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的本质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一系列新特征。信息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环球村”。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国际资本可以迅速流入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出,这就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流动资本已达8.2万亿美元,全球证券市值高达29万亿美元。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2.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显得有些不为相适。这种不相适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制约,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巨大洪流中,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国际化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而且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掀起了大规模资本流动浪潮。
二、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1.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冲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深远地方的民族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也被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所代替了。他们发挥了自已的智慧生产出各种中国文化。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信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近4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局面早巳被打破,它不再受国家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国土面积大小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即经济国际化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2.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市场经济,都在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市场化,信息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信息内容产业 创意产业 文化
一、信息内容产业的概念
根据国外学者的观点,信息产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以数字内容、网络内容为标志的信息内容产业,它负责提供信息内容,并把内容作为商品。二是以数字通信、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产业,它负责传输信息内容,并把传输作为商品。经过重新定义的信息产业就是以IT(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以IS(信息服务)产业为保障的信息内容(IC)产业。由此可见,信息内容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在专题报告《作为新增长产业的内容》中将其界定为:“由主导生产内容的信息和娱乐业所提供的新型服务产业。包括出版印刷、音乐、电影、广播和影视传播等行业。” 国内学者的界定是:信息内容产业是进行信息的生产和营销的产业,是通过信息的生产、交换、流通和销售来获取资本增值和利润效益的产业。”
澳大利亚将信息内容产业称为创意性内容产业,其所包含的所谓数字内容与应用需展现信息交流的特色,内容本身需全部或部分具有知识产权,或呈现为数字化的产品。 创意产业则直接针对知识创新带来的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它多以分散的状态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强调的是人的创造力对经济的贡献,更具有动态的游离性和复合性。除了普遍存在于文化产业中,创意产业也渗透到了其他产业或行业。
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及文化产业的并不多,因为它们的创意产业已指代或包含了文化产业。例如,凯夫斯对创意产业给出的定义就是:“创意产业是提供我们宽范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含书刊出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在我国,信息内容产业又称为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
二、信息内容产业的文化特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又是创意经济的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创意经济。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正因为此,才有了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提升生活品质,而创造性则是文化的真正精神,更加可以激发人们革新生产方式和经济理念,甚至革新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理念,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更新发展,闯出一条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崭新道路;正因为此,才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我们创造力的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新的世纪,应当是创意世纪;从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到创意经济的乘势崛起直到创意社会的应运而生,正在为我们的世纪带来新的文化视野。当代中国应当是创意中国;从中国制作到中国创作,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正在为当代中国带来新的精神面貌。
1.文化产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文化产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集中表现在:推动知识经济和经济现代化,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促进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扩大全球的经济不平等;影响世界经济的秩序和格局。
广义的文化既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式,又是改造世界的成果;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又表现为精神和内在的心态。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有的是有形的,有具体的事物作为文化的载体,有的是无形的属于精神方面的,如科学、艺术、审美观、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精神的创造通过具体的事物得以表现。人是社会动物,是指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塑造人的功效。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文化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但不同国家文化的先进性是不同的,它们的国际影响和世界市场不同,市场价值的大小也不同,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不仅产生财富和就业,而且传播价值观、思想和知识。强势文化和全球市场的结合,将会产生文化产业的世界强国。这些文化产业强国,不仅占领了全球文化市场的大片领域,获取高额利润,而且将自己的强势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影响世界未来的走向。在21世纪,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文化产业的世界强国将影响整个世界,影响人类的生活、知识和观念。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建构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内容产业中文化资源形态之上的,并努力去获得世界认同和接受。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既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精神底蕴 ,也是民族发展的新型资源形态 。因此 ,文化产业资源形态,首先是满足本国本民族的精神消费需求 ,这里 ,就有着无限的市场和发展空间。现代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内容产业。
2. 软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保证
从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看,软竞争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我国的硬竞争力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如我国的经济实力一直保持在最强的国际竞争力队伍之中,最为突出的是增长速度世界最快。但是,在软竞争力方面,我国却呈现出弱势,如市场竞争效率、法制环境、金融效率、企业管理结构和能力、健康与环境基础、教育基础和能力等。这些方面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影响到竞争力排名。发展信息内容产业可以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增强我国的 “ 软实力” 。发展中国信息内容产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是一个增强中国 “ 软实力”的过程。
