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素质的意见》。认真落实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促进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健康行动”,适时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省州级赛的预赛竞赛活动,开展全县学生体质体能检查评估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贯彻落实《*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锻炼自己的体魄,磨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将“运动丰富人生”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将青春健康的阳光洒遍每一所学校。
(四)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精神。加强对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督查工作,进一步促进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的落实。
(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实施率,从小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六)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农村艺术教育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
(七)广泛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扎实有序组织青少年学生艺术活动。
(八)贯彻落实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下发的《学生军训工作管理规定》,全面部署新学年学生军训工作。
一、君子人格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小学时期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和关键时期。小学生是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他们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深刻。由于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道德判断力和是非辨别力相对较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腐蚀和毒害。
进入新世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复杂。因此,我们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按照以德治国的思想,把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抓紧、抓实、抓好。我们要大力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锤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内化道德标准,塑造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使他们成为具有君子人格的好公民。
二、开展君子人格教育活动的具体措施
1. 科学课程实施,课程整合减负提质
我们本着“规范富于创新,整合适度开发”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有机融入地方课程,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整合课程资源,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宗旨。将君子人格教育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主题课程、拓展课程、班级创新课程。
2. 规范课程开设,保证课程高效质量
课程设计阶段。根据学生需要,教师确定开发课程,写成课程纲要(包括课程背景与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方案、评价方法、资源的主要来源)。经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确定列入开发的科目;然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课程进入“准入”状态。
推介选课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与选课指导,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网络平台随时了解校本课程开设情况。从而自主选课。
教学实施阶段。通过巡视、听课等方式进行检查督导,并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评估提升阶段。 通过学生反馈作为鉴定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所有课程由学生在网上进行评估,并通过汇总各种课程资料,获取教学质量信息, 评估课程质量, 并根据评估结果授予课程质量等级标志, 并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对每门课程进行改进。这四个阶段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3. 完善评价体系,有效实施课程评价
根据我校“孝、仁、礼”人格教育的活动目标及方案,我们关注活动过程,采取了分层评选、多方评定、点滴评价、成长记录、亲子对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为了让家长参与进来成为评价者,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下发量化细则,让家长给孩子逐项打分评价。二是亲子之间的信件对话。建立基于数据证据分析的科学评价体系。
4. 建设精品课程,促进课程持续发展
我们在不断完善四类课程的基础上,潜心规划融办学理念为一体的课程文化。经过论证、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发展环境,课程与学科活动是关键,本研究坚持的方式是:有课必有专人、必有教材、必有课时、必有评价,并依此为原则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流程:
君子人格教育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国学课和人格教育活动课。国学课主要针对“孝仁礼”所蕴含的国学思想及其延伸出来的人格教育读本,让学生通过名人故事传记、名言警句来让学生明其义,熟成诵。国学课与人格教育活动课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的育整体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将“孝仁礼”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学军实践课程:为期一周,五年级上学期必修主题研修课时。融合进责任教育、人格教育、生命教育、体育、国防教育等内容。
学农实践课程:为期一周,五年级下学期必修主题研修课时。融合进团队建设、农业知识、乡村情怀、劳动技术等内容,以亲身体验、问题解决、调研展示等方式安排课程。
“春秋游”拓展课程:改变传统春游、秋游单纯“玩耍”的方式,将“环境教育、佛山人文、南海精神、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国家、地方课程要求融合,与学校的“君子教育”校本课程结合,进行“春秋游”主题实践课程,以校内“研读”为起点,校外“调研”为过程,再回到校内“展示”为终点,实现课程目标。将春秋游的地点进行优化整合,固定每个年段根据“孝仁礼”的主题选择地点,以此开发为户外拓展课程。其中校内安排4课时,校外实践安排一天。
班级德育实践课程:在学校德育主题的引领下,由班级老师和家长组织,形成各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特色。希望通过传播学的方式将学校的君子人格教育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让家长亲历德育过程,每年9月份一二年级学生围绕“孝”开展的感恩月,十月份三、四年级围绕“仁”开展的仁爱月,十一月份五、六年级围绕“礼”开展的成长礼;以及三月份的“关爱节”;四月份的“孝亲节”;五月份的“礼仪节”;希望通过每个活动让全校家长、社会人员及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
5. 辐射课程理念,引领区域能量传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传媒社会的发展,学校品牌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以及学校品牌的客观存在促使我校必须从以传播学的方法,让君子人格教育课程理念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以构建和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小学学校品牌。
