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管理发展

数字化管理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管理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管理发展

数字化管理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数字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31-02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手段,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截至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备案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共有242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20所,普通高职院校1228所,独立学院311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70个。每所高等院校都配备了独立的图书馆,藏书量根据各院校师资力量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几万册至几百万册不等,目前藏书最多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592万册。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信息量爆发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所承载的传承最新科技信息,保存经典文献,记录历史点滴,弘扬文化精神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由于馆藏容量、收藏种类的选取、管理人员的聘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内容落后于现代通信、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未来图书馆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

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从1995年开始,紧跟国外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而发展。通过跟踪调研及结合我国实际,1999年由国图注册的中国数字化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各地高校也纷纷投入许多人力与经费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所谓数字图书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的保存和管理,实现跨区域、领域、对象的网络传播和查询,使用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网上得到所需知识[1]。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存储数字化、支持网络多元化、信息共享网络化。数字图书馆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料的存储方式,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无限扩充性、共享性、实时性。随着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资金投入量耗费也有所降低。

一、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具有无限扩充性

传统图书馆的经费多用于书刊文献的订购,而数字化图书馆则注重数据库的购买。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相比纸质资料数字信息具有占地小、存储量大、保存方便、便于查询等明显优势。同时结合各高校实际偏重领域,可在优势学科研发上投入相对集中经费,做到有的放矢。随着科技的发展,纸质文献载体与数字化信息载体(以CD光盘为例)相比,以每本书50万字计,每张CD可存储1000本书的信息。按藏书量500万册的大型图书馆藏书计算,只需5000张左右的CD即可存储,若以硬盘形式存储,只需要2个2TB的硬盘即可,保存时间也是纸质图书的数万倍。更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新的存储介质也在不断地涌现,因此,图书馆资源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无疑是未来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二、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具有无限共享性

我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建立,促进了各高校图书资源的共享。加入CALIS的100多个成员馆已开始联合引进国外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展联合编目、联合建库领域的合作。目前,高校图书馆通过局域网连接到校园网继而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已超过300家[2]。网络化环境的构建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各图书馆之间相互独立、封闭的局面,使得信息交流、数据获取、知识共享畅通无阻,有形的、封闭的图书馆将不可避免地被无形的、开放的图书馆所取代。知识信息以爆炸速度在剧增,全世界每天约有百亿以上的信息量在传递,且年递增率为15%-20%。在这样一个无限的信息空间里,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是实现馆藏最大化的必然途径。

三、图书馆资源数字化要走特色化路线

特色化指的是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领域优势,将具有突出优势的、国家重点科目等领域作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重点投入项目。在数据库开发及购买方面给予偏重,对于其他类专业资源的引进可以同其他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将传统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转化为数字化数据库资源进行销售,在同行业内部进行推广,选定电子出版物时应协调订购,避免重复引进。各图书馆在数据库开发建设方面,要树立全局观念,按照国家标准办事,文献的加工整理应规范化、标准化,充分考虑科研、教学和市场的需要。同时,图书馆服务不应仅局限于服务读者,还可以承接会议服务、图书展览、图片展览等,在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增加自身营运能力,提高服务意识,丰富广大师生的阅历。

数字化管理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理;数字化;必然性;发展与前景

一、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必然性

第一,随着科技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而人们整逐渐地利用手机、电子书等智能产品代替纸张读物,而我国图书馆虽然能够持续发展,但由于社会水平以及人们对多元化阅读模式的喜爱与追求已逐渐代替了在图书馆中阅读的形式,因此图书管理工作必须通过数字化进行提升;第二,由于图书馆中藏书较多,而大部分图书的纸张因年代久远而不断出现断裂、老化等损坏现象,而其中部分珍贵的书籍字迹也因墨迹不断消失而出现缺少的情况,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工修图际醯仁侄卫唇行还原;第三,由于我国大部分青年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较为繁忙,同时由于生活节奏过快,使之无法拥有在图书馆内进行阅读的时间,从而对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第四,由于图书馆内图书资料等占据了大部分面积,且种类繁多,如需要查阅资料时,因其种类过多而难以寻找,消耗的时间较多,导致图书管理效率无法提升,而读者在查阅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

