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道德制度文化作为一个子系统对整个道德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道德制度文化作为道德制度的文化形态,理所当然离不开对道德制度的考察,文章就我国当前道德制度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性动物,人创造了社会关系,但又不得不受社会关系的制约。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社会关系成为人们的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于是,人们就用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观念和范畴对自己所面临的社会关系进行理解、把握、组织和安排,扬弃其纯粹的客观性,使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扬弃社会关系中那些对主体来说不那么适应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将人们认为合理的社会关系及利益关系固定化、秩序化,使之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和结构,于是制度就应运而生了。道德制度的产生同样如此,“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①道德制度是利益博弈的产物和维护利益秩序的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血缘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社会关系的扩张和利益冲突的凸显,道德调整对象的范围呈迅速扩张之势,道德制度亦应与之相适应。单纯的德性伦理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和疲态,道德制度的价值得以彰显。中外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伴随着道德制度演进、发展和完善,道德制度的完善和繁荣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国家中,越来越多的道德规范被纳入到社会的法律规则体系中,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可见,道德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道德建设的关键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道德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道德制度文化的建设就尤为重要了。

一、道德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享成果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文化作为一个复杂整体系统,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换言之,文化结构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的。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它一方面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制度文化的核心是作为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念。

制度文化不同于制度,典章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系统规范。制度文化是将制度本身当作文化现象加以考察。制度文化主要用文化学的方法对制度加以分析和解释,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制度层面比制度具有更加浓厚的文化色彩,更加偏重于强调制度的文化层面与规则层面的内在一致性,即强调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意识与制度、规范、规则、习惯的内在一致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制度文化把制度与文化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的道德文化,相应也包括道德物质文化、道德制度文化、道德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道德制度文化即道德制度的文化形态。道德制度文化呈现为三种形式:明示的制度文化,如规章、守则、公约、须知、誓词、保证、家训、家规等;默示的制度文化,如规范化、模式化、程序化的行为、习惯等;隐性的制度文化,这主要是人们长期心理积淀形成的关于道德制度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二、道德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道德文化是包含道德物质文化、道德制度文化和道德精神文化的有机生态体系,三者互为倚重、缺一不可。道德物质文化是道德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只有在肥沃的道德物质文化土壤上,才能结出丰硕的道德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果。道德精神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积淀,是道德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得以产生的价值理念。道德制度文化是道德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得以产生和延续的保障。道德制度文化在道德精神文化的精神关照下对道德物质文化的反映,肩负着实现某种伦理要求,协调和整合社会成员的价值趋向与行为方式的任务。道德问题的最终解决,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真正确立,都必须以现实社会中制度对各种利益的合理解决为前提,道德制度文化的优劣对道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总之,作为道德文化必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德制度文化不可或缺。

道德制度文化对伦理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伦理环境决定着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道德践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秩序的遵守。道德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使各种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得到解决,使道德制度所蕴涵的伦理精神在每个人的心中打上烙印,这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伦理环境的内容由几方面构成:一是由专门机关正式颁布的政策、法规、条例和非正式颁布的管理规章、社会公约等所构成的制度体系体现出来的。二是把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为制度乃至法律的规定,以强制性的力量保证社会成员对道德规范的共同遵守。三是人们长久以来对道德制度体系所蕴涵伦理精神的心理积淀。这几方面内容均通过道德制度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道德制度文化对人的德性的培养意义重大。道德制度文化借助其所包含的明示、默示的制度和关于道德制度的意识、价值观念等发挥对德性的养成作用。从外显方面,道德制度通过其凝聚、演示、调节、规范等功能使群体、组织的社会活动从无规则、不稳定、不严谨的形式向有规则、稳定、严谨的形式转化,将人们的行为方式从随意盲目的、个体的、分散的行为转变为有目的的、整体的、协调的行为,德行得以保证,而德行是德性的源泉之一。从内显方面,借助道德制度文化所隐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整合人们的行为,更新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对制度中“道”的理解、认同、践履而有所“得”,德性得以根植于社会成员的灵魂。

