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 教学方法 创新
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作为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进入“角色”,走进新课程。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走进新课程、构建新型课,这是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如随时向教师发问),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
体育新课程主要是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采用时尚的街舞、健美操、搏击操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以后,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二、体育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体育教学应根植于生活,要让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体育成为体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生活化的乐趣。1. 竞技体育生活化。走、跑、跳、投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一旦脱离生活,学生就不喜欢参加。所以应提高它们的生活基础,比如降低技能要求、更改运动名称、变换场地器材、调整学练目标、更新组织方法等,将竞技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相结合,给旧内容以新生命,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2. 增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应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的“踢毽子”“跳皮筋”“转呼啦圈”等体育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将“轮滑”“滑板车”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体育课堂,增强教学的生活感和时代感。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如钻、爬、攀、跨、滚等身体活动能力教学活动,提、挑、背、拉、拖等生产劳动技能性教学活动,以达到活动即体育、体育即生活的教学目的。 3. 引进民间、地方性体育活动。根据地域特点,教师可以将“踩高跷”“摔跤”等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上,既传授传统体育技能,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的能力。
三、运用竞赛和游戏手段
竞赛和游戏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方式。竞赛带有对抗性质,游戏中往往又带有许多竞赛因素和规则,且主题鲜明趣味性强,带有教育意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意志品质的双重效能。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中的一种或两者结合用的手段均能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在竞赛、游戏中设置困难让他们克服,就能在练习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进行球类练习时,老师有目的地设置对抗赛,制定目标、法则,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游戏加竞赛更能培养集体感、责任感,增强相互间协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总之,让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注重面向全体,体验成功
体育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跳跨栏活动中,要提供几种不同高度的跨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鼓励、保护学生的作用。
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教育作为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为此,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可以以下面几点为抓手。
首先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要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要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次要培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各学科要密切配合,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特色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技节、主题队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中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实践证明,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信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
【关 键 词】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28-02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生命教育该如何理解呢?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
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并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在当今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就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不断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那么,基于教育的层面理解,教育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
思想政治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循环升华的形成与发展。[2]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中学生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同时,还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国内的较少数学校被作为教育内容设置,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
那么,在设计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坚持三个重要的理念。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合理建构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要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要符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选择和确定科学合理的、有用的、专业的学校生命教育内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并且不间断地经初中、高中进行,直至大学,最终脱离学校教育后,能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继续开展自我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是做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者内容间也具有整体性、持续性、一贯性特征。
1. 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内容既略高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学生的能力。可以确定为有趣的生命、自我保护、特别的生命三个主题。[3]小学一年级设计为有趣的生命,包含发现生命、坚韧的生命、有次序的家庭;有趣的发现、如果没有生命、我要保护生命六个章节的内容,这样为学生们从身边动植物的生命逐步牵引到人类生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二年级的内容设计为自我保护,包括神奇的护身术、我学护身小技能、身体的界限;谁是坏人、我不会上当、保护自己,爱护别人。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锻炼本领,学会判断情况,并且保护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内容设计为特别的生命,具体包括特别的生命、特别的自然界、特别的你我他;特别的美、特别的爱、特别的行动,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不仅要爱护和保护自己,还要保护他人、保护自然,理解特殊的生命现象。这三个主题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学年的课程设计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对生命的概念、保护和赞美有充分认识,最终都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样的内容虽然较少,但是每一部分都具体到教育内容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不仅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有正确的态度,还要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2. 四至六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命教育拓展阶段课程设计。这一阶段的内容设计是要让学生学会判断生命中的现象和行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坚定的信念,并积淀生命意志,设计自己的人生。具体设计如表1。
