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三支一扶年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
我镇2020年机关事业一般干部正式在册人数92人。其中16名精准扶贫工作队成员,全部参加驻村工作队考核,不在本单位考核;1人在挂职单位参加考核并确定等次;8名服务期未满“三支一扶”人员,参加考核,考核等次以文件形式备案,考核结果作为服务期满安置依据。
本年度我镇应参加考核75人,实际参加考核75人。其中,占事业编制12人(管理8人,专技3人,工勤1人),不占编制61人(其中管理52人,专技1人,“三支一扶”服务期未满人员8人),乡镇公务员1人,选调生1人。最终考核结果为:全镇共评出事业单位优秀等次9人(占事业编制人员优秀等次1名,不占编制人员优秀等次8名),合格53人,暂不定等次3人;公务员称职2人。优秀比例严格控制在15%以内。我镇从考核准备、组织实施、成绩统计到等次评定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周密准备、公平施考、严肃统计、公正评价,既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考核氛围,又考出了每个人的真实成绩,通过考核使每位同志都能够找到自身的差距,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改进。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保证考核的顺利开展
本着对组织、对工作、对个人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专门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年度考核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具体办公。组织制定了镇机关事业干部年终考核评优办法,明确了考核工作的方法、步骤、组织程序、报表填写等具体细节问题,作为我镇干部评优的重要依据。并组织全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其次在年度考核会议上,认真学习了考核文件,让全体职工正视考核等次,重视年度考核工作,保障了这次考核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坚持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充实考核内容,提高考核质量
我镇抓好平时考核这一基础性工作,坚持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夯实考核基础。一是在实施年度考核时,平时考核占了一定的分值,年底将考核日常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有关平时考核资料加以整理。并将年度考核同重点工作考核紧密结合,如计划生育工作等。二是从“德、能、勤、绩、廉、学”六个方面,又从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廉洁自律等方面对考核对象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三是把全镇工作同个人工作相结合,个人表现同目标任务相结合,工作实绩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的考核,积极推行量化管理,增强年度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严格考核程序,保证考核质量
我镇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考核工作,通过个人总结述职、单位评议、审核等一系列程序,确定相应考核等次。首先由被考核人进行个人工作总结,全面汇报政治思想状况、工作实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填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认真调查核实的情况,把单位内外的意见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考评意见,认真执行考核结果反馈。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在考核中切实履行考核管理职能,严肃考核纪律。
(四)干群结合,体现考核的民主性。
本年度考核中,我镇机关在注重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基础上,更重视了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的结合。为了获得真实、客观的考核成绩,增强考核工作的民主性,在对干部的民主测评中,让群众参与到考核的民主测评工作中来,也是我们能够圆满完成年度考核任务的成功做法。
(五)加强综合管理,做好考核结果审核备案工作。
考核工作结束后,我们及时把有关资料装订、审核备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严格考核纪律,把握总体情况。把年度考核结果同培养后备干部、提拔晋升、奖惩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激励鞭策作用,激励和鞭策了同志们认真履行自身职责,找出工作差距,明确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2020年度的考核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的针对性不强。由于镇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职责,在对各部门年度政绩的考核上,基本设置都差不多。今后的考核工作中我们就如何提高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和考评成绩的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考核办法,完善考核程序,使考核工作更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我站XX年的各项工作,在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经过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努力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平稳推进,全县没有发生因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一)认真贯彻执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全面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免收杂费等政策规定。今年,我县根据中央的部署,在继续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基础上,全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杂费,全县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1750余万元,再加上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贫困女童课本费和住宿费等430余万元,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计减轻农民负担2180余万元,农民人均减负48.4元(学生人均减负290元/年),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
(二)切实加强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防止村组借“一事一议”名义增加农民负担。今年5月,安排各乡镇开展了XX年度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县XX年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找准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搞好今后工作提供了依据。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的筹资筹劳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出现强行筹资筹劳的现象;二是严格坚持了一事一议原则,没有把筹资筹劳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三是普遍推行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筹资筹劳项目和筹资筹劳标准等由群众会议讨论决定,公开资金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做到了资金专款专用。
(三)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准确掌握农民负担现状。为了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变化情况,根据重庆市农办的安排,从XX年开始,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民负担监测县。我们在下路镇、龙沙镇选定农民负担监测村6个、监测农户30户。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测培训,按时完成了半年和全年调查上报。
(四)落实有关制度,确保减负工作收到实效。XX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乱收费、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收费等专项治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我县农村全面推行;各涉农价格和收费单位普遍设立了公示牌(栏),乡镇建立了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督站;各地除订阅党报党刊外,无强行订阅报刊的现象,切实减轻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负担。