三、我国当前道德制度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我国历史上的道德制度文化非常丰富,两千多年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及封建伦理道德体系,道德制度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历史上众多的纲常伦序、乡约民俗、家训家规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等级森严、层次完备的道德制度体系,维系着封建制度及其统治下的人伦关系。经过两千多年的锤炼和心理积淀,无形的道德制度、法则、意识、价值观念等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更为深重和久远。道德制度文化巩固了超稳定的社会制度,长期稳定的社会制度又是道德制度文化的延续和生长的土壤,二者相互促进。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社会道德与传统道德具有不同的特点。“传统社会的道德特征在于其封闭自守、单向一统、自然等级观念和心性伦理倾向。而现代社会的道德特点则首要地在于它的开放多元、丰富交往、理性秩序和普遍可操作性秩序。其中,理性与秩序是现代社会道德的核心和现代社会的道德合理性基础”。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确立和完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社会关系中家族式、宗法式关系逐步被打破,身份制关系开始向契约制关系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本身发展这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道德进步必然获得新的形式,道德建设理应有新的突破。由于制度的刚性特点,我国丰富的道德制度文化一方面为当前的道德制度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遗产,另一方面又为道德制度现代化设置了重重障碍。当前我国的道德制度建设面对一系列危机:

(一)道德制度化水平危机

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体制转轨,使社会在短期内,在各个方面都发生急剧变化,社会关系整合与协调趋势的加剧,相应要求作为社会关系反映的社会道德制度的整合与更新。当前相对于社会迅速发展对道德制度化的高水平要求出现了道德制度化水平危机。尤其是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有相应的道德制度予以规范,无规可循必然会导致思想和行为的混乱。

(二)道德制度化结构危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社会道德体系长期的城乡二元化板块结构造成城乡道德系统失衡。在现代社会,相比于异常落后的广大农村,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的现代道德转型进程自然要快得多,城乡二元结构的道德现状必然造成道德制度生长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急剧膨胀,伴随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是主流道德文化的缺失,道德生态系统的失衡必然造成道德制度建设的茫然和结构危机。如此状况产生的道德制度建设的不平衡发展加大了社会整体道德提升的难度。

(三)道德制度化环境危机

道德制度具有客观物质性,道德制度的成熟与完善取决于社会关系的稳定与成熟。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动时期,短期内社会关系难以理顺,各种利益激荡、价值分立,客观上给道德制度建设造成了混乱、不稳定的环境,现代道德制度建设举步维艰。

(四)道德制度化伦理精神危机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加上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造成了人们思想上、价值观念上的混乱无序和变动不居。如此情况致使道德制度本身的正义性缺失统一的伦理精神依据。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困惑现代人头脑的人格分裂、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可能主要不在于个人的品德修养,而是制度伦理本身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或引起社会成员的怀疑乃至否定。由此,确立主流一统的时代伦理精神是我国当前道德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四、我国当前道德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

面对危机,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我国今后的道德制度文化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伦理精神的转型

一定的伦理精神是制度得以产生的观念先导,是某种制度赖以产生的价值理念。每一个时代的制度,都主要是当时的包含伦理精神于其中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我国正在经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存在的改变,必然要打破原有的伦理价值观念,代之以现代的伦理价值观念。现代伦理价值观念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现代社会转型的完成,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不是主观愿望的一相情愿。我们一方面要借助伦理精神推进道德制度建设进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道德制度的力量推进伦理精神的确立。

(二)克服道德制度的缺位

伦理精神体系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们不可能等伦理精神体系完全确立以后才进行道德制度的设计。其实,社会变革是个系统工程,某些方面进展得快些,某些方面进展得慢些,有些转型完成的较好,有些则是刚刚起步。要根据社会变革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跟进道德制度的设计甚至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不能使伦理精神因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而无法体现和巩固。我国就存在着一些体现时代进步、先进的伦理精神因得不到相应制度的支持而丧失其发展壮大机会的情况。