学校引领家庭 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不仅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将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印发不同时段的家长手册、举办家庭读书活动、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开好学生家长会议。
西城篇
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文化、教育大区。辖区内的资源单位主要有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北海公园、鲁迅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
摸清家底,争取支持
早在社会大课堂正式开课之前,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就已经为社会大课堂忙碌起来。西城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亲自担任区社会大课堂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2008年暑假中,在全区中小学书记、校长会上,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宣讲,使大家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部分校长还有组织地去资源单位之一的神笛陶艺村参观、学习,增强了感性认识。
通过学家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建设社会大课堂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计划性;二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三是充分利用好自己辖区内的教育资源。
西城区教委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和排查,进而对大课堂的推进工作有了清晰的把握。比如,与区委宣传部配合,落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还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展览路街道在教师节前夕,专门召集了辖区内各学校的校长、主任会,成立“校外教育资源协调委员会”。百万庄图书大厦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8折的购书优惠,专门开辟了学生读书角。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在盘清家底的基础上,西城区教委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了新的整合,努力开发新的资源平台“五苑一中心”,即:文苑(区少年宫)、武苑(区国防教育中心)、礼苑(金融街少年宫)、工苑(中小学劳动技术辅导中心)、学苑(区教育研修学院、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例如,设在国防教育中心的武苑,主要介绍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兵书、兵法、兵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感受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凛然正气的同时,产生一种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学生到武苑学习和训练,所有学生的军训和学习费用全部由区教委负担。“五苑一中心”已成为具有西城特色的社会大课堂平台。
科研引领,服务课堂
社会大课堂必须为学生服务、与教学紧密结合。西城区教委努力为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不满足于只印一个册子,而联系课堂内容不断更新信息,让学校与资源单位互相促进。比如首都博物馆这个单位,由区教研中心采集其一年的展出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处理,及时传递给学科教师。区教科所还开设“首都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课程资源开发培训班”,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带领七个学科百名教师实地考察并进行教学设计。对于目前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金融海啸,请来了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结合政治课内容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给中学生们上了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生动一课。百万庄图书大厦紧密配合学校各年级课程进度组织读书活动,学生的语文课正在学习鲁迅的《呐喊》,图书大厦就会同步将鲁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集中陈列,供师生阅读。图书大厦还参与了北京四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开展中学生阅读调查,调查结果由图书大厦定期通过网站公布推荐书目。
海淀篇
海淀区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烈士陵园、中华世纪坛、颐和园、国图音乐厅,北大、清华等高校及中科院的部分院所,都已成为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
立足区情,科学谋划
海淀区是教育、科技、文化大区,社会大课堂建设面临这样的格局和特点:一是资源单位丰富、综合实力雄厚,但潜在资源多、资源单位规格高,统筹难度大;二是教育整体水平高,但内部差异大,均衡和协调困难,整体拉动难度大;三是区域人才密集,社会文化层次高,对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课堂要求高、期望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统筹利用挑战大。
根据上述情况,主管区长、教委班子决心以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为契机,突破、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统筹的诸多瓶项问题,使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精心组织,制定政策
为保障全区资源的有效统筹协调,海淀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主管区长为负责人的社会大课堂统筹协调办公室。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任务分解等文件,重点解决社会资源统筹、部门协作、校内外结合、场所有效利用和公益性问题。区教委研制了《关于创建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方案》,突出区域特色和思路,即依托海淀这个科教文化大区的优势,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和、衔接,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社会资源,特别是动员整合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中小学生开放实践活动场所。
在经费保障上,海淀区单列了一项教育资源共享经费,用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交通、材料、接待、组织等费用。2008年的标准是生均200元,全年总计投入3600万元。
深度开发,创新模式
根据区域特点,海淀区教委确定了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的战略。
对于区内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淀区积极协调,重点做好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统筹,增强大课堂的科技含量。如清华大学在清华附中、101中学、中关村中学建立了艺术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航在北航附中建立了科技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北航、北理工、中国农大在八一中学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这是一种大课堂的新模式。
其次是开发校内外相互融通的课程资源。近几年海淀区校本类课程资源开发很丰富,为大课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面临的任务是丰富的潜在资源还有待深度开发,特别是区域性的课程资源需求越来越大。海淀区教委同时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形成海淀特色、门类齐全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资源体系。
