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员指导意见

辅导员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 建设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在院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又有心理辅导员、班级辅导员、技术辅导员等称呼。他们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1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辅导员结构和现状

1.1 结构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青年干部队伍占83%,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学学历占86%,高职院校辅导员中级职称占55%、助教达45%,一大批年轻、高学历的青年充实到辅导员岗位,改变了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生机、活力、实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来源大多是本科毕业生,与任课教师相比,学历还是不够高,学历较低,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青年辅导员老师占绝对主体地位,由于年龄原因既有精力旺盛、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优势,同时具有个性独立,主体意识强,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等缺点;辅导员缺少来源于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缺少资深辅导员,专业化程度过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劣势,应具备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1.2 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头绪多、压力大、强度大,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安全、就业等方方面面,基本上可以用乱、杂、繁三个字概括,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考虑如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认真思索如何提高业务能力、改进工作方法,工作虽然辛苦,效果却不理想。

高职院校辅导员由于繁琐的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与论文撰写,增加了职称评定的难度,在工作中看不到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与努力目标,看不到个体成长的方向,怀疑自身价值,导致思想不稳定,逐渐降低了工作热情,进而影响到工作态度、方式及工作效果。

1.3 深层分析

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对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奉献精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能给辅导员落实的政策待遇却很少,导致辅导员地位、学历或职称、待遇相对较低,报酬与贡献的比例严重失衡,职业发展空间相当局限。工作价值得不到肯定,得不到社会的尊敬和理解,辅导员对岗位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欠缺,普遍感受到心理失衡,甚至有“职业倦怠”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工作效率和效果。

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传统落后,存在激励机制失衡,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比较落后,指标设计不合理,定性多定量少,评价模糊、笼统定级等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一般都忽视了考核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使辅导员的潜力得到开发,把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奖惩的唯一依据,失去了考核应有的作用和最终目的。

2 浅议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措施建议

2.1 高度重视,营造平等和谐社会环境

职业收入情况影响着这个职业的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职业政治地位又对社会职业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要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充分给予辅导员工作自主度和经济扶持度。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各高等学校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响应教育部发起的定期评选表彰“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活动,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要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辅导员团队工作氛围,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将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追求。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积极努力,营造一个社会重视、教育系统重视、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

2.2 落实到位,构建持续实效培训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其次,基于学生工作的性质,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辅导员外出学习考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再次,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难点、热点、焦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针对性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和业务能力;另有,要改进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引用网络、视频教学,借用微博、飞信管理,实践教学紧密配合理论教学等,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后,要提供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辅导员承担并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为职称评审打下良好基础,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与工作认同感。

2.3 积极探索,建设专业职业工作队伍

建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机制,引导一大批优秀辅导员成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家,使学生工作成为光荣的终身职业。首先,健全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保障。制定辅导员队伍长期、短期发展规划,明晰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制度,制度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标准等。其次,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第一关。按辅导员岗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师德标准,建立相应招聘规则和环节,重点鼓励思政专业、管理专业、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社会学等专业老师从事辅导员工作;鼓励辅导员从事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等教学和管理方面工作,促进辅导员转变为专职专门人才。再次,构建持续实效辅导员培训体系,挑选专业骨干,培养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或思政工作名师,挑选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政管理、学工管理管理人员。

2.4 规范考核,建立科学公平考评体系

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组织领导、学风建设、指导活动、就业服务、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过程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辅导员工作规范化、更新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绩效津贴、奖惩、职称评聘等挂钩,实行优秀辅导员表彰制度和不合格淘汰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高度重视辅导员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于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要关注、支持高职院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优秀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呈生,陈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思考.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3.