(三)转变道德制度建设的错位

我国的制度创新在实践上和逻辑上均优先于民众的观念更新,并过分注重于道德制度对伦理精神的塑造过程,先有制度预设,让人们去认同、服从制度,制度的制定不是以伦理价值观念为中心、为指导,其后果必然是道德制度建设中的错位。制度是人维护利益的工具,人不应该成为制度的俘虏。我们当然不可能等社会转型完成、社会伦理精神成熟以后再进行制度安排,客观反映时代进步,体现时代伦理价值的制度预设和制度创新非常必要。但制度的预设不能盲目随意,应讲求客观合理性。我国当前存在着许多人为的、想当然的预设制度,它们不仅落后甚至和时代精神相悖,这些严重阻碍社会的转型和时代伦理精神的确立,也是导致当前社会价值观念混乱、人格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当前道德制度建设的重点。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必然要求传统的道德制度文化向现代的道德制度文化转变,这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综合工程,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没有开放的胸怀、无畏的勇气、非凡的智慧、开拓的精神、创新的胆魄就无法推进我国当前的道德制度文化建设。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6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摘要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本文重点思考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原则、关键点、难点和实施路径措施等,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实施精益质量文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精益质量文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建设重点和实施路径建议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在当前国家要求大力开展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进品质的精益管理理念已达成共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培育和发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是未来长期引导以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机车、货车以及新产业等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等企业核心理念和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国际品牌,使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用户认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精益质量文化概述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为主体、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领导推动,制度保障,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和灵活的行为方式的管理理念;是支撑企业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价值,以最集约化的管理投入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文化理念。结合质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益管理得出的企业质量文化先进理念模型,如下图1。

图1精益质量文化示意图

(一)精益质量文化现状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推行精益管理为契机,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质量精益求精”愿景,紧扣精益管理,引领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六精”建设目标,部分子企业已完成精益管理全方位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部分企业在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已完善,且具备充分条件下,将逐步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全集团建设。

其中“六精”具体包括:

(1)管理成本精:教育使人知,训练使人会,科学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精确精减管理、管销成本;

(2)用人用料精:合理安排、统筹人员,减少闲散;用料开源节流,减少物料浪费。

(3)工时效能精:做好PDCA循环,而做到工时缩短的条件下,发挥更大效能

(4)技能品质精:精兵路线,亩提升技术力,生产优质、精致产品

(5)数据进度精:数据衔接(交接)目视化,进度预期可控化

(6)服务管理精:微笑服务,严格管制,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从对“人性”尊重的角度入手。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2.客观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施行和考核标准要有客观性。要有施行的基本要求和贯彻的具体办法,在制订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施行和评价标准要客观地反映事实,必须具备客观公正。

3.科学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要具有科学性,才能更好的有序开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

4.以客户为主原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客户比较单一。在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增加以客户为主的重要原则。在产品和服务中以客户为主的思维可将客户需求、产品质量、企业生产制造水平以及企业整体的品牌提升一定的高度,对客户要求进行精准分析,得到客户认可,才能从订单、产品制造输出到客户整个链条业务端到端的打通。

5.集团企业全体参与持续改进原则。集团型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做到全体参与,共同构建的重要原则。目前国内其他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管理等建设,在具体建设实施从管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维保服务等部分环节,要不断优化改进,做到不同的阶段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可持续原则。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关键点

(一)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本着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夯实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基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作为目标,健全建立符合战略、高效、持续提升、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是进一步实施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坚决实施精益生产,推广精益制造文化

把精益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运用精益6S管理、QC活动和六西格玛工具和方法,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特殊性,全面推进准时化生产、精益设备、标准化作业、精细化加工、精益质量、精益现场、精益成本七大体系建设,为全面推广精益质量文化做好准备。

(三)组建精益质量文化推广团队

精益质量文化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精益人才队伍进行指导和推广,使各层级的员工学习并持续改进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计划及内容,确保精益质量文化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奖惩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良性循环

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一是充分信任员工,依靠员工,让文化理念得到广大企业员工的认同,充分激发员工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激励导向,奖惩分明,形成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文化观,激励导向正确,考核奖惩公平公正,才可以使精益质量文化理念得以全面贯通。