3. 信息内容产业能展示本国文化的认同性
信息内容产业 ,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内容资源的产业 ,它的繁荣与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的 基础上。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改变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将不可避免的加剧欧美强势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冲击 如果不采取发展本土信息 内容产业的政策 ,就不能维护本国文化认同性 ,这实际是一个问题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制定了信息内容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 略。因此,我们要借助本土优势,结合我国的文化艺术特点,联合文化界人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即运用数字载体的 特点, 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丰富的表现力。创新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要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牢牢把握本土文化市场,逐步实现 “走出去”。信息内容产业以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 ,为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应营造着良好的竞争环境。 同样 ,中国的文化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 ,国际化的生产 方式使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 夺。文化生态是人们生存的文化环境 、文化行为和文化成 果的总和 ,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信息内容产业重塑文化产业的资源形态重要标志是民族精神的新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是由强大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后盾的。
4.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别
其实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现在没有很大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分清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本质区别。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和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所有产品按大众需求统一生产,依照资本力量按市场规律自发成长。而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和才干,通过知识产权自由生成及利用的产业,具有全球化、多样化及地方风格。创意是在对文化进行深层挖掘后的升华,对文化修改后形成的一种更加优质的文化,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有高智能化、高附加值且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化生产力;网络生产力;网络化;特征
[作者简介]张时碧,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B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05-03
一、智能化生产力发展的网络化趋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不同质态生产力生生不息地交替中实现的。在信息网络化为主导的21世纪,网络生产力将成为智能化生产力的主体。网络生产力是以互联网为形式、以信息交换为内容的生产力。因此,网络生产力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互联网与信息交换。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资源再分配的平台是20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强烈地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信息交换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信息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媒介,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经行为语言信息、口述语言信息、文字语言信息到数字语言化信息。信息语言的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成为生产力新陈代谢的良机。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交换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信息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生产力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力,其突出特点就是网络化,包括劳动资料的网络化、劳动的网络化与劳动对象的网络化。它的实质仍然是信息交换,无论是对新兴产业的驱动还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网络生产力都是通过信息交换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物质交换,一种是无形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换是无形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互联网也是人类进行无形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人类进行物质交换具有多样性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文字、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信息交换的革命性发展,而互联网的出现又给信息交换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这场信息革命使信息交换的交换速度、交换疆域、交换内容、交换质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可以提高信息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相互结合的程度,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含量,并且使其他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利用效率。信息、管理、科技等软要素等起到调节配置其他要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当网络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应用到劳动中去的时候,各种应用软件如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等的应用使生产过程实现了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助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二、智能化生产力的网络化特征
网络生产力同其他形式的生产力一样具有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劳动对象,但网络生产力的三要素与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其他质态生产力的三要素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其三要素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
首先,劳动资料的网络化。在网络生产力中,劳动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所有劳动资料效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系统的支撑。电脑控制系统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劳动资料自动化,企业内部网络将自动化生产力工具连为一体,局域网将企业的生产过程集团化、区域化或产业化,Intemet将世界各地的企业、市场、用户连在一起,使生产过程高效化、世界化。可见,在网络生产力中,网络是一切劳动资料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资料系统的主体。现代的电脑信息网络与过去生产力中的任何生产资料都不同,它不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实体,而是一个具有正负反馈功能的、网络化节点式的有机的互动即时的网络体系。当前它的主要形式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作为高速信息网络体系,由信息交换和应用信息系统组成。信息交换用以完成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分配,并把大量的应用信息系统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整体功能的效用。整个系统由电脑、光缆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信息交换网络。交换网络能够传输包括流媒体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一方面,网络生产力在创造着新兴产业的劳动资料,开辟着新的市场,创造着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生产力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的劳动资料,网络信息对传统产业劳动资料的渗透性事例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使传统产业劳动资料网络化特征日益明显。