由此可见,传统的图书管理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节奏,因此,对其进行数字化改进与发展是必然的。

二、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1.图书管理数字化有效推进数字化教育的发展

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和关键动力,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担负着传播文化知识、教育社会群体的重任。图书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民的整体素质甚至整个社会的知识经济发展水平,高质量的图书馆工作推动着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和整个社会的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强化图书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图书管理数字化打破空间的局限性,实现多元化资源的有效共享,读者只需在一定空间依托网络技术,便可以进行在线阅读、下载、分享等操作,且资源内容可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地区,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谁率先掌握了信息,谁就占据了先机。图书管理数字化将有效推进国家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增强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

2.图书管理数字化提升了纸本资源的利用率

图书、论文、期刊、文献、报纸等这些纸质文本,通过电子化、数字化、无纸化处理后,形成信息的数字化传播,便于收藏管理,提高利用率。进行数字化管理后,复本便有了无限性,不存在图书或资料被一人借阅后其他读者无法借阅的情况。图书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共享,只需通过复制、网络传送等功能,便可以惠及无数受众。

3.图书管理数字化采用智能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都是图书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内容,采用数字图书馆后,以上步骤都只需在网络上操作即可完成。数字化图书馆采用现代化设备,配备智能检索软件,每一项操作都是精心系统设计的成果,有效减轻了图书管理的负担,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节约读者检索、共享时间。数字化还扩展了图书资源的存储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了以往单纯依靠地面空间存放图书的现象,转化为电子存储空间后,图书馆便成了超大容量的数据库,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图书管理还有效地避免了管理上的漏洞,如传统查询可能存在资源遗漏现象、传统维护还可能滋生管理人员投机取巧的取向,数字化管理将有效改善以上弊端。

三、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发展与前景

1.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改善硬件是图书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为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

2.加强个性化管理

个性化服务是图书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方向。要建立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进而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加强针对性。如根据馆藏资源,做好分类整理工作,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做好一对一的服务工作,保证各得其所;通过读者的检索记录,分析读者的阅读喜好,进而为读者提供定向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要。

3.研发特色产品和服务

图书管理数字化不仅是对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还应是针对本馆读者和用户需求,将自建文献和商品化、网上文献数据整合,建成特色化检索体系。图书馆要建立区别于他人的特色化的数据库,这需要对图书馆的原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力。同时还要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开发潜在的市场资源,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完善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良性发展。随着移动数字终端设备的发展,人们利用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便可快速地搜索、查询、浏览,可研发特色终端软件,方便读者使用浏览和存储使用。

4.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一,在聘请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年龄与工作能力,优先选择年龄适宜且具备数字化设备操作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人员,提高整体图书管理人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及数字化使用能力;第二,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职前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自身岗位的重要性与相关职能,能够提高对读者的帮助,同时通过人性化的图书管理服务使读者感受到数字化管理带来的便利,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效益;第三,当图书馆内引进最新管理数字化技术时,应提前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使管理人员成分掌握该技术并能够熟练应用,确保图书馆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先进性,保证时刻以高品质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

5.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和维护

加强日常的维护是保证图书管理数字化运行操作的关键,图书馆需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维护,避免出现系统故障,影响正常的管理和读者使用。

四、结束语

综合目前实际情况,图书管理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进步和拓展。但是由于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图书管理数字化的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过渡阶段,即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到数字化模式转变的阶段。但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图书管理数字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 张萍.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探究[J].通讯世界,2014(22).

数字化管理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字信息化技术发展;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37-02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体现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准,各行各业都在加快将数字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日常的发展中。就图书馆而言,这一点同样重要。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1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共图书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关键。信息技术庞大的储存功能以及信息处理功能,可以使图书信息采集、整合工作的高效化。图书管理信息化不仅要求将图书资料数字化,更需要实现图书数字化管理。如今,书籍的种类、数量都在以天为时间单位飞速的增加,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例如,当读者需要借阅当天某本刊物时,采用以往的方式在各种期刊类逐一的寻找,不仅浪费时间,更不利于图书资源的流通,提升书籍的利用率。可见,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2)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公共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以及落实到实际中,然而基本都停留在自身管理的层面上,无法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交流、共享,不利于提升书籍的使用价值。例如,部分较为珍贵的图书,出于版权等方面的因素并无法保证每个图书馆都存有,就很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无法保证人们阅读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虽然部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已经非常的到位,当图书的利用率还是非常低。这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忽视了自身的宣传工作,使得读者未了解到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或者程序操作过于繁杂,使得图书管理信息化仅存在于形式上。例如,高龄读者现已成为广大读者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他们对数字图书的使用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只能进行简单的在线阅读,而无法自行下载。使得图书利用率不高,更无法满足自身的阅读需求。这是图书信息化管理中最为主要的问题。

