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助农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韩国 新村运动 新农村建设
一、韩国新村运动之前所面临的问题――发起新村运动的社会背景和科学依据
韩国山多,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村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60年代以来,人均占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最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另外由于大量隐性失业人口的存在,乡村部门内部又缺少常年性非农业工作机会,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就很难提高。
因此,通过实施新村运动的各种项目,一方面可以向农民提供大量工作机会,从而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
二、新村运动发展过程及成果
(一)新村运动的发展过程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的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多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2.扩散阶段(1974―1976年)
在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
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政府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以上是七十年代划分的三个阶段,八十年代后又划分了两个阶段
4.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
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
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至此,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教训
新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韩国的学者们在一片赞扬声中比较冷静地反思了新村运动的失误和教训:
1.政府过于干预,农民过于依赖政府。韩国学者强调,学习和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时,尤其在初期政府启动和领导时要注意防止运动行政化倾向。政府干预在运动初期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但从决定、施行到评价往往比较匆忙,难免助长长官意志和决策失误,缺乏科学、周密的论证、听政和反馈程序,矫正起来成本与代价很高,有些社会效应是不可逆的,因而无法挽救和补救,损失也比较大。
2.过于注重物化建设,环境、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实绩主导”的政府行为,有时缺乏远景规划和长远设想,过于注重物化的硬件建设,在现代化的名义下破坏环境,低估甚至破坏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有些损失是不可逆的。
3.产生农业污染。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施入大量农药、化肥,产生农业水土与环境污染,在土壤与环境中留下大量农药、重金属残留物,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
4.过于注重农村住房的改善,致使农民负债累累。当时的韩国政府内务部过于把住房改造当作新村运动的主要工作,超越了当时农民的承受能力,导致农民开始负债经营和生活,把好不容易消除的城乡收入差距又拉大了。到目前,韩国农民的负债率还很高,成为限制农民收入增长和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障碍之一。
5.未能克服小农经济和农业继续衰弱的困局。东北亚地区日本、中国、韩国的国情相近,农村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生产率和效益偏低,这是很难逾越的自然客观因素。虽然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也不可能克服这道天然屏障,即使是韩国的新村运动也未能挽救这种局面。
三、韩国新村运动给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与我国现实情况的对比分析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目前的现状与韩国当年有许多相似之处。
就经济背景看,城乡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而且中国现在的情况比韩国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按国际经验,城乡收入差距在1.5倍的范围内属于“正常”,因此韩国当年的情况并不算很严重,而中国现在的城乡差距却是世界罕见。
另外,韩国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所具有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等,都与中国目前的状况有某种程度上的可比性。
(二)韩国新村运动给我国及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如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央的规划建议,首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收入,这与韩国的新村运动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我们所处的环境毕竟跟韩国当时的背景不同: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但农村的基础设施老化、贫富差距悬殊;我们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却又实行了20多年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我们一度有十分普及的近乎免费的农村医疗和基础教育制度,现在却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显然,我们的起点高,但情况更复杂、难度更大,一旦行动起来,可能也更容易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韩国国家虽小,许多做法不可简单照搬,但我们两国同属人多地少国家,又具有那么多的相似点,他们的有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此,我们根据韩国的经验,也根据我们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实际区情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中极为迫切的任务。