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发展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对环境的破坏使地球的生态环境千疮百孔,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则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财税政策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构建
1.1现阶段我国财税政策
随着目前低碳环保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旋律,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财税政策来引导各行业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如对节能减排的企业进行财税优惠等;二是通过财税政策来引导各行业企业积极利用新能源,如对利用新能源的企业进行财税优惠;三是通过调整财税政策,给于高耗高排企业一定的压力,如提高高耗高排企业的税率。从这三个方面出来制定的财税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而言,财税政策体系不算完善,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发挥财税政策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方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总体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占总体比重较小;二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手段单一,如国债、基金等各手段并没有开发出来,难以加速低碳经济的发展;三是目前很多财税政策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这样就导致该方面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在实际实施中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可操作空间;四是财税政策制定的不够全面,很多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都没有建立,如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就缺乏财税制度。
1.2财税政策框架构建
一是建立激励性质的财税政策体系,对我国市场主体进行节能减排行为进行激励。如财政方面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再如和节能减排有关的国债投入、刺激市场主体节能减排的贷款贴息等等。二是建立约束市场主体高耗高排的税收政策,如针对高耗高排行为来提高税率,或增加能源消耗税种等等。
2.当期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2.1激励性质的财税政策
(一)提高财税预算支持
想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财税预算支持,只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政府应该把用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纳入到财税预算中,从而保证该项资金的稳定性、持续性。其次,提高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在财税预算中的地位,最好建立一个单独的科目,从而便于计算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占总体财税预算的比重,调节好这一比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稳定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来源
首先,在现有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数额的基础上,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专项资金指的是,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专门用于某一项活动的资金,如我国现阶段已有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等等。而这些专项资金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能够促进专项活动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想要进一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提高专项资金的规模,稳定专项资金的来源,从而为专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加强该方面的资金管理工作,做好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避免资金滥用现象,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建立中央和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基金。该方面基金资金的来源可包含国家的财税预算,同时也可以把各项新实行的能源消耗税收所得税费纳入到低碳经济发展基金中。最后,提高低碳经济发展国债方面的资金,稳定该方面的资金来源,从而为我国市场主体能源开发、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建立低碳经济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低碳经济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提高我国市场主体进行节能减排的动力。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理论就是市场主体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缴应纳税种税率的降低,或减免部分税费等。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对现阶段实现能源消耗转型或本就采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来减免或降低企业所得税;二是对能源利用率高的、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于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积极的改善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针对环保项目建设一定的优惠政策,即企业参与的环保项目可享受税收优惠,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参与环保项目的积极性。
(四)加大财政补贴
一是针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动,给于一定的利息补贴。即企业如果在进行一些能源开发、技术研究或环保项目时,政府应该给于该项目所贷款利息的补贴,从而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提高企业动力,并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二是除了利息补贴以外,还可以制定亏损补贴政策,即企业在参与环保项目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亏损情况,在合法范围内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补贴费用,从而降低企业损失。
(五)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方面制度的构建也可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采购制度,尤其是采购清单的制定,一定要选用低碳环保标志的产品,可有效刺激我国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如办公用品方面,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生产所消耗的能源较多,这部分的采购清单一定要筛选到位,必须要具备低碳环保的标志。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采购监督制度,对采购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采购人员必须按照采购清单来进行采购活动,一律禁止不按规定的采购行为。
2.2约束性质的财税政策
约束性质的财税政策,顾民思义指的是通过该类政策来实现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制约,通过惩罚机制来抑制高耗高排现象的发生。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增加新税种。针对节能减排理念来开展新税种的增收,如环境税、碳税等。同时,要调节好税率,做好污染越多,所需要缴纳税种的税率越高,相反,污染小所需要缴纳税率越小。二是优化原税收政策,调整税收政策方面,增加税收政策的激励性质,即避免出现“付钱就可以进行污染”的思想出现,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税收对象的制定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即通过检测企业生产所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进行新税种的征收。在能耗方面,要以企业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碳等非低碳能源进行检测,制定合理限额,超过限额则需要缴纳碳税等。而增加新税种所收取来的税费应该投入到环保事业中,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来源之一,从而不仅实现对我国企业高耗高排行榈脑际,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公共政策 理论向度 现实路径
问题综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渐凸显,气候灾害、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现象加剧,沿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2006年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我国的气候变化将会加剧,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会继续上升,并将严重影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如今,我国已成为碳排放大国,2007年我国碳排放为约61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1%左右,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但我国的人均碳排放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2006年美国人均碳排放为20吨,而我国仅为4.6吨。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的碳排放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有关原则与规定,我国并没有减排义务与具体的减排指标,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仍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实施了积极的节能减排政策(金乐琴,2009)。2004年,我国政府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2005年我国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将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新方向;2007年我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单位能源碳排放、建设低排放型社会的目标。