[2] 葛志亮.关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9.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职业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78-02

一、对比美、英、日等国和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国外发达国家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是与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的,其体制设立也很完善。美国教育支出始终占GDP的6%以上,教育投入超8500亿美元,是我国的7.1倍,人均教育投入则是我国的30倍。全球前50名大学里,美国占39所。过去半个世纪,美国大学造就了全球90%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教育投入当然包括学生事务管理的投入,现在国外高校辅导员专业性、综合性、职业化都很强。下面选取美、日、英等国的情况来进行对比。

(一)美国

美国高校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不断系统化、科学化的产物,其角色定位较清晰。他们被称为学生事务工作者。按功能和专业划分明确,有学业辅导员、心理辅导员、职业规划辅导员、生活适应辅导员等。在工作中较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个体成长,针对性较强,表现为一对一模式。结构分工较细致,具体为学生寝室中心、学生事务办公室、学生服务中心、体育活动中心、招生和就业中心、健康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直接对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工作中通过回应诉求服务学生,形成由高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工作网络。强调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如学业辅导员教授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技巧、端正学习态度等,心理辅导员进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在预约情况下进行师生互动,皆带有服务性,其服务功能是被动产生的。

(二)日本

在日本,高校大学生事务管理是由高校学生部(各大学自主设置)来承担。它是“在校园生活中,对学生个人或团体活动提供各种服务,以促使学生形成丰富人格,达到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管理组织”。学生部的所有事物性工作涵盖了大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对大学生学业指导、课内外活动、健康营养、福利、就业咨询等方面进行援助和指导。如下特征:一是学生管理机构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设置,不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干涉;二是其所有工作都能有效反映教书育人之文化。它的最高决策、运营组织机构是大学教授会,旗下设学生生活委员会、学生学习委员、就业委员会等数个部门。可见,日本高校大学生事务工作体现规制和教育、规范与服务并存的特征。

(三)英国

英国高校大学生工作实行分级管理。第一,高校设立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负责就学生工作事务之策略向校务委员会、学术评议会等机构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监督与实施。第二,院、系实行导师制,即“一对一”服务,由院长或系主任负责学生工作,对其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指导。同时还在具体的学业指导、职业发展、心理咨询等方面指定专人负责(兼职服务)。特点如下:一是具备较高专业化水准;二是岗位按自身发展要求设置,较灵活;三是依托行业协会进行职业化培训;四是学生工作队伍呈多元化趋势;五是具体考核规范、细致,监控体系较完善。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以及角色定位冲突的原因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

1.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有鲜明的政治引导性,要对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党爱国教育。“人们期望教师将担负起道德指引和教育指引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价值观中不迷失方向”。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这种政治职能有效维护了社会、高校校园的稳定。

2.我国高校将学生工作部门纳入到学校管理部门里来,把学生政工人员列入党政管理干部中来,这种组织结构体现了学生工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突显党对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的特点。

3.辅导员工作偏重于宏观性,其工作范畴日益扩大。通常以“年级为面、班级为点”,培养学生骨干力量带动全年级、全班级学生一同进步。所以从工作理念上讲,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在学生自我管理和个体指导上狠下功夫o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冲突的原因

1.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辅导员的职业期望值与实际待遇反差较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辅导员发展规律才行。

2.社会、家庭及学生对辅导员期望值过高,辅导员难以适应其角色定位。集中凸显在辅导员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作为大学生的道德示范者、学生事务工作的领导者、指挥者以及心理困扰学生的治疗者等。

3.辅导员职业培训效果有待加强。辅导员所学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完全内化成知识经验,不能够发挥其应有影响。

4.辅导员个体原因。辅导员个体角色定位有误、个体专业知识欠缺、角色扮演技巧失当等多种情况都造成辅导员角色定位冲突。工作繁、多、细、杂,不同角色期望相互交织,其角色定位冲突在所难免。

三、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对策、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建议

现阶段我国辅导员角色定位一定要跳出辅导员个体所处的高校环境,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寻求突破口。下面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以及辅导员个体的调适等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方面

改革相关体制,逐步完善高校学工系统内部分工,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减轻辅导员角色过重负担;以职业化为导向,使辅导员获得与职业认同感相一致的社会地位。

(二)高等学校方面

1.改革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机制,调整辅导员角色定位,建立垂直管理工作体制。强化直线管理,减少层级管理,避免多重领导。将聘任、考核、培训等工作归口管理。

2.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明确激励机制,用制度吸引辅导员,建立辅导员保障体制。完善培训和进修制度;在职称和职级上支持辅导员发展;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设立正科、副处级非领导岗位;对工作满四年、具备条件的辅导员转岗到教学岗位;推荐辅导员竞聘高校行政领导岗位等。