宁夏南部山区可以走“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的路子,以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发挥优势,狠抓结构调整,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走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化建设的路子,使之逐步向大规模、大市场、大营销的方向迈进,真正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企业。同时,要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制定出台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可持续开发的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工作。
2.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积极支持。
1998年至2005年的8年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30.2亿元。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扶贫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宁夏2005年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200多万元,本着“救急救难”的原则,对山区“雪中送炭”,对川区“拾遗补缺”,实施了69个项目,重点解决了少数民族聚居县区乡镇的教育、饮水、道路、电力、医疗等基础设施及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困难,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但是应注意在扶持、投入的过程中不能抑制和抵消农民自发、自助、协同的创造性,在策划时,专家、学者必须参与制定、监督和评价。
3.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九五”期间,宁夏公路每百平方公里密度为15.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仅83公里,国省干线公路2510公里,农村公路8007公里。2001年起,宁夏确立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两头抓”的公路发展战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是着力解决村通乡公路,第二步加快乡到县、县与县之间的公路连通,第三步是建设市县城市入口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的连接。到2005年底,宁夏全区188个乡镇通车里程达13000公里。
4.要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论文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
一、森林生态补偿的定义
众所周知,森林具有诸多价值。森林最传统的价值,也就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薪材。森林内在的价值,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环境(当然包括森林)是拥有一定权利的,它自身也具有其自身独立于人的存在的价值。作为在理论上探讨和思想进步上的一种指引,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独立价值对于我们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等学科,都在解释和证明这样的一个结论。在美国,这类代表非人类自然事物的公益诉讼已经形成了一种判例。比如其中比较有名的:格兰德河鲦鱼诉美国垦务局局长约翰·W·基斯案(美国上诉法院第十巡回法院,2003年)。森林社会价值,所谓森林的社会价值,是指森林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人类社会的自然生存、自然发展与社会生存、社会发展两层含义。生态价值,森林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肺”,缘由基本上是因为森林能够吸附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的功能。森林对于我们而言价值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保护好森林,养护好森林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当下我国森林补偿方面法律问题的凸显,笔者以此为角度阐释一些看法。
在定义“森林生态补偿”之前,先要解释什么是“森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没有对“森林”的含义作出解释,而只是根据人们对森林的使用用途的不同,将森林分为了: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个类别。究其原因,依然是没有跳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但是,当今的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早已渐渐抛弃了这种纯粹以人的视角去审视和衡量自然价值的理念。另一方面,对于森林的理解也不应该仅仅只是将其看作是一棵课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应该整体的思考。首先承认森林具有独立的内在的价值,并且将森林其本身也当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个自然系统的功能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具有价值,同样也是对于别的生态系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维持它们之间稳定与平衡的价值。有的学者对于森林所下的定义是:“由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与其所生长的灌木地、湖泊及沼泽地组成的协调共生的生物社会。”笔者对这个定义比较赞同,但是这个定义还是比较狭窄。因为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昆虫等都是森林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它们的存在对于森林的稳定和能量的平衡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这个理解,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联系和整体的观念去理解森林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含义。