(五)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查,督促扶持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今年,配合县财政局搞好种粮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全县兑付补助资金345万元。8月,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对我县XX年免征农业税以来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自查,督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认真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减免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好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利用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政策水平,增强学法、守法自觉性。
(二)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文书格式的通知》(渝府农〔XX〕26 号),对《重庆市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三)指导各乡镇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今年共协助南宾、三河、西沱、沙子、中益等乡镇调查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纠纷6件(次),指导各乡镇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130多起,做到了承包纠纷出现一件就调解处理一件。全年共提供政策咨询服务150多人次,维护了广大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
三、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政府高度重视,县级有关部门全力指导,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成效显著。据统计,到今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包括烤烟生产合作社231个),其中XX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全县累计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7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村基层专业经济协会12个。XX年登记注册29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1.33万户,带动农户4.5万户,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0.3%、34.9%,全面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与本篇 县农业局经管站2010年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返回 栏目列表】
(一)起草制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今年,代县委县政府起草制定了《关于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石柱委发〔XX〕16号)和《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指导任务和考核办法》(石柱府办发〔XX〕84号)等指导性文件,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二)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建设工作。为搞好XX年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评选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01号)。在各乡镇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对推荐申报的2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评审,共初步评选出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XX年县级示范建设的拟建单位,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开展示范建设工作。目前由于补助资金尚未落实,县级示范建设工作未能全面完成。另外,通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县已申报农业部XX年年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市农业局批准我县XX年市级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市供销总社批准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各级示范(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为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验收评价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17号)。今年共收到验收评价申请21个。依照评价办法,组织对符合验收评价基本条件的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实地验收。通过听汇报、查资料、民意抽查等办法进行量化评价,达到合格等次的有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兑现补助资金。
(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知识培训。利用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理论骨干培训班”和农业局举办的“农业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与实务”培训,共培训人员140多人次。
(五)深入实际,加大了指导工作力度。深入龙沙、大歇、枫木等乡镇检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完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大歇乡双坝村制订XX年~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一)利用各种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政策宣传,加强了农村财务公开工作指导,指导乡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
(二)根据农业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各乡镇开展了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通过摸底清查,基本掌握了我县村级债权债务现状,按时完成了全县村级债权债务的摸底清查和分村录入上报工作。
五、认真开展农业和农经统计,按时完成农产品成本核算和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
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基本任务是为各级党政机关研究制定有关农村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坚持按照调查统计规程要求,开展调查统计培训,加强调查统计工作的指导,保证调查统计质量,按时完成各项调查统计任务。
(一)制定印发了《关于布置XX年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我县今年的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任务,提出了做好当年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质量的具体要求。
(二)按时完成了今年大小春农作物实产等农业统计定报的调查统计上报。全年共完成调查统计上报各种农业统计定报7期。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1.02万亩,比上年增长3.7%,产量24.98万吨,比上年减少8.0%。
(三)按时完成了全年四个季度农户家庭经营收支预测上报和大小春4种农作物
与本篇 县农业局经管站2010年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2010年度县农业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乡镇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乡镇水利站年终工作总结
2010年扶贫工作总结
2010年“三支一扶”工作总结
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农业事业大发展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一)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2、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就业。我区加强对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及村级平台的监督管理,开展就业状况及退休人员状况的入户调查,实现全区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服务。共调查4.47万户,人口15万人,其中劳动力9.87万人,有就能力和业愿望的未就业人员7078人,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3653人,已办小额贷款173人,参加农民工培训2491人,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
