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的内涵
能力的定义在心理学中有明确的阐述,即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的能力,是指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根据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指导数学专业学生考研学习和数学教育领域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将数学专业考研所需相关知识的各方面要素以及数学教育要素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相统一。
它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能力和数学科研能力。
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即为学生设计整体考研规划,为其未来考研把握大体方向的能力。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能力,即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考研相关数学专业知识,并有效地进行数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的能力。数学科研能力,即为拓展自己的发展途径而从事专业科研、教育科研的能力。
我们把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分别看成三个坐标轴x.y.z。而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的能力看成三维空间立体的体积。用测度论的观点,只有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的测度都增大时,体积才增大,也就是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的能力才有提高。如果一名教师的“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的任何一个测度为零时,我们认为该教师的新升本高师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为零。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问题则转化为分别增加“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的测度问题。我们可以认为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三者中任何一个的测度增加都会提高系统的性能,即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以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和数学科研能力为基础,就目前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考研实际情况来看,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较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和数学科研能力薄弱,可见为了提高新升本科院校的考研率,应着重提高数学专业教师的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
二 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结构的构建
我们把上述各种能力细分如下:
1 把握考研动态,是指了解近年来各主要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初试复试科目、试题设计、34所自主划线学校的各科分数线和总分数线及A、B和C区国家分数线等问题。
2 考研心理分析,是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数学专业考研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新升本科院校生源素质,了解学生对考研的认识,对新升本科院校学生同各个成熟的本科院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具备准确的定位能力。
3 考研数学专业课基础能力,是指从事数学考研相关专业课教学和考研辅导应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运算,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准备,是指根据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特点,准备数学考研相关专业课能力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
5 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实施,即课堂讲授考研数学相关专业课及考研试题的能力和课堂气氛的把握能力。
6 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总结,是指总结考研数学相关专业课课堂讲授效果、总结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7 教育科研,包括数学知识与数学教育的转换(即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适合数学教学的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教学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8 专业科研,包括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延拓能力。
上面8个小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对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有影响。很多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容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自己的定位不很准确,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理应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导致他们对于县城或县级以下的单位不屑一顾,以致他们找工作的道路艰辛,而考研无疑会成为他们改变自己前途命运的一条途径,同时也会缓解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作为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的一名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考研的思想,让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对学生的考研规划设计进行合理的引导,给予合适的建议,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对自己将来的道路有合理的规划设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精深的考研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最好具有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成功经验,有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及复试科目的能力;其次还要把握考研动态,了解近年来各主要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初试复试要求、试题设计等问题。再次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国家大幅度扩大研究生的办学规模,在高校和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强劲的考研热潮,在这股考研大军中,“80后”正日益成为主力军,而“80后”比其他年代人都更加现实,想法也更奇特,因此分析“80后”的考研心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要求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初步掌握对“80后”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告知学生考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考研的道路漫长辛苦,不能三分钟热血,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考研目标,给自己定一个细致的考研计划,将学生从心理误区引导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来,从而对他们的考研规划设计起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的考研数学专业课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总结也对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有影响,由于良好的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总结必然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有助于学生对考研数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能对将来的考研充满信心,这必将有助于学生对考研过程制定更适合自己的规划设计。同时,教育科研、专业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讲课的深度,能更好地把握科研动态,科研方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之有继续深造的想法,进而合理的设计自己的考研方向,从而制定合理的考研规划设计。
总之8个小项都对引导学生考研设计能力有影响。进而得出8个小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对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有影响的结论。
三 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的实施
在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方面,首先进行心理疏通,要通过与学生交流使其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要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有准确的把握,比如专业课、英语学习的如何。这关系到考研院校的选择。一定要权衡利弊,好好思量一番。不要一心想着名校,一定要从自己的客观条件出发,不能有盲从心理,随波逐流。其次要把握数学专业考研动态,告知学生学校不同,初试科目有可能会不同,但是大部分学校数学专业考研的初试科目都是《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少部分学校初试可能会加一些其它数学专业课,因此要根据自身实际和院校初试复试科目来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再次要告知学生制定考研计划,由于数学专业课较抽象,难度较大,建议学生提早复习数学专业课。有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为进一步的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方面,首先要有考研数学专业课的基础,这样才能胜任指导学生考研。其次在准备考研数学专业课上,要了解使用教材与各高校考研教材中的异同,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重点。再次在实施考研数学专业课上,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讲授之外,要适当选择一些高校的历年考研题给学生讲解,使学生在平时的上课中,对考研就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排除学生的考研恐惧心理。还有要及时总结考研数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头脑中能够形成体系,在今后的复习中能够系统化。良好的数学专业课教学,能让学生从心理上更了解考研,做合理的考研规划设计。