三、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

(一)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基本模型建议

针对以上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和关键点,对未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模型建议,具体如下:

图3 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模型示意图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众多,精益质量文化在进行全面精益管理情况下,从客户到企业员工的精益管理,从生产设备到物料、到工艺方法以及生产加工环境、检查检验数据到交检交验交付过程、以及后期的产品质量维护及产品后期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过程的精益管理过程都应该纳入到精益质量文化当中,将精益质量文化的理念在企业整个企业文化传达过程中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并不断的持续提升改进,打造出适合本企业的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和持续改进的文化理念。

(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路径建议

创建良好的精益质量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品质品牌以及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重要保证。通过对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和精益质量文化的初步认识,得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实现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建议如下:

1.优秀精益质量文化方案借鉴。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探讨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离散性行业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方案,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打造可持续性开展的战略方案。

2.形成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产品制造及特殊性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质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型战略实施方案。并在企业内,行业内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改进实施方案以得到最佳战略实施方案。

3.开展核心部门精益质量文化讲座。通过不断评估改进后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在企业内核心部门进行宣传讲座,并在宣传讲座过程中收集可优化部分,不断改进实施方案,达到企业内宣传讲座和企业内人员全参与改进的目的。

4.优化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对开展讲座之后优化的实施方案,在部分范围内进行初步实施验证,通过验证过程中形成问题,形成可优化项,最终达到全企业,端到端全贯通的可行性实施方案。

5.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集团内宣传。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在集团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并使全部人员得到认可,逐步实施。

6.对管理层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发挥领导层的作用,从领导层进行培训开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精益质量文化培训。期间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发挥培训高效效果。

7.对基层人员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培训完成领导层管理层之后,大力培训基层人员,分阶段,分业务,分领域的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全方位培训,力争做到精益质量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理念当中。

8.开展全员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对各业务板块,各员工层级,全集团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全员行动,达到高效、高质、低能耗、低成本的生产制造理念宣贯全面铺开。

9.精益质量文化实施奖惩及管理机制贯穿。在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过程中,在管理机制和实施奖惩方面要贯穿全过程,使实施有方法,建设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开展实施,公正、公开、公平的开展全过程,才能得到全部员工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10.逐步形成精益质量文化意识和行为。结合国外质量文化发展过程,在全员宣贯精益质量文化之后,要不断的加强全部员工精益质量文化意识,使意识变成行为,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建设做到实质性的提升。

11.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及目标。不断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和目标将使企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完成后,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精益质量文化方案,使精益质量文化的实施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适合企业的可持续经济战略发展需求,并不断修正,避免发展方向走偏造成的负面影响。

12.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是建设精益质量文化的最终目标。要不断的加大文化理念、管理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氛围,加大基础层级管理层的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精益质量深入人心,形成一种自我行为,企业将会不断壮大,形成有底蕴,有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化企业。

参考文献:

[1] 赵璇.浅谈企业质量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6.

[2] 张斌.石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J].企业文化,2015.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教育文化建设

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并以之为导向,开发潜在课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矗。

1、确定素质教育目标。做学习的主人(乐学、多思、善练、勤奋),做生活的主人(惜时间、重技能、善运用、力进取),做时代的主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求创新)。

