中,才会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在景点设置上,应布置一些低碳宣传的标语,使游客在游玩中能够自觉的行低碳之举。
三、结论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咸阳市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o solve th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 break through urban and rural and two yuan structure, achieve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Our country region is vast,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developed areas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area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more difficult. Owe develop area based o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alysis of restricting urban development adverse conditions, pioneering walked out of a practical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success. The article with western underdeveloped area in Xianyang city as the example,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Xianyang City, urban and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in view of the Xianyang City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given the Xianyang city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order to other similar areas urban and rural job provides experience.
Key words: undeveloped areas; rural; development; Xianyang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引言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11-112 页。]]。城乡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影响国家改革、稳定的大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善的同时,城乡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社会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为破解“三农”难题,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汪光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国度而言,城乡统筹没有普适性模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区位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基础,自我经济发展能力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困难更多,城乡统筹工作需要立足发展地区特点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2、 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及特征
欠发达地区既有“地理空间范围”的相对概念,又是一个基于历史纵向比较的、动态变化发展的范畴。广义的欠发达地区包括全球范围内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通常所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狭义的欠发达地区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相对不发达的经济区域[[[ ]林勇,张宗益,杨先斌.欠发达地区类型界定及其指标体系应用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第30卷12期.]]。本文所指的“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指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和特定条件下,欠发达地区能够实现质的飞跃性转变。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致因呈现多样性,但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人不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的过程[[[] 周毅飞,商树松.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再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l卷第3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削弱了产业结构演进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使农村经济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黄明哲,赖路成.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1卷第5期]]。
(2)城乡空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均,产业结构单一
欠发达地区有些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有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城乡空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均将在整体上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产品质量较差,综合产出效益低[[[]许鲜苗.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两翼”地区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对当地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过大。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配套设施不完善
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数据表明,西部省份基尼系数已达到0.47,最富有的10%家庭拥有全部收入的33%,而最贫穷的10%家庭只拥有全部收入的1%。如果欠发达的城乡收入差距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农村因为空间分散、规模小等因素制约,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缺乏具有重要影响的公共服务设施。
关键词:乡村医师;诊疗活动;村医疗卫生机构;法律适用
1 案情简介
2012年11月15日,某村李某持有效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在邻村租用房屋内给患者输液。经查,3例患者正在输液,药品架上有25种(瓶)药品。李某承认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使用笔记本开具处方和收条,签名:李某。
某县卫生局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作出以下处理:予以警告;责令限期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2 案件评析
李某虽然取得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但在邻村租用房屋执业,设置了较为固定的诊疗场所,但其执业地点并非合法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笔记本开具处方和收条,不具备《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调整的资格,因此,李某不属于《乡村医生管理条例》调整的法定主体,自然不能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予以查处。因此,应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分别予以处理(取缔和相应行政处罚)。
3 思考与建议
3.1思考
3.1.1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定位原则 ①是人员资质定位,即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乡村医生;②是执业地点定位,即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只有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乡村医生,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才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调整与保护。
3.1.2法律依据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第十五条:乡村医生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第四十条:乡村医生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未办理变更执业注册手续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办理变更注册手续。"明确指出该法律规范的适用条件是:"乡村医生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即被变更的执业地点必须仍然是村医疗卫生机构。而"村医疗卫生机构",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村生室(所、站)、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属于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1]。
卫生部的相关两部批复均说到:乡村医生变更执业地点应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处理[2],但我们应注意到《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 乡村医生应当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3.2建议 对乡村医生涉案查处应区别适用法律:擅自变更的执业地点仍是村医疗卫生机构,应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执业地点是非村医疗卫生机构(如城镇个体诊所),应适用《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执业地点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非法机构,对人员和非法机构分别适用于《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未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活动,应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
笔者认为:乡村医生在其执业村医疗卫生机构所辖服务区域内巡诊、出诊,只要该乡村医生以村医疗卫生机构名义(如使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处方笺、收据,并将收入纳入村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核算管理等),均应视为合法执业。
适用法律规范时必须首先明确该规范法定法律关系主体是谁?这是适用法律规范的前提与基础,否则就将导致适用法律规范错误。同时,还应当考虑其主体行为是否与法律规范规定的违法行为模式一致。
参考文献:
