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战略计划的内容

战略计划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战略计划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战略计划的内容

战略计划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

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战略计划的内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持续长久发展的导航仪,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其管理者就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需要关注企业的战略管理。本文先阐述了中小企业的战略特征、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其改善的建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知识化、休息化、全球化,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多变化等,使得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和不确定性也与日俱增。因此,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行而有效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必须重视的方面,同时,树立战略意识,促进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技能。和大企业一样,战略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特征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分的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具有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经营品种单一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不可能制定类似于大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候采取隐性的、不明确的战略。

1.战略管理意识不强

中小企业的战略通常是突发形成的,而不是事先设计制定好的;更多的时候,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制定更容易受企业家个性、价值观和志向的影响;战略计划的制定往往也是非正式的,对中小企业而言,战略计划更多的时候类似于规划的决定过程。

2.灵活性

长期计划对对中小企业而言,在管理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相反,短期计划的作用更明显。虽然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的制定上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中小企业的战略期限相对较短,相对于大型企业,它更能够灵活的利用将来的机会或者避免外部的威胁。

二、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战略管理问题

1.轻战略制定,重战术制定

很多企业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忽略企业的战略使命,对战略的关注点还停留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层面上,导致一些企业错把竞争战术当作企业的战略。这种“轻战略,重战术”的观念也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强烈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投机心理;同时由于对运营层面缺乏科学的决策分析,“管理者拍拍脑袋”就做决定的做法也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

2.战略管理内容的制定缺乏细化

虽然很多的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本身不具备战略制定和策划的能力,同时出于对“经济”的考虑,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制定只停留在空洞的目标和口号上,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的支持。

3.过多的考虑成本因素

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过一些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不是十分的注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是停留在依靠低成本获取各种关键的资源,“关系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根深蒂固。也有些一些小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借助模仿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来制造自己企业的成功,这种行为直接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竞争力,企业层面则直接表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改变现存问题的关键

1.战略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制定战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战略计划的制定应该达到以下目标:具有实质性、能够对企业的目标及其实现提供准确的分析框架;充分利用市场机会,与企业的能力和资源相适应,根据企业的资源和创业者的管理能力来确定可接受的风险度。

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离不开企业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和机会的识别,这对中小企业而言也不例外。行业环境涉及供应者、顾客、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者等,对环境的透彻分析,可以提高企业识别机会的能力,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降低战略风险。在制定战略计划的过程中,信息来源和信息收集是最关键的。现在的市场环境变化快且复杂,在当前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非私人信息有可能会误导战略制定者对环境的理解。有其是小企业常常处在不完全信息的状态下,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在制定传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变化及信息的来源。 转贴于

在执行战略计划时,中小企业要充分考虑阻碍战略计划实施的障碍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通常是导致企业战略经常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树立核心能力框架下的企业战略观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长期性对抗与较量,而具备了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且把握住长期竞争的主动权。基于此,企业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略性资源优化配置到有利于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业务上去,带动企业各方面要素的整合。中小企业还要发挥比较优势、准确进行战略定位、培养塑造核心竞争力、制定企业合理的成长目标,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建立并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

3.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战略管理

我们国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性质是民营的或私营的。企业创办者往往出于为家族成员提供就业机会的考虑,在本组织内安置了过多的“亲信”。这种企业产权虽然清晰,但是产权结构单一,而且治理结构不健全,重大的决策由所有者独断专行。同时,由于委托成本过高,产权人又出于保密动机心理,不愿意与家族外的合作者共同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战略问题,因此,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尽快改善产权制度的合理化,实行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清楚血缘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障碍;同时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管理有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4.引进外部的有利资源

与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其他企业以联合制或项目制等的途径来整合企业外部的人力、社会关系等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在产、供、销等方面提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新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培养企业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中小企业而言也不例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要在其组织里培养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全力以赴为企业创造价值、节约成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很多大企业都是经过最初的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有人说21世纪是中小企业的世纪,面临当今市场的剧烈变化,中小企业在制定具体的战略时,应该考虑当前的经济大环境,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制定适合自身的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1]谷立霞,孙文博,焦建素.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瓶颈及其突破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1).

[2]井峰岩,张伟.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浅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12).