2、制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校训(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校风(乐教、乐学、拼搏,拓展),教风(敬业、爱生、严谨、创新),学风(好学、多思、善练、勤奋),校歌(《朝霞映照着美丽的校园》),并认真落实校风建设工作,优化舆论环境,激发拼博拓展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搞好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的内容是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完善设备设施。我校位于新塘镇的中心地带,拥有占地面积15508平方米的校园,(教师宿舍含内),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新颖,楼寓同走廊连成一体,楼前室后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各室具有隔音、通风、采光功能。标准操场,运动场,小生物园等环绕错落,“七室”“一潮设施设备按一类标准配备,还增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教室、电脑室、语言实验室、自然实验室。一年多来,我们向社会宣传尊师重教的思想,游说社会各界支持学校,自筹六十多万元(政府投资、集资四百多万元基建款不含内)投入新校舍的环境设施和教学设备。一间设备较完善、环境优美、向心力强的花园式学校已初具规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矗(广东柏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出山区学校的特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出山区学校的特色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山区农村中小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我就沁水山区的实际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山区的实际对办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沁水山区的实际最大特点有3个:一是地面辽阔,村庄分散;二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三是资源丰富,人才奇缺。全县300里河山,400万亩面积,50万亩耕地,21万人口分居在2622个自然村中,其中6户以下的就有644个,真是“一去二三里,烟炊四五家”。每个山村平均17.5户、80口人,尽管全县中小学达到700多所,3.4个村庄也才能平均1所。10个学生以下的单师小学占36%,其中5个学生以下的小学就有165所。这样的实际如何办学就很值得研究。加之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全省的贫困县之一。不过随着侯月铁路的开通,交通状况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沁水县是沁水煤田的一部分,含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4%。“地下有黑色宝库,地上有绿色银行”,具有林、牧、煤、铁、蚕五大优势,但由于人才奇缺,致使长期以来“端着金碗讨饭吃”。如何适应山区需要办学,培养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尖锐地提出了改革办学模式的新要求,和怎样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二、办好“三型”学校,加强素质教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推进“普九”,我们针对沁水山区实际,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采取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办法,在全县大力提倡办“三型”学校,即:综合型的复式小学,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技术型的乡镇初中。

所谓综合型的复式小学,就是10个学主以下的三级复式小学(村小),提倡办成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服务的综台型复式小学。就是把一个山村的几个学校、几种教育融为一体,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使其彼此渗透,互相贯通,协调发展,即普通教育(含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三管齐下,三种教育一齐抓,实施“农科教结合”“村校一体”。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一是提高了办学经济效益,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了农民办学负担。

三校合一校,男女老少一齐教,三校开支变一校,农民负担大减少。二是发挥了学校内在优势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一个综合型复式小学就成了几个山庄几户十几个人家的大组合,男女老少,互教互学,“超前反刍”,共同提高。三是在一个学校实行三教统筹,就从根本上加强了职业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自然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五是综合学校担负了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任务。使成人教育强化了计划性、系统性、实用性、长期性,把提高农民素质落到了实处。六是参加者又是办学者,学校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所谓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就是小学1--3年级低段办村小,4、5年级高段实行联村办寄宿制小学。服务半径一般10华里左右,远看15--20华里,全县119所五年制小学,寄宿制小学就有90所,占75.6%。这样做,减少了复式小学的层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尤其是小学高段办成单轨和多轨制的单式班。师资力量相对集中了,学科教师配套了,能按照国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但四五年级复式教学就不行,学生小学毕业了,但没有真正达到小学毕业的程度,办寄宿制小学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也有时间、有师资、有条件上好体音美、自然常识、劳动技术,也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近2年来,各乡(镇)又都试办了1--2所包括低年级在内的寄宿制小学。办这样的寄宿制小学难度较大,只能成熟一个办一个。因七八岁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首先要解决好吃、注玩、睡,卫生保健等问题,才能保证学习好,使家长放心。办好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要建立一支具有特殊素质的管理队伍,校长要有统筹全局的艺术,要有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班主任要把温柔体贴、一专多能、忍耐持久,归结为一颗赤诚的“爱心”;后勤人员思想觉悟要高,烹调技术要强,服务态度要好。二要针对寄宿制小学的特点,采取特殊的管理办法:建立“董事会”,民主管理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伙食;开辟多种渠道,丰富课外生活,强化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等。管理问题解决好了,寄宿制小学就会有效地推进山区普及义务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所谓技术型的乡镇初中,就是农村中学必须面向农村,为振兴农村经济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我县的做法是:一、普通初中带有专业性,认真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切实做到教师落实、教材落实,时间落实、基地落实。劳技课不及格者不发给毕业证书。二、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三、实行初三分流。就是初中阶段一进入级,就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面协商决定,把学生分为回乡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班”和准备继续升学的“提高文化基础知识班”,由学生自愿报名,分别编班就学。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利于大面积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有利于解决“3+1”难以解决的题(经费、住房、教师等);四、进行多种形式的爱农教育,诸如:深入农村调查,往届毕业生回校作模范事迹报告,成立学农科研小组,学校附设回乡学生短训班等。