(二)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经济发展阶段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矛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与重工业快速发展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急剧增加。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必将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建设中的大工程、大项目的数量多,但这种经济扩张只是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较多的温室气体。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需求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使得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2.产业结构问题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虽然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较差,缺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我国采用的是资源密集型、“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工业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落后工艺多,有着明显的高排放特征,并形成了很强的发展惯性,使经济发展陷入“碳锁定”的困境,这无疑会增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又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水泥、钢铁、火电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急剧增加(杜飞轮,2009)。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储存有着煤多油少的特点,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球储量的13%,而石油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这种资源禀赋使我国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当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比重尚不足1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7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9%。煤炭燃烧后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我国的能源结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4.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管理机制不完善,低碳市场不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标准、战略规划、政策体系等存在很多缺陷,关于碳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低碳消费理念、低碳采购标准等尚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与行业仍是高碳运行。
理论向度: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在公共产品消费过程中会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消费者可以不付费而享用产品,私人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因此,通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公共产品供需平衡。由此可见,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而税收就是公共产品的价格(付允等,2008)。发展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社会福利,但这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而企业缺少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这时政府要对能产生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补偿企业损失的利润。同样,对碳排放过高、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政府应向其征收碳排放税,以弥补污染环境而带来的损失。
(二)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通过技术理念或技术手段来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与贡献度的理论体系。学者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改变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索洛、兰斯・戴维斯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与内生变量,创新环境、政策因素、产权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等对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发展制度等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具体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会逐渐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临界点时,生态环境就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好转;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会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因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环境恶化超过临界点,环境恶化就会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来恢复生态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启示人们,工业化初期产生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应采取措施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
现实路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2005年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这标志着新能源产业开始进入国家基本法的层面;2008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新法律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虽然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已经出台,但配套法规还不完善,缺乏实施细则与可操作性(朱四海,2009)。同时,由于我国的低碳市场尚不成熟,法制环境较差,导致相关法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应加强立法建设,制定与基本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法律体系。
另外,应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应建立能源效率标准体系,完善能源标识制度,建立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财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财税政策有利于低碳产业模式的建立。
例如可以通过税收奖惩机制解决低碳发展带来的市场外部性问题,通过对使用低碳技术、环保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和资源出口型企业施以重税,从而实现低碳发展;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税收体制改革、征收碳排放税等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应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等低碳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为此,应将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与环境互动的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低碳领域,通过金融市场培育低碳产业龙头。
(二)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加,对国际能源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加,为此,应积极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来降低能耗。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资源禀赋的制约,我国建立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体系,这种能源结构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障碍(陈振明,2001)。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供应多元化,我国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律规范。
同时,还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清洁煤电技术和煤层气资源,通过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带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应根据低碳发展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抑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发展低碳产业,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此外,服务业有着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完全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因而应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大生产业、高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应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优化升级,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优化工业生产,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三)强化低碳技术的研发