所以,在生态补偿意义上的“森林”的含义应该是:森林是林木和其他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各种伴生植物、动物、昆虫等生物及其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综合体。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生态补偿”,有自然科学领域和法学领域两个方面不同角度对“生态补偿”的理解。其中,生态学方面,主要是把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生态补偿是在生态系统自身受到损害之后,通过自我的修复和恢复,使之回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也可以叫作是“自然生态补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和收益与支出的总量平衡。经济学方面对于“生态补偿”也主要是持干预主义(外部性理论)和市场主义(科斯定理)来下定义。如有学者认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以上对“生态补偿”的理解来自生态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虽然这些定义不能成为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的定义,但是也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
从法律领域来看,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其内容也是以为权利和义务为主体的。那么,从法律领域对“生态补偿”下定义的话,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出发。笔者认为,生态补偿应该包含至少两种“补偿”,一是,对于为了维护生态效益而放弃发展机会和为生态效益的维持和增加而不行为或行为的人的补偿;二是,对于从森林生态效益所带来的正外部性中获得利益的人对森林本身的补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森林生态补偿”的定义是:补偿主体(包括国家、企业、自然人及其他组织,后文详述)对于为了维护森林生态效益而放弃发展机会、为森林生态效益的维持或增加而不行为或行为的人的补偿和对于从森林所带来的正外部性中获得利益的主体对森林本身的补偿。
二、森林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可见,“协调原则”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和有关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脱离了该原则就很可能背离了环保的目的。另一方面,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和我国提出的“协调发展”,只是文字的表述不同,其实质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森林生态方面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环保要同经济发展协调,那么从另一个方面看,环保的发展也是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我国并没有形成成体系的,统一的,完整的补偿模式。在森林生态补偿的方法和主体方面都比较窄,不利于环保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当下人民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高的大背景下,应该在森林生态的补偿方面下足工夫,力争与经济发展相平衡。
(二)环境正义的指引
“环境正义”是环境哲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环境正义是其中的主要问题。环境正义是指在环境政策和规约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方面,对每个行为主体(国家、组织或个人)来说,都能得到平等地对待和富有意义地参与。在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正义”的侧重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环境资源及其所带来的正外部性的永续利用。
环境正义中的三个基本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对后代负责原则。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统领后两个原则的。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自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才可能使森林资源良性增加,克服现存弊端。
(三)“等价有偿”的要求
“等价有偿”原是民法中的一个概念,是公平原则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的体现,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损害的时候,应当等价有偿。
森林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它有其自身才在的独立的、内在的价值。对于森林的正外部性在当下的时代已不应再是免费的午餐。享受了这些“生态服务”的受益人就应该承担这些所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就可以直接的收归森林生态补偿基金,作为育林、护林、栽种新林的资金来源。这样,也能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使每个人都感受到森林的生态保护都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在负担着森林补偿的费用。
三、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现存问题及改革对策