沁水县通过“三型”学校,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每年都要为农村输送3000多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种实用人才,为振兴沁水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之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的进一步落实,沁水山区在脱贫的道路上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层天,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元,是前的20倍。同时,沁水县的中小学教育也为高等教育输送了一大批合格新生,今年高考达线80人,创历史最高水平,晋城市的文理科“状元”也都出在了沁水,有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了沁水有史以来的大喜事。人家都说,“‘三型”学校出人才,素质教育出人才,既出脱贫致富的人才,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

三、办好山区特色学校应重视的问题

1.提高认识问题。有人说“三型”教学“不正规”。我认为,正规不正规不能看形式不看实质。看实质,就要看山区的实际,看山区教育的普及,看山区农民素质的提高,看山区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只讲“正规”,山区不能脱贫致富,那再“正规”的学校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振兴山区经济,必须办具有山区特色的学校。这既要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更要解决好“政府行为”的问题。

2.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三型”学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一颗红心,多种本领”的教师队伍。“一颗红心”,就是要有扎根山区办教育,无私奉献育新人的思想。“多种本领”,就是要适应山区学校需要,成为教学上的“全把式”,不论哪个年级、哪门学科都能拿得起。特别是单师小学,既会当校长、当教员,还会当干事当工勤人员,身兼多职,又得多能。

3.组织管理和改进教法问题。综合型复式小学,既要办普通教育的复式班,还要办成人复式班,统一学政治,分级学文化,结合专业需要学技术,解决好成人教育的分散性、流动性、专业教育多样性的问题。初三分流同样存在教学计划、教师配备、专业设置、实习基地筹问题。这就必须敢“闯”、敢“冒”,走出自己办学的一条新路,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诚信文化;高教系统;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道德基石

[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24-04

相对社会系统的其他子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大学生在将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时,是以其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作为转换背景和条件的,其中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中。考察高校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探寻高教系统是如何对转换为要求以及落实为行动的参与愿望在其数量和内容上进行调节并适应的。

一、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作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调适原则的价值

高教系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输导而对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产生约束性。校园诚信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与调节者主要包括高教系统中的教育主管机构、高校管理部门、高校教师队伍、高校学生群体与学生社团组织,各方力量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转换进行协同调控以实现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持续参与和不断转换过程,它是由参与动机、参与愿望、参与要求与参与行动等参与环节依次进行转换所构成的动态过程。在高教系统中,从大学生产生政治参与动机到最终实现政治参与行动的有序化,需要经过各个环节与不同阶段的过滤、筛选、限制、调节和转换,以逐步清理和去除非理智、欠理性和不成熟的不良动机和消极愿望,其中,从政治参与愿望到政治参与要求的转换是有序政治参与的中心环节和关键阶段。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是指大学生希望在政治生活中得到什么样的期待,参与要求则是指大学生希望由相关政治机构进行政治决策并实施的愿望。所以,校园诚信文化规范的约束功能体现为在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政治参与要求时,诚信文化规范对愿望的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的审查过滤和筛选优化,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俗存雅、去虚取实,进而实现从愿望到要求的有效转换。广义上,大学生政治参与要求包括政治当局进行权威性决策输出过程,限于决策过程的复杂性。本文主要从狭义上阐述大学生政治参与要求,即高教系统中的教育主管机构作为政治当局的职能部门,既可在职权范围内作出强制性的政治决定,又可对职权范围外的参与愿望向政府部门反映和传达,因而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从愿望到要求的转换所产生约束性决策具有实质的政治属性。