其次,劳动的虚拟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实体劳动与虚拟劳动。实体劳动生产有形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体积,占有一定的空间,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复制,劳动的实质主要是人体体力的耗费;虚拟劳动生产无形的劳动成果,空间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只是一些符号的组合、数字化有规律的排列,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创造,劳动的实质是人体智能的耗费。虚拟劳动是网络生产力劳动要素的标志和主体,但并不是网络生产力独有的要素,其他质态的生产力也不同程度地含有虚拟劳动要素。人类劳动发展史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智能使劳动生产方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智能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但这两个时代都是以实体劳动为主或实体劳动居于主要地位的时代。由于网络经济的崛起,实体劳动的主体地位将逐步被虚拟劳动所代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指出,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随着实行网络自动化,对蓝领工人的需求量减少,蓝领工人将会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1%缩减到9%。同时,由于办公网络自动化,非专业白领工人比例很可能从现在的大约42%减少到19%-29%,其余的59%-69%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智能型人员组成。这一预想在网络化的今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最后,劳动对象的数字化。网络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要素就是将一切信息数字化。过去有形的现金、支票、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生产信息、通知、现场会议、图片等等都转变为数字信号,“0与1”以无形的方式在磁盘中转化与存储,以光速在光纤网络中传输。这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数量、速度与品质,也增加了信息相互组合的可能性。网络生产力要素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生产力的特点。一是网络生产力展示出的是一种大容量、高速度、涉及面极广的信息流。随着网络覆盖面日益普遍化,网络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思维模式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贸易日益普遍化、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加普遍,从而加快经济全球化的
步伐。二是经济的数字化与虚拟化。这是由网络生产力要素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今的经济无不展现出一种虚拟化的态势。劳动对象的数字化也使经济的运行带有明显的数字化倾向。信息交换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已经成为现实,其实质是技术的信息化与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化作为当今信息化的核心不仅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在推动着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技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生产力作为一种智能化的生产力,首先表现在技术进步上,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的创新上,更重要的也体现在新技术的传播速度上。由于网络本身的全球化,新技术能够迅速超越时空的局限,即时向全球迅速传播。四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化。网络生产力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变化,如从间接的中介销售到网络直销、从纸币中介到电子货币、从层次管理到直接网络化管理、从大批量中间生产到直接面对最终用户的个性化生产、从重视硬件到依靠知识信息等等,所有这一切变化表明,网络生产力将工业生产力多环节的路径拉直了,由此使社会实践的各方面都呈现出直接化的趋势。
三、生产力的网络化促使并提升社会产业结构高级化
网络在各个社会领域里面的深入应用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的行业。一些经济学家如波拉特已经把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从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中划分出来。围绕因特网/内联网(IN-TRANIJI)便出现了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网络内容提供商(ICP)、网络接入服务商(IAP)、网络集成、网络维护等行业。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产业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合流、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部门。当然,网络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更多的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的。网络经济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结构的智力化以及消费结构的服务化等方面。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高技术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技术工业品或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大小,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被称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正蓬勃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以及专利与商标等无形资产管理等,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们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网络产业已经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1995~1998年间,美国的网络产业以每年1.74倍的速度增长,1999年销售收入达到5239亿美元,首次超过汽车、电信等其他传统产业。1985年信息技术部门只占整个美国经济的4.9%,1998年,已经大约占了8.2%,而且信息技术部门增长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4.7%。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也指出,我国信息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工业各部门首位,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正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带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
生产力的网络化使社会的就业结构智力化。正如格林斯潘指出的,美国正处在生产率(单位劳动小时产出)具有较高增长的时期。计算能力以及通信与计算机的进步显然是取得这一良好经济形势的主要原因。网络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网络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信息附于有形物质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脑力劳动相对体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信息产业独立部门以及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美国在1995到1996年中,信息技术产业新增的就业岗位占全部新增220万个就业岗位的10.5%。其中绝大部分职位属于脑力劳动。整个经济都需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工人。在对信息技术劳动者的需求中,对高层知识分子的需求将增加,而技术含量低的职位需求将下降。据美国劳工部估计,从2002到2005年,仅仅电脑系统分析员和程序编制人员平均每年就需要90.5万名。而蓝领工人就业人数将不断减少。有人预测,到2010年,美国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将从1999年的1300万左右(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1%)降为不超过1000万(小于8%)。到2006年,美国几乎一半的劳动力将投入到信息产业。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智能化趋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现代生产力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靠人才,靠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发展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抓好教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合格劳动者,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包袱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既是提升我国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我国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客观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价值的增长,主要靠科学知识,而不是靠体力劳动或其他物质投入,依靠知识价值创造物质价值这是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生产能力和保持效率的秘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智能化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强弱。只有正确认识生产力智能化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高速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项冬,全球信息革命与世界银行的新动向[J],信息化与经济发展,1995,(2)