海淀区重视国际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中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及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合作研究项目”,与英国、日本、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交流、合作,按照国际标准研发中外融通和共享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同时引进志愿服务机制,成立“海淀区校外教育志愿服务团”,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招募在校大学生、专家、社会工作者做志愿服务,协助活动组织、项目辅导。
平谷篇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是北京市郊区区县之一。
加强组织领导
平谷区建立了区、校两级工作领导小组。
平谷区教委设立了平谷区中小学社会大课堂活动建设组织机构,包括组织领导、管理实施、条件保障、安全保卫、督导评估等五个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区社会大课堂活动的领导工作,负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审批、组织与评价,确保活动安全、有效运行。管理实施小组组织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开发区本课程;组织运行社会大课堂网络平台;审批学校活动方案;协同政府督导室做好督导评价工作,组织研讨交流活动。条件保障小组负责专项经费投入的落实与保障,审计学校活动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经费的落实。安全保卫小组负责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审批学校安全工作预案,处理突发事件。督导评估小组负责制定评价方案,组织对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的督导评价。各小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平谷区各中小学校成立社会大课堂活动学校工作小组,由校长为组长,教育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安保主任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骨干班主任等为成员,组织实施本校的社会大课堂活动。
健全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社会大课堂活动审批机制。平谷区学校组织学生骑车或乘车参加4公里以上的区内、外社会大课堂活动,需经区教委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审批时需提交活动方案(包括内容、时间、地点、出行方式、人员构成、人数及活动经费来源、数额、使用情况等)和安全工作预案各一式两份,并分别备案。
其次,建立社会大课堂活动经费补助机制。经费问题一直是各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拦路虎”。平谷区教委一方面规定各中小学校原则上只能组织学生到免费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进行活动,不向学生收取活动的任何费用(午餐由学生自行解决);另一方面预计投资200余万元,对各校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予以交通补贴。
明确数量要求
平谷区教委规定:每学年高中阶段学生应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累计参加不少于10天的社区服务;初中校至少安排5天、小学校3~6年级学生至少安排3天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考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内、区外至少各1天。
挖掘本地资源
平谷区地理环境独特,本土文化鲜明,农田、林区、景点、农家院、农业科技园区均蕴含着浓郁的教育内容。平谷区挖掘本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
平谷区有“大桃之乡”的美誉。平谷区把田间地头、销售市场作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体验种桃、养桃、卖桃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桃花节、采摘节时,组织学生为游客服务,介绍自己的家乡,增进学生爱乡情怀。
平谷区有鱼子山纪念馆、上宅文化陈列馆。借助弘扬民族精神月组织学生参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平谷区有兴隆庄文化交流园。利用这一综合性实践基地,开展学生军训、陶艺、种植等实践活动。
平谷区教委开发了“平谷――我可爱的家乡”区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平谷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自然风光,并确保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社会大课堂主题班或团、队会课,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
房山篇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是北京市郊区区县之一。
健全机构,上下联动
房山区成立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领导小组、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社会大课堂工作团队三级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房山区教委还建立了六个工作组:资源提供保障组、安全与财物保障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组、信息网络建设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组、校级社会大课堂工作组。
完善机制,加强保障
一是构建运行机制。出台了《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意见》《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管理办法》《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信息系统平台管理运行办法》。
二是提供五项保障。制度保障:坚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社会大课堂专项议事制度,建立校内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年度总结、工作计划和活动公告、表彰制度。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免费政策,争取对校内外资源单位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性经费投入,保障激励性经费投入。物质保障:不断改善资源单位设施设备条件,改善网络信息基础和条件。时间保障:把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监督保障:制定《房山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评估办法》及《房山区社会资源平台建设标准》,以此作为评估学生、学校和资源单位的依据。房山区每两年进行一次教育督导评估。
明确目标,分步推进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涵、优化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中小学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努力打造有效德育、特色德育,保障全县德育高效推进。
三、主要工作
(一)贯穿“一条主线”,提高道德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实际,挖掘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重点推进清明“网上祭英烈”、六一“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七一“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四项集中活动。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建立“两项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1、建立德育教学一体化机制。面向全体教师培植德育管理理念和育人智慧,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全体教师形成合力落实育人过程。发挥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探索推进集体备班制度、班科联席制度,强化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责任,让全体教职工人人有德育任务,让德育任务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让德育工作真正关注到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2、探索德育管理精细化机制。德育即管理,管理在精细。特别是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一是要严格遵循“尊重主体、改良土壤、夯实阵地、优化过程、养成习惯”的德育规律,要积极创新德育精细管理模式,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使德育活动项目化、项目流程数量化,不断细化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优化和关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去内化和提升。
