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教育的内容

生活教育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教育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教育的内容

生活教育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于教学内容生活化体会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无疑是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客课改,广大教师投入了满腔的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是根深蒂固,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答案,小学生过早的被老师按在了数学的运算堆里,整天搞题海战术,虽然拿到题目,可以进行解答,但不知道数学和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竟束手无策,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必然趋势。

古今中外,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古埃及的土地测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到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无不说明数学离不开生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领域也扩大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起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的问题。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的小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

问:谁能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有6人,先来了2人,后来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通过若干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选这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然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必然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这是素质教育中提出的要求。小学生是一群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的儿童,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建设的主力军,如果过早让他们沉浸在题海战术中,对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是有害而无益。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度到形象思维,在过度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的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数学。如在教学"分类"中,我创设了以下环节,给学生展示了苹果、铅笔、圆珠笔、篮球、橘子、梨子、直尺、橡皮、足球、乒乓球、排球、香蕉、小刀等图形,然后让学生按"水果"、"文具"、"球类"进行分类,找出各自的组员。有的学生拿苹果、橘子、香蕉;有的学生拿铅笔、直尺、小刀、圆珠笔;有的学生拿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新知识。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问题感兴趣,想了解生活,两者连起来,学生更喜欢学,愿意学。

创新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生活教育的内容范文第2篇

一、根据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实际情感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的情感融于教学,教学的内容又植根于生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实际生活,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便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化。尤其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源于生活,同时也紧扣文章背景。这样,学生在教学情境之下,切身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并且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学生发生“想学、去学、乐学”的改变,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再现情境的方式,将语文拉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初中文言文教学,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恐惧感,学生无法根据当时的背景理解文言语言知识,总感觉像在云里雾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大纲,再现语文知识的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情境的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学之间的距离,生活化的文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教师就可以再现当时的背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去接触鲁迅的文学,了解鲁迅的文学造诣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根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对于小伙伴们看社戏的诸多情景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根据学习更加积极,而且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盛”,拓展了教学内容。

二、根据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文学创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创作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严重制约了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应该将教学置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地捕捉作者的生活素材。这样,根据实践活动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更加真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基础知识讲解,培养语文素养,还需要基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素材,尤其是基于自然和生活的文学元素,是学生真实学习语文的基础。

植根于教材的语文教学,在语言及情感的表达上,注重文学语言的阐述。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实践活动,感受课堂文学的素材,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体验相联系,了解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所要阐述的文学意义。例如:在教学《松鼠》,文章对松鼠的叙述非常精彩,但对于未见过松鼠的学生而言,不便于他们理解文章,其描述的诸多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相脱节。对此,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动物园,现场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在了解了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再来看文章的描述就如感同身受,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营造人文环境,提供生活化的教学平台

生活教育的内容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生活世界;理念;课程;教学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一种共识,不仅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而且正逐步演化为一场世界范围的、有声有色的教育改革实践。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也要积极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问题是以什么方式实现这种回归?本文拟从“生活世界”概念出发展开具体分析。

一、“生活世界”的真实涵义

“生活世界”概念最早是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年针对欧洲科学和欧洲人的危机而提出的。“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有时也与“周围世界”、“生活周围世界”、“日常生活世界”等概念混同使用,它们所表达的都是与直观视域有关的空间与空间形成过程,具有奠基性、非课题性、主观性、直观性等特征。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者是以知、情、意等直觉经验和各种趣味、情感、目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后者则是主观的先验世界。”[1]胡塞尔的“回归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在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哲学中,主要是指一种主体间性的世界,“是指交往行为者具备的并处于其中的主体之间交往的前提性世界。”[2]他把“交往理性”作为人类解放与拯救自己的根本出路,以克服科技时代“工具理性”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化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而“生活世界”则是“交往理性”发生的基础和作用领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活世界”是日常公在的世界范畴。他认为关注“此在”的日常公在的世界是主体间以自在、沉沦或异化的方式交往和共存的世界,他突出的主题显然是“此在”的日常共存的方式,即特殊的生存模式。

