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运输特点

交通运输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运输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运输特点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第1篇

一、案件的特点

第一、犯罪事实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从查处的犯罪事实来看,每一起犯罪都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案手段大多是利用职权或者职务的影响力。如交通局副局长陈某、运输管理所副所长张某、运输管理所驾培股工作人员王某、林某,利用各自职务之便,在A驾校规模扩建、教练车违规被查扣及日常各项检查等方面提供帮助和便利。运输管理所所长黄某、运管所维修股股长王某,利用各自担任的职务便利,收受汽车修配厂老板送的现金、购物卡等,对汽车修配厂的日常人员、设备检查中发现不符合要求给予通过检查验收,在其办理“一类道路运输机动车维修许可证”中发现不符合办理条件给予办理等方面提供便利。

第二、利用“权力部门”犯罪突出。立案查处的6人中有4人为“分管领导”或重点部门主要负责人,手握一定权力,独霸一方,监督缺失,为贪污受贿提供滋生犯罪的土壤。连续作案,作案时间长,形成上行下效的恶性循环。如陈某利用其担任交通局副局长分管驾驶员培训学校的的职便,收受驾校干股分红;黄某利用其担任运输管理所所长的职便,收受多家汽车修理厂送予的现金和购物卡;张某利用其担任运输管理所副所长的职便,收受驾校干股分红,并收受维修企业送予的烟酒及购物卡和现金;王某利用其担任运管所维修股股长的职便,非法收受多家汽车修理厂送予的现金和购物卡。

第三、受贿发生频率高,时间跨度长。窝案中受贿时间最长达9年。受贿交易形式多种多样,以送干股、现金、购物卡等为主,金额每次少则3千元,多则15万元。行贿受贿双方通过权钱交易,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案件中行受贿都保持在5年以上。如陈某、张某、王阿清、林坚等人,都是从2005年至2014年期间陆续从A驾校多领取场地股份分红和理论股份分红。王某、黄某从2009年至2014年期间,收受多家汽车修理厂送予的现金和购物卡,并在这些汽车修理厂日常安全检查验收等方面给予关照。

第四、涉案金额巨大,内外相勾结。由于交通系统的权力存在,致使驾校、汽车修理厂等暴利行业,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与交通系统的工作人员搞好人情关系,为驾校违法违规等行为提供便利。该窝案犯罪人员多,案情复杂,均是与驾校、汽车修理厂等人员相互勾结,受贿金额均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极大地破坏了交通部门的权威性,严重地损害了交通部门的单位形象。

三、发案原因

第一、法制观念淡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该窝案的犯罪人员文化程度从高中到硕士不等,文化水平和素质有所差异,但法制纪律观念普遍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缺乏敬畏感。自身改造不足,不注重政治学习,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最终放松自我,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个人贪欲主导,特权思想严重。该系列窝案的涉案人员中有4名“分管领导”和重要部门负责人,由于他们“互利互惠”的错误观念,不仅没有发挥本身的监督管理职能,反而“出卖”自己手中的权力,为驾校、汽车修理厂“摆平”违法违规事项,认为“你给我钱,我给你办事”是天经地义,收点干股分红、烟酒、现金理所当然。

第三,重点岗位缺少交流,人员良性循环不够。该交通系统长期以来,对一些权力大、风险高的重点岗位领导、工作人员,缺乏良性循环,使一些干部长期在实权部门任职,容易产生懈怠和自满情绪,不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受不住利益诱惑。该窝案的犯罪人员在其岗位任职时间均为5年以上,最长达12年。他们都是从收受一点好处费开始,直至与管理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大肆进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权力过分集中,监督制约机制缺失。一是有法不依,有制度不执行。由于部分人员守法、守规的意识淡薄,少数守法者不守法,执法者不执法,致使法律、制度形同虚设。二是权利过度集中,单位的“分管领导”和重要部门的负责人权力高度集中,而单位其它领导缺乏相互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造成监管机制落实不到位,管理监督无法跟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为受贿案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四、预防对策建议