通过拓展阶段的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就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标准、生命的逆境、人生的理想,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并且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价值要求能结合在一起。
3. 七至九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七至九年级,初中升华阶段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初中年级的生命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是小学生命教育的升华,目标也应该高于小学生命教育,主要包括欣赏生命、赞美生命、信仰与人生三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结构教育、疾病预防教育、性教育,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用科学的眼光、正常的心态看待自身的成长和变化;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享受成功和生活的教育,正视挫折、生于忧患,增强本领,解决困难,正确对待成败,学会享受生活,学会生存;信仰科学,社会参与的教育,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学习本领,有远大理想并有坚定信念的指导,为美丽人生而奋斗。
三、生命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命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其原则,还应注意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特殊的教育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其他学生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1. 专业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初中和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健康标准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实现教育的目标。高中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现在的科学技术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也充斥着高中生,对于生命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那么,培养专业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挖掘和培养学校内部的人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4]而对于已经从事本专业教育的人,也要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地提升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基础上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另一方面,还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学校内部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把学生面临的问题尽快解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 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足以影响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前事情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对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理解,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面传授,帮助学生讨论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实效性。
3. 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实现必须要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表达出来。生命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应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多启发、多沟通,建立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言论和参与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要不断开发网络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平台,进而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终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努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定功,路日亮.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4]林思林.发展生命教育事业的再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提出“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点种子”。科研能力是从表象发现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和试验解决问题,科研能力的培养即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2国内外医学生教育现状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驱,其后美国各大学相继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日本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选择性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虽然我国部分院校采取医学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方式,但是学生只是观摩学习。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重点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科研兴趣较高,但是科研素质较低,如何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如何找到发现科研思维?如何围绕科研思维选择试验方法?如何用已知理论知识和验证的试验结果支持科研思维解决临床问题?学生需要导师引导才能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
3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国际留学生面向中国医学专业学习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出现国际化发展。2010年来华留学生达265090人,医学留学生占13.6%。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开始招生留学生。高等学校的留学生教育是衡量教育质量和高校国际影响力的标志之一,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同时,社会与公众对医学服务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上升,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我国与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差异和差距,如何在我国培养出能够适应国外行医的合格留学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日本医科大学教育以“医、教、研”为主体,2001年日本医学、口腔教育调查研究会提出《面向21世纪的医学、口腔教育改革策略的教育再构建》指导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教育。随着生命科学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医学知识和技术容量日益庞大,以前的教育手段不能满足知识和技术需求,旧体制的医学教育的基础医学、社会医学、临床医学三部分的各个学科领域不连贯,学科之间不能紧密相连,学生课堂探索、问题解决能力欠缺。因此,2007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学内容指南提出《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医学教育指南,该指南针对医学的社会信息变化、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增长,以医学模式、核心、课程为中心。同时,将从前的参观型临床见习改为学生参加医疗小组型临床见习,从学习本质上改革学生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在日本多数学校采取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改革作为补充和完善医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方法。