此外,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也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世界”思想。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来看待人的生活及其“生活世界”的。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生成了人与其所属世界相统一的“现实生活世界”。他通常用“感性活动”、“感性世界”、“感性实践”等概念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3]

由此可见,“生活世界”大致有如下所指:一是指一个我们每天生活于其中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二是指一个有历史性和奠基于日常生活的价值、风俗、道德、宗教、文化等构成的主观世界,或者说是“文化世界”;三是指一个属于人的、与人的生成过程相统一的,并由人加以解释、建构、体验和改造的现实生活世界。尽管西方哲学家对“生活世界”有不同的指称,但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意义和人文关怀,又立足于具体生活实践的事实与价值、理性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科学与人文相互融通的现实生活世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职业教育得以回归的“生活世界”。

二、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依据对“生活世界”真实内涵的解析,“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应有两个基本层面的回归:一是在观念层面上,要转变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形成“回归生活世界”的职业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这是职业教育向“生活世界”的一种“观念性回归”;二是在实体层面上,要通过一些事务性工作,采取具体措施,让职业教育与日常生活、现实社会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是职业教育向“生活世界”的一种“事务性回归”。“观念性回归”和“事务性回归”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向“生活世界”的整体回归。这种“整体回归”可以通过如下三种基本方式加以实现。

(一)转变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回归“生活世界”

教育从来就是哲学的实验场。“生活世界”作为一种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对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新视角、新思维。从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职业教育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人的生活具有本源的、历史的统一。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职业教育本身即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只不过是与其他社会生活方式不同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就应该追寻生活意义,体现作为生活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论思维,它采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方法,通过对象化、制度化、科学化活动,把职业教育从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设计为一种以工作效率为中心的科技知识传播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社会工作”。职业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相对分离,本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性。问题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往往因其过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逐步疏离了“生活世界”并背离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回归“生活世界”的职业教育,应从根本上实现职业教育思维方式从认识论向生存论的根本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让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承载和创造生存意义的美好生活。

生存论的职业教育思维方式和“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使我们得以重新站在“生活之内”审视职业教育,自觉地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学生生命的丰富和自然展现,作为职业教育一切认识和活动的意义和根源。由此,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囿于某种既定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逻辑框架,而是要按照现实生活世界的复杂性、丰富性来充分理解和阐释职业教育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我们对职业教育中的各种人—人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人—事关系,就不能按照“主—客两分”的认识论思维来认识和理解,而是要依据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真实的交往方式和处事方式,按照“我—你合一”、“天人和谐”的生存论思维来认识和理解;我们对职业教育各种规定性的设定和具体活动的展开,也不能按照“工具理性至上”和“经济效率中心”的市场原则进行,而是要充分尊重职业教育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来进行。

(二)突显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

与哲学静思不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职业教育,需要有实际措施和行动。“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绝不能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还必须进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否则,“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将会流变为一个无实质内涵、无操作措施的、空洞的职业教育学命题,甚至成为肆意贬低职业教育质量的口实。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活动的载体,因此,“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应从课程改革入手。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突显其职业性。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为导向、面向职业、服务职业”的特点,它具体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实质联系。从“生活世界”理念出发,结合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突显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一是课程目标的多维整合。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虽然它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不能因此简单地把它等同为目标单一的“技能训练”。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设计应该依据职业生活的真实需要,体现多向度的目标整合。真实的职业生活,不仅需要每个从业者有必要的职业知识、较强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综合职业素质。因此,以培养生产一线实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其课程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态度、价值与情感等多个维度,体现“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二是课程内容的实用转向。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一种学科中心课程,其内容选择和组织秉承的是价值无涉的“科学知识本位观”,“课程内容是由各门学科中抽取一些基本的材料如事实、概念、原理等组成,教材不过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缩写本’。”[4]这样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式,导致了课程内容的“符号化”、“学问化”,严重削弱了课程知识的实用价值。“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必然要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劳动的实际需求,选择实用的课程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技术原理、实用技能、职业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以实际的工作需要为度,并按照职业劳动的实践逻辑加以组织。三是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方式。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及其“学科化”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使职业教育课程实施主要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表现出极其典型的实施主体的单一性和实施环境的封闭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多维整合和课程内容的实用转向,要求课程实施具有开放性。只有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课程实施,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出校门,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