3、强化技能培训,扩大就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是解决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劳务输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区始终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今年主要开设了食品加工实训项目,培训农民工320人。现曹老集镇、吴小街镇、小蚌埠镇以及华艺公司、永辉制衣等准备同时开班,开设营养配餐及机床加工、服装制造专业,预计可培训400人以上,在11月底前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4、以农民工创业园带动就业。农民工创业园的三栋厂房主体建设完毕,配套工程也基本结束,现有意向入驻企业12家,已进园企业3家,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就业问题,随着企业的不断入驻,将为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二)各项社会保障同步实施 2、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宣传及参保。按照市统一部署,7月份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工作启动。我局精心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将市下达的5000人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现已全面完成参保任务,全区参保人数5079人,完成任务的102%。 4、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调查。为了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我区的顺利实施,我区在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已调查人口数16.58万人,其殊参保人员1.02万人(一、二级重度残疾0.07万人,计生对象0.4万人,五保户0.06万人,低保对象0.49万人),数据也全部录入完成。全区已参加各类养老保险共2.9人,其中城镇企业养老保险0.16万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0.01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2.61万人,村干部养老保险0.02万人,老农保0.1万人。未参保人员13.68万人,是我区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点。
(三)重视人事人
; 才工作 2、完成全区工作人员工资审批、兑现。今年,我局继续按照国家工资福利政策,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审批兑现,监督指导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核定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在职教职工2012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共966名在职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为786.5万元。 4、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招录、选调工作,全年录用10名公务员、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名选调生转正定级、4名“三支一扶”招录、并为乡镇卫生院招聘5人。
完成辖区内工程类单位的初级职称申报工作,申报助理工程师101人,申报工程类技术员96人。
5、组织公务员参训。根据市、区下达的公务员培训任务,我局组织新录用公务员培训以及通用能力培训。通过有时间保证、有计划措施、有统一内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考核,提高了全区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对于提升公务员履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劳动监察,劳动仲裁
围绕劳动合同签订紧抓落实,依靠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稳妥处理劳动争议、化解纠纷、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用工登记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涉访、涉诉案件大幅度下降,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对全区42家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年审,督促6家用工单位进行整改,补签劳动合同378人;参加社会保险210人。二是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全年共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79.6万元,涉及137名农民工,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三是通过劳动仲裁,保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年共接受劳动仲裁案件14件,结案13件,结案率93%。
(七)其它工作 今年以来档案托管1410人,接待政策咨询及档案查询236人次,办理退休36人。 现在距年底还有2个月的时间,我局将抓紧时间进行抓差补缺,攻坚克难,力争更好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并将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谋划。
二、二0一二年工作计划
1、切实抓好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改善民生,把解决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就业作为下半年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逐项抓落实,取得成效,努力完成上级下达我区各项就业任务目标。
2、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抓好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以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开展新农保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 ,做到应保尽保。
3、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努力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技能培训等两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以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做好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准备工作。
5、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继续做好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化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6、按照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配合市局做好2012年全区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工作;
新闻背景: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凤县,总人口11万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县。截至2006年,全县还有1545户6190人居住在窖洞、茅草房或单家独户居住在深山老林,生产生活极其简陋,贫困程度极深;还有1000多个家庭中生活着2000多名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这些人及其家庭已成为凤县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仅靠目前的扶贫办法和传统的救助模式根本无法实现凤县率先脱贫的战略部署。
对此,凤县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决定从扶贫、扶弱和治穷、致富两方面入手,着力改善贫困和弱势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实施“告别窑洞、告别茅草房、告别单家独户”的“三告别”安居工程,实施集中生活管护、集中康复治疗、集中生产劳动为主的“三集中”工程,推进“三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围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增收等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培育优势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为探寻凤县扶贫的新模式,记者近日来到凤县,采访了县委书记袁录怀和县长李智远。
探索新的扶贫模式
据了解,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和区域条件限制,凤县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到2006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30400人,占全县人口的24%。
记者:凤县提出“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的扶贫开发思路的背景是什么?