战略计划的内容范文第3篇

摘 要: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重要的职能管理,基于核心战略管理理论的财务管理既是事业单位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阐述了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比较了传统财务管理与核心战略财务管理的区别,分析了财务管理方案,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化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逐渐出现滞后性和局限性,不再适应企事业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国家财政,这就决定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预算管理为主,片面地侧重于会计核算,忽略长期财务管理。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必须要加强战略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加强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财务管理分析,提高财务核心战略能力,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深入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强化风险意识,保证其健康稳定地改革和发展。

一、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内涵

1、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概念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理论名词,它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对会计主体和总体目标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不再局限于短期目标和利益,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和长远目标,关注战略联盟的整体利益。战略财务管理不再拘泥于传统财务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如利润总额、息税前利润等,更注重现金流量,以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财务绩效建立评价体系[1]。

战略财务管理是一种能够保持并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长期竞争优势的决策支持管理体系,该体系以促进长期发展为目标,运用战略管理的整体思想,从战略的角度,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种财务信息,合理地配置并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现有资源,有助于管理决策部门对单位内部财务进行战略审视,对外部财务管理发展作出战略计划,最大程度地协调财务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关系[2]。

2、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特点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具有战略的共性,如整体性、长期性、指导性等特点,以及财务的个性,如相对独立性、协调性和特殊性等特点[3]。

(1)整体性

顾名思义,整体性即以整个企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为对象。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制定和计划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分析行为,使财务管理分析与整体战略发展计划相一致,确保实现发展目标。战略财务管理不仅注重内部管理,也注重外部管理,其管理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对于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更加重视,提供各种非财务信息。整体性还要求企事业单位将本部门的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财务战略相结合,构成单位的整体财务战略,协调一致,实现总体战略目标。

(2)长期性

长期性要求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作用于企事业单位未来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对其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财务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树立战略意识,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基础,对财务战略进行长期规划和预测,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分析在单位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加强应变能力,提高竞争力。由于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是战略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3)动态性

由于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主要基于长远的战略规划,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所以为了适应经常变动的外部经济环境,财务战略必须维持动态的调整过程,以变制变。如果环境变动程度较小时,所有财务活动必须按照原有的财务战略计划进行,体现了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对财务活动的指导作用;当环境变动程度较大时,应当适时调整财务战略计划,改变财务活动。

(4)外向性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复杂多变,为了保证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使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发展目标之间达到一定动态平衡。在进行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时,不仅要关注财务战略系统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充分考虑系统外部的财务信息,调整财务管理战略,加强财务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免发生意外风险。

二、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案

随着事业单位从单纯的业务管理层次逐渐转变到战略管理层次时,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成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保证长期发展和实现长远目标的必然要求。

1、传统财务管理与核心战略财务管理的区别

传统财务管理主要将资金的运营和操作作为主要管理对象,只侧重于管理分析日常财务工作,具有较强的事务性,因此传统财务管理活动不具备全局性特点。而且,与核心战略财务管理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不同,传统财务管理只是单纯地从财务的角度,独立地分析和处理单位内部的资本结构、净现值和资本成本等财务信息,只注重分析管理资产负债表等各种会计报表和内部财务指标,忽视收集和分析外部经济环境信息,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此外,传统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以营利和资产增值、保值为经营目标,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意识,当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较大时,传统财务管理不能适时调整,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显而易见,这种的传统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多的弊端。

2、财务管理方案在事业单位核心战略中的体现

事业单位核心战略包括一系列管理行为,而财务管理是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基础,为管理活动提供预算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和保证,确保可持续地发展。财务管理方案在事业单位核心战略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为事业单位制定核心战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数据信息。事业单位要想制定和规划全面、详细、具有长远性的核心战略体系,一定需要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等背景信息作为支撑,这些支撑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市场环境信息和人事信财务管理方案息、市场信息等,其中财务信息对事业单位的核心战略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经营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财务数据和指标。经营战略目标是核心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单位员工提供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确定执行核心战略后的收益结果。

(3)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的经营战略提供基本信息。事业单位必须要了解日常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资金要求、财务成本、资金流等,才能确定并制定经营战略,该基础是财务管理方案出示的财务基本信息。

(4)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管理者评估、调整战略计划提供依据。一旦实施核心战略计划,就要在实践中根据财务管理方案提供的相关财务数据信息,不断地检验核心战略计划的可行性,分析前期预算结果与实际成本的差值。如果差值越大,那么表明整个战略计划的可行性越低,这可以提醒决策者适时地调整战略计划。

3、优化事业单位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策略

核心战略财务管理贯穿于事业单位经济财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十分重要。目前,事业单位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落实事业单位的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完善财务运行机制来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和资产利用水平。

(1)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会计人员是事业单位整个战略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不可缺少的监督者和执行者,所以必须先以规范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为起点,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调整财务管理体系。

(2)健全完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一方面,国家应该颁布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指导,另一方面,地方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

(3)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体系。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预算管理为主,为了确保长远目标的实施,事业单位必须加大收入管理的力度,根据成本与收入的实际比例(表1),评价预算的有效性并提供建议。将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项目立项的依据,通过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事业单位达到最终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立战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为了保证事业单位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实施,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战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将战略财务风险控制在与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并且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确保已经建立危机处理计划来应对各项风险,加强风险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完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和管理策略。

三、总结

事业单位是我国主要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职能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组织从事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活动,参与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相对较少。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事业单位战略计划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和延伸,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的突破和发展,将财务管理的重心从微观层面的内部会计核算转移到宏观层面的总体战略管理上来。因此,为了从整体、长远的角度分析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保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事业单位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佟岩.新型战略财务管理理论的内涵浅析[J].市场周刊,2010 年第6 期:50-51.