针对交通运输局系统存在的问题,要从制度、监督上入手,注重形成网络化、系统化、制度化的预防体系,以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一,加强廉政教育,从源头上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加强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普及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政策规定。利用交通系统系列职务犯罪案件为反面教材,有计划地开展以案释法的专项活动,用身边鲜活的案例教育干部职工。定期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腐败风险抵御能力,切实增强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意识。

第二,建全制度,加强管理,促进源头防治。结合廉政风险排查活动,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制约适度的权力运行机制,制定和严格执行好重点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轮岗交流制度。加大对重点岗位的干部和职工的监督管理,经常进行廉政谈话和调任轮岗,防止长期处在一个岗位而形成的懈怠情绪。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规划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综合交通系统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作用正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轨道,但是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变为可操作的理论并且引导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系统研习与构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 用新的理论作引导来完成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对加快社会经济系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任务, 准确详细的运输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 有环节、分程序地实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

一、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

综合交通运输大系统中的运输方式结构,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磁悬浮等现代运输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则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具有充分的使用范围。随着不同运输方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并以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要求, 安置好子系统在总的系统里的位置和功能从而对其合理分工和设局, 完成建立一个经济和网络协调、分工合理、全面拓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1、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原则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是指改良交通运输系统与设立规划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分配, 使其与国家或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情况相匹配, 从而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短期和长远的发展宏图。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过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满足社会、经济、人口、国防、环境等多方面的运输需要与条件, 建立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应与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大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各种技术特点与环境要求, 进行综合协调规划与发展, 发挥最大的综合运输效能; 在运输规划中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 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投资效益; 要根据国家政策, 通过对环境的调查研究,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 最后提出综合运输发展方案; 特别要注意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整体协调, 网络和枢纽系统的衔接与优化, 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发展。

2、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内容

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相关建设资料及数据进行建档;

(2)对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诊断,与分系统的运输需求分析相统一;

(3)明确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有关政策、目标和规划准则;

(4)运输体制和财政的现状分析与未来预测;

(5)统一的与分系统的运输供给能力, 区域运输量预测,运输供给不足之处的关键项目的分析与评价;

(6) 运输组织管理的现状及改善的措施, 编制出综合运输系统方案, 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等。

三、.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既满足了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又能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和谐, 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下去, 长远得到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综合交通体系内部各运输方式在满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从整体结构上亦要满足保证自身发展及社会大系统发展可持续要求的合理分工和协作的实现, 以期达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环境(经济、社会、人口, 资源、环境)之间的长期动态协调发展。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 建设配置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 使之具有必要的综合运输能力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技术及系统管理, 形成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 同时对交通流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诱导和监控, 以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运用效率; 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建设在能源消耗, 污染排放、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交通运输与环境和谐等方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

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就是要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从而限制了对未来的负面影响。可持续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应能实现几个目标: 发展调控的机制能够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并协调经济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环境的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结果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让更大范围的人享受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带来的好处,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 背景分析、方法选择、需求预测、方案生成与评价。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框架, 加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可达性的考虑。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存在问题和可持续目标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一系列研究问题: 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高度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交通需求技术研究、能源消耗分析与预测技术、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保障体系研究。

可持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可达性目标的实现是交通运输对人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交通运输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 也要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需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需要进行有效的交通出行行为分析, 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需求则要从交通与物流分析人手, 通过物流系统的一体化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对这两方面需求的满足目的是在于实现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满足。机动性目标的实现则从交通供需平衡的分析出发分析交通运输内部不同方面的问题, 合理有效地配置、利用交通运输资源, 协调交通各方面行为, 目的是在于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合理公平地分配交通运输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目标则通过交通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指标分析交通对环境的外部影响, 确保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为代价。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第3篇

(长沙理工大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自身特点,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重点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首先应当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相结合的意识,其次要突出明确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以及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最后要创新性地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并充分地实践这些项目。这些创新性探索大大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对专业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工程道德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99?02

