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定市区;高中生;教育消费;现状;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学生教育消费呈现数量增长、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并且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造成各类社会教育机构激烈竞争,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何进行引导、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面对此种复杂的局面,本文囿于自身限制特选取保定市区四所普通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教育消费实际现状的调查来获取第一手的微观层面的数据,借助现代的数据统计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结构分析来揭示其内在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制定优化措施,为社会教育消费的宏观管理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一、高中生教育消费的调查现状分析

2016年9月至11月,笔者对保定市区的四所普通高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557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69.63%;剔除事实资料与态度资料填写不全,理解错误等不合乎要求的问卷,整理得有效问卷488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87.61%。本文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频数统计和显著性检验,客观显示出普通高中生教育消费行为的特点与趋势。

(一)教育消费意愿现状分析

在课外补习消费方面,大部分学生是认同课外补习现象且愿意参加补习的,如表1所显示,选择“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共占了65.37%。在调查中发现重点高中参加补习消费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进行补习消费的学生比例,其主要理由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因学校性质的原因,家长和社会对其未来的成就期望值较高,加之重点高中大部分学生本身的对未来学业成就动机感强,使得学生对学业成就的自我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他们希望借补习来“培优补差”,提升自身的学业竞争力。

(二)教育消费原因构成分析

在参与课外教育消费活动的众多学生当中,虽然其目的呈现多样并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依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和优先次序性。如表2所显示,其首要目的是“补习薄弱学科”,占60.86%; 其次是“提升成绩排名”,占14.55%;再次是“同学朋友结伴”,占11.68%;第四就是“自己的兴趣”,占8.81%;最后是“其他原因”,占4.01%。

(三)教育消费的供给选择构成分析

在课外补习消费领域,本研究项目的供给构成选择是指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从哪些方面来决定x择某一家课外补习机构。如表3所显示,选择“补习授课教师资质”的最多,高达51.43%;其次是选择“讲课内容全面充实”的,占28.28%;再次就是选择“补习环境氛围”的,占7.79%;第四就是选择“补习机构存续年限”的,占6.56%;第五就是选择“补习费用多少”的,占5.74%;最后是选择“其他原因”的,占0.20%。由上述数据高低的排序可见,前三项累积所占比例高达87.5%,这说明学生课外补习消费非常注重补习授课教师资质、讲课内容全面充实以及补习环境氛围。

(四)教育消费支出费用构成分析

在课外补习消费领域,教育消费支出费用主要通过消费金额和消费主体的主观感受来体现。如表4所显示,在课外补习消费领域每学期花费在在600元以下的有64人,占13.11%;花费在600―1200元之间的有124人,占25.41%;花费在1200―1800元之间的有173人,占35.45%;花费在1800―2400元之间的有97人,占19.88%;花费在2400元以上的有30人,占6.15%。学生的支出费用存在高低不同的差异性,伴随着支持费用具体金额由低到高变化所占人数与比例大致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基本态势,即支付费用金额处于低端和高端的人数与比例相对较少,而大部分集中在中间,正如表4所显示处于600―1800元花费区间的人数和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94人和80.74%。

(五)教育消费满意度构成分析

在课外补习消费领域,教育消费满意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如表5所显示,选择非常满意的有72人,占14.75%;选择基本满意的有146人,占29.92%;选择不满意的有195人,占39.96%;选择非常不满意的有75人,占15.37%。通过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对于教育消费满意的人数仅为218人,占44.67%;而不满意的人数却达到270人,占55.33%;这说明当前教育消费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亟需分析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高中生教育消费特点分析

(一)学生教育消费意愿强烈导致市场需求旺盛但缺乏专业性指导

在本次实地调查样本数据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教育消费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15.16%,在剩余的84.84%的学生中除了19.47%的表示“无所谓”之外,65.3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参加,由此可见学生的教育消费意愿强烈导致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在教育消费满意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4.67%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 “基本满意”,却有高达55.3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上述两组数据的对比表明:由于学生或家长对教育消费认知有限且缺乏专业性指导,可能导致其盲目选择教育培训机构进而造成不满意度较高的状况。

(二)学生教育消费支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且易受家长特征影响

在本次实地调查样本数据中,学生每学期教育消费的支出费用从低到高存在五个档次,最低的地低于600元,最高的大于2400元,二者之间相差四倍以上,这表明学生的教育消费支付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然这笔费用是由学生的家庭来支付,确切的说是由学生的家长来买单,而学生家长的成长经历、学历程度、学识水准、从事行业、收入水平甚至是婚姻状况等特征因素就会影响这笔费用的支付意愿以及相关的额度水平。