[2]李军,谢泗薪.财务战略管理的最高境界:打造财务核心能力[J].企业研究,2012:62-64.

战略计划的内容范文第4篇

    一、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

    1。全局管理者。财务总监一般是董事会成员,在公司中的地位仅次于董事长和总经理。总经理是公司的总领导,对整个公司的一切行为都负有责任。财务总监一般 是由董事会派出的,因此董事会就希望财务总监对财务及其控制负责,以此形成良好的协作和监督体系。现今的财务总监已不仅仅只关注财务及相关领域,而是越来 越多地成为总经理的经营伙伴,站在同一层面关心企业的前途和发展,负责战略计划的编制和执行,领导着诸多部门。财务总监以其非凡的财务技能和对企业财务状 况的了解,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战略计划领导者。战略计划对一个企业来说,一般是3 ~5年的战略框架,由管理层提出后,经董事会批准通过。现如今,战略计划和战略指导的任务越来越多地落到了财务总监身上。财务总监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综合管 理能力,确保战略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战略计划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需要,既要涉及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又要照顾企业短期发展的需要;既要从企业内 部情况考虑,又要从市场、环境入手进行分析。好的财务总监能够就企业的任何一项职能、任何一项经营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

    3、企业财务管理者。

    (1)营运资本管理。营运资本管理也逐渐成为公司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营运资本管理包括现金和有价证券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信用管理和存货管理 等内容。财务总监应解决好以下问题:处理好营运资本获利能力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决定流动资产的最佳水平;决定流动资产的融资结构,处理好短期融资与长期融 资的比例关系。

    (2)投资决策。企业投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和企业开发投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是指在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下,为提高效率所进行的投资;企 业开发投资与长期战略相匹配,需要涉及新业务开辟、新产品开发等内容。财务总监应积极参与投资的可行性评估,确保选取的投资方案是在战略计划所确定的方向 上,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收回投资。财务总监可能不直接领导和执行所有的投资评估,但要对投资评估所遵循方法、原则的一致性负责。

    (3)筹资决策。对企业来说,筹资方式主要有:内部资金积累、向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发行股票、寻找风险资本等。企业进行内部融资时,不会发生融资费 用,成本要远远低于外部融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所以外部融资日益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 方式。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财务总监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资本结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是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因素,财务总监要妥善处理好影 响资本结构决策的各种因素,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在合适的时机,以最合适的方式融到资金,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股利政策。股利分配既是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筹资决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股利支付率决定了企业留存收益的数额,但是企业将当期盈余的大部 分留存下来,意味着可用于当期股利支付的资金较少。因此,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决定企业利润在增加留存收益和支付股利之间的合理分配比例。 财务总监进行股利决策时,应在综合考虑法律规定、企业资金需求、经营风险、流动性、控制权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股利政策。

    4、内部控制及监督者。

    (1)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 境的不断变化,各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监督、评估和防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 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的合理保证,是企业董事会的职责,这其中财务总监要起到领导、指 导、监督的作用。

    (2)财务总监一般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实际负责人,是注册会计师首先要接触的人,所以财务总监应该与注册会计师建立一种良好的、建议性的对话关系,并确保企 业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而客观地开展工作,使之能高效率地完成审计任务。财务总监应定期向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报告信息,以便 进行前馈管理,同时可以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机会,以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恰当的预测,并合理预计决策可能会带来的结果。

    5、公共关系管理者。

    (1)与股东的关系。股东是企业的出资人和所有者,财务总监有责任和义务真实、完整、及时地向其披露企业的相关信息,揭示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以使其做出相对准确的投资决策。财务总监负有保持、保护投资者的资产并使其增值的义务。

    (2)与债权人的关系。企业的债权人有各种类型,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企业具有借贷关系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债券的持有者。根据这一性质,财务总监有责任真实、完整、及时地向其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如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等,以使其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3)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政府部门主要指财税部门、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等。财务总监向财税部门提供有关经营过程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向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提供财务信息,以便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4)与员工的关系。现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组织形式逐渐扁平化,财务总监不但要善于处理与其他管理者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企业内部员工的关系。作为管理者的财务总监,应该让人更易接近,良好的倾听对于有效的沟通来说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沟通又是管理成功的关键。

    (5)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供应商、企业所在的社区等。财务总监管理着现金流和营运资本,对于其中的应付账款来说,应按照约定 的交易期限及时向供应商支付货款,使之按时供货,以保持长期稳定关系和满足生产需要。同时,企业也应该承担所在社区的一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环境保 护,如赞助教育和文化事业等,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二、财务总监应具备的素质