2012 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寻与高校各专业密切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子。我校以工程道德培养为主旨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了一些创新性改革,现将我们的做法简述如下。

一、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的结合意识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课,思政课理论教学有规范统一的教材并承担了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重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普适性,但难以体现与专业的关联;而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等与专业也基本不挂钩,大学生觉得思政实践课空泛无实际指导价值因而丧失兴趣。事实上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与专业结合具有相当优势,它教学内容丰富灵活,方式方法随机多变,时间场地不受课堂限制,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创新性。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开设有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测绘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以及工程管理6 个专业,并开设有卓越班,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应用性和服务性等特点。“献身交通,服务大众,四海为家,扎根基层,吃苦实干和默默奉献”是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1],培养思想过硬的交通运输行业专业人才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尤其是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必然之侧重。只有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才能有目的的调整实践内容,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教师乐于钻研,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乐于实践。

二、明确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

进行实践教学,必须要明确的就是目标问题,即人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2]。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培养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总目标就是把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培养成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卓越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具体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认知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交通运输工程各专业的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知识,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感受并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工程道德的重要性,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自信。

(2)能力目标。完成书本到现实、理论到实际的飞跃,发动、依靠大学生参与、策划、组织[2],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交通运输专业特点、认识交运行业工程道德现状,培养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团队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等工程精神和意识,锻炼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观察分析解决交运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3)价值目标。引导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探究社会生活和交通运输实践现象,研究解决途径和方法,明辨是非,磨砺品行,完善自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程道德素质,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交通运输领域的栋梁之才。

三、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融合,是教师职责与学生义务的统一,也是把工程道德培育与卓越人才专业培养完美结合的最佳形式,严格规范教学要求并形成制度是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

(1)对学生的要求: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理解掌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原理、知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意识地“看”“听”“写”“做”,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严格实践纪律,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及社会公德。

(2)对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校特点、交通运输专业性质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工程道德仔细挑选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精细设计切合实际、有利于培养交运卓越人才工程道德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结合交通专业的特点,通过项目实践,使思想教育融入项目实践内容中;严格规范实践环节,及时有效地总结、反馈。规范实践教学步骤,适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予以监督和指导;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的效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确立全面、客观、多元的科学考核机制。

四、创新性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实践教学项目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常用载体和具体操作依据,在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时,以培养工程道德为主线,不仅要精心挑选适合交通运输专业的传统教学项目,而且还要开拓思维,推层出新,紧密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和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巧妙设计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1)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内容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尽管交运专业课程学习主要是理工课程内容,但仍然可以从中挖掘出与工程道德教育相连接的知识点去设计实践项目。例如可以用交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关联性去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领悟到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布局、交通技术以及交通管理无不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主动思考交通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努力学习,投身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2)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流程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试验、测绘测量、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为了达到专业课教学目的进行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本身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但我们仍可依托这些学习流程设计以这些专业环节为背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例如依托工程试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托测绘测量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教育,依托专业实习、道路设计的环保意识、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等等,将工程精神与意识巧妙地渗透入专业学习环节。甚至还可与专业课老师沟通,依托学生参与的专业课题和横向项目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思政教育适时新颖。

(3)依托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创新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与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相关的工程道德社会现象是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的重要来源。这些项目的实践使思政课教学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使理论知识在现实环境中更加生动,锻炼了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交通事故频发的“死亡道路”设计施工的调查;中国道路工程质量堪忧现状的深层次探讨;交通部门已成为所有部门腐败中“重灾区”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等等。

五、结论

通过以上围绕工程道德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取得显著效果,两个学期来,所教班级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关于“工程道德”的话题发言就达五六百人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交通运输卓越班96.32%的大学生认同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甚至认为是否具备良好工程道德是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品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使专业学习也更有积极性。总之,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明确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目标,规范实践教学要求,创新设计并实践教学项目,针对交通运输卓越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真正达到强化工程道德的实效,也为卓越人才工程道德培养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军福. 试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时代内涵[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60-62.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第4篇

