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面发展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核心和基本原则,它使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找到通往人类解放之路。精英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揭示精英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探寻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过程与精英教育的演化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而实现这些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要依靠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其次,消灭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认为,要消除人的异化,就要通过革命的方式私有制,消除私有财产。最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途径。
(二)精英教育的发展
“精英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出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就精英教育而言,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双重含义:一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阶段;二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初期的精英教育被赋予“量”的规定性,标志着少数人在享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大众教育已经日益普及,而伴随着教育公平的基本实现,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社会问题,接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多与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以及全球化发展带来的人才竞争。人们开始重新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寻找质与量的平衡点。在此背景下,精英教育开始顺应社会需求逐步演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模式是指建立在高等教育总量基础之上的、由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具有质的规定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精英教育的“质”的特征被强调,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
二、精英教育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理论表明,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精英教育,作为当代重要的教育模式,成为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精英教育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精英教育,在目标上有助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高阶能力发展。从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来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文化成绩上的差异、也表现在性格、能力方面的差异、乃至学习成长的环境、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精英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模式中单一落后的教学技术、缺乏个性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帮促者、指导者。这种教育模式首先顺应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引导了学生的全面这种高阶能力包括创新、决策、问题求解、自我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等系列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只有对自己有一个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精英教育的强大后盾
人不仅受到教育的指导,同时也是教育的实践主体,所以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人们的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人们有能力不断变革发展教育模式,继而就会创新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推动其不断成熟化、系统化。同时,人的需要的发展也成为精英教育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自身各个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断扩大、不断提高,这就要求精英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这在无形之中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性被强调,人们不再局限于单调的发展中,反映在教育中就是对教育层次的挑战,不同的教育层次需求。所以,只有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推动精英教育的进步。
三、精英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精英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不断创新精英教育模式,探寻精英教育的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的实现路径。
首先,必须发展有层次的培养模式。精英教育,首要教的是社会责任,是人文精神,是政治素养,然后才是个性气质培养。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其对“精英的特征”的定义上,也是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所在。它认为,精英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并愿意脚踏实地为之奋斗终身,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领社会进步。在树立目标之后,要具有优秀的个人修养,能团结并带动周边的群众,朝着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共同前进,以谋求共同发展。因此,将培养模式逐步层次化,是精英教育所要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次,建立并完善复合式人才评价体系。经济高速发展,新兴行业的大量涌现,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而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的滞后,势必会造成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混乱,无法正确引导人才的发展方向。这些都表明,构建一个科学、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将教育引入人才选拔机制,使之更准确的把握社会需求,选拔综合型人才。而在教育成果的鉴定中,运用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正确评估毕业生和学业成果,则能更科学的分析和鉴定现有教育体制的实际效用,从而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
另外,强化实践教育意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理。马克思早已对实践做了最好的诠释。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过程。毫不夸张的说,人才,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才能成人成才。只有真正的投身实践,去看、去做、去思索,人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并在不断发现、解决的过程中,得到理论知识的升华;同时,也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深刻认识到真实国情,才能体会到社会所赋予的重大责任,并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重新自我定位,自我成长,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语
曾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题。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大力推行精英教育的普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重视精英高校的培植,树立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完善精英教育体系,才能使精英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挥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飒.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关键词:本科教育;科学研究;生产实习;道德教育;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03-02
本科教育是大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如何能够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或者学习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本科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很多高校向研究型大学发展,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分学生也抱着混毕业的心态,对学习没有激情、对未来没有憧憬、对生活没有热情。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也降低,普遍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比相差太远了”,“素质不高”或“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等很多消极的态度,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自我否定。为什么?仅仅是因为这几年大学扩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吗?答案肯定不是的。扩招的目的是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那是什么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呢?按理说,随着我国教育资源的丰富,学生获取资源更加便捷,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更高,为何反而不受大众认可呢?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大家普遍认为,高考最难,大学毕业相对简单,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进了大学就可以毕业;高中的强压和大学的放任,让他们犹如脱缰的野马,四年光阴都荒废度过。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述本科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本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联系