在数学科研方面,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考研中游刃有余。其次要搞好数学专业科研,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的准备、实施,同时在教学中也能将高深的数学理论简单化,将前沿的数学思维和理论带给学生,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考研规划设计,还能让学生对自己更加信服。
(一)心理疏导是通过解释、信任、支持、关爱等,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帮助小学生改善与改变对抵触的人群、事件的认知与态度,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狭义的心理疏导是指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关技术和理论,对求助者进行帮助,以缓解或消除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以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二)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缓解小学生在学校及家庭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小学生非适用行为,促进小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压力友好交流。
二、心理疏导营造和谐、爱的德育氛围
(一)营造爱的氛围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老师用一颗爱心投入教育工作,让学生能自觉接受教育和管理。这种充满爱的心理疏导方式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现代化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和谐无间的情谊教师应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一直和他们在一起,这样,学生会主动提升自己。
(三)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人文关怀活动是德育最生动的载体,在活动中育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意义的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以人为本,关怀那些有心结的学生,打消他们的顾虑,改变其认知、情绪、行为,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使小学生的孤独、郁闷、焦虑得到及时的化解。
(四)真诚、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以长者自居,应尊重学生,给其以反驳与批评,选择与放弃的权利和自由。这种平等的意识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三、心理疏导方法
(一)心理压力消除法1.换位思考。2.学会倾诉。3.接受友善的援助。4.生活标准降低。5.专注于一件事情。6.加强体育锻炼。
(二)释放疏导法要为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小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帮助其用合理的渠道宣泄积郁,使小学生恢复心理平衡。
(三)暗示疏导法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方式与小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间接地让小学生领悟老师的观点、用意。
(四)平等疏导法人人平等,公平判断。学生应调整好心态,老师应持公平态度,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快乐竞争。
(五)友爱互助疏导法同龄学生多数时间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彼此更了解,更容易交流。老师提倡小学生友爱相处,互相帮助,并利用班会、团会的形式讨论学生的问题,教育学生在讨论中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影响并共同进步。
(六)培养健康、向上、阳光的心态通过组织、学习,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们和睦相处,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心态。
(七)和谐、快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集体在小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日常生活中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因此,应营造和谐而良好的班级风气,形成向上的舆论环境,改善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
(八)用宽容、耐心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品行帮助小学生克服过去由于说谎而产生的内疚感,使学生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人。
四、心理疏导对策研究
(一)熟悉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加强价值观教育(二)教育小学生建立自尊观念(三)培养活跃的思维(四)陶冶积极的情感(五)锻炼坚强的意志(六)快乐友好地与人交往(七)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兴趣。
五、总结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对当前农村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1 农村小学生较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过于自我。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溺爱孩子的风气也与日俱增,家长们认为“再苦也不能委屈孩子”,因此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使得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们入学后仍希望周围人都顺着自己,一旦不如意就乱发脾气,大哭大闹。这些学生常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分享,团队合作意识较差。
1.2 孤僻心理。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而且不少父母因忙于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看管。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
1.3 厌学心理。调查发现,一个班内有接近10%的学生对学习抱有抵触甚至厌恶情绪。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害怕回答问题,考试顾虑重重。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将责任归咎于老师。还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1.4 自卑心理。笔者观察到,一些小学生因为家境、学习成绩、外表等原因而陷入自卑情绪,害怕被注视,不爱与人说话,但内心却渴望被集体接纳。他们往往害怕在公开场合做事,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伤害自己,常伴随有沮丧、悲观、失望、不安等消极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1.5 逆反心理。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劝导,很多小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故意和家长老师对着干。尤其是当其得不到重视时,便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1.6 自私心理。很多小学生心胸过于狭窄,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动不动就要找父母来为自己撑腰,一旦吃亏就郁郁不乐,而且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这类学生还表现出不关心同学,虚荣心强,缺乏责任感等行为。
1.7 怯场心理。一些小学生平时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一遇到大型考试、重要比赛时,就发挥失常。久而久之,其自信心越来越受打击,对重要场合逐渐生出抵触和胆怯心理。
1.8 焦虑心理。面对家长的过高期望和学校繁重的课业,很多小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考试前头晕、心慌、紧张、焦虑,甚至大脑一片空白。他们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对未来感到怀疑和迷茫。不少小学生还坦言,非常讨厌大人们将自己与其他孩子做比较,这让他们郁闷和愤怒。
2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初探
农村小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与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有关。
2.1 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互联网等媒体信息泛滥,价值多元,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早地把孩子们推向了前进的起跑线,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心理问题。
2.2 学校原因。在农村,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和老师的主要指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不到真正缓解。农村学校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另外,很多农村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妥善疏导小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
2.3 家庭原因。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孩子的命运是很多农村家长朴素而坚定的想法,他们往往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少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谈不上及时跟孩子沟通。很多小学生放学后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看管的,老一辈更加溺爱孩,但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却不能了解。家庭中的不和睦因素等,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2.4 自身原因。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与遗传因素、气质类型等有关,有的学生天生乐观外向,有的狂躁易怒,有的敏感脆弱。另外,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心理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影响。
值得注意的,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的举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3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是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而言意义重大。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老师的悉心关注与疏导,需要家长的重视与全心配合。
3.1 整个社会要确立和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要切实转变农村地区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思想。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学校的正确贯彻、老师的积极引导以及家长的理解配合。