(三)突出“三个重点”,打造德育特色
1、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XX市未成年人基本礼仪规范(试行)》即六礼三仪为标准,坚持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抓好规范教育,持之以恒,逐步落实,要把着重点放在礼仪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一是要以学习落实《守则》、《规范》和“六礼三仪”为重点,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二是各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关规定,并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课间管理、就寝管理和出勤管理,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使之成为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新举措。
2、扎实推进法治教育。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交通安全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要围绕预防未成年人自身犯罪和预防未成年人自身被害这一基本目标,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完善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制度,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实施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落实“一对一”帮扶。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全面开展“法纪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召开学生违纪违法预警工作座谈会,研究构建学生管理的预警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目标,纳入课程计划,开设课,做好教案并上好课。二是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都必须设立真正的心理咨询室,有专职心育教师。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做好心理调节,解除心理障碍,有辅导记录。三是加强对心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实现持证上岗。
(四)强化“四项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及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二是指导班主任精心设计班会课,自觉实践班会课,积极改进班会课,大力提升班会课,不断丰富德育工作途径,增强育人效果。启动制度性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活动,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科研水平。三是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年年争当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2、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要认真总结常德学习经验,对比借鉴,认真开展工作自查,科学确立文化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工作。一是积极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中小学每年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建设。二是美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校刊、警示语等德育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优秀影视剧作品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三是切实开展好班级美化、净化活动,加强班级文化提升,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我局将在全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教育局将组织专家,对推荐上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全县拟评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落实以奖代补,进行表彰奖励。本次活动以后,各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作为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措施,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 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各学校一是要切实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团队活动室等阵地,坚持德育活动周安排、月小结,形成基本德育规范。二是要在假期、周末、节日、纪念日,充分利用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雷公仙、网岭60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山书院、罗家坪、学校少年宫、酒埠江地质公园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拓宽校外警示教育、科普教育、体验教育渠道。三是家长学校为龙头,以家长会、XX县教育网、校讯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和家长开放日为平台,广泛传播科学育子理念,转变家长观念,主动和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与合作,整合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4、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课程育德是落实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的关键。在开展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学校独特的德育资源优势,建立学校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结合各自特点,重点在任何推进学校养成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努力探索开发利用德育校本课程,要把校本课程作为德育创新的载体,积极开展德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工程。为参加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早做准备。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2015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2、召开德育主任例会,部署新学期德育工作。
三月份
1、开学第一课;
2、全县“学雷锋见行动、好习惯伴一生”主题活动月;
3、全县“养成教育”宣传月,各学校制定实施方案。
四月份
1、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动;
2、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学生评选表彰;
3、各学校养成教育全面启动。
五月份
1、“五四”青年节活动,各学校举行入队、入团仪式;
2、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教育活动;
