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管理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共物品;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90 ― 02
高校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提供者,其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资源。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具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可共享的技术条件和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机制。笔者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体制创新的问题。在共享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厘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经济属性,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的有效模式。基于此,本文试图整合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以大学生环境教育通R课程为例,发挥本校“湖南省环境教育中心”和“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探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及多元化共享模式。
1.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中认为,如果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那么该产品就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判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必须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成过程和资源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最开始是由生产者提供,在提供过程生产者需要花费时间、资金和智力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在资源共享之前,它具有私人物品性质,既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尽管短期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利用技术实现排他消费,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知识的外溢性广泛存在,使得教学资源排他性消费只能在短期内存在。一旦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很容易被复制,这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很难将不付费的使用者排除在外,无法排他消费。另外,实现了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任何一个使用者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不存在竞争性消费。此时,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由纯私人物品变成了纯公共物品。因此,必须从动态的视角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物品性质,为后续的供给模式选择奠定理论基础。
2.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2.1产权模糊导致资源供给困难
根据我国版权法规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对课程网站、视频资源、图片处理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应该享有数字版权的所有权益,也就是说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应该提取属于自身的正当权益。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权非常模糊,产权边界界定非常困难,很难实现真正的利益分配。首先,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很难界定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的属性类型,无法准确判断它的版权属性,也无法断定提供者有多大程度的创新,产权界定、利益分割均无法顺利实施。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是一个多元要素组合的过程,每一个要素都有合理的产权诉求,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更不用说资源共享。而且,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多数老师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更新后的教学资源也涉及到更多的产权人,如何区分产权主体?如何划分权益?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产权模糊是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外部性导致资源供给效率低
所谓的外部性又称之为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好的或者坏的影响,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故意的,他均得不到补偿,也不用赔偿。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外部性特征。数字化教学资源一旦实现共享,使用者存在滥用的风险,如可能大量复制课件资源,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资源共享的初衷大相径庭。此外,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正外部性,但提供者无法获得合理的补偿,缺乏共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因为一旦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成功,区域内所有的老师将得到平等的正面影响,同时也惠及了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均免费得到了高质量教学资源带来的好处。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而言,他只获得了资源共享的一部分收益,却要承担全部的制作成本,再加上高校之间本身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使得各个高校及老师均偏好于追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部共享,排斥外部共享,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资源共享的效率。
2.3资源供给的市场失灵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可供交易的物品,按理说可以实现私人供给,但实际上私人供给非常困难。首先,私人提供者需要承担全部制作成本,由于资源产权不明晰,外部性不能有效规避,私人收益不能得到保证,导致私人提供教学资源的动力不足。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繁琐,既有宏观的框架搭建,也有微观的版面设计,既有动态的课程更新,也有静态的知识呈现,既有理论层面的资源传播,也有技术层面的难点攻关,如此等等。对于私人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此外,还面临着私人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设计理念的陈旧等风险。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不能有效激励私人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除非政府提供成本补偿或者设定收费项目,否则私人供给会出现成本与收益的偏离。
3.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分析
笔者以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为例,探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供给的可能性及实现模式。
3.1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供给可能性分析
(1)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奠定了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认为公共物品在技术上很难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和收益过于分离,私人缺乏足够的动力提供,因此,政府才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最佳人选。但科斯证明了在制度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像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实现私人的有效供给,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为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此外,布坎南从产权视角证明了区域组织提供公共物品是可能的,且从组织和制度上解决了成本收益问题,有效规避了“搭便车”行为。巴泽尔也认为产权不是绝对,应该从动态的视角,考虑技术和制度的变化,选择最佳的供给模式。这些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提供了理论支撑。