3)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信息化的图书管理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信息化管理能否推动图书馆大发展,凸显图书的价值。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图书管理人员对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存在缺陷。例如,部分管理者无法做到对图书管理软件的熟练运用,不能对图书的流通情况进行实时的更新,更不能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导致部分图书的流失。

(2)未注重设备的完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图书信息化管理自然要建立在相关设备基础上。但部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存在设备陈旧、系统老化的现象,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例如,由于设备故障,导致图书储藏数据的流失,使得正常的查询、下载不能正常的进行,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增加图书管理上的难度。

2 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1)注重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任何一项工作,有专业的技术支撑都能使得工作的效率提高,对于数字化技术发展中的图书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为使得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必须注重对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就目前的大部分图书馆,在进行管理人员的选取时都较为简单,未做出明确的技能要求。可见,阻碍图书信息化管理建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为此必须严格制定管理人员的聘用标准,组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例如,在招聘的过程中,可以对图书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提问,对数字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进行考量,有经验的管理者优先聘用。同时,为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图书信息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自然会逐步的提高。可见,必须注重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使其技术能够与数字化发展相结合。首要的就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这是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同时可以在内部建立奖励机制,对于部分专业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相互之间的竞争力。此外,还需要按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对存在技术问题的管理人员做出要求。这样才能避免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出现纰漏。

2)加强图书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建设。完善的图书信息化建设体制是保证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为此,在实际的图书信息化体制建设中,必须清楚图书馆的职责所在,即为人们提供资料查询,知识获取的平台。为使得图书信息化建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从人们的阅读要求上进行完善自身的建设方案。围绕将图书利用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管理工作,提升图书资源的共享性。另一方面,在明确自身建设目的的同时,更要做好图书的整合工作,逐步提高数字图书在图书馆的比例。例如,可以通过对读者阅读情况进行统计,找到阅读量最大的图书类型,尽可能的对这一部分图书进行数字化,这样不仅方便读者的查询,还能实现一书多人阅读,加大图书的使用价值。

与此同时,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需要落实动态管理的理念。管理人员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对该领域内的最新情况进行了解,并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文献对比分过程中,实现数据系统的改进,从而加大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例如,结合读者的需求,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完善,同时根据社会动态,不断的更新图书的类型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推进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3)将数字化技术科学融入到图书服务中。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较多,而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使得原有的特点消失,无法保证自身的优势。为此在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图书管理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不可盲目的将信息化管理融入到工作中。许多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来源于,图书馆良好的阅读氛围,自身特色的丧失,自然会降低读者的阅读积极性,造成发展上的弊端。例如,在对部分纸质图书数字化的过程中,对于部分有特殊价值的数目,应当保持其纸质的特点,不进行数字化,这样才能保持其原有的价值。一旦转化为数字图书,原本的阅读需求量可能还会降低。

另外,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是数字化技术在图书管理运用的必然趋势。可见,为增加图书的信息量,图书馆应当对社会中各个行业有关的书籍进行统计,做好自身的储藏扩大工作,注重再造体系的建立,更好的服务于读者。例如,可以将不同行业有关的书籍,根据各行工作的特点进行归类,而不是按照图书本身的类别进行归类,这样方便读者进行快速的查询、阅读,加大图书在读者间的流通速度。

4)使用户界面更加人性化。为使得读者能更快的适应数字技术图书管理,就必须创建更加人性化的用户界面。这样能方便读者的使用,避免操作的繁琐性,这对于扩大适用范围更加的重要。方便快捷的搜索方式,对于部分高龄读者更加的适用。

3 结论

综合以上的内容可以发现,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图书管理信息化,能进一步提升图书在人群中的使用效率。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缺陷,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改进,才能进一步促使信息化建设在图书管理中发展,满足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梁乃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8,29(3):37-40.