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密切相关,本科教学为后续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研究工作也完善了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通过本科教学中的创新设计让大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认识,为他们揭开了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让他们能学以致用,增加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科学创新教育计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环节。
与过去相比,我国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水平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之对应的大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可以说远滞后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科研活动,参加“奋进杯”、“挑战杯”等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力和创造力,但比较遗憾的是普及率不高,只有少数同学参与。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参与度不高,二是学校提供创新研究的资源比较欠缺。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可将创新设计作为必修课加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当中,提高参与度,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魅力;或由社团定期举办“小发明小创造”等类似的创新活动,激发同学的兴趣;另外,学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他们为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另外,随着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推广,在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教育问题。譬如各个高校间评估基本取决于高校申请的项目和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而忽视了本科教育重要性;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也基本取决于申请的科研项目和在国内外著名期刊的数,而在本科教学方面的好坏仅作为参考意见,导致了大多数高校老师为了职称晋升,将主要工作重心放在科研工作上,而对本科教学敷衍了事。因此,如何把科研工作和本科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根据不同教学目的有所区分和侧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重要考核指标。
二、本科教育与生产实习的联系
生产实习是学生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是工科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2]。
与过去相比,现在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课堂里,而在生产实践中参与度不高。虽然每个学校都有金工实习、工厂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实习时间短和学生人数多,绝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至于对机器的具体操作和生产工艺等可以说完全不知道。造成这种局面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没有实践经验,企业不敢让学生去操作,同时也由于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现在很多企业并不欢迎甚至拒绝学生去参观。因此,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对于他们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可采取相应的措施:(1)由于企业的改革和学生人数的激增,学生不能在车间停留过久,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导致实习无法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为了能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学校应与企业积极联合制定好策略,实现双赢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工厂里工人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但实践经验丰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经验,企业和高校的需求正好互补,如何利用好这种关系,很值得深入探讨研究。(2)学生的实习时间较短,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联系起来,高校应调整教学安排,增加工厂实习时间,至少有一个学期的工厂实习,培养真正的技术型人才,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取得创新。(3)另外,也可鼓励大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老师定期检查并进行监督。
三、本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
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道德体系并没有与之匹配的发展速度,甚至在很多方面出现倒退现象[3]。比如,(1)耻为人的底线。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在物质方面与其他学生相差甚远,而产生自卑心理、沮丧、自我怀疑、绝望等负面情绪,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自我孤立,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形成社会的不公、仇富等心态。而有些环境优越的小孩,从小都是父母呵护和宠爱,没有基本的道德观,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终会受到法律的严惩。(2)诚信,近几年大学生诚信问题也是备受关注。考试抄袭、弄虚作假、见财起意等现象层出不群,这些不仅损害大学生的个人形象,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以后在职场中的发展。(3)礼貌礼仪,也是现代大学生比较缺乏的精神。比如上课穿拖鞋、上课吃东西、上课玩手机、上课睡觉等比比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缺乏活力;同时,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服从意识减弱,完全不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精神面貌。因此,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在《礼记・大学》中提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可见,只有先提高自身素质,才可以经营好家庭和处理好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素质是大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可通过社团定期举办礼仪讲座,为了能够提高执行力度,应将讲座学习计入学生学习课程中;也可组织学生去养老院进行对应服务,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一举两得;鼓励学生回家为父母分担家务,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让他们更懂得孝顺父母。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环境,虽不能做到完全改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至少可以改正他们所原有的一些问题。
四、本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看到这个小标题,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本科教育与体育教育有什么关系。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现在普遍大学生的体制偏差,以前传统1000米的体育测试,在很多高校中也取消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出现了继续下滑[4]。主要原因:一是目前的教育体制过分注重学科教育,而忽视体育锻炼,尤其在高中教育阶段,虽然安排了体育和活动课,但是基本没有执行,被语数外三门主课占去是常有的事情。到了大学阶段后,也会安排一周一节的体育课,但是由于惯性往往受不到学生重视,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躲到阴凉处休息。另外,大多数学生由于高中被管的太严,没有业余生活,等到了大学处于没人管的状态,生活变得散漫,经常通宵打游戏上网等,白天上课睡觉或者不去,网络基本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吃饭叫外卖,基本不走路,更别说体育锻炼了,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的主要因素。二是大学体育教育安排的不合理,很多高校每周只安排一到两节体育课,而且到了大三、大四就不开设体育课了;同时,现在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学校也担心如长跑、引体向上等体育项目上会出现问题,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采取其他方式来增加他们的身体素质,而是盲目地采取措施――直接取消,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不能得到全面锻炼。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关乎着国民素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迫在眉睫,加强个人体育锻炼。大学生们最好能保证每周3次,每次40分钟至1小时的运动锻炼。值得注意的是,“突击性健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往往难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大学生应制定一个长期的锻炼计划,长期的坚持下去,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效果。
综上所述,口号喊的再响,说的再多,也不如做的多。只有将这些切实落到实际的本科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夏毅敏,王琴,何玉辉,彭兰,胡均平.高校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3):91-92.
