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面发展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究竟什么是内涵发展?什么是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反复证明,没有对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相对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不能把握住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正确方向、实质内容和可行性路径。我在此结合对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审视,谈谈对这个概念的一些思考,希冀能引发大家对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全面而深刻的探究。
关于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研究视角。在我看来,要想对职业院校内涵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应该基于至少三个研究视角的审视,即逻辑学的研究视角、价值学的研究角和文化学的研究视角。从逻辑学的视角来看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问题,我们就应该采取基于逻辑又超越逻辑的思维方式,因为教育本质上是具有最广大开放度的人文系统,不能拘泥于过于严密的逻辑认知。从价值学的视角来看,价值学的追问以“应然”为特征,寻求最为合乎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发展方式,这样的追问恰恰符合对职业院校内涵发展问题的追问的本性。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文化学关注的核心是人与人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的选择、融合与创造。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应着力于培育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文化。
关于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应有之意。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内涵发展是在我国职业教育获得大发展,并在中高等教育领域与普通教育大致形成各占半壁江山的情形下提出的。从逻辑学上讲,职业院校内涵发展提出的依据乃是职业院校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比较惊人的扩张,我们姑且称之为外延发展,相对而言,在这种情形下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就显得相对不足、不完善和不深入。近年来,职业院校外延发展主要表现为职业院校在办学空间、基本建设、实训基地与设备以及招生的种类与规模方面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用数量来予以精确描述的。但是,职业院校发展还包括教育与管理的能力、质量、软实力等更为本质的不易被察觉和发现的方面,这些方面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才是最根本的,同时这些方面也是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提升的,这些方面庶几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涵发展所应关注的。
关于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同”与“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今天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热潮中,每一所院校都应既关注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共性,同时又特别注重发掘和培育自己内涵发展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自己内在的质所决定的。这种内在的质是自身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的,是自身区别于其他职业院校的特有的比较优势(生存之“道”),这种内在的质才是决定一所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向、内容和路径的依据。此乃职业院校在内涵发展方面的“同”与“异”的辩证关系。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化意识 语文教学
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并接受文化内涵的熏陶,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传承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并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重要性
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并接受文化内涵的熏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重要意义。一方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语文文化知识的提升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大多数进行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政治教育,缺乏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难得到提升。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外,还加入了一些我国古代、现代文化作品以及国外文学作品,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另一方面,传承优秀文化。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近年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的不断发展。此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的人文素养即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语文教学既能够向学生传递着文化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优秀文化中熏陶,促进学生的人格提升和自我超越,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措施
1、注重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不但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且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文化意识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注重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进行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政治教育,缺乏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注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语文教师是我国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意识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同时提高对文化意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的不断发展。[3]
3、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汉字,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反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素质。如通常情况下,汉字都是一字多义,除了其本义外还有其他引申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汉字起源和汉字文化内容的挖掘。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国外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教学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国传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糟粕,比如封建迷信知识,对学生的精神和性格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文化意识教学中,应当刚培养学生的批判意思,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有着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传承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并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 李伟.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技巧[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113.
[2] 何跃.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的培养[J].中学语文:下旬,2012,(8):4-6.