低碳技术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央政策明确指出,应对低碳技术开发进行超前部署,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能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激励机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产业等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国家通过宏观政策进行扶持,需要政府积极参与能耗技术标准的制定、节能减排指标的实现、低碳技术交流等。
为此,政府应加强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应对先进技术、新能源开发等给予政策优惠和财税支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制造的国产化水平(庄贵阳,2008);完善低碳市场服务机制,扶持中介机构的发展,开展低碳行业的技术服务与认证活动,增强民众对低碳产品的市场认同度。此外,应制定合理的技术引进政策,通过引进外资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的竞争度,提高先进技术的扩散程度。还要引进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组织管理等技术体系,在工程招标中可以附加技术含量的要求,迫使跨国公司提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破除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垄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与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各种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以政策法律为基本保障、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低碳经济支持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2.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2)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关键词:低碳理念 煤化工产业 发展讨论
前言:现代社会已经从快速发展经济的误区中走出来,逐渐开始转变观念,力求能够以低能耗、低污染的原材料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全面倡导生态经济的发展。作为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所提出来的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全国以及全世界的广泛认同,环境保护在人类生存发展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像我国这样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大国来说,必须要降低煤炭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用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
一、浅析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和能源的占有量少,但煤炭的种类非常齐全,煤炭的产量能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储量也能够达到百分之十一左右。因此,以煤炭为主要原材料的煤炭化工产业一直都是我国工业重点发展对象,得到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煤化工产业只有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目前来说,我国利用煤炭燃烧所发电量在全国能源消耗发电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七左右,成为我国发电能源重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原材料。煤具有非常复杂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其中的键链只有用热裂解的方法才能够对其进行彻底的拆分。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产物可以为化工原料气和工业燃气所使用,碳的轻组分甚至还可以直接被当做化工原料所使用,像针状焦和炭黑这样的重组分则可以被当做重液体燃料来使用。作为我国国民赖以生存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煤化工产业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都在不断地加快和扩大,甚至有不少煤化工项目的规模都达到百万吨。不仅如此,全国各地每年所上报的正在建设中的和拟建的项目也正在不断地增加,没有减少的趋势。伴随煤炭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来的就是空气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和雾霾天气的密集出现,如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浅析如何用低碳理念指导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煤炭使用大国,在工业中对于煤炭的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并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工业生产对于煤炭的需求不减反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虽然全社会都在倡导节能减排,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生产结构,依然将煤炭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那么无论是对煤炭直接燃烧还是将其用作化工生产的原材料,都势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空气污染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煤电行业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产业界在对其进行探讨和改良之后,提出了在发电过程中提高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来实现减少对煤炭的利用。
1走多种产业共生的发展路线
首先,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我国石油短缺的现状,随着对原油的大量开采和利用,其质量在不断地恶化、产量也在不断地减少,但不能放弃对这部分原油的使用,可以采取加氢改质的方法对其进行利用。将其中存在的硫、氮以及氧气等杂质进行脱除,与此同时将烯烃进行全部饱和处理、芳烃进行部分饱和处理,这样就能够保证轻质油品在工业生产中的供应。我国的石油化工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采取加氢技术对原油进行提炼,虽然天然气在我国的储量也并不丰沛,但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来达到制氢技术的实现,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通过氢气的利用和供应来达到完美的产业结合。在煤制氢的技术中主要是以煤气化制氢为主的,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气化及制氢技术,可以独立完成对其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对煤基氢气和石油的改质进行共生耦合在低碳排放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有很多化石企业也采用了工艺简单、投资少的延迟焦化技术来进行重质油炼,在大量建成焦化装置之后,我国每天的石油焦可以达到2000万吨以上的产量。但这种方法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消耗、向空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对环境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因此,我国必须要采取措施用加氢改制对延迟焦化工艺进行取代,将这种不符合低碳理念的生产工艺方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淘汰。第二种路线就是将煤化工、建材、冶金和能源产业相结合,利用非焦炭法熔池炼铁,用煤炭做还原剂将存在于矿石中的氧化铁迅速还原为生铁,使铁矿粉和煤粉在熔池里进行充分的反应,最终能够副产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在煤化工业和发电企业中,一氧化碳可以作为生产二甲醚、电力和氢气的重要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煤炭。气化装置的成本并不高,仅仅占总成本的一半,如果采用这种路线,不仅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也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在炼铁之后所剩余的炉渣还可以被建材厂拿来利用,节能而且环保。这种工业试验装置在我国宝钢已经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通过对产业链的延伸来降低二氧化碳在单位GDP中的排放
在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产品,煤碳制油的方式并不能够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并且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也不具备竞争力。另外,可以采取甲烷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在我国,内蒙古、陕西、新疆和山西一带是煤炭储量最高的地区,我国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煤炭都分布在这些地区,而沿海一带对煤炭的需求量较高,我国的铁路系统在分担这一部分的运输任务时负担极为繁重,并且要承担高昂的费用。所以,在煤炭总量并不充足的煤炭地区并不适合发展煤炭化工,而甲烷技术则成为这些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力措施。在煤气化生产天然气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相对较低,不同于必须经过陆路运输的煤炭,这些由煤气所制得的天然气完全可以通过管道进行长距离的输送,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能源,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此举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乙炔技术也符合低碳理念,虽然其工艺流程较长,但用煤炭来生产烯烃却具有极大的附加值空间。
三、结束语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减少碳排放量,就必须要坚持用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运用高效能的生产技术来完成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对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加强对先进工艺的开发,实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金涌,周禹成,胡山鹰.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01:3-8.
