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如今,学校、家庭、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21世纪的小学生,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受不了大的打击,不懂得分享,不能接受失败,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危害。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小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缺乏对科学事实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独立意识较差,很容易在一些事情上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攀比、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这多是因为在遇到困难时,缺少勇气,缺乏处理危机的能力。所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社会的接班人既要有健壮的体魄,成熟的思想,解决困难的能力,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 音乐课程与心理健康的结合发展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对人的德育、心育、美育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教育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也包含对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音乐教育学相比,音乐教育学是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音乐传授、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以及音乐人才的培育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其研究方法;回顾并评价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研究音乐学习和教师与教学的心理。音乐教育心理学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根据严密的科学实验得来,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与音乐美学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了音乐学中的一部分。
三 音乐教育渗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小学生年龄段是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心理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很低,加上叛逆的性格,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1)过度焦虑反应。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是神经症中较为多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在情绪上会出现因一点小事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躁的状态等。(2)恐惧症。恐惧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有一种强烈的惊恐情绪。对小学生而言,主要是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惧症,如学校恐惧症,因害怕上学,而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心理障碍。(3)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包括精神和神经两方面的障碍。(4)学习困难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失调,听、读、写、算方面的能力低下,学习困难等。
2.音乐教育的渗入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会受到遗传素质、生理发展的影响及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可以分析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分出不同的类型,因材施教。同时,研究这些学生的音乐记忆,可以让他们的情绪随音乐的变化起伏而融入到音乐中去,调整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诱导,把学生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让他们体验音乐,培养审美情趣。
3.音乐教育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通过美的内容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作品中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可以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使心理健康发展。所以,音乐疗法作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促进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育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前面提到的音乐治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来实现。心理学的作用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从而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四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其心理焦虑。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小学时期是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用一些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音乐作品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可以带领听众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大型舞蹈等集体活动则可以帮助培养小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蔚.心理健康与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攀比心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设良好气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0-01
一、个人主义,攀比奢侈心理
青少年中存在自私、内向、孤僻、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现象。在校园里,学生的异常行为也时有发生,一句话不投机或一件小事有矛盾便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遇到困难便畏缩不前。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许多学生不懂得节约,乱花钱,浪费很严重,学生攀吃攀穿心理严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得以提高。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教师应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
2、家庭教育应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按照传统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一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可能和特点,要求在具体实施家庭教育时,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尊敬长辈,文明礼貌,培养良好意志和性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进取、朝气蓬勃,与他人建立正常友谊,做事有条理,适应环境变化,并能采取相应措施去对待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懂得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国家公民的素质要求,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家庭教育基本的、总的目标和任务,该目标在教育方针统一下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好配合,就会徒劳无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反差会使学校教育辛辛苦苦得来的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甚至会被冲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教师克服追求分数的“功利”心态,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家长重视孩子的做人培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育应以育人,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维和独立操作过程中对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自信,逐步消除我不如人的自卑感,从而对自己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有足够的信心,并乐于自我表现,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处理问题潜力的目的。
四、创设良好的和谐气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境地。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关键词:情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38-01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学生的许多心里障碍都与学习有关。在做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时,应当以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对学生已有的异常心理能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治疗,这也应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予他们积极主动地引导,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它是素质教育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教育者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欠妥,一味地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许多学生程度不同地存有心理障碍。其主要特点及表现如下:
一、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
二、浮躁空虚心理:有些学生不能安心认真做事情,盲目自大,看不上一切,缺乏上进心,整天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紧张恐惧心理: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评价学生主要看分数,特别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许多学生面对考试,感到精神紧张,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还有些学生在遇到新情况或独自面对新的环境时精神压力过大,慌里慌张,办不好事情。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中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有长期封闭的学校教育所致;有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有学生个人自控自调能力的影响。但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塑造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观点与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从而极易受到环境中无论好或坏的各种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二、教育者应该以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
有不少老师时常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成绩差的孩子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殊不知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使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其实,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上帝”’般崇敬。所以教师应以宽容豁达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三、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以育人为中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关键词: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要详细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二、优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
3.网上教育
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的辅助途径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参考文献: