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学发展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各个要发达国家对本世纪以来各自数学教育发展历程作全面的考察,出台了一系列数学教育发展纲要和数学课程改革蓝图。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发达国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算数》(英国学校数学教育调查委员会报告)、《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前苏联等国资料的分析,各国数学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趋势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问题解决
开发智能是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近10多年来,国际上研究并推广的主要成果之一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育中,问题是学生面对一项任务时才出现的,这项任务通常是由教师或教科书布置的,而且往往没有给问题规定解决方法。当学生在问题中找出一 个适当的“模式”时,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此后很快跨出了美国国界,被英国、日本等国引进。美国数学课程把“解决问题的数学”作为第一项标准,认为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是全部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所有数学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标准强调,在鼓励和支持解决问题的课堂中,要进行广泛而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探讨。学生应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探讨,应学会用几种方式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他们应该像评价问题答案那样,学会评价解决问题的过摸。当儿童通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应遇到较多的完全不同类型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现实世界和数学内容本身。
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发达国家数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最近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十分重视将数学活动全部纳入“问题解决”的视野。德国在数学的跨学科目标中,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列为五大目标之一,并指出:“促进这两种能力的首要条件是安排以解决问题为方向的教学。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最佳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和推测答案。”
2.强调数学应用
强调数学应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他们的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就将数学知识和应用相结合,作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各年龄阶段安排了相关的内容,如钱币的兑换和计算,价格和购物计算,各种购物方案的确定和评估,时间和行车时刻表的使用,长度、面积、体积、容量与重量的估计和测定,旅游中的问题,居室与建筑问题,出版印刷中的问题,说话频率的测算等。
3.促进数学交流
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之二,就是作为交流的数学,认为:如果学生想要进行数学交流,并且经常地应用数学,就可以把数学作为一种语言。数学交流即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多用游戏的方式)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可以帮助儿童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描述、交流、倾听、书写和阅读是交流的技能,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构建知识,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且澄清自己的思维。当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他们的想法时,教师就推进了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的交流过程,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特别重视创设情景,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去动手、去讲、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表达。因而课堂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小组活动和大组交流。
4.加强数学思想方法
当前和21世纪很少会有人用那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解决问题。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以便为将来能够解决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矗这也是一直将发展数学思维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的原因。
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从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出发,在学习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逐步形成对提高人的数学素养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比较、分类、类比、对应、排列、代换、组合、取样分析、尝试、估测、模型化、推理等。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6-0025-06【DOI】 10.3969/j .issn.1009-8097.2015.06.004
引言
为准确把握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模及发展现状,斯隆联盟(现更名为“在线学习联盟”,Online Learning Consortium)与百森调查研究团队(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在阿尔弗雷・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Sloan Foundation)的赞助下,自2003年连续12年美国在线高等教育评估报告1,其中2013年调查覆盖的学生比例占全美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81%,2014年首次引入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高等教育集成数据系统(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覆盖全美4891所高等院校。有别于既往同类研究的描述性解读,本文在对美国在线高等教育进行长跨度“是什么”的扼要分析基础之上,重点探讨其背后“为什么”的由来之路,并据此对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路径进行初步思考,提出“学校一教师一学生”三要素协同耦合、“内容一技术一平台一政策”四位一体的双螺旋发展路径建议。
一 2002-2014年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数据分析
l 规模维度: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由2005年36.5%的历史峰值回落到2013年秋季的低谷3.7%
分析和判断美国在线高等教育规模的一个最直接指标,是追踪评估2002-2014年间接受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同期入学总人数的比例。表1列示了2002-2013年针对美国学位授予高等学校(degree-granting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2的相关数据统计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2年秋季学期接受至少1门在线课程人数达到710余万人的新高,但较2011年秋季学期仅增加41.2万人,这一数字为过去5年的新低,其6.1%的年增长率也是期间最低水平。2013年秋季学期接受至少1门在线课程的人数统计来自美国高等教育集成数据系统(IPEDS),尽管与前述2002-2013年间不是严格可比,其3.7%的年增长率延续了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的趋势。
2 质量维度: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用户满意度由2003年的57.2%上升为2012年的77%,但在2013年和2014年意外下降2.9个百分点
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是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年度评估报告持续关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但就具体评估理论和评估方法来说,迄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普遍公认的在线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现实中采用的一个变通处理是将传统的面授教育作为一个参照系,认为如果在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可以与面授相提并论,那么在线教育就可凭借其成本优势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图l展示了美国在线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学质量感受(“有些不如面授”或“不如面授”)的相关数据统计情况,在线高等教育质量可以与面授相媲美的观点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2003年有42.8%的受访者认为在线教育教学质量不如或有些不如面授,这一教育质量指标在过往2003-2011年间获得少许改善。但2012年是一个特殊年份,只有23%的受访者认为在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如或有些不如面授教育。
3 趋势维度: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学生比例将达到50%以上,在线教育质量仍是事关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
2013年度美国在线高等教育评估报告的一个亮点是,百森调查研究团队就未来5年最有可能发生的在线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做了一个补充调研。针对“大多数学生参加至少1门在线课程”、“学生自调节进度在线学习工具的实质应用”、“在线授课远不同于面授模式”、“在线课程成本远低于面授课程”、“不再关心在线教育的相对质量”等5个可能情景,图2分别给出了认为“非常可能”和“可能”的统计结果分布,反映了受访者对未来5年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判断:(l)当前美国在线高等教育比例为33%,90%受访者认为在未来5年将上升至50%以上;(2)超过50%受访者认为,未来在线高等教育成本将远低于面授模式,在线教育模式会与传统面授模式存在实质性差异,面向学生的自调节学习工具将获得实质应用;(3)只有1/3受访者预计未来将不再继续关注在线高等教育的相对质量。
二 2002-2014年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路径分析
通过分析美国2002-2014年在线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在线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从抓住机遇到保持理性”的发展路径。
l 面向技术的媒介应用阶段:追求教育手段优化的在线教育观
从19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媒介被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人们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努力就从未停止过。继2000年7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OkinawaCharter on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提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ICT的在线高等教育征程就在美国拉开了序幕。在发展初期,大家关注和推动的焦点集中于三个问题:第一,ICT的应用方法是什么;第二,教学效果怎样;第三,如何协调与面授的关系,其核心是应用ICT实现教育手段的优化,这里将其定义为“面向技术的在线教育观”,期间为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媒介应用”阶段。
面向技术的在线教育观关注的不是高等教育是否应开展在线教育的价值判断问题,而是如何利用在线技术的手段优化问题,其结论基本是新媒介优于旧媒介。在“面向技术的在线教育观”的影响下,人们对新媒介和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往往不是出于高等教育活动对于新媒介的真实需求,更多考量的是新媒介拥有什么新技术特性,这些新技术特性又具有哪些教育潜能,进而围绕这些潜能实施“只见技术不见课程”的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应用于教育实践,其结果不是虎头蛇尾、半路夭折,就是需不断寻找新的“技术增长点”来博取更多的关注,少数成功案例也大多处于“叫好不叫座”、“丰产不丰收”的非常态教学中,与现实的高等教育需求存在不小的技术鸿沟,技术与教育之间“两层皮”的现象跃然显现。
2 面向内容的课程整合阶段:追求教育策略优化的在线教育观
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经历初期“媒介应用”阶段之后,逐渐意识到纯粹的“面向技术的在线教育观”取向不能取得预想的顶层设计效果。2006年秋季美国学位授予高等学校入学学生中“接受至少1门在线课程的学生人数”增长率降至9.7%,较2005年锐减26.8个百分点。这种雪崩式的滑坡态势迫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更加务实地思辨“既见技术又见课程”的最佳实现方式,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由此进入“课程整合”阶段,“追求教育手段优化的在线教育观”演进成“追求教育策略优化的在线教育观”。
在“课程整合”阶段前后,有三部重要文献对“面向内容的在线教育观”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期年度报告》(The Third annual Report of The CEOForurr 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二是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修订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包括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和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3;三是罗布耶(M.D.Roblyer)撰写的专著《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l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相比面向技术的在线教育观,面向内容的在线教育观强调在线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切忌为“在线”而“在线”。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在线技术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更应贯穿课程的始终,课程整合的核心是实现在线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双向互动。以二语习得教学为例,决定一次真实跨语际交流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其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表达。现有课程中由于隐性知识的缺失,常常导致学生出现“听不懂、说不清、读不透、写不好、译不来”等现象。未来二语习得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创建多语境支持的全天候教育模式,打破“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观念局限,淡化“课内课外、课前课后”的时空界限,打造“时时可学习、处处可学习”的类母语环境,通过“Flipped Classroom”等在线教育技术为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和通过共享隐性知识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群化”过程创造便利。
3 面向平台的网络生态阶段:追求教育系统优化的在线教育观
如美国教育技术学创始人之一唐纳德・伊利(Donald.P Ely) 的经典之问:“技术总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经由“媒介应用”阶段走向“课程整合”阶段,开创了“面向内容的在线教育观”与“面向技术的在线教育观”相向发展、协同促进的新纪元。这是终点,还是新的起点?2010年3月5日,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Offic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Transfonri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的第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2010),提出依靠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为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开拓了进一步的想象空间。以把学生及其认知过程纳入关注领域为标志,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网络生态”阶段,“追求教育策略优化的在线教育观”演变为“追求教育系统优化的在线教育观”。诚如MichaelSpector等所讲:“如果在技术支持的教学系统中能够融合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学习会变得更加容易。然而,目前只有很少的教学系统充分关注了这些。尽管在自适应学习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中多多少少考虑了上述因素,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相比面向技术和面向内容的在线教育观,面向平台的在线教育观强调学生学习中的发展性,其涵义既包括学生个体的差异发展,也囊括学生共同体的发展,真正体现在线技术激活传统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在线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在线”。教育的目的一定是学会了什么,而不是在哪里学习。在线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教育三要素(学校一教师一学生)的耦合效果,其唯一的判断和检验标准就是在线教育是否能为“为知识开锁,让大脑给力”之教育目标提供更为“多、快、好、省”的实现途径。对于学生,在线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在观念和行动上实现从消费者到创造者的转变,学生不再是课程内容的单纯消费者,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对于教师,在线高等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必要的数字素养4水平,不仅要掌握数字化技能和工具,更要培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数字思维方式和数字架构能力。对于学校,在线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应对变革的敏捷机制,鼓励和支持自上而下和自下向上的双向变革实践,积极探索实现高等教育本质功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最佳途径,并能够在多组织情境中广泛实施。
三 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路径思考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教育实践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08-02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一直是本学科领域所关注的话题,科学的定位对于学科的建设和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由于研究者不同的分析思考角度,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理解和论述百家争鸣,各不相同。无论是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以及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的研究内涵,各种观点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 概念的界定
要深入理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需要从本源上去发掘,先搞清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的定义。
1.1 什么是教育中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具体含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是指教育者的教诲与受教者的效仿,而“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对“教育”的广义定义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大词典》);狭义定义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柳海民,1999)。无论是古代或现代,对教育一词的认同都直接与培养人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也可称得上最大的专业领域,因为所有年龄阶段(包括不同工作领域)的人都将与教育发生关联,正所谓“终生教育或终生学习”。无论是教育的广义或狭义定义,教育总的目的和目标都是清楚的,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有用人才”。
1.2 什么是技术目前对技术较全面的理解是技术应包括有形的东西(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东西(智能形态的技术)这2个方面,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贝克认为,技术是“通过智慧对自然的改造,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根据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改造和变革无机界、有机界和人本身的心理和智慧的特性(或相应的自然过程)”。
1.3 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严格来说应该是以下2种说法:Technology of Education和Technology in Education。我国目前广泛认可的教育技术定义一般是美国AECT1994年所公布的定义,近2年又将2004年巴巴拉提出的新定义作为讨论热点(当然,该定义还只能视为个人的观点),所以有必要对这2个定义作些变化上的比较。
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04定义(巴巴拉观点):教育的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过程和资源,有助于学习和行为提高的研究和道德规范的实践。
与AECT94定义相比,AECT04的定义中不仅强调要有助学习(促进学习),还强调学习的内涵――行为提高。学习是行为或按照某种方式表现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持久变化,它来自实践或其他的经历。因此,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不仅要促进学习,还要对学习者的行为或能力产生持久的改变,这种改变要从学习实践中获得并能够保持。另外,研究范围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具体到对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的研究,更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的技术特征。
2 关于学科定位的代表性观点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观点来看有各自不同的结论,在此选取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讨论。
观点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赵勇博士――教育为体,技术为用[1]。他认为AECT定义大多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使得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相对失衡。“教育为体,技术为用”,较好地概括了教育技术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教育始终是出发点,技术是参与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不应局限在开发和管理上,从教育的不同层面出发,考虑技术在其间的运用、参与是一个很广的范畴。赵勇博士总结:以创新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技术,关注技术的突变性和永恒性。
观点二: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博士――将技术定位为广义的技术(工具、意志、知识、活动和技能),广义技术定义下的教育技术,就是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广义教育技术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或创造性地提出把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知识或经验用于解决教与学实践当中的问题的原则、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对所需要用到的资源(媒体、环境和相应的支持系统)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对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等知识;基于行动研究的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应用模型、实施程序等知识[2]。
观点三:华东师范大学高丹丹――教育技术学的定位是技术和应用为主的学科[3]。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是通过应用和开发体现出来的,这种价值承载了教育者的理念和思想,带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可以说,技术内在的教育价值必须通过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得以外化,并且只有在科学的研究基础上的应用才能发挥促进人的发展的正面价值,避免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错误使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可以说,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体现价值,技术只有通过研究与应用才能提升价值。教育技术学科必须通过对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才能体现出自身(学科)的价值。
3 笔者理解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并不是教育和技术简单的混合,而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而成为一个系统,教育技术中的教育与技术不是相加关系,而是相乘关系,两者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3.1 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目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技术为提升教育效果服务。两者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在探索教育技术问题的时候,教育效果应当始终是出发点,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何通过技术参与来提高学校运作效率,如何利用技术来辅助学习,如何使技术在教师培训中起到恰当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都是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需要通过技术的运用来解决。
3.2 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技术,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也包括“观念形态的技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为达到培养人的社会目的,就一定会在实践过程中讲究“技术”;而且,一切在教育实践及其研究中得出的经验、认识或理论,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3.3 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教与学相对于研究“教育是什么”,即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以及“为什么教育”,即探索教育根源与本质的教育哲学而言,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和关注点是“如何教学”。它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利用一切相关的教与学的科学知识或经验,通过研究、探索与实验,改进教学实践,更好更快地实现教育的目标,这就是教育技术及其学科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教育技术学就是对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方案、途径的追求和相应理论的研究。
4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是教育实践学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实践,教育实践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和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的目的是提供环境和理论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是使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活动更有效地开展。理论来源是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信息技术理论和马克思实践哲学,理论发展方向是关于教与学的活动如何有效开展,如何验证教与学活动的有效性,如何为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当前教育技术的困境是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学科,虽然是应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需求所生的,它有进行实践应用的理论,但是其理论的可应用性不强,教育技术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教育技术要把实践作为根基,从实践和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
5 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应当主要面向教师的进修,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做教与学的服务工作。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除了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外并不直接担任教学实践活动,由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实践,而专业人员负责教与学的服务工作,比如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教学设备的优化组合、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便利的教学管理、进行教育效果评估……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Molenda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出路,或者去软件公司作为教学设计人员设计开发软件,或者在公司从事绩效技术的工作,或者去公司当一个教学设计项目小组的协调人员或项目经理,还有的走入大学成为本专业的教授。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是做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成立一个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训部,为全国的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负责。前提是为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作出一个完善的评估标准,并且学校要把教育技术技能作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参考文献