[2]吴基传,在深圳召开的“中国一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网络世界,2001-04-12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创新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无疑也给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带来新课题,提出新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特征
1.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获取手段和过程都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数码化将大大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加速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超越企业与国家疆界的全球信息网络,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2.知识经济是人本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时代将以掌握知识的人为本。以人为本即将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人真正成为物的主人,成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人,成为自己所在组织的主人。时代由于追逐知识而回到人的本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人的脑力、心力、智力为核心。
3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
知识经济是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将是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并且无形资产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资产。
二、财务管理创新
1.理财观念创新
(1)以人为本。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行为科学为依托的“人本主义”管理。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也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当今市场竞争表现为商品竞争,商品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其实质则是人才竞争――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应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
(2)信息价值观念。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传播是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成为最受重视、发展最快的产业。在新经济时代,随着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以数字化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信息价值与收益成正比,与信息成本及质量风险成反比。这就要求理财人员关注信息的及时搜集与整理,注重对信息价值的分析、整理和评价。
(3)财务风险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以及知识的积累和更新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风险;第二,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和开发风险;第三,由于 “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要求理财人员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在风险与报酬之间取得最佳结合点, 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
2、理财目标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追求股东利益,而且也要追求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重新确立。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企业将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企业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人所要求的偿债能力最大化、对政府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对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
3、理财内容创新
(1) 筹智高于筹资、投知重于投资。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和投资主要是指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知识经济扩展了企业资本的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在知识型企业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应着重考虑“筹知”和“投知”。“筹知”是指知识资本的筹集。“投知”是指知识资本的运用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应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本,包括合理估计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合理估算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和收益,使企业知识资本达到最佳效益结构。
(2)重点投入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在新的资本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创新能力、人才素质、专利商标权和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使得无形资产成为人类分享财富的新途径。企业投资将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出发,以是否给企业带来知识资本积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强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及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投资效益评价标准,因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应重视无形资产投资决策及其评价,应尽可能选择最具潜力和最能扩充企业知识资本的项目,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3) “按知分配”与“按资分配”并重。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知识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因此,按知识分配财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掌握、加工、利用、创造信息技术的员工,在整个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使企业和谐、持续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收益分配模式必将发生变化,利润分配应改变过去的按资分配的方式,转为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各所有者为企业带来财富的大小比例进行分配,按贡献大小并结合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承担风险的大小来进行分配。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马静.新形势下企业理财观念的创新[J].财会月刊,2001,10:9-10.
关键词:网络犯罪 刑事管辖 国际司法合作
The Research of the Jurisdiction Issue of Internet Crime
Abstrac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s that Internet crim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rime determine the complexity of the jurisdiction on this issue. This article gets to work from the research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Internet crime and analyzes the challenge fome the Internet crime to traditional criminal jurisdiction. And on this base , the article further thinks about the main ways to deal with the Internet criminal juridiction.