(一)补偿资金来源单一,应扩大补偿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我国《森林法》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所实行的生态补偿,资金大多数来自国家财政,再由地方财政配套负担一部分。通过财政拨款来扶持生态林的建设与维护,固然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也十分有限,一旦政府财政状况不好,承诺的资金就得不到保障,林业基金就很有可能被搁浅。同时,补偿需要的资金数额大,单单依靠政府则会因政府投入资金数额有限而导致补偿标准偏低或补偿不能及时兑现,达不到补偿的目的,不能反映生态效益应有的价值,损害了经营者的利益。此外,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森林生态补偿金基本上演变成了林业部门、林场、保护站等林业职工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行开支的主要资金渠道,林农最后得到的补偿金可能只是其中的小部分,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当地群众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保护的效果⑧。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措施,除了加大财政支付力度,还应通过其它方式扩大补偿主体,拓宽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大财政支付力度。森林生态效益是一种公益效益,属于公共产品。长远来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基础保障和宏观调控。然而仅仅依靠当前从财政中划拨出部分资金作为林业基金不能满足补偿的需要,应该设立“森林生态补偿税”,向受益人和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征收,用以补偿生产森林生态效益所耗费的成本,维持生态产品的再生产,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2.发行“绿色森林彩票”。需要资金资助的公益事业,特别是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支持的关系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绿色森林,运用发行彩票筹集资金是完全必要的,并且可行的。同时,发行彩票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扩大森林保护的影响力。
3.设立受益部门补偿基金。可以由环保部门牵头建立“森林建设补偿基金”,从育林基金、征占林地费等收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建立补偿基金。也可考虑从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生态补偿基金。目前我国己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让受益个体不再免费享受森林生态效益,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
4.应用BOT融资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BOT的实质是政府将本该由财政投资、公营机构承担建设和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授权方式特许给外商或私营机构来投资建设和经营。这样可以在减轻政府负担和扩大外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及投资建设规模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支持和积极性,降低建设成本,提高项目建设效率。而且利用BOT模式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建设,不同于完全的商业化或私有化,政府对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建设仍掌握战略控制权,待特许期满后,整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将移交政府所有。
5.接受捐助。社会捐助可以为环保人士提供表达心愿的途径,也开辟了环保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单位、个人的捐助或援助。环保NGO组织的发展也为社会捐助环保资金提供了保障。 转贴于
(二)补偿标准过低并且单一,应当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引入市场机制
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不难发现,资金补偿的客体仅仅是管护费用和基本防护费用的一些刚性开支。且根据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即75/h㎡,这些费用只能是一种补助,很难基本达到营造和防护森林真实的成本水平,更不用说对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林农的发展机会损失进行补偿。“据调查,生态林的营造需要2100元/h㎡,而管护的费用至少需要150元/(h㎡·a)。而利用生物量法计算全国平均森林碳汇的价值为320元/h㎡,是补助当前补助标准的4倍左右。”
我国现行的森林生态补偿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和价值核算体系。例如:南方地区,其经济发展程度比北方发达,划为生态公益林后,其丧失的机会成本比北方地区要大得多,难以调动人们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此外,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林区所耗费的抚育成本也不同,不同地区的群众的发展机会损失也不同。这些都应当纳入补偿标准的考虑范围。
因此,我们认为确定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应该核算好森林的生态价值,将其生态效益合理量化,而不应单纯地考虑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成本核算包括公共建设资金、劳务投入、风险投入以及为保证生态体系稳定失去商品经营机会的损失。这应当是补偿标准的底线,也是对林农利益的最低保障,若补偿低于这个标准,则是对林农利益的剥夺。对森林生态效益成本和价值的量化只能构成补偿的最低标准,补偿标准的确定还应当在此基础上由交易双方进行博弈与协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的参与来弥补政府补偿管理成本高,速度效率低的弊端,并依托市场法则来规范市场行为,将生态服务功能或森林生态效益打包推入市场。因为市场补偿机制具有补偿方式灵活、管理和运行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可以通过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这样,在保证最低补偿标准基础上,实现生林生态效益的自主经营,从而更有效的落实补偿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补偿手段单一,应当实现多元化补偿,建立“造血型”补偿机制