一、加强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法制建设

加强以农村客运安全监管为主线的体制机制法制建设。

一是督促各级政府理顺农村交通运输安全工作体制、机制,明确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深入农村基层,消除安全监管盲区,建成村、乡(镇)、县(市)、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网络。

二是加强农村交通运输安全法规建设。深入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相关法规与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快推进农村道路运输和水上运输安全法规和制度建设,同时督促指导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强地方农村交通运输安全法规建设。

二、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深入开展农村交通运输安全问题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和出行现状,摸清农村交通运输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对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搭乘交通工具的种类和出行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出行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当前农村道路、水路及客运车辆、渡口渡船的现状,分析农村交通运输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和交通运输部门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是根据农村交通运输事故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深入开展农村交通运输事故原因和趋势的分析研究,找出造成农村交通运输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四是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农村道路客运和渡船渡运发展,妥善解决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安全出行问题。

三、下大力气解决农村交通运输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不健全,道路通行条件较差,车船技术状况差,渡船渡口安全设施缺乏,驾驶人员和渡口渡工等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较低,交通运输安全隐患多,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安全问题。

一是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的安全防护设施,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将“安保工程”逐步向农村县、乡公路推进,分阶段重点改造急弯、陡坡、临崖及长下坡路段的安全设施,增加让行、减速标志标线以及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车车辆夜间通行的禁行标志等。继续大力开展危桥专项治理行动,加快推进已排查危桥的实施改造;对还没有列入改造计划的,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二是不断完善农村渡口渡船的升级改造,提高农村渡运安全条件。制订渡口改造和渡船更新计划,积极筹措资金,改造渡运码头,更新老旧渡船,提高渡口、渡船等设施的安全水平。将渡口改造纳入建设计划,改善渡口设施,使渡口与公路技术状况相适应。研究采取中央补助、地方政府配套、经营者自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渡船更新步伐。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水情特点,抓紧研制、优选和推荐一批安全性能高、经济实用的船型,指导渡船改造。加大对义渡、半义渡的资金投入,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撤渡建桥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

三是进一步强化驾驶员和渡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抓好驾驶员、渡工的安全培训工作,不断强化其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坚持驾驶员、渡工持证上岗制度。

四是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农村道路客运和渡运的发展。农村道路客运、渡运具有公益性属性,鼓励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因地制宜研究制订相关扶持政策,保证资金的投入和倾斜,鼓励更多有规模、信誉好、安全水平高的运输企业进入农村客运市场,保障渡船维修费用和渡工生活补助,从根本上夯实农村客运安全工作基础。进一步调整农村客运管理模式,根据农村客流特点,以片区或者线路经营权为标的,通过服务质量招标确定经营主体。按照以路况定车型的原则,对县到乡、乡到村农村道路客运采用不同的车型。允许经营者根据农村客流变化情况,调整或增加班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满足农民群众出行需求。督促农村客运经营者按规定落实承运人责任险等各种保险,提高农村客运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落实农村交通运输安全工作责任制

一是加大农村交通运输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的监管力度。继续开展农村危桥、隧道、渡船渡口等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跟踪安全隐患治理落实情况,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二是加强农村交通运输市场的规范建设。严把企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准入关口,加强对企业安全评估,强化交通运输工具和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验,继续开展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严查从业人员无证上岗,严格渡口审批和渡船安全检查,重点查禁无证船舶、农用船、渔船等非渡船的非法载客行为,严禁超载和冒险航行,确保渡运秩序良好。

三是建立完善农村交通运输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对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的监管责任,落实从事农村客运等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群众安全意识

一是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深入农村客运站点、渡口、码头和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交通运输安全基础知识,特别是广泛宣传车辆、船舶超载造成的危害。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交通改革;转型发展

1. 前言

我国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特征反映出已进入新常态,客观体现了自然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高速增长的经济向中高速转变,从粗放的经济发展规模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是增量扩能的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存量调整、增量做优共同发展,传统增长的经济发展动力逐渐向新的增长点转变。交通运输这一服务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优势,新的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不断呈现。