(2)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笔者发现在本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优势学科院系能够把握时机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而其他非优势学科院系则只能靠学校出资建设资源数据库。同样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供给,但供给模式不一样。这是因为优势学科院系拥有较多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充足,能够率先进行内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另外,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也增强了优势学科院系的排他能力,客观上刺激了他们敢于优先使用最新的数字化教学理念。笔者参与的《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就是基于上述优势条件,率先在学校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3)学校投入有限也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我国大部分二本院校学科平台建设经费有限,基本上靠上级拨款,拨多少钱多少事,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长期落后于际需要。因此,在学校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将一部分教学资源建设推向市场,利用市场高效的配置方式弥补学校配置的低效。另外,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部由学校供给也存在成本过高的风险。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也产生了高额的行政管理费用和激励扭曲的风险。
3.2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分析
(1)学校供给模式。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下,学校或者主管单位仍然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像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这样需要高投入的大型公共物品建设项目。对于大多数院系来说,学校的强力供给才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因此,面对当前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校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紧跟国际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发展趋势。同时,学校还需要从制度层面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可以先给每个院系设一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验收,达到优秀的继续大额度的支持资源共享建设,低效率的院系则不能获得继续资助,并可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核减运行经费等。
(2)市场供给模式。公共物品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政府供给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提供。比如在《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过程,网页结构设计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单靠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完成,我们就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承包给某公司,由他们负责设计网页结构,我们负责慕课内容,合力完成了初步的框架搭建,大大提升了攻击效率。
(3)学院自组织供给。由于学校各个院系发展不平衡,优势学科院系具有更强烈的学科建设意愿和建设实力,优势学科院系完全可以通过自组织供给,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院系内部通过费用补偿成本的方式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部自组织供给,这样的好处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是根据团队成员的意愿提供的,针对性极强,对外具有排他消费功能,类似于俱乐部产品。笔者参与的《环境教育概论》慕课2014年启动,是学校第一个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院系,慕课涉及的成员、经费和后期管理大多来及院系自组织供给,保证了先进教学理念能够快速的在院系顺利实施。
(4)第三方组织供给。第三方组织也称之为非营利性组织或者志愿者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组织,具有利他性。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涉及到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原始素材,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集、挑选和购买,这些原始资料的获取可通过第三方资助供给。如在《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美学等领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学院环保先锋队组织实现第三方供给。也通过委托的形式,通过微信圈等组织形式,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将他们生活中的有用图片、视频资源传递过来,实现资源共享。
〔参 考 文 献〕
〔1〕张一春.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晓林.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9-14.
〔4〕熊秋娥,丁卫泽.基于成本收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104-107.
基于湖南农业大学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实践深入探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落实方法及建议,以期找到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措施。
关键词: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边边角角而且发展迅速,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是学生和教师获取知识的场所,其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和师生阅读的需求并发展生存下去,必须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模式。在这一大环境中,湖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也在不断发展中渐渐完善了它的职能,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此,笔者引出此文。
1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实践现状
1.1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不一
就当前的现状来讲,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的基本阶段已经完成,主要表现在配置方面,例如:数据体系、上网环境、日常管理等等。国内高校在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不一,此外,同一级别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现状也不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一部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也有的是地区经济发展制约了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的建设,还有一部分,可能受到理念和习惯限制。总之,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步伐是落后的,在重点关注数字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的高校的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其建设整体水平,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统筹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1.2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也有差距
资源数字化建设,同样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因为,资源才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容,资源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表现为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后,传播的速度得以大幅提升,推进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达到甚至是超越资源数字化的目标。然而,资源的价值是靠师生借读表现出来的,读者是否满意,资源内容是否实用,才是评价资源数字化建设是否“达标”的根本依据。但从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现在的实际状况来看,其图书馆资源在选材内容、规划布局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内容太过重复,而还有内容被忽略,亦或是资源在分类、日常管理等方面,处于模棱两可的现状,师生要想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又是非常困难。这个问题在很多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中都较为常见,由此看来,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努力做到和资源数量相统筹,这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3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数字信息化水平有限