4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亟待解决
留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留学生教育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试卷分析,学生记忆性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综合应用能力较差,提出学生思维方式亟待转变。日本教学中更多强调学生参加科研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思维。借鉴日本教育方法,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医疗环境的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07级留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调查问卷(表1)提示,留学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极为渴望,92.3%的留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好医师需要科研能力并且持续终生职业教育,84.6%的留学生认为本科阶段开始“入门级”科研培养,科研培养模式以跟随医师学习(57.5%)和参加科研小组(65.4%)为主。
5科研小组模式培养留学生科研能力
2007级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留学生科研小组分成3组,科研教学模式如图1。在留学生科研培养过程中留学生兴趣很高,但是不清楚科研具体实施或者对自己掌握知识信心不足而产生“恐惧”心理。在这种条件下,留学生依赖于医师和同级优秀留学生的帮助。我们选择根据留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形式,以优秀留学生带动缺乏自信的留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参与科研,同时培养留学生团队合作/协作意识、留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6主体科研意识培养提高留学生素质
“破窗效应”对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无疑有着积极的启示。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克服“破窗效应”、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舆论引导、全员育人―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学校要求教职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构筑起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网络,实现育人无盲区、无死角。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不仅仅是制度的执行者,还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注重“身教”,而不能做“破窗”者。禁止学生做的,教师自己首先不能做,如不得随地吐痰、不踩花草、不迟到、不早退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如看到地上有纸屑,便弯腰捡起放进垃圾箱,看到不文明的言行勇于制止等。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严于律己,从日常行为的点滴做好文明行为的表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当然,作为人民教师,不但应该有积极务实的行动,而且应该有深刻而高远的思想认识,应该有对学校的真挚情怀,除了外在行为的示范,更要有对学生思想的引领,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境界。教师率先垂范,学生自然会受到教师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思想品德更易于培养,良好的教育效果更易于形成,这比空洞的说教更为有效。因此,每一位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正面教育、相互督促―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
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及时组织学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及时下载教育部组织制作的守则歌曲视频以及宣传片等内容,在学校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2016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学校及时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制定贯彻落实措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加强学生教育工作的阵地建设,每个班级师生群策群力、民主集中,提炼出自己班级的班训、班歌、班级公约等班级文化,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渗透其中,设计制作成了两块班级文化牌,挂在班级教室门口处醒目位置。此外,每个班级都编辑制作了班级周刊,上传在校园网站上,学生、老师、家长都可随时查看学生的精彩表现和不足之处。此外,各年级各个班级还充分利用班会这一块德育主阵地,通过开展如讲故事、小组合作探究、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主题班会活动,深化学生认识,在交流探讨中把外在的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认识。
三、制度落实、责任明晰―落实管理的责任主体
要减少或避免“破窗”行为的产生,必须强化管理、防微杜渐,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呈现出一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态势。我校制订了《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学生行为规范要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学生常规检查评比制度》,努力构建一套严谨、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学习常规等方面都进行细化,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我校利用升旗仪式和校会等场合,运用多种形式对模范遵守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触犯制度的学生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及时规劝或处罚。对“破窗”者进行及时、适当的惩戒是学校经常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对一些平时纪律比较懒散的学生能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其一些不好的行为也会因此有所收敛,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到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还要求对学生行为的表扬或处罚,最后都要量化计分到年级、到班级,对整个年级、班级的评价造成影响,对学期内能评为“文明礼仪达标班、示范班”的班级增加“三好学生”等评优名额,促进全体学生遵纪守规、向善向美。
四、检查到位、及时纠正―不让“破窗”形成“效应”
制定了规章制度,关键还在于落实。学校制定多级检查制度,要求全体行政干部和值班教师各司其职,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在QQ群、微信群中通报,由主管部门及时查处;要求年级组长、班主任做有心人,经常下班、下寝室巡视督查,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了解;要求科任老师主动作为,协助班主任督促检查学生;自主执勤班级学生认真履职,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提醒,无法自行处理的报告老师处理;各班还要安排学生“纪检干部”,提醒和制止“破窗”行为。多层次的检查督促机制,能有效发现“破窗”苗头,提醒那些有犯错误苗头的人,把他们犯错的趋向扼杀在萌芽状态。巡视与督促加强了,“破窗”自然就少了。学校制定了快速反应机制,对“破窗”及时纠正。如学生迟到缺课、课堂不认真、语言不文明、抄袭舞弊、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花草、破坏公物等一些违纪行为,发现一起,追责一起,处理通报一起;对被破坏的公物原则上在24小时内予以修复更换。这样及时修补好第一扇“破窗”,让“破窗”不再成为“效应”,环境优雅整洁了,学生的文明意识更强了,行为习惯更好了,违纪行为便大为减少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相关惩戒和纠正行为的过程中,学校相关教育者本着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方针,力求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深处,研究和了解学生行为的动机及原因,充分利用我校心理咨询室力量,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学生相关行为做心理、习惯等全面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通过加强爱校教育、感恩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把为学校发展做出努力的观念放在心上,落实于行动中。
五、升华认识、内化行为―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
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使其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会毁了人的一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达到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