当前主要是资金补偿,应该补偿方式多样化,拓展到技术,发展机会补偿等。森林作为林区农户的生活空间和场所,是林农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对森林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林业也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行森林保护后,不但直接减少了林农的收入,而且会影响当地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减少了林农的间接收入。所以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需求,通过优惠政策帮助其改变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并积极寻求森林多效综合利用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建立造血型补偿机制是对现有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补充。造血型补偿是指政府或补偿者运用项目支持的形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安排到被补偿方(地区),帮助生态保护区群众建立替代产业,或者对无污染产业的上马给以补助以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建立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是为提供生态屏障的欠发达地区构筑一个发展平台和空间,为其提供发展机会,激活其发展潜力,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探索“造血型”补偿机制:
1.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允许源头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招商引资和异地发展,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并以发展所取得的利税返回,支持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2.通过技术援助,虽然不直接投入资金,通过技术的提高,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谋生手段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技术援助可以包括技术支持和农经教育,增强林农致富的本领。
3.基础设施援助,为这些地区填补基础设施,丰富其业余生活,提高偶啊生活质量,激励其保护森林生太效益。
这将有利于调动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形成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通过发展促进保护,依赖保护促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四)法规制度相对滞后,应加快立法进程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理论和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缘中药多取材于绿色植物,许多人认为其纯天然、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因此许多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有些健康人也长期服用中药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然近年来临床中药毒副作用的病例时有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渐受人们关注。为了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笔者就中药毒副作用做肤浅论述。
1“毒”的含义
1.1古代毒性的含义
1.1.1“毒”为药物的总称[1]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里将药与毒并列,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
1.1.2“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认为药物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既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但也是药物损伤机体导致毒副反应的根源。
1.1.3“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1.1.4“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1.2现代毒性的含义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而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则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
2引起中毒的原因
引起中药中毒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剧毒中药本身因素剧毒中药因本身含有剧毒成份。如乌头含乌头碱,马钱子含士的宁等,有严格的用量用法,稍有不慎,易引起中毒。
2.2剧毒中药误用因素剧毒药在临床使用或民间自用都较谨慎,发生中毒者,一般均非正常使用或误用因素。如以商陆误作人参,以洋金花叶误作紫苏叶等。
2.3用量过大有些人误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小,不必严格控制剂量,在求治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如曾报道有人大量服用人参出鼻血。
2.4炮制因素中药在临床应用之前,一般需经过加工炮制,炮制得当,可以进一步增加疗效,降低中药毒副作用。但是,如果不合理炮制或炮制不完全,反而疗效降低或增加毒副作用(特别是剧毒药)。如雄黄有毒,水飞后使药粉达到极细和纯净,降低毒性,便于制剂。
2.5配伍因素单位中药成分复杂,组方后的作用机制就更复杂。有时,两药配伍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相反),或能降低药物功效(即相恶),对此,古人就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使用,以避免毒性反应发生。
2.6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个体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的差异,甚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中毒。如白芍、熟地黄、牡蛎,本为无毒之品,常人服用一般不会发生毒副作用,但有个别病人服用后引起过敏。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首先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 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由于现在大多数中药品种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更加突出。
其次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中国药学大辞典》认为黄丹、桃仁无毒等等,说明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的过程。