3.2 定期组织科学调研,全面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目前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而开展的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非常少,大部分研究源自老师的观察和体验,这难免使得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推广性受到影响。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定期对农村小学生组织一定规模的科学调研,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社会科学方法,发现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老师在教育中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并以此提高家长及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3.3 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
3.4 在农村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通过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帮助小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5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比如,开发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改善评价机制,多鼓励和肯定学生,有分寸地使用惩罚和批评措施;多与学生心灵沟通,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多与家长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3.6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重视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话,尊重孩子。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很多农村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将教育责任完成交付给学校,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农村家庭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及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使得农村的家庭教育难以与学校教育相匹配,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孩子所谓“全面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多变,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但是却缺少必要的关怀和解决措施。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是中国教育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培育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梅.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一代,2010.7:59~60
2 刘朝廷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24(8):34~35
关键词: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状态;教育对策
一、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离异家庭中,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家庭人际关系失控,父母无休止的吵闹造成孩子心理的创伤,无形之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的小学生甚至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粗鲁。在和同学相处时动辄就是粗言鄙语,甚至打架斗殴,易产生冲动行为;2、性格内向。对任何人都是怀着敌对的心理,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是面对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也是冷漠待之。3、性格怪癖。自卑感强,形成孤僻的个性,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4、性格怯懦。做事被动,缺乏自信心。5、注意力不集中。好多学生父母离异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6、情感抑郁。容易产生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我教过的一个孩子仅仅6岁就知道了怎么讨好新妈妈以及跟新妈妈一起来的姐姐,唯恐被抛弃,让人看了无比心酸。7、嫉妒心理尤为突出。
二、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离婚这一事件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儿童本身,但是通过各种随之而来的感受、认知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
首先,父母离婚,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心的时期,而父母往往困扰于自己的感情巨变而无法集中精力照顾子女,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从而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其次,多数情况下,离婚给家庭结构带来的破坏会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有些父母会对自己未能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而愧疚,会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的性格更加偏激,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的离异家庭家长反应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后遗症。
(二)学校因素
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学生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所以更加依赖学校的生活。同学们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接纳程度是影响其适应的重要因素。如果同伴因其家庭破碎而歧视他疏远他,这样会使其父母离异对他们心里的伤害更加难以平复。
(三)社会因素
由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目前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对离异家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远大于对普通小学生的影响。目前的社会氛围容易给离异家庭的儿童贴标签,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解决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以家庭教育为主体,细心呵护孩子受伤的心灵
“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要调整好情绪,引导子女对家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家长自身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怨恨发泄到孩子头上,多和孩子交流思想,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他们的伤害。
1、关注孩子,继续给予孩子爱的关怀。
父母亲要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支持,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论孩子与谁生活在一起,父母双方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加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和一体感,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以及严重的被抛弃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要让孩子慢慢适应新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父母无尽的关爱中长大。
2、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父母离异的阴影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但是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孩子,让孩子在这些挫折之中锻炼自己,而变得更加自强、自立,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多与身边的亲人朋友交往,孩子同样也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以学校教育为辅助,竭力弥补情感上的缺失和性格发展的不足
为了能够更好的尽快的使离异家庭的儿童从阴影中走出来,最大限度的消除父母离异对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老师应该: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担负起沟通孩子和父母情感的桥梁的作用,应该为离异家庭的儿童提供特殊的帮助,加倍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鼓励表扬他们。
其二,小伙伴的理解和接纳也是消除孩子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老师应积极营造班级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让同学们和离异家庭学生友好相处、鼓励、互相帮助,通过这样的氛围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
最后,还可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给予专业的心理个别疏导与咨询,可以有效地缓解其心理压力,给予其心理支持。
(三)以社会关爱为依托,共同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
社会的积极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有些社会上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就极易发展成心理障碍。所以全社会应该倡导正确的对离婚的认识和舆论引导,摈弃对离婚现象以及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歧视认识。
我想通过学校、社会、家长以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和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孩子们头脑中的思想偏差,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人爱的关怀,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性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我们的孩子将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永良.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01),34.