Key Words: Internet crime
criminal jurisdic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judicature
一、网络犯罪区别于传统犯罪的本质特征。
(一)网络犯罪的界定。
关于网络犯罪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犯罪工具,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不是刑法专业的一个具体罪名,而是一类罪名,属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类型。网络空间,又称赛博空间(cyberspace)。根据美国学者爱德华、A?卡瓦佐和加斐诺?莫林的观点,赛博空间是指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连接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空间,它区别于现实的生存生活空间,是一个没有客观实体的世界,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赛博空间代表的是为数众多的可以被远程访问的计算机网络,而网络犯罪则必然发生在该空间内。
随着社会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形形的犯罪正逐渐从低层次的计算机犯罪,转向在网络空间内实施网络犯罪。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网络犯罪进行不同的划分。比如美国学者Thomasj. smedinghoff将网络犯罪划分为:非法进入或使用电脑;篡改或毁损资料;窃取或滥用资讯服务;电脑诈欺;妨碍他人使用电脑和非法持有密码,等等[1]。根据美国学者劳拉昆兰蒂罗的观点,赛博犯罪则可以分为四大类:未经许可使用与计算机相关的财产;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欺诈性的记录和数据;修改、毁坏信息或文件;使用电子手段或其他方式偷盗金钱、金融设备、财产、公共设施及数据等。[2]台湾学者则将计算机犯罪分为:资料之不正操作;资料之不正刺探、取得;非法使用电脑;电脑破坏等。[3]
(二)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
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高级阶段,是计算机网络化的产物。因此,网络犯罪既有计算机犯罪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网络犯罪同计算机犯罪一样具有智能化、高技术化、蔓延迅速、涉及面广、危害极大、隐蔽性强、侦查难度大、低风险、高收益等特点,但同时它还具有时空虚拟化、犯罪国际化、犯罪人低龄化、犯罪动机多样化、犯罪具有连续性等自身的特点。但是这些大都是一些表面的特征,这些特征都来源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人们在网络空间生活、交往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和犯罪问题与现行法律发生之冲突,其根本性的原因也来源于网络空间自身的特点,即网络空间的无地域性和信息媒介的无体性。美国学者Thomasj. smedinghoff也认为网络具有无地域性和信息媒介的无体性的特点。
1、无地域性。有关刑法效力范围的问题是以地域为主要标准进行规定的,刑事诉讼法中刑事案件的审判管辖也是以地域特征来设置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则具有更强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然而在赛博空间内,人们的活动并不存在于有形的领域,任何一个电脑使用者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及终端设备和调制解调器就可以进入赛博空间任意遨游,而且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就再也没有什么地域概念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登录进入任何国家的公司和个人设置的网站,进行浏览和获取信息,当然也可能实施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地和侵权行为地究竟怎么来确定呢?应该说网络侵权行为、犯罪行为最科学的发生地是在赛博空间内,而不是犯罪人敲击键盘的地点或上网的网站所在地。同理,犯罪的结果地也是发生在网络空间内。只是这种危害结果使现实空间的人切实感受到了侵害,而误认为这种结果发生在现实世界中。
2、信息及其媒介的无体性。现行的法律基本上是以有形物体为对象,刑法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刑法中之犯罪对象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信息”被纳入到犯罪对象之中。对于信息来说,它们之间的传递往往借以有形的媒介,如纸张、光碟、影片、录像带等。而虚拟空间内的信息则基本上不借助于上述媒介,而是完全被数字化了。信息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这样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数字化的信息容易被编辑、修改、操作而不易被察觉,因此使得在虚拟空间内实施的犯罪难以侦破,现行的法律难以适用数据化资讯带来的侵犯著作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个人隐私权罪等。可见,网络法律和网络犯罪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及其媒介的无体无形性。
二、网络犯罪对传统刑法管辖提出的挑战
(一)网络犯罪对传统管辖理论提出的挑战
1、网络犯罪对属地管辖原则的挑战。