3.鼓励辅导员形成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互补,加强科研,逐步形成学科梯队。搭建科研、教学平台,鼓励辅导员申报国家和省级各项课题,高校社科部门每年单列课题资助辅导员搞科研,学生处拿出专项资金资助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让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的教学。

4.拓展辅导员角色来源,推进辅导员岗位社会化,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推进我国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进程,其实就是把辅导员岗位推向社会,进行辅导员岗位社会化。可从社会上招聘热心学生工作、又有职业资质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学生工作,他们可针对性地辅导大学生。“此举更长远的意义还在于,通过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和学校与社会间的相互流动,形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立体化流动格局,架建起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人才立交桥,拓展与阔宽辅导员的生存发展空间,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稳定化格局”。

(三)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自我调适就是要自觉走职业化道路

1.按辅导员职业化要求进行角色定位。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个体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在高校辅导员建设意见中提出要各地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他们朝着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近年来,上海等地高校率先试点、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道路,已取得一定成效,可以借鉴。

2.以专业化标准提高辅导员个体技能。目前,辅导员角色定位期望存在多元化,个体角色定位也不尽相同。现实中几乎不论什么专业背景的人都可做辅导员。此外,缺乏专业学科支撑,提升个体技能、专业化培训跟不上,会直接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高校教育质量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辅导员要兼具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解决学生具体事务才有更高砝码。所以辅导员应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多层面、多领域指导和服务学生,做名副其实的学生工作专家。因此,必须从专业化角度去提高个体技能。在实际生活中,提倡做研究型、学习型的辅导员更易获得成就感。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里最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提升思想素质。承担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因此加强辅导员建设也是加强、改进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它体现着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1]其中,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敬业精神是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忠诚,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是一种对职业执着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种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作风。敬业的核心要求是严肃认真,坚持原则,扎实工作,精益求精,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并且有始有终。高职院校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摇篮来说,需要高职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极其必要的。它适应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将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和专业建设同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多元化的需求为契机,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它也是高职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职业道德教育对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帮助高职学生立德树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习态度和基层就业观,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完善人格品质。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中央16号文件提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可以说,抓好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国家昌盛和民族存亡。目前高职教育中的德育任务主要由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由于客观原因,大多数思政课为大班授课,授课方式单一,针对性差。辅导员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情绪,了解学生需求,贴近学生情感,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行为、身心健康、成长成材。尤其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多重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高职生看问题的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之本科生要单一些,所以一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道德滑坡现象,导致学生在就业 时有明显的浮躁心理、功利心理,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加强高职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加强敬业精神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摆在了刻不容缓的位置上。在高职院校里,辅导员承担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且关键的内容。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水平,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辅导员才能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以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采取有效的行动来践行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而不是对职业产生倦怠,甚至一种厌烦;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辅导员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同,而不是只把当辅导员作为转教师岗或行政岗的跳板,使得辅导员队伍呈现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辅导员才能将自己的职业当成事业,执着地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奉献,最后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只将其作为一种事务管理,每天沉溺于繁琐的事务劳动,缺乏创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辅导员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身作则,感化学生,真正承担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育人的基本方略和发展方向。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支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团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的管理队伍。

三、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实践者,其队伍自身素质如何和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影响到其工作的成败。因而,建立一支素质高、具有实践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着眼点就是要规范、完善队伍机制和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

(一)规范、完善队伍辅导员队伍机制是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制度管根本,制度管长远,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2]规范、完善辅导员队伍机制就是要规范辅导员准入机制,完善队伍激励机制,优化队伍考评机制。

1、规范辅导员准入机制,保证队伍质量。规范辅导员准入机制是为了保证队伍素质的整齐,提升队伍质量。辅导员对高职生开展德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首先需要辅导员自身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需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开展教育。因此,能胜任这项工作的辅导员必须是政治坚定、思想素质好尤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作风踏实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规范辅导员准入机制,严把入口关,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队伍中,从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的质量,从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才能更有效地对高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完善激励机制,优化考评机制,提升队伍稳定性。在心理学上,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在激奋的状态中,维持一种高昂的热情。通过激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处理好发展需要和工作、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实质是运用各种激励方法满足辅导员的需求,可以通过增加薪酬,重视职称评定、加强辅导员培训、适时给予辅导员生活上的关怀和帮助这些方法来激发辅导员工作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认可、职业归属感和工作成就感,同时加强队伍的整体实力和凝聚力,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二) 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法,是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保证