李智远(凤县县长):我是去年9月份调到凤县任职的。上任后,我到1992年在宝鸡民政局搞救灾时去的唐藏等12个偏远乡镇调研。记得当年住在窑洞里的是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和风华正茂的大姑娘。结果15年之后看到这些人还住在窑洞、茅草房里面。看到这些,我们心中都很难过。这是我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必须思索的课题:扶贫搞了这么多年,贫困人口由65000人下降到30400人,但是这些窑洞户、茅草房户经过多年扶贫,仍然居住在窑洞和茅草房,单家独户还居住在深山老林。按照这样的脱贫速度,如果用传统的扶贫模式和方式,再过10年、20年这些人的居住环境可能还是老样子!这就使我们认识到住窑洞、茅草房、单家独户居住的这些特困户和贫困户,是扶贫开发到最后攻坚阶段难啃的“硬骨头”。用传统的“1+5”扶贫移民模式,对这些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能不能起到作用?这是我们县委、县政府面临的一个全新话题。同时,凤县面积比较大,占全省20万平方公里的1.5%,可以说山大沟深。长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使全县1000多个家庭中还供养着2065名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使这1000多个家庭脱贫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包袱。政府必须在新的形势下用全新的思路和独特的理念,才能解决好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用民政上对弱势群体的援救、农村的低保、优抚工作等传统方式,是无法解决这一部分特殊群众的问题。每个家庭有一名这样的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外出务工致富无从谈起,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无从谈起,“村容整洁”更无从谈起。这一部分特殊群体的问题解决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一道最大的难关,也是扶贫工作到最后攻坚阶段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啃下这两块“硬骨头”,把扶贫攻坚中的最后这两类特殊问题解决好,使凤县率先脱贫。这是我们探索的一个路子。为此,我们组织了三支队伍,民政、扶贫、财政、人事、农、林、水抽调上百名干部,深入12个乡镇150个村组对这两类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找出需要扶持的项目,瞄准扶贫要真正解决的对象。通过摸底,全县还有1545户6190人居住在窑洞、茅草房,甚至是深山老林中的单家独户,由于长期缺水、缺电,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如果采取传统方式,用扶贫“1+5”的办法,让他们拿出几千块钱上万块钱建设新房、搬入新房简直无从谈起。而这些人特别渴望政府能伸出援助之手,把他们搬迁出去。我们摸清的第二种对象,就是农村还有2065名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忙的时候,大家都在地里劳作,他们可能发病影响生产;闲的时候在村子里乱转,甚至损坏村里的一些公共生活设施。同时,这些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对家庭的拖累也相当大。
实施“三告别”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子女上学、老人就医问题。实施“三集中”主要解决家庭拖累问题。只有把老人、小孩和家庭拖累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把农村生产力解放出来,投入到脱贫致富、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上来,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推进”强基固本工程,从农村道路、主导产业、教育、文化、卫生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的相关方面入手,着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放大扶贫效应。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记者:如何理解你们“三告别”的扶贫开发新思路?
袁录怀(凤县县委书记):凤县山大沟深,人口相对较少,每平方公里不到35人,但扶贫任务十分繁重。2001年新时期扶贫开发启动的时候,全县有贫困人口65000人,占到农村人口76000人的86%。经过7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降到30400人。但居住在窑洞、茅草房和高山、深沟单家独户的6190名贫困人口,用传统的办法只能扶贫不能扶弱。因此,通过调研,探索创新,县委、县政府走出一种全新的扶贫思路,就是突破“1+5”政策界限,整合农口各部门的项目,加大县级财政扶持力度,合力实施“三告别”扶贫安居工程。
“三告别”扶贫安居工程的对象是农村居住窑洞、茅草房的农户和无房户;居住偏远高山深沟的“三不通”、距离自然村、组1公里以上、儿童上学、就医困难的单家独户,居住在经认定为危房及滑体区域内的住户,农村鳏寡孤独、孤儿寡母年龄在50岁以上,不够入住敬老院条件、住房困难的农户。
具体工作中坚持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遵循的方针是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方针,做好“四个结合”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文明家园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
总体目标是迁入到村、稳定到户、生活保障、文明和谐。
规划要求是迁入地必须在新农村规划之内基础设施完备,儿童上学、看病就医便捷,达到“三到户”即通电到户、通路到户、通水到户。
安置办法是农村特困安居工程采取就近、就地安置的办法,原则上不搞跨地区异地安置,在本村内落实搬迁地址,向农村居住集中地靠拢。
建设标准是原则上每户建房三间,建筑面积88平方米,房屋造价控制在3.5万元以内;家庭经济条件差、无能力建房及2人以下的特困的建房两间,建筑面积58平方米,房屋造价控制在2.3万元以内。
我们依据县上的年度计划分解下达到村,制定实施办法,协调宅基地,具体组织实施,并实行乡镇包干责任制,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记者:“三集中”、“三推进”的扶贫开发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哪些?