[2]阮立军.2013'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论坛在泰安举办[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3,03:52.
[3]王燕青.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发展模式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关键词】东部与中部 中心城市 省际边界地区 经济发展差距 经济一体化
省际边界地区指省级行政单位的相邻地区,位于我国最大的行政单位――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交界处,其经济发展研究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然而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省际边界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其地区较为偏远,往往处于各省区经济发展的边缘,表现为发展边缘化,发展慢,实力弱。我国东部与中部省际边界地区基本为落后省份或地区以及发达省份或地区的毗邻地区,因此其经济发展问题应引起重视,如果差距过大,则会产生重大的负面效应,甚至危及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文章通过对省际边界地区在开发方面的研究,对于改变其落后状态,缩小地区差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部与中部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理论分析
1、自然地理因素
省际边界地区一般距省会和中心城市较远,大部分省际边界地区位置偏僻,远离经济中心。这种地理上的特点决定了边缘地区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较弱,省际边界地区一般不可能成为中心城市的发展重点,这可以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具体加以阐述。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各生产要素必然从区向中心区发生转移。现实世界的资源市场和环境,客观上存在着空间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某些地方的人口和资源利用其优先形成的空间集聚,构成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制高点或中心。随着集聚的累积性发展,这类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会比其地区强大而带有竞争优势。由于中心的存在,地区的集聚受到抑制,其发展相对滞后,而又不得不依赖于它的中心。中心之间的空间竞争又形成了腹地的空间划分,核心―空间结构由此形成。
在我国,该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随距离递减的规律,即距离省会城市越远其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第二,省际交界地区与各自中心区域相比,多数是经济最不发达地区;第三,除沿海地区之外,边缘地区也是城镇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发展最缓慢的地区。
2、体制因素
边界地区往往为几个省级行政区所管辖,有的为两个独立行政区域分辖,有的为三个独立行政区域分辖,如闽浙赣边界地区等;还有的边界地区为四个独立行政区域分辖,如苏鲁豫皖边界地区等。郭荣兴的研究表明,多维边界地区的空间约束条件更加复杂,而且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更难实现空间优化组合。从省内来说,省际边界区都是每个省的边缘区,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的地区分割,阻断了相邻各地的社会联系和经济联系,人为地为边界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发展制造了许多障碍,从而使我国省级边界地区一直处于各省区经济发展的边缘。由于边缘地区远离各自的经济、政治中心,受益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各行政区进行社会经济布局时也大都因边界地区位置偏僻而常常很少顾及,甚至某些边界地区处于各自行政区经济发展圈以外的“真空地带”,其经济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
长期以来,我国省际边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的是一种“抽血”政策,大量低价的能源,包括煤、油、电、矿物材料、农副产品及初级加工品,根据行政指令从不发达的边界地区调往发达地区。这种极不合理的价值转移,是国家从边界地区“抽血”,向发达地区“输血”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要素在省内可以自由流动。省会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都聚集了巨大的势能,吸引全省的生产要素向中心聚集,使各个省会城市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省会城市主要由投资拉动获得快速发展,而在市场经济时期,省会城市则是由需求拉动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企业数量的增加,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农产品需求和配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在其扩大的同时,也将带动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这也就是辐射效应发挥的作用。由于辐射具有一定的半径,辐射效应会随着距离的扩大而逐步减弱。边界地区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其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难以根本改变,分工难以进一步深化,边界地区的人民尤其是农民的贫困状态便难以根本转变。
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导致省际边界区经济的更加落后,人才的外流不仅使边界地区人才总量减少,而且人才群体质量也随之下降,最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交通因素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它把分布在各个点上的社会经济活动联结为一个空间整体,并维持和促进整个空间体系的正常运转。边界地区的交通布局由于受地域组织上的块块分割,自我封锁、自成体系,成为边界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1)过境交通路线少。长期以来,边界地区一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经济社会活动基本局限于自身狭小地域空间,缺乏地域上的连续性。
(2)过境交通路线质量差,路面标准低。无论是国道还是省道,都由当地交通部门负责修筑。由于道路的外部性特点,边界地区的道路往往是两省共用,有时是一省用得多,一省用得少。