再次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自建国以来,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如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等。因此认真总结经验,既尊重文献记载,又重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保证安全用药。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毒性,合理使用中药,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就一定能在世界医药事业中不断发出熠熠光芒,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仲春万物发,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而其来源,有多个说法。其一,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传说是与避免疾疫有关。因为清明时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所以人们也有镇压疾病,让人身体健康的希冀。“漏泄春光有柳条”昔日人们见柳树随处可生,慕其生命力顽强,尤其希望从其柔韧中获得生命绵韧悠长的神奇力量。其二,杨柳依依,更轻轻触动着人们对逝者的不舍与难分及对生命的眷恋与珍视,再加上“柳”与“留”音近,人们折柳赠别,愿春常在,随处可生。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到了唐代以后,佛教传入,观世音手持柳枝,更将杨柳赋予辟邪镇恶神功,人们称其为“鬼怖木”,渐渐将其古老含义与实用心理融为一体,形成“取杨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风俗,不少家庭还在祖先神位插上柳枝,以挡避无人拜祭的游魂侵扰。
祭品要用烧猪
烤烧猪是广东祭祖的重头戏,红皮赤壮,寓意宏图大展。很早以前就有“太公分猪肉”的说法,所谓“猪肥屋润”,那是因为当时家里有大猪就说明生活水平很不错,所以每年过清明,一个家族就会挑出最大的猪来拜山,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并许下良好的祝愿。
在清明几天前,家中就开始忙碌。男子大多到店铺预订烧猪。古时祭祀,级别与祭品十分讲究,所谓“诸侯之祭,牲牛曰大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普通民众则只能以猪鸡为祭品,这,自是古礼所限,但因随手可获,也就延续千年,渐成规例。
要吃蔗和荞头
在珠三角的南海和顺德等地,清明流行吃甘蔗,而且吃法颇有讲究。大家认为,清明吃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甘蔗为青玉蔗。因甘蔗为青,对应春天,再加上甘蔗“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对于扶老携幼,漫山踯躅,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拜山者来说,可谓时令佳物。此外,大嚼甘蔗,暗示子孙齿固身壮,代有传人。吃甘蔗的时候,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在顺德,扫墓带上甘蔗还有更深的用意,主要是便于他人识别。通常是在拜祭后,大家在坟前将甘蔗削皮,吃甘蔗时要把蔗渣留在坟墓周围,以作标识,表明此坟墓已有后代拜祭过。
除了甘蔗,荞菜也为清明时令蔬菜,因“荞”、“轿”音近,也暗含祖先乘轿回家的意思。人们更将所分烧肉带回家中,烹制荞菜炒烧肉,让家中女子分享祖先带来的余荫。
拜祭用的纸钱有讲究
拜祭用的纸钱一般用金银两种。其实,纸钱以前大多以竹制成,故称“竹纸”、“土纸”或“粗纸”,《顺德县志》记载碧江出竹纸。纸钱上有图案,黏以金、银箔片,分别称“金纸”、“银纸”。金纸大多用于祭祀神明或作福,银纸用于祭祀先祖或游魂。不过,也有将先祖视为神明,或先祖曾官高禄厚,后辈也让他们提高待遇,享受金纸。比较讲究的家庭,先人去世三年内多只用银纸,以其洁素,寄托哀思。
拜祭完要在碑石上压三张纸钱
待到一切妥定,人们多在碑石上用石头压上三张纸钱,表示已拜祭祖先,而非无后孤魂,也让其他陆续后来者看到自己的一片孝心,这,就是所谓的“迮纸”,如今,“迮纸”仍在许多乡村中为清明婉称。
拜祭宜选用白色的,穿着素色衣服
对于户外,有一种偏执的狂热与喜欢,并固执的坚守,这样的爱好被很多人喻之为疯子行径,她,不想习惯,却无力更改,于是对自己说:当你真正喜欢一样东西,而它又给你带来伤害的时候,这是老天在考验你是否足够坚持。
人生至少要有那么一次冲动,那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趁还年轻,背起背包,上路吧
旅行,时间维度上的短暂停留,空间维度上的大步前进。其意义在于看风景的心情,以及心灵与风景的融合,她不常记日记,也从不写攻略,要她说什么旅行的意义她也说不出来,她只是很享受在路上的感觉,她一直相信,最美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一直想去一个地方,它的名字叫做齐云山,因为不记得曾经是谁,不经意的相约她去那里驴行,
齐云山------
观听地名就足以让人充满遐想,于是一个从未听过的美丽名词便这般轻意的植入了她脑海,开始查找许多关于这个地方的资料介绍:云海、草甸、仙境、了望塔、思亲石、苍暮晨风……,看着看着,她开始不淡定了,也开始对那个地方有了不一般的向往
N次的计划过齐云山之行,却总是因为许多外在因素一再的搁浅,于是越发的惦念,像一块心病似的被啃蚀
这个八月的某天,一个特别的日子,之所以说特别,是因为那天是观音的生日,大清早五点,天还没有亮,一行人,背上包,一辆车,一个陌生的终点,就这样,出发。
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旅行,大家相邀穿越的理由源自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向往,简单、干脆,不拖泥带水,像云的轻淡,风的自然,那一直是她想要寻找的感觉、寻找的同伴。她是一随意的人,讨厌复杂、讨厌繁琐,
她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因为出行就激动的一整睡不着的人了,学会了淡定,超常的淡定,同伴中除了两个人已经去过齐云山之外,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没去过的,相比个别同伴们的激动心情,今天的出行她很恬淡安然,没有过多的激动,只有文字也表达不出的开心……。
车子穿越黑幕前行,晕车原故、摇下车窗,晨风扑袭而来、微凉清爽,吹之让人精神大振,一种爽人的潮湿濡润着大家的肌肤和心情
看着车外模糊风景,听着同伴的你言我语,想着自己的万千思绪,别是一番感叹在心头
途经营前镇上,天已大亮,吃了早餐,购买干粮,出发。
七点四十分,车子到达山脚下,一股淳厚的泥土气息迎面扑来,一阵心旷神怡的情愫在心头弥漫,久久萦绕,一片田园风光在眼前徐徐展开,静谧恬静的乡村原野,低矮的农屋瓦舍,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作,有如世外桃源,不禁遥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恬淡、闲适生活,不经意间,心底的那丝恋乡之弦是否也被拨动了呢?心系故乡,应该是每个人都暗藏心底的情结吧!