图书馆管理员是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负责规划和落实,管理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是否顺利。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数字信息化水平有限,拿湖南农业大学来讲,其图书馆管理员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实战经验也很足,大多熟知图书馆管理基本流程,能够熟练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他们却对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化有些陌生。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融合了多学科知识,讲求实用性、综合性,这些信息化建设标准,提高了对图书馆管理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弥补自身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业务缺口。
2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落实方法及建议
2.1高校之间加强合作
不同院校的图书馆,信息化水平不一样。增强院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实现资源共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一定额地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图书馆,签署联盟协议,共用信息管理的平台,让资源实现共享和优势互补;各个高校,选出技术人员,成立技术联盟,发挥各高校的优势,研发独具特色的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后,一起维护,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在购进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时,联盟同时购买,价格会更优惠。
2.2资源数字化建设要逐步完善
数字化图书馆,是分散式的图书馆群,各个图书馆之间,可以借助网络,实现资源、技术和阅读者之间的连接,把不同种类、不同位置的信息资源,参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存储、分类便于读者查阅,这么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资源数字化,让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进程加快,更让图书馆的活力尽显。资源数字化,要求图书馆不断完善信息种类、增加各类信息的数量,让读者的选择范围更广,设置专门的部门,监管资源的质量,筛选复杂无绪的信息,科学组织和存储;信息检索的方法,要齐全方便,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化建设,既要讲求信息管理的效率,也要提高信息的使用频率。
2.3采取措施提升图书馆管理员的专业水平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图书馆发展生存的关键,优秀的管理员,能够为图书馆的数据信息化建设做出优质的规划。现代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为这些管理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专业要求,让他们随时面临挑战。高校图书馆,也要健全一套管理员培训机制,提升管理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此外,在数字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加强管理员的日常培训,让管理员们充分认识到随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关键性,让他们具有提高自我、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基本能力。
3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需求,是大势所趋,应该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不足并尽快解决,让其建设更完善。
作者:蒋为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图书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云数据;数字城市;数据中心
1 数字城市的概论
1.1 数字化城市的概念
数字化城市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比较现代化的技术,例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整个城市的信息转变为数据并且存储在数据库中,然后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管理,这样一个系统就被称为数字化城市。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数字城市就是利用各种技术平台来将城市信息进行整合,这样不仅使得信息更好管理,而且应用起来也更加的方便。数字城市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城市内人员的信息,它还包含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教育信息服务等等一切有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信息。将这些信息组成一个大的数据库,这样就不会出现信息紊乱的情况。
1.2 数字化城市发展现状
数字化城市的发展国内外是不同的,国外的数字化城市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城市各管理部门内部信息建设阶段、城市中个企业之间的信息联系阶段以及数字化社区和城市建设阶段。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国外的数字化城市的发展已经相对而言比较成熟。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刚被提出不久,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仍然处于刚开始的阶段。我国目前的数字化城市建设所采取的建设方式与国外不同,它不是通过探索而一步一步发展的,它是通过建立的模板和框架填充发展的。虽然目前我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建立数字化系统,但是与国外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家,信息的数量之庞大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溢出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更大胆额数据存储中心才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这就涉及到经费的问题。由于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技术的研发费用也是比较高的。而全球的IT费用不断地上涨,这就让人们不得不找到一种新的承载方式来降低费用。因此云数据中心就应运而生。我们都知道,云数据中心的特点就是通用性比较强,而且造价低,它不仅容量可以满足我国的信息承载要求,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等级。
2 数字化城市云数据中心的建立
2.1 云数据中心的概念
云数据中心是一个运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虚拟化的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于为基础的设施设备和公共信息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我国的云数据中心主要是通过分布式的计算机系统,来把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功能交给计算机机群。而云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对这些分布式的计算机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软件进行安全控制来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通过云数据中心对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如果用户想要获得服务,只需要支付费用就可以使用较大的存储空间,而不用再担心数据存储空间以及数据存储的安全问题。总的来看,云计算数据中,最主要的它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是可以根据客户自己的需求来进行扩展的,数据存储空间无限,并且全部是实现自动计算、自动识别等的自动化管理模式。
2.2 数字城市云数据中心的层次结构
一般云数据中心分为三层结构,分别为虚拟层、数据层以及平台层。虚拟层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基础设施、操作系统等虚拟化,从而为数据层提供数据并且通过平台层反映给客户。但是一般的云数据中心都会将虚拟层和数据层结合在一起,这样整体作为数字城市系统中的数据层,使得整个系统变得更加的简单和整洁。而平台层是通过各种开发和测试从而形成的一种公共的平台,这个平台是面向大众的,将最后的信息提供给大众的一个系统。
3 数字城市云数据中心的应用
3.1 政府服务
建立数字城市最初和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城市政府部门更好的管理整个城市的有效数据和信息,因此,这是应用当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云数据中心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可以对政府部门的各种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并且用过设计好的平台来为大众提供一个准确地信息和数据。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快捷准确,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窗口管理的方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这样我们还可以对政府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实现公平公正。
3.2 公共安全服务
通过云数据中心的信息管理,人们可以在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来对城市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控,将云数据中心与城市的监控系统结合,对城市内的重点场所和重点的企业和本门进行监控和安全管理,这样对于提高整个起亚的安全水平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教育服务