边界地区的交通不便,严重限制了边界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边界地区经济信息的正常传递与反馈,影响了边界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有些地区,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甚至还靠肩挑背背的原始运输方式。路面质量差,严重限制了运输效率的提高,边界地区无法形成现代化区域分工协作的经济格局。
二、关于东部与中部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的几点理论创新
1、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一体化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指导全国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一体化要求区域之间加强横向和纵向的交流与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一体化合作形式,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有效运行。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起跨行政区划的有效的经济网络,实现区域发展要素在更大空间的流通、聚集、整合和增长,应该取消一切限制和壁垒,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能力,保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自由贸易,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适应大规模生产发展的需要,广泛利用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政府转移支付力度
合理的财政制度是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区际经济差距一时难以缩小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转移支付安排,缩小区际发展差距。在中部政府财力不够强的情况下,省际边界区主要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帮助发展经济,或是直接投资一些重大工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财政投入方面,尤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如道路交通等。
3、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培育更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地区级城市的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使他们的辐射半径同他们所辖区域相一致,最大限度地缩小边缘地区范围,消灭经济发展“死角”。中心城市在省际边界地区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中心城市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省际边界地区的发展。
4、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转变政府职能
除了政府财政投入改善硬件以外,边界地区的各级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如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企业能在当地获得所需的熟练劳动力、专业技术人才及普通管理人员;禁止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向企业进行摊派,为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与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媒体扩大本地的影响,使东部企业获得更多的能反映本地优势的信息。
政府要采取的积极政策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热情,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在吸引民间资本聚集的过程中,实现产业聚集。另外,民间投资企业要依托自然资源,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一是引导产业发展。政府要以“培育主体,营造载体,注入动力,将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打响”为中心,致力研究解决发展后劲和结构调整问题,引导实施制度、技术、管理、市场、组织和文化创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重组资产、上市融资,力促品牌经营与资本运营“比翼齐飞”。
二是创造产业环境。政府应高效配置资源,实施扶大扶强规模企业、品牌企业、骨干企业。
5、强弱资源及资金技术互补合作模式的推广
强弱联合,主要是以异质区域之间的垂直分工为基础的联合。由于异质区域之间各自的优势条件与限制因素明显不同,发展水平、主导产业类型和区域产业结构均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经济上的互补性强,联合的愿望比较强烈,合作的范围广、程度深。强弱毗邻地区的合作更有其地缘优势,就地取材,就近联合,以减少运输成本和过多的中间交易成本。毗邻各方建立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区域分工,采取优势互补的自然、人力资源及资金技术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毗邻地区的发展。
例如,皖东与江苏的毗邻地区具备强弱合作模式的基本条件和一般特征,该区的开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破行政界线壁垒,加强双方多重合作。南京作为该区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由于行政界线的分割,对于处在其辐射范围之内的安徽境内地区的中心带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双方的正常发展,急需打破这种孤立局面,加强合作。
第二,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开展南京资金技术集约程度高的工业制成品与皖东资源性强的农副产品工业初级原料之间的纵向贸易,发挥皖东土地、人力资源及南京的资金技术优势,加快中心城市南京自身建设的同时,促进皖东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建设,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第三,加强南京、马鞍山港口建设,发挥沿江优势,充分利用长江水运及津沪、皖赣铁路运输,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区域开放程度,促进区域开发。
【参考文献】
[1] 郭荣星:中国省级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海洋出版社,1993.