[2]周建华,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9,(07):135-137.
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①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四个层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训;③学会怎样学习;④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
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生存。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审美教育;人生境界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36-05
终身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文章将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视阈中去考察,并且剖析成人教育为工具理性所干扰和控制的存在状态,进而探究审美教育属于人本质性的生存自觉的内涵,揭示审美教育在成人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意蕴。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成人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性获得自由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分发展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儒家的“尽其性”思想中便有体现。《礼记·中庸》云:“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尽其性”不仅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它最终要完成“与天地参”,这是从人的发展出发的、对万物一体之存在状态的达成,这个思想实则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终将通往超越的人生境界。而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并完成的主要人生阶段便是成人阶段,“尽其性”也可以说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的形成。因此,无论将成人教育以什么样的形式分类,其宗旨无不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便是最基本的成人扫盲教育,也不能不说是向人的全面发展所迈出的第一步。
1.作为终身教育主体的成人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人历经一生的时间所要努力实践的,而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就成为关乎人的存在之根本问题的思想与实践领域。对此,古代思想家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孔子曾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与学生子路有过对话:“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这里所说的“成人”,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孑L子在此指出的“成人”所应具备的素质,与《周礼·保氏》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个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而对于自己终身努力求索的人生状态,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在道出自己终身学习之个中滋味的同时,也在向他的学生揭示终身接受教育和学习的人生超越意义。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论语·述而》)的孔子,也是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最杰出的典范。在现代社会,法国成人教育家、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朗格朗在国际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于1970年出版其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书中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把教育看做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思想理论明确了终身教育便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伴随着人生命的全过程。
在终身教育中,成人教育相对于非成人教育无论在历时、范围还是在内容上,都占有主体地位。在古希腊,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之后自己创办阿卡德穆学园,亚里士多德离开老师柏拉图的学园后创办了吕克昂学园,这两个著名的学园都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和学者来此学习和研究。古希腊三位思想家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与中国的孔子所从事的传道授业,都可以称为人类教育史上最成功的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主体的成人教育原本蕴涵着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体现终身教育“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之意义。现代成人教育在为成人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已远远超越了古典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更多地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掌握上,这是有别于古典时期的现代成人教育的发展状态,而这种现状又为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善传统教育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总之,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重心应逐步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转变[1]。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针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分析
1.1个人能力发展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看,个人能力指存在于人的身体,人在生产某种价值的过程中,利用体力与智力活动的总称。由此可见,人的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心理、生理方面的素质,涵盖智力、体力、社会能力及自然四个方面[2]。其中,体力及智力作为人从事各个活动的生存需要基础及身心基础,人所有的生命活动均涉及智力及体力,只有维持生命体征才能涉及发展,缺乏足够的个人能力是难以获得成长的。所以,要想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培养,首先必须培养人的个人能力。
1.2人的才能整体发展基于人的能力培养方面分析,不难看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进而促进人的个体进步。因此,为了促进人的才能的整体发展,需结合社会、自然的一些成果,并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此外还有必要对人加以引导,唯有如此才能够促进人的才能整体发展。此外,必须注意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需为人提供优良、健康的实践场所,避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及思想,从树立人的正确思想观及价值观为基础,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协调共存、有机统一的。作为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因此,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与人能通过社会方式满足个人需求。同时,社会需求真实反映着个人需求,但是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受限,比如:在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人的需求也会发展一些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发展促进了人的进步及发展,进而促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相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涵盖人的能力发展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
人的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及动机性的心理及生理活动的总和。同时,近几年来,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不断进步,大学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不断改变,其个性呈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基于现今大学生的性格追求角度来看,均注重自我个性的表现,然而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及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性格、价值观及人生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处于信息时代高速发展阶段,其个性倾向特征尤为突出,例如:自信、自尊、独立、力求独树一帜,力求与众不同,是年轻、张扬、自信的年轻知识群体,主要体现于学习、生活、心理三个方面。