数字化管理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管理机;IEC61850;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215-02

0 引言

数字化变电站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应用IEC61850进行建模和通信,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等过程均完全数字化。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特定通信服务映射,数字化变电站体现在过程层设备的数字化,整个站内信息的网络化,以及开关设备实现智能化。设计开发了一种通信管理机用于数字化变电站,主要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以及和上级调度之间的通信。

1 硬件

1.1结构特点

采用了高性能的硬件,采用工业级32位微处理器,Flash Memory,大容量ROM,大容量RAM,作为主核心CPU通信处理器。使得该CPU模件具有极强的数据处理及记录能力。各种功能可灵活组合。人机接口插件、电源插件、串行口扩展插件、以太网插件、主CPU插件、交换机插件各插件之间可根据不同需要可随意组合、扩展。

1.2主要设备

主CPU采用具有高性能的e300内核、双速率 SDRAM存储控制器、4通道的DMA控制器、独立的32KB指令和数据缓存cache、串行周边接口(SPI)、双PCI桥接口双I2C接口等接口技术的Freescale PowerQUICC III处理器,能够协调匹配处理器的性能与I/O系统输入之间的工作,完成智能变电站对硬件主处理器的要求。配置512M内存,可升级至1280M以满足IEC61850对数据存储的要求;配置512M闪盘。可配置2路10/100/1000M以太网接口在CPU插件上;插件还可选配GPS功能,GPS对时板接收卫星定位系统信号,然后对主机模块进行校时。

交换机插件7路交换端口,自适应电或光以太网。

串口转换插件,接口数目按工程选配,数量最少为2,最多为12,每个插件最多能配4个,不配的插件为空插件。可提供12路光纤接口或RS485/RS232接口,最多可以扩至7块。

每个开入插件可提供20路输入通道,以自动、手动复归。用于接入告警、事故试验等信号,驱动电笛、电铃发出预告、事故音响。

2 软件系统

2.1结构

采用模块化分层结构,分三层:硬件驱动层、协议应用层和实时库层。硬件驱动层是驱动不同通道的收发,本身不用去管通信介质是什么,而将应用层与信息直接交互。而应用层是进行分析处理信息的真正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用层主要是处理信息传递与转换的通讯规约。而实时库层是系统所有信息的枢纽,承担着信息转发和存储的作用。

2.2特点

内核采用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VxWorks。稳定、可靠一直是VxWorks的一个突出优点。VxWorks开销小,中断处理、进程间通信等响应速度快,延时短。

外挂式规约、扩充模块编程方式,建立统一的接口函数,将其他不同厂家的智能设备方便地接入。多种语言可选择,有自恢复功能,可远程进行数据维护、软件升级。文本文件方式组态,随时查看修改,维护方便。可随时查看本机状态和各子站的实时数据。

2.3功能

支持IEC61850、IEC 870-5-101、IEC 870-5-102、IEC 870-5-103、IEC 870-5-104、SC1801、DL451-91(国标 CDT)、MODBUS、POLLING等各种标准远动通信规约。

3 应用

通讯管理机ARF-813具体应用到吉林众合稻壳发电热电联产工程中,如下图所示:

其中:电度表为DLT-645规约,直流屏、失压仪为MODBUS规约,CAN为103规约,调度为104规约。

4 结论

选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高性能低功耗CMU的软硬件平台,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完成与当地监控计算机系统通信功能装置,具有与保护测控装置通信的功能装置,完成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等功能,具有与远方调度系统通信功能。超强电磁兼容能力,能够为严酷工业环境下的数字化变电站、电厂等提供理想的通信解决方案。遵循IEC61850标准和满足了数字化变电站的特殊要求。

参考文献

[1]谭文恕.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61850介绍[J].电网技术,2001,25.