(三)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课程与教学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两大关键要素。职业教育向“生活世界”的“事务性回归”,仅通过课程改革还不够,还需要教学改革,以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应重点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性犹如“晴雨表”,其阴晴变化敏感地反映了职业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实际距离。实践特征显著的职业教育教学必然注重职业实践问题,注重教学进程中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反之,实践性不强的职业教育教学,则表现出理论脱离实际、“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彼此冷漠和相互隔离。

生活教育的内容范文第4篇

一、教育来自于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本源及归宿,教育维系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地存在。人在世界中生活,生活一天,就有一天的经验获得,这种经验增长的过程就是广义的教育。生活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教育也伴随我们着我们的生命历程,促使着我们的人生经验不断更新和增长。这种一生的教育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终身教育理念”,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获得。教育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这种生活内容随着我们的成长不断发展变化。

从我们一出生开始,就在家庭生活中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即“家庭教育”。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生活即教育,家庭即学校。这一阶段,我们学习的是吃饭穿衣等生存必需的各种生活技能,学会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了最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接受着最原始的教育,却学到了最重要的生存技能。现在,中国的小朋友普遍上学比较早,三四岁就开始在幼儿园学习,但即使在幼儿园这一阶段的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是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以游戏的形式为主,训练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等,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进入学校后,我们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即“学校教育”。这段时期的教育表面上看似远离我们的生活,但仔细思考,它事实上也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活,也是儿童的成长历程中必经的,这就是“学校生活”。在这种生活中状态中,学生就像是处于象牙塔中,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又可以在一个比较单纯的社会环境下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当然,谈到学校生活,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本身,这种学校教育是不是脱离生活的呢?首先,从教育的内容,即知识来看,杜威曾经指出:知识即经验,而经验来自生活。所以,勿庸置疑,教育的内容是源自生活的;其次,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育者总是尽量把教育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知识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一个学习生活的过程;最后,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我们接受教育,一方面是出于求知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为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只有接受了更好教育的人才能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走出学校不步入社会,我们又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即“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仍然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育,即“社会教育”。一方面,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人,总是需要不断地向社会其他成员学习,才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俗话说“吃一,长一智”,人只有在不断总结生活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向生活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二、生活推动教育

生活对教育具有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主要是指: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性决定力量。这种动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是教育存在的需要。生活不仅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又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随着人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没有人的生活便没有了人的教育。没有人生活的需要,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生活永恒,教育便永恒;生活变迁,教育也就随之变迁。教育是通过人来文化的传承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活动,而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历程,从而,生活成为教育的本源性依据,成为教育的首要需要。

其次,生活是教育的动力所在。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基。而教育正是以人的生活为依据,从而满足人类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克服认为教育依附于神灵或是依附于自然的观念。而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动力,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来讲,一方面,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要求有不同的教育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现有的生活总是在规范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成为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正是在这些已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这不同于杜威所说的“生活即教育”,因为这些文化仅仅是生活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生活的全部。所以,教育要联系生活,而非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同时,生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还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从生活中分离出来的,那么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呢?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活教育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视角;成人教育;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12月在巴西召开了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强调成人学习与教育在国际教育和发展计划,尤其是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会议指出,成人教育是指“整个正规的不断学习过程,通过这个学习过程,被所属社会视为成年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或专业资格,以新的方向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求。”由此可见,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在日趋丰富完整,包括帮助成年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和提高技术或专业资格的所有内容,并且为了满足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中。深刻认识国际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发展,并以此改革我国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对我国发展成人教育意义重大。