低碳旅游:我国乡村体育旅游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符合我国国情。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数75%,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国家稳定的工程。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确保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低碳乡村体育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4](p60-6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明确指出:旅游业发展必须节能减排,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旅游方式。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规定,各级旅游行业应成立节能减排管理机构,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旅游业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业也应该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低碳乡村体育旅游促进环保建设,它是以农村生产、农村环境、农村体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业生活等资源优势吸引游客,对自然环境要求很高,要求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而国家提倡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发展低碳乡村体育旅游符合我国国情需要,也是低碳时代体育旅游业发展必然选择。(二)低碳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符合和谐社会建设。乡村体育旅游是依托于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涵盖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中,乡村体育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更有综合性,涉及内容更广。因此,低碳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一个旅游项目的开发,都会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减农村劳动力过剩所引发的不和谐社会问题。并且通过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也能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经济转移农村建设,[5](p46-48)加快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水利环境和乡村交通问题,也辐射周边的未开发的乡村集镇的环境建设,缩小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促进了乡村体育文化、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相处,培养体育旅游者的保护意识,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时,也促进了人与人和谐相处机会,随着乡村体育旅游的低碳发展,增强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因此,低碳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符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三)低碳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早期我国体育旅游业开发处于一种零散的、无组织的状态,导致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进入了瓶颈阶段。最初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因市场竞争不强而淘汰,造成体育旅游产品“断层”。[6](p15-18)直至1985年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成立,开辟了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先河,中国体育旅游业开始进入导入期(西方经济学家将产业理论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市场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导入期发展主要呈现经济粗放发展模式,易出现高污染、高排放的体育产品。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民环保意识差,这种经济粗放发展模式必将要求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完成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减排能力提升和节能技术升级,充分利用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并且,独特的乡村风光和自然环境吸引着广大旅游者参加步行、自行车等低碳体育项目,低碳发展成为乡村体育旅游业必然趋势,这将为乡村旅游向更低碳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低碳时代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践行循环经济型乡村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乡村体育旅游是在休闲观光、农业生产、清洁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理念,采用循环经济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在能源循环使用方面,各公共厕所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用于经营旅游能源,沼渣、沼液用于制造有机化肥。在休闲观光方面,乡村体育旅游区的道路应该以徒步、骑自行车等绿色通道修建为主,通道两侧供游客休息用的桌、凳、垃圾箱以及低碳运动宣传栏均用当地石头修成。村户附近空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设计简单易行乒乓球台、篮球场、秋千架、拔河绳等运动场地设施。在农业生产方面,农业生产是乡村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得以实施的载体,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需要的产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开发秸秆饲料和秸秆纤维板项目,沼渣、沼液还田、还土、还果实施化肥,将畜禽便集中处理制成肥料,发展高效循环型农业低碳化。在清洁工程方面,完善村级处理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处理废水灌溉绿化、田园、景观。在垃圾处理方面,加强垃圾的综合利用,首先进行垃圾分类、分离可回收垃圾,通过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产生的蒸汽用于印刷业、制造业,热水可提供桑拿按摩,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垃圾,减少污染,循环使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二)精心设计乡村低碳体育旅游项目。低碳体育旅游项目设计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7]充分考虑当地的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乡村聚落、农耕文化等资源特点,精心设计乡村体育旅游项目,[8](p20-23)结合乡村地形特征,开发一些低碳的体育旅游项目,如自行车、放风筝、登山、攀岩、武术、乒乓球、篮球、健美操、探险、漂流、龙舟赛、越野赛等低碳体育项目。也可以设计参与性体验体育旅游项目产品,满足游客多感官的需求,设计一些游戏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项目,让游客体验参与在体育活动中的乐趣,结合当地农产品设计体验体育旅游产品,将农家的田、果树、池塘、花圃有偿提供给游客使用或者直接采取租借形式,农家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游客在耕耘中体验,体验到果实、加工、酿酒等体验活动的快乐,在体验活动结束过后游客自己计算碳排放量,以加强环保措施进行碳的补偿,游客在体验体育旅游活动中追求身心享受,达到低碳运动目的。(三)完善环保市场保护机制体系。目前我国乡村一般存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状态,乡村体育旅游业经营者素质低,低碳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出现污水随意排放、体育器材乱放、环境破坏等高碳现象无人管理、监督。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环保机制来保障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阻碍了我国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完善乡村体育旅游的低碳环保市场保护机制体系,即环保“七机制”,一是加强乡村体育旅游监管机制建设。二是加强乡村体育旅游环境宣传保护教育机制建设。三是建立乡村旅游环境保护机制,清晰乡村体育旅游环境资源产权,实现体育旅游资源保值增值。四是建立乡村体育旅游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五是完善乡村体育旅游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六是建立乡村体育旅游环境保护奖惩机制。七是建立乡村体育旅游预警机制。保障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杜绝了乡村体育旅游重效益、轻保护环境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四)充实乡村体育旅游六要素的低碳内涵。乡村体育旅游六要素是造成高碳的重要因素。全面倡导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主要应充实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六要素低碳内涵。在吃方面:尽可能不喝瓶装水,自备水具饮用天然矿泉水,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鼓励消费者不铺张浪费,节约饮食,尽可能使用本地时令蔬菜、水果。在行方面:尽可能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多采用步行、自行车、观光车、电瓶车、蓄力车等低碳交通工具,避免使用私家车、飞机、轮船等高耗能交通工具。在游方面:作好引导、宣传,鼓励旅游者选择低碳旅游方式,组织者尽可能组织低碳有趣的体育项目,如体育游戏、拔河比赛,引导游客积极参加低碳体验旅游。管理者合理设计展示温馨低碳提示,杜绝游客随意乱扔垃圾现象发生。在购方面,经营者尽可能提供无污染的本地产品、时令产品,突出地方特色产品,避免过度包装生产设计复杂的产品。在住方面,倡导低碳住宿,减少资源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物品尽可能多次反复使用或者调节使用,减少污染排放,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节约资源,在娱方面,尽可能设计生态的低碳体育文化项目,避免使用豪华大型文艺节目活动替换传统低碳体育文化项目。乡村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旅游业向农业的一种延伸,通过旅游业、体育产业的推动,将生态旅游业与生态体育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旅游产业模式。低碳时代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应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制度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总而言之,乡村体育旅游拓展了农业、体育的功能和领域,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缩小了贫富的差距,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旅游消耗的需求,减少了环境污染和乡村体育资源破坏,节约了能源,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余万斌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关键词:低碳;休闲农业;发展动力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经过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内乡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将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来,休闲农业旅游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乡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有利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8年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其年总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段兆麟(2004)、郭焕成(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 “十二五” 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器物层是载体,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相对应于供给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6.30
[2]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
[5]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
[6]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7]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
[8]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
[9]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2
[10]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13]田华,侯立白,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
[15]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
[16]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0.1
[17]佟立志,高云龙.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前沿,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