[1]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使用玩教具,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玩教具是实施科学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和玩教具是他们认识世界、实现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学习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紧紧抓住幼儿对动画的特殊喜好,能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如音乐活动《小月亮》一课,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创设情境,拓展幼儿思维空间,使教学活动丰富生动,处处引人入胜。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结合技术,营造了一种星空多彩的氛围,为幼儿学习歌曲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课件中小月亮在天空中停停走走,还时不时地向孩子们眨眨眼睛,歌词“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和画面相得益彰,让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同时又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和小月亮做游戏时活泼有趣的氛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更大的活动空间
课改以幼儿发展为本,特别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知识的孕育,倡导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活动空间。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已从课堂拓展到了家庭、社会,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在生活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自由自在地表现、表达,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轻松自然地学习。从平面的、相对单调的课堂走向立体的、丰富的、广阔的多元环境,从与学习环境单项的或多项的接触,到与学习环境放射状的接触,所有器官参与活动,他们感受到的信息量大了,信息的内容广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刺激,激起了他们对知识探索的需要。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多元互动的建构实践机会。
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改革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职业教育 突破传统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对教育技术作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实践。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著名学者李克东教授提出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更体现现代特征,要求应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技术为教育服务。
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a.一个研究中心:学习。学习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b.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c.五个研究内容: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二、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革命
职业教育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将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成为开拓、带动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力之一。
1.教学观念正在改变
现在新技术变革迅速,创新周期缩短,使得技能很快变得陈旧过时并要求更高层次的首创精神和更经常的进修学习,终身教育应运而生。教育培训的终身化已是全世界职教界的共识,职业教育终身化观念即将形成。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都为人生不断地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职业学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学生需要的专业课程和大众教育。
2.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把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学媒体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来使用教学媒体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逐渐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三、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
1.对决策者的建议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经济的高速推进,职业学校的体制、运作等都发生了变化。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制定政策,鼓励开展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的校际合作交流、研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职业学校日益开放,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就是通过校园网把本校的教育、教管信息到网上,让所有的学校共享,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领导要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从政策和财政上加以支持。
2.对一线教师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劳动,例如不需要描绘繁琐的机械图,不需要作大量的计算和备课笔记,不需要因设备短缺学员众多而烦恼。多媒体课件中的虚拟实验环境取代了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减轻了实验代价,依然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的内容。但同时要面对这样的事实:一线教师想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但是不会使用,不方便使用,这说明想把所有的教师教好是行不通的。但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角色,深入了解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加强技术培训,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一线教师都要开发教学课件,都要会维护网络,只要能在开发过程中配合技术专家加强教学软件的适用性,在教学中会充分发挥出教育技术的作用便足够了。
3.对学生的要求
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知识产业已达到50%以上,我国的知识产业也已突破30%。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认清自己面临的挑战,明确发展方向,一方面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业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方式。学生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时,要严格约束自己,把多媒体和网络视作学习的工具、学习的环境,绝不能放纵自己终日沉迷其中。学生要学会利用技术与教师、与同伴交流,成立学习小组或学习社区,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新认知结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学校要与企业互动才能发展,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现实,教师、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下切身感受到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带来了教育过程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被人们认可,但其广泛推广还需要较长的时期, 还需要社会和学校各方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胡礼和. 现代教育技术探讨.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南国农. 对我国电化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 中国电化教育,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