通过数字城市云数据中心的运用,还可以从侧面对我国的教育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将信息数据数字化,可是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大量的数据支持,并且这个系统超强的计算能力,也会成为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仅仅根据书本进行灌输式教学,改变成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佐证和案例教学的方式,这样不仅使得教育的内容不断地与时俱进,而且会促进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的愉悦和融洽。这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果也就会随之提高。除此之外,云数据中心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查找及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3.4 交通与医疗服务
对于交通而言,可以通过云数据的计算功能建立起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路线,通过紧密的计算确保所有的路线都可以正常运行,这样不仅改善了我国的交通情况,而且提高了我国的出行效率。而对于医疗服务来说,通过云计算功能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人类无法完成的医疗手术等等。比如较为精密的,在通过人眼观察的情况下无法实施的手术。这样可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效率。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城市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以缺少的一个信息系统。信息的庞大和纷繁复杂,使得云数据中心发挥其作用。希望云数据中心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数字城市的建设更加顺利的进行,促进我国城市朝着更加健康便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工程测量应用与研究
一、概论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卫星授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该系统由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组织研制,历经 20 年,耗资近 300 亿美元,于1993 年建设成功,主要为军事导航与定位服务。GPS利用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导航定位,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实时三维导航、定位、侧速和授时功能,并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GPS已成为美国导航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被称为本世纪继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的又一重大航天技术。GPS不但可以用于军事上各兵种和武器的导航定位,在民用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GPS定位技术的引入,引发了测绘技术的一场革命,使得测绘领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以应用和研究。
二、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技术
1、地图数字化技术
在建立各种 GIS系统时,对原有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库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测绘部门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已有纸制地图,若其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数字化仪将其输入计算机,经编辑、修补后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当前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两大类仪器,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大多数扫描矢量化软件能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的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
2、数字化成图手段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成图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同时还有繁
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而数字化成图技术具有精度高、劳动强度小、更新方便、便于保存管理及应用、易于等特点。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主要设备是全站仪、电子手簿等,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图效率。
三、工程测量中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
GPS 是美国从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 20 年,于 1994 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加之美国 SA技术的解除,使得 GPS 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RTK(Real Time Kinematics,实时动态)技术是在 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是 GPS 应用的重大里程碑。RTK 测量是将 l 台 GPS 接收机安装在已知点上对 GPS卫星进行观测,将采集的载波相位观测量调制到基准站电台的载波上,再通过基准站电台发射出去;流动站在对 GPS 卫星进行观测并采集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同时,也接收由基准站电台发射的信号,经解调得到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流动站的 GPS 接收机再利用0TF(运动中求解整周模糊度)技术由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和流动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来求解整周模糊度,最后求出厘米级精度流动站的位置。RTK 测量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测定图根控制点、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生成电子地图。同时,也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成果快速的进行施工放样。因此,RTK 被广泛应用于图根控制测量,地籍、房地产测绘、数字化测图及施工放样等各种工作中。
四、工程测量中的地理信息(GIS)技术
GIS 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已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和地学空间信息显示的基本手段与工具。其技术优势不仅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 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 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五、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 GPS 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摄影测量产品已经从影像图等向 4D 产品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六、工程测量中的遥感( RS)技术
遥感(RS)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七、工程测量中的 3S 集成技术
3S(GPS、GIS、 )技术的结合,取长补短,RS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行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 GPS与 RS 为 GIS 提供区域信息及空间定位信息,而 GIS 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便从 GPS 和 RS提供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科学的决策依据。诸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其施工范围大、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长等,而 3S技术为该类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数据及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
关键词:内容创生 文化产品 创新设计 AHP
在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创新已经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藩篱,成为现代知识型社会的发展重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作为以内容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如何通过创新完善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减少运营风险,成为当下文化产业最为关注的焦点。
1.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含义及特征