(三)学生教育消费需求原因的倾向性与供给选择的集中性显著相关折射教育现实

在本次实地调查样本数据中,学生教育消费需求目的中为“补习薄弱学科”和“提升成绩排名”的学生占75.41%,呈现着明显的倾向性;在学生教育消费供给选择中选择“补习授课教师资质”和“讲课内容全面充实”的学生达79.71%,呈现明显的集中性;显然是学生或家长基于高考分数差别对个人未来发展路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现实应对,把解题技巧、教学经验、知识梳理等提升分数的因素等同于素质教育,于教育现实而言确实令人莫名而无可奈何。

三、高中生教育消费对策分析

笔者认为完善社会事务不仅需要明确参与主体而且关键是厘清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高中生教育消费方面,涉及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学生就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主体,因此在明确其社会参与主体基础之上关键是分析其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以明确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开办资质、业务范围和相应的收费标准,积极履职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社会监督辐射范围与力度,维护公平合理的社会教育发展环境。

其次,学生就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业务,明确各自的社会责任,树立教育消费服务理念,确立自身的战略定位与品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沟通,特别是教育培训机构要整合旧有工作程序,创新开展学前咨询、选课指导、学中抽查、学后跟踪评估的机制,并且为消费者构建学习档案,协助消费者立足实际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以期达到相互满意实现共赢。

第三,学生特别是家长应保持理性,一方面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可盲目的追求分数,注重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锻造未来发展潜能;另一方面应立足家庭实际,合理筹划家庭收支,教育消费支出务求实效,避免盲目攀比。

参考文献: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软件工程概述;补充介绍选题方法。实践内容:分组与选题。(1)分组。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组,每组3~5人,每组有一名组长作为项目经理组织后续的项目开发,负责给成员分配角色,如系统分析员、软件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根据角色,每个成员都有相应的任务。(2)选题。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项目选择是关键步骤,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在各组自选项目时要注意: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流程来构建软件系统,如图书馆借还书系统;所选系统有3~5个功能模块,过于复杂则难以把握,过于简单则缺乏整体性;尽可能选择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项目、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等;项目开发所需的软硬件都是可获得的,所需开发技术是学生已掌握的或短期内可掌握的。最后,教师要认真审查学生选题,避免重复,控制规模,确保可实现。

2.需求分析阶段

教学内容:软件需求分析原理、结构化分析法、面向对象分析法;补充介绍主流建模工具、开发平台、Web开发环境。实践内容:深入了解和分析需求,形成文字化需求说明;安装建模工具,使用Rose/Visio进行需求建模,绘制用例图和活动图,完成软件需求分析报告。配置开发环境,熟悉开发环境的使用,编程实现“登录”功能。教师及时批阅和评价需求分析报告,重点检查用例分割的粒度是否合适,指出学生在运用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的不当之处,对突出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树立信心。

3.软件设计阶段

教学内容:软件设计原理、结构化设计法、面向对象设计法;补充介绍平台设计、界面设计及工具的选择、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程序设计语言及编程环境的选择、出错处理。实践内容:在Rose/Visio中绘制类图、顺序图、状态图;用PDL对关键处理进行描述;对典型界面进行设计;数据库基表设计;完成软件设计报告。编程实现“读取数据库数据并显示到页面”的过程。教师及时批阅和评价软件设计报告,重点关注类图的合理程度、顺序图表达细度等,指出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充分经历软件设计阶段的各种设计任务。

4.实现和测试阶段

教学内容:软件测试方法、主流测试工具介绍。实践内容:编写系统源代码;设计测试用例,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完成系统测试报告。教师及时批阅和评价测试报告,指出可能存在的漏洞。在系统完成后,根据开发文档对系统进行整体检查,重点关注学生常常疏忽的出错处理问题,在软件用户友好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增强其专业素质。