一、国际成人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公民教育

成人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各国家,其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国民的基本教育,公民的基本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根基,成人教育的实施都是从这里开始起步,这类公民教育大都是针对那些在经济、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而没有能够掌握生存技能的群体。例如从18世纪初以来,美国就针对民众尤其是移民文化素质不高和缺乏生存技能的状况,对其进行最基本的阅读、交流、书写和计算的教育。自此,美国就一直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和交流、历史和文化、法律、品德和家庭问题的解决等。英国推行了生活技能计划,对那些易遭受社会排斥的人们提供基本生活的教育,包括基本文化学习、心理指导和法律解读等。法国成立了成人基础教育培训中心对民众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丹麦也成立了“普通成人教育项目”对成人进行基础的阅读、拼写、书面表达的教育,并提供一系列的普通课程来充实和提升他们的知识,包括外语、历史、社会科学、哲学等。

(二)职业教育

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为了增强各国实力,对于培养高科技高服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这一转变带来的技术老化职工失业的问题,都将成人职业教育推向了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核心。美国针对各类失业人群开设了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班,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基础技能学习和实践技能掌握等。法国成立了新技术培训中心,提供预备训练课程和职业进展课程等,经济科学与实用科学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德国、英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也都发展得很成熟,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也都很完备、标准。

(三)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是为帮助人们合理安排空闲时间提供的教育,以提高民众的自身素养和生活乐趣。英国的闲暇教育内容包括制陶、园艺、绘画、音乐、烹饪、戏剧等人们感兴趣的几乎所有领域。德国的业余大学、美国社会公共系统和日本高校等均提供成人闲暇学习项目,设置了很多选择性娱乐、休闲和健康类课程供人们学习,其教学内容完全满足社会各层次成人的休闲学习需求。

二、国际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

(一)基于人本,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元

国际上成人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均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元,其理念是关注好所有成人的需求,就是在关注国家的需求。从公民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闲暇教育,都是一个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它支撑着国民的整体素质。在这些重要的 系统里,成人缺乏且想要学习的任何一个领域一个专业都可以找到相关课程和相关服务机构。英国民众可以通过产业大学里的“个人学习帐户”随时随地获取各类机构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且可根据个人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美国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设不同的课程,德国的国民高等学校和业余大学也提供多样性的教学内容。这些发达国家从人本出发,为公民提供的成人教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提高其受教育程度,也旨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二)贴近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成人教育使民众尽快拥有生活和职业技能,教学内容愈来愈趋于实用性,即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培养成人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能力。美国的成人教育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社会的适应性,在基础教育上强调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职业教育上强调技能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掌握,在闲暇教育上强调个人时间的合理安排和个人需求的有效引导。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打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旨在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新加坡采用“教学工厂”的模式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根据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制定教学内容,并且在工厂中实践所学的知识。另外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的务实性也已使得成人教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有机部分,真真切切地推动着国民和国家的综合素质。

(三)与时俱进,注重教学内容的市场灵活

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这种与时俱进的成人教育也早已成为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重点。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具有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随时淘汰过时陈旧的内容,定时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他们一般都有市场信息部和课程开发部,前者负责调查和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后者负责根据信息开发编制相应的课程。例如英国成人教育机构追求“3E”目标,即经济、效率和效益,其成人教育已进入准市场化,由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澳大利亚采取“培训包”模式,其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的培训包的内容必须要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的市场和行业的变化需求。

三、我国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少成人教育的特色,存在普教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没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深造的学生通过成人高校这一方式进入成人教育,造成我国成人教育学习者队伍中大量高中毕业生的涌进,而相反那些在职、转岗、下岗人员的数量增长减缓,而这些学习者中大部分人是以获得文凭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获得技能和职业进修,成人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也都依附于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照搬照套高等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甚至连使用的教材都一样。这样完全忽视了成人教育的特点,存在的普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教学内容单一,缺少基本生活教育和闲暇教育