3、全县各学校养成教育督查;
4、全县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六月份
1、庆“六一”活动;
2、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
七、八月份
1、七一“童心向党”活动
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心理咨询师、少年宫辅导员、班主任培训。
九月份
1、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
2、“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3、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
十月份
1、十一“向国旗敬礼”活动;
2、全县养成教育督查;
十一月份
1、法治教育月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选活动
十二月份
1、养成教育专项考查验收、总结、表彰、授牌;
2、全县德育工作现场会;
一、强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强化观念引领。今年,我区和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先后共同举办了“田园城市·和谐教育”和“构建高效和谐团队”论坛,全区近六百名学校领导、教师一起参与了论坛活动。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就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谐教育实验、创新学校管理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在积极的对话中,开阔了视野,加深了认识,提升了素养,更新了观念。
二是强化名师培养。开展“十万教师大比武”、“第二届名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组建3个名师工作室,带动和辐射全区教师专业成长;制定并实施《名师后备研修班实施意见》,名师队伍梯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并实施《成华区教育局关于提高名师待遇的若干意见》,名师回流初步显现。
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尊重学校用人自,实施用人单位到重点大学直接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模式,年直招优秀大学毕业生67名;启动兼职教研员制度;引进区外名校长加盟我区;与西南大学和华中师大合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硕士研究生学历班与进修班,现已有4名干部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学历班。
二、强化素质教育,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普及心理教育。与西南大学实施战略合作,成立“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全面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月,成华实验小学被列为“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并作为全市小学唯一代表在命名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二是强化艺体教育。艺术教育成果丰硕。月,成华实小、北新实小等学校艺术团对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春晚”,获最佳组织奖和展演特等奖,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2月,建设路小学舞蹈团、合唱团又应邀赴香港、新加坡参加“魅力校园”第七届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展演获金奖;月,培华小学被命名为“全国书法实验学校”。阳光体育全国领先。2月,教育部就我区阳光体育成果以“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简报”的形式向全国通报表彰;月,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先进经验入编《百名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交流材料》;月,列五中学学生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冠军。
三是开展科创、实践教育。结合灾后教育重建,大力实施综合实践教育。月,成功举办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双林小学和双庆中学的科创教育、建设路小学的想象教育、49中的绿色教育、成都双语实验学校的沟通教育、双水小学的若水教育和龙潭小学的礼仪教育等在区内外都取得了积极影响。月,双林小学参加亚太地区机器人锦标赛荣获五项金牌,打破一项亚洲纪录,创造了四川省中小学科创参赛史上的最好成绩
三、强化内涵发展,区域教育品质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内涵管理,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落实《八条规定》,切实做到把教师留在课堂,让干部下到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校内涵提升。浙江、重庆、台湾等省市教育考察团先后来我区考察教育工作。二仙桥学校通过承办生命教育现场会,短时间内成为较有影响力的生命教育特色学校。
二是构建课程超市,深化课程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超市”,建立健全适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新课程运行机制。成华实小、石室初中、双林小学、成华小学等一批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三是实施有效科研,提升教育品质。以课堂为中心,以课题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科研融合,提高教科研实效性,初步形成了朴实、真实、扎实的科研文化。由教育局和教师进修校组织实施的区域课题《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策略研究》作为省级重点课题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一等奖,创下我区教育科研成果奖历史最高奖项;成华小学的《教师尚美文化的建设与研究》和龙潭小学的《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二等奖;区域幼教课题《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三等奖。年,我区初级中学发展平衡,中考成绩良好,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区中考上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线人。今年高考,我区公办学校本科硬上线77人,艺体双上线6人,本科硬上线率49.%,居六城区第一。
四、强化改革创新,教育一体化步入深水区
一是继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国知名教育品牌“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正式落户成华,成功引进“石室”、“树德”两大优质教育品牌,高起点、高定位建成“成都市石室小学”、“成都市树德小学”,区域优质教育总量大幅增加;双林小学、成华小学、列五中学集团等一批现有品牌形象大幅提升;电子科大附小、北新实验小学、双水小学等新兴品牌学校发展态势良好;石室初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加州阳光幼教集团等引进名校品牌优势凸显。月,成都49中在成功成为树德高中生源基地基础上,成为“成都树德成华中学”。今年月,列五中学、双林小学等6所公办优质品牌学校与南华实验学校、才艺学校等6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开创了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新模式。