5.结束语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系统应用级无线通信网络系统级测量参数通常由网络设备自身接口直接提供,即网络设备具备有自主智能测试测量功能模块。系统应用级测试测量参数一般包括[6]:端到端呼叫建立时长:移动终端从发起呼叫请求至呼叫成功建立之间的时间间隔。最大端到端延迟:特定统计粒度范围(区域/时间)内用户话音帧从发起传送请求至话音帧成功送达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传输干扰时长:以第1个含有误码的数据帧出现开始至第1个无误码的数据帧出现为止的总时长。接通率:以G网接通率为例,G网接通率等于G网接通次数与G网试呼总次数的比值。这里的“接通”是指信令流程中收到Connect或ConnectACK计为一次接通;“试呼”是指信令流程中channelrequest和CMservicerequest同时出现计为一次试呼。掉话率:以T网接通率为例,T网掉话率等于T网掉话次数(主被叫之和)与释放前T网占用次数(主被叫之和)的比值。这里的“掉话”是指信令流程中移动终端收到Disconnect/Release信令视为通话正常结束,在移动终端未发送Disconnect信令或未收到网络下发的Disconnect/Release信令情况下,移动终端返回至空闲状态,则计为一次掉话。忙时无线利用率:该利用率等于忙时总话务量与总设计话务量的比值,在实际使用中该数值采用以下算法:忙时无线利用率=(忙时语音话务两+忙时数据等效话务量)(/K×总业务信道数)。一般情况下K=0.71(根据爱尔兰表,每线业务量达到0.71时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峰值)[7]。

无线通信系统测量测试设备

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是无线通信测试中应用最广泛的智能仪器仪表,特别是在移动终端生产制造、数字通信基站测试等领域,其可以通过网络仿真对发射天线进行设计验证和故障诊断,兼有频谱分析仪和特定无线通信信号源功能,可进行邻道功率泄漏比、频率稳定度、带宽占用、频谱辐射、开环功率测试、误差矢量幅度等多方面的测试。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以其广泛的用途和强大的功能得到了通信技术研发实验室、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及设备生产商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主要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厂商有Agilent公司、R&S公司、Anritsu公司等等。频谱分析仪:其基本分析流程:输入信号通过可变衰减器提供不同的测量范围;信号经模拟低通滤波器滤除处于不需要分析的高频分量;经模数转换后得到需要分析的数字信号(通过频率抽取式数字滤波器,不但减小了信号带宽和降低了采样率,并且改善了频率分辨率,避免了频谱混叠);FFT处理后获得信号的频谱图。

频谱分析仪通常分为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准实时频谱分析仪(或软件频谱分析仪)和基于通用DSP处理器的实时频谱分析仪、基于专用FFT处理芯片的频谱分析系统。在实际工程测试中由于对实时性的需求一般采用嵌入微处理器的便携设备,对实时性需求不高,但对于计算量和计算精度有较高要求的场合,通常使用基于计算机处理的频谱分析仪。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频谱分析仪可以帮助移动通信运营商严格把控区分不同频段的业务类型,防止相互串扰;有效监管无线通信信号传输质量,分析噪声分布情况;降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呼吸效应”和“远近效应”等[8]。矢量信号分析仪:具有整个微波频段的测量分析能力,可以进行快速、高分辨率的频谱测量、解调以及时域分析,通常用于表征复杂信号。矢量信号分析仪可捕获到信号的幅度与相位信息,因而适合于分析数字调制信号,对复杂数字调制信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试测量,提供矢量图、星座图、眼图、矢量误差曲线等形式的调制参数分析结果。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矢量信号分析仪可实现无线通信信号的物理信道数据解调,并对信号输出功率、峰值误码误差、邻道泄漏抑制比等参数测试测量。

矢量网络分析仪:分析各种射频/微波网络的网络特性,如S参数、传输/反射特性等,分析对象是电路网络。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衡量电缆组件质量的指标通常是S参数(电压驻波比、插入损耗、相位、延时等),通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频域测试可以方便获取参数情况。例如可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中的时域分析功能,利用激励信号在电缆传输中的反射特性实现同轴电缆故障定位[9]。信令分析仪:具有信令单元的获取、解码以及显示等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过滤获取用户查找的特殊信令消息,并通过实时统计、后台统计等查询方式自动识别错误信令流程判断故障、优化网络。以TD-LTE网络为例,可通过信令流程结合RRC连接成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CarrierRSSI载波接收机信号场强等参数的方式对网络覆盖与传输干扰、频率规划、时隙配置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10]。