袁录怀:“三集中”阳光温暖工程是我县在开展“三告别”、重点解决因灾致贫户生存问题的基础上,为解决因智、因残、因病致贫问题,从根源上消除贫困而探索实施的又一惠民工程。我们计划建设生产康复型福利院,将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集中供养,达到安置一个人,解放一个家庭,维护一方稳定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突出做好三点。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设施一次到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使福利院水、电、路、暖气、有线电视、电话“六通”,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做到“宾馆式管理,人性化服务”。二是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妥善做好入院工作。对有暴力倾向,可能危害社会的精神病患者,在征得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采取必要措施,全部入院管理;对其他“三集中”对象,进行深入宣传动员,引导其自愿入院。三是坚持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确保“三集中”实施效果。成立了凤县社会福利中心,调剂事业编制20名,招聘工作人员50名,负责福利院的日常管理。创造公益性岗位,为康复福利院统一招聘管理和服务人员,岗前进行集中培训。福利院工作经费、院民生活费和所有工作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从而保证管理和服务工作周到细致、扎实到位。
实施“三告别”、“三集中”后,改善了特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基础。能否享受到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是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巩固和扩大扶贫工作成果,我们强化后续跟进措施,实施“三推进”强基固本工程。一是围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突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把解决农产品运输销售和农民出行难摆在首要位置,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先后完成了142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今年可使70%的村实现通水泥路或柏油路。投资850万元,植绿2915亩,建成了环县城绿色屏障。三年将完成全县150个村的绿化美化,彻底改善贫困群众人居环境。对所有适宜发展沼气的村和搬迁点,全部设计沼气池,改变群众“靠山吃山、伐薪烧柴”的传统生活方式。二是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突出培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和“深山药材浅山鸡、川道果菜遍地椒”的产业布局,巩固提升玉米产业,主攻花椒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产业,构建多轮驱动的富民产业体系。今年我们利用山地面积大、饲养条件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土鸡产业,现已发展土鸡1023000只,三年内全县土鸡产业规模将达到300万只,综合收入将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1900元。三是围绕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突出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建立大病统筹制度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设立了凤县社会医疗救助基金,对参合的贫困群众按50%~90%的比例进行二次报销和大病救助。建立助学金制度,对贫困学生高中、大学教育阶段每年人均分别补助500元和5000元,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农村社区启动了村民中心建设,优先为搬迁安置村建设“五室一场”,即建设两委办公室、卫生医疗室、科普宣传室、治安教育室、文化娱乐室、文体活动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新模式取得成效
凤县通过“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把扶贫政策创造性地落实到贫困最前沿,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人口的心坎上,打开了农村全面脱贫的突破口,解决了“1+5”移民扶贫政策边缘群众无力搬迁的问题,解决了山区农村人口过于分散、实现水电路“三通”难度大的问题。同时,赢得了广大特困人口和广大群众的称赞。记者在凤县双石铺镇陈家湾村调查时,村民覃志林说,感谢“三告别”政策,不然我永远也修不起房。我家劳力少,经济很困难,房修不起。冬天冷,屋里能看见天;夏天下雨的时候,在屋里睡觉都没法睡。
凤县双石铺镇政府副镇长陈晓林说,农村这一批特困人口的困难得到解决,给他们乡镇干部解决了一大心病,他们多年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县上通过创新的思路解决了,群众投身公益事业、修河造堤修路建桥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了。
记者:实施“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对于凤县这样一个小县来说,需要大投入、大支出。那么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整合资源的?
李智远:我们实施“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两年内将投入2亿~3亿元,对凤县这样一个山区小县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大投入、大支出。但我们深知,没有山区农村的率先脱贫就无法实现凤县的率先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全市“三个率先”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建立资源整合投入机制。一是整合扶贫开发内部项目资金。将移民搬迁、小额信贷、社会扶贫等项目向扶贫重点村集中和倾斜。二是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在编制年度项目计划时,通盘考虑,优先安排重点村建设项目资金,一揽子解决一个部门解决不了的“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的项目建设问题,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三是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用于扶贫工作,对“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等重点工程财政专项列支。四是动员社会各界捐助。
分段实施 稳步推进
记者:实施“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直接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群众,科学制定规划是关键。对此,凤县将用几年来完成?目前进展如何?