2. 对新常态的主动适应有力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向中高速转变后,交通运输生产的增长率也保持在6%左右。随着不断加快调整的运输结构,迅速增长了高附加值运输需求,尤其是以高铁、民航为代表的高端运输,使运输结构优化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公路水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也逐渐提高速度,依然在新常态下保持增速明显的势头,表明尽管经济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也具有稳定增长作用。在发展动力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三期叠加”因素影响,在新常态下具有速度变化、 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等特点。交通运输包括众多门类、具有较大潜力及良好韧性,随着不断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及科技革命引发的科技进步,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新常态下的交通运输发展动力充足。交通运输量不足及较小规模条件下,没有明显的制约要素,可对发展较快速度和建设规模较大的情况提供一定支撑的发展要素。新常态下逐渐显现多种风险,不断增强资源、经费及环境的刚性约束,迅速增大建设成本,也增加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企业提高了债务风险,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交通运输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

以上分析表明在目前新常态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呈现中高速增长,并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具有新机遇,也将出现新矛盾和新问题。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客观规律,对新常态全面认识,充分把握好机遇,以妥善解决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将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深入理解会议精神,研究制定新的工作思路,对交通运输工作进行深化改革。交通运输事业在改革开发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完成现代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为实现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政府加快职能转变等改革面前,妥善解决发展中的瓶颈。

交通运输深化改革的任务是以“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为目标,核心是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改革方向是市场化,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成为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巨大动力。将交通运输投融资改革作为一个关键环节,积极促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对存量和新增债务妥善处理,使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地经费支持。在促进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将推进法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法治上改革交通运输是促进该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交通运输方面推进立法,构建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依法治国进行全面推进,积极实施依法行政,加快交通运输法治部门建设,对制定的依法决策机制予以逐步完善,深化改革交通运输执法体制,执法应公正、文明规范,制约监督交通运输的行政权力,构建权责明晰、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提高行业法治意识,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将其纳入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对依法维权和纠纷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采用法治思维方式对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增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海运强国战略,以建立海运强国的目标。

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改革工作重点,并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统一部署并推进实施,使交通运输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关键在于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将发展弱点补齐,采取投资引导政策,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改造国省干线,建设完成内河航道网、干线铁路网及港口集疏运体系;二是对运输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深度融合不同运输方式,发挥优势,使整体效益得到提升,支持大运量运输方式发展,开展综合运输枢纽、物流园区及相关信息平台建设,有利推进物流业发展;三是对市场主体结构进行优化,基于经济规律对改革不断深化以调整相应结构,为市场主体提供的竞争的环境公平统一,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四是将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 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使传统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的路径符合质量效益型的交通运输方向发展。作为主战场的智慧交通,要开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突破关键技术,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部应加强互联网思维的而培养,关注于融合发展的各种传统业态,发展壮大新兴业态发展。

围绕交通运输创新,积极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予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系,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使科研成为推动创新驱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妥善解决对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最终实现佳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3. 交通运输转型的工作任务

交通运输转型主要工作任务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益和质量,以矛盾突出问题的解决为指引,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深入推进改革,加强法治建设, 促进交通转型升级,融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交通运输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使国内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得以完善。与邻国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便利化的国际道路运输,对航线布局予以优化,海运网络予以完善。交通运输不断优化, 使综合交通运输提升服务能力。从规范标准、政策措施、工作机制等方面逐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发挥整体优势。推进智慧交通的健康发展,重点以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为主,研发关键性技术,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改革现有行政审批制度,审查清理各项行政职权,规范行政许可中各项工作,对审批流程予以优化,取消审批前置或法律法规外的事项。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奖惩结合,使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的交通运输,实现服务民生的重要责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继续加强交通运输业的谋划,将交通运输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新动力有利促进其转型升级,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⒖嘉南祝

[1] 邵献平.论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12

[2] 胡铁牛.试论交通运输行为准则的形成与发展[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12.10

[3] 孙小平,刘沛安.欧洲发达的交通运输[J],江苏交通,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