智能仪器发展与应用

无线通信测试测量仪器设备作为智能仪器的重要分支,其为了适应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和工程实践的测试需求而向着虚拟化、网络化、微型化、模块化等方向逐步延伸。虚拟智能仪器成为其新内涵的亮点。虚拟智能仪器通过硬件接口将测试测量数据采集至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存储、程序调用、图像显示等功能分析得出相关分析报告,从接口数据直至分析报告这一过程就是虚拟智能仪器的直观体现。虚拟智能仪器通常采用传统编程语言(VisualC++、VisualBasic等)、工业自动化软件(Lockout、Bridgeview等)、测量与分析软件(LabVIEW、Labwindows/CVI等)[11,12]。虚拟智能仪器以其应用低成本、开发短周期、功能便捷而等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由于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区域广、地域条件迥异的特点,智能仪器运输、电源等因素使得网络化测试测量需求日益突出,使用USB、RS232、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局域传输技术,或WSN、Wi-Fi、GSM、GPRS、卫星通信等广域传输技术将有效扩展其工作范围并推动组合区域化测试测量分析。

在微型化发展方面,2011年Anritsu公司推出手持式有线/无线频谱分析仪,且兼有高性能信号接收器的功能,设备总重量(含电池)约为3.4kg,极大地方便了户外工程环境下的携带和使用。为了处理缩短智能仪器生产周期与用户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关系,仪器仪表研发商采用了模块化的仪表组合装配方式满足用户的特定测试要求和使用习惯。例如Aeroflex公司生产的S系列模块化结构设计提供的AerolockTM互锁机构,用户可便捷地对S系列仪表进行自由组合以方便使用;NI公司生产的基于软件的模块化射频测试平台,该平台通过程序软件配合模块化的射频硬件的方式实现编解码和调制解调、测试仿真网络协议及标准。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1 软件测试模型

软件测试是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对软件分析、设计以及程序进行验证(verification)和确认(validation)的活动过程。软件测试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⑴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Check early, check often);

⑵测试用例应由测试输入数据和对应的预期输出结果这两部分组成;

⑶程序员应避免检查自己的程序;

⑷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应当包括合理的输入条件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⑸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

⑹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

⑺应当对每一个测试结果做全面检查;

⑻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为维护提供方便。

软件测试发展至今,比较典型的测试模型有V模型、W模型、H模型。其中V模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雷达系统测试过程,意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如图1所示,V模型从左到右从上至下地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行为和测试过程,箭头代表了时间方向,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个阶段,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以编码为分界把开发和测试两个过程划开,表达了这种模型下测试与开发相分离的思想。

V模型指出,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主要作用是验证程序设计,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而系统测试主要作用是验证系统设计,检验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是否达到系统设计的指标;由测试人员和用户进行软件的确认测试和验收测试,以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或合同的要求。

然而雷达系统软件测试V模型存在测试起始时间晚、釆用串行的测试过程以及将测试与开发分开进行等不足。V模型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及编码之后的阶段,容易让人理解为测试是软件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程序进行测试来发现错误,而需求分析阶段没有发现的错误一直到后期验证测试才被发现。测试的开始时间规定为编码结束之后,这大大增加了前期错误的隐藏时间,不符合尽早发现错误的原则。

2 敏捷方法的观点及原则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的概念从2004年初开始流行起来,它是一种以人为本、通过迭代、循序渐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在2001年2月,17位软件开发领域的大师发表了敏捷宣言,在宣言中明确提出敏捷的价值观:个体与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可用的软件重于完备的文档;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重于遵循计划。

敏捷联盟同时发表了敏捷的十二条原则,归纳这些原则,可以分析出敏捷过程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⑴通过频繁迭代与客户形成早期的良好合作,及时反馈提高产品质量。敏捷小组关注完成和交付具有用户价值的功能,而不是孤立的任务。即使到了开发的后期,也欢迎改变需求,敏捷过程利用变化来为客户创造竞争优势;

⑵客户、需求人员、开发人员之间必须进行有意义的、频繁的交互,这样就可以在早期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⑶衡量功能是否实现的唯一标准是该功能的开发和测试均已完成,并且测试通过;

⑷使用更好的设计模式,或者辅助工具来加强团队敏捷能力。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使得敏捷运行得更加顺畅。

敏捷方法在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相对较小的功能,强调尽早的将可能小的并且可用的功能交付给用户使用,并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增强。敏捷方法重视频繁的功能交付、重视交流与沟通,并以迭代方式强调对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3 基于敏捷方法的V模型改进