李智远:“三告别”三年工作两年完成,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2006年10月到今年8月,首批实施249户,财政、扶贫、民政等筹集资金600万元,解决他们的建房之需。从今年的6月份开始,到年底实施第二批,2008年的元月份开始到下一年结束,实施第三批。目前,第一阶段已经完成249户1038人的建房安置工作,正在进行第二阶段190户775人的建房工作。
“三集中” 由于在全国尚无先例,我们按照“先试点、再完善、后推开”的思路,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第一阶段开展试点。主要采取分散管护与集中供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二阶段总结完善。在开展试点的同时,重点研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科学规范、比较完善的实施办法和管理体系,为全面推开奠定基础。第三阶段全面推开。将全县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全部集中供养。目前凤县社会福利中心已经成立,中心福利院老年公寓建设基本完成,5所分院也正在紧张筹划之中。
“三推进”是一项长期的奋斗目标,主要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来加快凤县农村的发展步伐,推进和谐凤县建设进程,率先脱贫、率先发展、率先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目前,农村道路年内可硬化70%,明年可达到90%,村村组组通电,饮水困难基本消除;农村大病二次救助正在实施,贫困学生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补助和新增劳动力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凤县花椒留存3300万株,产量1500吨产值3500万农民人均收入贡献660元,另外还有凤党、秦艽等中药材,土鸡养殖和劳务收入的强力支撑,主导产业已占到农民收入的60%以上。
值得推广借鉴
凤县通过实施“三告别”解决的是特困群众的安居难题,而“三集中”解决的是1000多个家庭中的2000多名痴、呆、傻、残疾和精神病人集中管护、集中康复治疗、集中生产劳动的社会福利问题,并且让这1000多个家庭摆脱拖累,可以放开手脚外出打工走脱贫致富之路;“三推进”又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标,既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凤县扶贫开发的大思路,大气魄,值得贫困地区借鉴。
记者:对此,县领导有什么体会呢?
袁录怀:扶贫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但最先要装下的是贫困人口的凄凉处境和辛酸生活,以及我们各级政府的职责责任。只有时刻挂念贫困群众的衣食冷暖,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政策项目,加强各级政府的操控手段,消除和减少贫困的目标是能够加速实现的。我感觉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做到三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强领导。
科学规划是前提。实施“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直接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农村群众。在工程实施前,我们开展了“走百村、进千家、访万人”活动,广泛听取群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经过几上几下调研,反复酝酿论证,最终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工作预见性,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体现政策的公正性。各部门在编制年度项目规划时,结合扶贫开发,优先安排项目。截至目前,我们的各项扶贫政策推进顺利,没有产生任何矛盾纠纷。
一、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人才问题现状
山东文化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某些方面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和做法。但是我们不应该盲目乐观,只有清醒认知我们的问题和差距,才能准确定位,谋求山东文化更大的突破。虽然目前山东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卓有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配套逐步提升,但是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建设的软实力还没有配套发展,当前文化投入不足、体制不健全、创新意识不强以及人才素质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
(一)基层公共文化投入相对不足,地区间差异较大。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与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投入相对偏少,文化单位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投入不足仍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直接导致文化系统人员福利待遇总体较低,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也难以留住的情况时有发生,制约和影响着人才队伍的稳定。山东省文化事业投入总体靠前,人均不足。2011年山东省文化事业费17.54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但是人均文化事业费18.2元,位列全国第25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94元。相较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存在明显的差距。近年来,我省场馆建设、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硬件性投入较大,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市场的培育等经常性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这种文化事业总体投入较少,硬件分流较大的财政支出结构严重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文化创作、福利待遇、最终导致我省在文化人才的引进上没有竞争力、文化人才的服务上缺少积极性、文化人才的服务内容上缺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业务专项经费偏低。有些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文化馆和文化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些地方多年来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文化服务人员的艺术创作和活动开展。文化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不高。2011年,山东省文化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35,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呈低水平徘徊趋势。且各市间文化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差距较大,2011年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18.2元,17市中超过平均水平的有6个市。青岛、烟台、济南、潍坊、淄博、济宁六市的文化事业费占到全省十七地市文化事业费总额的61%。经济发展靠前的地市文化投入相对较高,落后地市文化投入明显不足。经济发展落后地市文化市场缺少活力,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供给形式单一,再加上文化投入不足,造成文化人才因项目不足而无法开展文化服务、文化服务队伍不稳、文化人才流失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建设。