在高教系统中,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的调适具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校园诚信文化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调适,即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直接调适;二是对校园诚信文化的建设者与调节者的调适,主要包括高校管理部门、高校教师队伍与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对这些机构、人员和组织的调适,进而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间接调适。校园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师生共同体,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既能束缚又能推动大学生通过共同体的协调互动使参与愿望得以顺利转换。在师生共同体中,政治参与能够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和探讨的议题。师生关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伸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和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与合作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这一关系不同于社会其他子系统中因高度结构性的分化和特异化而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趋特殊和局限化,如雇主与雇员之间经济关系的中断或终止可能会影响相互之间的情谊。在高教系统中,师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交往行动,系统中的调节者作出大学生群体性政治参与决策并采取行动时,必然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向要求的转换进行必要的调控和限制。

校园诚信文化作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调节原则对于高教系统的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能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并输入系统而起到缩减或防压的作用。在内外环境和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动和替换的高教系统中,新的群体成员对于先前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总是存在质疑的倾向并趋向于塑造新的文化规则,以试图借此摆脱调节原则的约束。因此,高校诚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新成员是否对旧规范进行质疑,而在于文化建设者和调节者如何因应形势变动顺势而为,通过诚信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实现诚信文化规范的革新以获得新成员的承认和接受,并对新成员的政治参与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可见,高教系统始终存在一个持久的压力,即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导致输入超载而产生的压力问题,系统在解除超载压力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在缩减和优化政治参与愿望的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的作用,否则,系统可能因参与要求输入超载而停滞、瘫痪或崩溃。

二、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调适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理路

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在高教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全过程,从参与动机、参与愿望、参与要求、参与行为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约束,对大学生试图转换为要求并采取行动的愿望在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上进行约束性调控,以适应和满足高教系统对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提出的要求。

高教系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实施文化约束的主要驱动力源自系统成员对满足政治参与的价值追求。对于系统而言,非理性的偏激愿望可能比其他理性的一般愿望造成更大的干扰和压力,以诚信文化规范对大学生过激的政治参与愿望提供一些约束性的限制,有助于对不合理的愿望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在内容上进行过滤。有序政治参与需经由高教系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转换进行全程调控,以实现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的政治目的,高教系统的一项重要职能就在于缓和各种公开与潜在的冲突,如任由冲突激化会直接导致系统失控甚至社会动荡和分裂。高教系统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事实上为社会免于动荡和分裂构筑了一道内部的防线,能够将偏激政治参与过程逐步理性化、正当化和有序化,以避免高教系统的内部调节失控而导致压力外移对社会系统所造成的更大破坏。

高教系统的教育主管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转换进行过滤和调节是职责所在。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维护存在于个体想象中的政治信仰所追求的政治参与动机只有在不致引起社会失序的条件下才能够被承认、接受和许可。因此,高教系统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建设者与调节者总是必须设法防范

那些对社会稳定的基础造成损害的不良动机与失范行为。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是文化调节的渗透剂,使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能够逐步认同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通过群体陛的道德约束与舆论谴责能够使不合常规的人逐步趋向理性化,而超越于高教系统的法律制裁的方式则会对超出道德底线的不法行为实施严厉惩罚。所以,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本质上仍是一种软性的道德约束,其效用集中发生于正面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塑造的校园诚信文化对于凝聚有序政治参与的道德共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以此生成的诚信文化规范有助于缩减和缓解参与愿望超载对高教系统所造成的压力。

校园诚信文化规范通过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的全程控制而作为要求输入调节者的发挥调控作用。相对于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政治体制的价值规范总体上趋向于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政治,这既是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又是实现公众政治权益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以及公民意识的勃兴使得更多表达其政治观点和参与意识的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向要求的转换更加强烈,一是大学生个体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并且参与各类政治活动,对于现行政府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做有比较深入的政治思考。二是按大学生群体中的学生干部提出的要求输入,大学生个体政治参与程度的深入、兴趣的高涨,往往是通过学生干部反映出来的。但是,心智、意识仍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因受社会因素影响,容易产生不理智、欠成熟、偏激的政治参与愿望,因而需要对这些愿望的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进行必要的筛选和过滤。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表达渠道和输出途径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所以,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要求对高教系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即要求输入超载的情况更加严重和突出了。

三、作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调适原则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的生成过程