通过对典型的雷达系统软件测试模型的研究分析,在改进和设计新模型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使软件设计中的错误尽可能早地暴露出来;(2)采用测试与开发并行的测试模式;(3)简单实用原则。

针对V模型的不足,结合雷达系统软件的特点,本文基于敏捷方法的观点与原则对雷达系统软件测试V模型进行改进,如图2所示,它可以更好地满足测试的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⑴在初始阶段进行计划和测试设计,验证雷达系统需求与设计。雷达系统软件测试需要针对软件的不同特点,结合测试需求分析和风险分析,确定测试策略。改进模型中测试活动从可行性分析文档、需求文档的撰写阶段开始部署测试,从需求的可实现性考虑,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逻辑分析,尽早发现设计错误。

⑵将雷达系统软件开发过程和测试过程并行化,测试过程与开发过程紧密结合。这使得软件测试的各个环节不再是软件编码工作之后串行的后续内容,而是与其它开发环节并行的独立流程,这样有利于针对雷达系统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设计高效的测试用例。强调测试应和设计同时进行,从而可以提高雷达系统软件开发和测试的效率。

⑶对每一个可交付产品进行测试。改进模型的测试内容不只包括程序的源代码及基本的功能。重要的测试文档,包括可行性分析文档、需求分析文档也需要进行完备而有效的测试,以保证这些文档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

⑷软件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相应地软件测试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修改测试设计并重新执行测试的过程。

⑸不断回顾、维护原有的测试用例。测试人员在编写测试用例的同时,可以编写测试用例跟踪矩阵(Test Case Matrix),标注测试用例已覆盖的功能、每个具体功能对应的测试用例编号等,明晰测试用例覆盖率,从而及时发现覆盖率不足的功能点,便于提高测试效率。

4 结束语

面对软件高度集成的现代雷达系统,软件测试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 重要的意义。V模型是雷达系统软件测试常用模型,但存在不足之处。在测试过程中使用基于敏捷方法改进的雷达系统软件测试V模型,对雷达系统进行规范、系统的测试,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软件测试效率,降低发现问题成本,保证雷达系统软件测试的充分性、有效性和产品质量。

张玉彬.军用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8(05):66-70.

姚有文.军用软件质量及其测试的探讨.舰船电子工程.2005(4):38-41.

WANG Desheng, GONG Yunzhan.On software defects.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8,25(12):3531-3533(in Chinese).

Paul C Jorgensen.软件测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戴莉萍,熊小勇.基于敏捷开发的X测试模型的研究与改进.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9).

Brain Marick.New Models for Testing Development.http://testing.com,Quality Week,2006.

周学海,陈蓓蓓.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改进—并行V模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1(10):16-18.

王元珍,付新,李东.基于并行工程的软件测试模型研究.计算机工程.2002,2(5):45-47.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手机软件;软件测试;手机质量

手机生产企业群雄并起后,经过市场拼杀,只剩下几家大企业各占一席之地。手机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考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手机系统软件检测作为产品走向用户的最后一道关卡,在产品质量的保证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执行测试用例后,需要跟踪故障,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

二、手机系统软件测试的基本内容

手机系统软件测试的目的是检验系统软件是否与需求匹配,如市场需求、技术规格、用户界面等,同时还要检测是否和相关的工业标准及协议一致,并试图发现所有的潜在缺陷和问题。由此可以推断,手机系统检测的主要内容有: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互通性测试、互影响测试、边界值测试和对比测试等。

(一)功能测试:主要检测一个特性的基本功能是否和需求、相关的协议一致。例如,对于手机短信功能的检测,必须要和产品的用户界面设计一致,其次,必须兼容GSM相关的协议,与目标市场网络兼容。

(二)性能测试:主要验证测试对象在长时间大强度下是否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比如,长时间上网浏览网络、反复做一下相同的工作,长时间打电话等。

(三)互通性检测:主要验证测试对象和别的相同或相似产品以及周边接口相关的附件之间的互通性以及网络之间的互通性。例如,测试对象是否支持蓝牙功能,就需要检验它跟别的支持相同功能的对象之间的互通性。

(四)互影响检测:主要验证系统中不同任务在相同作用的情况下,其行为是否符合需求。现在的大多数操作系统都是多任务操作系统,手机系统也不例外,但由于手机功能定位的不同,所有任务的优先级别也不同。比如,打电话、发短信等功能的优先级别要高于其他任何功能。同时,作为通信设备,随时可能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比如接收来电、短信等,这些事件必然影响到当前正在运行的任务。所以,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影响检测是手机系统软件检测的重中之重。