2.1在学习上的体现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的思维独立,创造性及批判性强,具备强有力的创新精神及怀疑精神,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于复杂社会现象存在独特的个人见解,偏好以网络为主,拓宽兴趣知识面,发表个人观念,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2.2在生活上的体现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的情绪及情感丰富,普遍个性张扬,追求时尚,情感表达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但是欠缺替他人考虑,自控能力较差。相较于现代大学生,传统大学生的情绪表现特点多为曲折性、内隐性及文饰性。
2.3在心理上的体现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对于成人存在着渴望心理,追求平等、自由、独立,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内心相对幼稚,心理素质相对不成熟,特别是抗压能力差。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以个性化教育为切入点,提高群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具备显著的价值作用。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性格缺陷,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步改变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法的糟粕,紧密联系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以树立个性化价值观念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作为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自由个性理论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其中,个性发展指人出生后,形成、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其实质为人类思想进步、性格逐步健全以及智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历程。所以,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实际上是对人的个性进行培养。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设想的理想化目标,发展人的个性及主体性是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属于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其目的为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措施为:(1)由于马克思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不进步,也无法达到总体的和谐,亦不存在全面进步的希望;(2)马克思理论以分析现实生产关系及人为切入点,得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作为第一生产力,其真正目标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为培养全能人才。对于个性自由来说,为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必要基础,在了解个性自由的内涵的基础上,需注重人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进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与此同时,完成“传统”转变为“自由”的过程,以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教育方法为主,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增强理性能力,逐步构建健全的自由人格,弥补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要求及人的发展需求为基础,选择正确、高尚、进步的观点、道德、思想完成培养活动,提高其素质水平。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探究
4.1注重学生个体思想个性化的发展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看,加强人的个性化发展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显著的价值作用。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课程改革原则为以人为中心,培养人的个性化发展。从中可知,为使学生的社会性觉悟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多与学生沟通,进而了解学生的诉求,与此同时,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清楚认识大学生的一些需求,比如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及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等,并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培养大学的自主学习能力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力求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大学生的发展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约束,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进一步健全学生的人格,满足人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学习能力是人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这一要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加强师生平等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普遍忽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教育方为教育主导,教育方又为知识传授方,社会地位高,社会优越感强,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人才的培养需求,逐步被社会淘汰。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主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淡化社会优越感,力求教学双方的平等性,以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特别是受教育方,准确认识自身不足,即暂时性及相对性的知识面贫乏,以自我勉励不断进步。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能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教师重视大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从根源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信息收集、信息破译及信息转化的过程,进一步完成信息吸收,实现思想的进步。
4.4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双方必须真诚互动,做好“听”与“讲”角色的转换工作,以双向互动方式为主,促使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引发思想共鸣,找出思想共识。此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授课的一种载体,而非核心,也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定位,显然这样难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了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有必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以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保证大学生在发展进程中实现全面化及个性化发展。在网络化时代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延伸至教育领域,人类逐步走向与现实社会相区别的网络社会。同时,网络社会不仅改变人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还创新了教育方式,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渠道、空间及手段。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尤为重视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为使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加快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综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概念,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为提出具体的创新教育策略提供显著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芳放.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2]史小禹.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