辅导员队伍建设除了机制的规范、完善以外,更重要的是辅导员自身建设。一支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如果没有辅导员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工作方法的改进,那么即使有外部的制度保证,也不可能有素质高、稳定性强的队伍,更不可能有能对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到辅导员个体上。毕竟,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

1、辅导员要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与高职生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言谈举止、道德行为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辅导员本身的职业道德就是一本对高职生影响最大的教科书。只有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才能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对工作有奉献精神,从而在工作上有思考、有突破,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是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辅导员要强化对职业的认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职业观,把职业发展融入个人发展目标中,要牢记自己的职业身份和角色,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用辅导员的职业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培养自身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敬业精神。辅导员要搞好本职工作,在岗位上做出贡献,就必须熟练地掌握职业的业务和基本技能,必须遵守职业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并努力把职业、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敬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只有将自己的职业、工作视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职业和工作,把职业和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严格恪守职业规范,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能养成敬业精神。[3]

2、辅导员要把坚持学习,主动反思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学会学习,并坚持学习。辅导员不是万能的,面对其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持续不断发生变化,辅导员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要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学习,主动学习,不断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输入新鲜氧气。在学习中要注意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对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不断提高自己,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可见,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辅导员要在工作中主动反思,经常反思,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3、辅导员要把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普及,如今的高职生接触面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加之学生大多是90后,因此,他们更加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在这种特点下,辅导员如果采取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很显然是行不通的。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石。

将职业道德教育贴近生活。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原则,更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提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要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运用生活化的内容、语言和方式,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说服力和感染力。[4]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指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它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外部环境,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高职生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规范和准则在网络场域中的具体展开和运用。辅导员可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网上班会、群体辩论、树立职业道德模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总之,加强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辅导员工作队伍。只有重视这支队伍,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的育德功能,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克培.思想品德修养与职业道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4

[2]周济.提高认识 科学定位 扎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5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康复疗养员;饮食指导;体会

健康的营养饮食对人类健康与长寿有明显的作用,疗养员在疗养期间,我们针对康复疗养员的身体状况进行正确的健康饮食指导,得到了疗养员的好评,达到了健康教育的目的,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率。

1具体做法

1.1有糖尿病史的疗养员首先要调节饮食结构,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饮食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食物应清淡,多食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和含糖量低的水果,如:香瓜、草莓、樱桃、猕猴桃等[1]。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猪油、羊油、奶油等,多食豆类食品。以植物食品为主,动物食品为辅。

1.2有冠心病史的疗养员饮食应注意少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肥肉等,限制体重,每日食盐量应小于5 g,多食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1.3有高血压病史的疗养员饮食应多食有保护血管和降压降脂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南瓜、木耳、香蕉、山楂、大蒜、洋葱及豆类食品。此外,草菇、香菇、平菇、蘑菇、黑木耳、银耳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对防治高血压病、脑出血、脑血栓均有较好的效果。少吃过咸的食物、腌制品以及辛辣的刺激性食品,不宜喝浓茶、浓咖啡等。膳食要求少量多餐,每日4~5餐为宜,避免过饱和暴饮暴食。食物种类齐全,不挑食偏食,使膳食均衡全面。

1.4有高血脂史的疗养员应当以素食为主,多食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天然食物,如:蒜、葱、菌类、谷类、豆类及水果等,主食以谷物、杂粮为主。少食糖类和甜食。饮料应以茶为主或不饮用含糖饮料。

1.5有高胆固醇血症的疗养员

1)对仅有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而三酰甘油含量正常的患者,饮食治疗的要点是限制食物胆固醇的含量,每天总摄入量少于200 mg。应忌吃或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以及蛋黄(每只鸡蛋蛋黄含250~300 mg胆固醇)、贝壳类(如蚌、螺蛳等)、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等)。

2)应该摄食适量的胆固醇含量不太高的营养素,如:瘦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类和奶类。

3)多吃蔬菜、瓜果,以增加纤维的摄入。

4)多吃些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洋葱、大蒜、金花菜(草头)、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中有的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对预防血栓形成和冠心病也有好处。