纵观学界对于文化产品概念及其特征的描述,我们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产品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文化积淀,且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因素成为主导消费者消费的决定性因素1。作为具有精神产品特征的文化产品消费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仪式化价值表达的主要方式。按照文化产品符号生产论的观点,文化产品是由一连串具有特定意义的能指和所指所组成的符号集合,具有文化载体意义的符号内容的生产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原点和根本2。正因为如此,蕴含在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因素和文化价值才得以通过符号化的内容加以传播。可见,文化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而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也正是基于符号化表达的内容内涵和外显的创新设计。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通过市场获得潜在的利润的活动过程”3,创新设计则强调设计的创新,即新思想、新行为或新事物通过产品的设计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是由一系列新思维、新行为所触发的,使文化产品具有创新性质的文化意义及其符号化表达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文化产品研发人员通过原创性的设计和一定的生产技术将其对文化产业的灵感转化为现实。所以,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包含产品文化意义的创新和符号化表达创新两大方面,而这两大方面又统一于内容创生之中。
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产品间特性的差异较大,但作为共性,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始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为根本的内容。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目标是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即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完善产品的符号化表达。在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方面,科普化设计、创意化设计和立体化设计成为开发重点。在完善符号化表达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娱乐化、创意化、立体化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的创新设计已成为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为适应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讲,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特性包括两大主要方面的六项主要内容。
1.1文化意义创新特征
1.1.1科普化设计。娱乐是人类的文化生活得主要内容,但在娱乐大众基础之上的对消费者文化修养的培养同样也极为重要。科普化设计是指将科学普及的思想和内容贯穿在文化产品的内容之中,使其具有教育消费者的社会功能。目前,在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中添加科学要素已成为一种内容创新的时尚。
1.1.2创意化设计。创意是文化产品的灵魂,是文化产品的核心内容。创意化设计是指在生产文化产品内容的过程中,研发人员能够不断将新思路、新思维添加到内容创作中,设计出别出心裁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
1.1.3立体化设计。得到消费者肯定的文化产品在文化意义上必然是立体的。所谓立体化是指文化产品的意义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即具有不同文化心里需求类别的消费者可以从同一文化产品中得到不同的启示。因此,立体化设计指研发人员将文化产品的内涵丰富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表现的过程。
1.2符号化表达创新特征。
1.2.1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设计是指研发人员将文化产品的外形或外在表现通过应用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使其呈现数字表现的过程。数字化设计的符号表达成为了现代文化产品外在表现的主要形式。
1.2.2智能化设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便捷性。文化产品,特别是具有文化引导和文化指向性的产品,其智能化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凸显。智能化设计是指研发人员从消费者文化消费的特性出发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将文化产品成为具有便捷性、灵活性特征的外在符号化过程。
1.2.3交互化设计。交互化设计是研发人员指在产品中添加生产者与消费者或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的设计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应用,使得文化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之间的进一步有效沟通成为可能。
2.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模式
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在总结前人理论模型和现实操作的基础上,以内容创生为角度,剖析文化产品的内在内容意义创新和外在符号化表达创新的影响因素。按照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概念,其是一个由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创新管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系统。从流程的角度看,宏观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是将文化产品设计创意实物化的过程,它不但包括影响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意义、外部符号化表达因素,还包括于此先关的技术、管理等工作流程。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组织来说,良好的创新设计环境、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牢固的对外合作关系对创新设计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内在的内容意义创新和外在的符号化表达创新是体现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两大主要方面。由技术实现导致的技术创新则是将创新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关键步骤。内容意义创新、符号化表达创新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创新是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内容。创新设计的成果最终通过文化产品的科普化、创意化、立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体现出来。
文化产品创新设计宏观模式如图1所示。
3.基于AHP法的影响因素评价原理与流程
进行科学评价时,本着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根据创新设计活动的一般规律,参照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广义含义及其构成因素,在对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所涉及的创新设计环境、组织管理、合作关系、内容意义创新、符号化表达创新、技术实现等多种因素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评价的3段2级指标组。其中,2级指标是创新设计环境、组织管理、合作关系、研发水平。
指标组中的3级指标如下:(1)创新设计环境包括创新设计环境,包括市场需求、政策扶持、创新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等;(2)组织管理包括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企业战略、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培养、设计能力培养等;(3)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和机制等;(4)研发水平包括研发投入、科普化设计水平、创意化设计水平、立体化设计水平、交互化设计水平、数字化设计水平、智能化设计水平和技术实现等。
构成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因素涉及3个层次,其中绝大多数指标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可见,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评价具有多级模糊的特点。科普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多级模糊评判法的原理是:通过专家背靠背的调研得到因素权重,再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先对子因素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归类整理,然后重复上述方法,进行主因素综合评价,最后归一化处理,得出目标层的定量综合评价。
本论文是湖南师范大学校级青年课题“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研究”(编号:09XQN07)、湖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编号:10C09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文化产业概论》,欧阳友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李向民等著,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社会学研究方法》,艾尔.芭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王颖,《经济论坛》。2009年1月。
注 释:
1.李向民、王晨、成乔明:《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太原: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向刚:《企业持续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