校园诚信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届届相递、代代相传,在延续和传承中实现文化内涵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产生一种具有约束力与发展力的诚信文化规范。接受校园文化熏陶和洗礼的大学生不断内化诚信规范,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品质,实现道德力量对政治参与愿望转换的德性约束。

校园诚信文化作为一种指导原则发挥引领作用,因而需要深入探寻高教系统中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是如何产生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的形成受校内外多种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对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形成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生政治参与全过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需要积极探索用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引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主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中,调节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过程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始终是在动态演进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到大风大浪中锻炼”、“为工农群众服务”、“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等等时代口号深刻反映出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起到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这些口号也指明了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即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是为人民和社会所关注和期待的。大学生持有的有关政治制度、体制与规范的态度,以及自身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道德认知直接源自校园诚信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能够确凿地约束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的转换过程,因为这些文化规范是深深形成并植根于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氛围与环境当中的,大学生对此潜移默化而感同身受。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包括动机、愿望、要求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其次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规范化、理性化、组织化以及群体具有过滤、熔炼的作用。校园诚信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指引并调节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愿望,这种愿望是大学生基于自身偏好,或者他人、社会、国家与民族的期待而希望实现的,也是其他通过参与行为达到参与目的的社会公众能够承认、认同和接受的。一般而言,一种类型的高校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能够筛选和过滤诸多从愿望到要求的不当转换,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作为一种独特的指导原则发挥独有的引领作用,引导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执行者作出愿望转换的决策。通过为执行者提供决策的原则,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事实上控制和调节着愿望转换要求的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并使之进入高教系统的循环之中。

在市场经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经由各种不同社会意识和政治观念影响和输导而生成的政治图景呈现出不确定性、感性胜于理性、激情多于理智的特点,因而更加需要强化社会的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对其趋向稳定的政治信仰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起来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有助于调节大学生转换要求的愿望在数量与内容等方面的缺失与不足,并对其后续的政治参与愿望进行多次循环调节。在高教系统中,由过去承继下来,不断与时推移并自我超越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能够有效地约束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集体意识和群体共识。在反复的输导中,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从一种外在的显性约束转化为大学生内心道德认知与道德信仰的隐性力量,诚信文化规范作为道德的组成部分,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以此完成对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参与要求的道德约束和限制,所以,事实上诚信文化规范往往被校园文化建设的调节者作为化解大学生参与要求输入系统出现超载问题的一个决定性普遍手段。

四、结语

高校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生成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在大学生不断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约束并型构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道德基石。从高教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主流价值文化指引和推动着高校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从高教系统的内部环境审察,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作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向要求转换的调适原则规定和限定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表达渠道和参与通道。

[参考文献]

[1]杨勇,高校师生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J],前沿,2010,(10)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2012年8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是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迫切需要。

【创新试题】

1.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制度还不够健全,人民群众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后个人负担比例仍然比较高。为了防止“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解决大病医疗保障这块全民医保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国家正式公布了《指导意见》。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行使

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大病保障。这反映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③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④我国公民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3.《指导意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了要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形成政府、个人和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分担大病风险的机制,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

①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有利于弥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足③就是要求商业保险机构放弃对利润的追求④可以彻底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合)人,大病保险主要在参保(合)人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偿后需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此外,大病保险保障水平以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目标,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补偿政策,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依据上述材料,实施大病保险

①有利于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②有利于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③将弱化政府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职能④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5.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孙志刚说,《指导意见》对开展大病保险工作的原则、资金来源、保障内容、承办方式和监督管理等只是提出了原则性、框架性要求,具体工作需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以地方为主,发挥地方的能动性。材料蕴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指导意见》提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惠及全民,各个相关职能部门要将与商业保险机构签订协议的情况,以及筹资标准、待遇水平、支付流程、结算效率和大病保险年度收支情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公民行使监督权

①就是通过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②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③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④有利于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D

2.B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A③中“放弃对利润的追求”的说法是错误的,④夸大了大病保险的作用。

4.A③中“弱化”的说法错误。

5.C《指导意见》“提出了原则性、框架性要求”,“结合地方实际”,这体现的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