关键词:全面发展;;思政教学
一、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人自身的各项技能发展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实现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它决定了人的发展可以达到的程度,而人自身技能的进步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所以说,人与社会是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成为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
人的发展实则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是以个性发展作为条件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扮演推动者的角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本身的创造力,而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是创造力的源动力之一。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离不开人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要全面发展智力和体力,这一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可以看出。
二、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缺乏主动性
当今社会中“现实的工作用不到书本上的知识”“及格万岁”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侵害着高校学生,再加上网络游戏的风靡,使一些高校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迟到早退成为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状态懒散,校园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受到极大阻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人际关系紧张
高校学生要想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但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性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他们普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还有一部分因为性格孤僻,封闭自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充分的关注,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从全面发展角度看传统思政教育的误区
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思政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价值观的取向都过于理性化,强调社会价值,对自我价值存在着片面的否定。这种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思想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1.思政教育的价值观片面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教育工作者占主导地位,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变成了教育的客体。课堂上缺乏民主自由,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被淹没,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强制、命令以及灌输成为压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桎梏,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学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灌输道德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创造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很明显并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了思政教育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功能的削弱。
四、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
首先,课程要做到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从而加强思政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针对性,从客观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出发,树立务实的思想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细枝末节着手,关心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以巧妙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以培养综合全面发展人才为教学目标,一方面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太极思维;教学价值;和谐共进;互动制衡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太极是中国文化哲学体中的一朵奇葩。太极文化的源远流长,已根深蒂固于国人心中。“阴阳作为一个符号的关联系统,构成了说明(中国)文化秩序的尺度”(WernerBlaser)。流传于宇宙间科学的最古老的纪念物是太极图。太极图最好的诠释了太极之理。太极图又体现了中国不可或缺的哲学思想――太极思维。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主题,而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手段。笔者从太极思维的不同视角审视太极思维的教学价值,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进一言。
一、太极思维的概念及内涵
1、太极思维的概念
太极思维是我国古代用以考察、阐述宇宙及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思维模式。
2、太极思维的内涵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其称“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太极为变化之道。太极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核心是利用辩证统一的、和谐演进的、互动平衡的观点对待万事万物的。太极思维是从太极图发展而来的,一种图形发展成为一种思维体系,个体主观的领悟固然重要,但图形构造的内部结构的非凡意义更是天才的创造。从古至今只要谈“太极”就离不开“太极图”。太极图是太极思维的源泉。太极思维丰富多彩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遗产。
二、太极思维的不同视角
1、和谐共进思维视角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太极的核心思想就是“和”。只有“和”,才能使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在相反、相成、相济的关系中转化为统一的整体。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图形分为阴和阳,以“S”线相隔。太极图中没有棱角的痕迹,有的只是圆滑、和谐、共进的踪影。
2、互动制衡思维视角
太极图是由两个平衡对立的阴阳鱼组成的。阴阳互相转化而生万物。太极图体现的是一个互动、制衡的哲学思想。太极图是对称图,整个结构均衡对称,表明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内部能量是均衡的,独立的双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结构地位。世上万物均是千变万化的,太极思维中同样包含着互动、变化的哲学思想。太极是一个无棱角的圆,其内部结构都是平衡的。无论如何互动变化,其总是保持一个平衡的整体结构。
3、互含渗透思维视角
互含就是互相包含。太极图中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这两个自己结构中互相包含着对方的部分。世界万物都是互相包含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渗透思维是分析问题时,看到错综复杂的互相渗透的因素,通过对这些潜在因素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包含和渗透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个事物渗透到另一个事物中去,另一个事物就必然包含着这个事物。从太极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太极思维同时有互含和渗透两种思维方式。所以太极思维具有互含渗透的思维视角。
三、太极思维的教学价值
1、运用和谐共进思维视角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和谐人格”、“和谐社会”、“和谐发展”处处都提及“和谐”,由此可见和谐的重要性。和谐是社会的剂,它使社会更好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已是新时代的主题。为了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师生和谐是校园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师生和谐没有尊卑之分,却有礼数之辨。学生对老师说话等要有礼貌。同时教师也要尊敬学生,不能侮辱其人格等。其二,师生和谐没有主次之分,却有是非之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以被教育界所认同,但教师传授知识的使命仍旧存在,而且很重要。其三,师生和谐没有上下之分,却有沉浮之辨。师生位置没有上下之分,但知识的积累却有沉浮之分。太极的核心思想就是“和”。社会只有和谐才能共进,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师的教育,且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使教师有信心教学生。所以教师要运用太极思维的和谐共进思维视角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互动制衡思维视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求知与开发智力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变为附属,忽视其重要性。这种教学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太极是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无棱角的圆。无论其如何运动、发展、变化,其内部结构是均衡的。这就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生命体,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均衡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为这些方面的发展是互动的。如有其中一方面欠缺,其发展就会失去平衡。例如:有的学生其成绩很好,但是其道德败坏。在他能为国家效力做贡献时其却犯法了,此时他面对的是冰冷的手铐而无法为国家效力。所以教师要运用互动制衡思维视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运用互含渗透思维视角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
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学习都是多学科的学习,各学科是相互包含渗透的,没有哪一个学科是独立存在的。例如,数学课程标准中“生活中的数据”一节,突出了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经历搜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包含自然环境。这说明任何一个学科都包含有很多边缘学科,并且渗透到很多学科中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我们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较为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激励学生朝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健康地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教师要运用互含渗透的思维视角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
四、结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实践科学发展观,既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邮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抓住的难得的市场机遇,从而不断地壮大邮政市场,使邮政逐渐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主流市场。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邮政工作者,对待工作更应当认真、努力,坚决拥护党的政策,正确领会党的新要求和指导原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邮政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