(二)用人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缺少活力。我省现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单位制度(如岗位设置、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制约和影响了文化人才的培育、引进,同时也导致人才队伍活力不足。缺少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缺少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在用人方面进难、出亦难。一方面,由于我省文化市场总体不够活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偏重公益文化服务,文化生态不健全、整体服务待遇不高,最终导致优秀专业人才难以进来。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由于专业技术不高,管理理念落后,不能提供有效的文化供给服务的从业人员又无法安置,这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流动、使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缺少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目前文化事业单位大部分靠财政拨款,普遍存在吃大锅饭和人浮于事的现象,而一些特殊专业人才和一般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没有明显差别,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一部分人员不钻业务、不思进取,相较于发展迅猛、制度完善、待遇较高的文化市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竞争力缺失,公共文化服务的高级人才流失严重。专业岗位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不尽合理,中高级职称岗位数受到严格限制,直接影响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直接导致部分中低级人员不思进取和高级人才进不来、难留住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的发展、影响了队伍建设的步伐;另外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的转变,人才专业结构出现了新的要求,既需要懂文化创作、编排、表演的传统人才,又需要懂网络、懂宣传、懂市场的综合型人才,但是现行的文化人才结构中主要以传统文化人员较多,缺少复合型人才的配合,影响着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从事基层文化供给和服务的人才配备不足。目前基层文化组织以民间的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骨干为主要支撑,但是艺术水准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制约着基层文化的发展。比如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的机构编制问题、专业文化干部配备问题、后备力量匮乏问题比较突出。有知识、有才能的青年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享受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重要群体,这个群体的孱弱,使新农村文化建设缺少推动力。
(三)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文化供给。在全国有影响力文艺精品和品牌不够多。我省的文艺作品只见群山,不见高峰,缺乏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演艺品牌。直接原因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机制不活,面向市场、开拓市场的内生动力不足,演出市场不够活跃,深层原因是文化人才管理和激励体制不健全造成的文化人才创新意识不强。文化活动是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最真实的反映,而农民最需要、最渴望的还是传统文化。农民群众喜欢传统的节日,喜欢传统的礼仪,喜欢传统的民间技艺。但是,现在传统节日逐渐被边缘化,“人情消费”代替了民间传统礼仪,民间技艺失传,农村民间文化活动减少。我国当前农村文化活动虽然日趋丰富,但依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少地区农村文化活动相对贫瘠。文化服务模式单一、内容陈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乡镇文化站传统的娱乐活动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新型的文化服务人才加入到基层的文化建设队伍当中,利用好农村现有文化设施、发掘好农村文化资源,保护好农村传统艺人,运用新思路创造新手段,积极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注重把娱乐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技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广播电视宣传、思想道德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农村文化活动中去,营造农村文化服务新生态。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内容的供给和服务为主要业务,需要大量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当前我省文化人才队伍中主要以前者居多,对于传媒、市场营销、计算机、管理等类别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文化供给的思维模式单一,不能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现有资源,不能开展多元的文化服务。例如,有些地市图书馆馆藏书目较多,却没有一个古文献专业人员,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不少人半路出家,专业知识缺乏,不能很好地给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演出剧目艺术水准较高,社会反响较好,却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和传媒人才,导致传播渠道较少,观众覆盖率不高。因此,必须下功夫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公共文化工作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不稳,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有一定存在。专职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普遍存在年龄、学历、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乡镇文化站编制不足、专职人员少、流动性大的情况较为突出。社区、村文化管理人员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少、年龄大、学历低等问题。某些地市由于编制冻结,年轻人才引进困难,且现有文化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思维不高。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省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乡镇文化工作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少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支撑策略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充分认识人才对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作用。定期研究涉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始终,切实把文化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根据文化改革工作发展的需要对文化人才工作进行新的部署。建立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文化人才年度工作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促进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实现山东文化跨越式发展。增加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稳定增长。针对当前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不足、欠账较多,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养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并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同时,要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投入方式,采用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省政府还应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进一步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发挥公共财政在消除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艺术创作工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经费。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包括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馆、展览馆、书画院、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要给予重点支持,确保人员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增加专项投入,支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内容建设、功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文化单位的重点人才项目的投入。建立完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另外要留住高端文化人才,坚定文化服务信念,就要对现有文化工作者做好必要的生活保障,从薪资报酬、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进行完善,让文化人才打消后顾之忧,更好地投身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岗位中,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