    既然财务总监在企业中的角色是如此重要,那么要当好一名财务总监,就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以满足这一职位的要求。

    1、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财务总监不一定要出自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也可不局限于财务领域。会计人员的优势主要在于财务工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他们并不一 定有战略眼光,也不一定能成为好经理。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财务总监的创造力、想像力和总体思维能力。事实上,一些非常成功的财务总监并非来自这一领域的专 业人才。

    2、具有丰富的经验。现今的企业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企业没有时间让财务总监边工作边探索。财务总监应是在其他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工作岗位上马上就可发挥作用的人。

    3、有学习能力。当今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重要。财务总监更是要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战略计划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策略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是企业顺利施工的保证,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资金的流向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依赖,建筑工程的竞争向企业的资本实力转向,资金成为了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资源要求。企业资金的周转成为了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活动,建筑施工企业应将融资纳入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从而能建立更为有效的资金流转的方式,尽可能避免融资的风险,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现状和建议

(一)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现状

据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很严重,仅依靠预付款难以完成项目的施工。由于工程建设中,具有资金占用量大、周转速度慢等的特点,一些施工企业资金准备不足,许多还是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来应对。同时,虽然某些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基金等直接的融资手段,但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融资效果也不理想。

(二)制定明晰的融资战略计划

建筑施工企业应将融资策略的计划和管理纳入日常的资金管理和计划活动中来,企业进行融资活动首先应建立具体而明晰的融资战略计划。这个融资战略计划应该是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的,通过科学合理分析实现的具体可行的企业的融资战略计划。在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企业融资的规模范围、建立优化的企业资金结构、形成多渠道的融资方式等战略,相应的融资战略应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从而能在融资战略的发展之下建立具体的融资执行的计划。

(三)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融资

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项目选择应制应选择合理的融资项目,选择合理的融资项目是保证企业融资战略有计划实现的有效举措。同时合理融资项目的选择实际上奠定了建筑施工企业的长期融资策略的基础。企业的融资项目选择还应建立在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的基础之上,合理融资项目的选择实际上为投资者展示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应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企业合作的基础。

二、建筑施工企业具体融资策略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建立有效的企业融资策略和计划,从而切实保证企业的融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策略选择应从短期的筹资策略和长期的筹资战略进行规划,从而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和企业选择,短期的筹资计划能保证企业建筑工程的资金周转和资金链的延续发展,而长期的融资策略则能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资源和财务管理能力,从而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融资前期准备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融资活动前必须要有充分的融资准备资料。例如,融资前相关企业要明确融资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制定出清晰的融资战略。此外,企业要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状况以及业务范围等特点,科学地探究分析历史与现实、计划与实际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而制定出融资的规模、最佳资本成本、优化资本结构、开展多样性融资渠道等内容的融资战略。

(二)建筑企业短期筹资计划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的短期筹资计划是在企业长期的筹资策略和企业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建筑工程项目有其特有的资金流转特点,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转和长期资金管理的预测和具体的资金筹集计划的形成和执行。建筑企业资金预算的困难造成了企业资金的管理处于粗放的状态,影响了企业的建筑项目的施工,同时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短期的资金筹集计划能充分保证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从而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完成。企业的短期筹资还应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通过银行的借贷、依靠企业信用、建筑工程项目的内部融资、资金的证券化等方式的选择和掌控充分建立企业的筹资计划。短期的筹资计划的不断实施构成了企业的长期筹资策略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实现。

建筑施工企业的短期筹资计划的选择应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实际,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筹资的选择。选择银行借贷,建筑施工企业应及时建立好与相关银行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建立巩固的业务联系,企业应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保持诚信度,从而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借贷合作的关系。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建立项目内部的融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建立实际有效的预期和评价机制,建立规范的融资策略和发展模式。

(三)建筑施工企业长期融资策略

建筑施工企业的长期融资可选择多种方式,主要包括发行债券、股票、吸收股权投资、内源融资、长期借款、融资租赁和项目融资等方式实现。同时,企业的债券和股票的长期融资方式实际上使企业融入了市场运作,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市场基础,但企业还应在具体的融资策略的选择和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需要过程中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模式。企业的长期融资战略的实施和规划是以企业的切实发展和企业能力的提升为保障的,长期的战略选择应建立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之上。由此,企业应在激烈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建筑施工企业多维度、多层次融资策略

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策略的制定和发展不能固定在同样的模式基础之上,企业要建立稳定的资金的保障模式还应在融资的模式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融资战略。建立了灵活的融资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策略的选择实际上是以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密切相关,要想建立有效的融资策略还应从企业的切实发展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才能最终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珠.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策略[J].建筑,2011,(01)

[2]李丽红.建筑施工企业融资浅析[J].财会通讯,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