我国成人教育大部分内容是为高考后未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学历补充教育和为部分在职人员提供岗位培训,而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教育和闲暇教育发展缓慢,覆盖范围较少,教学内容不平衡。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经济还处于逐步发展中,需要生活和工作帮助的弱势群体有很多,而这些人也长期得不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弱势群体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教育和大部分民众所需要的闲暇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发展的基石,如果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再快再新的教育都无法稳定国家发展的基本素质水平。

(三)教学内容仍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用性

由于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次上,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和实地学习的内容缺失。一方面,教材理论性太强,化素质较低者难以接受,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习者通过这些学习和培训,尽管能拿到相应的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但在工作时还是难以尽快上手,还需要另花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重新学习,造成在成人教育学习中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这种脱离实践的形式教育,容易造成学员的高分低能,无法真正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

(四)教学内容陈旧,不以学生和市场需求为引导

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很少调整和修订,内容都较陈旧,大部分已不能适合市场需求。成人教育机构在做教学规划的时候,不做市场调查,缺少对外界需求的了解和分析,也不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设置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和企业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在很多成人教育学校,教学内容只流于办学的形式,学校和老师只负责知识的传授和文凭证书的颁发,完全不关心学员培训学习后 的工作后续问题,这种不以市场需求来引导的教学内容,既无法真正培养学员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无法推动时代向前发展。

四、国际化视角下我国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加大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丰富我国教学内容并突出特色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还处于对高等教育的补充现状,国家教育部门、公共服务部门、甚至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都不够重视。要改革,就首先要转变对成人教育的看法,它应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成人就业的培训,要将其提升到全面改善国民素质的高度。因而成人教育要扩大教学范围丰富教学内容,首先从公民的基础教育抓起,重视弱势群体,为其提供生活中切实需要的教学内容,如基本的识字、计算、阅读等,并且帮其普及生活、健康、法律等方面的常识。其次,要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教学内容要覆盖到几乎所有的工作。最后,要为生活工作有余暇的人提供业余学习和活动,帮其丰富知识提高生活质量。总之,教学内容要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分清成人与未成年学生的区别,帮其处理好生活、工作和闲暇的平衡,使其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内容理论要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教学,为实际工作服务

成人教育应当重点培训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实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国成人教育要改变只教理论不重视实践的现状,把实践课程编进新的教材体系中,理论结合实践,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职业教育中采用“双轨制”模式,将用人单位和学校教育机制联系起来,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操作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培训课程,并在学习中不断实践运用,直至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基本生活教育中,可以完全采取手把手教的模式,选用简单易学的教学内容让学习者轻松掌握。在闲暇教育中,不再采取死板的课堂一对多的模式,教学内容可以是学习者之间的成果和经验交流,让他们在交流和反复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而不是只灌输理论知识。

(三)均衡成人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和市场化,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

针对我国成人教育教学内容陈旧的现状,将市场机制引进成人教育中来,使其教学内容灵活化。教学内容中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巩固外,其他陈旧的内容都应删减掉,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市场调研和新课程开发部门,对市场的用人需求进行调查,整理出当前需要培训的基础技能和新技术,然后按此设计相应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当地的经济水平、人们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学习和吸收其他地方其他国家的经验和优势,引荐过来再创新。对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要对其进行定时和不定时地调整和更新,及时随市场需求而灵活变化,国家和相关部门要给予学校这样的权力,以顺应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曹晓舟.人本思想下的成人教育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5.

[2]续润华,张玲.美国成人教育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其特色[J].成人教育,2010,(3).

[3]乔妍.近十年英国成人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曹荣军,李建伟,虞晓东.德国成人教育发展述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张燕.法国成人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2009,(2).

[6]张.丹麦“普通成人教育项目”的内容、特点及启示[J].继续教育,2011,(3).

[7]刘青.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对中国成人教育的启发[J].海外英语,2011,(2).

[8]谢国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综述[J].成人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