[2]董萍翠.对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的初探[J].当代教育,2010年(01).
[3]赵忠心.“家庭教育漫谈”之四,减轻家长离异对孩子的伤害[J].班主任.2010(05).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兴趣激发原则、适应性原则、情感沟通原则、安全性原则等四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并提出了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等三点小学体育教育策略,希望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体质弱势群体 小学 体育教育原则 体育教育策略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是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小学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提出的,其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由于小学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针对学生群体从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进行了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理论依据。对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更为科学的指导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重新认识小学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来加以界定,其中,一个充分条件指的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或者是在身体有残障的小学生群体;两个基本标准分别指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在59分以下的小学生群体和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在标准范围以外的小学生群体,例如:BMI
由此可知,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三个类型的学生群体,第一类是身体运动能力发育状况不佳的小学生群体;第二类是残障或者是患有某些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小学生群体;第三类是肥胖(BMI≥26.5)或者是偏瘦(BMI
二、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
(一)兴趣激发原则
对于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普遍从小对于体育运动的接触就比较少,所以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感知,也因此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中很少有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抱有兴趣和热情,反而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所持的是消极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活动时,注意遵循兴趣激发的原则,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出发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运动负荷,都要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情感沟通原则
小学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本来就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自信心,非常容易自卑,而且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就必须要注意所采取的体育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遵循情感沟通的原则,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
(四)安全性原则
多数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都抱有一定的畏惧感,害怕参与体育活动。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时,就要尤为关注安全性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场地和器械都要注意安全性,以免因为安全问题加重学生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的畏惧退缩心理。
三、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策略
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基本特点和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转化的体育教育策略:
(一)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
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提法最早出现于美国,其主要是以适应单一个体的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需要为主的一种多样性的体育课教学计划。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教育原则,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困难以及体育学习需求和体育学习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以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课教学,尤其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小学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应用和普及情况却可以发现,除了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普遍采用了这种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之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目前并没有在我国其它的省市和地区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普及。目前,我国多数小学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要么采用的是“免修”的策略,要么采用的是“跟班上课”的教育教学策略,然而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都将体质弱势群体在体育课教学中边缘化了,不但无法有效的提升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甚至还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离体育活动越来越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适应性体育教学。而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为了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小学体育任课教师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化。由于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生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入手针对学生进行的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适应性体育课则是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策略。要确保其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所给出的多样化教学目标设置的理论依据来确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在开展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组(普通学生组)和B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两个小组,其中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B1组(一般性的体弱特形学生小组,如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肥胖学生或者是偏瘦学生等)和B2组(专指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的学生和残障学生),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根据以上不同的学生组别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A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设置为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针对B1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而针对B2组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组织指导他们合理的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活动,以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其次,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确保适应性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高效开展,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以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打破所有学生学内容、固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但要注意组织常规化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针对B1组的学生组织运动负荷较低的各种身体练习内容,针对B2组的学生组织体育保健、体育康复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应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同样也要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仍然以上文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所进行的学生分组为例,在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评价时,相应的也要有所不同。如,A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B1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情况;B2组学生的评价则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身体参与情况、康复情况以及心理感受等内容。
(二)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成效,不但应注意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同时还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所以,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在关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时,一是要注意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内容以及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二是任课教师要注意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不但要给予学生所需的体育锻炼指导,还要注意及时的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以尽可能的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三是,学校在组织开展体育运动会或者是其它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设置适合他们参加的项目,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锻炼热情。
(三)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运动基础普遍是比较差的,而且部分学生还因为生理缺陷影响到了很多体育运动的正常参与,所以他们在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心理比较自卑,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体育任课教师只有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对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正确的理解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价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呵护,才能够真正帮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走出胆怯自卑的心理,无负担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 林秀春,高玉琴,刘羊城.全纳教育理念下青少年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