1.6有胃病史的疗养员

1)应当少吃油炸食物、腌制食物、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

2)饮食温度要适宜,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3)吃饭时应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4)饮水应当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 h,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5)戒烟酒,吸烟可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6)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2建议

2.1合理膳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吃清淡少盐的膳食;特别是患高血压病的疗养员更应注意低盐饮食,一般食盐的摄入量应小于6 g/d。每天的饮食应“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做到合理饮食的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白绿黑”(“一”每天一袋牛奶;“二”每天250 g碳水化合物;“三”每天保证3份高蛋白;“四”三餐中间加一餐;“五”每天保证500 g蔬菜和水果;“红”西红柿、红葡萄酒和红辣椒;“黄”红黄色蔬菜补充维生素A;“白”燕麦粉、燕麦片降胆固醇;“绿”绿茶减缓衰老,越喝越年轻;“黑”黑木耳可降血液黏度),少量多餐,不暴饮暴食。

2.2戒烟戒酒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是导致肺癌、肺气肿、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适量饮酒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促进血液循环,大量饮酒可以使人发胖,升高三酰甘油,消耗人体维生素B并影响人体钙的吸收,增加肝肾负担。

2.3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2]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经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2.4健康教育的形式我们针对疗养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制定相适宜的健康教育卡片。将健康教育内容记录在卡片上,向疗养员发放,使疗养员能随时随地的学习,更好地掌握饮食治疗对疾病康复的意义。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达到了良好的健康教育目的,并得到了疗养员的好评。

不合理的饮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长期吃高热量的食品,可导致高脂血症和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性。只有纠正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发挥自身的防御机能,才能获得健康。而护士是健康的指导者,只有综合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护理观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对疗养员进行合理、正确的健康指导,才能在提高疗养康复护理质量和全面提高疗养员康复水平及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2008年1月―2008年7月,我们对本科4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出院前3天实施正规的出院健康教育,经临床实践,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21-65岁,文化程度:小学13例,中学18例,大专以上14例,农民3例。

2 出院指导

2.1 出院指导方式

由于患者的性格差异,文化程度不同,因此所采用的出院指导方式因人而异。

2.1.1 口头宣教

多采用一对一的口头指导,如病情相同,也可采用小组指导。指导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及病情进行讲解。

2.1.2 书面指导

将肝硬化腹水患者需要了解的知识集中起来,印刷成宣传手册,让患者阅读,对文化水平较低或生活不能自理者发给患者家属,对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

2.2 出院指导内容

2.2.1 用药指导

①保肝药物的正确使用:指导患者掌握所用保肝药的剂量、用法,了解一些简单的药理知识,告知患者不要轻信宣传材料上所说的药品和保健品的特殊疗效,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既达到保肝目的,又不加重肝脏负担,特别要少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巴比妥类安眠药等。②利尿剂的使用指导:患者通过休息、限盐等措施疗效不明显者,考虑试用利尿剂促使水钠排水,减少腹水。常用的保钾利尿剂和如氨体舒通,氨苯喋啶通过竞争性抑制醛固酮对水钠的潴留作用增加肾脏对钠的排除而起利尿作用。排钾利尿药有速尿、丁脲胺、利尿酸等,可抑制肾脏对钠氯的吸收,同时排除钾,利尿作用强大。噻嗪类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噻为中等强度利尿药,同时促进钾的排除。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利尿剂的不同作用机制与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合理使用利尿剂,并定期复查血生化,以防利尿过度,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2.2.2 复诊指导

①向患者详细讲解肝硬化腹水的常见状况,及时复诊;②患者需要经常到医院检查血生化、肝功能、血常规,出现异常对症处理,随时复查。

2.2.3 生活指导

①保持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出院后可进行较轻的体力劳动或轻度较小的体育活动,劳逸结合,以不感疲劳为度。饮食合理,低盐、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②注意自我防护:教育给患者自我防护的知识,如避免受凉,预防各种感染等。

2.2.4 心理指导

①肝硬化腹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心情沮丧,对生活失去信心。强调医护人员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理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随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鼓励患者说出感到最焦虑和最担心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③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使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关心患者,给以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3 体会

3.1 强调个体化指导

由于患者的年龄、职业、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对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应按照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确保患者能掌握所需知识。

3.2 重视家庭及社会支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