[2]孔祥营,柏桂枝.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及其开发环境Tornado[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3]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

数字化管理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变电站 管理系统 自动化

随着电力系统体制改革的深化,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开关、光电式互感器、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等技术的成熟,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日趋完善,变电所朝着综合自动化的方向逐步迈进。

传统的变电运行管理往往存在电力生产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以及生产管理不严密等弊端,已经难以满足电力企业的生产需要。在电网改造和建设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提高电网输配电及调度的可能性,降低变电站建设总造价,是目前变电站建设的主要模式,而管理系统通常与监控系统一起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其自动化的发展是影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的各设备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从而完成对变电站运行的监视和控制任务。其区别于常规变电站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功能的综合,简化了二次接线,在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功能实现综合化;系统构成模块化;结构分布、分层、分散化;操作监视屏幕化;通信局域网络化、光缆化;运行管理智能化;测量显示数字化。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大致分为分布式系统结构、集中式系统结构、分层分布式结构等。

2 变电站管理系统自动化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管理系统自动化要求系统智能化,除常规系统实现自动化外,还要能够实现在线自诊断,并将诊断结果送往远方主控端,实现无人值守。

具体来讲,变电管理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2.1 生产运行数据的管理

生产运行数据主要包括:变电站设备台帐;设备巡视、负荷数据记录;两票及及其它的常规事务。

2.2 接收监控系统实时数据

变电管理系统中相当一部分数据内容来自监控系统,因此,需要实现变电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的数据相连。

2.3 管理数据报表生成

变电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后经过统计分析,最后需要以报表的形式进行记录和显示。

2.4 与管理信息系统网连接

作为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管理系统应接入上级电力公司的电力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去,并对外相关的数据内容。

目前,国内的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多基于微软公司在2002年推出的。NET开发平台。基于。NET平台技术设计并开发的变电管理系统采用Web模式,同时具备C/S和B/S模式,在国内变电运行管理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 管理系统自动化的实现

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机构,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发展,利用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和ActiveX技术,将用户界面通过IE浏览器呈现,实现了设计的简化和功能的多样化,同时节约了开发成本。

设计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管理系统功能所提出的要求,还要结合平台特点和自动化需求进行相关改进,目前的管理系统大致可实现如下功能:

3.1 自动统计、查询、生成报表功能

系统按实际需要,可汇总多个应用或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在使用统计功能时,用户只需输入要统计的年度或月份,即可自动获取原始数据,并得到统计运算生成的统计报表。

系统具备多级和分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可以直接编辑汇总数据,实现批量处理;系统报表可以自动生成标准报表,对于复杂报表,可通过定制模板,经数据员组织、导出后,生成标准的Excel文件。

3.2 自动建立数据关联

数据管理要求系统既能减少数据的冗余,保持数据一致性,又能将引入的信息作为本业务处理的参考信息,帮助操作人员正确判断,减少操作误差。例如提供录入内容常用词的选用;共享相关公共信息;引用其他应用的成组信息等。

3.3 业务处理自动流转

在变电运行管理中,许多业务的处理并非简单的数据录入,往往涉及并多个部门、需要多人协同工作,如缺陷操作票、定值单管理等。这些数据必须依照预定的信息流向,在特定的工作流环节中流转终结后,才能进入系统,为其他模块共享。因此,系统要保证实现流转路径的智能化,并且具备自动提供流转信息的监控与跟踪,以便受动态影响时做出迅速的响应和调整。利用变电运行管理的工作流业务,提供全面的工作流自定义功能,解决数据安全控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问题,实现信息主动传递。

3.4 应用数据自动嵌入图形

图形系统与各应用模块的数据相结合,从而直观、形象、全面、实时地反映变电系统的运行状况,并且可以通过图形界面进行相关的操作,实现流畅的人机交互,提高管理效率。

3.5 实现web

管理系统要能实时上传、统计数据,便于上下级沟通交流。

4 总结和展望

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变电运行的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计算机功能日趋完善,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变电运行管理自动化也随之逐步改善完备,目前的管理系统已可以实现中低压变电站无人值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在电网改造和建设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提高电网输配电及调度的可能性,降低变电站建设总造价,这已经逐渐成为目前变电站建设的主要模式,变电所管理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普及。

今后,大力投入无人值守变电站,并实现高压变电站无人值守将是变电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为此,提高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纠错性,以及数据传输和监控的准确性将成为系统开发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鲍小谷. 谈电力系统控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魅力中国,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