二是继续实施“三全”战略。首先,全域思维,全域布局,努力促进优质教育全域覆盖。其次,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大力实施“区域教育协同发展行动”,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区依据《民办教育法》,加大了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势头良好,建筑职中、蜀兴职中的“旅游服务与管理”“工民建”专业成功申报为市级特色重点专业;幼儿教育强劲发展,十三幼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园。第三,全程管理,全程育人,打破条块分割、学段阻隔,实施优质教育跨段延伸服务,积极构建幼、小、初、高不同学段有机融合、无缝衔接的全程育人模式。十三幼与二仙桥学校、双水小学与实验中学、成大附中与成都大学在这方面都做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三是继续探索“三走”机制。首先,继续实施学生“走班制”。以电子科大附小、成都双语实验学校等为试点,打破班级界限,推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定班制”与“走班制”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其次,实施教师“走校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全区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均衡。继续实行校际教师交流制度,交流到优质学校的教师保留远郊补贴,交流到涉农学校的教师享受远郊补贴;建立走校和送教教师业绩档案制度,将教师走校与送教的业绩和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第三,探索校长走段制。打破学段、体制界限,由优质高段学校带动一般下段学校,由优质高段学校的校长出任相邻学段一般学校的学监或总校长,纵向集团、组群、成片,在以往教育集团平面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区域教育集团立体发展。
五、强化应用推广,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全面优化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我区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工作,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加强学校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实验室、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以及城域网等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全区学校全部达到了成都市教育现代化的装备标准,全面优化了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二是切实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我区坚持“以用为本、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常态化应用工作。深入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集成研究实验,开发和应用了学校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学生学业水平网上阅卷系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网上心理测评系统等,促进了全区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年,实施数字化校园行动计划,完成了所有公办中小学校电子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
三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工作。今年月,我区启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工作,全区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估合格率为0%。9月,我区顺利通过成都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验收。评估组一致认为,我区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装备日趋精良,师资队伍迅速提升,教育管理日臻科学。
六、强化对外开放,教育国际化呈现良好态势
一是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为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更好地提升成华教育品牌发展,今年3月成立了“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对外交流中心”,并制订了《成华区教育对外交流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心的主要职责和工作范围。
二是着力打造精品外国语、双语学校。积极支持成都实验中学与国内知名外国语大学合作,努力打造公办精品外国语学校。4月,成都双语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并与中国双语教育学会合作,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今年月,该校成功承办“全国小学英语暨双语教学研讨会”分会场会议,并在“中国(成都)教育国际化论坛”中交流了双语教育的办学经验,受到了好评。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加强与国外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到目前为止,我区列五中学、华西中学、成华小学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已经与国(境)外学校结成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是努力创办成都一流国际学校。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充分发挥我区教育资源后发优势,积极寻求国际交流合作。在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东方新城片区引进中英、中欧等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正努力打造成都一流国际学校和国际化学校。
七、强化教育保障,区域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创新机制,实施惠民政策。成立“成华区爱心教育基金会”,全年共募得各类教育资金近千万余元,有效拓宽了教育资助、灾后重建经费的筹措渠道。依托“成华区教育资助管理中心”,全面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常住人口子女以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免除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政策,对符合政策的涉农专业和农村困难家庭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免除学费共计32.万元。全年为“宏志班”和“爱心励志班”学生共拨付资助资金92.96万元。
二是重拳出击,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实施《成华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重拳出击,重点治理了随意增减课程、占用休息时间补课、违规招生、义务教育学校设置重点班、教师有偿补课、校外兼职、对高考信息进行炒作等现象。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校务公开,坚决治理和杜绝了教育乱收费行为。迄今为止,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规范办学行为”各级通报中,我区是唯一“零查处”区县。
三是严格执法,治理学校环境。启动实施校园安全工程,创新成立全省首家“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执法巡逻大队”。目前,该大队已成为我区教育系统集应急抢险、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平安维稳于一身的准专业化队伍。今年,我区面对综治维稳的严峻形势,各中小学、幼儿园迅速反应,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密监控,有效地维护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稳定。
八、强化创优争先,成华教育优质发展成绩喜人
一是教育成果走上国际舞台。今年月,我区应邀参加联合国主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大会和环太平洋地区早期儿童教育第十一届国际会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月,在第七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上,我区师生将共同创作的彩墨长卷《和谐家园》赠给联合国环境保护机构,并作为特别礼物送存墨西哥坎昆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二是承(举)办各级现场推进会。今年月,承办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月,承办全国教师教育改革论坛暨成都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现场会;月,承办“成都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年月,举办全国和谐教育实验区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