车子停下,大家心情雀跃、兴奋,留下司机在原地等待之外,全体成员背起行囊开始今天的徒行,徒行不到一分钟就经过一条小河流,小溪潺潺绕村庄,木桥横跨渡行人,这是多少人的梦里水乡呀,淡定如风也忍不住在古木小桥上大摆造型,要沙为他定格永恒瞬间,留下此行第一张纪念照
十分钟后开始步入竹林,竹林小径悠长高远,小径总在盘升,似乎没有尽头。高,是此行产生的第一感觉,累,是心中最直白的话语,满山幽竹,节节挺直,在空蒙的天色中,风,翻舞翠叶,在低吟浅唱,雨,敲打青竹,似乐弦合奏,踏着幽径前行,再前行。。。。
三十五钟后,传说中的夫妻树下,大家相约休息,同伴们又开始相互调侃、嬉闹,留影,大家的脸上哪里还能找到刚才气喘吁吁的影子,全是一片灿烂欢颜。
休息五分种后,又开始出发
竹林还在延伸,跨过小溪流多少条也没去记了、青苔遍布的木桥貌似也过几座了、穿林越岭好像已经很久了,终于走出了那片竹海丛林,没有了遮挡,眼前突然一片开阔明朗,,但是扑入眼帘的是飘飘缈缈的烟雾,绰约多姿的云缕,云气变幻岚光隐约中挺拔着它伟岸的身姿,看不远,但给人一种振作和充实。上山的海拔越来越高,山上的风景越到高处越是美。
一路嬉笑、怒骂。一路戏水、留影,一路驻足、眺望
走到高处,路上开始不停遇到下山的当地村民,打过招呼后相互背向前行,有的也会交谈几句再擦肩而过
第二站休息的地方,已经是上山两个小时以后的事了,大家开始瓜分带来的食物,补充能量,也减轻负累,最重要的是遇到一个上山的当地小朋友,从他口中得知观音生日这天四乡八邻的居民会上山拜神,还有很多远方来客会去山上露营游玩,山上还会免费提供三天的餐饮,所以大家不怕会在山上饿肚子了。据下山村民说,这里还只是齐云之颠的一半,遗憾的是忘记问问二站休息的地方叫什么名
让人欲罢不能的高度,所有人心中应该都是感慨良深
再次出发的时候,小朋友与我们同行,遇到的村民越来越多,有上山的,有下山的,好不热闹
到了传说中的草甸,真的是牛群相依,云雾象精灵在不断的变幻舞步,在山间轻盈、柔美的摇曳。
好汉坡听说很久了,身临其境才真正读懂了它的含义
大风口,以为只是风大而得名,原来还有其它的含义,也许只有你到了那里才能真正领悟它的神奇,而今天这地方于他们而言,更是有了另一种非凡的含义,因为在这里,上演了“两军”会师,所谓“两军”,乃是相约上山的同一群人因为天气原故分成两批上山,下山的同伴是头天去的,在山上露营,相遇之时下起朦朦细雨,就连老天也在为他们喜极而泣,短暂的交流、拥抱、挥别
前行,前行,再前行,路在脚下,好一片悬崖峭壁,到底承载了多少遗世的孤寂,你的险峻是否永远是人类的脚步无法丈量的距离,逗留过后,豪迈转身,向终点靠近
齐云仙庙,人群,帐篷,牛群一切都开始步入眼帘,再说不激动是假的,四个小时的徒行,终于有了它不一样的意义
洗手、捐款、敬神、求签、午饭,一气呵成、完毕,开始优哉游哉的赏景
登上山顶,云雾总是忽散忽弥,就象俏皮的白衣仙子在和大家捉迷藏。似真似幻,看不真切,只有短暂之间,云雾散开,若隐若现,终究无缘得见神秘面纱下的真容,齐云山是变幻莫测的,每时景致各不同,在那上面不到一个钟的时间,就遇到了雾、雨、晴不同的天气。
牛群穿梭,仙境在天,云雾给了齐云山永恒的美丽,沙漠懂了它的孤寂,随风知了它的希冀。兰馨留了它的点滴,小妖量了它的距离,天使探了它的神秘,飞龙恋了它的云奇,遗世的美丽里,记下了所有人的足迹。
每一座山都会有属于它的故事和传奇,翻开今天的扉页,那里记录下了关于他们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