传统刑法意义上的属地管辖是指以犯罪行为地为标准确立的管辖原则。网络犯罪的无地域性特征给属地管辖原则提出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界定网络犯罪中的犯罪行为地的问题。我国《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犯罪地是指犯罪发生的地域,包括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对于网络罪犯所在的地点,大家看法比较一致,可以认为是犯罪行为的地点。对于网络信号、数据的传输所通过、到达的节点(中途经过的路由器和目标计算机)和数据放在网络上由他人自由下载的浏览数据网页地等地点,可否认为是犯罪地点还有争论。我国有人认为涉外网络犯罪行为(如上传、下载或操作计算机等)在国内发生,或者对我国国家或公民利益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预期的),即可认为是犯罪行为、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基于属地管辖我国当然有管辖权。[4]这种观点对犯罪地做出了广义的解释,与我国计算机相关的行为,不受国籍限制,任何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与我国的计算机相连实施了犯罪,且行为对于我国又有影响,就直接使用属地原则,既可以认为拥有管辖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站所在地、下载地、操作计算机地、甚至是网页的浏览地等均可以作为犯罪地。然而扩大犯罪地会引起国家主权的冲突,也会不利于有效打击网络犯罪和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
2、网络犯罪对属人管辖原则、保护管辖原则的冲击。
刑法中的属人原则是指一国对其本国公民的刑事管辖权,而不论犯罪行为地在何处。原则使国家的刑事管辖权延伸至一国境外,一般是为了充分保护本国公民的利益而设置的。但网络的全球化使属人原则常与属地原则相冲突,并因网络的非中心化而使行为人受到双重甚至多重处罚。因此网络犯罪的国际化发展使传统的属人原则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保护原则是针对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本国领域外对本国国家或公民犯罪而设置的刑事管辖权。然而网络行为的全球性、开放性,使得保护原则可否针对所有这些行为成为一个难题,同样在网络中“危害的标准“也变得不好确定。网络的全球性使网络犯罪波及许多不同的国家、地区。而在不同的法域内,各国的对犯罪的规定各异。尤其涉及到网络犯罪这种新型的犯罪现象,各国对这种行为的认定可谓千差万别。因此无法避免在行使保护管辖权时司法协助等各方面遇到的困境。
(二)网络犯罪对国际刑事管辖提出的挑战
网络空间作为第五空间,其开放性和全球性使任何一次数字传输行为都可能成为跨国际行为。因此传统的国际刑事管辖中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犯罪中尤为突出。首先是网络犯罪的界定问题,不同的国家对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规定,如何协调因此产生的冲突是国际刑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各国基于对国家主权的维护都极力扩张对犯罪的刑事管辖权。这样一来,等于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对于任何网络上的犯罪都可以主张刑事管辖权,这不仅可能造成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过度侵害,也必然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形成巨大冲击。而网络犯罪涉及国家之多、地域之广难免使国际管辖权的划分成为一个难题。实际上,即使在传统犯罪中,以上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的关注,也因此制定了不少国际公约,国际刑法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各种跨国际犯罪中,网络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网络犯罪的增加使各国对国际刑事管辖的关注提上了日程。
三、对网络犯罪刑事管辖问题解决途径的思考
(一)刑法解释论中的新课题。
如前所述,网络犯罪管辖中最难以把握的就是如何界定犯罪地问题。网络犯罪必然发生在网络空间内,但网络空间是个抽象的虚拟空间,在涉及刑事管辖的问题时,网络空间没有任何意义。要追究某种网络犯罪,必须确定这种犯罪在何地发生或其结果发生在何地,才能确定由哪个地区或国家来行使管辖权。传统刑法理论中对犯罪地没有太多争议,发生地和结果地都不难确定,争议往往在于确定犯罪地后的管辖冲突问题。但在网络犯罪中,要确定犯罪地本身就是个难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地”、“犯罪行为发生地”及“犯罪结果发生地”做合理的解释,而非寻求另外的标准试图解决管辖冲突。“行为”、“结果”本身就是很广义的概念,网络犯罪也是一种行为,如何理解这种特殊行为及如何确定这种行为对管辖最有意义的地点是对行为的解释问题。因此,必须要结合网络专业知识来确定网络犯罪的犯罪地。一种网络犯罪是许多行为的结合、结果也会涉及很多地方,在这种复杂的行为中其中必有一个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或危害结果的产生有最密切的联系。所以,网络犯罪的出现要求刑法解释要结合跨专业知识才能解决相关问题。
(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法律的发展也趋于世界一体化。虽然不可能有一部能统一全球的法典,但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法律必须面对各种冲突的解决和协调问题。网络犯罪的国际化带来的不仅是管辖冲突问题,还有对犯罪的界定等刑法基本问题。就目前的国际国内条件来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因为这是国际问题,不是某一国的法典所能解决的。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国际化犯罪各种问题的必需途径。犯罪的管辖问题涉及国家主权问题,只有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才能共同制定一个最合理的、最能够为各国接受的规则来解决这些冲突。虽然现在各国已经重视这个问题,并制定了许多国际公约,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国际刑法学的研究仍然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就网络犯罪的国际管辖权问题而言,最合理的途径还是在于努力促进国际司法合作,以解决国际刑事管辖权的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Thomasj. Smedinghoff. 网络法律[M].[台]张台先,陈月菁译.台北:美商艾迪生维斯理和儒林图书公司合作出版,1999年版第22页。
[2] [美]劳拉?昆兰蒂罗.赛博犯罪—如何防范计算机罪犯[M].王勇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