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红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课堂教学;传承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41-02
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文化精髓,对各民族的发展和领域的影响意义重大,特别是美学教育方面,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手段,能够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从小学阶段抓起,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因此应注重小学美术教育,并设置可行教学方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这些课题都应当引起写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科技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民族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在流入我国过程当中,对我国民族文化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冲击,甚至有些定力不强的人开始崇洋,忽视本国民族文化,觉得西方文化符合时代潮流而我国民族文化已经落后过时了,对于这种意识应当杜绝并进行文化教育。
其次,学校方面也有一部分责任,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能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由于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缺乏相应意识,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高,导致学生无法认知到民族文化,更无法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另外,民族文化对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指导作用,相应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还会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在成长道路上歪曲变形。
2.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包括很多内容,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等,这些民族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征。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自身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积淀,融合了民族中长期生活经验和人类智慧,对一个民族有着象征意义和集体标示作用。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到教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感知民族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开始着手素质教育的提升,使国民学生的素质不只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还应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具有高素质的表现。小学美术对于学生民族文化的启蒙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包括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传统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渗透,还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创新意识。
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仅仅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很大,还由于其能够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爱上美术的同时还能够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3.2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美术作品质量的好坏也对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不同,优秀的美术作品带给人们美的同时,还讲述了其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了解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来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不只是对在课堂理论上进行讲授,提高学生的美学意识和鉴赏能力,重要的是要能够在实际作品中体现到学生对于美的创造,除了美术画画还有其他形式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剪纸、叠纸和手工等动手课程,使美术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产生美术作品,发挥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动手能力,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为《红色的画》,红色带表的意义深远,常常用来代表中国的喜庆和丰收,有时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红"。日常生活中应用对红色的应用也非常多,如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和红蜡烛等等,教师还可以以红为基准点,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剪纸和手工作品等。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全国人民共同来完成,依靠各种措施来实现。而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穿插渗透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发挥整个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静. 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探索[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兴趣;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美术》已经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清晰地认识到它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创造力所起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也被逐步重视起来。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所以,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成为美术教育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教师语言要风趣,要有幽默感
美术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教师的语言还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表述动人心弦,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二、注重把握教材内容,学会鼓励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教材内容,让课堂教学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同时用爱心和耐心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自由进行绘画创作。老师在此期间指出优点和不足,但一定要注重方法和语气,一定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分寸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只有在学习中得到了认可和鼓励,才会对今后的美术学习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信心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中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学习欣赏课或每课的随堂欣赏时,有的欣赏作品选的是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的作品。同学们都觉得他们太厉害了,他们的作品真是高不可攀。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就教育他们,作品被选中说明他们画的好,我们应该学习。但我让他们意识到同学们的周围也有很多好作品,我校各班都有同学参加全国的比赛中获奖呢,比美术书上选的作品还要好!同时,我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耐心启发,及时表扬。只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白只要能积极认真地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肯定会成功的。通过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同学的上进心并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我认为自信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
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体验,以此提高绘画兴趣。例如在《会变的颜色》一课中,我向同学们演示,将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调和,出现了另一种颜色,学生们没有见过这种颜色的变化,很感兴趣、很好奇,个个踊跃尝试。这样,学生们自己动手搭配颜色,并从反复的体验中发现了规律:红色加黄色变成了橙色;黄色加蓝色变成了绿色;红色加蓝色变成了紫色。在美术工艺教学中,我并不给学生提供绘画范本,不规定绘画形式、绘画风格,而是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认识材料、自己探索、折磨,反复试验,让他们认识到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不断变化绘画步骤,学生不仅在自主自考、自己动手中获得美术知识,总结经验,同时形成绘画兴趣,顺利完成美术教学目标。
五、进行欣赏教学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为了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我利用让学生欣赏名画、照片、模型、参观画展、古迹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如:在教学水墨画时欣赏齐白石的《牵牛花》,潘天寿的《奔马》;教学《纸条穿编》一课时欣赏《维族花地毯》《贵州苗族羽毛花衣》;教学《家乡的桥和塔》一课时,参观本地周围的古迹,等等,同时进行讲解和说明,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经常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解我国的美术史,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从各种艺术珍品到各种画派名家,从大型雕塑到各种壁画。这些艺术瑰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品。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介绍和画片的欣赏中,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美术在人民生活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认识到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美术是宝贵的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开展绘画竞赛
根据学生的好胜心,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激怒学生的绘画兴趣,如:常有的每节课的总结,我将优秀作品挑选出,及时给予表扬,并将其中一部分作品贴于学校的橱窗内,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常此这样,学生们绘画积极性提高了,暗地里较上了劲,比比谁画得好,画得好的就可帖于橱窗给全校师生欣赏了,都好呀!良性循环,学生越画越起劲,越来越感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步入乐画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连平.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3]冯艺发.浅谈小学全科教育师范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 2015,8(15):135-137.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能力 策略
新时期,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提出了小学美术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力和想象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小学生的创造力要着重培养。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创新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始注重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将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两方面来阐述。