(五)边界值测试:主要从系统检测的角度验证各个应用和功能的边界值,比如短信的最大长度、地址本的最大容量、通信录中每个联系人信息域的最大长度等等。通常来说,设计员容易忽略边界值的处理,一旦处理不好,将导致大量缺陷出现在这方面。

(六)对比测试:主要针对竞争产品(包括公司内部产品)的类似功能,从能力、性能、稳定性、易用性和界面等方面进行比较测试。一般来说,这种测试很少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是通过或不通过,但如果定位差不多的产品在相同条件下,测试对象差得很多,就需要通过报告bug或其他方式通知产品组。

三、手机系统软件测试的几大原则

(一)软件开发人员即程序员应当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

不管是程序员还是开发小组都应当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或者本组开发的功能模块。若条件允许,应当由独立于开发组和客户的第三方测试组或测试机构来进行软件测试。但这并不是说程序员不能测试自己的程序,而且更加鼓励程序员进行调试,因为测试由别人来进行会更加有效、客观,并且容易成功,而允许程序员自己调试也会更加有效和针对性。

(二)应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

应当把软件测试贯穿到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而不应该把软件测试看作是其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阶段。因为在软件开发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其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软件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软件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软件开发各个阶段工作的多样性,以及各层次工作人员的配合关系等。所以要坚持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技术审批,把错误克服在早期,从而减少成本,提高软件质量。

(三)对测试用例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一,测试用例应当由测试输入数据和预期输出结果这两部分组成;第二,在设计测试用例时,不仅要考虑合理的输入条件,更要注意不合理的输入条件。因为软件投入实际运行中,往往不遵守正常的使用方法,却进行了一些甚至大量的意外输入导致软件一时半时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轻则输出错误的结果,重则瘫痪失效!因此常用一些不合理的输入条件来发现更多的鲜为人知的软件缺陷。

(四)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软件测试也不例外,一定要充分注意软件测试中的群集现象,也可以认为是“80-20原则”。不要以为发现几个错误并且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就不需要测试了。反而这里是错误群集的地方,对这段程序要重点测试,以提高测试投资的效益。

(五)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以避免发生疏漏或者重复无效的工作。

(六)应当对每一个测试结果进行全面检查。一定要全面地、仔细地检查测试结果,但常常被人们忽略,导致许多错误被遗漏。

(七)妥善保存测试用例、测试计划、测试报告和最终分析报告,以备回归测试及维护之用。

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软件测试,可以以相对较少的时间和人力找出软件中的各种缺陷,从而达到保证软件质量的目的。

四、手机软件测试的四个步骤

手机软件测试过程按4个步骤进行,即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及发版测试。

(一)单元测试集中对用源代码实现的每一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检查各个程序模块是否正确地实现了规定的功能。

(二)集成测试把已测试过的模块组装起来,主要对与设计相关的软件体积的构造进行测试。

(三)确认测试则是要检查已实现的软件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说明中确定了的各种需求,以及软件配置是否完全、正确。

(四)系统测试把已经经过确认的软件纳入实际运行环境中,与其它系统成份组合在一起进行测试。

五、手机软件测试的意义

测试是以查找错误为中心,而不是为了演示软件的正确功能。但发现错误并不是软件测试的唯一目的,查找不出错误的测试并不是没有价值的测试。

(一)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错误的发生趋势,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发现当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改进,这种分析也能帮助测试人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改善测试的效率和有效性;

(二)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也是有价值的,完整的测试是评定软件质量的一种方法;

(三)另外,根据测试目的的不同,还有回归测试、压力测试、性能测试等,分别为了检验修改或优化过程是否引发新的问题、软件所能达到处理能力和是否达到预期的处理能力等。

(四)测试不仅是在测试软件产品的本身,而且还包括软件开发的过程。如果一个软件产品开发完成之后发现了很多问题,这说明此软件开发过程很可能是有缺陷的。因此软件测试的第三个目的是保证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是高质量的。

六、结语

对于手机产品来说,手机是载体,在手机里面运行的软件才是客户最直观的交互工具。所以进行软件测试保证手机软件质量,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从客户的角度去看产品,客户会怎么去使用这个产品,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才能保证。

参考文献:

[1]卢建军;苏宁;浅谈手机软件测试的流程与策略[J];制造业自动化;201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