[2] 肖金成:省域中心与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价值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效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创建完善的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体系。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是造福于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自从低碳经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后,主要是从意义和途径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没有得到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而在创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时,必须要保证低碳经济具备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低碳经济在具备着理论基础后,也要对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进行有效研究,以此促进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1.经济学奠基。在早期许多经济学思想中,都相应的含有低碳经济思想,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GDP的产生,人们就已经走入一个误区,认为经济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GDP的增加。而在世界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并根据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不仅是关注一个国家的经济,也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发展进行研究。世界主义经济学是造福人类,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全球思想中的低碳经济理念,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相关学科比较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四种经济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是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对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研究。循环经济是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有效结合,构成有效的经济系统,是自然和经济和谐发展。按照生态经济,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指导。绿色经济的提出在20世纪英国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具备着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低碳经济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造福于人类。四种经济模式都体现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及高效率。生态经济是让人类需要服从生态规律,促进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对生态化进行循环。绿色经济是通过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消耗量。这些与低碳经济相关学科都会让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以高碳的排放量。
3.站在气候经济学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在《气候经济学》中就说明了气候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且随着温室效应现象日益加重,全球经济的发展受到重要影响。低碳经济表明了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碳的排放量,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4.站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上看待低碳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让人类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世界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保护了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对环境污染对经济造成影响,所产生的损失进行有效估算。并让破坏者明白自身的破坏行为是需要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代价。另外,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有效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低碳经济是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上,将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二、低碳经济理论的初期构想
低碳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研究。低碳经济会涉及到较广的范围,有着广泛、综合的视野。在研究低碳经济时,首先要将传统经济学为基础,将各类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并要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进行全面了解,并要充分了解针对碳排放量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其次在环境经济学基础上,要有效分析低碳经济所波及到范围,并对碳循环及成本进行分析。最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超标,大都是由少数国家在排放二氧化碳时,没有合理控制,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因此,在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时,可通过相关制度学对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三、 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分析
1.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可以有效改善“刺激消费”和“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通常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是经济消费的主要人群,使消费逐渐转化为享受消费。在现今世界,如果在促进经济发展时,依然是利用物质消费手段进行促进,那么就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消费方向向良性方向发展,能够使物质消费逐渐向精神消费转变和发展,让精神消费取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低碳经济丰富了经济学内容。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相应产生了与低碳经济相关工具。比如碳交易、碳期货及碳货币等方面。而且这些概念都得到较为成熟的发展,而且还得到不断的丰富。并且相关的经济学科也对低碳经济相关工具进行重点研究,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丰富经济学内容。
3.完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合作。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并随着低碳经济衍生的相关理论,都是国际经济的主要部分,将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行有效拓宽。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济学之间有效相应关系,经济学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在对国际经济学进行研究时,可以利用相关理论,对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本国的国家收入和支出进行平衡,建立完善的贸易和金融体系,保证贸易金融体系能够与本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融合在国际经济学体系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4.低碳经济合理解决了环境问题。低碳经济能够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在交易环节中,为了减少交易中的各项支出,利用低碳经济理论通过界定产权的相关办法减少支出。在交易支出中,政府机制会受到限制,无法发挥处于更大作用。在处理各国之间的温室气体环境问题时,并且温室气体也无法界定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环境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低碳经济中的相关工具,比如碳交易、碳贸易及碳关税等工具,对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总结
在低碳经济研究中,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时就需要从各个方面研究分析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保证低碳经济具备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分析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时,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丰富经济学内容。并可以完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合作,解决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在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研究中,可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商丘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资源与环境,2011,36(07):556-559.
[2]丁斯奥.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探索[J].商业经济,2013,34(02):113-115.
[3]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学术论坛,2013,37(15):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