一、创新能力提出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深远的意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制胜的法宝,因此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着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众所周知,小学基本上都位于6-12岁的年龄段之间,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阶段,对我们大人司空见惯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疑惑,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星星为什么会闪闪发亮,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等等,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所以,小学生是最容易培养创新能力的群体,我们不要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应该细心保护、培养他们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最重要动力。小学生心里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喜欢问过来问过去,在大人眼里,这是孩子幼稚的表现,有的家长甚至觉得孩子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很可笑、很荒唐,从而扼杀了孩子的这种的幼稚。其实这正是孩子最初形成的创新能力,正是由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才萌发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胚芽。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小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大部分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据调查研究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年级越高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反而越低。在小学美术课程中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原因。人类的探索研究活动根本源自于人的好奇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奇心是促使人们探索研究发现新事物的重要动力。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首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研究发现,学生喜欢哪个老师便会喜欢其所教的课程,所以美术老师要通过表扬、鼓励学生来促进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卓越的才能、良好的教学作风等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良好的教学风格,充满亲和力的教学态度,会让学生从心底接受老师,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智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从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运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课应该开发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涉及的知识面更广,而不是单一的美术课程,为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提供了条件。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全面掌握与美术相关的个方面知识,而不再是单一、封闭的旧知识体系,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将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有效合理的结合起来,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好奇心较强,所以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上设计力求新颖,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和结构,摒弃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大胆的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美术老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能够形象、具体的感知到图片、视频、声音、画面等,对学生造成一种视觉上冲击和享受,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形象的领悟到学习美术的魅力,从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大胆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美术课过程中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从而在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不进相同,所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三个方面。作为美术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尤其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小学生总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你不能随意评价它是正确还是错误,比如:美术老师让学生来画杨桃,从侧面看它就像一个五角星,再比如:画鸡蛋,美术老师拿出一个鸡蛋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来画,由于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鸡蛋形状肯定也不一样,而每个学生画出来的鸡蛋更不一样了。以上两个事例,你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因此美术老师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认识态度,而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我国要求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小学美术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尔芳.基于小学美术课创新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
[2]何亚玲.浅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
[3]王孝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创造教育
一、前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层次的思维,是智力的精华,创造力的核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根本。要培养一大批创造型人才,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应该贯穿在思想品德课的始终。只要我们有目的去发现,去挖掘,有意识地通过教学去渗透,它不仅能启迪小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能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创新,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育人。我们面对的信息爆炸时代,在校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特殊对象,传统教学已成历史。尤其是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把教法、学法的研究和创造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将为思想品德教学开拓出一个崭新的领域。近年来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创造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
二、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伟大的德国教育家,弟斯多志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里的激励、唤醒、鼓舞就是调动小学生的激情,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教,首先必须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造之母。它可以孕育愿望,滋生动力。同时,激发兴趣不是一次、二次,而是每次讲授课文内容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重视的。如形式各异的“想想说说”,都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不同德目的要求,同一德目的不同课文,课文中的不同故事都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结合儿童心理特点,教师把孩子们日常生活琐事编成小动物系列童话故事,栩栩如生地讲,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同时培养小学生模仿老师编类似的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听,从而受到更深刻的教育。如八册“团结友爱”德目中的《关心帮助小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和不幸的时候》,写帮助同学的身边事例懂得人与人之间如何团结友爱。大同学帮助小同学,大姐姐为小妹妹打雨伞。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帮助不幸的洪涛同学。小学生在体验中明白欺负弱小是不道德行为,帮助小同学就要做到不欺负他们,见到有同学欺负小同学的事要劝阻。同龄人遇到不幸和困难,当得到安慰和帮助后,会感到温暖,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获得成功。发自内心感受到应该同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勇敢坚毅”德目中《要勇敢机智》、《胜不骄》,讲述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田淑娟勇敢机智斗歹徒的小英雄故事,激发小学生兴趣,产生联想,激发他们设身处地探索、遐想。讨论中潜移默化接受了遇事勇敢机智,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危险不惊慌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了世界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胜不骄的故事,懂得了骄傲可以使人从进步转到落后,从胜利转到失败的道理。总之,达到思想收益目的使小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三、培养会学习惯,是训练创造思维的保证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必须启迪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过程表现形式就是良好的会学习惯,通过老师引导,自己学习,发现故事中的道理――探索道理――获取道理的全过程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学的能力,并受到道理的教育。由于小学中年级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正确指导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会学能力就逐渐形成。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五分钟预习“读读看看”、“议议做做”、“查查评评”,通过看书,结合德目要求,紧扣课题,发现文中的道理。
2.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现行《思想品德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实验本),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小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明理”是关键,课文红色标签中的问题,正是小学生练习的重点,开辟了训练创造思维广阔的天地。学生动脑、动手,对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可采取个别完成或集体完成相结合,独立回答与讨论相结合,还可笔答、口答相结合。
3.用各种形式强化会学效果。
课文中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小学生会学做到理准情真,道德要求准确,情感真挚,以情感人,根本目的是小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在“读读看看”中结合问题勾画出明理之出,会讲包含的道理,自己该怎么做。做到什么?还有哪些未做到?今后该怎么办?“议议做做”中检测题有意识让小学生表演,让其余小朋友判断对错,为什么?运用多媒体展示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让小学生对照德目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学会课本上的内容之外,针对性要求小学生每天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组织“一句话新闻”活动,拓宽思想品德范围,这样,在培养会学能力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把握;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小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小学的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化水平很低,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运用农村生活中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热爱学生并主动关心他们。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小学生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2化枯燥为有趣,减烦为简。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2.3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给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3.1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小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比例的性质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3.2让学生学会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3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小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3.3.1分析与综合。
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3.3.2归纳与演绎。
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3.3类比与联想。
这是小学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正方形和正方体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图形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图形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时可以联想分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式与分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3.3.4抽象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